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击实器.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1406520 上传时间:2018-06-1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3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20187165.4

申请日:

2008.09.25

公开号:

CN201280728Y

公开日:

2009.07.29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2D 33/00申请日:20080925授权公告日:20090729终止日期:20100925|||授权

IPC分类号:

E02D33/00; G01N1/28

主分类号:

E02D33/00

申请人:

南京农业大学

发明人:

丁启朔; 丁为民; 潘根兴

地址:

210095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卫岗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孙忠浩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土壤击实器,包括底座、击锤、击样筒、压板和压板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击样筒由外护筒、击样环、上护筒和卡箍组成,其中:击样筒内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击样环、外护筒,外层为外护筒,外护筒的上下至少设有两个紧固卡箍;所述的外护筒和击样环至少由两个弧形板拼接形成一个圆,击样环与上护筒的内径一致;底座有一个与击样筒匹配的凹面,击样筒置于底座的凹面上;压板压于击样筒顶端,并通过压板螺栓与底座连接;所述的击样筒中的击样环与上护筒之间放置开口式弹性隔离圈,闭合后的开口式弹性隔离圈的内径与击样环的内径一致。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土壤击实器,包括底座、击锤、击样筒、压板和压板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击样筒由外护筒、击样环、上护筒和卡箍组成,其中:击样筒内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击样环、外护筒,外层为外护筒,外护筒的上下至少设有两个紧固卡箍;所述的外护筒和击样环至少由两个弧形板拼接形成一个圆,击样环与上护筒的内径一致;底座有一个与击样筒匹配的凹面,击样筒置于底座的凹面上;压板压于击样筒顶端,并通过压板螺栓与底座连接;所述的击样筒中的击样环与上护筒之间放置开口式弹性隔离圈,闭合后的开口式弹性隔离圈的内径与击样环的内径一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壤击实器,其特征在于:击样筒内层的下部含有1~5个击样环,上部为上护筒,各击样环之间以及击样环与上护筒之间均放置开口式弹性隔离圈。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土壤击实器,其特征在于:拼接形成一个圆的击样环的半径为71.9mm,高度为20mm。

说明书

土壤击实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力学中土的击实试验设备,属于土壤学的土壤物理分析及土力学的击实试验技术领域。特别是土壤学科对于农业土壤的物理状态评价的试验设备,用于对土壤的压实/击实性能进行评价,也适用于击实法制取土壤样品。
背景技术
击实器是室内土力学中的主要试验设备,动力固结法是土壤学评价农业土壤压实性能的一个主要方法,CN101216387A公开了一种空心圆柱扭剪仪重塑样击实器,这种专用击实器不仅分层加样土的操作困难,而且难以用于农业土壤压实性能的试验。
目前,评价农业土壤压实性能的击实器一般采用单层填装土料,且所用土料很少,将土样取出后不能满足做进一步的测试分析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评价农业土壤压实性能的击实器存在的采用单层填装土料,用土料很少,将土样取出后不能满足做进一步的测试分析的需要的实际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土壤击实器及其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1、一种土壤击实器,包括底座、击锤、击样筒、压板和压板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击样筒由外护筒、击样环、上护筒和卡箍组成,其中:击样筒内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击样环、外护筒,外层为外护筒,外护筒的上下至少设有两个紧固卡箍;所述的外护筒和击样环至少由两个弧形板拼接形成一个圆,击样环与上护筒的内径一致;底座有一个与击样筒匹配的凹面,击样筒置于底座的凹面上;压板压于击样筒顶端,并通过压板螺栓与底座连接;所述的击样筒中的击样环与上护筒之间放置开口式弹性隔离圈,闭合后的开口式弹性隔离圈的内径与击样环的内径一致。
在本实用新型中:击样筒内层的下部含有1~5个击样环,上部为上护筒,各击样环之间以及击样环与上护筒之间均放置开口式弹性隔离圈。
在本实用新型中:拼接形成一个圆的击样环的半径为71.9mm,高度为20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由于击样筒中的击样环与上护筒之间以及相邻的击样环之间放置开口式弹性隔离圈,闭合后的开口式弹性隔离圈的内径与击样环的内径一致,取模时开口式弹性隔离圈会形成缝隙,便于分割土壤样品;由于击样筒中的外护筒和击样环至少由两个弧形板拼接形成一个圆,便于分解外护筒和击样环,方便的取出击样环中的土壤样品;采用两个以上的击样环,可以在装填的待测土壤击实后同步获得不同层面的土壤样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土壤击实器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另一种土壤击实器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是利用图1用2.5Kg击锤以30cm行程完成25击,获取土壤的相对压实度曲线;
图4是利用图1用2.5Kg击锤以五种行程完成25击获取土壤的相对压实度曲线;
图5是用2.5Kg击锤以30cm行程完成25击获取土壤的相对压实度曲线。
图中:1、底座,2、压板螺栓,33击样环,4、开口式弹性隔离圈,5、卡箍,6、外护筒,7、上护筒,8、压板,9、击锤。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非限制性地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具体结构,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由图1可见,土壤击实器包括底座1、击锤9、击样筒、压板8和压板螺栓2,其中:所述的击样筒由外护筒6、击样环3、上护筒7和卡箍5组成,击样筒内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击样环3、外护筒6,外层为外护筒6,外护筒6的上下至少设有两个紧固卡箍5;所述的外护筒6和击样环3至少由两个弧形板拼接形成一个圆,击样环3与上护筒7的内径一致;底座1有一个与击样筒匹配的凹面,击样筒置于底座1的凹面上;压板8压于击样筒顶端,并通过压板螺栓2与底座1连接;所述的击样筒中的击样环3与上护筒7之间放置开口式弹性隔离圈4,闭合后的开口式弹性隔离圈4的内径小于击样环3的内径。在本实施例中:拼接形成一个圆的击样环的半径为71.9mm,高度为20mm(下同);所述的外护筒6和击样环3均由两个弧形板拼接形成的一个圆。
由图2可见:它与图1的区别仅在于:击样筒内层的下部含有三个击样环3,各击样环之间放置开口式弹性隔离圈4,内层的上部为上护筒7。
应用实例的土壤前期处理
实验用土取自南京浦口地区丘陵坡地表层黄土,经室内风干破碎后过4mm筛,然后分成8组,第一组的含水率为10%,后续各组的每组的含水率依次以2%递增。将配好的各组土壤置于塑料袋内均质化48小时。待用
应用实例1
将待用的一组土壤装入图1所示的土壤击实器的击样筒内,击样筒的装入量300g,开始击实实验。击实使用标准普式击参数,即用2.5Kg击锤以30cm行程完成25击。击实结束后依次松开螺栓、卡箍,取下上盖板并打开外护筒,张开隔离圈并取下,露出击样环与上护筒之间的间隙,使用薄锯片切割获得充满土样的击样环,称取其质量,然后去除空环的质量并根据土样的含水率及击样环的体积算出击实土样的干密度。以最大干密度为基准,用其他各含水率对应的干密度除以最大干密度得到相对压实度,将试验数据纪录下来,其他各组依次进行,将各组数据整理后,获得被测土壤的相对压实度曲线(见图3)。
应用实例2
将待用的一组土壤分5次装入图1所示的土壤击实器的击样筒内,每次击样筒的装入量300g,分别用2.5Kg击锤25击进行5次击实实验,各次试验的行程分别为10cm,20cm,30cm,40cm,50cm(各行程的单位击实功参见表1),采用应用实例1同样的纪录标准将试验数据纪录下来,其他各组依次进行,将各组数据整理后,获得被测土壤的相对压实度曲线(见图4)
表1 五种击实行程对应的单位击实功

应用实例3
将待用的一组土壤装入图2所示的土壤击实器的击样筒内,每次击样筒的装入量600g,用2.5Kg击锤以30cm行程完成25击,击实结束后采用应用实例1同样的纪录标准分别将三层击样环中的试验数据纪录下来,其他各组依次进行,将各组数据整理后,获得被测土壤的相对压实度曲线(见图5)。

土壤击实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土壤击实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土壤击实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壤击实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击实器.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土壤击实器,包括底座、击锤、击样筒、压板和压板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击样筒由外护筒、击样环、上护筒和卡箍组成,其中:击样筒内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击样环、外护筒,外层为外护筒,外护筒的上下至少设有两个紧固卡箍;所述的外护筒和击样环至少由两个弧形板拼接形成一个圆,击样环与上护筒的内径一致;底座有一个与击样筒匹配的凹面,击样筒置于底座的凹面上;压板压于击样筒顶端,并通过压板螺栓与底座连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