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墙面板及插接式密拼墙面板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墙面板及插接式密拼墙面板结构.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808418 U(45)授权公告日 2014.09.03CN203808418U(21)申请号 201420186018.0(22)申请日 2014.04.17E04F 13/076(2006.01)(73)专利权人深圳市鑫明光实业有限公司地址 518038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保税区槟榔道1号吉虹研发大楼B栋4楼(72)发明人徐飙 徐凯(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代理人胡彬 张海英(54) 实用新型名称一种墙面板及插接式密拼墙面板结构(57)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墙面板,在墙面板本体的两端设有第一扣持臂与第二扣持臂,第一扣持臂的前端。
2、设置第三扣持臂,第三扣持臂的前端设置第四扣持臂,第三扣持臂与第四扣持臂形成U型凹槽,第二扣持臂的前端设置第五扣持臂,第五扣持臂的前端设置第六扣持臂,第五扣持臂与第六扣持臂形成U型凸起,第四扣持臂的前端连接有延伸臂,延伸臂上间隔设置有若干条向上凸起的第一加强筋。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插接式密拼墙面板结构,安装时,墙面板在延伸臂上通过连接件与墙体支撑体连接,一个墙面板的U型凸起插入相邻另一个墙面板的U型凹槽中,一个墙面板的第二扣持臂与另一个墙面板的第一扣持臂紧贴,形成墙面板密拼效果,连接稳固,结构简单,安装方便。(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
3、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2页(10)授权公告号 CN 203808418 UCN 203808418 U1/1页21.一种墙面板,包括墙面板本体(11),其特征在于,所述墙面板本体(11)的相对的两端设有向下折弯且平行的第一扣持臂(12)与第二扣持臂(13),所述第一扣持臂(12)的前端设置有向内折弯的第三扣持臂(14),所述第三扣持臂(14)的前端设置有向外折弯的第四扣持臂(15),所述第三扣持臂(14)与所述第四扣持臂(15)形成U型凹槽,所述第二扣持臂(13)的前端设置有向外折弯的第五扣持臂(16),所述第五扣持臂(16)的前端设置有向内折弯的第六扣持臂(。
4、17),所述第五扣持臂(16)与所述第六扣持臂(17)形成与所述U型凹槽相适应的U型凸起,所述第四扣持臂(15)的前端连接有延伸臂,所述延伸臂上间隔设置有若干条向上凸起的第一加强筋(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墙面板本体(11)设置有若干条向下凸起的第二加强筋(111),所述第二加强筋(111)的截面形状为底部呈圆弧状的V字形,所述第二加强筋(111)的侧边与所述墙面板本体(11)之间的夹角为90150度;所述第一加强筋(18)的截面形状为底部呈圆弧状的倒V字形,所述第一加强筋(18)的侧边与所述延伸臂之间的夹角为90150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面板,其特征。
5、在于,所述墙面板本体(11)分别与所述第一扣持臂(12)和第二扣持臂(13)之间的夹角为80110度,所述第一扣持臂(12)与所述第三扣持臂(14)之间的夹角为80110度,所述第二扣持臂(13)与所述第五扣持臂(16)之间的夹角为80110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凹槽的底部的弧形半径为81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凸起的顶部的弧形半径为68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持臂(12)的高度为1520mm,所述第二扣持臂(13)的高度为1623mm,所述第三扣持臂(14)的宽度为811mm,所述第四扣。
6、持臂(15)与所述延伸臂的总的宽度为4060mm,所述第五扣持臂(16)的宽度为1014mm,所述第六扣持臂(17)的宽度为1420mm。7.一种插接式密拼墙面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墙面板(1),安装时,所述墙面板(1)在所述延伸臂上通过连接件(3)与墙体支撑体(2)连接,一个所述墙面板(1)的U型凸起插入相邻的另一个所述墙面板(1)的U型凹槽中,一个所述墙面板(1)的所述第二扣持臂(13)与相邻的另一个所述墙面板(1)的所述第一扣持臂(12)紧贴。权 利 要 求 书CN 203808418 U1/5页3一种墙面板及插接式密拼墙面板结构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
7、型涉及建筑用墙面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墙面板及插接式密拼墙面板结构。背景技术0002 近年来,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结构,特别是屋面系统的种类样式越来越多,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虽然隐含式扣件固定的波纹板墙面系统在排水、防漏水等方面很合理,但板块固定区域太窄,不牢靠,不适合台海风地区安装使用,使其使用范围受限。另外,传统的工艺在墙面板与墙面板的连接上需要依靠配件连接,然后还需要盖条做保护,安装方法复杂,难度高,时间长,成本高。实用新型内容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连接后能够实现密拼效果,且连接稳固,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墙面板及插接式密拼墙面板结构。0004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
8、用以下技术方案:0005 一种墙面板,包括墙面板本体,所述墙面板本体的相对的两端设有向下折弯且平行的第一扣持臂与第二扣持臂,所述第一扣持臂的前端设置有向内折弯的第三扣持臂,所述第三扣持臂的前端设置有向外折弯的第四扣持臂,所述第三扣持臂与所述第四扣持臂形成U型凹槽,所述第二扣持臂的前端设置有向外折弯的第五扣持臂,所述第五扣持臂的前端设置有向内折弯的第六扣持臂,所述第五扣持臂与所述第六扣持臂形成与所述U型凹槽相适应的U型凸起,所述第四扣持臂的前端连接有延伸臂,所述延伸臂上间隔设置有若干条向上凸起的第一加强筋。0006 其中,所述墙面板本体设置有若干条向下凸起的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的截面形状为。
9、底部呈圆弧状的倒V字形,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侧边与所述延伸臂之间的夹角为90150度;所述第二加强筋的截面形状为底部呈圆弧状的V字形,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侧边与所述墙面板本体之间的夹角为90150度。0007 其中,所述墙面板本体分别与所述第一扣持臂和第二扣持臂之间的夹角为80110度,所述第一扣持臂与所述第三扣持臂之间的夹角为80110度,所述第二扣持臂与所述第五扣持臂之间的夹角为80110度。0008 其中,所述U型凹槽的底部的弧形半径为810mm。0009 其中,所述U型凸起的顶部的弧形半径为68mm。0010 其中,所述第一扣持臂的高度为1520mm,所述第二扣持臂的高度为1623mm,所述第。
10、三扣持臂的宽度为811mm,所述第四扣持臂与所述延伸臂的总的宽度为4060mm,所述第五扣持臂的宽度为1014mm,所述第六扣持臂的宽度为1420mm。0011 一种插接式密拼墙面板结构,包括多个所述的墙面板,安装时,所述墙面板在所述延伸臂上通过连接件与墙体支撑体连接,一个所述墙面板的U型凸起插入相邻的另一个所说 明 书CN 203808418 U2/5页4述墙面板的U型凹槽中,一个所述墙面板的所述第二扣持臂与相邻的另一个所述墙面板的所述第一扣持臂紧贴。001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0013 本实用新型的墙面板,包括墙面板本体,在墙面板本体的相对的两端设有向下折弯且平行的第一扣持臂与第二扣。
11、持臂,第一扣持臂的前端设置有向内折弯的第三扣持臂,第三扣持臂的前端设置有向外折弯的第四扣持臂,第三扣持臂与第四扣持臂形成U型凹槽,同样地,第二扣持臂的前端设置有向外折弯的第五扣持臂,第五扣持臂的前端设置有向内折弯的第六扣持臂,第五扣持臂与第六扣持臂形成与U型凹槽相适应的U型凸起,这种墙面板结构简单,而且在安装时,只需要将一个墙面板的U型凸起插入相邻的另一个墙面板的U型凹槽中,即可实现相邻两个墙面板之间的连接,安装更加方便,且U型凹槽与U型凸起的适应性配合,使得两个相邻的这种墙面板在连接后其中一个墙面板的第一扣持臂与相邻的另一个墙面板的第二扣持臂紧贴,以实现密拼效果;同时,在第四扣持臂的前端连接。
12、有延伸臂,大大增加了墙面板与墙体支撑体之间的固定区域,使得连接更加稳固,并在延伸臂上间隔设置有若干条向上凸起的第一加强筋,提高了该墙面板自身的结构强度,使其不仅可以作为墙面板使用,又可以作为吊顶使用,扩大其适用范围。本实用新型的插接式密拼墙面板结构,采用了上述的墙面板,使得该结构在连接时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用于两个墙面板连接的配件,极大地简化了连接的结构,使得结构更加简单,安装更加简便,大大降低成本,而且拼装后的两个墙面板具有较好的密拼效果,外表美观。附图说明0014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墙面板的结构示意图。0015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插接式密拼墙面板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0016 图3是图2中的插。
13、接式密拼墙面板结构的主视图。0017 图4是图3中的插接式密拼墙面板结构在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0018 图中:1-墙面板;2-墙体支撑体;3-连接件;11-墙面板本体;12-第一扣持臂;13-第二扣持臂;14-第三扣持臂;15-第四扣持臂;16-第五扣持臂;17-第六扣持臂;18-第一加强筋;111-第二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0019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0020 需要注意的是,向上、向下以及向内与向外均是相对而言的,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向上与向下均是指与折弯本体形成一定角度的折弯方向,而向内是指覆盖在墙面板本体11的两端之间,向外是指外露于墙面板。
14、本体11的两端。0021 如图1所示,一种墙面板,包括墙面板本体11,墙面板本体11的相对的两端设有向下折弯且平行的第一扣持臂12与第二扣持臂13,第一扣持臂12的前端设置有向内折弯的第三扣持臂14,第三扣持臂14的前端设置有向外折弯的第四扣持臂15,第三扣持臂14与第四扣持臂15形成U型凹槽,第二扣持臂13的前端设置有向外折弯的第五扣持臂16,第五扣持臂16的前端设置有向内折弯的第六扣持臂17,第五扣持臂16与第六扣持臂17形成与U型凹槽相适应的U型凸起,第四扣持臂15的前端连接有延伸臂,延伸臂上间隔设置有说 明 书CN 203808418 U3/5页5若干条向上凸起的第一加强筋18。002。
15、2 本实用新型的墙面板1,包括墙面板本体11,在墙面板本体11的相对的两端设有向下折弯且平行的第一扣持臂12与第二扣持臂13,第一扣持臂12的前端设置有向内折弯的第三扣持臂14,第三扣持臂14的前端设置有向外折弯的第四扣持臂15,第三扣持臂14与第四扣持臂15形成U型凹槽,同样地,第二扣持臂13的前端设置有向外折弯的第五扣持臂16,第五扣持臂16的前端设置有向内折弯的第六扣持臂17,第五扣持臂16与第六扣持臂17形成与U型凹槽相适应的U型凸起,上述的U型凹槽与U型凸起在两个这种墙面板连接的时候配合使用,而且只需要将一个墙面板的U型凸起插入相邻的另一个墙面板的U型凹槽中,即可实现相邻两个墙面板之。
16、间的连接,不仅会使得安装更加方便,而且其结构简单,也会降低加工难度,降低生产成本,利用U型凹槽与U型凸起的适应性的配合,使得连接后的相邻两个墙面板中的一个墙面板1的第二扣持臂13与另一个墙面板1的第一扣持臂12紧贴,以实现密拼效果;同时,在第四扣持臂15的前端连接有延伸臂,大大增加了墙面板1与墙体支撑体之间的固定区域,使得连接更加稳固,并在延伸臂上间隔设置有若干条向上凸起的第一加强筋18,提高了该墙面板自身的结构强度,不仅可以作为墙面板使用,又可以作为吊顶使用,扩大其适用范围。0023 特别地,在本实用新型中,墙面板本体11设置有若干条向下凸起的第二加强筋111,第一加强筋18的截面形状为底部。
17、呈圆弧状的倒V字形,第一加强筋18的侧边与延伸臂之间的夹角为90150度;优选的,第一加强筋18的侧边与延伸臂之间的夹角为90度、120度或150度。这种结构大大增加了延伸臂的结构强度,提升两个墙面板1连接时的可靠程度,能够使得墙面板1之间的连接具有较佳的稳定性能。0024 进一步地,为增强墙面板本体的强度,提高墙面板对外界的抵抗力,第二加强筋111的截面形状为底部呈圆弧状的V字形,第二加强筋111的侧边与墙面板本体11之间的夹角为90150度。优选的,第二加强筋111的侧边与墙面板本体11之间的夹角为90度、120度或150度。0025 其中,墙面板本体11分别与第一扣持臂12和第二扣持臂1。
18、3之间的夹角为80110度,在本实施例中,为使得U型凸起插入U型凹槽中时,两个墙面板不出现干涉,第一扣持臂12和第二扣持臂13形成密拼效果,从而第一扣持臂12和第二扣持臂13为平行设置,所以,当墙面板本体11与第一扣持臂12之间的夹角为80度时,墙面板本体11与第二扣持臂13之间的夹角即为100度,而当墙面板本体11与第一扣持臂12之间的夹角为110度时,墙面板本体11与第二扣持臂13之间的夹角即为70度。也就是说,墙面板本体11与第一扣持臂12之间的夹角、墙面板本体11与第二扣持臂13之间的夹角为互补关系。同样地,第一扣持臂12与第三扣持臂14之间的夹角、第二扣持臂13与第五扣持臂16之间的。
19、夹角也为互补关系,并且第一扣持臂12与第三扣持臂14之间的夹角为80110度,第二扣持臂13与第五扣持臂16之间的夹角为80110度。0026 为了使得U型凸起与U型凹槽能够很好地密切配合,达到紧扣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U型凹槽的两侧壁(第三扣持臂14与第四扣持臂15)以及底部的弧形半径将略大于U型凸起的两侧壁(第五扣持臂16与第六扣持臂17)以及顶部的弧形半径。0027 具体地,U型凹槽的底部的弧形半径为810mm,U型凸起的顶部的弧形半径为68mm。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U型凹槽的底部的弧形半径为8mm、9mm或10mm,而对应的,说 明 书CN 203808418 U4/5页6U型凸起的。
20、顶部的弧形半径为6mm、7mm或8mm。基于此,第三扣持臂14与第四扣持臂15之间的距离为1015mm,而第五扣持臂16与第六扣持臂17之间的距离为710mm。0028 其中,第一扣持臂12的高度为1520mm,第二扣持臂13的高度为1623mm,第三扣持臂14的宽度为811mm,第四扣持臂15与延伸臂的总的宽度为4060mm,第五扣持臂16的宽度为1014mm,第六扣持臂17的宽度为1420mm。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扣持臂12的高度为15mm、17.5mm或20mm,对应地,第二扣持臂13的高度为16mm、19.5mm或23mm;第三扣持臂14的宽度为8mm、9.5mm或11mm,对应。
21、地,第五扣持臂16的宽度为10mm、12mm或14mm;而第四扣持臂15的宽度需要略大于第六扣持臂17的宽度,与第三扣持臂14的宽度相适应即可。0029 在本实施例中,墙面板本体11的宽度为200800mm,厚度为0.51.5mm。而且,墙面板1的材质还可为钢板、铝镁锰合金板、钛锌板或铜板等金属材料,使其用做墙面或吊顶时无排水坡度限制,用做屋面时排水坡度65度以上,板块转弯半径10米及以上。0030 如图2至4所示,一种插接式密拼墙面板结构,包括多个墙面板1,安装时,墙面板11在延伸臂上通过连接件3与墙体支撑体2连接,一个墙面板11的U型凸起插入相邻的另一个墙面板11的U型凹槽中,一个墙面板1。
22、的第二扣持臂13与相邻的另一个墙面板1的第一扣持臂12紧贴。该插接式密拼墙面板结构,采用了上述的墙面板1,使得该结构在连接时省去了现有技术中用于两个墙面板连接的配件,极大地简化了连接的结构,使得结构更加简单,安装更加简便,大大降低成本,而且拼装后的两个墙面板具有较好的密拼效果,外表美观。0031 其中,连接件3一般选用自攻钉或铆钉,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为自攻螺钉。这种连接方式简单,容易实现。而且,连接件3位于相邻两条第一加强筋18之间。当两个墙面板1连接后,每一个墙面板1的连接件3均位于相邻的另一个墙面板1的墙面板本体11与墙体支撑体2之间,从而实现连接件3被隐藏的效果,避免外露影响。
23、外形效果。而且,由于第一加强筋18的存在,使得连接件3的位置更加容易准确确定,从而保证连接后受力的均匀。0032 本实用新型的插接式密拼墙面板结构在安装时,首先,将第一个墙面板1放置在墙体支撑体2上,用连接件3在延伸臂上的第一加强筋18之间穿过,并连接至墙体支撑体2上,进而固定了该墙面板1的一翼。其次,铺设相邻的第二个墙面板1,将其第二扣持臂13套在第一个墙面板1的第一扣持臂12上,沿着U型凹槽的深度方向轻轻拍入,将第二个墙面板1的U型凸起插入至第一个墙面板1的U型凹槽中,实现U型凸起与U型凹槽的紧密配合,最终实现两个墙面板的紧扣连接。最后,固定第二个墙面板1的延伸臂,进而实现两个墙面板的连接。
24、。重复上述步骤即可实现大面积的墙面板之间的连接。使用这种墙面板,使得墙面板之间的连接更加简便。0033 本实用新型的插接式密拼墙面板结构,不需要单独的连接扣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快速且经济;不仅很好地改善墙面的固定性能,同时也实现密拼效果,使得安装后的墙面更加平整。0034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说 明 书CN 203808418 U5/5页7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说 明 书CN 203808418 U1/2页8图1图2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203808418 U2/2页9图4说 明 书 附 图CN 203808418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