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大坡度石质边坡的护理结构.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66497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2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845044.X

申请日:

2014.12.25

公开号:

CN204370439U

公开日:

2015.06.03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避免重复授予专利权IPC(主分类):E02D 17/20申请日:20141225授权公告日:20150603放弃生效日:20160914|||授权

IPC分类号:

E02D17/20; A01G9/02; A01G27/02; E03B3/02

主分类号:

E02D17/20

申请人: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吴辉; 晁建强; 赖生猛; 李怀国; 杨堂超; 陈亮; 吴伟; 肖勇

地址:

550081贵州省贵阳市国家高新区金阳科技产业园阳关大道11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11120

代理人:

郭德忠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大坡度石质边坡的护理结构,将植生板设计成倒V型,可方便雨水从植生板两端滑落,避免雨水过多时两侧溢流孔不能及时排水,造成雨水对植被的浸泡。在两子板外侧封闭端开溢流孔,将过多的雨水排出楔形槽,再有挂在两侧的集水袋进行收集。由于溢流孔开在中部,还可保存一定的雨水,可对植被的供水保持一定的时间。在少雨季节,就可打开控制阀由滴灌管对整个需护理的坡面进行补水,确保植被生长所需的水份,降低运水成本。雨水收集袋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可容纳在两相邻的护理结构模块之间,节省空间,也增大蓄水容量。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用于大坡度石质边坡的护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所述边坡(4)上阵列分布的多个护理结构模块,每个护理结构模块包括植生板、植生构件(5)、锚件固定孔(3)、集水袋(6)、滴灌管(9)和矩形的框架(1);
所述植生板由两块子板(2)通过中间固定板(8)连为一体并且固定在框架上,两块子板各自所在平面与框架所在平面成一定角度,且两块子板朝向中间固定板有一个上升的角度,使形成的植生板呈倒V型;两块子板朝向外侧的一端均封闭,分别与框架形成条状楔形槽;所述封闭一端的中部开有溢流孔(7);
所述框架通过边缘设置的所述锚件固定孔铺设在边坡上;
所述植生构件为空心的梯形台结构,其宽口一端敞开,窄口一端封闭,且窄口的封闭端面开有落水孔;多个所述植生构件以宽口朝上的方式卡装在植生板与框架形成的楔形槽内;
所述滴灌管分别位于每一层植生板的上方,滴灌管的管壁开有滴灌孔;
将其中某一层植生板定义为第一层,其下植生板按顺序依次定义;所述集水袋固定在接近第二层植生板和第三层植生板的框架边缘;第一层植生板的溢流孔和第二层植生板的溢流孔与所述集水袋上端的开孔联通;所述第三层植生板上方的滴灌管与所述集水袋中部的开口通过阀门连接;所述第四层植生板上方的滴灌管与所述集水袋底部的开口通过阀门连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大坡度石质边坡的护理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子板与框架所在平面所成角度为25°-45°。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大坡度石质边坡的护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生板为现浇混凝土板。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大坡度石质边坡的护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生板的宽度为200mm~800mm,厚度为15mm~30mm。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大坡度石质边坡的护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植生板的行间距为1500mm~3000mm。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大坡度石质边坡的护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块子板朝向中间固定板的上升角度为3°至5°。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大坡度石质边坡的护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袋采用柔性材料制成。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用于大坡度石质边坡的护理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喀斯特(KST)地区灌木护坡施工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大坡度石质边坡的护理结构。
背景技术
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在中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广泛分布有喀斯特地貌。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导致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大量的裸露边坡,产生了大量无法恢复植被的岩石边坡,短期内在其表面自然恢复植被覆盖几乎不可能实现;现有的边坡工程加固措施多追求强度功效,大多采用砌石及喷混凝土等灰色防护,这样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和谐。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我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加,植被护坡工程技术也逐渐应用到了工程建设当中,现有的应用多采用爆破造林法,此方法不适合喀斯特地貌,或先在岩石边坡上采用砌石对其固定并划分为小格制作植生构件,然后在其划分的小格内植土栽培植被,这样的植被护坡工程技术虽有一定的绿化效果,但还是无法满足生态的和谐统一性,人为痕迹太过明显。现有的人工边坡绿化再造工程多是针对坡度小于75°的石质边坡,当石质边坡坡度小于75°时,本申请人在2009年5月8日分别申请的两件专利“一种设置在喀斯特地区边坡上的灌木护坡植生构件”和“设置在喀斯特地区边坡上的边坡灌木护坡用T型植生板”均可达到较好的人工土壤附着率,可在施工后的几年内很好的完成植被绿化再生;但面对石质边坡复杂多变的特性,在施工过程中常会遇到大于75°甚至90°的石质边坡,遇到给类边坡,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常见方法是对石质边坡进行再清理,使其坡度变小,但这种方法施工量非常大,时间周期长,而且较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大坡度石质边坡的护理结构,该结构施工量小、周期短、成本低,并可在坡度大于75°的石质边坡上完成人工植被再生。
一种用于大坡度石质边坡的护理结构,包括在所述边坡上阵列分布的多个护理结构模块,每个护理结构模块包括植生板、植生构件、锚件固定孔、集水袋、滴灌管和矩形的框架;
所述植生板由两块子板通过中间固定板连为一体并且固定在框架上,两块子板各自所在平面与框架所在平面成一定角度,且两块子板朝向中间固定板有一个上升的角度,使形成的植生板呈倒V型;两块子板朝向外侧的一端均封闭,分别与框架形成条状楔形槽;所述封闭一端的中部开有溢流孔;
所述框架通过边缘设置的所述锚件固定孔铺设在边坡上;
所述植生构件为空心的梯形台结构,其宽口一端敞开,窄口一端封闭,且窄口的封闭端面开有落水孔;多个所述植生构件以宽口朝上的方式卡装在植生板与框架形成的楔形槽内;
所述滴灌管分别位于每一层植生板的上方,滴灌管的管壁开有滴灌孔;
将其中某一层植生板定义为第一层,其下植生板按顺序依次定义;所述集水袋固定在接近第二层植生板和第三层植生板的框架边缘;第一层植生板的溢流孔和第二层植生板的溢流孔与所述集水袋上端的开孔联通;所述第三层植生板上方的滴灌管与所述集水袋中部的开口通过阀门连接;所述第四层植生板上方的滴灌管与所述集水袋底部的开口通过阀门连接。
较佳的,两所述子板与框架所在平面所成角度为25°至45°;所述植生板为现浇混凝土板;所述植生板的宽度为200mm~800mm,厚度为15mm~30mm;植生板的行间距为1500mm~3000mm;所述两块子板朝向中间固定板的上升角度为3°至5°;所述集水袋采用柔性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针对大坡度(大于75°)的石质边坡,将护理结构模块阵列固定在边坡上,护理结构模块的框架上间隔固定植生板,使植生板与石质坡面之间构成一个可以盛装大量人工土壤的植生槽,为人工土壤和种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附着平台面,以更好的保证植物生长时根系的展开,为植被的生长打好基础。
(2)通过将护理结构模块化设计,可事先将植生板与框架组装好,现场安装时,只需要将护理结构模块通过锚件固定孔固定在边坡上,由此可简化安装过程,降低安装难度。
(3)将植生板设计成倒V型,可方便雨水从植生板两端滑落,避免雨水过多时两侧溢流孔不能及时排水,造成雨水对植被的浸泡。在两子板外侧封闭端开溢流孔,将过多的雨水排出楔形槽,再有挂在两侧的集水袋进行收集。由于溢流孔开在中部,还可保存一定的雨水,可对植被的供水保持一定的时间。在少雨季节,就可打开控制阀由滴灌管对整个需护理的坡面进行补水,确保植被生长所需的水份,降低运水成本。雨水收集袋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可容纳在两相邻的护理结构模块之间,节省空间,也增大蓄水容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护理结构模块在边坡安装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护理结构模块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植生构件卡装在植生板上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集水袋安装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两个植生构件在植生板中排列的示意图。
1-框架,2-子板,3-锚件固定孔,4-边坡,5-植生构件,6-集水袋,7-溢流孔,8-中间固定板,9-滴灌管,10-延伸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大坡度石质边坡的护理结构,包括在所述边坡上阵列分布的多个护理结构模块,每个护理结构模块包括植生板、植生构件、锚件固定孔和矩形的框架。
植生板由两块子板通过中间固定板连为一体并且固定在框架上,两块子板各自所在平面与框架所在平面成一定角度,且两块子板朝向中间固定板有一个上升的角度,使形成的植生板呈倒V型;两块子板朝向外侧的一端均封闭,分别与框架形成条状楔形槽;封闭一端的中部开有溢流孔;框架通过边缘设置的锚件固定孔铺设在边坡上;植生构件为空心的梯形台结构,其宽口一端敞开,窄口一端封闭,且窄口的封闭端面开有落水孔;多个植生构件以宽口朝上的方式卡装在植生板与框架形成的楔形槽内。
滴灌管分别位于每一层植生板的上方,滴灌管的管壁开有滴灌孔;将其中一层植生板定义为第一层,其下植生板按顺序依次定义;所述集水袋固定在接近第二层植生板和第三层植生板的框架边缘;第一层植生板的溢流孔(通过延伸管)和第二层植生板的溢流孔与所述集水袋上端的开孔联通;所述第三层植生板上方的滴灌管与所述集水袋中部的开口通过阀门连接;所述第四层植生板上方的滴灌管与所述集水袋底部的开口通过阀门连接。则集水袋收集上两层植生板滴漏的雨水,为下两层植生板所用。第三层植生板上方的滴灌管在集水袋上的连接孔位于集水袋中部,先打开该阀门,集水袋的雨水逐渐减少,当水位低于中部开口时,不再对第三城进行灌溉,此时打开第四层对应的阀门,如此,一个集水袋可供两层植生板使用,因此可节省成本,同时便于安装。
本实用新型针对大坡度(大于75°)的石质边坡,将护理结构模块阵列固定在边坡上,护理结构模块的框架上间隔固定植生板,再将植生构件卡装在植生板与框架形成的楔形槽内,为人工土壤和种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附着平台面,以更好的保证植物生长时根系的展开,为植被的生长打好基础。同时,这种植生构件的安装方式也比较牢固。
通过将护理结构模块化设计,可事先将植生板与框架组装好,现场安装时,只需要将护理结构模块通过锚件固定孔固定在边坡上,由此可简化安装过程, 降低安装难度。
植生板优选混凝土现浇板,混凝土现浇板以固定锚固件为筋可大大降低锚固件的锈蚀,这样可保证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同时方便野外施工及取材。在植生构件上开设有落水孔,此原理与花盆开设漏水孔原理相同。
将植生板设计成倒V型,可方便雨水从植生板两端滑落,避免雨水过多时两侧溢流孔不能及时排水,造成雨水对植被的浸泡。在两子板外侧封闭端开溢流孔,将过多的雨水排出楔形槽,再有挂在两侧的集水袋进行收集。由于溢流孔开在中部,还可保存一定的雨水,可对植被的供水保持一定的时间。在少雨季节,就可打开控制阀由滴灌管对整个需护理的坡面进行补水,确保植被生长所需的水份,降低运水成本。雨水收集袋采用柔性材料制成,可容纳在两相邻的护理结构模块之间,节省空间,也增大蓄水容量。
根据申请人的试验,发现用本实用新型可以明显降低大坡度人工护坡的难度,且植被回复率很高,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单、绿化速度快、造价低等优点,有很好的推广和实用价值。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用于大坡度石质边坡的护理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用于大坡度石质边坡的护理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用于大坡度石质边坡的护理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用于大坡度石质边坡的护理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用于大坡度石质边坡的护理结构.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大坡度石质边坡的护理结构,将植生板设计成倒V型,可方便雨水从植生板两端滑落,避免雨水过多时两侧溢流孔不能及时排水,造成雨水对植被的浸泡。在两子板外侧封闭端开溢流孔,将过多的雨水排出楔形槽,再有挂在两侧的集水袋进行收集。由于溢流孔开在中部,还可保存一定的雨水,可对植被的供水保持一定的时间。在少雨季节,就可打开控制阀由滴灌管对整个需护理的坡面进行补水,确保植被生长所需的水份,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