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式人行道.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461666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6196804.4

申请日:

1996.04.11

公开号:

CN1196029A

公开日:

1998.10.14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授权公告日:2003.1.22|||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B66B21/12; B66B23/02; B66B23/04; B66B23/14; B66B23/18; B66B23/26

主分类号:

B66B21/12; B66B23/02; B66B23/04; B66B23/14; B66B23/18; B66B23/26

申请人:

富士达株式会社;

发明人:

服部博之; 松尾宪郎; 佐藤幸喜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1995.09.06 JP 255513/95; 1995.12.07 JP 345598/95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何腾云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既能够快速移送乘客,又能逆向运转,即使当乘客在传动带上行走时也不会跌倒的安全的移动式人行道,在移动式人行道中,将主循环传动带前后的数个独立乘降传动带及加减速传动带顺次邻接、设置在运行方向上,乘上口侧的传动带在行进方向上逐渐加快运行速度,降下口侧的传动带则依次降低运动速度,而将主循环传动带的运行速度设定为最快,降下口侧的传动带或者乘上口侧的传动带则通过主循环传动带来驱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在该移动式人行道中,将在主循环 传动带的前后独立的乘降传动带以及1个或者数个加减速传动带顺次连接 设置在运行方向上,沿同方向运行这些传动带,乘上口一侧的传动带按行 进方向将逐渐加快运行速度,降下口一侧的传动带将逐渐减慢其运行速 度,并把主循环传动带的运行速度设定为最快,     降下口一侧的传动带或者乘上口一侧的传动带是通过主循环传动带而 被驱动的。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前述降下口一侧的 传动带或者乘上口一侧的传动带是通过前述主循环传动带的从动辊轮而被 驱动的。
3: 一种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在隔开的二个辊轮环状卷绕的输送 用传动带的返回侧,沿着前述输送用传动带的纵向自由移动地备置了吸收 该输送用传动带伸缩的移动体。
4: 一种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在移动式人行道中,设定独立在主 循环传动带前后的乘降传动带以及1个或者数个加减速传动带,以便使乘 上口一侧的传动带按运行方向顺次加快运行速度,使降下口一侧的传动带 顺次降低运行速度,并使主循环传动带的运行速度为最快, 在前述主循环传动带的返回侧,沿前述主循环传动带的纵向自由移动 地备置了吸收前述主循环传动带伸缩的移动体。
5: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前述移动体上 可自由转动地设置有卷绕上述主循环传动带的辊轮。
6: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前述移动体被 固定在循环链条的一端。
7: 一种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在该移动式人行道中,通过滑动板 支撑引导着环状卷绕在隔开的二个辊轮上的输送用传动带的上方轨道,该 滑动板上设有孔,该孔内可自由移动地设置部分导向部件。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前述部分导向部件 是自由回转的辊轮。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前述部分导向部件 为低摩擦滑动材料。
10: 一种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其中,备有隔开的小直径的第1 辊轮及第2辊轮、驱动装置和通过该第1辊轮及第2辊轮之上,且由该驱 动装置驱动的环形传动带的组合部件,至少有2个,沿纵向直列地相对邻 近配置的第1辊轮与第2辊轮, 将对置的第1辊轮与第2辊轮中的至少一方在上下方向可自由移动地 支持。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在于:通过回转自由的 偏心轴支持前述相对置的第1辊轮和第2辊轮中的至少一方。
12: 一种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其中,备有隔开的小直径的第1 辊轮及第2辊轮、驱动装置、在该第1辊轮及第2辊轮上,且由该驱动装 置驱动的环状传动带的组合部件中的至少2个,沿纵向直列地使第1辊轮 与第2辊轮相对置地相邻配置, 至少一方的组合部件的中央部是可自由回转地支撑的。
13: 一种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其中,备有隔开的小直径的第1 辊轮及第2辊轮、驱动装置,在前述第1辊轮及第2辊轮上、并且由前述 驱动装置驱动的环状传动带的组合部件,至少2个、使第1辊轮和第2辊 轮沿纵向直列对置地相邻配置, 在至少回动自由地支撑着一方的组合部件的中央部的同时,被导向部 件设置在前述第1辊轮及第2辊轮附近的下面,通过具有突部的可自由移 动的架体,导向支撑前述的被导向部件。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前述被导向部件 是滑动部件。
15: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为:前述被导向部件是 辊轮。
16: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架体的 长角铁是用电动气缸沿纵向驱动的,可自由移动。
17: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前述架体被分割 配置在前述环状传动带的两侧,用齿条·齿轮机构连结两架体。
18: 一种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其中,备有隔开的小直径的第1 及第2辊轮、驱动装置、在该第1及第2辊轮上,由该驱动装置驱动的环 状传动带的组合部件,至少有2个,沿纵向直列,使第1辊轮与第2辊轮 相对地相邻配置, 将前述各组合部件的长度设定成为即使是个高的乘客也不能一步跨过 的长度。
19: 一种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其中,将备有隔开的第1及第2 辊轮的辊轮、驱动装置、在该第1及第2辊轮上,并且由该驱动装置被驱 动的环状传动带的组合部件,至少2个,直列地配置在纵向,让各组合部 件的环状传动带以不同的速度循环, 以前述不同速度循环的环状传动带的大致平均速度进行移动的移动扶 手配置在前述各组合部件的两侧。
20: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前述各组合部件 的长度相互之间均相等。
21: 一种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在移动式人行道中,将备有隔开 的第1及第2辊轮、驱动装置、在该第1及第2辊轮上,且由该驱动装置 驱动的环状传动带的组合部件,至少2个,直列地配置在纵向,各组合部 件的环状传动带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循环, 将移动扶手配置在前述各组合部件的两侧,按照上述各组合部件的环 状传动带中、其长度与通过循环速度,相对于输送以使被输送体的前进导 向动作与迟后导向动作相抵消的速度移动该扶手。
22: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在于:前述各组合部件 中的被输送体的输送时间完全相同。
23: 如权利要求19或者21所述的移动式人行道,其特征在于:从组合 部件得到移动扶手的驱动力。

说明书


移动式人行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即使是在较长行程的条件下也能够安全、快速地输送乘客的移动式人行道。

    背景技术

    在将移动式人行道设置在如机场一类的场所时,所采用移动式人行道速度通常是以每分钟30m或40m运转,速度过慢的话将使乘客在移动过程中花费过多的时间。

    因此,人们迫切希望出现一种当乘客位于乘降口时缓慢移动,位于中间部位时则以快速进行移动的新式的移动式人行道、特开平2-75594号公报中曾提出过如下所示的一种移动式人行道。

    图2是由多个环状传动带组成的移动式人行道简图,图3是图2的部分放大图。

    图中,符号2、2′表示厚度很薄又极其柔软的环状滑动传动带20通过一组导向辊轮25,以一定的速度由驱动辊轮30驱动的独立的组合部件,其中,配置在乘降口附近的组合部件2以低速移动,配置在远离乘降口位置的组合部件2′则设定成离乘降口越远其速度越快,从而构成了一种每当乘客换乘上相邻的组合部件2、2′上时将会徐徐地加速或者减速的结构。

    即,组合部件2具有乘降传动带,组合部件2′具有加减速传动带。

    符号15,表示被隔开配置在各组合部件2或者2′两端,例如直径选为30mm~70mm左右地直径极小的小直径辊轮,上方轨道的邻接部分之间的有效间隙,被控制在如儿童鞋一样,比小孩鞋的长度还要小20mm~40mm左右的尺寸范围内。

    符号10,表示被配置在相邻接的组合部件2或者2′的各组的间隙里,截面形状的T字形的输送体,其上平面配置成比环状滑动传动带20的上平面还要低,前述申请中记载:该输送体10在环状滑动传动带的循环速度很快时也可以省略。

    符号26表示支撑导向环状滑动传动带20上方轨道的滑动板,符号27表示接近最快速度的组合部件2′以最快速度移动,构成了移动式人行道中央部的主循环长传动带。

    不过,以往的可变速式移动式人行道存在着如下问题。

    (1)使各组合部件传动带又相关联又进行驱动的机构复杂。

    (2)由于要用滑动板来支撑导向传动带,故无乘客时,也会由于滑动摩擦而引起损失。

    (3)存在着还未完全搞清楚的地方,例如,为了输送乘客的安全,选择何种程度的长度、速度模式、以及怎么样的组合为最佳、或者如何设置安全导向乘客的移动扶手为最好等等。

    (4)、环状滑动传动带20的循环速度越低,则越要减小相对置的小直径辊轮15之间的间隙,但是,当一旦插入输送板10、则其间隙变大,此时将存在着以站立的姿势运送的乘客有可能碰上接收侧的环状滑动传动带20的小直径15的圆周部分的问题,此外,当位于加减速区域的组合部件2、2′的长度过短时,则必须考虑到个高的人一步便可完全跨过一个组合部件,此时,从迟缓的环状滑动传动带处突然移动到2级的快速环状滑动传动带上(另外也存在着相反的情况),如果踉跄将十分危险。

    针对上述存在的各种问题,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或机构简单、能极顺利地运送乘客,即使乘客在其上行走也不会跌倒,安全的可变速式移动式人行道。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它具有以下结构:

    (1)在主循环传动带的前后,沿运行方向依次邻接设置有相互独立的乘降传动带以及1个或者数个加减速传动带,并使这些传动带沿同一方向运行,乘上口一侧的传动带随着行进方向将逐渐加快其运行速度,相反,降下口一侧的传动带将逐渐减慢其运行速度,主循环传动带的运行速度为最快,在如此设定的移动式人行道中,

    ①降下口侧的传动带或者乘上口侧的传动带由主循环传动带驱动,和/或,

    ②在主循环传动带的返回侧沿主循环传动带的纵向可自由移动地设置有吸收主循环传动带的伸缩量的移动体。

    (2)在以环状卷绕在被隔开的二个辊轮上的输送用传动带的返回侧,沿输送用传动带的纵向可自由移动地设置有吸收该输送用传动带伸缩量的移动体。

    (3)由滑动板支撑导向以环状卷绕在相互隔开的二个辊轮上的输送用传动带的上方轨道,该滑动板上设有孔,该孔内设有自由突出的部分导向部件。

    (4)在设置有被隔置的小直径第1及第2辊轮、驱动装置、通过前述第1及第2辊轮,且由前述驱动装置驱动的环状传动带的组合部件中,在纵向至少有2个直列邻接相对配置的第1辊轮与第2辊轮,

    ①相对置的第1辊轮与第2辊轮中的至少一方在上下方向被自由移动地支撑,和/或,

    ②在可自由旋转地支撑至少一方的组合部件的中央部同时,第1辊轮及第2辊轮附近的下面设有导向部件,用带有突部的自由移动的架体、导向支撑该被导向部件,和/或,

    ③将各组合部件的长度设定成不能让个子高的人一步便能跨过的长度。

    (5)在备有被隔置的第1及第2辊轮、驱动装置、通过前述第1辊轮及第2辊轮且由前述驱动装置驱动的环状传动带的组合部件中,将该组合部件至少2个直到地配置在纵向,并使各组合部件的环状传动带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循环,

    ①将以不同的速度循环的环状传动带的平均速度移动的移动扶手配置在各组合部件的两侧部,或者,

    ②在各组合部件两侧配置移动扶手,并使该移动扶手,依各组合部件的环状传动带的长度与循环速度而进行的输送,抵消被输送体的前进导向动作与迟后导向动作的速度进行移动。

    如上所述,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可以从单一的驱动源或者有限个驱动源得到必要速度的循环传动带,并且即使当传动带之长度变长、也能够构成一个得到适当张紧的传动带系统,另外,相对于借助循环传动带乘客的移动而配置移动扶手以很好地抵消前进导向动作和迟后导向动作,能将乘客极为顺利地从各组合部件间的输送侧输送到接收侧地进行各循环传动带的相互配置,故即使运转方向相反,也能够得到一种不会发生任何问题的移动式人行道。

    此外,还能得到一种即使当乘客在传动带上大步流星地行走时也不会出现绊倒、摇晃现象的安全的移动式人行道。

    附图简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以往的移动式人行道的简图。

    图3是图2的部分放大图。

    图4是图1的平面图。

    图5是图1的各传动带的驱动机构的整体图,(a)是侧视图,(b)是平面图。

    图6是图5中P部的放大图,(a)是图5(a),(b)是图5(b)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传动带的支撑导向机构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图1及图6中的主循环传动带27的适度张紧装置的机构的放大图。

    图9为图8的平面图。

    图10为图1中的Q部的放大图。

    图11是表示第3及第4环状滑动传动带24、25和移动扶手33的驱动机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各组合部件中相对的小直径辊轮装配关系的放大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小直径辊轮的高度位置调整机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小直径辊轮的偏心轴状态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微调本发明小直径辊轮高度位置,以及其它机构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5(b)中的X-X线的向视图。

    图17是表示微调本发明小直径辊轮的高度位置,及其它机构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自由调整组合部件2″配置一例的整体图。

    图19是表示将本发明应用于多个组合部件群时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式。

    如上所述,本发明是为圆满运送乘客而提出的一种移动式人行道构造及机构的方案,下面,将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决不仅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整体侧视图,表示了各传动带及各移动扶手的配置关系。图4为图1的平面图,图5表示图1中的各传动带的驱动机构的整体图,图6是图5中P部的放大图,图7是传动带的支撑导向机构的放大图。图中,符号11、表示跨过面向位于移动式人行道乘降口的地板10的乘降传动带21(以速度V1作循环移动)及与乘降传动带21相邻的第1环状滑动传动带22(以速度V2作循环移动)、立设在两侧的栏干,符号31、表示围绕栏干11的四周所设置的移动扶手。

    符号12、表示立设在第2环状滑动传动带23(以速度V3作循环移动)两侧的栏干,符号32、表示围绕栏干12的周围所设置的移动扶手。

    符号13是跨过第3环状滑动传动带24(以速度V4作循环移动)及与其相邻的第4环形滑动传动带25(以速度V5作循环移动),所立设在两侧的栏干,符号33、表示围绕栏干13周围所设置的移动扶手。

    符号14、表示立设在主循环传动带27(以速度V6作循环移动)两侧的栏干,符号34则表示围绕该栏干14周围所设置的移动扶手。

    符号11′、表示跨越面向相反侧的地板10′的乘降传动带21′(以速度V1作循环移动)及与乘降传动带21′相邻接的第1环状滑动带22′(以速度V2作循环移动)而立设在两侧的栏干,符号31′,表示围绕该栏干11′周围所设置的移动扶手。

    另外,符号12′、表示立设在第2环状滑动传动带23′(以速度V3作循环移动)两侧的栏干,符号32′则表示围绕栏干12′周围所设置的移动扶手。

    符号13′、表示跨过第3环状滑动带24′(以速度V4作循环移动)及与之相邻的第4环状滑动传动带25′而被立设在两侧的栏干,符号33′则表示围绕该栏干13′周围而被设置的移动扶手。

    这种乘降传动带21、21′及环状滑动传动带22、22′、23、24、24′、25、25′和主循环传动带27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虽可象以前那样将上方的轨道支撑导向在滑动板26′上,但譬如,象图7所示的那样,在该滑动板26′上,分别设置孔26′a,该孔26′a内突出自由地设置着(通过弹簧27c的弹簧压力)部分导向部件,即自由回动的辊轮27a或者低摩擦滑动材料27b,当传动带(21~25、21′~25′、27)上没有乘客时,由这些导向部件来导向传动带进行几乎无损失的运送,而当传动带上载有乘客时,这部分导向部件因被压向下方而退入到孔26′a中,传动带将牢靠地被导向在滑动板26′上。

    而且,前述乘降传动带21、21′和各环状滑动传动带22、22′、23、23′、24、24′、25、25′以及主循环传动带27的数量、长度乃至移动速度V1~V6(其中V1<V2<V3<V4<V5<V6),将依据情况进行适当设定。

    其次,符号41表示乘降传动带21的驱动辊轮,符号42表示第1环状滑动传动带22的驱动辊轮,符号43为第2环状滑动传动带23的驱动辊轮,符号44表示第3环状滑动传动带24的驱动辊轮,符号45表示第4环状滑动传动带25的驱动辊轮,符号46表示主循环传动带27的驱动辊轮,符号46′为主循环传动带27的从动辊轮,符号45′为第4环状滑动传动带25′的驱动辊轮,符号44′为第3环状滑动传动带24′的驱动辊轮,符号43′为第2环状滑动传动带23′的驱动辊轮,符号42′为第1环状滑动传动带22′的驱动辊轮,符号41′则表示乘降传动带21′的驱动辊轮。

    另外,在图5中,符号51表示设置在机械室内的移动式人行道的驱动装置,符号52为与驱动装置51的轴相联接的减速装置,符号53则表示通过减速装置52而由驱动装置51所驱动的链轮。

    符号46a,表示与主循环传动带27的驱动辊轮46同轴设置的可自由回转的、并将动力传递给该驱动辊轮46的主驱动用的链轮,链轮53与链轮46a上,卷绕着主链条54。

    符号41a表示可自由旋转地设置的与驱动辊轮41同轴、将动力传递给该驱动辊轮41的链轮,符号42a表示可自由旋转地设置的与驱动辊轮42同轴、将动力传递给该驱动辊轮42的链轮,符号43a表示可自由旋转地设置的与驱动辊轮43同轴、将动力传递给该驱动辊轮43的链轮,符号44a表示可自由旋转地设置的与驱动辊轮44同轴、将动力传递给该驱动辊轮44的链轮,符号45a表示可自由旋转地设置的、与驱动辊轮45同轴、将动力传递给该驱动辊轮45的链轮,符号46b则表示将驱动辊轮46及链轮46a可自由回转地设置在同一轴上的链轮,各链轮46b、45a、44a、43a、42a、41a上卷挂着传动带驱动链条47,以便将主驱动用的链轮46a的驱动力传递给各传动带。

    各链轮41a~46a、46b的直径,可依据各传动带的移动速度V1~V6进行选择。

    另一方面,符号41′a、表示与驱动辊轮41′成同轴设置的可自由回转、并将动力传递给该驱动辊轮41′的链轮,符号42′a、表示与驱动辊轮42′成同轴设置的可自由回转、并将动力传递给该驱动辊轮42′的链轮,符号43′a、表示与驱动辊轮43′成同轴设置的可自由回转、并将动力传递给该驱动辊轮43′的链轮,符号44′a、表示与驱动辊轮44′成同轴设置的可自由回转、并将动力传递给该驱动辊44′的链轮,符号45′a、表示与驱动辊轮45′成同轴设置、可自由回转地将动力传递给该驱动辊轮45′的链轮,符号46′a、表示与从动辊轮46′成同轴设置、可自由回转的链轮,各链轮46′a、45′a、44′a、43′a、42′a、41′a上,卷绕着传动带驱动链条47′,从而构成将从动辊轮46′的回转动力传递给各传动带的结构。

    即是,可通过主链条54、链轮46a、驱动辊轮46、主循环传动带27、从动辊轮46′、链轮46′a、传动带驱动链条47′将驱动装置51的动力传递给环状滑动传动带21′、22′、23′、24′、25′。

    而且,这些链轮41′a~46′a的直径,也依据各传动带的移动速度V1~V6来选择。

    可是,位于移动式人行道中心部的其速度最快的主循环传动带27,如图6所示是卷绕在隔置于两端且自由回转的、譬如直径为80mm左右的辊轮60、60′上,而在返回部则卷绕在被隔置的驱动辊轮46和从动辊轮46′上,中间位置则由导向辊轮61、62所导向。

    然而,符号70、表示可自由移动地设置在传动带的纵向上的移动辊轮,它们是为了吸收所卷挂着的主循环传动带27的伸缩量及调整主循环27的张力而构成的拉紧装置。

    主循环传动带27的长度,是根据移动式人行道的总长而确定的,譬如、若运送面的距离为100m左右,假定传动带的伸长率是2%,则必须通过移动辊轮70的移动来吸收2m左右的尺寸。

    其次,图8,表示消除图1及图6中的主循环传动带27的伸缩量、调整主循环传动带27张力的机构的放大图,图9为图8的平面图。

    图中,与图6同符号的表示同一东西,符号71表示带有扭矩限制器71a的电动机,符号71b、表示通过扭矩限制器71a而固定在电动机71轴上链轮,符号72表示设置在靠近移动辊轮70空间内自由回转的链轮,链轮71b与链轮72之上卷挂着驱动链条73。

    符号74、75,表示回转自由地设置在与链轮72相同轴两端处的一对链轮,符号74′、75′则表示将移动辊轮70放置在中间,并回转自由地设置在相反一侧空间里的一对链轮。

    符号76表示卷绕在链轮74与74′上的链条,该链条的一端被固定在备有移动辊轮70的移动体80上,其另一端被固定在弹簧装置81上。该移动体80的结构,恰似台车一样可沿水平方向(主循环传动带27的纵向)自由移动。

    符号77,表示卷挂在链轮75和75′上的链条,其一端被固定在备有移动辊轮70的移动体80上,另一端则被固定在弹簧装置82上。

    符号78,表示一端被固定在移动体80上,另一端被固定在弹簧装置81内的移动片81a上的棒(型)部件,该移动片81a被内装的弹簧81b所束缚。

    符号79、表示一端被固定在移动体80上,另一端被固定在弹簧装置82内的移动片82a上的棒部件,该移动片82a被内装的弹簧82b所束缚。

    根据前述的结构,在图8中,当驱动电动机71使链轮71b沿反时针方向旋转时,驱动链条73作左循环回转带动链轮72沿反时针方向旋转,同时也使同轴的链轮74、75沿反时针旋转,其结果,链条76及77一块作左循环回转,将使弹簧装置81、82向右方向移动。

    于是,弹簧装置81、82内的弹簧81b、82b被压缩并向右方推82a,通过棒部件78、79使移动体80向右方移动的结果,使移动辊轮70向右方移动而吸收由于主循环传动带27的伸长而引起的松驰,随着移动辊轮70向右方的进一步移动,能够在主循环传动带27中产生需要的张力。

    在这里,由扭矩限制器71a对规定的扭矩临界值进行设定(具体来说:旋转中设定电压),当内装的传动板一出现打滑便检测出并切断通向电动机71的供给电压,如果选择刹车(结构),便能够在移动式人行道运转之前使其产生必要的张力。

    即,对电动机一旦实施刹车,设置移动辊轮70的移动体80将仍旧停止在既定的位置,由于被维持在弹簧装置81、82的弹簧81b、82b弹性力约束的状态,在移动式人行道的运转中将继续使在主循环传动带27上加上规定的张力。

    所以,即使将主循环传动带27自身用在动力传递方面都不会产生任何的不便。

    由于移动体80的移动方向是沿水平方向的,所以既能够不勉强地制成数米大小的尺寸,也能尽可能地抑制整个装置的深度。

    另外,如果以这样的装置构成,在移动式人行道处于停运状态中,如图8所示,当驱动电动机71让链轮71b朝着与前述相反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各部件作与前述相反的逆运动,当使移动体80沿左方移动,其结果,消除了主循环传动带27的拉紧状态,也能去掉不必要的张力。

    因而,在诸如夜间长时间停运移动式人行道的场合,由于能够做到不向主循环传动带27施加不必要的力,所以便能够尽可能地抑制主循环传动带27自身的伸展。

    尚且,当向运转中的移动式人行道的主循环传动带27作用过大的张力时,扭矩限制器71a的传动板将产生打滑并发生作用以便将过大的张力释放掉。

    应时常校对弹簧装置81或者82内的弹簧81b或82b的长度,在弹簧的长度长于规定(既定)值时(即传动带出现了伸长时。具体来说是由限位开关等进行检测),既可驱动电动机71将传动带的张力提高到规定的张力值,也能够使运转中的传动带的张力经常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另外,当弹簧的长度变成所能够返回的自然长度时,可作出传动带已完全断裂的判断,并使传动带自身的驱动停止,从而可保证乘客的安全。

    综上所述,通过这种实施例,从单一的驱动源或者有限数量的驱动源能有效地获得一种具有必要速度的循环传动带,并且能够构成一种即使当传动带的长度变长时也时常能够得到适当拉紧的传动带系统。

    其次,分别就移动扶手31、32、33、34、33′、32′、31′而言,移动扶手31,以乘降传动带21的移动速度V1与第1环状滑动传动带22的移动速度V2的大致的平均速度(V1+V2)/2作循环移动,移动扶手32,以与第2环状滑动传动带23相同的速度作循环移动,移动扶手33,以第3环状滑动传动带24的移动速度V4与第4环状滑动传动带25的移动速度V5的大致平均速度(V4+V5)/2进行循环移动,移动扶手34则以与主循环传动带27相同的速度进行循环移动。

    另外,移动扶手31′,以乘降传动带21′的移动速度V1与第1环状滑动传动带22′的移动速度V2的大致的平均速度(V1+V2)/2作循环移动,移动扶手32′,以与第2环状(型)滑动传动带23′相同的速度作循环移动,移动扶手33′,则以第3环状滑动传动带24′的移动速度V4与第4环状滑动带25′的移动速度V5的大致的平均速度(V4+V5)/2作循环移动。

    由本发明提供的移动式人行道,可以进行反方向运转,移动扶手31、32、33、34、33′、32′、31′的换乘部与环状滑动传动带22、23、24、25、27、25′、24′、23′、22′的继乘部,恰好以对置的方式相配置。

    乘降传动带21、21′以及各环状滑动传动带22、22′、23、23′、24、24′、25、25′的长度L1~L5移动速度V1~V6(其中:V1<V2<V3<V4<V5<V6)作为一例设计值,可考虑取为L1=L2=L4=L5=830mm、L3=2620mm、V1=50m/min、V2=62.4m/min、V3=78.6m/min、V4=99m/min、V5=118.8m/min、V6=150m/min。主循环传动带27的长度,可在考虑移动式人行道的全长时适当设定。这种场合,由于可进行部件的通用化,故能够尽量地抑制其成本。

    在相邻的传动带的长度相等的场合,当将其移动扶手的移动速度设定成各传动带速度的大致平均值时,对于由传动带所产生的乘客的移动将使前进的导向动作与迟后的导向动作大体上被抵消。

    另外,也可以分别将乘降传动带21、21′以及环状滑动传动带22、22′、23′、23、24、24′、25、25′的长度L1~L5设定为不同的长度,即,譬如L1=830mm、L2=1040mm、L3=2620mm、L4=1650mm、L5=1980mm。

    此时,虽部件的通用化程度减少,但在乘降传动带21、21′和第1环状滑动传动带22、22′以及第3、第4环状滑动传动带24、24′、25、25′上的运送乘客的时间一致性将在1秒钟左右,如果将各移动扶手的移动速度设定为各传动带的平均速度,理论上,将能使前进导向动作与迟后导向动作相互抵消。当然也可以在第1~第5环状滑动传动带上的运送乘客的时间完全一致时设定踏面传动带的长度。

    这样,尽管传动带的长度与移动扶手的移动速度可以各种方式进行设定,但较为理想的设定是将传动带长度与移动扶手的移动速度,即传动带与移动扶手的偏移确定在400mm以内(由ASNI所推荐的为16英寸以内)。

    其次,图10是图1中的Q部的放大图,图11表示是第3以及第4环状滑动传动带24、25与移动扶手33的驱动机构的示意图,由于与前述Q部相对应的相反侧的部分也相同,而乘降传动带21、21′及第1环状滑动传动带22、22′与第3及第4环状滑动传动带24′、25的场合也为一样的驱动机构,故将略去详细的图纸。

    图中,与图1、图5及图6同符号的部分表示同一部分,而符号74则表示与前述驱动辊轮44成同轴设置的回转自由的链轮,该链轮将起向移动栏杆33传递动力的作用。

    符号80,表示熟悉的夹压、驱动移动扶手33的夹压驱动装置,该装置,由驱动辊轮80a、80b,从动辊轮80c、80d及与驱动辊轮80a、80b同轴的链轮80e、80f所组成,链轮74、80e、80f上卷绕着传递动力的链条80g。而且,通过对辊轮和链轮的各自的直径的适当选择,便可使相对于环状滑动传动带24的移动扶手33的移动速度得到增加。

    符号81为导向辊轮,符号82为调整移动扶手张力的拉紧辊轮(张力辊轮)。

    由于移动扶手31的驱动机构,也是由与前述的场合同样的增速机构实现的,其详细说明略去。

    另外,由于环状滑动传动带23、主循环传动带27及移动扶手32、34的驱动方法也相同,只要将辊轮和链轮的直径置换成不让其加速的等速机构便可以了,故将其详细说明略去。

    据上述结构,由于能够由单一的驱动源或者数量有限的驱动源很简单地得到必要速度的循环传动带或者移动扶手,故十分方便。此外,由于能够相对循环传动带的移动抵消前进导向动作与迟后导向动作的速度把移动扶手配置在循环传动带的两侧,故对预防翻倒事故的效果将十分显著。

    如上所述,通过上述实施例,能够配置移动扶手以便使相对由循环传动带产生的乘客的速度而顺利地抵消前进导向动作与迟后导向动作,即使当移动式人行道的运行方向相反,也能够获得一种无任何问题的可变式移动式人行道。

    其次,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小直径辊轮配置关系的放大图,符号15a、表示位于输送乘客侧的组合部件2a中的小直径辊轮,符号15b则表示接收侧的组合部件2b中的小直径辊轮,小直径辊轮15b的中心轴a的高度位置被设置在比小直径辊轮15a的中心轴16a的高度位置低一些的位置,各环状滑动传动带20a、20b之间构成了阶梯差,以便能够顺利地使乘客的运送通过其缝隙。

    不过,最为理想的方案是这种移动式人行道,可象升降扶梯那样能够随时地对行进方向进行切换,但如果一开始就将相邻接的小直径辊轮的高度位置固定成带有阶梯差的结构,则将会发生沿相反方向无法顺利地运送乘客的问题。因此,根据移动式人行道的运转方向,若能对小直径辊轮的高度位置作微小调整的话,便能够得到使用极为方便,质量更好的移动式人行道。

    图13是表示能够对小直径辊轮的高度位置作微调整机构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中,符号15′、表示微调小直径辊轮高度位置后所得到的小直径辊轮,该小直径辊轮15′的回转轴16,譬如在水平方向偏心于小直径辊轮15′的半径尺寸,其两端用轴承17可转动地支承,同时,该小直径辊轮15′自身也自由回转地被安装在回转轴16上。该回转轴16的单侧固定有齿轮18,该齿轮18与直接同马达(图略)相接的小直径齿轮19啮合在一起。

    因此,当该小直径辊轮15′变成接收侧时,可通过小直径齿轮19与齿轮18,沿其水平位置比相对置的输送侧的小直径辊轮15还要低的方向旋转回转轴,另一方面,当小直径辊轮15′变成输送侧时,只要沿其水平位置比相对置的接收侧的小直径辊轮15还要高的方向一定量地旋转回转轴16即可。

    此时,即便该小直径辊轮15′的位置发生移动,众所周知,通过空转辊轮,也能够自动地调整环状滑动传动带20的张力,从而不会发生问题。

    如果是这种结构,应该说调整小直径辊轮15′与小直径辊轮15之间的阶梯差是极为简单的,依据环状滑动传动带20的循环速度,也就是,当速度过快时减小阶梯差,而速度较慢时加大阶梯差即可。

    如这种实施例一样,当小直径辊轮15′的回转轴16偏心于如图14(a)所示的水平方向时,即使沿上下任何方向微调该小直径辊轮15′,则与相邻接的小直径辊轮15之间的空隙都将沿增加若干的方向移动,但若例如让回转轴16沿倾斜方向偏心,则让小直径辊轮15′向下方移动的同时,即能够简单地缩小与相邻接的小直径辊轮15之间的间隙(图14(b)时),此处,在将小直径辊轮15′向上方移动的同时,也能够简单地缩小与相邻接的小直径辊轮15之间的空隙,而且很方便。

    前述说明中,虽就仅能够移动的一侧的相对置的小直径辊轮的例子进行了叙述,但如果换成相对置的小直径辊轮的两个方向都能够移动的结构(如图14(d)或图14(e)),即使仅能起到微调效果也无妨。此外,也能够借助油压装置通过长支架而构成使小直径辊轮自由旋转、移动的结构。

    另一方面,本发明所涉及的组合部件2、2′的一部分的长度应设定为即使对于身材高的乘客而言也绝对不能一步跨过的长度;在直列配置了多个组合部件2、2′的移动式人行道中,无论乘客在人行道上如何行走,都将得到一个顺序通过相邻接的组合部件2、2′、圆满加减速的、安全的移动式人行道。有关人类的步幅,平均为600mm左右,对于身高为180cm的人来说,超过800mm步幅的恐怕没有。

    因此,可以判断组合部件的长度若考虑以800mm作为基准为好。

    下面,参考图纸,说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图15(a)(b)是表示微调小直径辊轮高度位置的机构图,图16为图15(b)的X-X线的向视图,图中,符号100表示支持组合部件2整体的支撑台,该支撑台被安装在中央部以R部为支点的位置处并可作自由回转,在支撑台的两端向下方伸出的部分处回转自由地设置着导向辊轮100a、100b。

    符号200表示移动架体,它设置成在连接组合部件2的方向上借助于例如齿轮齿条副等驱动机构可自由移动状态。其两端有突出部200a、200b,上述的导向辊轮100a、100b在其上面被导向。

    因此,当运送乘客的方向沿如图15(a)的A方向时,移动架体200向左方向移动,使得导向辊轮100b骑在突出部200b上,并使组合部件2的支撑台100成为右肩高的状态。

    这样,各组合部件2的输送侧的小直径辊轮的位置升高,接收侧的小直径辊轮的位置相应的降低,于是可极其顺利地运送乘客。

    另一方面,当运送乘客的方向如图15(b)所示沿与上述相反的(逆方向)方向、即B方向时,此时移动架体200被移向右方,将使导向辊轮100a骑在突出部200a上,则组合部件2的支撑台将处在左肩高的状态。

    于是,仍然是各组合部件2的输送侧的小直径辊轮的位置升高,接收侧的小直径辊轮的位置相对降低,同前述一样便可圆满地运送乘客。

    在以上的说明中,是以通过导向辊轮100a、100b来调整支撑组合部件2的支撑台的倾斜程度使输送侧的小直径辊轮和接收侧的小直径辊轮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为例作了叙述,但如图17(图17(b)是图17(a)的Y-Y线的向视图)所示,支撑台100′的下面,例如设置有仅为塑料材料等制成的滑动部件100′a、100′b,另一方面,移动架体200′一侧用沿纵向自由移动的载荷支持部件202支撑在一个组合部件2的小直径辊轮间的,例如L形状的角铁201,该角铁201,譬如可由熟知的电动汽缸203来进行驱动,该角铁201的上面设置有凸轮200′a、200′b,通过支撑台100′的滑动部件100′a、100′b与移动架体200′的凸轮200′a、200′b的配合,提升某一滑动部件100′a、100′b,都能使支撑台100′作适当的倾斜,尽管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机构,如果该机构工作的频度少,实用方面将不会产生问题。

    像这种组合部件间的阶梯差,当环状滑动带20的循环速度越慢,越有意义,由于在循环速度快的领域即使一点不设置阶梯差也是可以的,但正如图18所示的那样,当移动式人行道是由多个组合部件2、2″所构成的可变速式移动式人行道时,例如,可考虑只将组合部件2″设计成可以进行高度调整的结构。当然,若将全部的组合部件2、2″都设计成可调整的结构也无妨。

    因此,当将多个组合部件设计成可进行高度调整的结构时,作为一个例子可选择如图19(图19(b))是图19(a)中Z-Z线的向视图)所示的结构。

    图中,与图17相同的符号则表示同一结构,符号201a、201b表示被分别配置在环状滑动传动带20左右两侧的角铁,该角铁为铺设在多个组合部件2、2″之间的长尺寸部件。

    该角铁201a、201b,与图17的场合相同,是由载荷支撑部件202所可自由移动地支撑着的。而且,角铁201a,是由电动气缸203直接驱动的。

    符号211a、表示被设置在角铁201a中间部位的齿条,角铁201b的侧面也同样设有齿条。

    符号204表示被设置在横跨在角铁201a和201b上的轴,其轴的两端回转自由地安装着与角铁201a的齿条211a及角铁201b的齿条相啮合的小齿轮204a、204b。

    并且,角铁201a、201b的上面,在进行高度调整的组合部件上的规定位置设有凸轮300′a1、300′b1、300′a2、300′b2。

    因此,当启动电动气缸203工作时,如果让角铁201沿所需的方向,即向图19的左方或右方移动,通过中间部分的齿轮齿条机构,角铁201b与201a将沿相同方向移动,结果,凸轮300′b1、300′b2或者300′a1、300′a2将提升起与支撑台100′相对应的滑动部件,便能够使规定的组合部件2″作所需的倾斜。

    如上所述,依靠本实施例,可从各组合部件间的输送侧向接收侧圆满地输送乘客的同时,即使在运转方向相反时,也能够得到一种无任何问题发生的移动式人行道。此外,还可以得到一种即使当乘客大步流星似地在传动带行走时,也不会出现跌倒、摇晃现象的安全的移动式人行道。

    实用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移动式人行道,正如前面所述的那样,既能够快速移动乘客,还可以逆向运转。而且,当乘客在传动带上行走时,不用担心跌倒,其安全性很高。特别地,无需复杂机构时,可以廉价进行制造,因此,非常适合于设置在例如像机场那样的宽广的场所。

移动式人行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移动式人行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移动式人行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移动式人行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式人行道.pdf(3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既能够快速移送乘客,又能逆向运转,即使当乘客在传动带上行走时也不会跌倒的安全的移动式人行道,在移动式人行道中,将主循环传动带前后的数个独立乘降传动带及加减速传动带顺次邻接、设置在运行方向上,乘上口侧的传动带在行进方向上逐渐加快运行速度,降下口侧的传动带则依次降低运动速度,而将主循环传动带的运行速度设定为最快,降下口侧的传动带或者乘上口侧的传动带则通过主循环传动带来驱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卷扬;提升;牵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