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面部粉刺、痤疮的药物.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144047 上传时间:2018-01-29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7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69144.9

申请日:

2004.07.07

公开号:

CN1586567A

公开日:

2005.03.02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5/78; A61P17/10

主分类号:

A61K35/78; A61P17/10

申请人:

香港养春堂中药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超英

地址:

香港皇后大道中198-200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赵洪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治疗面部粉刺、痤疮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以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按常规制剂方法制成的药膏:赤芍10-30克,白藓皮10-50克,生石膏10-100克,滑石10-100克,白芷10-50克,苦参10-50克,夜交藤10-40克,地肤子10-30克,苏木10-30克,乳香10-30克,没药10-30克,虎杖10-30克,桑白皮10-30克。本发明根据粉刺、痤疮之形成的内在机理,采用传统中医学内病外治的理论,提取天然植物中清热凉血,祛湿疗毒除风之药物配伍而制成外用药膏,可直接作用于患处,治疗效果好,见效快,无任何副作用和反弹。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治疗面部粉刺、痤疮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以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按常规制剂方法制成的药膏:
赤芍10-30克,白藓皮10-50克,生石膏10-100克,滑石10-100克,白芷10-50克,苦参10-50克,夜交藤10-40克,地肤子10-30克,苏木10-30克,乳香10-30克,没药10-30克,虎杖10-30克,桑白皮10-30克。

说明书

一种治疗面部粉刺、痤疮的药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治疗面部粉刺、痤疮的外用药物,具体涉及一种以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中药外用药膏。
背景技术
粉刺、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生于面部的皮肤疾患,尤以青少年居多。粉刺特点是颜面及胸背散在发生针尖或米粒大小的皮疹,或见黑头,能挤出粉渣样物。皮疹散在分布,部分患者皮疹扩大成黄豆或蚕豆大小,呈暗红色,消退后形成瘢痕疙瘩;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目前市场上用于粉刺的产品大都是非天然成分,其药物内添加地激素成分有很大副作用,疗效不明显且容易反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见效快,疗效好且无任何副作用之粉刺、痤疮治疗外用中药膏。
本发明是根据下列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其特征在于它是以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按常规制剂方法制成的中药外用膏剂:赤芍10-30克,白藓皮10-50克,生石膏10-100克,滑石10-100克,白芷10-50克,苦参10-50克,夜交藤10-40克,地肤子10-30克,苏木10-30克,乳香10-30克,没药10-30克,虎杖10-30克,桑白皮10-30克。
本发明根据粉刺、痤疮之形成的内在机理,采用传统中医学内病外治的理论,提取天然植物中清热凉血,祛湿疗毒除风之药物配伍而制成外用药膏,可直接作用于患处,治疗效果好,见效快,无任何副作用和反弹。
具体实施方式
中医学认为面部的痤疮、粉刺是由于体内蕴毒,热营入血,血热沸腾,致使血热郁滞,外走肌肤而至。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有血热偏盛、肺胃积热、外感风热、气血凝滞和血郁痰结等方面,素体血热偏盛,是粉刺发病的根本;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发病的条件;血热痰结使病情复杂深重。该症状破坏人的面部形象,令人十分痛苦。本发明采用清热燥湿,泻火凉血,解毒消肿之中药进行配伍,以达到良好治疗效果,其特征在于它是以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按常规制剂方法制成的中药膏:赤芍10-30克,白藓皮10-50克,生石膏10-100克,滑石10-100克,白芷10-50克,苦参10-50克,夜交藤10-40克,地肤子10-30克,苏木10-30克,乳香10-30克,没药10-30克,虎杖10-30克,桑白皮10-30克。上述组方中,赤芍味苦,无毒,可通顺血脉,消补损淤血,可强五脏,补肾气,疏肝郁,清热凉血,祛风止痒,用治温毒发斑,风湿热痹;白藓皮,味苦寒,可清热燥温,祛风止痒,用以抑制皮肤真菌;生石膏性辛、微寒,可疗皮肤热,解肌发汗,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白芷辛、温,可破宿血,补新血,发表散寒,疗中风寒热,肺经风热,头面皮肤风痹燥痒,通窍止痛;苦参性苦、寒,可清热燥湿,杀虫止痒,除痈肿,用治热毒风,皮肌烦躁生疮,皮肤瘙痒、湿疹、疥癣等;夜交藤,味苦、微寒,可养心安神,祛风通络,外治疗面部疱疥,皮肤瘙痒;地肤子,味苦、寒,可除虚热,清热利水,除风祛湿,止痒解毒,散恶疮,去皮肤风热丹肿;苏木味甘、咸平,可活血去瘀,消肿止痛;乳香味辛、苦、温,可消肿生肌,调气活血,定痛,追毒,用治气血凝滞,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等症;没药味辛、苦、平,可破血止痛,散血消肿,定痛生肌,可疗金疮杖疮,破微瘕宿血,诸恶疮痔漏;虎杖苦寒,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疮疖痛毒,扑损淤血,破风毒结气;桑白皮味甘、寒,可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用治面部红肿;滑石,性淡、咸,清热,利中燥湿,利窍,为荡热除湿之要药,用治诸疱肿毒。
实施例:
取赤芍、地肤子、苏木、乳香、没药、虎杖、桑白皮各20克,白藓皮、白芷、苦参各30克,生石膏60克,夜交藤25克,将赤芍、地肤子、苏木、乳香、没药、虎杖、桑白皮、白藓皮、白芷、苦参洗净后加入生石膏,研成细粉,调以60克滑石粉水成膏状

一种治疗面部粉刺、痤疮的药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种治疗面部粉刺、痤疮的药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种治疗面部粉刺、痤疮的药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治疗面部粉刺、痤疮的药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面部粉刺、痤疮的药物.pdf(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治疗面部粉刺、痤疮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以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按常规制剂方法制成的药膏:赤芍1030克,白藓皮1050克,生石膏10100克,滑石10100克,白芷1050克,苦参1050克,夜交藤1040克,地肤子1030克,苏木1030克,乳香1030克,没药1030克,虎杖1030克,桑白皮1030克。本发明根据粉刺、痤疮之形成的内在机理,采用传统中医学内病外治的理论,提取天然植物中清热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