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翅立体停车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双翅立体停车装置.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856248 U(45)授权公告日 2014.10.01CN203856248U(21)申请号 201420255756.6(22)申请日 2014.05.20E04H 6/06(2006.01)(73)专利权人浙江诺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地址 313100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经济开发区经一路58号(72)发明人凌勇勤 周学军 范卫民 韦亮(74)专利代理机构湖州金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2代理人赵卫康(54) 实用新型名称一种双翅立体停车装置(57)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停车库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双翅立体停车装置及应用该种停车装置的停取车方法。本实用。
2、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双翅立体停车装置,包括轨道体、移动箱、旋转柱、立柱结构、滑套、停车板,滑套具有两个,能够通过升降机构独立升降;停车板具有两个,分别设于相应的滑套;立柱结构包括固定于旋转柱上端的底盘、固定设于底盘且形成有两组导向结构的导向柱;两个滑套分别水平向抵触连接于对应的导向结构,且垂直向活动连接于对应的导向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两个可独立升降操作的停车板,从而相比现有技术,在相同数量上层停车位的应用中,此种双翅立体停车装置的使用数量较少,从而减少停车场建设成本。(51)Int.Cl.(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5页(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5页(10)授权公告号 CN 203856248 UCN 203856248 U1/1页21.一种双翅立体停车装置,包括轨道体(1)、活动连接于所述轨道体(1)的移动箱(2)、设于所述移动箱(2)上的旋转柱(3)、固设于所述旋转柱(3)上端的立柱结构(4)、通过升降机构活动连接于所述立柱结构(4)的滑套(5)、连接于所述滑套(5)的停车板(6),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套(5)具有两个,能够通过所述升降机构独立升降;所述停车板(6)具有两个,分别设于相应的滑套(5);所述立柱结构(4)包括固定于所述旋转柱(3)上端的底盘。
4、(41)、固定设于所述底盘(41)且形成有两组导向结构的导向柱(42);两个所述滑套(5)分别水平向抵触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导向结构,且垂直向活动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导向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翅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柱(42)为具有内槽(421)与外槽(422)的“工”形导轨,且所述导向柱(42)具有两个;两个所述导向柱(42)的内槽(42 1)相对设置;两个所述内槽(421)形成一组所述导向结构,两个所述外槽(422)形成另一组所述导向结构;其中一个所述滑套(5)上设有分别活动套接于对应所述内槽(421)的两组内移动组件;另一个所述滑套(5)上设有分别活动套接于对应所述外槽。
5、(422)的两组外移动组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翅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移动组件包括位于对应所述内槽(421)中且外壁抵触于该内槽(421)相应内侧壁的第一内滚轮(511)、一端固定连接于对应所述滑套(5)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内滚轮(511)的内安装板(51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翅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移动组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内安装板(512)且位于对应所述内槽(421)中且外壁抵触于该内槽(421)底壁的第二内滚轮(513)。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翅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移动组件包括位于对应所述外槽(422)中且外壁抵触于该外槽。
6、(422)相应内侧壁的第一外滚轮(521)、一端固定连接于对应所述滑套(5)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外滚轮(521)的外安装板(522)。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双翅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移动组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外安装板(522)且位于对应所述外槽(422)中且外壁抵触于该外槽(422)底壁的第二外滚轮(523)。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双翅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用于带动其中一个滑套(5)升降且位于两个所述导向柱(42)之间的内升降机构、用于带动另一个滑套(5)升降且具有两个分升降机构的外升降机构;所述外升降机构的两个分升降机构分别位于内升降机构的。
7、两侧。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翅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升降机构包括固设于所述底盘(41)的内油缸(711)、设于所述内油缸(711)活塞杆的内顶轮(712)、由所述内顶轮(712)支撑且一端连接于对应所述滑套(5)而另一端连接于与该滑套(5)能够由于所述内油缸(711)动作而在垂直向产生相对位移部件的内连接条(713)。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翅立体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升降机构的分升降机构包括固设于所述底盘(41)的外油缸(721)、设于所述外油缸(721)活塞杆的外顶轮(722)、由所述外顶轮(722)支撑且一端连接于对应所述滑套(5)而另一端连接于与该滑套(5。
8、)能够由于所述外油缸(721)动作而在垂直向产生相对位移部件的外连接条(723)。权 利 要 求 书CN 203856248 U1/5页3一种双翅立体停车装置 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停车库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双翅立体停车装置。背景技术0002 目前,特别是在城市普遍出现停车难的现象,为缓解停车难现象,现有技术中,如公开号为CN1563644A的发明专利申请所公开的一种移动转动升降无避让型上层停车台,其主要由移动导轨、移动底座、移动滚轮、移动传动装置、移动电机、转动电机、转动传动装置、立柱、转动轴承、升降电机、升降传动装置、升降链轮、升降链条、升降支架、升降滚轮和上层停车台组成;此种停车。
9、装置一般只有一个上层停车台,因此,导致其在停车场的实际应用中成本较大。实用新型内容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翅立体停车装置,其具有两个可独立升降操作的停车板,从而相比现有技术,在相同数量上层停车位的应用中,此种双翅立体停车装置的使用数量较少,从而减少停车场建设成本。0004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双翅立体停车装置,包括轨道体、活动连接于所述轨道体的移动箱、设于所述移动箱上的旋转柱、固设于所述旋转柱上端的立柱结构、通过升降机构活动连接于所述立柱结构的滑套、连接于所述滑套的停车板,所述滑套具有两个,能够通过所述升降机构独立升降;所述停车板具有两个,分。
10、别设于相应的滑套;所述立柱结构包括固定于所述旋转柱上端的底盘、固定设于所述底盘且形成有两组导向结构的导向柱;两个所述滑套分别水平向抵触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导向结构,且垂直向活动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导向结构。0005 通过上述两个滑套及停车板的设置,使得一台停车装置具有两个上层停车位,且由于滑套能够通过升降机构独立升降,从而在任意一个停车板的存取车过程中,不会对另一停车位造成影响,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能有效降低停车场的建设成本,且能有效缓解停车难的现况。0006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导向柱为具有内槽与外槽的“工”形导轨,且所述导向柱具有两个;两个所述导向柱的内槽相对设置;两个所述内槽形成一组所。
11、述导向结构,两个所述外槽形成另一组所述导向结构;其中一个所述滑套上设有分别活动套接于对应所述内槽的两组内移动组件;另一个所述滑套上设有分别活动套接于对应所述外槽的两组外移动组件。000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内移动组件包括位于对应所述内槽中且外壁抵触于该内槽相应内侧壁的第一内滚轮、一端固定连接于对应所述滑套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内滚轮的内安装板。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内移动组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内安装板且位于对应所述内槽中且外壁抵触于该内槽底壁的第二内滚轮。说 明 书CN 203856248 U2/5页40009 第二内滚轮与第一内滚轮的轴线方向相互垂直。0010 作为本实用。
12、新型的优选,所述外移动组件包括位于对应所述外槽中且外壁抵触于该外槽相应内侧壁的第一外滚轮、一端固定连接于对应所述滑套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外滚轮的外安装板。001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外移动组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外安装板且位于对应所述外槽中且外壁抵触于该外槽底壁的第二外滚轮。0012 第二外滚轮与第一外滚轮的轴线方向相互垂直。001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用于带动其中一个滑套升降且位于两个所述导向柱之间的内升降机构、用于带动另一个滑套升降且具有两个分升降机构的外升降机构;所述外升降机构的两个分升降机构分别位于内升降机构的两侧。0014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内升降机。
13、构包括固设于所述底盘的内油缸、设于所述内油缸活塞杆的内顶轮、由所述内顶轮支撑且一端连接于对应所述滑套而另一端连接于与该滑套能够由于所述内油缸动作而在垂直向产生相对位移部件的内连接条。0015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外升降机构的分升降机构包括固设于所述底盘的外油缸、设于所述外油缸活塞杆的外顶轮、由所述外顶轮支撑且一端连接于对应所述滑套而另一端连接于与该滑套能够由于所述外油缸动作而在垂直向产生相对位移部件的外连接条。0016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的停取车方法,利用所述两块停车板的上面和下方同时存放至多四个车辆而只占用所述轨道体侧旁的两个地面停车位置,其0017。
14、 停车方法,在欲将待停车辆存放于所述停车板上面的情况下,包括如下步骤:0018 (1)将所述移动箱定位于所述轨道体靠近待停车辆直线来车轨迹的端部,然后将所述旋转柱定位于使一块所述停车板位于所述直线来车轨迹延长线上方的位置;或,将所述旋转柱定位于使一块所述停车板纵向中线平行于所述直线来车轨迹的位置,然后将所述移动箱定位于所述轨道体靠近待停车辆直线来车轨迹的端部,使一块所述停车板位于所述直线来车轨迹延长线上方;0019 (2)所述升降机构动作使一块空的所述停车板下降至来车正前方或正后方与地面衔接的高度;0020 (3)直线前移或后移待停车辆直至其完全承载于所述停车板上,锁定车辆,或,先将待停车辆移。
15、动到可以直线移动到所述停车板上的所述直线来车轨迹方向上,然后直线前移或后移待停车辆直至其完全承载于所述停车板上,锁定车辆;0021 (4)所述升降机构动作使在步骤中停放了车辆的所述停车板上升至预定位置;0022 (5)将所述旋转柱定位于所述两块停车板均位于所述轨道体侧旁地面停车位正上方的位置,停车完毕;0023 取车方法包括如下步骤:0024 (1)将所述移动箱定位于所述轨道体靠近待取车辆在地面上将驶出轨迹的端部,然后将所述旋转柱定位于使待取车辆位于该车辆在地面上将驶出轨迹上方的位置;或,将所述旋转柱定位于使承载有待取车辆的所述停车板纵向中线平行于待取车辆在地面上将驶出轨迹的位置,然后将所述移。
16、动箱定位于所述轨道体靠近待取车辆在地面上将驶出轨迹说 明 书CN 203856248 U3/5页5的端部;0025 (2)所述升降机构动作使承载有待取车辆的所述停车板下降至待取车辆将行驶的地面;0026 (3)直线前移或后移待取车辆直至其完全离开所述停车板,取车完毕。0027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实施,通过两个停车板的独特设置,不仅有效缓解了停车难现象,更有效降低了停车场建设成本;且本实用新型导向柱相当于现有技术中的立柱,但本实用新型在导向柱上实现了两个滑套的独立导向,从而使导向柱两侧的受力能够尽可能地均衡;同时,由于内外升降机构的独特设置,一方面使得。
17、两个滑套对导向柱在水平方向上作用力处于同一直线,仅仅为方向相反,从而进一步使导向柱两侧的受力能够尽可能地均衡;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导向柱及内外升降机构的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虽实现了两个停车板的设置,但停车板的旋转半径却不会增加,而与现有技术一致;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停取车方法也简单、易操作。附图说明0028 图1是实施例整体示意图;0029 图2是实施例中升降机构示意图;0030 图3是实施例中滑套与导向柱连接示意图;0031 图4是实施例中内外移动组件示意图;0032 图5是实施例中内连接条与对应滑套之间连接结构示意图。0033 图中,1-轨道体,2-移动箱,3-旋转柱,4-立柱结构,41-底。
18、盘,42-导向,421-内槽,422-外槽,5-滑套,511-第一内滚轮,512-内安装板,513-第二内滚轮,521-第一外滚轮,522-外安装板,523-第二外滚轮,6-停车板,711-内油缸,712-内顶轮,713-内连接条,721-外油缸,722-外顶轮,723-外连接条,731-固定件,732-连杆,8-顶罩。具体实施方式0034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0035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00。
19、36 实施例:一种双翅立体停车装置,包括轨道体1,轨道体1上活动连接有移动箱2,移动箱2内设置有传动机构以实现移动箱2在轨道体1上的移动,移动箱2上设有旋转柱3,移动箱2内设有带动旋转柱3旋转的传动机构;移动箱2内的传动机构都为现有技术,可参考如申请号为2013205787550的实用新型专利等多篇本案申请人申请的有关立体停车装置的专利申请。0037 旋转柱3上端设有立柱结构4,立柱结构4包括固定于旋转柱3上端的底盘41,底盘41上设有两个导向柱42,两个导向柱42都为具有内槽421与外槽422的“工”形导轨;两个导向柱42的内槽421相对设置;两个内槽421形成一组导向结构,两个外槽422形。
20、成另一组导向结构;两个滑套5分别水平向抵触连接于对应的导向结构,且垂直向活动连接于该对应的导向结构;两个滑套5的下端都固定连接有停车板6。说 明 书CN 203856248 U4/5页60038 其中一个滑套5上设有内移动组件,另外一个滑套5上设有外移动组件;两个滑套5通过对应的移动组件分别水平向抵触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导向结构,且垂直向活动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导向结构。0039 内移动组件包括位于对应内槽421中且外壁抵触于该内槽421相应内侧壁的第一内滚轮511、一端固定连接于对应滑套5且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内滚轮511的内安装板512、连接于内安装板512且位于对应内槽421中且外壁抵触于该内槽42。
21、1底壁的第二内滚轮513;从而,第一内滚轮511与第二内滚轮513的轴线方向垂直。0040 外移动组件包括位于对应外槽422中且外壁抵触于该外槽422相应内侧壁的第一外滚轮521、一端固定连接于对应滑套5且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外滚轮521的外安装板522、连接于外安装板522且位于对应外槽422中且外壁抵触于该外槽422底壁的第二外滚轮523;从而,第一外滚轮521与第二外内滚轮523的轴线方向垂直。0041 升降机构包括用于带动其中一个滑套5升降且位于两个导向柱42之间的内升降机构、用于带动另一个滑套5升降且具有两个分升降机构的外升降机构;外升降机构的两个分升降机构分别位于内升降机构的两侧。00。
22、42 内升降机构包括固设于底盘41的内油缸711,内油缸711的活塞杆顶端转动连接有内顶轮712,对应滑套5与底座41之间连接有内连接条713,且内连接条713由内顶轮712支撑;内顶轮712可以为链轮或滑轮等,相应的内连接条713可以为链条等;当然内连接条713的对应端也可以连接于内油缸711的缸筒等位置。0043 内连接条713与对应滑套5之间设有连接结构,连接结构包括分别固设于该滑套5两侧的两个固定件731,两个固定件731之间连接有连杆732,连杆732的中部连接于内连接条713,从而使得该滑套5的两侧受力较为均衡。0044 外升降机构的分升降机构包括固设于底盘41的外油缸721,设于。
23、外油缸721活塞杆顶部的外顶轮722,对应滑套5与底座41之间连接有外连接条723,且外连接格723由外顶轮722支撑,外顶轮722可以为链轮或滑轮等,相应的外连接条723可以为链条等;当然外连接条723的对应端也可以连接于外油缸721的缸筒等位置。0045 本实施例外升降机构的两个分升降机构分别位于对应外槽422的外侧。0046 两个导向柱42的上部设有顶罩8,顶罩8可以固定连接于两个导向柱42上端,以进一步稳固两个导向柱42。0047 本实施例的停取车方法,利用两块停车板6的上面和下方同时存放至多四个车辆而只占用轨道体1侧旁的两个地面停车位置,其0048 停车方法,在欲将待停车辆存放于停车。
24、板6上面的情况下,包括如下步骤:0049 (1)将移动箱2定位于轨道体1靠近待停车辆直线来车轨迹,相当于现有停车场的车道,的端部,然后将旋转柱3定位于使一块停车板6位于直线来车轨迹延长线上方的位置;或,将旋转柱3定位于使一块停车板6纵向中线平行于直线来车轨迹的位置,然后将移动箱2定位于轨道体1靠近待停车辆直线来车轨迹的端部,使一块停车板6位于直线来车轨迹延长线上方;0050 (2)升降机构动作使一块空的停车板6下降至来车正前方或正后方与地面衔接的高度;0051 (3)直线前移或后移待停车辆直至其完全承载于停车板6上,锁定车辆,或,先将说 明 书CN 203856248 U5/5页7待停车辆移动。
25、到可以直线移动到停车板6上的直线来车轨迹方向上,然后直线前移或后移待停车辆直至其完全承载于停车板6上,锁定车辆;0052 (4)升降机构动作使在步骤3中停放了车辆的停车板6上升至预定位置;0053 (5)将旋转柱3定位于两块停车板6均位于轨道体1侧旁地面停车位正上方的位置,停车完毕。0054 取车方法包括如下步骤:0055 (1)将移动箱2定位于轨道体1靠近待取车辆在地面上将驶出轨迹,相当于现有停车场的车道,的端部,然后将旋转柱3定位于使待取车辆位于该车辆在地面上将驶出轨迹上方的位置;或,将旋转柱3定位于使承载有待取车辆的停车板6纵向中线平行于待取车辆在地面上将驶出轨迹的位置,然后将移动箱2定位于轨道体1靠近待取车辆在地面上将驶出轨迹的端部;0056 (2)升降机构动作使承载有待取车辆的停车板6下降至待取车辆将行驶的地面;0057 (3)直线前移或后移待取车辆直至其完全离开停车板6,取车完毕。说 明 书CN 203856248 U1/5页8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203856248 U2/5页9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203856248 U3/5页10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203856248 U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