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等离子修边机的自动调高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等离子修边机的自动调高系统。
背景技术
等离子修边机是一种专门应用于修改钢板边形的机器,把钢板的边通过等离子切割成坡口形式。由于钢板在之前的运输存放中已经发生变形,钢板已不再是一个平面。所以在切割的过程中需要割枪随着钢板的波浪形状上下和左右调整,以保证割枪与钢板之间的距离是一致的。
在现有技术中,调整机构一般都是机械调整,通过在割枪上加装滚轮和板材直接接触,通过调节弹簧的压力保持与钢板的上下距离一致,弹簧的力度大小是否合适就决定了调整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而左右的距离无法保证,只有把钢板放置位置与导轨保持平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等离子修边机的自动调高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等离子修边机的自动调高系统,该自动调高系统包括安装在割枪一侧的激光测距传感器、用于调整所述的割枪上下位置的调整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的调整机构进行动作的步进电机、PLC控制模块以及电源,所述的PLC控制模块与步进电机相信号连接,当切割开始后,该系统的操作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信号采集:所述的激光测距传感器测得割枪与钢板之间的实际距离的模拟量信号,并将模拟量信号传入所述的PLC控制模块;
(2)、信号转换:所述的PLC控制模块将传入的实际距离的模拟量信号转化为实际距离的数字量信号;
(3)、距离比较:所述的PLC控制模块将收到的实际距离的数字量与预先存入的规定距离的数字量进行比较,
当实际距离等于规定距离时,比较结束,割枪直接进行切割,
当实际距离小于规定距离时,PLC控制模块发出正向脉冲信号给所述的步进电机,
当实际距离大于规定距离时,PLC控制模块发出反向脉冲信号给所述的步进电机;
(4)、调整高度:当所述的步进电机收到正向脉冲信号时,驱动所述的调整机构上升,当所述的步进电机收到反向脉冲信号时,驱动所述的调整机构下降;
(5)、重复(3)和(4)直至实际距离等于规定距离,割枪完成切割。
优选地,所述的激光测距传感器测得的实际距离为0~10V的模拟量信号。
优选地,所述的激光测距传感器的测量范围为80~300mm。
优选地,当实际距离与规定距离之差的绝对值在0.5mm内时,比较结束,割枪直接进行切割。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本发明无需直接接触就能对其割枪的高度距离进行调整,结构简单,调整精度高,也可对左右距离进行调整。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工作流程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PLC控制模块接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一种等离子修边机的自动调高系统,该自动调高系统也可以用于等离子弧切割机等切割设备。其包括安装在割枪一侧的激光测距传感器、用于调整割枪上下位置的调整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的调整机构进行动作的步进电机、PLC控制模块以及电源。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激光测距传感器的测量范围为80~300mm,而由于割枪在切割过程中产生较大的热量,附近温度较高,因此激光测距传感器一般安装在距离割枪10-15cm的位置。调整机构与割枪相传动连接并设置在滑架上。PLC控制模块采用S7-200PLC的CPU 224XPCN,其中:S7-224XP为控制模块、EM231为转换模块,S7-224XP与步进电机相信号连接。一个S7-224XP/EM231模块上可连接两个激光测距传感器,即两个割枪可共用一个S7-224XP/EM231模块,如图2所示。
以下具体阐述下本实施例的操作方法:
当切割开始后,该系统的操作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如图1所示:
(1)、信号采集:激光测距传感器测得割枪与钢板之间的实际距离为0~10V的模拟量信号,并将模拟量信号传入EM231模块;
(2)、信号转换:EM231模块将传入的实际距离的模拟量信号转化为实际距离的数字量信号;
(3)、距离比较:EM231模块中转换的数字量信号传入S7-224XP模块,S7-224XP模块将收到的实际距离的数字量与预先存入的规定距离的数字量进行比较,
当实际距离等于规定距离时,比较结束,割枪直接进行切割,
当实际距离小于规定距离时,S7-224XP模块发出正向脉冲信号给步进电机,
当实际距离大于规定距离时,S7-224XP模块发出反向脉冲信号给步进电机;
当实际距离与规定距离之差的绝对值在0.5mm内时,比较结束,即控制模块默认此时实际距离与规定距离相等,割枪直接进行切割。
(4)、调整高度:当步进电机收到正向脉冲信号时,驱动调整机构通过滑架上升,当步进电机收到反向脉冲信号时,驱动调整机构通过滑架下降,
(5)、重复(3)和(4)直至实际距离等于规定距离,割枪完成切割。
此外,该系统还设置有直线位移传感器,可精确控制调节机构上下调整的距离,直线位移传感器与EM231模块连接,也可以采用(1)~(5)的步骤进行调整。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