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1403420 上传时间:2018-06-1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38.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20711032.3

申请日:

2013.11.12

公开号:

CN203669008U

公开日:

2014.06.25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3B 3/02申请日:20131112授权公告日:20140625终止日期:20141112|||授权

IPC分类号:

E03B3/02; E03B11/00; E03F5/10

主分类号:

E03B3/02

申请人:

大连海洋大学

发明人:

郑艳娜; 陈昌平; 李俊峰; 郝亚伟; 蔡军; 任晓欢; 裴玉国; 王晶

地址:

116000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黄河路219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21220

代理人:

田和穗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布局合理,它针对传统的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多为与市政排水管路配套的大型设施,因而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昂、建设周期长、维护不便等问题,设计出一种能够进行简单设置即可实现的结构,它分为地上与地下两部分,分别对地上土壤渗透雨水和市政排水进行收集和储存,并在需要的时候将这部分雨水泵送出来,进行浇灌、洗刷等用途,这种装置的制作工艺简单,制造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可以说它具备了多种优点,特别适合于在本领域中推广应用,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位于地面之上的地上部分(1),地上部分(1)包括位于最上层的景观花坛(2),景观花坛(2)的下方设置有斜面(3),斜面(3)的底边与地上过滤腔(4)的入口相接,在地上过滤腔(4)内填充有滤材,地上过滤腔(4)的下部侧壁与地上储水腔(5)连通,在地上部分(1)的下方设置有地下部分(6),地下部分(6)包括位于地上储水腔(5)下方的地下储水腔(7),地下储水腔(7)的下部侧壁通过地下储水腔入口(8)与过渡腔(9)连通,过渡腔(9)的下部侧壁与地下过滤腔(10)连通,在过渡腔(9)上还设置有水平高度高于地下储水腔入口(8)的地下溢流口(11),地下过滤腔(10)内填充有滤材,滤材上部的侧壁设置有与地下入水腔(12)连通的开口,地下入水腔(12)的上部为敞开的喇叭口(13),喇叭口(13)与城市排水系统的下水道口相连,地上储水腔(5)内设置有地上水泵(14)和地上液位传感器,在地上过滤腔(4)的上部侧壁上还开设有高于地上液位传感器的地上溢流口(15),地下储水腔(7)内设置有地下水泵(16),地下水泵(16)上连接的水管的出水端位于地上储水腔(5)内,在地下储水腔(7)内还设置有地下液位传感器,所述的地上水泵(14)、地下水泵(16)、地上液位传感器和地下液位传感器均通过控制系统统一控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下入水腔(12)的底部设置有倾斜板(17),在地下入水腔(12)的侧壁上设置有密闭抽拉门(18),密闭抽拉门(18)与倾斜板(17)的位置相配。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回储存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上过滤腔(4)的侧面设置有液位观察管(19)。

说明书

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资源回收利用装置,特别是一种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水资源、特别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须资源之一,由于地球上淡水资源相对较少,因此现在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各种淡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和探索,雨水综合利用就是其中的课题之一。在一些发达国家对于雨水的综合利用已经实施多年,但大都需要政府出资进行市政排水管路的大规模修建和改造,成本十分高昂,同时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十分巨大。因此现在需要一种能够经过简单改造便可将雨水收集并储存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巧妙,能够将雨水收集、过滤、回收、储存,并加以利用的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位于地面之上的地上部分1,地上部分1包括位于最上层的景观花坛2,景观花坛2的下方设置有斜面3,斜面3的底边与地上过滤腔4的入口相接,在地上过滤腔4内填充有滤材,地上过滤腔4的下部侧壁与地上储水腔5连通,在地上部分1的下方设置有地下部分6,地下部分6包括位于地上储水腔5下方的地下储水腔7,地下储水腔7的下部侧壁通过地下储水腔入口8与过渡腔9连通,过渡腔9的下部侧壁与地下过滤腔10连通,在过渡腔9上还设置有水平高度高于地下储水腔入口8的地下溢流口11,地下过滤腔10内填充有滤材,滤材上部的侧壁设置有与地下入水腔12连通的开口,地下入水腔12的上部为敞开的喇叭口13,喇叭口13与城市排水系统的下水道口相连,地上储水腔5内设置有地上水泵14和地上液位传感器,在地上过滤腔2的上部侧壁上还开设有高于地上液位传感器的地上溢流口15,地下储水腔7内设置有地下水泵16,地下水泵16上连接的水管的出水端位于地上储水腔5内,在地下储水腔7内还设置有地下液位传感器,所述的地上水泵14、地下水泵16、地上液位传感器和地下液位传感器均通过控制系统统一控制。
所述的地下入水腔12的底部设置有倾斜板17,在地下入水腔12的侧壁上设置有密闭抽拉门18,密闭抽拉门18与倾斜板17的位置相配。
所述的地上过滤腔4的侧面设置有液位观察管19。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种结构形式的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布局合理,它针对传统的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多为与市政排水管路配套的大型设施,因而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昂、建设周期长、维护不便等问题,设计出一种能够进行简单设置即可实现的结构,它分为地上与地下两部分,分别对地上土壤渗透雨水和市政排水进行收集和储存,并在需要的时候将这部分雨水泵送出来,进行浇灌、洗刷等用途,这种装置的制作工艺简单,制造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可以说它具备了多种优点,特别适合于在本领域中推广应用,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一种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它包括位于地面上的地上部分1,地上部分1包括位于最上层的景观花坛2,在景观花坛2的下方设置有斜面3,斜面3的底边与地上过滤腔4的入口相接,并且在地上过滤腔4内还填充有滤材,地上过滤腔4下部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地上储水腔5相连通的开口;
地上部分1的下方为地下部分6,地下部分6包括位于地上储水腔5下方的地下储水腔7,地下储水腔7的下部侧壁通过地下储水腔入口8与过渡腔9相连通,而过渡腔9的下部侧壁则与地下过滤腔10相通,在过渡腔9上还设置有地下溢流口12,并且地下溢流口12的水平高度高于地下储水腔入口8,在地下过滤腔10内填充有滤材,滤材上方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地下入水腔12相连通的开口,地下入水腔12的上部设置有敞开的喇叭口13,这个喇叭口13与城市排水系统的下水道口相连;
在地上储水腔5内设置有地上水泵14和地上液位传感器,在地上过滤腔2的上部侧壁上还开设有地上溢流口15,并且地上溢流口15的水平高度要高于地上液位传感器;在地下储水腔7内设置有地下水泵16,并且地上水泵16上所连接的水管的出水端位于地上储水腔5内,在地下储水腔7内同样设置有地下液位传感器;并且所述的地上水泵14、地下水泵16、地上液位传感器和地下液位传感器均通过控制系统统一进行控制;
在地下入水腔12的底部设置有倾斜板17,在地下入水腔12的侧壁上则设置有密闭抽拉门18,这个密闭抽拉门18与倾斜板17的位置相配;在地上过滤腔4的侧面还设置有液位观察管19。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在工作时,其雨水收集主要来源于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其中地上部分为:雨水落到景观花坛2中,并渗入景观花坛2内的土壤之下,在斜面3上汇集后流入地上过滤腔4,并在地上过滤腔4内的滤材作用下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水体直接进入地上储水腔5中储存;
地下部分为:雨水经由城市排水系统的下水道口进入喇叭口13,并进入地下入水腔12内进行沉淀,地下入水腔12的底部沉淀由雨水带来的泥沙,而相对纯净的水体则通过地下入水腔12上部侧壁上开设的开口进入地下过滤腔10的上部,并在滤材的作用下过滤后,经由过渡腔9后进入地下储水腔7,在地下储水腔7内设有地下水泵16和地下液位传感器,当水位达到地下液位传感器的触发高度时,地下液位传感器向控制系统发出信号,控制系统控制地下水泵16工作,将地下储水腔7内的水体泵送到地上储水腔5中,实现雨水的收集。
地下入水腔12中的泥沙沉积一段时间后,可将密闭抽拉门18拉开,堆积在倾斜板17上的泥沙与水体一并流出;之后重新将密闭抽拉门18关闭即可。
如果过渡腔9内的入水量过大,水位升至地下溢流口12的高度时便会通过这里直接排到市政管网中去;同样地,如果地上储水腔5内的水位过高,一部分水体也可以通过地上溢流口15直接排入市政管网。
如果地上储水腔5内的水位达到地上液位传感器的高度,则控制系统发出信号,控制地下水泵16停止工作,不再向地上储水腔5中输水,而来自于景观花坛2的水则通过地上溢流口15排入市政管网;当需要使用地上储水腔5中的水体时,控制系统控制地上水泵14工作,将其内的水体泵送出去,用于浇灌、冲洗等工作。

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669008 U(45)授权公告日 2014.06.25CN203669008U(21)申请号 201320711032.3(22)申请日 2013.11.12E03B 3/02(2006.01)E03B 11/00(2006.01)E03F 5/10(2006.01)(73)专利权人大连海洋大学地址 116000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黄河路219号(72)发明人郑艳娜 陈昌平 李俊峰 郝亚伟蔡军 任晓欢 裴玉国 王晶(74)专利代理机构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21220代理人田和穗(54) 实用新型名称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57)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雨水回收。

2、储存综合利用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布局合理,它针对传统的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多为与市政排水管路配套的大型设施,因而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昂、建设周期长、维护不便等问题,设计出一种能够进行简单设置即可实现的结构,它分为地上与地下两部分,分别对地上土壤渗透雨水和市政排水进行收集和储存,并在需要的时候将这部分雨水泵送出来,进行浇灌、洗刷等用途,这种装置的制作工艺简单,制造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可以说它具备了多种优点,特别适合于在本领域中推广应用,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3、 附图2页(10)授权公告号 CN 203669008 UCN 203669008 U1/1页21.一种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位于地面之上的地上部分(1),地上部分(1)包括位于最上层的景观花坛(2),景观花坛(2)的下方设置有斜面(3),斜面(3)的底边与地上过滤腔(4)的入口相接,在地上过滤腔(4)内填充有滤材,地上过滤腔(4)的下部侧壁与地上储水腔(5)连通,在地上部分(1)的下方设置有地下部分(6),地下部分(6)包括位于地上储水腔(5)下方的地下储水腔(7),地下储水腔(7)的下部侧壁通过地下储水腔入口(8)与过渡腔(9)连通,过渡腔(9)的下部侧壁与地。

4、下过滤腔(10)连通,在过渡腔(9)上还设置有水平高度高于地下储水腔入口(8)的地下溢流口(11),地下过滤腔(10)内填充有滤材,滤材上部的侧壁设置有与地下入水腔(12)连通的开口,地下入水腔(12)的上部为敞开的喇叭口(13),喇叭口(13)与城市排水系统的下水道口相连,地上储水腔(5)内设置有地上水泵(14)和地上液位传感器,在地上过滤腔(4)的上部侧壁上还开设有高于地上液位传感器的地上溢流口(15),地下储水腔(7)内设置有地下水泵(16),地下水泵(16)上连接的水管的出水端位于地上储水腔(5)内,在地下储水腔(7)内还设置有地下液位传感器,所述的地上水泵(14)、地下水泵(16)、。

5、地上液位传感器和地下液位传感器均通过控制系统统一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下入水腔(12)的底部设置有倾斜板(17),在地下入水腔(12)的侧壁上设置有密闭抽拉门(18),密闭抽拉门(18)与倾斜板(17)的位置相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回储存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上过滤腔(4)的侧面设置有液位观察管(19)。权 利 要 求 书CN 203669008 U1/3页3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资源回收利用装置,特别是一种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背景技术0002 水资源、特别是是人类生存和发。

6、展的必须资源之一,由于地球上淡水资源相对较少,因此现在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各种淡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和探索,雨水综合利用就是其中的课题之一。在一些发达国家对于雨水的综合利用已经实施多年,但大都需要政府出资进行市政排水管路的大规模修建和改造,成本十分高昂,同时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十分巨大。因此现在需要一种能够经过简单改造便可将雨水收集并储存的装置。发明内容0003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巧妙,能够将雨水收集、过滤、回收、储存,并加以利用的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0004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

7、包括位于地面之上的地上部分1,地上部分1包括位于最上层的景观花坛2,景观花坛2的下方设置有斜面3,斜面3的底边与地上过滤腔4的入口相接,在地上过滤腔4内填充有滤材,地上过滤腔4的下部侧壁与地上储水腔5连通,在地上部分1的下方设置有地下部分6,地下部分6包括位于地上储水腔5下方的地下储水腔7,地下储水腔7的下部侧壁通过地下储水腔入口8与过渡腔9连通,过渡腔9的下部侧壁与地下过滤腔10连通,在过渡腔9上还设置有水平高度高于地下储水腔入口8的地下溢流口11,地下过滤腔10内填充有滤材,滤材上部的侧壁设置有与地下入水腔12连通的开口,地下入水腔12的上部为敞开的喇叭口13,喇叭口13与城市排水系统的下。

8、水道口相连,地上储水腔5内设置有地上水泵14和地上液位传感器,在地上过滤腔2的上部侧壁上还开设有高于地上液位传感器的地上溢流口15,地下储水腔7内设置有地下水泵16,地下水泵16上连接的水管的出水端位于地上储水腔5内,在地下储水腔7内还设置有地下液位传感器,所述的地上水泵14、地下水泵16、地上液位传感器和地下液位传感器均通过控制系统统一控制。0005 所述的地下入水腔12的底部设置有倾斜板17,在地下入水腔12的侧壁上设置有密闭抽拉门18,密闭抽拉门18与倾斜板17的位置相配。0006 所述的地上过滤腔4的侧面设置有液位观察管19。0007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0008 。

9、本种结构形式的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布局合理,它针对传统的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多为与市政排水管路配套的大型设施,因而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昂、建设周期长、维护不便等问题,设计出一种能够进行简单设置即可实现的结构,它分为地上与地下两部分,分别对地上土壤渗透雨水和市政排水进行收集和储存,并在需要的时候将这部分雨水泵送出来,进行浇灌、洗刷等用途,这种装置的制作工艺简单,制说 明 书CN 203669008 U2/3页4造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可以说它具备了多种优点,特别适合于在本领域中推广应用,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附图说明0009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0010 图2是本实。

10、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11 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一种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它包括位于地面上的地上部分1,地上部分1包括位于最上层的景观花坛2,在景观花坛2的下方设置有斜面3,斜面3的底边与地上过滤腔4的入口相接,并且在地上过滤腔4内还填充有滤材,地上过滤腔4下部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地上储水腔5相连通的开口;0012 地上部分1的下方为地下部分6,地下部分6包括位于地上储水腔5下方的地下储水腔7,地下储水腔7的下部侧壁通过地下储水腔入口8与过渡腔9相连通,而过渡腔9的下部侧壁则与地下过滤腔10相通,在过渡腔9上还设置有地下溢流口12,并且。

11、地下溢流口12的水平高度高于地下储水腔入口8,在地下过滤腔10内填充有滤材,滤材上方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地下入水腔12相连通的开口,地下入水腔12的上部设置有敞开的喇叭口13,这个喇叭口13与城市排水系统的下水道口相连;0013 在地上储水腔5内设置有地上水泵14和地上液位传感器,在地上过滤腔2的上部侧壁上还开设有地上溢流口15,并且地上溢流口15的水平高度要高于地上液位传感器;在地下储水腔7内设置有地下水泵16,并且地上水泵16上所连接的水管的出水端位于地上储水腔5内,在地下储水腔7内同样设置有地下液位传感器;并且所述的地上水泵14、地下水泵16、地上液位传感器和地下液位传感器均通过控制系统统一。

12、进行控制;0014 在地下入水腔12的底部设置有倾斜板17,在地下入水腔12的侧壁上则设置有密闭抽拉门18,这个密闭抽拉门18与倾斜板17的位置相配;在地上过滤腔4的侧面还设置有液位观察管19。001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雨水回收储存综合利用装置在工作时,其雨水收集主要来源于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其中地上部分为:雨水落到景观花坛2中,并渗入景观花坛2内的土壤之下,在斜面3上汇集后流入地上过滤腔4,并在地上过滤腔4内的滤材作用下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水体直接进入地上储水腔5中储存;0016 地下部分为:雨水经由城市排水系统的下水道口进入喇叭口13,并进入地下入水腔12内进行沉淀,地下入水腔12的底部沉。

13、淀由雨水带来的泥沙,而相对纯净的水体则通过地下入水腔12上部侧壁上开设的开口进入地下过滤腔10的上部,并在滤材的作用下过滤后,经由过渡腔9后进入地下储水腔7,在地下储水腔7内设有地下水泵16和地下液位传感器,当水位达到地下液位传感器的触发高度时,地下液位传感器向控制系统发出信号,控制系统控制地下水泵16工作,将地下储水腔7内的水体泵送到地上储水腔5中,实现雨水的收集。0017 地下入水腔12中的泥沙沉积一段时间后,可将密闭抽拉门18拉开,堆积在倾斜板说 明 书CN 203669008 U3/3页517上的泥沙与水体一并流出;之后重新将密闭抽拉门18关闭即可。0018 如果过渡腔9内的入水量过大。

14、,水位升至地下溢流口12的高度时便会通过这里直接排到市政管网中去;同样地,如果地上储水腔5内的水位过高,一部分水体也可以通过地上溢流口15直接排入市政管网。0019 如果地上储水腔5内的水位达到地上液位传感器的高度,则控制系统发出信号,控制地下水泵16停止工作,不再向地上储水腔5中输水,而来自于景观花坛2的水则通过地上溢流口15排入市政管网;当需要使用地上储水腔5中的水体时,控制系统控制地上水泵14工作,将其内的水体泵送出去,用于浇灌、冲洗等工作。说 明 书CN 203669008 U1/2页6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203669008 U2/2页7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203669008 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给水;排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