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气液密闭分离装置.pdf

上传人:000****221 文档编号:1403722 上传时间:2018-06-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5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20222470.2

申请日:

2008.11.14

公开号:

CN201301699Y

公开日:

2009.09.02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21B 43/34申请日:20081114授权公告日:20090902终止日期:20151114|||授权

IPC分类号:

E21B43/34; F17D1/08; B01D19/00

主分类号:

E21B43/34

申请人:

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张箭啸; 林 罡; 张小龙; 冯凯生; 徐 伟; 张雅茹; 冯白羽; 王春晖

地址:

710021陕西省西安市长庆兴隆园小区长庆大厦1004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慈源有限责任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鲍燕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原油气液密闭分离装置,其特征是:筒体(19)为卧式罐体,加热盘管进出管(5)在筒体(19)右侧下;筒体(19)内液体导入管(4)进入口处有碟型能量吸收器(13)及45°倾斜的缓冲板(14),筒体(19)中设破沫网(15);筒体(19)中间顶部的安全阀口(2)与气体导出管(1)之间设气体整流器(16);气体导出管(1)下有净化气室(17)和弦丝式捕雾器(18);筒体(19)下端有排污管(6)和中部液体导出管(7)、液体导出管(9);筒体(19)的左端封头上设有高低液位计口(11)及防爆电热液位计口(10)。它能解决油气混输、油气分输流程及油气混输气量过大引起的段塞流问题;适合小型站场油气分离,操作简单,方便管理。

权利要求书

1、  原油气液密闭分离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筒体(19)、液体导入管(4)、气体导出管(1)、液体导出管(9)、排污管,筒体(19)为卧式罐体,筒体(19)通过鞍式支架(12)固定在基础上,在筒体(19)的液体导入管(4)下端有加热盘管进出管(5),加热盘管进出管(5)设在筒体(19)右侧封头下部;筒体(19)内液体导入管(4)进入口处有碟型能量吸收器(13),碟型能量吸收器(13)下侧向左设45°倾斜的缓冲板(14),筒体(19)内密闭腔中间偏右的位置设破沫网(15);在筒体(19)中间顶部的安全阀口(2)与左端的气体导出管(1)之间设气体整流器(16);气体导出管(1)下侧有净化气室(17)和弦丝式捕雾器(18);筒体(19)下端有排污管(6)和伸入筒体的中部液体导出管(7)、液体导出管(9);筒体(19)的左端封头上下设有高低液位计口(11)及防爆电热液位计口(10)。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油气液密闭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筒体(19)上有人孔(3),底部设有清扫孔(8)。

说明书

原油气液密闭分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油田设备,具体地说就是对油田小型集输系统中原油进行气液部分或全部分离的原油气液密闭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油田在油气集输过程中,有两种输送方式:油气分输和油气混输。
多数增压站内均将井场来油进行油气分输操作,井场来油经分离器分离出的原油再进行下一步的储存、外输等操作,而分离出的伴生气供站内炉子热源,多余的伴生气则放空烧掉。这种做法不仅污染环境,同时对于石油这种不可再生资源来说也是极大的浪费。
部分增压站将井场来油进行油气混输操作,井场来油经分离器分离部分伴生气后余下油气经外输泵输往下一站。它的缺点就是这种操作不易掌控,气油比过大时,容易引起段塞流不能进行油气混输的连续操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原油气液密闭分离装置,在同时满足油气混输、分输两种不同的工艺需求时,解决油气混输、油气分输流程不同情况下不能进行灵活操作,及油气混输气量过大引起的段塞流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原油气液密闭分离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筒体、液体导入管、气体导出管、液体导出管、排污管,筒体为卧式罐体,筒体通过鞍式支架固定在基础上,在筒体的液体导入管下端有加热盘管进出管,加热盘管进出管设在筒体右侧封头下部;筒体内液体导入管进入口处有碟型能量吸收器,碟型能量吸收器下侧向左设45°倾斜的缓冲板,筒体内密闭腔中间偏右的位置设破沫网;在筒体中间顶部的安全阀口与左端的气体导出管之间设气体整流器;气体导出管下侧有净化气室和弦丝式捕雾器;筒体下端有排污管和伸入筒体的中部液体导出管、液体导出管;筒体的左端封头上下设有高低液位计口及防爆电热液位计口。
所述筒体上有人孔,底部设有清扫孔。
采用本实用新型进行油气混输操作时,从井场来的油气混合物从液体导入管进入罐内,经加热盘管加热后,经缓冲板,破沫网,部分气体通过气体整流器,弦丝式捕雾器后排出,剩下的油气混合物在筒体中部的油气混合区经中部液体导出管导出,实现油气混输至下一流程;进行油气分输操作时,从井场来的油气混合物从液体导入管进入罐内,经加热盘管加热后,经缓冲板,破沫网,气体通过气体整流器,弦丝式捕雾器后排出,分离后的原油经筒体底部的液体导出管导出,分离出的原油进入下一流程。筒体底部的液体导出管出口设调节阀,通过调节阀的压力调控,实现原油的连续输送。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规模小,适合小型站场的油气分离,操作简单,方便管理。
2、液体导出管一路伸入筒体中部,一路设在筒体底部,可灵活进行油气混输、分
输的操作,适合不同工艺需要。
3、在进口管处设碟型能量吸收器,减缓油气混合物的冲击,改变了混合物的运行
轨道,延长混合物在筒体内的停留时间,可以让油气混合物充分预热,以分离出气体。
4、设置人孔、清扫孔、排污孔,方便设备的维护与操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工艺流程简图。
图中:1、气体导出管;2、安全阀口;3、人孔;4、液体导入管;5、加热盘管进出管;6、排污管;7、中部液体导出管;8、清扫孔;9、液体导出管;10、防爆电热液位计口;11、高低液位计口;12、鞍式支架;13、碟型能量吸收器;14、缓冲板;15、破沫网;16、气体整流器;17、净化气室;18、弦丝式捕雾器;19、筒体;20、调节阀;21、原油出口控制阀;22、气液混合物出口控制阀;23、外输泵;24、控制仪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如图1所示,筒体19为卧式罐体,筒体19通过鞍式支架12固定在基础上,在筒体19的液体导入管4下端有加热盘管进出管5,加热盘管进出管5设在筒体右侧封头下部;筒体19内液体导入管4进入口处有碟型能量吸收器13,碟型能量吸收器13下侧向左设45°倾斜的缓冲板14,筒体19内密闭腔中间偏右的位置设破沫网15;在筒体19中间顶部的安全阀口2与左端的气体导出管1之间设气体整流器16;气体导出管1下侧有净化气室17和弦丝式捕雾器18。筒体19下端有排污管6和伸入筒体的中部液体导出管7、液体导出管9;筒体19的左端封头上下设有高低液位计口11及防爆电热液位计口10。液体导出管包括底部防涡流出油管和中部气液混合相出油管。筒体19上设有人孔3,底部设有清扫孔8。
如图2所示,进行油气混输操作时,从井场来的油气混合物从液体导入管4进入罐内,经加热盘管5加热后,经缓冲板14,破沫网15,部分气体通过气体整流器16,弦丝式捕雾器18后排出,剩下的油气混合物在筒体19中部的油气混合区经中部液体导出管7导出,其出口设气液混合物出口控制阀22进行控制;进行油气分输操作时,从井场来的油气混合物从液体导入管4进入罐内,经加热盘管5加热后,经缓冲板14,破沫网15,气体通过气体整流器16,弦丝式捕雾器18后排出,分离后的原油经筒体底部液体导出管9导出,分离出的原油进入外输泵23到下一流程。筒体底部的液体导出管9出口设原油出口控制阀21进行控制,旁路设调节阀20,通过调节阀20的压力调控,实现原油的连续输送。调节阀20通过控制仪表24进行压力调控。

原油气液密闭分离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原油气液密闭分离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原油气液密闭分离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油气液密闭分离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油气液密闭分离装置.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属于原油气液密闭分离装置,其特征是:筒体(19)为卧式罐体,加热盘管进出管(5)在筒体(19)右侧下;筒体(19)内液体导入管(4)进入口处有碟型能量吸收器(13)及45倾斜的缓冲板(14),筒体(19)中设破沫网(15);筒体(19)中间顶部的安全阀口(2)与气体导出管(1)之间设气体整流器(16);气体导出管(1)下有净化气室(17)和弦丝式捕雾器(18);筒体(19)下端有排污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土层或岩石的钻进;采矿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