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铁塔复合节点.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1411136 上传时间:2018-06-13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20175909.0

申请日:

2008.10.23

公开号:

CN201377195Y

公开日:

2010.01.06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4H 12/08申请日:20081023授权公告日:20100106终止日期:20131023|||授权

IPC分类号:

E04H12/08

主分类号:

E04H12/08

申请人: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发明人:

夏开全; 高 雁; 刘学武

地址:

100055北京市宣武区广安门南滨河路33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金之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梁朝玉;刘良勇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输电线路铁塔复合节点,包括原节点和新增构件,新增构件包括:具有与第一节点板相同的厚度并存在一个能让第一节点板嵌入的中空部位的第一新增节点板,具有与第二节点板相同的厚度并存在一个能让第二节点板嵌入的中空部位的第二新增节点板。其中,第一新增节点板上的中空部位沿第一新增节点板厚度方向是通透的,靠近主材处是开口的;第二新增节点板上的中空部位沿第二新增节点板厚度方向是通透的,靠近主材处是开口的。第一新增节点板和所述第二新增节点板分别被固定连接在塔身主材上。本实用新型可用于在输电线路铁塔负荷状态的现场加固施工,无需拆卸、重装被加固杆件,操作方便,而且还可以不需要焊缝实现连接加固。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输电线路铁塔复合节点,包括原节点和新增构件,所述原节点板包括第一节点板、第二节点板和主材,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增构件包括:
第一新增节点板,具有与所述第一节点板相同的厚度,并存在一个能让所述第一节点板嵌入的中空部位,使得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能够紧贴靠所述第一节点板;
第二新增节点板,具有与所述第二节点板相同的厚度,并存在一个能让所述第二节点板嵌入的中空部位,使得所述第二新增节点板能够紧贴靠所述第二节点板;其中,
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上的所述中空部位沿第一新增节点板厚度方向是通透的,靠近主材处是开口的;
所述第二新增节点板上的所述中空部位沿第二新增节点板厚度方向是通透的,靠近主材处是开口的;
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和所述第二新增节点板分别被固定连接在塔身主材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增构件还包括加固主材;以及
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具有用于安装所述加固主材的连接部位,所述加固主材通过所述连接部位与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固定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原节点的所述主材由第一主材和第二主材构成,并且所述第一主材和所述第二主材在纵向构成一定的夹角,所述第一节点板和所述第二节点板也都具有与所述夹角大小相同的弯角,使得在所述原节点上形成一变坡,所述新增构件还包括第一加固主材、第二加固主材和新增内贴板;其中,
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具有与所述夹角大小相同的弯角和一个用于安装所述第一加固主材的第一连接部位,所述第一加固主材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与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还具有一个用于安装所述第二加固主材的第二连接部位,所述第二加固主材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与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新增节点板具有与所述夹角大小相同的弯角;
所述新增内贴板,具有与所述夹角大小相同的弯角,且两端分别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加固主材和所述第二加固主材上,使得其紧贴靠在所述第一加固主材和所述第二加固主材的内侧。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节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新增外包板,具有与所述夹角大小相同的弯角,且两端分别被固定连接,使得紧贴靠在所述第一加固主材和所述第二加固主材的外侧,所述新增外包板所处位置与所述新增内贴板的位置相对应。

5.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原节点还包括至少一根斜材,所述新增构件还包括至少一根加固斜材,所述加固斜材的一端被固定连接在相应的第一新增节点板或第二新增节点板上。

6.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原节点还包括至少一根水平材,所述新增构件还包括至少一根加固水平材,所述加固水平材的一端被固定连接在相应的第一新增节点板或第二新增节点板上。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原节点还包括至少一根斜材,所述新增构件还包括至少一根加固斜材,所述加固斜材的一端被固定连接在相应的第一新增节点板或第二新增节点板上。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连接是螺栓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节点,其特征在于:新增加的所述螺栓的等级型号与所述第一节点板和所述第二节点板上原有的相对应的螺栓的等级型号相同或提高增大。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节点,其特征在于:新增加的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所述第二新增节点板栓采用高强钢。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合节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与所述第一节点板之间的接缝和所述第二新增节点板与所述第二节点板之间的接缝可焊缝连接。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复合节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和所述第二新增节点板还可分别具有加劲肋。

说明书

输电线路铁塔复合节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电线路铁塔复合节点,特别是涉及用于加固输电线路铁塔节点的构件。
背景技术
在电力行业中,输电线路铁塔承担输送电能的重要任务。当使用中的输电线路铁塔遭遇设计条件发生改变时,铁塔构件将发生损伤,需要对其进行加固修复。对于输电线路铁塔的加固修复,除原有的杆件(主材、斜材、辅助材等)需要加固外,原有的节点结构也需要进行加固。如果使用传统的输电线路铁塔加固技术,则在加固输电线路铁塔时须停电后进行施工。然而,输电线路铁塔承担输送电能的重要任务,停电施工必然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在输电线路铁塔负荷状态下对其进行加固的技术将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此外,在对输电线路铁塔加固时,对输电线路铁塔节点的加固补强技术是输电线路铁塔加固的关键技术,节点的加固效果直接决定了铁塔加固的成败。然而,常规的节点加固技术无法解决现有铁塔加固中存在的问题或无法满足《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5154-2002)中的相关规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鉴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输电线路铁塔复合节点,其可用于在输电线路铁塔负荷状态的现场加固施工,无需拆卸、重装被加固构件,操作方便,而且还可以不需要焊缝实现连接加固。
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只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规定,在任何程度上都不受这一节实用新型内容的陈述所限。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电线路铁塔复合节点,包括原节点和新增构件,所述原节点板包括第一节点板、第二节点板和主材,所述新增构件包括:第一新增节点板,具有与所述第一节点板相同的厚度,并其上存在一个能让所述第一节点板嵌入的中空部位,使得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能够紧贴靠所述第一节点板;第二新增节点板,具有与所述第二节点板相同的厚度,并其上存在一个能让所述第二节点板嵌入的中空部位,使得所述第二新增节点板能够紧贴靠所述第二节点板;其中,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上的所述中空部位沿第一新增节点板厚度方向是通透的、靠近主材处是开口的;所述第二新增节点板上的所述中空部位沿第二新增节点板厚度方向是通透的、靠近主材处是开口的;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和所述第二新增节点板分别被固定连接在塔身主材上。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如下附属技术特征:
所述新增构件还包括加固主材;以及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具有用于安装所述加固主材的连接部位,所述加固主材通过所述连接部位与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固定连接。
所述原节点的所述主材由第一主材和第二主材构成,并且所述第一主材和所述第二主材在纵向构成一定的角度,所述第一节点板和所述第二节点板也都具有与所述夹角大小相同的弯角,使得在所述原节点上形成一变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增构件还包括第一加固主材、第二加固主材和新增内贴板;其中,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具有与所述夹角大小相同的弯角和一个用于安装所述第一加固主材的第一连接部位,所述第一加固主材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与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还具有一个用于安装所述第二加固主材的第二连接部位,所述第二加固主材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与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新增节点板具有与所述夹角大小相同的弯角;所述新增内贴板,具有与所述夹角大小相同的弯角,且两端分别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加固主材和所述第二加固主材上,使得所述新增内贴板紧贴靠在所述第一加固主材和所述第二加固主材的内侧。
还包括新增外包板,具有与所述夹角大小相同的弯角,且两端分别被固定连接,使得其紧贴靠在所述第一加固主材和所述第二加固主材的外侧,所述新增外包板所处位置与所述新增内贴板的位置相对应。
所述原节点还包括至少一根斜材,所述新增构件还包括至少一根与上述斜材相对应的加固斜材,所述加固斜材的一端被固定连接在相应的第一新增节点板或第二新增节点板上。
所述原节点还包括至少一根水平材,所述新增构件还包括至少一根与上述水平材相对应的加固水平材,所述加固水平材的一端被固定连接在相应的第一新增节点板或第二新增节点板上。
所述原节点还包括至少一根斜材,所述新增构件还包括至少一根与上述斜材相对应的加固斜材,所述加固斜材的一端被固定连接在相应的第一新增节点板或第二新增节点板上。
所述固定连接是螺栓连接。
新增加的所述螺栓的等级型号与所述第一节点板和所述第二节点板上原有的相对应的螺栓的等级型号相同或提高增大。
新增加的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所述第二新增节点板采用高强钢。
在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与所述第一节点板之间的接缝和所述第二新增节点板与所述第二节点板之间的接缝可焊缝连接。
在所述第一新增节点板和所述第二新增节点板还可分别具有加劲肋。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输电线路铁塔复合节点具有如下优点:首先,本实用新型中的新增节点板均具有在靠近主材处开口的中空部位,并且新增节点板的厚度与原节点板的厚度相同,因此在不需要拆卸原构件的情况下,可在原节点板外围增加新节点板来使新旧构件连接在一起,使得可用于在输电线路铁塔负荷状态的现场加固施工,操作方便;其次,由于在原有构件不变动的情况下将新增构件通过螺栓与原有构件连接,使得新增构件安装方便,还可使加固构件与被加固构件共同受力,保证铁塔的整体加固效果;再次,新增加的节点板和螺栓均采用高强钢,增强了连接的可靠性,也保证了铁塔的整体加固效果;最后,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在新增的节点板薄弱部位上增加加劲肋,可以消除偏心引起的内力重分配带来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节点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加固前原节点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新增节点板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新增节点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加固主材结构示意图;
图5为加固斜材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复合节点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加固前节点结构示意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新增节点板结构示意图;
图8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新增节点板结构示意图;
图9A、9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加固主材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新增内贴板结构示意图;
图11A、11B为新增外包板板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加固水平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节点是在原节点的基础上添加相应的新增构件,从而对原节点进行加固。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输电线路铁塔复合节点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输电线路铁塔原节点结构示意图。图3A-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各新增构件结构示意图。首先,参照图1-图5就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输电线路铁塔复合节点1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复合节点1包括原节点5和新增构件。上述原节点5包括主材2、第一节点板10、第二节点板8和斜材4,上述新增构件包括加固主材3、第一新增节点板9、第二新增节点板11和加固斜材6。第一新增节点板9通过螺孔95、96、931、941(参照图3A)和主材2的肢2a、斜材4相应部分上新增的相应的螺孔及与它们相应的螺栓91、92、93、94被安装在原节点5上,以加固第一节点板10。
同样,第二新增节点板11通过螺孔114、115、116、117(参照图3B)和主材2的肢2b、斜材4相应部分上新增的相应的螺孔及与它们相应的螺栓被安装在原节点5上,以加固第二节点板8。
将加固斜材6通过螺孔61及与它们相应的螺栓安装在第一新增节点板9或第二新增节点板11上,以加固相应的斜材4。
将加固主材3通过螺孔931、941及与它们相应的螺栓安装在第一新增节点板9的连接部位97(参照图3A)上,加固了主材2。
加固前原节点5的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输电线路铁塔在纵向起主要支撑构件的主材2、承载外荷载的斜材4及两个用于连接主材2和斜材4的第一节点板10、第二节点板8。在图2中,在主材2、斜材4、第一节点板10和第二节点板8上都具有相应的一定量的螺孔(无图示),第一节点板10和第二节点板8通过与上述螺孔相应的一定数量的螺栓101、102、81、82分别将斜材4固定连接在主材2的两肢2a、2b上。上述斜材4的数量可以是一根或数根,其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一新增节点板9,如图3A所示,其厚度与第一节点板10的厚度相同,并在第一新增节点板9上具有一个至少能使第一节点板10完全嵌入其中的中空部位98。该中空部位98沿第一新增节点板9的厚度方向是通透的,并在靠近用于连接主材2的第一新增节点板9的近端99处是开口的,使得第一新增节点板9能从第一节点板10两侧的斜材4之间的第一节点板10所在的平面上插入并紧贴靠第一节点板10(参照图1)。
第一新增节点板9在横向(X方向)还可以比第二新增节点板11(参照图3B)多出一个用于安装加固主材3的连接部位97。上述连接部位97是与主材2连接的第一新增节点板9的近端99沿主材2的肢2a的平面向外伸出部位。
在远离上述近端99并用于连接斜材4和加固斜材6的第一新增节点板9的远端901上,具有一定数量的螺孔95、96。螺栓91、92分别通过上述螺孔95、96将第一新增节点板9分别与斜材4和加固斜材6连接。
在第一新增节点板9的近端99上同样具有一定数量的螺孔931、941。螺栓93、94分别通过上述螺孔931、941将第一新增节点板9与主材2连接。
此外,在连接部位97上也可以具有一定数量的用于连接加固主材3的螺孔931、941。上述螺栓93、94分别通过上述螺孔931、941将第一新增节点板9与加固主材3连接。
上述螺栓91、92、93、94最好和与它们分别相对应的用于连接斜材4、主材2和加固主材3的第一节点板10上相应的螺栓的等级型号相同,必要时可提高等级、增大型号。
第二新增节点板11,如图3B所示,其厚度与第二节点板8的厚度相同,并在第二新增节点板11上具有一个至少能使相应的第二节点板8完全嵌入其中的中空部位110。该中空部位110沿第二新增节点板11的厚度方向是通透的,并在靠近用于连接主材2的第二新增节点板11的近端113处是开口的,使得第二新增节点板11能从第二节点板8两侧的斜材4之间的第二节点板8所在的平面上插入并紧贴靠第二节点板8。
在远离上述近端113并用于连接斜材4和加固斜材6的第二新增节点板11的远端118上,具有一定数量的螺孔115、116。螺栓111、112通过上述螺孔115、116将第二新增节点板11分别与斜材4和加固斜材6连接。
在靠近主材2的第二新增节点板11的近端113上同样具有一定数量的螺孔114、117。与上述螺孔114、117相对应的螺栓(无图示)通过上述螺孔114、117将第二新增节点板11与主材2连接。
上述第二新增节点板11上的螺栓最好和与它们分别相对应的用于连接斜材4、主材2的第二节点板8上相应的螺栓的等级型号相同必要时可提高等级、增大型号。
加固主材3,如图4所示,由两肢3a、3b构成。加固主材3的一肢3a上具有一定量的螺孔31、32,其中螺孔31的孔径、数量最好与上述第一新增节点板9的连接部位97上的螺孔931的孔径、数量相等,螺孔32的孔径、数量最好与上述第一新增节点板9的连接部位97上的螺孔941的孔径、数量相等。螺孔31和螺孔32在加固主材3上的分布位置分别与第一新增节点板9的连接部位97上的螺孔931和螺孔941的分布位置相对应,使得螺栓93通过螺孔931和螺孔31以及螺栓94通过螺孔941和螺孔32将加固主材3与第一新增节点板9固定连接。
加固斜材6,如图5所示,由两肢6a、6b构成。加固斜材6的一肢6a或6b上具有一定量的螺孔61,其中螺孔61的孔径、数量、分布位置最好与第一新增节点板9上的螺孔95或螺孔96或第二新增节点板11上的螺孔115或螺孔116的孔径、数量及分布位置相等或相对应,具体情况视需要用加固斜材6加固的斜材4所处的位置而定。上述加固斜材6的数量可以是一根或数根,最好与原节点5上斜材4的数量相对应。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输电线路铁塔复合节点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输电线路铁塔原节点结构示意图。图8A-图12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各新增构件结构示意图。首先,参照图6-图12B就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输电线路铁塔复合节点7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复合节点7包括原节点70和新增构件。上述原节点70包括第一主材71、第二主材72、第一节点板75、第二节点板76和水平材79。其中,第一主材71和第二主材72在纵向构成一定角度,使得铁塔的塔身形成一变坡。上述新增构建包括第一加固主材20、第二加固主材21、第一新增节点板73、第二新增节点板74和加固水平材78。第一新增节点板73通过其上的螺孔739a(参照图8A)、第二主材72上与螺孔739a相应的新螺孔(无图示)用相应的螺栓731被连接在原节点70的第二主材72上,第一新增节点板73的另一端也通过其上的螺孔739b(参照图8A)、第一主材71上与螺孔739b相应的新螺孔(无图示)用相应的螺栓732被连接在原节点70的第一主材71上,以加固第一节点板75。
同样,第二新增节点板74通过其上的螺孔745a(参照图8B)、第二主材72上与螺孔745a相应的新螺孔(无图示)用相应的螺栓741被连接在原节点70的第二主材72上,第二新增节点板74的另一端也通过其上的螺孔745b(参照图8B)、第一主材71上与螺孔745b相应的新螺孔(无图示)用相应的螺栓742被连接在原节点70的第一主材71上,以加固第二节点板76。
将加固水平材78(参照图12A、12B)通过其一肢78a的螺孔739a、第一新增节点板73上的相应的螺孔739b及相应的螺栓732连接在第一新增节点板73上,以加固相应的水平材79。
将加固水平材78(参照图12B)通过其一肢78b上的螺孔745b、第二新增节点板74上的相应的螺孔745b及相应的螺栓742连接在第二新增节点板74上,以加固相应的水平材79。
将第一加固主材20(参照图9A)通过其一肢20a上的螺孔201、第一新增节点板73的第一连接部位737上的螺孔739b及相应的螺栓732安装在第一新增节点板9的第一连接部位737上。将第二加固主材21(参照图9B)通过其一肢21a上的螺孔211、第一新增节点板73的第二连接部位738上的螺孔739a及相应的螺栓731安装在第一新增节点板9的第二连接部位738上。再分别由相对应的螺栓772、774通过新增内贴板77上的螺孔201、203(参见图10)、第一加固主材20上的螺孔201、203以及新增外包板88a、88b上的螺孔201、203将新增内贴板77、第一加固主材20、新增外包板88a、88b的一端固定连接,由相对应的螺栓771、773通过新增内贴板77上的螺孔212、213(参见图10)、第二加固主材21上的螺孔212、213以及新增外包板88a、88b上的螺孔212、213将新增内贴板77另一端、第二加固主材20一端、新增外包板88a、88b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使得新增内贴板77紧贴靠在第一加固主材20和第二加固主材21的内侧、新增外包板88a、88b分别紧贴靠在第一加固主材20的肢20a与第二加固主材21的肢21a外侧和紧贴靠在第一加固主材20的肢20b与第二加固主材21的肢21b外侧,从而将第一加固主材20和第二加固主材21的相应部分紧夹在新增内贴板77和新增外包板88a、88b之间,以对主材20、21的加固。
加固前原节点70,如图7所示,包括输电线路铁塔在纵向起主要支撑作用的第一、二主材71、72、承载水平荷载的水平材79及用于连接第一、二主材71、72和水平材79的第一、二节点板75、76。如前所述,由于第一主材71和第二主材72在纵向构成一定角度,使得铁塔的塔身形成一变坡。因此,第一节点板75上用于连接第一主材71的部分与用于连接第二主材72的部分也构成一定角度(弯角),并且与第一主材71和第二主材72所构成的角度相同,使得第一节点板75的上述两部分分别能够紧贴第一主材71和第二主材72。同样,第二节点板76上用于连接第一主材71的部分与用于连接第二主材72的部分也构成一定角度(弯角),并且也与第一主材71和第二主材72所构成的角度相同,使得第二节点板76的上述两部分分别能够紧贴第一主材71和第二主材72。第一、二节点板75、76通过各部分上的螺孔和各自相应的螺栓751、752、761、762连接第一、二主材71、72和水平材79。上述水平材79的数量可以是一根或数根,是具体情况而定。
第一新增节点板73,如图8A所示,其厚度与第一节点板75的厚度相同,并在第一新增节点板73上具有一个至少能使第一节点板75完全嵌入其中的中空部位730。该中空部位730沿第一新增节点板73的厚度方向是通透的,并在靠近用于连接第一、二主材71、72的第一新增节点板73的近端734、735处是开口的,使得第一新增节点板73能在第一节点板75所在的面上插入并紧贴靠第一节点板75。与第一节点板75相对应,第一新增节点板73用于连接第一主材71的部分与用于连接第二主材72的部分也构成一定角度(弯角),并且与第一主材71和第二主材72所构成的角度及第一节点板75上相应的两部分所构成的角度相同,使得第一新增节点板73的上述两部分与第一节点板75上相应的两部分分别处于相对应的面上。
第一新增节点板73在横向(X方向)还可以比第二新增节点板74(参照图8B)多出一个用于安装第一、二加固主材20、21的第一、二连接部位737、738。上述第一、二连接部位737、738分别是与第一、二主材71、72连接的第一新增节点板73的近端734、735沿第一、二主材71、72的肢71a、72a的平面向外伸出部位。
在远离上述近端734、735并用于连接水平材79和加固水平材78的第一新增节点板73的远端736上,具有一定数量的螺孔739a、739b。螺栓731、732分别通过上述螺孔739a、739b将第一新增节点板73分别与水平材79和加固水平材78连接。
在第一新增节点板73的近端734、735上同样具有一定数量的螺孔739b、739a。螺栓732、731分别通过上述螺孔739b、739a和第一、二主材71、72相应的肢71a、72a上新增的螺孔(无图示)将第一新增节点板73与第一、二主材71、72连接。
此外,在第一、二连接部位737、738上也可以分别具有一定数量的用于连接第一、二加固主材20、21的螺孔739b、739a。螺栓732、731分别通过上述螺孔739b、739a将第一新增节点板73与第一、二加固主材20、21连接。
第一新增节点板73的上述螺栓731、732最好各自与第一节点板75上的与其相对应的螺栓751、752的等级型号相同,必要时可提高等级、增大型号。
第二新增节点板74,如图8B所示,其厚度与第二节点板76的厚度相同,并在第二新增节点板74上具有一个至少能使第二节点板76完全嵌入其中的中空部位740。该中空部位740沿第二新增节点板74的厚度方向是通透的,并在靠近用于连接第一、二主材71、72的第二新增节点板74的近端743、744处是开口的,使得第二新增节点板74能在第二节点板76所在的面上插入并紧贴靠第二节点板76。与第二节点板76相对应,第二新增节点板74用于连接第一主材71的部分与用于连接第二主材72的部分也构成一定角度(弯角),并且也与第一主材71和第二主材72所构成的角度及第二节点板76上相应的两部分所构成的角度相同,使得第二新增节点板74的上述两部分与第一节点板76上相应的两部分分别处于相对应的面上。
在远离上述近端743、744并用于连接水平材79和加固水平材78的第二新增节点板74的远端746上,具有一定数量的螺孔745a、745b。螺栓741、742分别通过上述螺孔745a、745b将第二新增节点板74分别与水平材79和加固水平材78连接。
在第二新增节点板74的近端743、744上同样具有一定数量的螺孔745a、745b。螺栓731、732分别通过上述螺孔745a、745b和第一、二主材71、72相应的肢71b、72b上新增的螺孔(无图示)将第二新增节点板74与第一、二主材71、72连接。
第二新增节点板74的上述螺栓741、742最好各自与第二节点板76上的与其相对应的螺栓761、762的等级型号相同,必要时可提高等级、增大型号。
第一加固主材20,如图9A所示,由两肢20a、20b构成。第一加固主材20的一肢20a上靠近第一加固主材20和第二加固主材21相接处一端(参照图6)具有一定量的螺孔201、202。其中,螺孔202的孔径、数量最好与上述第一新增节点板73的第一连接部位737、上的螺孔739b的孔径、数量相等。螺孔202在第一加固主材20上的分布位置与第一新增节点板73的第一连接部位737上的螺孔739b的分布位置相对应,使得螺栓732通过螺孔739b将第一加固主材20与第一新增节点板73固定连接。螺孔201用于连接新增内贴板77和新增外包板88a。在第一加固主材20的另一肢20b上靠近第一加固主材20和第二加固主材21相接处一端(参照图6)具有一定量的用于连接新增内贴板77和新增外包板88a的螺孔203。
第二加固主材21,如图9B所示,也由两肢21a、21b构成。第二加固主材21的一肢21a上靠近第一加固主材20和第二加固主材21相接处一端(参照图6)具有一定量的螺孔211、212。其中,螺孔211的孔径、数量最好与上述第一新增节点板73的第二连接部位738上的螺孔739a的孔径、数量相等。螺孔211在第二加固主材21上的分布位置与第一新增节点板73的第二连接部位738上的螺孔739a的分布位置相对应,使得螺栓731通过螺孔739a将第二加固主材21与第一新增节点板73固定连接。螺孔212用于连接新增内贴板77和新增外包板88a。在第二加固主材21的另一肢21b上靠近第一加固主材20和第二加固主材21相接处一端(参照图6)具有一定量的用于连接新增内贴板77和新增外包板88a的螺孔213。此外,第二加固主材的两肢21a、21b以较长的一边为共轴线形成一定角度,该角度的大小与第一加固主材20的两肢20a、20b以较长的一边为共轴线所构成的角度相同。
新增内贴板77,如图10所示,其也由两肢77a、77b构成。两肢77a、77b用于贴靠第一加固主材20或第二加固主材21的部分所形成的角度(弯角)与第一加固主材20或第二加固主材21在纵向所构成的上述角度相同,使得新增内贴板77能够同时紧贴第一加固主材20和第二加固主材21的内侧的相应部位。新增内贴板77的一肢77a上具有螺孔201、212。螺孔201的孔径、分布位置最好与第一加固主材20的肢20a上相应的螺孔的孔径、分布位置相同或相对应,用以连接新增内贴板77、第一加固主材20和新增外包板88a。螺孔212的孔径、分布位置最好与第二加固主材21的肢21a上相应的螺孔的孔径、分布位置相同或相对应,用以连接新增内贴板77、第二加固主材21和新增外包板88a。新增内贴板77的另一肢77b上具有螺孔203、213。螺孔203的孔径、分布位置最好与第一加固主材20的肢20b上相应的螺孔的孔径、分布位置相同或相对应,用以连接新增内贴板77、第一加固主材20和新增外包板88a。螺孔213的数量、孔径、分布位置最好与第二加固主材21的肢21a上相应的螺孔的数量、孔径、分布位置相同或相对应,用以连接新增内贴板77、第二加固主材21和新增外包板88a。新增内贴板77两肢77a、77b的长度分别与第一、二新增节点板73、74的中空部位730、740的开口处的宽度(Y方向)相同。
新增外包板88a,如图11A所示,其形状与新增内贴板77的肢77a的形状相同或相似,长度与第二新增节点板74的中空部位740的开口处的宽度(Y方向)相同。在新增外包板88a上具有一定量的螺孔201、212,这些螺孔201、212的数量、孔径、分布位置分别与上述第一加固主材20和第二加固主材21的肢20a、21a上相应的螺孔的数量、孔径、分布位置相同或相对应。
新增外包板88b,如图11B所示,其形状与新增内贴板77的肢77b的形状相同或相似,长度与第一新增节点板73的中空部位730的开口处的宽度(Y方向)相同。在新增外包板88b上具有一定量的螺孔203、213,这些螺孔203、213的数量、孔径、分布位置分别与上述第一加固主材20和第二加固主材21的肢20b、21b上相应的螺孔的数量、孔径、分布位置相同或相对应。
新增外包板88a、88b用于贴靠第一加固主材20或第二加固主材21的部分所形成的角度(弯角)与第一加固主材20或第二加固主材21在纵向所构成的上述角度相同,使得新增外包板88a、88b能够同时紧贴靠第一加固主材20和第二加固主材21的外侧的相应部位。
加固水平材78,如图12所示,由两肢78a、78b构成。加固水平材78的一肢78a或78b上具有一定量的螺孔781。其中,螺孔781的孔径、数量、分布位置最好与第一新增节点板73上的螺孔739b或第二新增节点板74上的螺孔745b的孔径、数量及分布位置相等或相对应,具体情况视需要用加固水平材78加固的水平材79所处的位置而定。上述加固水平材78的数量可以是一根或数根,最好其数量与原节点70上的水平材79的数量相对应。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原节点5还可以包括水平材。与此相应,新增构件中还包括加固水平材。上述水平材和加固水平材可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水平材79和加固水平材78相同或相似,并它们与其它构件的连接方式也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水平材79和加固水平材78与其它构件的连接方式和要求相同或相似。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原节点5还可以只具有水平材而不具有斜材4。与此相应,新增构件中也具有加固水平材但不具有加固斜材6。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原节点5还可以同时不具有水平材和斜材4。与此相应,新增构件中同时不包括加固水平材和加固斜材6。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原节点70还可以包括斜材。与此相应,新增构件中还包括加固斜材。该斜材和加固斜材可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斜材4和加固斜材6相同或相似,并它们与其它构件的连接方式和要求也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斜材4和加固斜材6与其它构件的连接方式相同或相似。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原节点70还可以只具有斜材而不具有水平材79。与此相应,新增构件中也具有加固斜材但不具有加固水平材78。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原节点70还可以同时不具有水平材79和斜材。与此相应,新增构件中也同时不包括加固水平材78和加固斜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新增构件与新增节点板的连接和原构件的连接方式相同。其中,所有新增加的螺栓可以按实际情况确定其长度。为了保证连接的可靠性,新增加的节点板均采用高强钢,新增加的螺栓的等级型号可与被加固材同等,必要时可提高等级、增大型号。
另外,为保证整体受力的可靠性,在验算允许时,上述新增节点板与原节点板相接处的接缝可采用焊缝连接。此外,如果在条件允许下,上述新增的各构件与原构件或各新增构件之间均可采用焊缝连接。此外,除了上述螺栓和焊缝连接外,还可以采用能够达到上述连接效果的铆接、锁扣连接等固定连接方式。
在多采用双角钢截面的主材的特高压铁塔中,运行后会出现有不少节点板均出现弯曲损坏。鉴于此,可以考虑在新增的节点板薄弱部位上增加加劲肋(无图示),以消除偏心引起的内力重分配带来的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中,各构件的形状可以不同于上述实施方式及附图中所公开的构件形状。
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可以认为在所有部分均为例示,绝无限制性。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所限,仅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示,而且包括与权利要求范围具有同样意思及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输电线路铁塔复合节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输电线路铁塔复合节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输电线路铁塔复合节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输电线路铁塔复合节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输电线路铁塔复合节点.pdf(2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提供输电线路铁塔复合节点,包括原节点和新增构件,新增构件包括:具有与第一节点板相同的厚度并存在一个能让第一节点板嵌入的中空部位的第一新增节点板,具有与第二节点板相同的厚度并存在一个能让第二节点板嵌入的中空部位的第二新增节点板。其中,第一新增节点板上的中空部位沿第一新增节点板厚度方向是通透的,靠近主材处是开口的;第二新增节点板上的中空部位沿第二新增节点板厚度方向是通透的,靠近主材处是开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