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性持续释放蛋白质制剂.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6891 上传时间:2018-01-29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2826890.3

申请日:

2002.10.25

公开号:

CN1612752A

公开日:

2005.05.04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A61K 47/38申请公布日:20050504|||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61K47/38; A61K38/18

主分类号:

A61K47/38; A61K38/18

申请人:

奥索-麦克尼尔药品公司;

发明人:

B·沙马; R·金; S·鲁多尔夫; W·K·张; S·贝贡; M·凯利

地址:

美国新泽西州

优先权:

2001.11.07 US 10/037,369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顾晋伟;马崇德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含有羧甲基醚纤维素聚合物的持续释放治疗性蛋白质药物制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药物制剂,包含:
a)一种药物活性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b)一种药物可接受的pH缓冲剂,使pH保持在大约6~大约9之间;
c)一种等渗剂,浓度为大约0~大约200毫摩尔;和
d)羧甲基醚纤维素钠,浓度为总配方重量的大约0.5%~大约7%,所述羧甲基醚纤维素钠的分子量为大约50,000道尔顿~大约1,000,000道尔顿。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制剂,其中促红细胞生成素选自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EPOα、EPOω、darbepoetinα和PEG偶联促红细胞生成素。

3.
  根据权利要求1的制剂,其中pH缓冲剂的浓度为大约10mM~大约30mM,并且其中pH缓冲剂为磷酸氢钠/磷酸二氢钠缓冲体系。

4.
  根据权利要求1的制剂,其中等渗剂选自氯化钠、氯化钾和甘氨酸。

5.
  根据权利要求1的制剂,其中等渗剂为氯化钠,并且氯化钠浓度为大约75mM~大约125mM。

6.
  根据权利要求1的制剂,其中制剂的pH值为大约6.5~大约7.4。

7.
  一种治疗需要接受此种治疗的目标物的方法,包括给目标物施以根据权利要求1的药物制剂。

8.
  根据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中药物制剂依据施药方法以每两个星期三次、每星期一次、每两个星期一次、每三个星期一次、每月一次、每五个星期一次或每六个星期一次施用。

9.
  根据权利要求8的方法,其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有效日服剂量为大约4000~大约9000I.U。

10.
  根据权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有效日服剂量大于10,000I.U。

11.
  一种配制方法,包括以任何顺序的下列步骤:
a)提供一种pH缓冲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样品;
b)将一定量的羧甲基醚纤维素钠与pH缓冲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样品混合,羧甲基醚纤维素钠的量足以提供最终浓度为总配方重量的大约0.5%~大约7%;
c)将一定量的氯化钠与pH缓冲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样品混合,氯化钠的量足以提供最终浓度为大约0mM~大约170mM;和
d)用水调节pH缓冲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样品,足以提供预定的最终制剂体积和促红细胞生成素效能。

12.
  一种药物制剂,包含:
a)一种药物活性量的蛋白质;
b)一种药物可接受的pH缓冲剂,使pH保持在大约4.5~大约9之间;
c)一种等渗剂,浓度为大约0~大约200毫摩尔;和
d)羧甲基醚纤维素钠,浓度为总配方重量的大约0.5%~大约7%,所述羧甲基醚纤维素钠的分子量为大约50,000道尔顿~大约1,000,000道尔顿。

13.
  根据权利要求12的制剂,其中蛋白质选自:胰岛素、促胃动素、胃泌素、促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GH)、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干细胞因子(SCF)、血小板生成素、骨原生成素(OPG)、肥胖蛋白(OB蛋白)、leptin、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α-干扰素、β-干扰素、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集落刺激生长因子(CSFs)、肿瘤坏死因子(TNF)、促甲状腺激素(TSH)、促黄体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人绒毛膜生长激素(HCG)、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3(NT 3)、神经营养因子4(NT 4)、脑神经营养因子(BDNT)、胶质细胞系神经营养因子(GDNF)、血小板生长因子(PGDF)、内皮血管生长因子(VEGF)、骨形成蛋白(BMP)、巨核细胞生长分化因子(MGDF)、因子VII、因子VIIa、因子VIII、因子I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组织血浆酶原活化剂(TPA)、尿激酶、溶栓酶、激肽释放酶、α-牛乳糖、胰腺核糖核酸酶、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白细胞介素-2受体拮抗剂(IL-Ira)、Infliximab、抗体和etanercept。

14.
  根据权利要求12的制剂,其中pH缓冲剂的浓度为大约10mM~大约30mM,并且其中pH缓冲剂为磷酸氢钠/磷酸二氢钠缓冲体系。

15.
  根据权利要求12的制剂,其中等渗剂选自氯化钠、氯化钾和甘氨酸。

16.
  根据权利要求12的制剂,其中等渗剂为氯化钠,并且氯化钠浓度为大约75mM~大约125mM。

17.
  根据权利要求12的制剂,其中制剂的pH值为大约6.5~大约7.4。

18.
  一种治疗目标物的方法,包括给目标物施以根据权利要求12的药物制剂。

19.
  根据权利要求18的方法,其中药物制剂依据施药方法以每两个星期三次、每星期一次、每两个星期一次、每三个星期一次、每月一次、每五个星期一次或每六个星期一次施用。

说明书

水性持续释放蛋白质制剂
发明领域
本发明提供了含有羧甲基醚纤维素聚合物的水性持续释放治疗性蛋白质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也提供了使用此种药物制剂的方法,体现出了许多新的优势,包括更好的疗效、安全性、患者的便利性以及患者的适用性。
发明背景
由于近来在遗传和细胞工程技术方面的进步,现在能够大量地生产那些在体内表现出各种药理作用的蛋白质以用于药物领域。蛋白质治疗发展的一个主要限制因素是稳定的蛋白质药物制剂的制备。因为,具有活性的蛋白质在体内的半衰期一般都很短,而口服的生物可利用性能则微乎其微,所以,典型地,用常见注射的方法完成治疗性蛋白质的施药,这样就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身体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治疗费用。因此,当前科研工作者在开发和评价持续释放制剂方面投入了大的兴趣。高效的持续释放制剂能够提供一种控制血液中活性组分的含量的方法,同时也提供了更好的疗效、安全性、患者的便利性以及患者的适用性。
至今,主要有两种方法制备可持续释放的治疗性蛋白质:1)通过修饰蛋白质来延长其半衰期,典型地,通过降低清除率;和2)制备封入聚合物微球体中的持续释放的蛋白质制剂。制备持续释放制剂的优点在于,此种制剂在理论上能够被用于多种蛋白质治疗药物。
PCT公开专利WO 99/15154(Tracy等人)、美国专利5,674,534和5,716,644(均为Zale等人)、PCT公开专利WO 96/40073(Zale等人)和PCT公开专利WO 00/38651(Shah等人)中描述了聚合物微球体持续释放制剂的例子。
美国专利5,674,534、5,716,644和PCT公开专利WO 96/40073中描述了一种含有促红细胞生成素颗粒的聚合物基体,其对盐呈抗聚集稳定。
不幸的是,大多数蛋白质的不稳定性(例如,遇热、有机溶剂等发生变性,并失去生物活性)极大地限制了对持续释放制剂的开发和评价。此外,由于蛋白质的生化变异性,极大地影响了任何蛋白质对生产微球体所需条件的耐受性,所以,这些技术的应用远没有预想的那样广泛。
PCT公开专利WO 00/38651描述了一种在聚合物基体中包含有蛋白质的药物组合物,其具有热和pH敏感的凝胶/反凝胶特性。在制备这些制剂时,可以无需将其暴露在热或有机溶剂中,但是其特征是使用改性水凝胶。热稳定水凝胶的使用受限于其制备的困难性,所以,现在没有市售的此类产品。这种改性水凝胶的另一个令人不可接受的特性是其生物相容性和免疫原性能差。
A.L.Finkenaur公开的美国专利4,717,717描述了通过加入纤维素聚合物,使表皮生长因子组合物具有抗失去生物活性的稳定特性。其中没有此种制剂具有体内持续释放特性的描述。
Cini等人公开的美国专利5,457,093描述了含有在眼科和局部使用的生长因子的凝胶制剂。但是其中没有将这些制剂用于肠胃外给药的描述,也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制剂具有体内持续释放特性的建议。
因此,仍然需要一种既能够容易生产、且提高了其所含活性蛋白质组分稳定性的肠胃外持续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制剂。
发明概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用于肠胃外给药的水性持续释放治疗性蛋白质药物制剂的方法。同时,本发明也提供了含蛋白质的通用的肠胃外给药的药物制剂,包含:
a)一种药物活性量的蛋白质;
b)一种药物可接受的pH缓冲剂,使pH保持在大约4.5~大约9之间。
c)一种等渗剂(tonicity agent),浓度为大约0~大约125毫摩尔;和
d)羧甲基醚纤维素钠,浓度为总配方重量的大约0.5%~大约7%,
其中水性制剂的pH为大约4.5~大约9。
本发明的优选制剂提供了一种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药物制剂,含有:
a)一种药物活性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b)一种药物可接受的pH缓冲剂,使pH保持在大约6~大约9之间。
c)一种等渗剂,浓度为大约0~大约200毫摩尔;和
d)羧甲基醚纤维素钠(CMC),浓度为总配方重量的大约0.5%~大约7%,所述的羧甲基醚纤维素钠的分子量为大约50,000道尔顿~大约1,000,000道尔顿。
其中,制剂的pH值为大约6.3~大约8.3。
本发明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制备水性持续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药物制剂的方法,包括将羧甲基醚纤维素钠聚合物地水溶液与一种药物活性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混合。本发明的制剂所使用的羧甲基醚纤维素钠聚合物主要是以溶液的状态而非微颗粒的状态存在。
本发明同时还提供了使用这些持续释放制剂的方法,包括用药法,其中,此制剂的给药间隔范围很宽,包括但并未限于下列间隔,每两个星期三次、每星期一次、每两个星期一次、每三个星期一次、每月一次、每五个星期一次、每六个星期一次或任何其他适合于特定患者的时间间隔或这些时间间隔的组合。
附图1:平均血浆EPOα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所说明的持续释放制剂CMC-1、CMC-2、CMC-3和CMC-4的药代动力学。
附图2:网织红血球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所说明的持续释放制剂CMC-1、CMC-2、CMC-3和CMC-4的药效学。
附图3:血红蛋白量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所说明的持续释放制剂CMC-1、CMC-2、CMC-3和CMC-4的药效学。
附图4:红血球数量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所说明的持续释放制剂CMC-1、CMC-2、CMC-3和CMC-4的药效学。
附图5:平均血浆EPOα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所说明的临床批量CMC-EPO的药代动力学。
附图6:网织红血球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所说明的临床批量CMC-EPO的药效学。
附图7:血红蛋白量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所说明的临床批量CMC-EPO的药效学。
附图8:红血球数量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所说明的临床批量CMC-EPO的药效学。
在本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或“EPO”应该包括那些具有生物活性的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促红细胞生成素类似物、促红细胞生成素同型物、促红细胞生成素模拟物、促红细胞生成素片断、杂合促红细胞生成素蛋白质、融合蛋白质寡聚物和上述物质的多聚体、上述物质的同系物、上述物质的糖基化修饰变异物、上述物质的突变体的多肽和蛋白质,不管它们的生物活性以及它们的合成和制备方法,包括,但并未局限于重组(无论是由互补DNA还是基因组DNA)、合成、转基因以及基因活化法。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具体例子包括EPO α(EPREX、ERYPO、PROCRIT)、新型红细胞生成促进蛋白质(NESPTM、ARANESPTM、darbepoteinα),如欧洲专利申请EP640619中所描述的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超糖基化类似物、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类似物(如国际专利申请WO 9966054中描述的人类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质)、国际专利申请WO 9938890中描述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突变体、促红细胞生成素ω(可以由美国专利5,688,679中描述的Apa I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限制片段制得)、国际专利申请WO 9911781和EP1064951中描述的糖基化修饰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国际专利申请WO 9805363和美国专利5,643,575中描述的PEG偶联促红细胞生成素类似物。国际专利申请WO 9905268和WO 9412650中描述了修饰表达内生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细胞系的具体例子。通常,优选的EPO形式为纯化的重组人类EPO(rhEPO),现在制造和经销的商标牌号有EPREX、ERYPO、PROCRIT或ARANESPTM
在本文中,术语“蛋白质”包括肽、多肽、consensus分子、或它们的类似物、衍生物或组合。术语“蛋白质”包括含有修饰氨基酸和糖蛋白的多肽序列,或含有至少一个带碳水化合物部分的丝氨酸、苏氨酸或精氨酸侧链的蛋白质。同时也包括那些带有依据酸度、电荷、疏水性、极性、大小或其他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特性而“保守性”的氨基酸取代的多肽。通常见于Creighton编著的蛋白质,W.H.Freeman and Company,纽约(1984)pp.498。一般情况下,可以对选定的氨基酸做一些改变,只要这些改变能够保持蛋白质的总体生物活性。也可以存在一个小氨基末端延伸,如氨基末端蛋氨酸或丝氨酸残基,一个最多20~25个残基的小连接物肽,或一个利于纯化的小延伸,如多组氨酸束,一个抗原决定基或一个结合功能域。通常见于Ford等人编著蛋白质表达和纯化(1991)2:95-107。多肽或它们的类似物也可以含有一个或多个氨基酸类似物,如拟肽物。一个对本领域熟知的技术人员将会很容易地将一种期望的蛋白质活性组分修饰应用于本发明的组合物。
在本文中,术语“实验目标物”指被处理、观察或实验的目标物,优选地,为哺乳动物,最优选地为人体。
在本发明的制剂中所使用的蛋白质的量依据蛋白质的生物效能以及期望的制剂效能将会各不相同,但是通常情况下,每一制剂所含蛋白质的量为大约1μg/ml~大约2000μg/ml。特别地,本发明中含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制剂可以含有“药物活性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通常为大约1000IU/ml~大约180,000IU/ml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其中120,000IU大约相当于1000μg。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以一种将本发明制剂稀释的水溶液的形式提供,或者以一种在使用适当量的水性制剂后能够重构的干燥试剂的形式提供。干燥试剂包括,例如,冷冻干燥或喷雾干燥促红细胞生成素。当高效能制剂(例如,高于100,000IU/ml)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以一种本体试剂的形式提供时,优选地,促红细胞生成素本体试剂溶解在一种磷酸盐缓冲溶液中。这是因为,典型地,在制备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时所使用的高浓度柠檬酸缓冲试剂会增加患者不适感。利用本领域人员熟知的方法便可以获得缓冲液的交换,如利用渗滤或渗析来提供一种含有低于1毫摩尔柠檬酸盐的EPO散剂。
在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中所使用的缓冲试剂的量主要取决于所用的特定缓冲试剂以及所期望的制剂pH值。通常,缓冲离子的浓度在大约10mM~大约30mM之间。适合于将pH值维持在大约4~大约9的缓冲体系包括,但并未局限于,柠檬酸钠/柠檬酸、醋酸钠/醋酸、磷酸二氢钠或磷酸二氢钾/磷酸氢盐,以及任何其他在本领域中药物可以接受的pH缓冲试剂。优选的缓冲体系为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钠。也可以在制剂中加入一种pH调节试剂来将制剂的pH值调节到期望的pH范围之内,如,但并未局限于,盐酸、柠檬酸、氢氧化钠或它们的盐,尤其是柠檬酸钠。这些制剂的一个目标就是使伴随用柠檬酸盐缓冲制剂进行皮下施药所带来的患者不适降低至最低。因此,在本发明的所有制剂中,无论在水性蛋白质本体试剂还是在制剂缓冲组分中,磷酸盐缓冲体系为特别优选的缓冲体系。
优选地,本发明含蛋白质制剂的pH值范围在大约4.5~大约9之间,更优选地,在大约6~大约7.5之间。优选地,本发明含促红细胞生成素制剂的pH值范围在大约6.5~大约8之间,更优选地,在大约6.9~大约7.4之间。
在本发明的制剂中可以使用一种或多种离子等渗剂。离子等渗剂为能够保持本发明制剂与人体血液具有等渗压或接近人体血液的等渗压并且在水溶液中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任何试剂。典型的合适等渗剂为那些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等渗剂,包括但并未局限于氯化钠、氯化钾、硫酸铵、甘氨酸或其他氨基酸。本发明中优选的等渗剂包括但并未局限于氯化钠、氯化钾和甘氨酸,所述试剂的浓度范围为大约0~大约170毫摩尔。在本发明的制剂中,优选地,使用浓度范围为大约75mM~大约100mM的氯化钠作为等渗剂。等渗剂的类型及其浓度可能会影响制剂的持续释放性能。在包含有不只一种等渗剂的制剂中,通常情况下,等渗剂的总浓度低于200mM。
在本发明的制剂中所使用的羧甲基醚纤维素钠(CMC-CAS#9004-32-4)的分子量为大约50,000~1,000,000,其浓度范围为总配方重量的大约0.5%~大约7%,优选地,为大约0.5%~大约2%,最优选地为大约2%。所使用的CMC浓度依据制剂中所使用的蛋白质量和特性而各不相同。通过比较一种含CMC制剂与一种除不含CMC外完全相同的制剂的药代动力学性能来测试制剂的持续释放活性。通常情况下,优选地,制剂中含有0.5%~大约2%的CMC,因为此时其不仅容易制备而且容易通过注射来进行施药。通常,在制剂中,蛋白质的含量和CMC的含量与制剂的药代动力学性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含有较多蛋白质的制剂需要较大量的CMC来提供持续释放特性。可以将蛋白质/CMC表示为蛋白质(μg)与%CMC(g/100ml)的比率。优选的EPO制剂所含的比率不大于660μg EPO/%CMC。
在本文中,短语“持续释放”指制剂有益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可以使用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方法或如本文中所描述的方法来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例如,但绝非限于,通过模型独立方法,利用1.1版本的WinNonlin软件(科学咨询有限公司,Apex,NC)可以计算一个或多个药代动力学参数。当评价本发明制剂的持续释放性能时,可以考虑各种动力学性能。例如,但绝非限于,可以通过评价下列药代动力学参数来确定本发明制剂的持续释放性能。
血清峰浓度(Cmax):所观察到的蛋白质的最大血清浓度。由于相对吸收进入循环系统的速度较慢,所以持续释放制剂的Cmax可能比相似的非持续释放制剂的Cmax低。
Cmax时间(Tmax):Cmax出现时的时间。由于相对扩散进入循环系统的速度较慢,所以持续释放制剂的Tmax可能比相似的非持续释放制剂的Tmax长。
终端半衰期(t1/2):持续释放制剂的t1/2可能比相似的非持续释放制剂的t1/2长。
未局限于理论,发明者考虑认为,这些制剂的持续释放特性的发生是源于蛋白质与CMC的疏水相互作用和蛋白质与CMC之间存在的离子相互作用的组合。在所描述的pH值下,蛋白质与CMC均带有负电荷,因此,其他组分,可能是带电的等渗剂,形成一个类似于生化相互作用中为人们所熟知的盐桥的“离子桥”。蛋白质、CMC和/或离子等渗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足以强至能够延缓蛋白质从注射位点处的扩散,但蛋白质没有被永久滞留在此位点上。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一点是,本发明的制剂通常可用于除了促红细胞生成素外的治疗性蛋白质的肠胃外施药,包括但并未限于,干扰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胰岛素、抗体和抗体片断、生长激素、组织纤维蛋白溶解原活化剂、白细胞介素和用于免疫响应的抗原。本发明的制剂利用主要为溶液状态而非微颗粒状态的CMC聚合物,但是,各种不同比例的微颗粒CMC聚合物与非微颗粒CMC聚合物也可以适合于在本发明的制剂中使用。
在本发明中可以使用的合适的蛋白质和多肽包括,但并未限于,胰岛素、促胃动素、胃泌素、促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红细胞生成素、生长激素(GH)、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干细胞因子(SCF)、血小板生成素、骨原生成素(OPG)、肥胖蛋白(OB蛋白:此蛋白质在本文中也可以称为leptin)、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α-干扰素(尤其是α-2b)、β-干扰素(尤其是β-1a和β-1b)、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集落刺激生长因子(CSFs)、肿瘤坏死因子(TNF)、促甲状腺激素(TSH)、促黄体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人绒毛膜生长激素(HCG)、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3(NT3)、神经营养因子4(NT 4)、脑神经营养因子(BDNT)、胶质细胞系神经营养因子(GDNF)、血小板生长因子(PGDF:也称为白细胞介素11)、内皮血管生长因子(VEGF)、骨形成蛋白(BMP)、巨核细胞生长分化因子(MGDF)、因子VII、因子VIIa、因子VIII、因子I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组织血浆酶原活化剂(TPA)、尿激酶、溶栓酶、激肽释放酶、α-牛乳糖、胰腺核糖核酸酶、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白细胞介素-2受体拮抗剂(IL-Ira)、REMICADE(Infliximab:一种阻断循环TNFα生物活性的单克隆抗体)、ENBREL(etanercept:由人75kD(p75)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的胞外配体结合部分连接至人IgG1 Fc部分组成的二聚融合蛋白)。
本发明制剂的制备是通过将此制剂试剂混合在一水性溶液中,以使组分基本上达到均一的混合,从而使所有组分不存在局部集中现象。有利地,在加入蛋白质组分之前,将除蛋白质组分外的所有制剂组分制备并调节至适合于蛋白质的条件。此外,可以将蛋白质本体试剂渗滤进入适当的缓冲体系中,优选地,磷酸盐缓冲液中,同时,将其他试剂加入到蛋白质中,并将本体蛋白质的浓度调节至合适的期望效能。
通常,优选的配制本发明的含促红细胞生成素制剂以及其他含蛋白质制剂的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a)对10~30毫摩尔磷酸盐缓冲液渗滤一种重组人类EPO本体溶液,以提供一种磷酸盐缓冲的含有低于1mM柠檬酸的EPO本体溶液;
b)将一定量的羧甲基醚纤维素钠与磷酸盐缓冲的EPO本体混合,足以使羧甲基醚纤维素钠的最终浓度为大约0.5%~大约7%;
c)将一定量的氯化钠与磷酸盐缓冲的EPO本体混合,足以使氯化钠的最终浓度为大约0mM~大约170mM;和
d)用水调节EPO本体,足以提供预定的最终制剂体积和EPO效能。
根据需要,可以将本发明的制剂通过除静脉施药外的肠胃外方法施药至目标物。特定的肠胃外施药途径包括,但并未限于,肌内、皮下、腹膜内、大脑内、心室内、脑室内、膜内、脑池内、脊柱内和/或借助带有或不带有抽吸装置的颅内或脊椎内针和/或导管输送至脊柱周围的施药途径。施药途径的选择可以基于药物活性蛋白质的治疗指示。
激素、细胞因子、凝血因子以及其他生物活性蛋白质包括胰岛素、促胃动素、胃泌素、促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红细胞生成素、生长激素(GH)、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干细胞因子(SCF)、血小板生成素、骨原生成素(OPG)、肥胖蛋白(OB蛋白:此蛋白质在本文中也可以称为leptin)、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α-干扰素(尤其是α-2b)、β-干扰素(尤其是β-1a和β-1b)、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集落刺激生长因子(CSFs)、肿瘤坏死因子(TNF)、促甲状腺激素(TSH)、促黄体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人绒毛膜生长激素(HCG)、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3(NT3)、神经营养因子4(NT4)、脑神经营养因子(BDNT)、胶质细胞系神经营养因子(GDNF)、血小板生长因子(PGDF:也称为白细胞介素11)、内皮血管生长因子(VEGF)、骨形成蛋白(BMP)、巨核细胞生长分化因子(MGDF)、因子VII、因子VIIa、因子VIII、因子I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组织血浆酶原活化剂(TPA)、尿激酶、溶栓酶、激肽释放酶、α-牛乳糖、胰腺核糖核酸酶、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白细胞介素-2受体拮抗剂(IL-Ira)、REMICADE和ENBREL,可以借助肌内、皮下或腹膜内等途径进行施药,以便达到系统释放蛋白质的目的。
某些生长因子,如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血小板生长因子(PGDF:也称为白细胞介素-11)可以施药在作用点上或附近,以达到局部效用。局部注射本发明制剂可能会导致活性药物试剂在局部区域的浓度较高,这种施药方法可能要比局部施用含有这些蛋白质的药用凝胶的效果好。
神经活性蛋白质,包括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3(NT3)、神经营养因子4(NT4)、脑神经因子(BDNT)、胶质细胞系神经营养因子(GDNF)、骨形成蛋白质(BMP)可以通过大脑内、心室内、脑室内、膜内、脑池内、脊柱内和/或借助带有或不带有抽吸装置的颅内或脊椎内针和/或导管输送至脊柱周围的施药途径直接施药进入神经元组织。
在进行促红细胞生成素施药时,短语“治疗有效的”一般在大约1~10000I.U./kg,优选地,在大约50-2000I.U./kg,更优选地,在大约50~600I.U./kg,最优选地,在大约50~300I.U./kg(体重),尤其在皮下施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时。有利地,在不降低疗效的情况下,可以以任何期望的频率或时间间隔将本发明的制剂施药至目标物。在一优选的施药方法中,可以以每两个星期三次、每星期一次、每两个星期一次、每三个星期一次、每月一次、每五个星期一次、每六个星期一次,或以更高的频率或更小的间隔,或以任何期望的频率或时间间隔的组合将本发明持续释放制剂施用至实验目标物。优选地,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有效日服剂量为大约4000~大约9000I.U.(相当于每两个星期大约60,000I.U.~大约120,000I.U.)。最优选地,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有效日服剂量为5715I.U.(相当于每两个星期大约80,000I.U.)。优选的施药方法为每三个星期一次,尤其是对进行化学疗法治疗癌症的目标物,因为许多化学疗法的施药日程安排为每三个星期一次。但是,任何治疗性蛋白质的施药剂量日程安排,如根据本发明配制的EPO,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很容易地与治疗医师的定期出诊或与如抗肿瘤药物等其他药物的施药剂量日程安排相互协调一致。这就能够使EPO疗法与化学疗法同时或平行进行,为治疗目标物提供即经济又合适的好处。如果男性或女性患者的血红蛋白的含量分别超过大约18g/dL或大约16g/dL时,延缓或停止施用EPO。
下列实施例是为了说明本发明,但并未将本发明局限于所述实施例。
实施例1
在免疫抑制狗中评价EPO持续释放制剂
此项研究是设计在各种不同的施药法情况下,用实验小猎狗来评价CMC-EPO。同时也对EPO(促红细胞生成素)制剂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概况进行了测试。
制剂
EPREX:(对比制剂)
CMC1:15,000IU EPO,0.5%CMC,10mM磷酸钠缓冲液,pH 7,
      15mg/ml甘氨酸;总渗透压(tonicity)=199
      mg Pro./%CMC=250
CMC2:15,000IU EPO,1.0%CMC,10mM磷酸钠缓冲液,pH 7,
      15mg/ml甘氨酸;总渗透压=199
      mg Pro./%CMC=125
CMC3:15,000IU EPO,2.0%CMC,10mM磷酸钠缓冲液,pH 7,
      15mg/ml甘氨酸;总渗透压=199
      mg Pro./%CMC=63
CMC4:15,000IU EPO,2.0%CMC,10mM磷酸钠缓冲液,pH 7,
      50mg/ml甘露醇;总渗透压=274
      mg Pro./%CMC=63
储存
在不做科研使用情况下,将EPO制剂冷藏(~4℃)避光保存。
研究动物
种:                  狗
特种:                小猎狗
性别:                雄性
来源:                Harlan Sprague Dawley公司,
                      印第安纳波利斯,印地安那州46299
给药年龄:            9~18月
首次给药目标物体重:  6~18kg
鉴定方法:            动物供应者纹身标记
研究数量:            21(N=3只狗/组)
畜舍
将实验小猎狗分组饲养在狗舍中,并使其适应处理环境以及定量施药前的样本收集。在定量施药至少5天前进行检疫隔离。在检疫隔离期结束后,研究人员对所有动物进行健康确认。在研究/样本收集期间,除非健康条件需要,将实验小猎狗分组饲养。用动物和原始记录数对畜舍进行标记。
实验条件
将动物畜舍温度保持在23±3℃,相对湿度保持在50±15%,维持12小时白日/夜晚循环。每小时至少将畜舍空气换气10次。
食物和水
在研究期间,给实验狗随意进食Purina Certified Canine Diet#5007(Purina检定的犬科动物食物#5007)和水。
研究设计(总结)
将实验小猎犬任意分配到处理小组(N=3只狗/组,共7组)。在第二天,给实验小猎犬施用单剂量口服环孢霉素(25mg/kg)。之后,给实验小猎犬施用每日维持剂量的环孢霉素(10mg/kg)。所有制剂和赋形剂均为皮下(sc)施药。
制剂和试验制剂给药(第一天)
在第一天给实验小猎犬施用试验和对比制剂(所有制剂以下表规定的体积进行施药)。药剂注入带有适当针头的注射器中。在实验小猎犬的背颈区域进行皮下施药。在施药前,剪除施药部位的绒毛,并用不可擦掉的墨水进行标记。

EPO剂量(IU/kg)    制剂    注射量    注射体积1,500第1天和第15天    Eprex    15,000IU    -每2星期    1ml/动物1,500第1天和第15天    CMC1    15,000IU    -每2星期    1ml/动物1,500第1天和第15天    CMC2    15,000IU    -每2星期    1ml/动物1,500第1天和第15天    CMC3    15,000IU    -每2星期    1ml/动物1,500第1天和第15天    CMC4    15,000IU    -每2星期    1ml/动物

观察、样本收集和处理
在指定的初次时间点(见下文),通过颈静脉收集大约2mL血液样本,并储存在肝素化Vacutainers中。如果颈静脉收集血液样本失败,则通过头静脉收集血液样本,并做标注。在环孢霉素施药之前得到的初次血液样本用来采集血浆。将这些样本放在冰上,并进行离心处理(1500xg,在大约4℃处理10min),收集血浆。在分析之前,将血浆冷藏在-20℃下。
在第二次血液收集时,在早晨,用含有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Vacutainers收集大约2mL血液,并将其冷藏。将第二次收集到的血液以全血的形式储存在大约4℃下,此血样用来进行网织红血球、血红蛋白和总红血球测试。
初次血液样本收集时间点:
第1天(施药前,第3h、6h、12h和16h)、第2天(第24h和36h)、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第15天(施药前)、第16天和第28天。
第二次血液样本收集时间点:
施药前,在第1、3、7、10、14、17、21、24和28天。
数据分析
用Excel(Microsoft,97-SR-2版本)进行数据处理。用WinNonlin(科学咨询,2.1版本)处理血浆数据并计算下列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Tmax、终端时间T1/2和Cl/F(注:因为无法估计吸收剂量分数,所以这种模型的清除率实际为清除率/F,其中F为吸收剂量分数)。同时,用WinNonlin也可以计算网织红血球、血红蛋白和红血球数据的AUC(0-last)(距离基线的差别)。处理可以使用显著性分析(即,ANOVA,t-试验)。
结果
从附图1可以看出,相比于EPREX,所有包含CMC的制剂都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很明显地,Cmax低于EPREX,同时T1/2长于EPREX的T1/2
从附图2、3和4可以看出,除了包含50mg/ml甘露醇的制剂外,所有包含CMC的制剂的药效学特性都比EPREX好。包含50mg/ml甘露醇的制剂类似于EPREX。附图2说明,在施用CMC制剂后,网织红血球的变化百分比较高。从附图2中也可以看出,在施用之后,EPREX有一个明显的升高,随后便下降。而所有CMC制剂的这一下降过程则明显变得缓和,说明从这些制剂的注射点释放出一定量的体系EPO。附图3和附图4表示血红蛋白和红血球总量(RBC)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除了包含50mg/ml甘露醇和1%CMC的CMC制剂外,在试验小猎犬中,所有其他CMC制剂都表现出了较好的刺激造血作用药效学效果。
实施例2
在皮下施药之后一月内在免疫抑制狗中评价EPO制剂
研究设计(总结)
本研究的实施类似于实施例1,不同之处见下文描述。将实验小猎犬任意分配到处理小组(N=3只狗/组,共5组)。在第二天,给实验小猎犬施用单剂量口服环孢霉素(25mg/kg)。之后,给实验小猎犬施用每日维持剂量的环孢霉素(10mg/kg)。用免疫抑制实验狗试验两种服药法。所有制剂和赋形剂均为皮下(sc)施药。在四个星期内,在指定时间收集血液样本。每日监测注射点,每周记录体重。
制剂
EPREX:40,000剂量
CMC:540,000IU EPO,7%CMC,20mM磷酸钠缓冲液,pH 7,5
     mg/ml甘氨酸(0.5%),75mM氯化钠,0.3%Tween80。总
     渗透压=142mMμg Pro./%CMC=47
制剂和试验制剂给药(第一天)
所有制剂以下表规定的体积进行施药。药剂注入带有适当针头的注射器中。在实验小猎犬的背颈区域进行皮下施药。在施药前,剪除施药部位的绒毛,并用不可擦掉的墨水进行标记。    处理    EPO剂量(IU)  剂量体积(mL)    施药途径    EPREX    30,000    0.75    皮下    CMC-5    30,000    0.75    皮下

初次血液样本收集时间点:
所有组:施药前,第1天的第6h、12h和16h;第2天的第24h和36h;和施药前,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3天、第17天、第21天、第24天和第28天。
第二次血液样本收集时间点:
所有组:施药前,在第1、3、7、10、14、17、21、24和28天。
结果
相比于EPREX,CMC-5制剂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其特征在于其具有较低的Cmax和较长的T1/2。同时,此制剂具有比EPREX略好的药效学特性。
实施例3
 在每三个星期皮下施药之后
用非免疫抑制雄性实验狗评价CMC-EPO制剂
制剂
CMC-6:80,000IU/mL EPO,1%CMC,20mM磷酸钠缓冲液,pH 7.2,
       100mM氯化钠
       总渗透压=100mM  μg Pro./%CMC=660
EPREX:80K 80,000IU/mL剂量
研究评述
通过多次皮下注射,将试验制剂和对比制剂施用至试验小猎犬,每三个星期注射一次。    组                    剂量                          动物数量(雄性)处理 EPO 剂量 (IU/kg) 体积 (mL/kg) 浓度 (IU/mL)  总数施用  日  药代动力学  样本采集日  药效学  样本采集日    1CMC-6 1200 0.015 80,000    3  1,22  1,2,3,3.5,4,  4.5,5,7,10,  15,22,23,28,  36和42  1,3,7,10,14,  17,21 24,28,  31,35,38和  42    2Eprex 1200 0.015 40,000    3  1,22  1,2,3,3.5,4,  4.5,5,7,10,  15,22,23,28,  36和42  1,3,7,10,14,  17,21 24,28,  31,35,38和  42

*在指定日期采集药代动力学样本。在第1天采集施药前样本,然后于6h、12h、24h(第2天)和36h采集样本。在所有其他日期,在每天的大约相同时间采集单个样本。
药代动力学
测定EPO的最大平均血浆浓度(Cmax)与它们出现时的时间(Tmax)。利用根据Bailer的线性梯形规则(药代动力学.生物医药,(1988)16:303-309),估算从0~第22天(AUC0-T)平均血浆浓度与时间曲线下的面积及其方差。通过用剂量(1200IU/kg)除AUC0-T可以估计表观清除率(CL/F)。在适当情况下,利用随机分布成近似一单一直线上的数据点,通过线性回归平均浓度的对数与时间的关系,估算终端速率常数(k)。终端半衰期可以利用In2/k来计算。
药效学
如上文表格所述,将用于血液学研究的血样(大约0.5mL)收集在含有EDTA抗凝血剂的试管中。
测试下列血液学特性,用以评估CMC-6制剂和对比制剂的药效学特性:
●红血球数量
●血红蛋白
●白血球数量(总数)
●网织红血球数量(绝对数量和百分比)
●网织红血球血红蛋白
以第一天的数值为基线值计算药效学参数(%网织红血球、血红蛋白、红血球总量)从基线的变化。利用线性梯形法则计算药效学数值从基线的AUC变化。
结果
相比于对照制剂EPREX,CMC-6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具有较低的Cmax和较长的T1/2。在第6天之前,CMC-6制剂的药效学在产生网织红血球制造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变化,但是,在所有其他方面与EPREX制剂表现出相似的药效学特性。
实施例4
在皮下施用EPO制剂之后
用非免疫抑制雄性实验狗进行43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
此研究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评价对雄性试验小猎犬通过皮下注射施药后,试验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试验系统
种/品种:                 小猎狗
来源:                    Marshall Farms,5800 Lake Bluff
                          Road North Rose,纽约14516
研究用动物量:            18只雄性
处理时年龄(大约):        5~7月
处理时体重范围(大约):    8~11kg
用试验狗进行的此项研究是为了评价设计用于维持相关处理红血球生成的不同EPO制剂(EPOα),它们可能在管理机构登记用于人类治疗应用。研究所需狗的数量为能够获得每一种试验制剂科学且有效的结果所必需的最小数量。没有可接受的体外模型可以利用。为试验目的所繁殖的小猎犬是日常用于实现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毒物学研究以达到有关制度要求的动物。
动物饲养
畜舍:一间用于研究的屋子,装有空调:
      温度:19~25℃(目标范围)
      相对湿度:>40%
      空气交换:每小时最少交换10次
      光线循环:12小时有光(人造)/12小时黑暗
笼框:动物被单独饲养在围栏中(1.44m2)。
饮食:丸状精加工市售食物(Diet 125C1,UAR);分析确认不存在化学和细菌污染物。
食物数量分配:300g/只/天(在处理当日,在施药后提供食物,在其他研究日,在大约每天相同的时间提供)。
:主要饮用水,随意,但每年至少分析一次化学污染物,每年至少分析两次细菌污染物(Laboratoire Sante EnvironnementHygiene de Lyon)。
污染物:饮食和水中存在的污染物的量不可以影响研究目标的客观性。饮食和水的分析证书应该保存在试验室档案中。
预处理程序
动物健康程序
由供应者完成标准犬科动物接种和抗寄生虫处理工作,在到货时进行临床健康检查;
在适应环境阶段进行彻底的临床检查。
适应环境阶段
在动物抵达到开始处理之间至少适应2个星期。
动物确认
利用在耳廓处纹身标记和微芯片植入法;电子实验室动物监测系统,ELAMS(生物医药系统)。    组号    颜色代号    动物编号    1    白    271到272    2    绿    274到276    3    兰    277到279    4    红    280到282    5    黄    283到285    6    浅橙色    286到288

试验设计
分配至处理组:在适应环境阶段进行:基于体重等级的随机分配程序。
将动物分配为下列组:    组           EPOα剂量(IU/kg/施用)雄性动物数量    第1天    第15天    第29天    1    1500    1500    1500    3    2    1500    1500    1500    3    3    1500    1500    -    3    4    1500    1500    -    3    5    1500    1500    -    3    6    1500    1500    -    3

试验制剂的施用
途径:皮下
方法:用乙醇水溶液进行就地消毒后,利用无菌注射器和针实施皮下大药丸注射。一个注射位点在背颈/肩胛间。
施用体积:在处理日,依据最近一次记录的体重,计算单一剂量体积,并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数。为了计算实际注射剂量,在施药之前和之后称量含有制剂溶液的注射器。
频率:处理日一次(第1天)。
观察
发病率/死亡率
每天对动物至少做两次观察。对任何已经被判断为处于接近死亡状态的动物进行采血,并进行血液学、临床化学和药代动力学测试,然后再对其实施安乐死。
临床信号:每天观察动物。在处理期间,在施药之前对其进行检查,在施药之后对其至少检查一次,以发现任何临床信号或对处理的反应。每天观察注射点。在开始处理之前对其做一次彻底的临床检查。
体重:在处理之前两星期,对每个动物每周称量一次体重。
临床试验测定
采集血样:用手控制住未经麻醉的动物,从其颈静脉中抽取血样。
样品收集
血液学参数:乙二胺四乙酸(EDTA)。
临床化学参数:没有抗凝血剂。
血液学
所有动物:施药前两次(第7天,第1天施药前),和第3、5、7、9、11、13、15、18、21、24、27、30天。此外,在第33、36、39和43天,对第1组和第2组的动物采血。
在一个时间点从每只狗身体中抽取大约2ml全血。
●血红蛋白
●红血球数量
●平均血球体积
●网织红血球数量(绝对数量和百分比)
●总白血球数量
●网织红血球血红蛋白
●网织红血球次群体(H-、M-和L-网织红血球)
临床化学
所有动物:施药前(第1天)和研究结束时(第30天:第3~第6组;第43天:第1和第2组)。
在一个时间点从每只狗身体中抽取大约2ml全血。
●钠
●钾
●氯化物
●钙
●无机磷
●葡萄糖
●尿素
●总胆固醇
●甘油三酸酯
●总胆红素
●总蛋白
●白蛋白
●球蛋白(计算)
●白蛋白/球蛋白比
●肌酸肝
●碱性磷酸酯酶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γ-谷氨酸转移酶
药代动力学
测试动物:所有动物。
用手控制住未经麻醉的动物,从其颈静脉中抽取血样。在每个时间点从每只狗身体中抽取大约2ml全血,将其保存在含有肝素抗凝血剂的容器中,并置于湿冰上。用大约30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分离10分钟,得到血浆样品,然后将其转移至聚丙烯试管中。血浆样品被深冷(大约-20℃)悬空保存在附加测试设备1中。
在下列时间点采集样品:
第1和第2组第1天    施药前,施药后6小时和24小时第2天    第1天施药后24小时和36小时第3、4、5、6、7、8天    每天一次第15天(施药前)    第二次施药第16天    每天一次第29天(施药前)    第三次施药第30、43天    每天一次

第3组~第6组  第1天    施药前,施药后6小时和24小时  第2天    第1天施药后24小时和36小时  第3、4、5、6、7、8天    每天一次  第15天(施药前)    第二次施药  第16、30天    每天一次

药效学数据评估
用每组所有药效学(血液学)参数的平均数据绘制曲线(附图5~8)。
实施例5
通过皮下施药,用非免疫抑制雄性实验狗
进行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正交G-CSF制剂研究
试验系统
种/品种:                    小猎狗
来源:                       Harlan France,Z.I.du
                             Malcourlet,R.N.9,B.P.98,
                             03800 GANNAT,法国
研究用动物量:               6只狗
研究初始年龄(大约):         5~7月
研究初始体重范围(大约):     9~11kg
用试验狗进行的此项研究是为了评价各种不同G-CSF制剂。研究所需狗的数量为能够获得每一种试验制剂科学且有效的结果所必需的最小数量。没有可接受的体外模型可以利用。为试验目的所繁殖的小猎犬是日常用于实现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毒物学研究以达到有关制度要求的动物。
动物饲养
畜舍:一间用于研究的屋子,装有空调:
      温度:19~25℃(目标范围)
      相对湿度:>40%
      空气交换:每小时最少交换10次
      光线循环:12小时有光(人造)/12小时黑暗
笼框:动物被单独饲养在围栏中(1.44m2)。
饮食:丸状精加工市售食物(Diet 125C1,UAR);分析确认不存在化学和细菌污染物。
食物数量分配:300g/只/天(在处理当日,在施药后提供食物,在其他研究日,在大约每天相同的时间提供)。在采集用于临床试验测试样品和验尸之前,使动物禁食一夜。由于采集样品时间表的性质,不是所有的药代动力学样品都可以在禁食条件下采采。
:主要饮用水,随意,但每年至少分析一次化学污染物,每年至少分析两次细菌污染物。
污染物:饮食和水中存在的污染物的量不可以影响研究目标的客观性。饮食和水的分析证书应该保存在试验室档案中。
预处理程序
动物健康程序
由供应者完成标准犬科动物接种和抗寄生虫处理工作,在到货时进行临床健康检查;
在适应环境阶段进行彻底的临床检查。
适应环境阶段
在动物抵达到开始处理之间至少适应2个星期。
动物确认:
利用在耳廓处纹身标记和微芯片植入法;电子实验室动物监测系统,ELAMS(生物医药系统)确认编号。
    组号    颜色代号    动物编号    1    绿    391到393    2    兰    394到396

试验设计
分配至处理组:在适应环境阶段进行:基于体重等级的随机分配程序。
将动物分配为下列组:    组             处理  GCSF剂量  (μg/kg/施用)*  雄性动物  数量第1天第15天    1    测试制剂A    测试制剂B    70    3    2    测试制剂B    测试制剂A    70    3

*在分析第一个星期药代动力学样品后,确定第二次施药(第15天)
剂量:剂量依据协议修正案所定义。
制剂A:GCSF,批号14901-185,浓度:1.164mg/ml,如本文所描述配制成制剂。
制剂B:CMC-GCSF,批号15849-136-1,浓度:0.60mg/ml,如本文所描述配制成制剂。
实现上述服用法所需剂量体积如下:    组           GCSF剂量(μg/kg/施用)    雄性动物数量第1天第14天    1    0.60  据协议修正案所定义    3    2    0.117  据协议修正案所定义    3

剂量选择的基本原理:基于已有的评价前述研究制剂所得数据来选择剂量。
试验制剂的施用
方法:用乙醇水溶液进行就地消毒后,利用无菌注射器和针实施皮下大药丸注射。交替使用在背颈/肩胛间的两个注射位点。
施用体积:依据服用法,在第1天和第15天,依据最近一次记录的体重,计算单一剂量体积并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数;将这些体积记录在研究数据表中。为了计算单次实际注射剂量,在施药之前和之后称量含有制剂溶液的注射器。
施药途径选择的基本原理:选择皮下施药,因为这是人体施药途径。
途径:皮下
频率:第1天和第15天每天一次。
持续时间:在研究过程中(第1天和第15天)进行两次施药发病率/死亡率
每天对动物至少做两次观察。对任何已经被判断为处于接近死亡状态的动物进行采血,并进行血液学、临床化学和药代动力学测试,然后再对其实施安乐死。
临床信号:每天观察动物。在处理期间,在施药之前对其进行检查,在施药之后对其至少检查一次,以发现任何临床信号或对处理的反应。每天观察注射点。在开始处理之前对其做一次彻底的临床检查。
体重:在处理之前两星期,对每个动物每周称量一次体重。
血样采集
血样:用手控制住未经麻醉的动物,从其颈静脉中抽取血样。
样品收集
血液学参数:乙二胺四乙酸(EDTA)。
临床化学参数:没有抗凝血剂。
血液学
所有动物:施药前两次(第7天,第1天施药前),以及在下表中的时间点:
  第1天处理1后6、12、16小时  第2天处理1后24、36小时  第3天处理1后48小时  第4天处理1后72小时  第5天处理1后96、108小时  第15天处理2*后6、12、16小时  第16天处理2*后24、36小时  第17天处理2*后48小时  第18天处理2*后72小时  第19天处理2*后96、108小时

*在分析第一个星期药代动力学数据后,确定第二次施药(第15天)取样时间表;时间点依据协议修正案所定义。
在每一个时间点从每只狗身体中抽取大约0.5ml全血。
●总白血球计数
●分化白血球计数(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血液学数据的质量控制
血液学数据的质量控制如下进行:
在每次血液样品开始分析之前和之后进行控制(不包括重复分析)。对于每个控制批次,对于在整个研究期间使用的每个已知批次的完整本身寿命,计算每个时间点的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同时记录批次编号。为了收集分化白血球数据,在CBC/DIFF模式下运行用来进行血液学测试的ADVIA。
临床化学
对所有动物,在第1天施药前和研究结束时(第19天)。在每个时间点从每只狗身体中抽取大约2ml全血。
●钠
●钾
●氯化物
●钙
●无机磷
●葡萄糖
●尿素
●总胆固醇
●总胆红素
●总蛋白
●白蛋白
●球蛋白(计算)
●白蛋白/球蛋白比
●肌酸肝
●甘油三酸酯
●碱性磷酸酯酶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γ-谷氨酸转移酶
药代动力学
测试动物:所有动物。
血样:用手控制住未经麻醉的动物,从其颈静脉中抽取血样。在每个时间点从每只狗身体中抽取大约2ml全血,将其保存在含有肝素抗凝血剂的容器中,并置于湿冰上。用大约30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分离10分钟,得到血浆样品,然后将其转移至聚丙烯试管中。血浆样品深冷(大约-20℃)储存。
在下列时间点从所有动物体内采集样品:第1天施药前,处理1后2、4、6、8、10、12、16小时第2天处理1后24、36小时第3天处理1后48小时第4天处理1后72小时第5天处理1后96、108小时第15天施药前,处理2*后2、4、6、8、10、12、16小时第16天处理2*后24、36小时第17天处理2*后48小时第18天处理2*后72小时第19天处理2*后96、108小时

*在分析第一个星期药效学样品后,确定第二次施药(第15天)取样时间表;时间点依据协议修正案所定义。
数据评价
药效学数据评价
用每组所有药效学(血液学)参数的平均数值绘制曲线。根据Bailer(1988)的线性梯形规则,估算参数-时间曲线(已调整参数基线的AUC0-last)下的面积。此项技术的文献为A.J.Bailer,药代动力学.生物医药,(1988)1:303-309。利用下列规则,只计算平均参数-时间曲线下的正面积:
1)利用第1天或第3天的数值,以逐项为基础,测定每一个单一参数的基线,并以上述两个数据中较低的一个作为基线。
2)当曲线位于基线以下时,将相关的时间点作为基线值;这只适用于(AUC0-last)计算。
对每个参数及其各自的AUC0-last计算平均算术值和标准偏差值。
药代动力学数据评价
将最大平均血浆浓度(Cmax)及其出现时间(Tmax)作为观测值。根据Bailer的线性梯形规则估算血浆浓度-时间曲线(AUCt)下的面积及其方差。在适当情况下,利用随机分布成近似单一直线上的数据点,通过线性回归平均浓度的对数与时间的关系,估算终端速率常数(k)。终端半衰期可以以Ln2/k加清除率(Cl+获得剂量/AUCt)一起来计算。
此项技术的文献为A.J.Bailer,药代动力学.生物医药,(1988)1:303-309。

水性持续释放蛋白质制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水性持续释放蛋白质制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水性持续释放蛋白质制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性持续释放蛋白质制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性持续释放蛋白质制剂.pdf(4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含有羧甲基醚纤维素聚合物的持续释放治疗性蛋白质药物制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