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浆导流装置.pdf

上传人:e1 文档编号:1483829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72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614396.4

申请日:

2014.10.22

公开号:

CN204199310U

公开日:

2015.03.1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02D19/10; B08B5/00

主分类号:

E02D19/10

申请人: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发明人:

于成江; 宋晓宇; 李鹏浩; 宋哲

地址:

200122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68号27层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229

代理人:

曾耀先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浆导流装置,包括:三通管道结构,包括一主管道以及设于主管道侧壁上的支管道,支管道经由一支路软质连接管与一送风器件相连接。将主管道竖直放入施工完成的无砂管井内,将主管道的另一端接入沉淀池,开启送风器件,在主管道内形成一种密度小于管外液体的浆气混合物,浆气混合物因其比重小而上升,在主管道底端形成负压,下面的泥浆在负压的作用下上升,并在气压动量的联合作用下,泥浆与气体形成气浆混合物持续上升,从而形成流动,因为主管道的内断面积大大小于主管道外壁与无砂管壁间的环状断面积,便形成了流速、流量极大的反循环,携带沉渣从导管内反出,排出导管以外,从而能有有效的清除井内沉淀泥沙。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气浆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三通管道结构,包括一主管道以及设于所述主管道侧壁上的支管道,所述支管道经由一支路软质连接管与一送风器件相连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浆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器件为空压机。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浆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道的下端管口设置为凹槽状。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浆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道中与凹槽状的下端管口相对的上端管口上套置有主软质连接管。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浆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主管道连接的所述主软质连接管的内径尺寸与所述主管道的外径相匹配;以及
与所述支管道连接的所述支路软质连接管的内径尺寸同所述支管道的外径相匹配。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浆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道的管口上套置的支路软质连接管的连接处以及所述主管道管口上套置的主软质连接管的连接处均固定有紧固件。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浆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为卡具或线绳。

说明书

说明书气浆导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降水井洗井使用的气浆导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无砂管降水井施工过程中,井底沉淀形成泥沙会导致水泵抽水受阻,而清理井内沉淀泥沙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易清理干净,鉴于此,需要引进一种装置,通过其工作方法,最大限度清除井内沉淀泥沙,达到洗井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浆导流装置,最大限度清除井内沉淀泥沙。
一种气浆导流装置,包括:三通管道结构,包括一主管道以及设于所述主管道侧壁上的支管道,所述支管道经由一支路软质连接管与一送风器件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送风器件为空压机。
优选地,所述主管道的下端管口设置为凹槽状。
优选地,所述主管道中与凹槽状的下端管口相对的上端管口上套置有主软质连接管。
优选地,与所述主管道连接的所述主软质连接管的内径尺寸与所述主管道的外径相匹配;以及与所述支管道连接的所述支路软质连接管的内径尺寸同所述支管道的外径相匹配。
优选地,所述支管道的管口上套置的支路软质连接管的连接处以及所述主管道管口上套置的主软质连接管的连接处均固定有紧固件。
优选地,所述紧固件为卡具或线绳。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浆导流装置,将主管道竖直放入施工完成的无砂管井内,使得主管道的端部刚好设置在无砂管井的井底的井水层和沉 淀泥沙层的交界面上,将主软质连接管接入沉淀池,开启送风器件,从而在主管道内形成一种密度小于管外液体的浆气混合物,浆气混合物因其比重小而上升,在主管道底端形成负压,下面的泥浆在负压的作用下上升,并在气压动量的联合作用下,泥浆与气体形成气浆混合物持续上升,从而形成流动,因为主管道的内断面积大大小于主管道外壁与无砂管壁间的环状断面积,便形成了流速、流量极大的反循环,携带沉渣从导管内反出,排出导管以外,从而能有效的清除井内沉淀泥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浆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浆导流装置运用于无砂管井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对本发明的结构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浆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浆导流装置运用于无砂管井中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浆导流装置,包括:
三通管道结构,包括一主管道1以及设于所述主管道1侧壁上的支管道2,于所述支管道2的管口上套置有支路软质连接管4,所述支路软质连接管4另一端与一送风器件相连接。
主管道1,为一圆管,且直径大于支管道2,将主管道1的下端管口设置为凹槽状切口11,该凹槽状切口11应保证主管道1在直立一平面上的时候,能够保证不少于两个接触点,且有效流通量不小于主管道1直径。
在与所述主管道1的凹槽状管口相对的上端管口上套置有主软质连接管3,该主软质连接管3的内径尺寸与主管道1外径相匹配。本实施例中,主软质连接管3为塑胶软材质,以供用作井内沉淀泥沙的排出口。另外,所述主管道1管口上套置的主软质连接管3的连接处固定有紧固件,具体运用中,该紧固件为卡具或线绳。
支管道2,主要用作送气通道口,使得吹进主管道1的气体与沉淀泥沙充分结合,从而在主管道1内形成一种密度小于管外液体的浆气混合物,浆气混合物因其比重小而上升,在主管道1底端形成负压,下面的泥浆在负压的作用下上升,并在气压动量的联合作用下,泥浆与气体形成气浆混 合物持续上升,从而形成流动,最终将井内沉淀泥沙经由主软质连接管3排出。
支路软质连接管4,该支路软质连接管4的内径尺寸同支管外径相匹配,以防止支路软质连接管4与支管道2的连接处不紧密出现漏气现象。进一步地,在所述支管道2的管口上套置的支路软质连接管4的连接处设置有紧固件5,以供防止支路软质连接管4与支管道2连接脱落。在具体运用中,紧固件5为卡具或线绳。
送风器件,用于将机械能转换成气体压力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送风器件优选为空压机。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气浆导流装置的具体实施细节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气浆导流装置,包括主管道1、支管道2、主软质连接管3、支路软质连接管4及绑绳5组成。
所述主管道1在中部同支管道2焊接连接形成三通,主管道1的一端设有凹槽状切口11,主管道1的另一端连接主软质连接管3,并通过线绳5捆绑牢固。
所述支管2通过支路软质连接管4同空压机的出风口连接,连接部位通过绑绳5绑扎牢固。
以上装置连接完成后,将主管道1的端部的凹槽状切口11朝下竖直放入施工完成的无砂管井6内,该无砂管井6的底部具有位于无砂管井底层的沉淀泥沙层62以及浮在沉淀泥沙层上的井水层61,当主管道1插入无砂管井底部的井水层61时,继续缓慢下插,待凹槽状切口11接触到沉淀泥沙时,稍稍将主管道1上抬一段距离,使得凹槽状切口11刚好设置在无砂管井6的井底的井水层61和沉淀泥沙层62的交界面上,将支路软质连接管4与一空压机相连,将主软质连接管3连接一沉淀池7,开启空压机,空压机将气体从支管2吹送到主管道1中,在主管道1内形成一种密度小于主管道1外部沉淀泥沙62的密度的浆气混合物,浆气混合物因其比重小而上升,在主管道1底端形成负压,下面的沉淀泥沙62在负压的作用下上升,并在气压动量的联合作用下,沉淀泥沙62与气体形成气浆混合物持续上升,从而形成流动,因为主管道1的内断面积大大小于主管道1外壁与无砂管井6的井壁间的环状断面积,便形成了流速、流量极大的反循环,携带沉渣从主管道1内反出,气浆混合物经由主软质连接管3排出至沉淀池7中。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导流装置及其工作方法已参照当前的具体实例 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以上的实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情况下还可作出各种等效的变化和修改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包括将本装置工作方法进行改变后用于流体喷射施工,例如:将主软质连接管3一端连接流态干拌砂浆发生装置,支路软质连接管4连接水源并设截止阀,可进行喷射砂浆施工。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浆导流装置,将主管道竖直放入施工完成的无砂管井内,使得主管道的端部刚好设置在无砂管井的井底的井水层和沉淀泥沙层的交界面上,将主软质连接管接入沉淀池,开启送风器件,从而在主管道内形成一种密度小于管外液体的浆气混合物,浆气混合物因其比重小而上升,在主管道底端形成负压,下面的泥浆在负压的作用下上升,并在气压动量的联合作用下,泥浆与气体形成气浆混合物持续上升,从而形成流动,因为主管道的内断面积大大小于主管道外壁与无砂管壁间的环状断面积,便形成了流速、流量极大的反循环,携带沉渣从导管内反出,排出导管以外,从而能有有效的清除井内沉淀泥沙。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

气浆导流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气浆导流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气浆导流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浆导流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浆导流装置.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420614396.4(22)申请日 2014.10.22E02D 19/10(2006.01)B08B 5/00(2006.01)(73)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地址 200122 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68号27层(72)发明人于成江 宋晓宇 李鹏浩 宋哲(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代理人曾耀先(54) 实用新型名称气浆导流装置(57) 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浆导流装置,包括:三通管道结构,包括一主管道以及设于主管道侧壁上的支管道,支管道经由一支路软质连接管与一送风器件相连接。将主管。

2、道竖直放入施工完成的无砂管井内,将主管道的另一端接入沉淀池,开启送风器件,在主管道内形成一种密度小于管外液体的浆气混合物,浆气混合物因其比重小而上升,在主管道底端形成负压,下面的泥浆在负压的作用下上升,并在气压动量的联合作用下,泥浆与气体形成气浆混合物持续上升,从而形成流动,因为主管道的内断面积大大小于主管道外壁与无砂管壁间的环状断面积,便形成了流速、流量极大的反循环,携带沉渣从导管内反出,排出导管以外,从而能有有效的清除井内沉淀泥沙。(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10)授权公告号 CN 204199310 。

3、U(45)授权公告日 2015.03.11CN 204199310 U1/1页21.一种气浆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三通管道结构,包括一主管道以及设于所述主管道侧壁上的支管道,所述支管道经由一支路软质连接管与一送风器件相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浆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器件为空压机。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浆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道的下端管口设置为凹槽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浆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道中与凹槽状的下端管口相对的上端管口上套置有主软质连接管。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浆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主管道连接的所述主软质连接管的内径尺寸与所述主管道。

4、的外径相匹配;以及与所述支管道连接的所述支路软质连接管的内径尺寸同所述支管道的外径相匹配。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浆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道的管口上套置的支路软质连接管的连接处以及所述主管道管口上套置的主软质连接管的连接处均固定有紧固件。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浆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为卡具或线绳。权 利 要 求 书CN 204199310 U1/3页3气浆导流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降水井洗井使用的气浆导流装置。背景技术0002 目前,在无砂管降水井施工过程中,井底沉淀形成泥沙会导致水泵抽水受阻,而清理井内沉淀泥沙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易。

5、清理干净,鉴于此,需要引进一种装置,通过其工作方法,最大限度清除井内沉淀泥沙,达到洗井目的。实用新型内容0003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浆导流装置,最大限度清除井内沉淀泥沙。0004 一种气浆导流装置,包括:三通管道结构,包括一主管道以及设于所述主管道侧壁上的支管道,所述支管道经由一支路软质连接管与一送风器件相连接。0005 优选地,所述送风器件为空压机。0006 优选地,所述主管道的下端管口设置为凹槽状。0007 优选地,所述主管道中与凹槽状的下端管口相对的上端管口上套置有主软质连接管。0008 优选地,与所述主管道连接的所述主软质连接管的内径尺寸与所述主。

6、管道的外径相匹配;以及与所述支管道连接的所述支路软质连接管的内径尺寸同所述支管道的外径相匹配。0009 优选地,所述支管道的管口上套置的支路软质连接管的连接处以及所述主管道管口上套置的主软质连接管的连接处均固定有紧固件。0010 优选地,所述紧固件为卡具或线绳。0011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浆导流装置,将主管道竖直放入施工完成的无砂管井内,使得主管道的端部刚好设置在无砂管井的井底的井水层和沉淀泥沙层的交界面上,将主软质连接管接入沉淀池,开启送风器件,从而在主管道内形成一种密度小于管外液体的浆气混合物,浆气混合物因其比重小而上升,在主管道底端形成负压,下面的泥浆在负压的作用下上升,并在气压动量。

7、的联合作用下,泥浆与气体形成气浆混合物持续上升,从而形成流动,因为主管道的内断面积大大小于主管道外壁与无砂管壁间的环状断面积,便形成了流速、流量极大的反循环,携带沉渣从导管内反出,排出导管以外,从而能有效的清除井内沉淀泥沙。附图说明0012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浆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以及0013 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浆导流装置运用于无砂管井中的结构示意图。说 明 书CN 204199310 U2/3页4具体实施方式0014 为利于对本发明的结构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0015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浆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浆导流装置运用于。

8、无砂管井中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浆导流装置,包括:0016 三通管道结构,包括一主管道1以及设于所述主管道1侧壁上的支管道2,于所述支管道2的管口上套置有支路软质连接管4,所述支路软质连接管4另一端与一送风器件相连接。0017 主管道1,为一圆管,且直径大于支管道2,将主管道1的下端管口设置为凹槽状切口11,该凹槽状切口11应保证主管道1在直立一平面上的时候,能够保证不少于两个接触点,且有效流通量不小于主管道1直径。0018 在与所述主管道1的凹槽状管口相对的上端管口上套置有主软质连接管3,该主软质连接管3的内径尺寸与主管道1外径相匹配。本实施例中,主软质连接管。

9、3为塑胶软材质,以供用作井内沉淀泥沙的排出口。另外,所述主管道1管口上套置的主软质连接管3的连接处固定有紧固件,具体运用中,该紧固件为卡具或线绳。0019 支管道2,主要用作送气通道口,使得吹进主管道1的气体与沉淀泥沙充分结合,从而在主管道1内形成一种密度小于管外液体的浆气混合物,浆气混合物因其比重小而上升,在主管道1底端形成负压,下面的泥浆在负压的作用下上升,并在气压动量的联合作用下,泥浆与气体形成气浆混合物持续上升,从而形成流动,最终将井内沉淀泥沙经由主软质连接管3排出。0020 支路软质连接管4,该支路软质连接管4的内径尺寸同支管外径相匹配,以防止支路软质连接管4与支管道2的连接处不紧密。

10、出现漏气现象。进一步地,在所述支管道2的管口上套置的支路软质连接管4的连接处设置有紧固件5,以供防止支路软质连接管4与支管道2连接脱落。在具体运用中,紧固件5为卡具或线绳。0021 送风器件,用于将机械能转换成气体压力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送风器件优选为空压机。0022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气浆导流装置的具体实施细节进行详细说明。0023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气浆导流装置,包括主管道1、支管道2、主软质连接管3、支路软质连接管4及绑绳5组成。0024 所述主管道1在中部同支管道2焊接连接形成三通,主管道1的一端设有凹槽状切口11,主管道1的另一端连接主软质连接管3,并通过线绳5捆绑牢固。0025 。

11、所述支管2通过支路软质连接管4同空压机的出风口连接,连接部位通过绑绳5绑扎牢固。0026 以上装置连接完成后,将主管道1的端部的凹槽状切口11朝下竖直放入施工完成的无砂管井6内,该无砂管井6的底部具有位于无砂管井底层的沉淀泥沙层62以及浮在沉淀泥沙层上的井水层61,当主管道1插入无砂管井底部的井水层61时,继续缓慢下插,待凹槽状切口11接触到沉淀泥沙时,稍稍将主管道1上抬一段距离,使得凹槽状切口11刚好设置在无砂管井6的井底的井水层61和沉淀泥沙层62的交界面上,将支路软质连接管4与一空压机相连,将主软质连接管3连接一沉淀池7,开启空压机,空压机将气体从支管2吹说 明 书CN 20419931。

12、0 U3/3页5送到主管道1中,在主管道1内形成一种密度小于主管道1外部沉淀泥沙62的密度的浆气混合物,浆气混合物因其比重小而上升,在主管道1底端形成负压,下面的沉淀泥沙62在负压的作用下上升,并在气压动量的联合作用下,沉淀泥沙62与气体形成气浆混合物持续上升,从而形成流动,因为主管道1的内断面积大大小于主管道1外壁与无砂管井6的井壁间的环状断面积,便形成了流速、流量极大的反循环,携带沉渣从主管道1内反出,气浆混合物经由主软质连接管3排出至沉淀池7中。0027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导流装置及其工作方法已参照当前的具体实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以上的实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

13、用新型,在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情况下还可作出各种等效的变化和修改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包括将本装置工作方法进行改变后用于流体喷射施工,例如:将主软质连接管3一端连接流态干拌砂浆发生装置,支路软质连接管4连接水源并设截止阀,可进行喷射砂浆施工。0028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浆导流装置,将主管道竖直放入施工完成的无砂管井内,使得主管道的端部刚好设置在无砂管井的井底的井水层和沉淀泥沙层的交界面上,将主软质连接管接入沉淀池,开启送风器件,从而在主管道内形成一种密度小于管外液体的浆气混合物,浆气混合物因其比重小而上升,在主管道底端形成负压,下面的泥浆在负压的作用下上升,并在气压动。

14、量的联合作用下,泥浆与气体形成气浆混合物持续上升,从而形成流动,因为主管道的内断面积大大小于主管道外壁与无砂管壁间的环状断面积,便形成了流速、流量极大的反循环,携带沉渣从导管内反出,排出导管以外,从而能有有效的清除井内沉淀泥沙。0029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说 明 书CN 204199310 U1/2页6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199310 U2/2页7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199310 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