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楼盖设计方案及施工工艺,特别适用于中、小建筑企业的民用建筑设计施工。 迄今为止,民用建筑普遍采用预制空心楼板,结构整体性、抗震性能差,特别是灌缝质量难以保证,多有渗、漏水现象发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民用建筑结构整体性、抗震性能,革除楼板渗、漏水弊端,并可使小型建筑单位在没有起重设备的情况下也能够盖七层以下楼房。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在工厂预制上表面刷毛的预应力薄芯板,将其支承在墙、梁上,芯板下加适量支顶龙骨,使全楼层构成一个芯板大平面,然后放置芯管、模具,现浇上部空心混凝土层,边浇捣,加支座负筋、圈梁筋,边抽出芯管,当混凝土强度达90%后,拆除支顶龙骨,“预制-现浇”两层组合受力,全楼面一次浇成为整体叠合楼盖。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预制芯板重量轻,便于搬运,人力可提升就位,可不用起重设备;2、工程造价降低6%以上;3、根治了预制空心楼板板缝渗、漏水弊端;4、抗震性能好;5、工程周期短。
本发明有如下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纵向剖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横向剖视图,其中1芯板,2芯板内主筋,3现浇空心板,4负弯短筋,5、6圈梁,7芯管,8砖(或混凝土)。
图3为规模,图4为规模的Ⅰ-Ⅰ剖面图,图5为挡模,图6为挡模的Ⅱ-Ⅱ剖面图,其中1手把,2角钢,3元钢,4、5钢板,6芯管孔位置,7预芯板,8负弯短钢筋位置;
图7为“预-浇叠合梁”,图8为预-浇叠合梁的A-A剖面图,其中1梁主筋,2现浇板,3箍筋,4叠实心走道板,5支座负筋,6砂浆找平,7预制下半梁,8现浇空心板,10预芯板。
图9为悬板式阳台,其中8现浇空心板,9悬板阳台,10预芯板。
本发明将结合以上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工程施工到±0.00,按图纸位置就地预制下半梁〔高度h=H-(全板厚+30),约为梁高的2/3〕,上面粗糙,梯间下平台为不另支模叠合板。边砌墙边放预制梯踏步,梯上平台与楼板同标高,将墙砌到平口时放预制过梁,吊升预制半梁就位,垫实、找平,加支顶柱。标高误差±3,墙砌到板底标高时,全层墙、梁操平垫砂浆,放置芯板,支顶、龙骨,芯板压梁40~45,压墙80毫米,留筋头(其侧边不压纵墙),支悬板阳台模板,绑钢筋,放圈梁筋,根据现浇工艺流程所分条带。搭铺水平运混凝土道路,浇水清洗,复检操、调平,同时在开浇起始端间处放置芯管,规模和挡模,开始浇捣空心板,边浇边加支座负筋,局部加强筋,边抽出芯管移放新位,然后提出挡模,放到芯管前进端新位置,浇一间退一间,浇到末端前,“抽芯管机”退到端脚手架上,完成末间抽管作业之后,返回起浇端,浇捣第二条带,直至浇完全楼层,预-浇叠合空心板、预-浇叠合“T”形梁、无模圈梁、无梯梁的叠合梯平台厨、厕、廊及悬板式阳台,全楼层同标高,同步一次浇成,养护期间,接搭外脚手架运砖,可从第一天起浇端部位开始砌上一层墙,待混凝土强度达90%,可拆除支顶龙骨,向上层周转使用,当混凝土完全凝固后,“预制-现浇叠合两层”组合受力。
叠合空心板按普通计算理论,取中跨及支座的平均弯矩算定全板配筋量,下部芯板为人力可抬,每块面积小于2m2,重量不大于130kg/块,芯板上表面刷毛,长线法生产芯板时最好用无震动的挤压成型工艺,主筋位置准确,控制应力就小,尽可能同时释放应力,为防裂缝,蒸养温度低,要侧重搬运和堆放。
预-浇叠合单梁的设计按肋形楼盖的“T”形梁计算配筋(bi取3B),芯管通过后bi段hi浇为实心板,计算时控制梁中和轴在受压翼缘下缘以下,在一般民用房荷载下,长6米以内普通梁多可以用加强箍筋的办法代替弯筋,承受主拉应力,按间距=园管外径+孔间隔算定箍筋直径。
现浇连续空心板按“T”形受弯构件(折算成工字形断面)设计配筋,计算控制中性轴在受压翼缘的下缘以下,连接板支座处有负筋,跨中弯矩较小,芯板应变量小,芯管与预芯板交线由于芯板表面刷毛而成一虚线,经震捣水泥浆可串通,使其叠合面积几乎达100%,和已有技术“组合实心板”相同,所以“预-浇叠合面也不会滑动。
悬板式阳台,用普通方法计算配筋,负主筋可任意伸入房间内弯入现浇板中,全楼芯板下支顶尽量用可调升的三角支架,龙骨用方木或圆管,龙骨间距按复核施工荷重计算决定。
本发明工艺,使砖混楼房每层只有“砌砖”和同标高、同步浇注叠空楼盖“这两道工序。全楼几乎不需另支模板(悬板阳台底模也可用芯板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