《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及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及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pdf(8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429881 A(43)申请公布日 2013.12.04CN103429881A*CN103429881A*(21)申请号 201180068971.4(22)申请日 2011.03.08F02M 21/02(2006.01)F02M 25/00(2006.01)F02M 25/10(2006.01)(71)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地址日本爱知县(72)发明人西田秀之 设乐正树 伊藤泰志(74)专利代理机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代理人黄永杰(54) 发明名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及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57) 摘要本发明涉及带混合气体。
2、生成系统的车辆及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及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将由电解生成的H2、CO、合成该H2、CO而得到的燃料供给到内燃机中。车辆(10)具有:发动机(12)、H2CO罐(16)、CO2回收器(18)、电解液箱(20)、电解器(22)、水箱(24)等。在发动机(12)的运转中,将废气导入CO2回收器(18)内的吸收液并回收废气中的CO2,将其存储在电解液箱(20)中。从电解液箱(20)及水箱(24),将已吸收CO2的吸收液及水分别供给到电解器(22)中的同时,向电解器(22)供电。由此,从CO2和水生成由CO和H2构成的混合气体。生成的混合气体被。
3、暂时存储在H2CO罐(16)内,并被供给到发动机(12)中。(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3.09.04(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JP2011/055366 2011.03.08(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2/120641 JA 2012.09.13(51)Int.Cl.权利要求书5页 说明书33页 附图47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5页 说明书33页 附图47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3429881 ACN 103429881 A1/5页21.一种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内燃机,所述内燃机能够将由。
4、一氧化碳和氢构成的混合气体用作内燃机燃料;混合气体生成机构,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将水与来自所述内燃机的排气及/或大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分别电解而生成所述混合气体;以及混合气体供给机构,所述混合气体供给机构与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连接,将所述混合气体供给到所述内燃机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具有:二氧化碳吸收机构,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在内部具有吸收液,该吸收液具有二氧化碳吸收特性;电解槽,所述电解槽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连接,在内部具有与所述吸收液相同的种类的溶液;以及吸收液循环机构,所述吸收液循环机构使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内的所述吸收液经过。
5、所述电解槽再次循环到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设置在绕过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通路的一部分的旁通通路中。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具有:吸收液存储机构,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设置在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和所述电解槽之间,暂时存储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输送来的所述吸收液;排气压力取得机构,所述排气压力取得机构取得流经所述旁通通路的排气压力;以及送液量控制机构,所述送液量控制机构根据所述排气压力,控制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向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输送的所述吸收液的量。5.如权利。
6、要求3或4所述的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还具有排气压力调整机构,所述排气压力调整机构设置在比所述旁通通路更靠下游侧的所述排气通路中,能够调整所述排气压力。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还具有将大气导入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的大气导入机构。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具有:吸收液存储机构,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设置在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和所述电解槽之间,暂时存储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输送来的所述吸收液;车速取得机构,所述车速取得机构取得车速;以及送液量。
7、控制机构,所述送液量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车速,控制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向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输送的所述吸收液的量。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具有:吸收液存储机构,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设置在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和所述电解槽之间,暂时存储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输送来的所述吸收液;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429881 A2/5页3车速取得机构,所述车速取得机构取得车速;车间距离取得机构,所述车间距离取得机构取得该车辆与前方行驶的车辆的车间距离;以及送液量控制机构,所述送液量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车速及所述车间距离,控制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向所。
8、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输送的所述吸收液的量。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具有:吸收液存储机构,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设置在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和所述电解槽之间,暂时存储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输送来的所述吸收液;车速取得机构,所述车速取得机构取得车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取得机构,所述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取得机构取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以及送液量控制机构,所述送液量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车速及所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控制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向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输送的所述吸收液的量。10.如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9、,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还具有将雨水收集并供给到所述电解槽中的雨水供给机构。11.如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还具有使流经所述排气通路的排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并供给到所述电解槽中的来自排气的冷凝水供给机构。12.如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还具有使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并供给到所述电解槽中的来自大气的冷凝水供给机构。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具有:使用所述内燃机的输出进行发电的发电机;以及能够蓄积所述发电机的电力的。
10、蓄电池,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利用来自所述蓄电池的供电来生成所述混合气体。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还具有将太阳光、太阳热、排气热及风力中的至少一种转换为电力的车载用发电装置,所述蓄电池构成为能够蓄积所述车载用发电装置的电力。15.一种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内燃机,所述内燃机能够将对由一氧化碳和氢构成的混合气体进行合成而得到的碳氢化合物类的合成燃料用作内燃机燃料;混合气体生成机构,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将水与来自所述内燃机的排气及/或大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分别电解而生成所述混合气体;燃料合成机构,所述燃料合成机构在内。
11、部具有能够将由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生成的所述混合气体转换为所述合成燃料的费托合成催化剂;以及合成燃料供给机构,所述合成燃料供给机构与所述燃料合成机构连接,将由所述燃料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429881 A3/5页4合成机构生成的所述合成燃料供给到所述内燃机中。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合成机构设置在绕过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通路的一部分的旁通通路中,所述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具有:旁通通路切换阀,所述旁通通路切换阀切换所述旁通通路的开闭;混合气体阀,所述混合气体阀将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与所述燃料合成机构连接或切断;催化剂状态判定机构,所述催化剂状态判定。
12、机构判定所述费托合成催化剂是否处于规定的活性状态;以及阀控制机构,在所述催化剂状态判定机构判定为所述费托合成催化剂处于所述规定的活性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阀控制机构控制所述旁通通路切换阀,以使所述旁通通路打开,并且,控制所述混合气体阀,以便将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与所述燃料合成机构连接。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合成机构设置在绕过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通路的一部分的旁通通路中,所述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具有:旁通通路切换阀,所述旁通通路切换阀切换所述旁通通路的开闭;混合气体阀,所述混合气体阀将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与所述燃料合成机构连接或切断;催化剂状态判定机构,所述。
13、催化剂状态判定机构在所述内燃机的停止中判定所述费托合成催化剂是否处于规定的活性状态;以及阀控制机构,在所述催化剂状态判定机构判定为所述费托合成催化剂处于所述规定的活性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阀控制机构控制所述混合气体阀,以便将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与所述燃料合成机构连接。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合成机构设置在将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通路与所述排气通路连接的EGR通路中,所述合成燃料供给机构是切换所述EGR通路的开闭的EGR通路切换阀,所述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具有:混合气体阀,所述混合气体阀将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与所述燃料合成机构连接或切断;运转条件判定机构,所述运。
14、转条件判定机构判定所述内燃机的运转条件是否处于规定的排气回流区域且处于规定的高排气温度区域;以及阀控制机构,在所述运转条件判定机构判定为所述运转条件处于所述规定的排气回流区域且处于所述规定的高排气温度区域的情况下,所述阀控制机构控制所述EGR通路切换阀以使所述EGR通路打开,并且,控制所述混合气体阀,以便将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与所述燃料合成机构连接。19.如权利要求1518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具有:燃料箱,所述燃料箱设置在所述合成燃料生成机构和所述合成燃料供给机构之间,存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429881 A4/5页5储汽油和由所述合。
15、成燃料生成机构生成的所述合成燃料;以及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燃料合成机构和所述燃料箱之间,使由所述合成燃料生成机构生成的所述合成燃料与冷却所述内燃机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20.如权利要求1518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具有:汽油箱,所述汽油箱存储汽油;以及过滤罐,所述过滤罐设置在所述合成燃料生成机构和所述合成燃料供给机构之间,并且,与所述汽油箱连接,所述过滤罐储存由所述合成燃料生成机构生成的所述合成燃料和所述汽油箱内的汽油气化了的气化汽油。21.如权利要求1520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具有。
16、排气净化催化剂,该排气净化催化剂设置在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通路中,净化来自所述内燃机的排气,所述合成燃料供给机构构成为,能够将由所述合成燃料生成机构生成的所述合成燃料添加到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的上游侧的所述排气通路中。22.如权利要求1521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具有:使用所述内燃机的输出进行发电的发电机;以及能够蓄积所述发电机的电力的蓄电池,利用来自所述蓄电池的供电,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生成所述混合气体,所述燃料合成机构将所述混合气体转换为所述合成燃料。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还具有将太阳。
17、光、太阳热、排气热及风力中的至少一种转换为电力的车载用发电装置,所述蓄电池构成为能够蓄积所述车载用发电装置的电力。24.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还具有能够接收来自车辆外部的电源的电力的电力接收机构,所述蓄电池构成为能够蓄积由所述电力接收机构接收的电力。25.如权利要求1521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还具有能够接收来自车辆外部的电源的电力的电力接收机构,利用车辆停止中的来自所述电力接收机构的供电,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生成所述混合气体,所述燃料合成机构将所述混合气体转换为所述合成燃料。26.。
18、如权利要求222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具有经过时间判定机构,所述经过时间判定机构判定所述合成燃料制造后的经过时间是否超过规定的容许时间,在所述经过时间超过所述规定的容许时间的情况下,禁止向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及所述燃料合成机构供电。27.如权利要求1521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429881 A5/5页6所述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具有:发电机,所述发电机使用所述内燃机的输出进行发电;电力接收机构,所述电力接收机构能够接收来自车辆外部的电源的电力;蓄电池,所述蓄电池能够蓄积所述发电机的电力及由。
19、所述电力接收机构接收的电力;模式切换机构,所述模式切换机构对将由所述电力接收机构接收的电力蓄积到所述蓄电池中的蓄电池蓄电模式、以及将由所述电力接收机构接收的电力向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及所述燃料合成机构供给的燃料制造模式进行切换;以及模式切换控制机构,所述模式切换控制机构控制所述模式切换机构,以便在所述蓄电池的蓄电量比规定量少的情况下实现所述蓄电池蓄电模式,在所述蓄电量比规定量多的情况下实现所述燃料制造模式。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429881 A1/33页7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及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及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更详细地说。
20、,涉及带有生成混合气体的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以及带有将该混合气体转换为燃料的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该混合气体由通过电解而生成的H2和CO构成。背景技术0002 以往,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辆,其搭载有:能够将含有H2的气体用作内燃机燃料的内燃机;从醇生成含有H2的气体的重整装置;以及将该含有H2的气体供给到内燃机中的供给装置。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内容:作为内燃机燃料,可以一并使用上述含有H2的气体和汽油。0003 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技术:通过将由化石燃料的燃烧生成的CO2和水供给到槽中进行电解来生成CO和H2,将所生成的CO和H2供给到不同于上述槽的另一个槽中。
21、来合成甲烷,以及将该甲烷作为能源进行再利用。0004 在先技术文献0005 专利文献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9-540219号公报000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85044号公报发明内容0008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0009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车辆中,利用内燃机的排气热对重整装置内的重整催化剂进行加热。因此,若欲仅利用含有H2的气体进行运转,则有可能因发动机起动时的重整催化剂的升温不充分而导致不能充分生成含有H2的气体。若含有H2的气体不能充分生成,则含有H2的气体不供给到内燃机中,导致运转状态变得不稳定。另一方面,若能够一同使用含有H2的气体和汽油,则可以在发动机起动时使汽。
22、油燃烧来使重整催化剂升温。但是,在该情况下,需要在车辆上搭载醇和汽油,而且,需要定期补充上述醇和汽油。因此,需要花费时间向车辆补充醇、汽油,并且产生流通成本。0010 关于这一点,由于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利用由汽油的燃烧而生成的CO2来生成H2的技术,因此不会产生如上所述的问题。但是,上述专利文献2的技术将重点放在CO2的再资源化方面,并未公开车辆搭载时的具体结构。0011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作出的。即,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及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将由电解生成的H2、CO、或对该H2、CO进行合成而得到的燃料供给到内燃机中。0012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0013。
23、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第一发明的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内燃机,所述内燃机能够将由一氧化碳和氢构成的混合气体用作内燃机燃料;混合气说 明 书CN 103429881 A2/33页8体生成机构,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将水与来自所述内燃机的排气及/或大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分别电解而生成所述混合气体;以及混合气体供给机构,所述混合气体供给机构与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连接,将所述混合气体供给到所述内燃机中。0014 另外,第二发明在第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具有:二氧化碳吸收机构,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在内部具有吸收液,该吸收液具有二氧化碳吸收特性;电解槽,所述电。
24、解槽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连接,在内部具有与所述吸收液相同的种类的溶液;以及吸收液循环机构,所述吸收液循环机构使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内的所述吸收液经过所述电解槽再次循环到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0015 另外,第三发明在第二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设置在绕过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通路的一部分的旁通通路中。0016 另外,第四发明在第三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具有:吸收液存储机构,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设置在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和所述电解槽之间,暂时存储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输送来的所述吸收液;排气压力取得机构,所述排气压力取得机构取得流经所述旁通通路的排。
25、气压力;以及送液量控制机构,所述送液量控制机构根据所述排气压力,控制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向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输送的所述吸收液的量。0017 另外,第五发明在第三或第四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还具有排气压力调整机构,所述排气压力调整机构设置在比所述旁通通路更靠下游侧的所述排气通路中,能够调整流经所述旁通通路的所述排气压力。0018 另外,第六发明在第二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还具有将大气导入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的大气导入机构。0019 另外,第七发明在第六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具有:吸收液存储机构,所述吸收液存。
26、储机构设置在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和所述电解槽之间,暂时存储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输送来的所述吸收液;车速取得机构,所述车速取得机构取得车速;以及送液量控制机构,所述送液量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车速,控制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向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输送的所述吸收液的量。0020 另外,第八发明在第六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具有:吸收液存储机构,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设置在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和所述电解槽之间,暂时存储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输送来的所述吸收液;车速取得机构,所述车速取得机构取得车速;车间距离取得机构,所述车间距离取得机构取得该车辆与前方行驶的车辆的车间距离;以及送。
27、液量控制机构,所述送液量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车速及所述车间距离,控制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向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输送的所述吸收液的量。0021 另外,第九发明在第六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具有:吸收液存储机构,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设置在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和所述电解槽之间,暂时存储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输送来的所述吸收液;车速取得机构,所述车速取得机构取得车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取得机构,所述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取得机构取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以及送液量控制机构,所述送液量控制机构根据所述车速及所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控制从所述二氧化碳吸收机构向所述吸收液存储机构输送的。
28、所述吸收液的量。说 明 书CN 103429881 A3/33页90022 另外,第十发明在第二至第九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还具有将雨水收集并供给到所述电解槽中的雨水供给机构。0023 另外,第十一发明在第二至第九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还具有使流经所述排气通路的排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并供给到所述电解槽中的来自排气的冷凝水供给机构。0024 另外,第十二发明在第二至第九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还具有使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并供给到所述电解槽中的来自大气的冷凝水供给机构。0025 另外,第十三发明在第。
29、一至第十二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具有:使用所述内燃机的输出进行发电的发电机;以及能够蓄积所述发电机的电力的蓄电池,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利用来自所述蓄电池的供电来生成所述混合气体。0026 另外,第十四发明在第十三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混合气体生成系统的车辆还具有将太阳光、太阳热、排气热及风力中的至少一种转换为电力的车载用发电装置,所述蓄电池构成为能够蓄积所述车载用发电装置的电力。0027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第十五发明的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内燃机,所述内燃机能够将对由一氧化碳和氢构成的混合气体进行合成而得到的碳氢化合物。
30、类的合成燃料用作内燃机燃料;混合气体生成机构,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将水与来自所述内燃机的排气及/或大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分别电解而生成所述混合气体;燃料合成机构,所述燃料合成机构在内部具有能够将由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生成的所述混合气体转换为所述合成燃料的费托合成催化剂;以及合成燃料供给机构,所述合成燃料供给机构与所述燃料合成机构连接,将由所述燃料合成机构生成的所述合成燃料供给到所述内燃机中。0028 第十六发明在第十五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合成机构设置在绕过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通路的一部分的旁通通路中,所述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具有:旁通通路切换阀,所述旁通通路切换阀切换所述旁通通路的开闭。
31、;混合气体阀,所述混合气体阀将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与所述燃料合成机构连接或切断;催化剂状态判定机构,所述催化剂状态判定机构判定所述费托合成催化剂是否处于规定的活性状态;以及阀控制机构,在所述催化剂状态判定机构判定为所述费托合成催化剂处于所述规定的活性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阀控制机构控制所述旁通通路切换阀,以使所述旁通通路打开,并且,控制所述混合气体阀,以便将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与所述燃料合成机构连接。0029 第十七发明在第十五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合成机构设置在绕过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通路的一部分的旁通通路中,所述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具有:旁通通路切换阀,所述旁通通路切换阀切换所述旁通通。
32、路的开闭;混合气体阀,所述混合气体阀将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与所述燃料合成机构连接或切断;催化剂状态判定机构,所述催化剂状态判定机构在所述内燃机的停止中判定所述费托合成催化剂是否处于规定的活性状态;以及阀控制机构,在所述催化剂状态判定机构判定为所述费托合成催化剂处于所述规定的活性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阀控制机构控制所述混合气体阀,以便将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与所述燃料合成机构连接。说 明 书CN 103429881 A4/33页100030 第十八发明在第十五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合成机构设置在将所述内燃机的进气通路与所述排气通路连接的EGR通路中,所述合成燃料供给机构是切换所述EGR通路。
33、的开闭的EGR通路切换阀,所述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具有:混合气体阀,所述混合气体阀将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与所述燃料合成机构连接或切断;运转条件判定机构,所述运转条件判定机构判定所述内燃机的运转条件是否处于规定的排气回流区域且处于规定的高排气温度区域;以及阀控制机构,在所述运转条件判定机构判定为所述运转条件处于所述规定的排气回流区域且处于所述规定的高排气温度区域的情况下,所述阀控制机构控制所述EGR通路切换阀以使所述EGR通路打开,并且,控制所述混合气体阀,以便将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与所述燃料合成机构连接。0031 第十九发明在第十五至第十八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燃料制造系。
34、统的车辆具有:燃料箱,所述燃料箱设置在所述合成燃料生成机构和所述合成燃料供给机构之间,存储汽油和由所述合成燃料生成机构生成的所述合成燃料;以及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燃料合成机构和所述燃料箱之间,使由所述合成燃料生成机构生成的所述合成燃料与冷却所述内燃机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0032 第二十发明在第十五至第十八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具有:汽油箱,所述汽油箱存储汽油;以及过滤罐,所述过滤罐设置在所述合成燃料生成机构和所述合成燃料供给机构之间,并且,与所述汽油箱连接,所述过滤罐储存由所述合成燃料生成机构生成的所述合成燃料和所述汽油箱内的汽油气化了的气化。
35、汽油。0033 第二十一发明在第十五至第二十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具有排气净化催化剂,该排气净化催化剂设置在所述内燃机的排气通路中,净化来自所述内燃机的排气,所述合成燃料供给机构构成为,能够将由所述合成燃料生成机构生成的所述合成燃料添加到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的上游侧的所述排气通路中。0034 第二十二发明在第十五至第二十一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具有:使用所述内燃机的输出进行发电的发电机;以及能够蓄积所述发电机的电力的蓄电池,利用来自所述蓄电池的供电,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生成所述混合气体,所述燃料合成机构将所述混合气体。
36、转换为所述合成燃料。0035 第二十三发明在第二十二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还具有将太阳光、太阳热、排气热及风力中的至少一种转换为电力的车载用发电装置,所述蓄电池构成为能够蓄积所述车载用发电装置的电力。0036 第二十四发明在第二十二或第二十三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还具有能够接收来自车辆外部的电源的电力的电力接收机构,所述蓄电池构成为能够蓄积由所述电力接收机构接收的电力。0037 第二十五发明在第十五至第二十一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还具有能够接收来自车辆外部的电源的电力的电力接收机构,利用车辆停止中的来自所述电力接收机构的供电,所述混合气体生成机构生成所述混合气体,所述燃料合成机构将所述混合气体转换为所述合成燃料。0038 第二十六发明在第二十二至第二十五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燃料制造系统的车辆具有经过时间判定机构,所述经过时间判定机构判定所述合成说 明 书CN 103429881 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