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61442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83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512683.4

申请日:

2014.09.05

公开号:

CN204098090U

公开日:

2015.01.1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IPC(主分类):E02D 33/00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厦门市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变更后:健研检测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南路62号十楼变更后: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南路62号十楼|||授权

IPC分类号:

E02D33/00

主分类号:

E02D33/00

申请人:

厦门市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发明人:

孙雪峰; 陈鹭琳; 张八芳; 张勇

地址: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南路62号十楼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代理人:

杨依展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包括保护套组件、连接杆和沉降测定平台,保护套组件包括第一半圆抱箍和第二半圆抱箍,二半圆抱箍相铰接连接且紧密贴合在桩体之顶端部,另设锁固机构,锁固机构将二半圆抱箍锁固在一起;第一半圆抱箍或和第二半圆抱箍之外周设有与第一半圆抱箍或第二半圆抱箍相垂直的支撑板,支撑板设有纵向贯穿支撑板的贯穿孔以及横向布置且与贯穿孔相接通的螺孔,沉降测定平台装接在连接杆之顶端,连接杆之底端伸入贯穿孔,另设有螺钉,螺钉与螺孔相螺接配合以将连接杆固定在支撑板上。该装置在加固桩头和保护桩体的前提下,确保静载试验和位移观测安全规范的进行,使得试验数据更为精确可靠。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保护套组件、连接杆(10)和沉降测定平台(20),保护套组件包括第一半圆抱箍(30)和第二半圆抱箍(40),第一半圆抱箍(30)一端与第二半圆抱箍(40)一端相铰接连接,且第一半圆抱箍(30)和第二半圆抱箍(40)紧密贴合在桩体之顶端部,另设有锁固机构,锁固机构将第一半圆抱箍(30)另一端与第二半圆抱箍(40)另一端锁固在一起;第一半圆抱箍(30)或和第二半圆抱箍(40)之外周设有与第一半圆抱箍(30)或第二半圆抱箍(40)相垂直的支撑板(50),支撑板(50)设有纵向贯穿支撑板(50)的贯穿孔(51)以及横向布置且与贯穿孔(51)相接通的螺孔(52),沉降测定平台(20)装接在连接杆(10)之顶端,连接杆(10)之底端伸入贯穿孔(51),另设有螺钉,螺钉与螺孔(52)相螺接配合以将连接杆(10)固定在支撑板(50)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孔(52)个数设为两个且上下间隔并平行布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圆抱箍(30)之末端设有第一翼板(31),第二半圆抱箍(40)之末端设有第二翼板(41),第一翼板(31)设有第一螺栓孔(32),第二翼板(41)设有与第一螺栓孔(32)相对应的第二螺栓孔(42),所述锁固机构为螺栓,螺栓穿过第一螺栓孔(32)和第二螺栓孔(42)且与螺母相螺接配合。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翼板(31)与第一半圆抱箍(30)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板(33),第二翼板(41)与第二半圆抱箍(40)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板(43)。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板(33)和第二加强筋板(43)均为上下间隔布置。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50)与桩体顶端部之间的距离为大于200毫米。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测定平台(20)与连接杆(10)之顶端相焊接连接。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管桩进行静载试验时,很多工程因为工期要求紧,来不及采用现浇混凝土制作桩帽,未作桩头保护或简单采用碳纤维布包扎等措施,由于试桩时的荷载非常大,桩头出现应力集中,且易出现受力不均,很容易将桩头压坏,给试桩工作带来不便。一旦出现桩头爆裂,则需修复桩体后才可继续试桩,耽误了工期,增加了造价,同时得出的检测数据不连续,影响了检测数据的完整性。
同时,相关检测规范规定,沉降测定平台宜在桩顶200mm以下位置,测点应牢固固定于桩身。由于桩身侧表面光滑垂直,在桩头下面没有供固定安装沉降测定设备的部位,尚若采用钻孔方法从桩侧引出安装位置,则容易破坏桩身,若采用胶粘方法,则不牢固,容易受到振动干扰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其克服了背景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保护套组件、连接杆(10)和沉降测定平台(20),保护套组件包括第一半圆抱箍(30)和第二半圆抱箍(40),第一半圆抱箍(30)一端与第二半圆抱箍(40)一端相铰接连接,且第一半圆抱箍(30)和第二半圆抱箍(40)紧密贴合在桩体之顶端部,另设有锁固机构,锁固机构将第一半圆抱箍(30)另一端与第二半圆抱箍(40)另一端锁固在一起;第一半圆抱箍(30)或和第二半圆抱箍(40)之外周设有与 第一半圆抱箍(30)或第二半圆抱箍(40)相垂直的支撑板(50),支撑板(50)设有纵向贯穿支撑板(50)的贯穿孔(51)以及横向布置且与贯穿孔(51)相接通的螺孔(52),沉降测定平台(20)装接在连接杆(10)之顶端,连接杆(10)之底端伸入贯穿孔(51),另设有螺钉,螺钉与螺孔(52)相螺接配合以将连接杆(10)固定在支撑板(50)上。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螺孔(52)个数设为两个且上下间隔并平行布置。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半圆抱箍(30)之末端设有第一翼板(31),第二半圆抱箍(40)之末端设有第二翼板(41),第一翼板(31)设有第一螺栓孔(32),第二翼板(41)设有与第一螺栓孔(32)相对应的第二螺栓孔(42),所述锁固机构为螺栓,螺栓穿过第一螺栓孔(32)和第二螺栓孔(42)且与螺母相螺接配合。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翼板(31)与第一半圆抱箍(30)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板(33),第二翼板(41)与第二半圆抱箍(40)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板(43)。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加强筋板(33)和第二加强筋板(43)均为上下间隔布置。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支撑板(50)与桩体顶端部之间的距离为大于200毫米。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沉降测定平台(20)与连接杆(10)之顶端相焊接连接。
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1.使用时,将第一半圆抱箍与第二半圆抱箍紧密贴合在桩体之顶端部,再通过锁固机构将第一半圆抱箍与第二半圆抱箍锁固在一起,此时,第一半圆抱箍与 第二半圆抱箍就能紧紧抱住桩体之顶端,有效的加固了桩体头部,避免桩顶在静载试验压力下产生爆裂,较好解决了未加固桩头试桩时桩头易被压坏所带来的风险。沉降测定平台装接在连接杆顶端,将连接杆底端与支撑板相装接后,再将位移观测计安装在沉降测定平台,便完成了沉降测定平台的安装。该安装方法不损坏桩体,且沉降测定平台定位牢固,不易受到振动干扰等。该装置在加固桩头和保护桩体的前提下,确保静载试验和位移观测安全规范的进行,使得试验数据更为精确可靠。
2.锁固机构为螺栓,螺栓穿过第一螺栓孔和第二螺栓孔且与螺母相螺接配合,不仅结构简单,且第一半圆抱箍与第二半圆抱箍之间的装配更加灵活,装拆更加方便。
3.设有第一加强筋板和第二加强筋板,进一步保证半圆抱箍的强度。
4.支撑板与桩体顶端部之间的距离为大于200毫米,符合相关检测规范的规定。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绘示了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半圆抱箍与第二半圆抱箍合起时的俯视示意图。
图2绘示了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半圆抱箍与第二半圆抱箍打开时的俯视示意图。
图3绘示了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半圆抱箍的正面示意图。
图4绘示了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二半圆抱箍的侧面示意图。
图5绘示了一较佳实施例的连接杆与沉降测定平台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查阅图1至图5,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它包括保护套组件、连接杆10和沉降测定平台20。
所述保护套组件包括第一半圆抱箍30和第二半圆抱箍40,第一半圆抱箍30一端与第二半圆抱箍40一端相铰接连接且第一半圆抱箍30和第二半圆抱箍40紧密贴合在桩体之顶端部,另设有锁固机构,锁固机构将第一半圆抱箍30与第二半圆抱箍40锁固在一起。
第一半圆抱箍30与第二半圆抱箍40之外周均设有与第一半圆抱箍30和第二半圆抱箍40相垂直的支撑板50,支撑板50设有纵向贯穿支撑板50的贯穿孔51以及横向布置且与贯穿孔51相接通的螺孔52,连接杆10之底端伸入贯穿孔51,另设有螺钉,螺钉与螺孔52相螺接配合以将连接杆10固定在支撑板50上。采用该结构定位连接杆,使得连接杆高度可以调节。
本实施例中,所述螺孔52个数设为两个且上下间隔并平行布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圆抱箍30之末端设有第一翼板31,第二半圆抱箍40之末端设有第二翼板41,第一翼板31设有第一螺栓孔32,第二翼板41设有与第一螺栓孔32相对应的第二螺栓孔42,所述锁固机构为螺栓,螺栓穿过第一螺栓孔32和第二螺栓孔42且与螺母相螺接配合。锁固机构为螺栓,螺栓穿过第一螺栓孔和第二螺栓孔且与螺母相螺接配合,不仅结构简单,且第一半圆抱箍与第二半圆抱箍之间的装配更加灵活,装拆更加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翼板31与第一半圆抱箍30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板33,第二翼板41与第二半圆抱箍40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板43。设有第一加强筋板和第二加强筋板,进一步保证半圆抱箍的强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筋板33和第二加强筋板43均为上下间隔布置。
所述沉降测定平台20装接在连接杆10之顶端。本实施例中,所述沉降测定平台20与连接杆10之顶端部相焊接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50与桩体顶端部之间的距离为大于200毫米。支撑板50与桩体顶端部之间的距离为大于200毫米,符合相关的检测规范的规定。
使用时,将第一半圆抱箍与第二半圆抱箍紧密贴合在桩体之顶端部,再通过锁固机构将第一半圆抱箍与第二半圆抱箍锁固在一起,此时,第一半圆抱箍与第二半圆抱箍就能紧紧抱住桩体之顶端,有效的加固了桩体头部,避免桩顶在静载试验压力下产生爆裂,较好解决了未加固桩头试桩时桩头易被压坏所带来的风险。沉降测定平台装接在连接杆顶端,将连接杆底端与支撑板相装接后,再将位移观测计安装在沉降测定平台,便完成了沉降测定平台的安装。该安装方法不损坏桩体,且沉降测定平台定位牢固,不易受到振动干扰等。该装置在加固桩头和保护桩体的前提下,确保静载试验和位移观测安全规范的进行,使得试验数据更为精确可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98090 U(45)授权公告日 2015.01.14CN204098090U(21)申请号 201420512683.4(22)申请日 2014.09.05E02D 33/00(2006.01)(73)专利权人厦门市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地址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南路62号十楼(72)发明人孙雪峰 陈鹭琳 张八芳 张勇(74)专利代理机构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代理人杨依展(54) 实用新型名称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57)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包括保护套组件、连接杆和沉降测定平。

2、台,保护套组件包括第一半圆抱箍和第二半圆抱箍,二半圆抱箍相铰接连接且紧密贴合在桩体之顶端部,另设锁固机构,锁固机构将二半圆抱箍锁固在一起;第一半圆抱箍或和第二半圆抱箍之外周设有与第一半圆抱箍或第二半圆抱箍相垂直的支撑板,支撑板设有纵向贯穿支撑板的贯穿孔以及横向布置且与贯穿孔相接通的螺孔,沉降测定平台装接在连接杆之顶端,连接杆之底端伸入贯穿孔,另设有螺钉,螺钉与螺孔相螺接配合以将连接杆固定在支撑板上。该装置在加固桩头和保护桩体的前提下,确保静载试验和位移观测安全规范的进行,使得试验数据更为精确可靠。(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

3、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98090 UCN 204098090 U1/1页21.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保护套组件、连接杆(10)和沉降测定平台(20),保护套组件包括第一半圆抱箍(30)和第二半圆抱箍(40),第一半圆抱箍(30)一端与第二半圆抱箍(40)一端相铰接连接,且第一半圆抱箍(30)和第二半圆抱箍(40)紧密贴合在桩体之顶端部,另设有锁固机构,锁固机构将第一半圆抱箍(30)另一端与第二半圆抱箍(40)另一端锁固在一起;第一半圆抱箍(30)或和第二半圆抱箍(40)之外周设有与第一半圆抱箍(3。

4、0)或第二半圆抱箍(40)相垂直的支撑板(50),支撑板(50)设有纵向贯穿支撑板(50)的贯穿孔(51)以及横向布置且与贯穿孔(51)相接通的螺孔(52),沉降测定平台(20)装接在连接杆(10)之顶端,连接杆(10)之底端伸入贯穿孔(51),另设有螺钉,螺钉与螺孔(52)相螺接配合以将连接杆(10)固定在支撑板(50)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孔(52)个数设为两个且上下间隔并平行布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圆抱箍(30)之末端设有第一翼板(31),第二半圆抱箍(40)之。

5、末端设有第二翼板(41),第一翼板(31)设有第一螺栓孔(32),第二翼板(41)设有与第一螺栓孔(32)相对应的第二螺栓孔(42),所述锁固机构为螺栓,螺栓穿过第一螺栓孔(32)和第二螺栓孔(42)且与螺母相螺接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翼板(31)与第一半圆抱箍(30)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板(33),第二翼板(41)与第二半圆抱箍(40)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板(4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板(33)和第二加强筋板(43)均为上下间隔布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6、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50)与桩体顶端部之间的距离为大于200毫米。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测定平台(20)与连接杆(10)之顶端相焊接连接。权 利 要 求 书CN 204098090 U1/3页3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背景技术0002 混凝土管桩进行静载试验时,很多工程因为工期要求紧,来不及采用现浇混凝土制作桩帽,未作桩头保护或简单采用碳纤维布包扎等措施,由于试桩时的荷载非常大,桩头出现应力集中,且易出现受力不均,很。

7、容易将桩头压坏,给试桩工作带来不便。一旦出现桩头爆裂,则需修复桩体后才可继续试桩,耽误了工期,增加了造价,同时得出的检测数据不连续,影响了检测数据的完整性。0003 同时,相关检测规范规定,沉降测定平台宜在桩顶200mm以下位置,测点应牢固固定于桩身。由于桩身侧表面光滑垂直,在桩头下面没有供固定安装沉降测定设备的部位,尚若采用钻孔方法从桩侧引出安装位置,则容易破坏桩身,若采用胶粘方法,则不牢固,容易受到振动干扰等。实用新型内容0004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其克服了背景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

8、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保护套组件、连接杆(10)和沉降测定平台(20),保护套组件包括第一半圆抱箍(30)和第二半圆抱箍(40),第一半圆抱箍(30)一端与第二半圆抱箍(40)一端相铰接连接,且第一半圆抱箍(30)和第二半圆抱箍(40)紧密贴合在桩体之顶端部,另设有锁固机构,锁固机构将第一半圆抱箍(30)另一端与第二半圆抱箍(40)另一端锁固在一起;第一半圆抱箍(30)或和第二半圆抱箍(40)之外周设有与第一半圆抱箍(30)或第二半圆抱箍(40)相垂直的支撑板(50),支撑板(50)设有纵向贯穿支撑板(50)的贯穿孔(51)以及横向布置且与贯穿孔(51)相接通的螺孔(52),沉降测定平台(2。

9、0)装接在连接杆(10)之顶端,连接杆(10)之底端伸入贯穿孔(51),另设有螺钉,螺钉与螺孔(52)相螺接配合以将连接杆(10)固定在支撑板(50)上。0005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螺孔(52)个数设为两个且上下间隔并平行布置。0006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半圆抱箍(30)之末端设有第一翼板(31),第二半圆抱箍(40)之末端设有第二翼板(41),第一翼板(31)设有第一螺栓孔(32),第二翼板(41)设有与第一螺栓孔(32)相对应的第二螺栓孔(42),所述锁固机构为螺栓,螺栓穿过第一螺栓孔(32)和第二螺栓孔(42)且与螺母相螺接配合。0007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翼板(31。

10、)与第一半圆抱箍(30)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板(33),第二翼板(41)与第二半圆抱箍(40)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板(43)。0008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第一加强筋板(33)和第二加强筋板(43)均为上下间隔布置。0009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支撑板(50)与桩体顶端部之间的距离为大于200毫米。说 明 书CN 204098090 U2/3页40010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沉降测定平台(20)与连接杆(10)之顶端相焊接连接。0011 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0012 1.使用时,将第一半圆抱箍与第二半圆抱箍紧密贴合在桩体之顶端部,再通过锁固机构将第一半圆抱箍与第二半圆抱。

11、箍锁固在一起,此时,第一半圆抱箍与第二半圆抱箍就能紧紧抱住桩体之顶端,有效的加固了桩体头部,避免桩顶在静载试验压力下产生爆裂,较好解决了未加固桩头试桩时桩头易被压坏所带来的风险。沉降测定平台装接在连接杆顶端,将连接杆底端与支撑板相装接后,再将位移观测计安装在沉降测定平台,便完成了沉降测定平台的安装。该安装方法不损坏桩体,且沉降测定平台定位牢固,不易受到振动干扰等。该装置在加固桩头和保护桩体的前提下,确保静载试验和位移观测安全规范的进行,使得试验数据更为精确可靠。0013 2.锁固机构为螺栓,螺栓穿过第一螺栓孔和第二螺栓孔且与螺母相螺接配合,不仅结构简单,且第一半圆抱箍与第二半圆抱箍之间的装配更。

12、加灵活,装拆更加方便。0014 3.设有第一加强筋板和第二加强筋板,进一步保证半圆抱箍的强度。0015 4.支撑板与桩体顶端部之间的距离为大于200毫米,符合相关检测规范的规定。附图说明0016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0017 图1绘示了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半圆抱箍与第二半圆抱箍合起时的俯视示意图。0018 图2绘示了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半圆抱箍与第二半圆抱箍打开时的俯视示意图。0019 图3绘示了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半圆抱箍的正面示意图。0020 图4绘示了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二半圆抱箍的侧面示意图。0021 图5绘示了一较佳实施例的连接杆与沉降测定平台的装配示意图。具体实施方。

13、式0022 请查阅图1至图5,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静载试验中保护桩体的位移观测装置,它包括保护套组件、连接杆10和沉降测定平台20。0023 所述保护套组件包括第一半圆抱箍30和第二半圆抱箍40,第一半圆抱箍30一端与第二半圆抱箍40一端相铰接连接且第一半圆抱箍30和第二半圆抱箍40紧密贴合在桩体之顶端部,另设有锁固机构,锁固机构将第一半圆抱箍30与第二半圆抱箍40锁固在一起。0024 第一半圆抱箍30与第二半圆抱箍40之外周均设有与第一半圆抱箍30和第二半圆抱箍40相垂直的支撑板50,支撑板50设有纵向贯穿支撑板50的贯穿孔51以及横向布置且与贯穿孔。

14、51相接通的螺孔52,连接杆10之底端伸入贯穿孔51,另设有螺钉,螺钉与螺孔52相螺接配合以将连接杆10固定在支撑板50上。采用该结构定位连接杆,使得连接杆高度可以调节。0025 本实施例中,所述螺孔52个数设为两个且上下间隔并平行布置。0026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半圆抱箍30之末端设有第一翼板31,第二半圆抱箍40之末端设有第二翼板41,第一翼板31设有第一螺栓孔32,第二翼板41设有与第一螺栓孔32相说 明 书CN 204098090 U3/3页5对应的第二螺栓孔42,所述锁固机构为螺栓,螺栓穿过第一螺栓孔32和第二螺栓孔42且与螺母相螺接配合。锁固机构为螺栓,螺栓穿过第一螺栓孔和第二螺。

15、栓孔且与螺母相螺接配合,不仅结构简单,且第一半圆抱箍与第二半圆抱箍之间的装配更加灵活,装拆更加方便。0027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翼板31与第一半圆抱箍30之间设有第一加强筋板33,第二翼板41与第二半圆抱箍40之间设有第二加强筋板43。设有第一加强筋板和第二加强筋板,进一步保证半圆抱箍的强度。0028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筋板33和第二加强筋板43均为上下间隔布置。0029 所述沉降测定平台20装接在连接杆10之顶端。本实施例中,所述沉降测定平台20与连接杆10之顶端部相焊接连接。0030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50与桩体顶端部之间的距离为大于200毫米。支撑板50与桩体顶端部之间的距离。

16、为大于200毫米,符合相关的检测规范的规定。0031 使用时,将第一半圆抱箍与第二半圆抱箍紧密贴合在桩体之顶端部,再通过锁固机构将第一半圆抱箍与第二半圆抱箍锁固在一起,此时,第一半圆抱箍与第二半圆抱箍就能紧紧抱住桩体之顶端,有效的加固了桩体头部,避免桩顶在静载试验压力下产生爆裂,较好解决了未加固桩头试桩时桩头易被压坏所带来的风险。沉降测定平台装接在连接杆顶端,将连接杆底端与支撑板相装接后,再将位移观测计安装在沉降测定平台,便完成了沉降测定平台的安装。该安装方法不损坏桩体,且沉降测定平台定位牢固,不易受到振动干扰等。该装置在加固桩头和保护桩体的前提下,确保静载试验和位移观测安全规范的进行,使得试验数据更为精确可靠。003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说 明 书CN 204098090 U1/3页6图1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098090 U2/3页7图3图4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098090 U3/3页8图5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098090 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