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高坠软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高坠软梯.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420642496.8(22)申请日 2014.10.31E06C 7/18(2006.01)E06C 1/52(2006.01)(73)专利权人国家电网公司地址 100031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86号专利权人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合肥供电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72)发明人孙建明 戈庆长 梁华贵 孔庆生孙晓宇 许义 徐东 焦媛媛陈龙庆 朱先启(74)专利代理机构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代理人何梅生(54) 实用新型名称防高坠软梯(57)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高坠软梯,包括导线滑轮、防高坠机构。
2、、软梯主体、操作靠背和软梯挂点;所述导线滑轮设置于所述软梯主体的第一端上,所述软梯挂点设置于所述软梯主体的第二端上;所述操作靠背固定于软梯主体上位于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位置上;所述防高坠机构包括保护绳和绳卡;在所述软梯主体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所述绳卡,所述保护绳从所述两个绳卡中穿过;在作业人员身体突然脱离软梯主体后,保护绳拉伸速度过快时,绳卡迅速锁死保护绳以防止作业人员继续下坠。本实用新型的防高坠软梯,具有可在工作人员坠落时快速锁紧保护绳、从而避免工作人员掉落、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等优点。(51)Int.Cl.(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3、(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10)授权公告号 CN 204163615 U(45)授权公告日 2015.02.18CN 204163615 U1/1 页21.防高坠软梯,其特征是,包括导线滑轮(1)、防高坠机构(2)、软梯主体(3)、操作靠背(4) 和软梯挂点 (5) ;所述导线滑轮 (1) 设置于所述软梯主体 (3) 的第一端上,所述软梯挂点设置于所述软梯主体 (3) 的第二端上 ;所述操作靠背 (4) 固定于软梯主体 (3) 上位于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位置上 ;所述防高坠机构 (2) 包括保护绳 (6) 和绳卡 (7) ;在所述软梯主体 (3) 的两侧各设。
4、置有一个所述绳卡 (7),所述保护绳 (6) 从所述两个绳卡 (7) 中穿过 ;在作业人员身体突然脱离软梯主体 (3) 后,保护绳 (6) 拉伸速度过快时,绳卡 (7) 迅速锁死保护绳 (6) 以防止作业人员继续下坠。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防高坠软梯,其特征是,所述绳卡 (7) 包括绳卡本体 (8)、活动块 (9) 和弹簧 (10) ;所述弹簧 (10) 的一端固定于绳卡本体 (8) 上,所述弹簧 (10) 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动块(9) 相连接。权 利 要 求 书CN 204163615 U1/3 页3防高坠软梯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高坠软梯。背景技术0002 在等电位带电。
5、作业中,带电作业人员经常会利用绝缘软梯进入电场对输电线路导地线等进行带电检修。为保证绝缘软梯与导地线可靠链接,从而出现了软梯与导地线衔接的过渡器具梯头。软梯与导线之间通过梯头进行连接,使软梯法得以实施。但由于作业人员攀爬软梯以及在软梯上进行作业的过程中,可能由于种种因素导致身体脱离软梯,从而存在高坠的可能性。0003 目前,现有的后备保护均有人工手工控制,当控制人员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不及时的情况,不能有效对软梯上的作业人员提供可靠后备保护。毫无疑问,在此情况下不仅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实用新型内容0004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已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防高坠软梯,以防止工作人员从软。
6、梯上坠落、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0005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0006 防高坠软梯,其结构特点是,包括导线滑轮、防高坠机构、软梯主体、操作靠背和软梯挂点 ;所述导线滑轮设置于所述软梯主体的第一端上,所述软梯挂点设置于所述软梯主体的第二端上 ;所述操作靠背固定于软梯主体上位于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位置上 ;0007 所述防高坠机构包括保护绳和绳卡 ;在所述软梯主体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所述绳卡,所述保护绳从所述两个绳卡中穿过 ;在作业人员身体突然脱离软梯主体后,保护绳拉伸速度过快时,绳卡迅速锁死保护绳以防止作业人员继续下坠。0008 本实用新型的防高坠软梯的结构特点也在于 。
7、:0009 所述绳卡包括绳卡本体、活动块和弹簧 ;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于绳卡本体上,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活动块相连接。0010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体现在 :0011 本实用新型的防高坠软梯,包括导线滑轮、防高坠机构、软梯主体、操作靠背和软梯挂点。0012 导线滑轮用于软梯头装置在未固定时沿导、地线自由移动 ;防高坠机构用于当作业人员攀爬软梯以及在软梯上进行作业的过程中,发生意外身体脱离软梯时,迅速锁紧后备保护绳,避免出现后备保护绳控制不及时情况的发生,从而有效提高后备保护程度,防止作业人员高坠 ;操作靠背用于作业人员在进行工作时进行支撑和保护 ;弹软梯挂点用于作业时悬挂软梯。0。
8、013 本实用新型在常用带电作业工器具梯头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进,不仅结构强度符合带电作业要求,同时结构轻巧,携带方便,适用于所有带电作业的场合。说 明 书CN 204163615 U2/3 页40014 本实用新型成功解决解决作业人员攀爬软梯以及在软梯上进行作业的过程中身体突然脱离软梯后备保护控制不及时这一安全隐患,从而大大提高了软梯上作业人员的安全性,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后备保护。0015 本实用新型的防高坠软梯,用于实现提高作业人员后备保护程度,降低作业人员在软梯上作业的安全隐患,具有可在工作人员坠落时快速锁紧保护绳、从而避免工作人员掉落、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等优点。附图说明0016 图 1。
9、 为本实用新型的防高坠软梯的结构示意图。0017 图 2 为本实用新型的防高坠软梯的防高坠机构未动作时保护绳正常通过的示意图。0018 图 3 为本实用新型的防高坠软梯的防高坠机构动作时卡紧保护绳时的示意图。0019 图 1-3 中的标号为 :1 导线滑轮,2 防高坠机构,3 软梯主体,4 操作靠背,5 软梯挂点,6 保护绳,7 绳卡,8 绳卡本体,9 活动块,10 弹簧。0020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0021 参见图 1- 图 3,本实用新型的防高坠软梯,包括导线滑轮 1、防高坠机构 2、软梯主体 3、操作靠背 4 和软梯挂点 5 ;所述导线。
10、滑轮 1 设置于所述软梯主体 3 的第一端上,所述软梯挂点设置于所述软梯主体 3 的第二端上 ;所述操作靠背 4 固定于软梯主体 3 上位于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位置上 ;0022 所述防高坠机构 2 包括保护绳 6 和绳卡 7 ;在所述软梯主体 3 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所述绳卡 7,所述保护绳 6 从所述两个绳卡 7 中穿过 ;在作业人员身体突然脱离软梯主体3 后,保护绳 6 拉伸速度过快时,绳卡 7 迅速锁死保护绳 6 以防止作业人员继续下坠。0023 所述绳卡 7 包括绳卡本体 8、活动块 9 和弹簧 10 ;所述弹簧 10 的一端固定于绳卡本体 8 上,所述弹簧 10 的另一端与所述活。
11、动块 9 相连接。0024 如图 1,本实用新型的防高坠软梯,包括导线滑轮、防高坠机构、软梯主体、操作靠背和软梯挂点。所述导线滑轮利用左右两个滑轮使得自闭锁软梯头装置在未进行防滑跑固定时能够沿导、地线自由移动。当后备保护绳拉升速度过快时,防高坠机构将保护绳迅速锁紧,有效提供后备保护。用于当作业人员攀爬软梯以及在软梯上进行作业的过程中,发生意外身体脱离软梯时,从而有效防止作业人员高坠情况发生,大大降低了作业的安全隐患。所述操作靠背规定了作业人员在软梯头上的活动范围,用于作业人员在工作时的支撑和保护。所述软梯挂点用于带电作业时悬挂软梯。软梯主体中部的两侧各装设一个防高坠结构的绳卡。当作业人员处在攀。
12、爬软梯以及软梯上作业过程中,后备保护绳拉升速率均匀,防高坠机构正常不动作。0025 当作业人员身体突然脱离软梯导致后备保护绳拉伸速度过快,防高坠机构的活动块迅速翻转,锁死保护绳,起到后备保护作用,防止高坠事故发生。0026 图 2 为防高坠机构正常未动作情况。此时作业人员处在攀爬软梯以及软梯上作业过程中,后备保护绳拉升速率均匀 ;说 明 书CN 204163615 U3/3 页50027 图 3 为防高坠机构动作情况。此时作业人员身体突然脱离软梯导致后备保护绳拉伸速度过快,防高坠机构的绳卡的活动块歪斜后与绳卡本体迅速夹紧并锁死保护绳,起到后备保护作用,防止高坠发生。0028 本实用新型的防高坠。
13、软梯成功解决作业人员攀爬软梯以及在软梯上进行作业的过程中身体突然脱离软梯后备保护控制不及时这一安全隐患,从而大大提高了软梯上作业人员的安全性。0029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0030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说 明 书CN 204163615 U1/3 页6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163615 U2/3 页7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163615 U3/3 页8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163615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