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孔性膜和用于制备和使用这样的膜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孔性膜和用于制备和使用这样的膜的方法.pdf(2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740956 A(43)申请公布日 2012.10.17CN102740956A*CN102740956A*(21)申请号 201080061485.5(22)申请日 2010.12.1510153506.0 2010.02.12 EP61/294,657 2010.01.13 USB01D 69/02(2006.01)B01D 69/12(2006.01)B01D 71/26(2006.01)H01M 2/16(2006.01)B01D 67/00(2006.01)(71)申请人东丽电池隔膜合同会社地址日本栃木县(72)发明人山田一博 泷田耕太郎菊地慎太郎(7。
2、4)专利代理机构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代理人陈平(54) 发明名称微孔性膜和用于制备和使用这样的膜的方法(57) 摘要本发明涉及适合用作电池隔板膜的微孔性聚合物膜。本发明也涉及用于制备这样的膜的方法、含有这样的膜作为电池隔板的电池、用于制造这样的电池的方法,以及用于使用这样的电池的方法。(30)优先权数据(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2.07.13(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JP2010/073055 2010.12.15(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1/086823 EN 2011.07.21(51)Int.Cl.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21页 附图1。
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21 页 附图 1 页1/3页21.一种膜,所述膜包括:(a)第一层,所述第一层包含基于所述第一层的重量为40.0重量至85.0重量的全同立构聚丙烯,该全同立构聚丙烯的Mw6.0x105;(b)第二层,所述第二层包含聚烯烃;以及(c)第三层,所述第三层包含基于所述第三层的重量为40.0重量至85.0重量的全同立构聚丙烯,该全同立构聚丙烯的Mw6.0x105;其中,所述膜是微孔性的;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层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三层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膜,其中,所述第一层还包含15.0重量至60.0重量的具有1.。
4、0x106的Mw的第一聚乙烯,和45.0重量的具有1.0x106的Mw的第二聚乙烯,这些重量百分数基于所述第一层的重量,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三层具有基本上相等的厚度和基本上相同的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膜,其中,所述膜具有1.0x102mAh的电化学稳定性、170.0的熔化温度、3.0x102秒的电解质溶液吸收速度、以及基于所述膜的重量为10.0重量的吸收水含量。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膜,其中,基于所述第二层的重量,所述第二层包含55.0重量至75.0重量的第一聚乙烯和25.0重量至45.0重量的第二聚乙烯,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聚乙烯具有132.0的熔点且所述第二聚乙烯具有134.0的。
5、熔点。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膜,其中,所述聚丙烯具有在0.9x106至2.0x106的范围内的Mw、6.0的MWD、以及90.0J/g的Hm。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膜,其中,所述聚丙烯具有:在230的温度和25秒-1的应变速率下为至少5.0x 105Pa s的伸长粘度;当在230的温度和25秒-1的应变速率下测量时为至少15的特鲁顿比值;0.01dg/min的MFR;以及基于所述聚丙烯的重量为0.5重量的可萃取物种量。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膜,其中,(a)所述第二层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接触;(b)所述膜的总厚度在10.0m至25.0m的范围内;(c)所述第二层。
6、的厚度为所述膜的总厚度的70.0至90.0;且(d)所述第一和第三层的厚度各自在所述膜的总厚度的5.0至15.0的范围内。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膜,其中,所述膜具有以下各项中的一项或多项:6.5x 102秒/100cm3/20m的归一化渗透率,25的孔隙率,2.0x103mN/20m的归一化针穿刺强度,8.5x104kPa的MD拉伸强度,8.0x104kPa的TD拉伸强度,50的MD拉伸伸长率,50.0的TD拉伸伸长率,2.5x102秒的电解质溶液吸收速度,和50.0mAh的电化学稳定性。9.根据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膜,其中所述第一层包含65.0重量至75.0重量的聚丙烯。
7、,其中所述第二层包含10.0重量的聚丙烯,并且其中,所述膜在至少一个平面方向上的105热收缩率1.0。10.一种电池隔板膜,所述电池隔板膜包括在前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膜。11.一种用于制备微孔性膜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a)形成包含第一稀释剂和第一聚合物的第一混合物,所述第一聚合物包含基于所述第一聚合物的重量为40.0重量至85.0重量的全同立构聚丙烯,所述全同立构聚丙烯的Mw6.0x105;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740956 A2/3页3(b)形成包含第二稀释剂和第二聚合物的第二混合物;(c)形成包含第三稀释剂和第三聚合物的第三混合物,所述第三聚合物包含基于所述第三聚合物的重量为4。
8、0.0重量至85.0重量的全同立构聚丙烯,该全同立构聚丙烯的Mw6.0x105;(d)制备片材,所述片材包括含有所述第一混合物的第一层、含有所述第三混合物的第三层、和含有所述第二混合物的第二层,所述第二层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三层之间;以及(e)从所述片材中移除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稀释剂的至少一部分。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三混合物是基本上相同的混合物,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三层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厚度。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稀释剂是基本上相同的稀释剂,且稀释剂的量基于混合物的重量在20.0重量至90.0重量的范围内。14.根据权利要求1。
9、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三混合物包含50.0重量至70.0重量的全同立构聚丙烯,并且其中该全同立构聚丙烯具有90.0J/g的Hm、在0.9x106至2.0x106的范围内的Mw、以及在2.0至6.0的范围内的MWD。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混合物还包含15.0重量的具有1.0x106的Mw的第一聚乙烯,和45.0重量的具有1.0x106的Mw的第二聚乙烯,这些重量百分数基于所述第一混合物的重量。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基于所述第二聚合物的重量,所述第二聚合物包含55.0重量至75.0重量的第一聚乙烯和25.0重量至45.0重量的第二聚乙烯。。
10、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层还包含聚丙烯。18.根据在前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步骤(d)之后冷却所述片材。19.根据在前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步骤(e)之前和/或之后将所述片材在至少一个方向上拉伸。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步骤(e)之前和之后进行所述拉伸,并且在步骤(e)之后的所述拉伸是在将所述片材暴露在119至128的范围内的温度下的同时进行的。21.一种通过权利要求11-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的微孔性膜。22.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阳极、阴极、电解质、和至少一个位于所述阳极和阴极之间的隔板,所述隔板。
11、包括厚度基本上相等的第一和第三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三层之间的第二层,所述第一和第三层各自基于该层的重量包含:(i)40.0重量至85.0重量的全同立构聚丙烯,所述全同立构聚丙烯具有5.0x105的Mw、在约2.0至约6.0的范围内的MWD、和90.0J/g的Hm,(ii)15.0重量至60.0重量的第一聚乙烯,所述第一聚乙烯具有1.0x106的Mw,和(iii)45.0重量的第二聚乙烯,所述第二聚乙烯具有1.0x106的Mw;所述第二层基于该第二层的重量包含:(i)55.0重量至75.0重量的第一聚乙烯,和(ii)25.0重量至45.0重量的第二聚乙烯。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池,以。
12、及电连接至所述电池的负载。24.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电解质含有锂离子。25.一种膜,所述膜包括含有全同立构聚丙烯的第一层,含有聚烯烃的第二层,和(c)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740956 A3/3页4含有全同立构聚丙烯的第三层;其中(i)所述膜是微孔性的,(ii)所述第二层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三层之间,(iii)所述膜具有1.0x102mAh的电化学稳定性,170.0的熔化温度,3.0x102秒的电解质溶液吸收速度,和基于所述膜的重量为10.0重量的固有的吸收水含量。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740956 A1/21页5微孔性膜和用于制备和使用这样的膜的方法000。
13、1 优先权要求0002 本申请要求在2010年1月13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号61/294,657和在2010年2月12日提交的EP 10153506.0的优先权,它们每个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此。0003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0004 本申请涉及在2009年12月18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号61/287,919(2009EM327),其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此。发明领域0005 本发明涉及适合用作电池隔板膜的多层微孔性聚合物膜。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制备这样的膜的方法、含有这样的膜作为电池隔板的电池、用于制造这种电池的方法、以及用于使用这种电池的方法。0006 发明背景0007 在例如锂原。
14、电池和锂二次电池、锂聚合物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镍-锌电池、银-锌二次电池等中,微孔性膜可以用作电池隔板膜(“BSF”)。当微孔性聚烯烃膜用作电池隔板特别是锂离子电池隔板时,所述膜的特性显著地影响所述电池的性质、生产率和性能。因此,对于所述微孔性膜,适宜的是具有相对高的熔化温度并在电池加工和使用条件下电化学稳定,特别是在经受相对高温的电池中,所述相对高温可能在过充电或快速放电条件下产生。0008 已经由聚丙烯制备了具有相对高熔化温度的电化学稳定的微孔性膜。例如,日本专利申请JP 10-279718公开了具有含有聚丙烯的外层的多层微孔性膜,所述外层的聚丙烯含量的范围是80重量至100重量。
15、。虽然这些膜具有相对高的熔化温度和电化学稳定性,但是外层的大量聚丙烯不合需求地降低了所述膜的电解质亲和性并提高了所述膜的保湿性。0009 因此,对于具有改良的电化学稳定性、高熔化温度、高电解质亲和性、和低保湿性的平衡的微孔性膜存在需要。0010 发明概述0011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涉及膜,所述膜包含:(a)第一层,所述第一层包含基于所述第一层的重量为40.0重量至85.0重量的全同立构聚丙烯,所述全同立构聚丙烯的Mw6.0x105;(b)第二层,所述第二层包含聚烯烃;以及(c)第三层,所述第三层包含基于所述第三层的重量为40.0重量至85.0重量的全同立构聚丙烯,所述全同立构聚丙烯的Mw。
16、6.0x105;其中,所述膜是微孔性的;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层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三层之间。0012 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制备微孔性膜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0013 (a)形成包含第一稀释剂和第一聚合物的第一混合物,所述第一聚合物包含基于所述第一聚合物的重量为40.0重量至85.0重量的全同立构聚丙烯,所述全同立构聚说 明 书CN 102740956 A2/21页6丙烯的Mw6.0x105;0014 (b)形成包含第二稀释剂和第二聚合物的第二混合物;0015 (c)形成包含第三稀释剂和第三聚合物第三混合物,所述第三聚合物包含基于所述第三聚合物的重量为40.0重量至85.0重量的全同立。
17、构聚丙烯,所述全同立构聚丙烯的Mw6.0x105;0016 (d)制备片材,所述片材包含含有所述第一混合物的第一层、含有所述第三混合物的第三层、和含有所述第二混合物的第二层,所述第二层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三层之间;以及0017 (e)从所述片材中移除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稀释剂的至少一部分。0018 在又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含阳极、阴极、电解质、和至少一个位于所述阳极和阴极之间的隔板,所述隔板包含厚度基本上相等的第一和第三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三层之间的第二层,所述第一和第三层各自包含(i)40.0重量至85.0重量的全同立构聚丙烯,所述全同立构聚丙烯具有5.0x105。
18、的Mw、在约2.0至约6.0范围内的MWD、和90.0J/g的Hm,(ii)15.0重量至60.0重量的第一聚乙烯,所述第一聚乙烯的Mw1.0x106,和(iii)45.0重量的第二聚乙烯,所述第二聚乙烯的Mw1.0x106,所述重量百分数视具体情况而定基于所述第一或第三层的重量;所述第二层基于所述第二层的重量包含(i)55.0重量至75.0重量的第一聚乙烯和(ii)25.0重量至45.0重量的第二聚乙烯。0019 在又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涉及一种膜,所述膜包含含有全同立构聚丙烯的第一层,含有聚烯烃的第二层,和含有全同立构聚丙烯的第三层;其中(i)所述膜是微孔性的,(ii)所述第二层位于所。
19、述第一和第三层之间,(iii)所述膜具有1.0x102mAh的电化学稳定性,170.0的熔化温度,3.0x102秒的电解质溶液吸收速度,和基于所述膜的重量为10.0重量的固有的吸收水含量。0020 前述任何实施方案的膜可以作为例如锂离子电池中的电池隔板膜使用。0021 任选地,前述任何实施方案的膜具有以下各项组成的组中的一项以上:6.5x102秒/100cm3/20m的归一化空气渗透率,25的孔隙率,2.0x103mN/20m的归一化针穿刺强度,8.5x104kPa的MD拉伸强度,8.0x104kPa的TD拉伸强度,50.0的MD拉伸伸长率;50.0的TD拉伸伸长率,2.5x102秒的电解质溶。
20、液吸收速度,和50.0mAh的电化学稳定性。0022 附图简述0023 该图示出了膜的电化学稳定性作为膜的外层中的聚丙烯的相对浓度的函数的关系。重均分子量6.0x105的全同立构聚丙烯的值由实心菱形表示,重均分子量6.0x105的聚丙烯的值由实心矩形表示。0024 发明详述0025 本发明部分地基于包含聚合物例如聚烯烃如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多层微孔性膜的发现。所述膜具有包含40.0重量至85.0重量全同立构聚丙烯的外层,所述聚丙烯具有6.0x105的重均分子量(“Mw”)。已经发现,这样的膜具有对于作为电池隔板膜使用适合的电解质亲和性(如通过电解质溶液吸收速度测量的),而不需要亲水化后处理。亲水化。
21、后处理是不合需求的,因为它们增加了被所述膜吸收的水分的量。本发明的膜具有与常规的具有包含85.0重量聚丙烯的外层的微孔性膜类似的熔化温度和电化学稳定性。然说 明 书CN 102740956 A3/21页7而,这样的常规的微孔性膜需要亲水化后处理以达到所需要的电解质亲和性。0026 对于本说明书和后附的权利要求,术语“聚合物”表示包括多个大分子的组合物,所述大分子含有衍生自一种以上单体的重复单元。所述大分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尺寸、分子结构、原子含量等。术语“聚合物”包括大分子如共聚物、三元共聚物等。“聚乙烯”表示含有50.0(按数量计)重复的乙烯衍生的单元的聚烯烃,优选聚乙烯均聚物和/或其中至少85。
22、(按数量计)的重复单元是乙烯单元的聚乙烯共聚物。“聚丙烯”表示含有50.0(按数量计)的重复的丙烯衍生的单元的聚烯烃,优选所述聚丙烯为聚丙烯均聚物和/或其中至少85(按数量计)重复单元是丙烯单元的聚丙烯共聚物。术语全同立构聚丙烯表示具有约50.0摩尔mmmm五单元组,优选96.0摩尔mmmm五单元组的内消旋五单元组分数的聚丙烯。“微孔性膜”是具有孔的薄膜,其中90.0的膜的孔体积处于具有0.01m至10.0m范围内平均直径的孔中。0027 多层微孔性膜的结构和组成0028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微孔性膜包含第一和第三层,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三层之间的第二层。所述第一层和第三层包含第一层材料,且。
23、所述第二层包含第二层材料。所述第一层材料包含基于所述第一层材料的重量为40.0重量至85.0重量的聚丙烯,所述聚丙烯为Mw6.0x 105的全同立构聚丙烯。所述第二层材料包含例如聚烯烃。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膜的第一层是外层(或“表皮”层),例如,当在大约垂直于沿(制备后的)膜的长度和宽度的平面轴的轴上从上方观察膜时的平面顶层。任选地,所述第三层是外层,例如,平行于或大约平行于所述顶层的平面底层。任选地,所述微孔性膜是三层膜,所述第二层(芯层)同时与所述第一和第三层接触,例如,以面对面地层叠所述层的方式如A/B/A层叠排列。具有大于三层的膜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只要这样的膜具有包含所述第一层材料。
24、的相反层和位于所述相反层之间的中间层,所述中间层包含所述第二层材料。例如,所述膜可以包含除所述两个表皮层和所述芯层之外的层。任选地,所述膜在所述第一和第三层之间含有额外的芯层。所述膜可以是被涂覆的膜,即,它可以含有一层以上在第一和第三层上的或向其涂覆的附加层。通常,所述膜的第二层具有50.0所述膜的总厚度的厚度,例如,在所述膜总厚度的70.0至90.0的范围内;并且所述膜的第一和第三层具有相同的厚度,所述第一和第三层的厚度各自处于所述膜总厚度5.0至15.0的范围内。任选地,所述第一和第三层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厚度和基本上相同的组成。0029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和第三层由(并且通常包含)基。
25、本上相同的聚合物或聚合物的混合物(例如,两者均由所述第一层材料制备)制备。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三层包含基本上与所述第一层材料不同的第三层材料,所述第三层材料包含基于所述第三层材料的重量为40.0重量至85.0重量的聚丙烯,所述聚丙烯为Mw6.0x105的全同立构聚丙烯。因为膜含有聚烯烃,可以称之为“聚烯烃膜”。0030 尽管所述膜可以仅仅含有聚烯烃,这并非必须的,并且所述聚烯烃膜含有聚烯烃和非聚烯烃材料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任选地,可以通过使用铬催化剂、Ziegler-Natta催化剂或单位点聚合物催化剂的方法制备所述聚烯烃。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膜是三层膜,包含(i)含有第一层材料的第一和。
26、第三层和(ii)含有第二层材料的第二层,所述第二层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三层之间。本发明不受限于这一实施方案,并且以下描述不意在排除处于本发明的更广阔的范围内的其它实施方案。现在将更详细地描述所述第一和第二层材料。说 明 书CN 102740956 A4/21页80031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i)所述第一层材料包含基于所述第一层材料的重量为40.0重量至85.0重量的聚丙烯,所述聚丙烯为具有Mw6.0x105的全同立构聚丙烯,且(ii)所述第二层材料包含聚烯烃。所述第一层材料还可以包含聚乙烯,例如,15.0重量至55.0重量的聚乙烯。例如,所述第一层材料可以包含40.0重量至85.0重量的聚丙烯,1。
27、5.0重量至60.0重量的具有Mw1.0x106的聚乙烯(“第一聚乙烯” ),和45.0重量的具有Mw1.0x106的聚乙烯(“第二聚乙烯”),所述重量百分数基于所述第一层材料的重量。任选地,所述第一层材料包含50.0重量至70.0重量的聚丙烯,例如,55.0重量至65.0重量的聚丙烯。0032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层材料包含所述第一和第二聚乙烯。例如,所述第二层材料可以包含50.0重量的第一聚乙烯,例如在55.0重量至75.0重量,如60.0重量至70.0重量的范围内的第一聚乙烯;以及50.0重量的第二聚乙烯,例如,在25.0重量至45.0重量,如30.0重量至40.0重量的范围内的第。
28、二聚乙烯,所述重量百分数基于所述第二层材料的重量。任选地,(i)所述第二层材料包含10.0重量(例如,1.0重量至9.0重量)的聚丙烯;(ii)所述第二层材料的聚丙烯为具有Mw6.0x105及Hm90.0J/g的全同立构聚丙烯;和/或(iii)所述第二层材料的聚丙烯是基本上与所述第一层材料的聚丙烯相同的聚丙烯。0033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在所述膜中聚丙烯的总量处于40.0重量至70.0重量的范围内,第一聚乙烯的总量处于15.0重量至60.0重量的范围内,第二聚乙烯的总量处于0.0重量至40.0重量的范围内,且所述膜中聚乙烯的总量处于80.0重量至95.0重量的范围内,所述重量百分数基于所述膜的。
29、重量。0034 虽然第一和/或第二层材料可以含有共聚物、无机物种(如含有硅和/或铝原子的物种)、和/或耐热聚合物,如在PCT公布WO 2007/132942和WO 2008/016174中所述的那些,但它们并不是必需的。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层材料基本上不含有这些材料。在本文中,基本上不含有表示在所述层材料中这样的材料的量少于所述层材料的总重量的1重量。0035 在所述第一和/或第二层材料中,也可以存在少量稀释剂或其它物种,例如,加工助剂,其基于所述层材料的重量的量通常少于1.0重量。将于下文中更详细地描述用于制备挤出物和微孔性膜的聚丙烯、第一和第二聚乙烯、和稀释剂。0036 用于制。
30、备微孔性膜的材料0037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膜是三层膜,其中(i)通过挤出第一稀释剂和所述第一层材料的混合物,制备所述第一和第三层,并且(ii)通过挤出第二稀释剂和所述第二层材料,制备所述第二层。任选地,可以使用无机物种(如含有硅和/或铝原子的物种)、和/或耐热聚合物,如在PCT公布WO 2007/132942和WO 2008/016174中所述的那些(两者均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结合在此),制备所述第一、第二、和/或第三层材料。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没有使用这些任选的物种。最终膜通常包含被引向挤出机的所述第一和第二层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发生小量的聚合物分子量降解,但这是可以接受的。同样,在。
31、所述最终膜中可以保留有小量的第一和/或第二稀释剂。通常,基于所述最终膜的重量,这些小量1.0重量。0038 A.第一聚乙烯说 明 书CN 102740956 A5/21页90039 所述第一聚乙烯的Mw1.0x106,例如,在约1.0x105至约9.0x105,例如约4.0x105至约8.0x105的范围内。任选地,所述第一聚乙烯具有范围处于约1.5至约50.0的分子量分布(“MWD”),例如约3.0至约20.0。例如,所述第一聚乙烯可以是高密度聚乙烯(“HPDE”)、中密度聚乙烯、支链低密度聚乙烯、或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中的一种以上。0040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聚乙烯具有按1.0x105。
32、个碳原子计0.2的末端不饱和键的量,例如,按1.0x105个碳原子计5.0或按1.0x105个碳原子计10.0。可以根据例如PCT公布WO 97/23554中所述的方法测量末端不饱和键的量。0041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聚乙烯是(i)乙烯均聚物或(ii)乙烯和5.0摩尔的共聚单体的共聚物中至少之一,所述共聚单体例如丙烯、丁烯-1、戊烯-1、己烯-1、4-甲基戊烯-1、辛烯-1、乙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苯乙烯中一种或多种。任选地,所述第一聚乙烯的熔点132.0。所述第一聚乙烯可以是例如,可得自Basell的LupolenTM,和/或可得自Asahi Kasei的SUNFINE SH-。
33、800TM聚乙烯。0042 B.第二聚乙烯0043 所述第二聚乙烯的Mw1.0x106,例如,在1.1x106至约5.0x106,例如约1.2x106至约3.0x106的范围内,如约2.0x106。任选地,所述第二聚乙烯的MWD50.0,例如,约2.0至约25.0,如约4.0至约20.0或约4.5至10。例如,所述第二聚乙烯可以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聚乙烯是(i)乙烯均聚物或(ii)乙烯和5.0摩尔的共聚单体的共聚物中至少之一,所述共聚单体如丙烯、丁烯-1、戊烯-1、己烯-1、4-甲基戊烯-1、辛烯-1、乙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苯乙烯中一种或多。
34、种。任选地,所述第二聚乙烯的熔点134.0。可以使用单位点催化剂制备这些聚合物或共聚物。所述第二聚乙烯可以是,例如,可得自Mitsui的Hi-ZEX 240MTM聚乙烯。0044 可以使用例如在PCT专利公布号WO 2008/140835中公开的方法,确定所述第一和第二聚乙烯的Tm。0045 C.聚乙烯的Mw和MWD0046 使用装备了差示折射率检测器(DRI)的高温尺寸排阻色谱仪,或“SEC”(GPC PL 220,Polymer Laboratories),确定所述第一和第二聚乙烯的Mw和MWD(定义为Mw与数均分子量“Mn”的比率)。使用三根PLgel Mixed-B柱(可得自Polym。
35、er Laboratories)。额定流量为0.5cm3/分钟,且额定注入体积为300L。输送管、柱和所述DRI检测器处于在145保持的烘箱中。根据在大分子,Vol.34,No.19,pp.6812-6820(2001)中公开的方法,进行测量。0047 所述GPC溶剂是含有约1000ppm丁基化羟基甲苯(BHT)的经过过滤的Aldrich试剂级1,2,4-三氯苯(TCB)。在被引入所述SEC前,通过在线脱气器对所述TCB脱气。通过将干燥聚合物置于玻璃容器中,加入所需量的上述TCB溶剂,随后于160加热所述混合物且持续搅拌约2小时,制备聚合物溶液。聚合物溶液的浓度是0.25至0.75mg/ml。。
36、在将样品溶液注入GPC之前,通过使用型号为SP260的Sample Prep Station(可得自Polymer Laboratories)以2m的过滤器离线过滤所述样品溶液。0048 所述柱组的分离效率通过使用十七份单独的聚苯乙烯标样产生的标定曲线标定,所述聚苯乙烯标样的Mp在约580至约10,000,000的范围内,用于产生标定曲线。所述聚苯乙烯标样得自Polymer Laboratories(Amherst,MA)。通过记录每个PS标样在DRI信号峰说 明 书CN 102740956 A6/21页10值时的截留体积,并且将此数据组拟合为二次多项式,生成校准曲线(logMp对截留体积)。。
37、使用可得自Wave Metrics,Inc.的IGOR Pro对样品进行分析。0049 D.聚丙烯0050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聚丙烯是全同立构的,且它的Mw6.0x105,如7.5x105,例如在约0.9x106至约2.0x106的范围内。任选地,所述聚丙烯熔点(“Tm”)160.0且Hm90.0J/g,例如,100.0J/g,如在110J/g至120J/g的范围内。任选地,所述聚丙烯的MWD20.0,如6.0,例如,在约1.5至约10.0的范围内,如在约2.0至约6.0的范围内。任选地,所述全同立构聚丙烯是丙烯和5.0摩尔的共聚单体的共聚物(无规的或嵌段的),所述共聚单体是,例如,-烯烃。
38、如乙烯、丁烯-1、戊烯-1、己烯-1、4-甲基戊烯-1、辛烯-1、乙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等;或二烯烃如丁二烯、1,5-己二烯、1,7-辛二烯、1,9-癸二烯等中的一种以上。0051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全同立构聚丙烯具有:(a)内消旋五单元组分数约90.0摩尔mmmm五单元组,优选96.0摩尔mmmm五单元组;并且(b)立构缺陷量按1.0x104个碳原子计为约50.0,例如,按1.0x104个碳原子计为约20,或按1.0x104个碳原子计为约10.0,如按1.0x104个碳原子计为约5.0。任选地,所述全同立构聚丙烯具有以下性质中的一种以上:(i)Tm162.0;(ii)在温度。
39、为230和应变速率为25秒-1时,伸长粘度约5.0x104Pa s,(iii)当在约230的温度和25秒-1的应变速率下测量时,特鲁顿比值约15,(iv)熔体流动速率(“MFR”;ASTM D-1238-95条件L:于230和2.16kg)约0.01dg/分钟(即,一个低到足以使得所述MFR基本上不可测的值);或(v)基于所述聚丙烯的重量,可萃取物种的量(可以通过将所述聚丙烯与沸腾的二甲苯接触而萃取)0.5重量,例如,0.2重量,如0.1重量或更低。0052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全同立构聚丙烯的Mw在约0.9x106至约2.0x106的范围内,MWD在约2.0至约6.0的范围内,Hm90.0。
40、J/g。通常,这样的聚丙烯具有96.0摩尔mmmm五单元组的内消旋五单元组分数,立构缺陷量约5.0/1.0x104个碳原子,且Tm162.0。0053 在其通过引用以其全部内容结合在此的PCT专利公布号WO2008/140835中描述了所述聚丙烯的非限制性实例和用于确定所述聚丙烯的Tm、Mw、MWD、内消旋五单元组分数、立构规整度、特性粘度、特鲁顿比值、立构缺陷量、和可萃取物种量的方法。0054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确定所述聚丙烯的Hm。使用TA Instrument MDSC 2920或Q1000Tzero-DSC实施所述DSC并且使用标准分析软件分析数据。典型地,在铝盘中封装3至1。
41、0mg聚合物,并在室温装载入所述仪器中。将所述样品冷却至温度-70,并以10/分钟的加热速率将其加热至210以评价样品的玻璃化转变和熔化性质。将所述样品在210保持5分钟,以破坏其热经历。通过以10/分钟的冷却速率将所述样品从熔体冷却至23.0的温度,以评价结晶性质。将所述样品在23.0保持10分钟,以在所述固态中达到平衡并达到稳定态。通过以10/分钟加热这一熔融结晶样品,测量第二加热数据。第二加热数据从而提供了在受控热经历条件下结晶的样品的相的性质。分析所述吸热熔化转变(第一和第二熔化)和放热结晶转变的转变开始以及峰的温度。所述曲线下的面积用于确定所述熔化热(Hm )。0055 微孔性膜的制备方法说 明 书CN 102740956 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