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610067988.9
2006.03.27
CN1838268A
2006.09.27
撤回
无权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公开
G11B7/007(2006.01); G11B7/24(2006.01)
G11B7/007
日本先锋公司;
大岛清朗; 山口政孝; 滝下俊彦; 田切孝夫
日本东京都
2005.03.25 JP 089012/05; 2005.03.25 JP 089013/05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邸万奎;黄小临
一种光记录介质,具有:至少第一记录层,用于光学地记录信息;以及第二记录层,用于由穿过所述第一记录层的光束光学地记录所述信息;其中,在所述第二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轨道的轨道间距窄于在所述第一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轨道的轨道间距。
权利要求书1、 一种光记录介质,包含:至少第一记录层,用于光学地记录信息;以及第二记录层,用于由穿过所述第一记录层的光束光学地记录信息;其中,在所述第二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轨道的轨道间距窄于在所述第一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轨道的轨道间距。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记录介质,其中,形成多个记录层,用于由穿过所述第一记录层的光束记录所述信息。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记录介质,其中,当在包括所述第一记录层在内的多个记录层上记录信息或者从中再现信息时,以标准线速度的4倍或更大的线速度执行记录或者再现。4、 一种信息记录设备,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记录介质;旋转驱动装置,其以预定的每分钟转数旋转所述光记录介质,该预定每分钟转数能够对应于在所述第一记录层的轨道间距和所述第二记录层的轨道间距之间的比率;以及记录装置,其通过在所旋转的光记录介质上照射光束来记录信息。5、 一种信息再现设备,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的光记录介质;旋转驱动装置,其以预定的每分钟转数旋转所述光记录介质,该预定每分钟转数能够对应于在所述第一记录层的轨道间距和所述第二记录层的轨道间距之间的比率;以及再现装置,其通过在所旋转的光记录介质上照射光束来再现记录在所述光记录介质上的信息。6、 一种光记录介质,包含:至少第一记录层,用于光学地记录信息;以及第二记录层,用于由穿过所述第一记录层的光束光学地记录所述信息;其中,当以恒定线速度在所述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上记录所述信息时,与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相互对应的地址位置是这样的,其使得所述第二记录层上的地址位置相对偏移,以便其比所述第一记录层上的地址位置更向内侧,在所述第二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轨道的轨道间距窄于在所述第一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轨道的轨道间距,使得在径向的整体偏移值是预定值或者更小。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记录介质,其中当所述预定值范围是200μm或者更小时,所述第二记录层的轨道间距相对于所述第一记录层的轨道间距在0.1到0.6%的范围之内变得更窄。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记录介质,其中当所述第二记录层上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上的相同地址对应的地址位置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上的该位置相比,在105到116μm的范围之内向内侧偏移时,所述第二记录层的轨道间距相对于所述第一记录层的轨道间距窄0.28%。9、 一种信息记录设备,在权利要求6到8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光记录介质上光学地记录信息,该信息记录设备包含:照射装置,其在所述第一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轨道上,或者在所述第二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轨道上照射所述光束;旋转驱动装置,其以预定的每分钟转数旋转所述光记录介质;以及记录控制装置,控制通过所述光束在所旋转的光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10、 一种信息再现设备,从权利要求6到8中的任何一个所述的光记录介质中光学地再现信息,该信息再现设备包含:照射装置,其在所述第一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轨道上,或者在所述第二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轨道上照射所述光束;旋转驱动装置,其以指定的rpm旋转所述光记录介质;以及再现装置,通过接收从所旋转的光记录介质反射的所述光束,再现记录在所旋转的光记录介质上的信息。
说明书光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再现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其上可以记录信息的光记录介质,可以在该光记录介质上记录信息的信息记录设备,和可以从该光记录介质中再现信息的信息再现设备。 背景技术 在诸如CD-ROM(紧致盘-只读存储器)、CR-R(可记录紧致盘)、DVD-ROM、DVD-R等之类的光记录介质中,正在进行诸如通过在同一基片的顶部上层叠或者应用多个记录层而构造的多层或者双层光盘之类的光记录介质的研制。此外,在这种双层类型盘,或者换言之在双层类型光盘上进行记录的诸如DVD记录器之类的信息记录设备中,通过将用于记录的激光束聚焦到从激光束的照射侧来看位于正前端(换句话说,接近光学拾取器的一侧)的记录层(在这个说明书中称为“L0层”)上,使用诸如改变不可逆记录方法或者可重写方法之类的方法、通过加热等在该L0层上记录信息,以及通过将该激光束聚焦到从激光束的照射侧来看位于L0层的背面(换言之,离光学拾取器最远的一侧)的记录层上(在这个说明书中称为“L1层”),经由L0层等,使用诸如改变不可逆记录方法或者可重写方法之类的方法通过加热等在L1层上记录信息。 此外,在多层光盘的情况下,L0层必须让光穿过它,以便反射薄膜变为非常薄的膜,但是L1层必须不让光穿过它,以便与L0层相比,对反射层的厚度没有限制。通过执行这个,在光和热设计中,存在有这样的缺陷,即L0层的边缘狭窄。传统上,不考虑此,使用相同的记录容量在这两个层上执行记录,以致在L0层和L1层上的记录的记录特征中出现差别,而且特别是,在线速度变得较高时,这个差别变得麻烦。 例如,在已经以8x速度记录了信息的2层DVD-R盘中的每层的记录特征中,调制度和反射率差不多是相同的,但是L0层的抖动特征大于8%,而L1层的抖动特征是7%,其比用于DVD盘的标准8%小1%。因此传统上,在以高线速度在多层光盘上进行记录的情况下,如本发明的参考资料1中所公开的那样,存在用于改变L0层和L1层的记录容量的方法。更具体地说,不改变整个光盘的整体记录容量,增加在记录特征中具有更多余地的L1层的记录容量,并且减少L0层的记录容量,以便对于每个层,抖动特征大致是相同的。(参考文献1:日本公开的专利申请第2001-14677号) 此外,在2层DVD-R盘的情况下,当在L1层上记录信息时,在与正在L1层上记录的径向位置相同的L0层的径向位置上必须已经记录了信息。这是因为,当在L1层上的、未在L0层上的相同径向位置处记录了信息的任何部分中进行记录时,由于在L1层下面的L0层的透射率的改变而将改变L1层的记录灵敏度,并且因此在记录特征中出现改变。然而,因为在光盘中出现接合失调和偏心,当从已经在L0层上记录了信息的相同地址开始在L1层上记录信息时,在将要在L1层上的、其中没有在L0层上记录信息的位置记录信息方面,存在有麻烦之处。因此,为了符合DVD标准,与在L0层上的相同地址相对应的L1层上的地址位置与L0层上的位置相比、在内侧偏移大约105μm或者更多,并且避免了由于接合失调和偏心所导致的麻烦之处。(参考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申请第2000-311346号)(参考文献3:日本公开专利申请第2001-23237号) 为了如在本发明参考文献1中所公开的上述情况那样、通过增加L1层的记录容量并且减少L0层的记录容量,不改变整个光盘的整体记录容量而使光盘的每层的抖动特征大致相同,存在有两种方法,或者更具体地说,一种改变每层的线速度而不改变传输速率的方法;或者一种改变每层的传输速率而不改变线速度的方法。 在这两种方法中,要么必须改变线速度要么必须改变传输速率,因此,因为必须改变记录设备的控制系统而存在有不便之处。 此外,DVD以CLV(恒定线速度)记录,因此与外部圆周相比,为了移动相同的地址,在内部圆周上覆盖了较长地径向距离。因此,为了到达与在L0层上的地址位置相同的、L1层上的地址位置,与在L0层的情况下相比、在L1层的情况下必须向内侧移动更多,因此通过在外侧偏移地址位置105μm,在内侧的偏移量变为大约260μm,所以在内侧没有空间用于OPC(光功率控制)区域、或者用于记录RMD(记录管理数据)区域。其中驱动器通过参考数据表计算地址和半径之间的关系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因为操作变得更加复杂而存在不便之处。 发明内容 考虑上述不便之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的光记录介质,其能够使每层的抖动特征大致一样,而不必改变记录设备的控制系统,以及提供使用该介质的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再现设备。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这样的光记录介质,其能够减少在多个记录层之间、在内部圆周侧上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的偏差,并且提供使用该介质的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再现设备。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光记录介质实现。该光记录介质至少具有用于光学地记录信息的第一记录层;以及由穿过所述第一记录层的光束光学地记录信息的第二记录层;其中,在所述第二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轨道的轨道间距窄于在所述第一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轨道的轨道间距。 依据本发明,通过使第二记录轨道的轨道间距窄于第一记录轨道的轨道间距而不改变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线速度或者传输率,并且不改变整个光盘的整体记录容量,就变得有可能在以高线速度记录期间改善第一记录层的抖动特征,并且有可能使第一记录层和第一记录层的记录特征相匹配。通过这样做,就不必改变记录设备的控制系统,而且有可能使每个层的抖动特征大致一样。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可以由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设备实现。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设备具有:本发明的光记录介质;旋转驱动装置,其以预定的每分钟转数旋转所述光记录介质,该预定每分钟转数能够对应于所述第一记录层的轨道间距和所述第二记录层的轨道间距之间的比率;以及记录装置,其通过在所述旋转的光记录介质上照射光束来记录信息。 依据本发明,通过让主轴马达以对应于第一记录轨道的轨道间距和第二轨道的轨道间距之间的比率的rpm进行旋转、将激光束照射到光盘上、并且记录信息,就有可能使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抖动特征大致一样,并且有可能以普通线速度4倍或者更多的速度进行记录。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可以由本发明的信息再现设备实现。该信息再现设备具有:本发明的光记录介质;旋转驱动装置,其以预定的每分钟转数旋转所述光记录介质,该预定每分钟转数能够对应于所述第一记录层的轨道间距和所述第二记录层的轨道间距之间的比率;以及再现设备,其通过在所述旋转的光再记录介质上照射光束来再现记录在所述光记录介质上的信息。 依据本发明,通过让主轴马达以对应于第一记录轨道的轨道间距和第二轨道的轨道间距之间的比率的rpm进行旋转、将激光束照射到光盘上、并且再现信息,就有可能使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抖动特征大致一样,并且有可能以普通线速度4倍或者更多的速度进行再现。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光记录介质实现。该光记录介质具有:用于光学地记录信息的至少第一记录层;以及由穿过所述第一记录层的光束光学地记录所述信息的第二记录层;其中当以恒定线速度在所述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上记录所述信息时,以及与所述第一记录层和所述第二记录层互相对应的地址位置是这样的,其使得所述第二记录层上的地址位置相对偏移,以便与所述第一记录层上的地址位置相比、其更靠内侧,在所述第二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轨道的轨道间距窄于在所述第一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轨道的轨道间距,使得径向的整体偏移值是预定值或者更小。 依据本发明,该光盘基于在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上的每个地址位置和半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上的地址位置相对偏移,而且通过使第二记录轨道的轨道间距窄于第一记录轨道的轨道间距、以使在径向的整体偏移值是预定值,有可能减少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上的地址和半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的偏差。因此,有可能具有额外的空间用于OPC区域和记录RMD的区域。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可以由本发明的信息记录设备实现。在本发明的光记录介质上光学地记录信息的本发明中的信息记录设备,具有:照射装置,其在所述第一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轨道上,或者在所述第二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轨道上照射所述光束;旋转驱动装置,其以预定的每分钟转数旋转所述光记录介质;以及记录控制装置,控制通过所述光束在所述旋转的光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 依据本发明,有可能极大地减少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上的地址与半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的偏差。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可以由本发明的信息再现设备实现。从本发明的光记录介质光学地再现信息的本发明的信息再现设备,具有:照射装置,其在所述第一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轨道上,或者在所述第二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轨道上照射所述光束;旋转驱动装置,其以指定的rpm旋转所述光记录介质;以及再现装置,通过接收从所述旋转的光记录介质反射的所述光束,再现记录在所述旋转的光记录介质上的信息。 依据本发明,有可能极大地减少在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上的地址与半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的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记录介质的横剖面图; 图2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当改变第一记录层和第二记录层的记录容量时的抖动特征的图示; 图3是示出已经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信息记录设备的结构的图示; 图4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在某个轨道间距比率和半径处,在第一和第二记录层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的偏差的图示; 图5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在某个轨道间距比率和半径处,在第一和第二记录层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的偏差的图示; 图6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在某个轨道间距比率和半径处,在第一和第二记录层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的偏差的图示;以及 图7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在某个轨道间距比率和半径处,在第一和第二记录层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的偏差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在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记录介质。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记录介质的横剖面图。在这个实施例中,光盘在一个表面上具有两层(换言之是双层盘),而且说明了能够以4倍或者更大的速度进行记录的DVD-R盘的情况。 如图1所示,用作光记录介质的光盘10包含:覆盖层11;第一记录层L0(在最接近光学拾取器侧的记录层),其上形成了用于记录信息的第一记录轨道12;中间层13;第二记录层L1(在远离光学拾取器侧的记录层),其中形成了用于经由第一记录层L0记录信息的第二记录轨道;以及PC(聚碳酸酯)基片15,其以从激光束LB的照射表面侧开始的次序分层。此外当在光盘10上记录或者从光盘10再现时,取决于从底部向上部照射的激光束LB所聚焦的位置是与第一记录层L0上的记录位置还是第二记录层L1上的记录位置对齐,执行在第一记录层L0上的记录或者从第一记录层L0的再现,或者执行在第二记录层L1上的记录或者从第二记录层L1的再现。 此外,这个实施例的光盘10是能够以用于DVD-R双盘的标准线速度(1x)3.84m/s的4倍(4x)的速度进行记录的光盘,而且其中第二记录轨道14的轨道间距TP2窄于第一记录轨道12的轨道间距TP1。这里,将轨道间距定义为在光盘10的第一或者第二记录轨道12、14的径向的间隔(单位,例如为μm/轨道)。 图2示出在第一记录层L0和第二记录层L1的记录容量已经改变了的情况下,以8x速度在2层DVD-R盘中的每层上进行记录的抖动特征,换言之,图2是在第二记录层L1的记录容量增加、而且第一记录层L0的记录容量减少的情况下,当以8x速度执行记录时,用于每层的抖动特性的实际测量数据。 根据图2,随着记录容量的增加,第二记录层L1的抖动特征变得更差,但是抖动特征保持为大约7%以上的水平,直到记录容量已经增加到大约4.5GB为止。此外,存在有第一记录层L0的抖动特征随着记录容量的减少而得到改善的趋势,而且可以看到,通过从传统的4.27GB降低记录容量直至大约4.0GB为止,获得了具有值大约为7%的抖动特征。因此,根据图2,甚至当第二记录层L1的记录容量增加到4.45到4.57GB时,也获得接近于8%的值,而且通过将第一记录层L0的记录容量降低到4.09到3.97GB,获得了接近8%的值。 2层类型的光盘10如上所述构造,因此当在光盘10上记录或者从光盘10再现时,信息记录/再现设备(稍后描述)的光学拾取器23从覆盖层11侧,或者换言之,从图1中的底部向上部照射为激光束LB的光束,并且控制激光束LB的焦距,以及控制在光盘10的径向移动的距离和方向。通过执行这个操作,将数据记录在相应的记录层上,或者从相应的记录层中再现数据。 用这种方法,利用这个实施例,通过使第二记录轨道14的轨道间距TP2窄于第一记录轨道12的轨道间距TP1而不改变第一记录层L0和第二记录层L1的线速度或者传输率,并且不改变整个光盘的整体记录容量,就变得有可能在以高线速度记录期间改善第一记录层L0的抖动特征,并且有可能使第一记录层L0和第二记录层L1的记录特征相匹配。通过这样做,就不须改变记录设备的控制系统,而且有可能使每个层的抖动特征大致一样。 接下来,将说明使用如图3所示的信息记录/再现设备20在如上所述构造的光记录介质上记录信息或者从其中再现信息的情况。换言之,信息记录/再现设备20是根据来自控制器24的控制,在光盘10上记录信息或者再现已经记录在光盘10上的信息的设备。 如图3所示,在信息记录/再现设备20中,由起旋转驱动单元作用的主轴马达21以指定速度旋转光盘。这个主轴马达21由旋转控制单元22(稍后描述)驱动,并且以指定的rpm旋转该光盘10。 此外,将光强度由信息记录/再现设备20的光学拾取器23控制的激光束LB照射在光盘10上。然后使光盘10反射的激光束LB照射到光学拾取器23的光检测单元(图中未示出)上。构造这个光检测单元,使得它使用分光检测器,并且生成聚焦误差信号、跟踪误差信号,而且当执行再现时,使用光电转换和电流-电压转换从如上所述的反射激光束LB中生成再现信号。将上述聚焦误差信号、跟踪误差信号和再现信号提供给执行信息记录/再现设备20的全面控制的控制器24。还将再现信号提供给再现信号的再现信号处理电路25。 控制器24基于所提供的跟踪信号生成用于控制光学拾取器23的物镜(图中未示出)的跟踪控制信号,并且将该信号提供给跟踪伺服机构26。 这个跟踪伺服机构26根据所提供的跟踪控制信号驱动光学拾取器23的物镜,而且将激光束LB照射在第一记录轨道12或者第二记录轨道14上。 此外,基于聚焦误差信号,控制器24生成聚焦控制信号,用于控制光学拾取器的物镜,使得激光束LB的聚焦位置位于第一记录层L0或者第二记录层L1的期望位置处,并且将该信号提供给聚焦伺服机构27。 基于记录在从跟踪误差信号中读取的前信息坑(pre-pit)中的地址信息,控制器24生成用于控制光学拾取器23的物镜的聚焦控制信号,以便激光束LB的聚焦位置从第一记录层L0改变到第二记录层L1,或者从第二记录层L1改变到第一记录层L0,并且将该信号输出到聚焦伺服机构27。 这个聚焦伺服机构27根据输出的聚焦控制信号驱动光学拾取器的物镜,并且控制激光束LB的聚焦位置,使得其位于期望的记录层L0或者L1上的位置处。 此外,控制器24生成用于控制主轴马达21的旋转控制信号,并且将其输出到旋转控制单元22。这个旋转控制单元22根据输出的旋转控制信号驱动主轴马达21,并且控制光盘10的rpm以便其处于指定的rpm。 这里,在这个实施例中,通过让主轴马达21以对应于第一记录轨道12的轨道间距TP1和第二轨道14的轨道间距TP2之间的比率的rpm进行旋转、将激光束LB照射在光盘10上、以及记录信息,有可能使第一记录层L0和第二记录层L1的抖动特征大致一样,以及有可能以标准线速度4倍或者更高的速度进行记录。 此外,通过让主轴马达21以对应于第一记录轨道12的轨道间距TP1和第二轨道14的轨道间距TP2之间的比率的rpm进行旋转、将激光束LB照射在光盘10上、以及再现信息,有可能使第一记录层L0和第二记录层L1的抖动特征大致一样,以及有可能以标准线速度4倍或者更高的速度进行再现。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而且各种改变是可能的。例如,本发明的光盘10不局限于在一个表面上两层,或者换言之双层盘,而且有可能让光盘10在两个表面都具有两层,或者换言之,双层双面盘。此外,本发明不局限于如上所述具有两个记录层的光盘,而且该光盘还可以是具有三层或更多层的多层盘。在三层或更多层的情况下,在离激光束LB的照射表面最远的最远记录层和不同于最远记录表面、在照射表面侧的记录表面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例如如上所述的第二记录层L1和第一记录层L0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可能增加将本发明应用到光盘的可应用范围。此外,本发明可以应用于诸如在记录或者再现时使用蓝激光的盘之类的大容量记录介质。 此外,在如上所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以4x或者更大的速度,尤其是8x的速度执行记录或者再现的情况,但是,本发明还可以应用于其中以16x的速度执行记录或者再现的情况。通过这样做,有可能增加将本发明应用到光盘的可应用范围。 (实施例2) 将在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记录介质。在如下所述的实施例中,将说明将本发明应用到作为在一侧具有两层的光盘(双层盘)的DVD-R盘的情况。 (光记录介质的实施例)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光记录介质的横剖面图。 这个实施例中的光盘10是以恒定线速度在第一记录层L0和第二记录层L1上记录了信息的光盘,并且基于在第一记录层L0和第二记录层L1上的每个地址位置和半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在第一记录层L0和第二记录层L1之间存在偏移,以便符合DVD标准。换言之,第二记录层L1上与第一记录层L0的相同地址位置对应的地址位置相对偏移了。 此外,光盘10是这样的,第二记录轨道14的轨道间距TP2相对于第一记录轨道12的轨道间距TP1的比率(TP1/TP2)大于1。换言之,光盘10是这样的,第二记录轨道14的轨道间距TP2窄于第一记录轨道12的轨道间距TP1,使得径向的整体偏移值在指定范围之内。这里,将轨道间距定义为沿光盘10的径向的、第一或者第二记录轨道12、14的间隔(单位例如为μm/轨道)。此外,如稍后将要描述的那样,上面所引用的指定值为200μm或者更少。 如上所述构造2层类型的光盘10,因此当在光盘10上记录信息或者从光盘10中再现信息时,用作信息记录/再现的照射单元的光学拾取器23(稍后描述)从覆盖层11侧,或者换言之,从图1的底部向上照射为激光束LB的光束,并且控制焦距以及在光盘10的径向移动的距离和方向。通过这样做,将数据记录在相应的记录层上,或者再现所记录的数据。 这个实施例的光盘10是这样的光盘,在该光盘上,基于第一记录层L0和第二记录层L1上的每个地址位置和半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相对偏移第一记录层L0和第二记录层L1上的地址位置,并且通过使第二记录轨道14的轨道间距TP2窄于第一记录轨道12的轨道间距TP1、使得在径向的整体偏移值为200μm或者更少,有可能减少第一记录层L0和第二记录层L1上的地址和半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的偏差。因此,有可能具有用于记录RMD的区域和OPC区域的额外空间。 (实施例示例) 接下来,图4到图7将用于说明,对于当轨道间距比率TP1/TP2不变时的情况(由虚线指示TR比率为1)以及当施加了%差别时的情况(由实线指示),比较第一记录层L0和第二记录层L1的半径和地址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的偏差的示例。 图4示出了在半径r为24mm而且应用了0.1%的轨道间距比率差别的位置处,200μm的偏移量的情况。从图4可以看出,当将由虚线所示、其中轨道间距比率(TP1/TP2)不变的情况,与由实线所示、其中使第二记录层L1相对于第一记录层L0的轨道间距比率变窄0.1%的情况进行比较时,在其中已经使轨道间距比例变窄0.1%的情况下,在内侧的相对位移变得低200μm,而且有可能减少第一记录层L0和第二记录层L1上的地址和半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的偏差。这里,上述200μm的偏移量是朝向第二记录层L1上与第一记录层L0上的相同地址对应的地址位置内侧的200μm偏移。 图5示出了在半径r为24mm而且应用了0.28%的轨道间距比率差别的位置处116μm的偏移量的情况。从图5可以看出,当将由虚线所示、其中轨道间距比率(TP1/TP2)不变的情况,与由实线所示、其中使第二记录层L1相对于第一记录层L0的轨道间距比率变窄0.28%的情况进行比较时,在其中已经使轨道间距比例变窄0.28%的情况下,在内侧和外侧的相对位移都变得显著降低,而且有可能极大地减少第一记录层L0和第二记录层L1上的地址和半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的偏差。 图6示出了在半径r为24mm而且应用了0.5%的轨道间距比率差别的位置处,105μm的偏移量的情况。从图6可以看出,当将由虚线所示、其中轨道间距比率(TP1/TP2)不变的情况,与由实线所示、其中使第二记录层L1相对于第一记录层L0的轨道间距比率变窄0.5%的情况进行比较时,在其中已经使轨道间距比例变窄0.5%的情况下,在外侧的相对位移稍微增加,而在内侧的相对位移变低,而且有可能减少第一记录层L0和第二记录层L1上的地址和半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使轨道间距比例变窄0.6%时也能获得相同结果。 图7示出了在半径r为24mm而且应用了1%的轨道间距比率差别的位置处,105μm的偏移量的情况。从图7可以看出,当将由虚线所示、其中轨道间距比率(TP1/TP2)不变的情况,与由实线所示、其中使第二记录层L1相对于第一记录层L0的轨道间距比率变窄1%的情况进行比较时,在其中已经使轨道间距比例窄变1%的情况下,在外侧的相对位移变大到大约180μm,而且有可能减少第一记录层L0和第二记录层L1上的地址和半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的偏差。 利用如上所述的实施例,以恒线速度将信息记录在第一记录层L0和第二记录层L1上,而且与第一记录层L0上的地址相比,第二记录层L1上与在第一记录层L0上的相同地址对应的地址在105到116μm的范围之内进一步朝内侧偏移,而且通过使第一记录层L0上的轨道间距TP1比在第二记录层L1上的轨道间距TP2窄0.1到0.6%,有可能减少第一记录层L0和第二记录层L1上的地址和半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的偏差。特别地,很清楚当偏移量为116μm,而且使第二记录层L1相对于第一记录层L0的轨道间距比率变窄0.28%时,有可能极大地减少第一记录层L0和第二记录层L1上的地址和半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的偏差。 当使第二记录层L1上的轨道间距TP2相对于第一记录层L0上的轨道间距TP1的比率变窄0.1或者更少时,则类似于轨道间距比例不变时的情况,在内侧的相对位移超过200μm,而且不可能减少第一记录层L0和第二记录层L1上的地址和半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的偏差。 此外,当使第二记录层L1上的轨道间距TP2相对于第一记录层L0上的轨道间距TP1的比率变窄0.6或者更多时,与当轨道间距比率不变时的情况相反,在外侧的相对位移增加到大于280μm,而且不可能减少第一记录层L0和第二记录层L1的地址和半径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的偏差。 (应用于信息记录/再现设备的实例) 接下来,还有可能使用如图3所示的信息记录/再现设备在如上所述构造的光记录介质上记录信息或者从其中再现信息。换言之,信息记录/再现设备是这样的设备,其能够根据来自控制器24的控制,在光盘10上记录信息,并且读取已经记录在光盘10上的信息。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而且各种改变是可能的。例如,本发明的光盘10不局限于在一个表面上的两层,或者换言之双层盘,而且有可能让光盘10在两个表面都具有两层,或者换言之,双层双面盘。此外,本发明不局限于如上所述具有两个记录层的光盘,而且该光盘还可以是具有三层或更多层的多层盘。在三层或更多层的情况下,根据相应层的偏移量设置轨道间距比率。因此,有可能增加将本发明应用到光盘的可应用范围。此外,本发明可以应用于诸如在记录或者再现时使用蓝激光的盘之类的大容量记录介质。 应当理解,在本发明的实践中,可以采用此处描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各种替换。因此,意图让所附权利要求定义本发明的范围,而且由此涵盖在这些权利要求或者它们的等价物的范围之内的方法和结构。 在2005年3月2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5-089012号和在2005年3月2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5-089013号的全部公开,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附图和摘要在内,都通过引用并入于此。
《光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再现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记录介质、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再现设备.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光记录介质,具有:至少第一记录层,用于光学地记录信息;以及第二记录层,用于由穿过所述第一记录层的光束光学地记录所述信息;其中,在所述第二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轨道的轨道间距窄于在所述第一记录层上形成的记录轨道的轨道间距。。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