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双层叠合预制外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地下室双层叠合预制外墙.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98063 U(45)授权公告日 2015.01.14CN204098063U(21)申请号 201420414293.3(22)申请日 2014.07.25E02D 29/045(2006.01)E04B 1/41(2006.01)(73)专利权人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地址 210002 江苏省南京市洪武路328号(72)发明人汪杰 吴敦军 李宁 王流金(74)专利代理机构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代理人张惠忠(54) 实用新型名称一种地下室双层叠合预制外墙(57)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下室双层叠合预制外墙,包括连接在上下楼板之。
2、间的双层叠合预制板,所述双层叠合预制板包括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之间为浇筑混凝土层,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之间通过桁架钢筋相连接;在浇筑混凝土层内靠上部位置设置若干倒U型钢筋,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的下部位置设置封闭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地下室双层叠合预制外墙,与楼板的连接更加牢固,双层叠合墙板之间也更加稳定,为现浇混凝土提供了方便。(51)Int.Cl.(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10)授权公告。
3、号 CN 204098063 UCN 204098063 U1/1页21.一种地下室双层叠合预制外墙,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在上下楼板之间的双层叠合预制板,所述双层叠合预制板包括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之间为浇筑混凝土层(3),在浇筑混凝土层(3)内设置桁架钢筋(4),桁架钢筋(4)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在浇筑混凝土层(3)内靠上部位置设置若干等间距的用于与混凝土固定的倒U型钢筋(5),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下部位置设置若干等间距的用于拉结固定的封闭箍(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
4、双层叠合预制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倒U型钢筋(5)的一部分固定于第一预制墙板(1)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双层叠合预制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倒U型钢筋(5)的长度为40cm,直径为8mm-12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双层叠合预制外墙,其特征在于:在浇筑混凝土层(3)内靠上部位置设置若干等间距的倒插钢筋(7),所述倒插钢筋(7)的长度大于倒U型钢筋(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双层叠合预制外墙,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预制墙板(1)内具有若干等距设置的竖向钢筋,相邻的两根倒插钢筋(7)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相邻的两根竖向钢筋的间距,倒插钢筋(7)的直径大于或等于竖向。
5、钢筋的直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室双层叠合预制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箍(6)为矩型支架,封闭箍(6)相对的两个边分别固定连接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权 利 要 求 书CN 204098063 U1/3页3一种地下室双层叠合预制外墙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是一种地下室内安装的双层叠合预制外墙。背景技术0002 目前地下室外墙主要由现场浇筑而成。施工时,模板支撑、钢筋绑扎工作量大,而且存在现场混凝土浇筑不密实造成开裂、渗漏等多种问题;特别是在地下室这种特殊的环境里,需要更加可靠耐久的外墙,现将主要应用于上部剪力墙结构中的双层叠合板应用在地下室外。
6、墙中代替现浇剪力墙,使地下室外墙的建造也能满足建筑工业化要求,预制双层叠合预制板的受力钢筋可以作为地下室外墙的受力筋使用,这种双层叠合预制板虽然密实性好,防水性能高,安装方便,现场仅需吊装就位后在双层叠合板中浇筑混凝土即可,施工快捷,节省工期,但将上部剪力墙结构中的双层叠合板直接应用到地下室外墙上存在预制与现浇节点连接不够可靠、易在节点区发生开裂、渗漏等问题。实用新型内容0003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连接方式更加牢固,双层的预制板之间也更加稳定的地下室用双层叠合预制外墙。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0005 一种地下室双。
7、层叠合预制外墙,包括连接在上下楼板之间的双层叠合预制板,所述双层叠合预制板包括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之间为浇筑混凝土层,在浇筑混凝土层内设置桁架钢筋,桁架钢筋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在浇筑混凝土层内靠上部位置设置若干等间距的用于与混凝土固定的倒U型钢筋,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的下部位置设置若干等间距的用于拉结固定的封闭箍。0006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倒U型钢筋的一部分固定于第一预制墙板内。0007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倒U型钢筋的长度为40cm,直径为8mm-12mm。0008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在浇筑混凝土层内靠上。
8、部位置设置若干等间距的倒插钢筋,所述倒插钢筋的长度大于倒U型钢筋。0009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在第一预制墙板内具有若干等距设置的竖向钢筋,相邻的两根倒插钢筋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相邻的两根竖向钢筋的间距,倒插钢筋的直径大于或等于竖向钢筋的直径。0010 作为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封闭箍为矩型支架,封闭箍相对的两个边分别固定连接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地下室双层叠合预制外墙,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之间通过桁架钢筋可以相互固定,而外侧预制混凝土板上的倒U型钢筋,使地下室双层叠合预外墙与楼板之间的连接更加可靠,防止新老混凝土结合面的开裂;现场倒插倒。
9、U型钢筋一部分到浇筑混凝土层内,另一部分固定在第一预制墙板内,使楼板与外说 明 书CN 204098063 U2/3页4墙的连接节点更加可靠,而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之间底部的封闭箍是拉结内外侧预制板的连接筋,防止混凝土浇筑时对内外墙叠合预制板产生较大压力使墙板发生开裂和变形,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地下室双层叠合预制外墙,通过多出的加强筋连接和固定有效加强了第一预制墙板和第二预制墙板之间以及外墙板与顶板之间的稳定性和密封性,有效杜绝了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以及渗漏、开裂等问题,施工方便快捷,节省建造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0012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0013 其中,1-第一预制墙板。
10、,2-第二预制墙板,3-混凝土叠合层,4-桁架钢筋,5-倒U型钢筋,6-封闭箍,7-倒插钢筋。具体实施方式0014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0015 一种地下室双层叠合预制外墙,包括连接在上下楼板之间的双层叠合预制板,所述双层叠合预制板包括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内都具有竖向钢筋,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之间为浇筑混凝土层3,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之间通过桁架钢筋4相连接,桁架钢筋4也可以连接在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内的竖向钢筋上,桁架钢筋4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主要起到固定作用;在浇筑。
11、混凝土层3内靠上部位置设置若干等间距的用于与混凝土固定的倒U型钢筋5,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下部位置设置若干等间距的用于拉结固定的封闭箍6,倒U型钢筋5也可以连接在楼板的钢筋上,加强了预制双层叠合板上端与现浇混凝土连接的牢固性。0016 进一步的,所述倒U型钢筋5的一部分固定于第一预制墙板1内,具体的,倒U型钢筋5的一个U形长边置于第一预制墙板1内,也可以搭接在第一预制墙板1内的竖向钢筋上,方便在安装时就加以初步结构固定,一般的只需采取3-4根竖向钢筋上搭接一个倒U型钢筋5;倒U型钢筋5的另一个U形长边在浇筑混凝土层内,两个U形长边可以形成角度,分离度更大,牵引力更强,所述倒U型钢筋。
12、5的长度为40cm,直径为8mm-12mm,预固定无需倒U型钢筋5过长,过长的倒U型钢筋5在进行位置调节时会带来不便。0017 进一步的,在浇筑混凝土层3内靠上部位置设置若干等间距的倒插钢筋7,所述倒插钢筋7的长度大于倒U型钢筋5,一般插入浇筑混凝土层3达到80cm以上,倒插钢筋7是在浇筑时固定的,用于进一步固定,需要接触更多的混凝土起到更强的稳定作用,也可以对双层叠合预制板与楼板之间的角度进行调节再固定倒插钢筋7的具体位置,这一步骤是基于倒U型钢筋5的初步固定后实施的;在第一预制墙板1内具有若干等距设置的竖向钢筋,相邻的两根倒插钢筋7的间距小于或等于相邻的两根竖向钢筋的间距,倒插钢筋7的直径。
13、大于或等于竖向钢筋的直径,最好是每一根竖向钢筋上都设置倒插钢筋7,倒插钢筋7也可以连接在楼板的钢筋上。0018 进一步的,所述封闭箍6为矩型支架,具体的,封闭箍6为竖直的矩型支架,封闭箍6相对的两个边分别固定连接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封闭箍6的两个边也可以说 明 书CN 204098063 U3/3页5分别锚固在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内的竖向钢筋上,加强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靠底部位置的相互的牵引力,提高稳定性,多个封闭箍6之间的间距随第一预制墙板1和第二预制墙板2的相互距离增大而减小,封闭箍6离地面高度最好不大于20cm,这一步骤是倒U型钢筋6初步固定后实施。0019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申请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申请。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申请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申请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所涵盖。说 明 书CN 204098063 U1/1页6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098063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