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L型墙肢用焊接箍筋结构.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1466495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5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20001442.8

申请日:

2015.01.04

公开号:

CN204370695U

公开日:

2015.06.0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04C5/06

主分类号:

E04C5/06

申请人:

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智能; 魏奇科

地址:

400084重庆市大渡口区西城大道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0212

代理人:

李晓兵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介绍了建筑L型墙肢用焊接箍筋结构,由第一矩形箍和第二矩形箍连接构成,两个矩形箍的一个直角相重合,构成L型结构;都由一根整体式钢筋条弯折加工后,再将两端头分别通过对焊连接,分别形成第一焊接点和第二焊接点;在第一矩形箍内,设有若干根横向或竖向的第一箍筋肢条,在第二矩形箍内,设有若干根横向或竖向的第二箍筋肢条,第一箍筋肢条和第二箍筋肢条的两端通过焊接,分别连接在第一矩形箍、第二矩形箍的两对边上。本实用新型的箍筋结构,减少了工人施工的工作量:每个矩形箍预先采用弯折、焊接的方式制作,简化工序、加快施工进度,而且相对于传统的安装工序工作量有明显降低;结构稳固,对箍筋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也有提高。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建筑L型墙肢用焊接箍筋结构,其特征在于,由第一矩形箍(1)和第二矩形箍(2)连接构成,两个矩形箍的一个直角相重合,构成L型结构;第一矩形箍(1)和第二矩形箍(2),是由一根整体式钢筋条弯折加工后,再将两端头分别通过对焊连接,分别形成第一焊接点(11)和第二焊接点(12);在第一矩形箍(1)内,设有若干根横向或竖向的第一箍筋肢条(13),在第二矩形箍(2)内,设有若干根横向或竖向的第二箍筋肢条(14),第一箍筋肢条(13)和第二箍筋肢条(14)的两端通过焊接,分别连接在第一矩形箍(1)、第二矩形箍(2)的两对边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L型墙肢用焊接箍筋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矩形箍(1)上的第一焊接点(11),以及第二矩形箍(2)上的第二焊接点(12),分别都位于两个矩形箍短边且相重合的部位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L型墙肢用焊接箍筋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矩形箍(1)和第二矩形箍(2),采用焊接或扎丝捆扎的方式连接。

说明书

说明书建筑L型墙肢用焊接箍筋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L型墙肢用焊接箍筋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物的墙体,作为建筑物承重的主体构件,具有很高的要求;在建筑物施工中,尤其是剪力墙、横梁的施工中,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征,需要配置多种结构的箍筋,如L型、T型或十字型箍筋等,然后在连接成型的箍筋上浇筑混凝土成型,其中箍筋的连接强度对墙体、横梁的刚度和强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结构的L型边缘构件的箍筋结构,它是由L型框架的外层箍筋和设置在该外层钢筋内的拉筋构成,所述外层箍筋一般由两个带弯钩的矩形箍筋组成,所述拉筋一般为S型结构,在拉筋两端分别设有弯钩,拉筋通过其两端的弯钩挂接在剪力墙纵筋上对纵筋和混凝土起到约束的作用;这种箍筋和拉筋在制作时,弯钩及箍筋重复段需要消耗大量的钢筋材料,这导致生产成本较高;而且S型的拉筋在安装操作时也较为复杂,导致钢筋的施工工作量较大,这对施工工期和人工成本也有较大影响。该种结构的箍筋,逐渐被淘汰,很少使用了。另一种结构的L型箍筋,如本申请人2011年月日申请的,名称为“剪力墙L型边缘构件整体式焊接箍筋”、申请号为的实用新型专利所公开的结构,该种箍筋能够节省钢材消耗量、减少工人施工的工作量、对箍筋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也有提高等优点,但因其L型的外层钢筋是由一根整体式钢筋条弯折加工成L型框架结构,对钢筋条弯折设备的要求较高;而且,在施工现场,整体式L型箍筋套设在竖向钢筋上很不方便,施工较慢,影响了施工进度;特别在竖向钢筋有弯曲或扭曲而产生较大位置偏移时,将整体式L型箍筋套设在竖向钢筋上更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大幅度降低了施工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保证箍筋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节省钢材、提高施工效率的建筑L型墙肢用焊接箍筋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建筑L型墙肢用焊接箍筋结构,其特征在于,由第一矩形箍和第二矩形箍连接构成,两个矩形箍的一个直角相重合,构成L型结构;第一矩形箍和第二矩形箍,是由一根整体式钢筋条弯折加工后,再将两端头分别通过对焊连接,分别形成第一焊接点和第二焊接点;在第一矩形箍内,设有若干根横向或竖向的第一箍筋肢条,在第二矩形箍内,设有若干根横向或竖向的第二箍筋肢条,第一箍筋肢条和第二箍筋肢条的两端通过焊接,分别连接在第一矩形箍、第二矩形箍的两对边上。
进一步的特征是,第一矩形箍上的第一焊接点,以及第二矩形箍上的第二焊接点,分别都位于两个矩形箍短边且相重合的部位上。
第一矩形箍和第二矩形箍,采用焊接或扎丝捆扎的方式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减少了工人施工的工作量:每个矩形箍预先采用弯折、焊接的方式制作,有利于简化工序,加快施工进度,而且相对于传统的安装工序工作量有明显降低。
2、两个完整的矩形箍在施工现场套设在竖向钢筋上,尤其适合在竖向钢筋有弯曲或扭曲而产生较大位置偏移时,都能快速安装到位,再将两个完整的矩形箍圈电焊或采用扎丝捆扎连接,提高了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程。
3、结构稳固,对箍筋的耐久性和承载能力也有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建筑L型墙肢用焊接箍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建筑用两个矩形箍错位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建筑L型墙肢用焊接箍筋结构,由两个矩形箍连接构成,即第一矩形箍1和第二矩形箍2连接构成,两个矩形箍的一个直角相重合,即一个矩形箍直角的两个边的轴线,与另外这个矩形箍直角的两个边的轴线分别相重合,构成L型结构;第一矩形箍1和第二矩形箍2,是由一根整体式钢筋条弯折加工后,再将两端头分别通过对焊连接而形成,分别形成第一焊接点11、第二焊接点12。在第一矩形箍1内,设有若干根横向或竖向的第一箍筋肢条13,在第二矩形箍2内,设有若干根横向或竖向的第二箍筋肢条14,第一箍筋肢条13和第二箍筋肢条14的两端通过焊接,分别连接在第一矩形箍1、第二矩形箍2的两对边上,以此形成对第一矩形箍1或第二矩形箍2的支撑和加固,以增加箍筋结构的整体性。第一箍筋肢条13和第二箍筋肢条14分别与相连接的矩形边相垂直,与矩形边采用焊接相连接,形成T型连接结构,故采用T型对焊,形成T型对焊接头。
在第一矩形箍1和第二矩形箍2相配合连接时,第一矩形箍1上的第一焊接点11,以及第二矩形箍2上的第二焊接点12,分别都位于两个矩形箍相重合部位上,即第一焊接点11和第二焊接点12所在的边,首先都位于各自矩形箍的短边,而且最好位于该短边的中间位置;第一焊接点11和第二焊接点12所在的边,在第一矩形箍1和第二矩形箍2相配合连接时,都位于两个矩形箍相重合的部位上。第一焊接点11和第二焊接点12位于第一矩形箍1和第二矩形箍2重叠的区域内,增强箍筋的强度和刚度,并能在某一个焊接点因焊接缺陷等断裂时仍然使箍筋具有较高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矩形箍1和第二矩形箍2,单独制作,在施工现场套设在竖向钢筋后,再采用焊接(电焊)或扎丝捆扎(捆绑)的方式连接,形成L型结构。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于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替换/修改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中。

建筑L型墙肢用焊接箍筋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建筑L型墙肢用焊接箍筋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建筑L型墙肢用焊接箍筋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L型墙肢用焊接箍筋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L型墙肢用焊接箍筋结构.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介绍了建筑L型墙肢用焊接箍筋结构,由第一矩形箍和第二矩形箍连接构成,两个矩形箍的一个直角相重合,构成L型结构;都由一根整体式钢筋条弯折加工后,再将两端头分别通过对焊连接,分别形成第一焊接点和第二焊接点;在第一矩形箍内,设有若干根横向或竖向的第一箍筋肢条,在第二矩形箍内,设有若干根横向或竖向的第二箍筋肢条,第一箍筋肢条和第二箍筋肢条的两端通过焊接,分别连接在第一矩形箍、第二矩形箍的两对边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