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20024256.0
2009.03.23
CN201390976Y
2010.01.27
终止
无权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2D 29/14申请日:20090323授权公告日:20100127终止日期:20110323|||授权
E02D29/14
耿 靓
266031山东省青岛市四方区兴隆一路149号11号楼1单元601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李升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侧翻井盖组件,包括井圈座和井盖板,在所述井圈座下部形成有开口朝上的回形槽,在所述井盖板上对应于所述回形槽位置形成有回形环,所述回形环嵌入至所述回形槽中。本实用新型利用井盖板上的回形环嵌入井圈座上的回形槽形成回形环扣结构,能够吸收井盖板承受的各侧向力,避免了井盖板横向滑动,防止了井盖板因受侧向力而导致的侧滑或侧翻现象的发生。
1、 一种防侧翻井盖组件,包括井圈座和井盖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井圈座下部形成有开口朝上的回形槽;在所述井盖板上对应于所述回形槽位置形成有回形环,所述回形环嵌入至所述回形槽中。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侧翻井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形环底部与所述回形槽底部之间形成有间隙,在所述间隙内设置有密封圈。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侧翻井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形槽靠近所述井圈座轴线的一侧面具有向所述井圈座轴线方向倾斜的回形槽导向面,所述回形环具有与所述回形槽导向面相匹配的回形环导向面。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侧翻井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井圈座上部形成有便于所述井盖板搭接的井圈座搭接沿,在所述井盖板对应于所述井圈座搭接沿位置形成有搭接在所述井圈座搭接沿上的井盖板搭接沿。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防侧翻井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形槽靠近所述井圈座轴线的一侧面上开设有若干个导流槽。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侧翻井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个导流槽均匀分布在所述回形槽靠近所述井圈座轴线的一侧面上。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侧翻井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盖板上与所述导流槽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可嵌入所述导流槽的突起。8、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防侧翻井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井盖板上形成有加强所述井盖板强度的加强环。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侧翻井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井盖板上形成有起始于所述加强环、并向所述井盖板中心点延伸的若干加强筋。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侧翻井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加强筋均匀分布在所述井盖板上。
防侧翻井盖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井盖组件,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防止侧翻的井盖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在各类地下设施的检查井口的井盖组件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当在井盖组件的井盖板上施加一个很小的侧向力时,很容易造成井盖板的侧滑甚至侧翻。而大部分井盖组件设置在城市道路上,行人如不慎踩到井盖板的一侧,导致井盖板侧滑或侧翻,极容易受伤;各种车辆加速或制动产生的侧向力更容易使井盖板侧翻,从而造成交通事故,影响道路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井盖组件极容易发生侧翻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防侧翻井盖组件,根据力学原理合理设计井盖组件,从而解决了井盖板因受侧向力作用导致侧翻或侧滑等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防侧翻井盖组件,包括井圈座和井盖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井圈座下部形成有开口朝上的回形槽; 在所述井盖板上对应于所述回形槽位置形成有回形环,所述回形环嵌入至所述回形槽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回形环底部与所述回形槽底部之间形成有间隙,在所述间隙内设置有密封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回形槽靠近所述井圈座轴线的一侧面具有向所述井圈座轴线方向倾斜的回形槽导向面,所述回形环具有与所述回形槽导向面相匹配的回形环导向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所述井圈座上部形成有便于所述井盖板搭接的井圈座搭接沿,在所述井盖板对应于所述井圈座搭接沿位置形成有搭接在所述井圈座搭接沿上的井盖板搭接沿。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回形槽靠近所述井圈座轴线的一侧面上开设有若干个导流槽。 优选的,所述若干个导流槽均匀分布在所述回形槽靠近所述井圈座轴线的一侧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井盖板上与所述导流槽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可嵌入所述导流槽的突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所述井盖板上形成有加强所述井盖板强度的加强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所述井盖板上形成有起始于所述加强环、并向所述井盖板中心点延伸的若干加强筋;所述若干加强筋优选均匀分布在所述井盖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利用井盖板上的回形环嵌入井圈座上的回形槽形成回形环扣结构,能够吸收井盖板承受的各侧向力,避免了井盖板横向滑动,防止了井盖板因受侧向力而导致的侧滑或侧翻现象的发生,减少了安全隐患。同时,通过上述回形环扣结构可以增加井盖板与井圈座之间的冗余量,可更好地避免由于工艺精度造成的井盖板掉落至井内发生的损害和危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侧翻井盖组件第一个实施例的侧剖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侧翻井盖组件第二个实施例的局部剖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侧翻井盖组件第三个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防侧翻井盖组件第四个实施例的局部剖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井盖板局部剖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防侧翻井盖组件中井盖板突起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各图中, 100、井盖板;101、回形环;101-1、回形环导向面;102、井盖板搭接沿;103、加强环;104、加强筋;105、突起; 200、井圈座;201、回形槽;201-1、回形槽导向面;202、井圈座搭接沿;203、导流槽; 300、间隙;301、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防侧翻井盖组件第一个实施例的侧剖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防侧翻井盖组件包括井圈座200和井盖板100。为防止所述井盖板100受侧向力作用而发生侧滑或侧翻,在所述井圈座200下部形成有开口朝上的回形槽201,而在所述井盖板100上对应于所述回形槽201位置形成有回形环101,所述回形环101嵌入至所述回形槽201中。从而,所述回形槽201与所述回形环101形成一个回形环扣结构,当所述井盖板100受到侧向力作用时,由于所述回形环扣结构的存在,向下分力使所述回形环扣不会向上分离滑脱,从而使所述井盖板100不会发生侧滑或侧翻。 在所述实施例中,所述回形槽201靠近所述井圈座200轴线的一侧面具有向所述井圈座200轴线方向倾斜的回形槽导向面201-1,所述回形环101具有与所述回形槽导向面201-1相匹配的回形环导向面101-1。 在所述井圈座200上部形成有便于所述井盖板100搭接的井圈座搭接沿202,在所述井盖板100对应于所述井圈座搭接沿202位置形成有搭接在所述井圈座搭接沿202上的井盖板搭接沿102。当将所述井盖板100放置在所述井圈座200上、所述回形环101嵌入至所述回形槽201中时,所述井盖板搭接沿102搭接在所述井圈座搭接沿202上。 所述回形槽导向面201-1及与之相匹配的回形环导向面101-1具有两个作用:一方面,由于存在倾斜的导向面,便于将所述井盖板101在所述两个导向面的导向下顺利、准确地放置在所述井圈座201上;另一方面,当需要打开所述井盖板100时,只需要在所述井盖板100的一侧施加向上的作用力,所述井盖板100的另一侧会以所述井圈座搭接沿202与所述井盖板搭接沿102为力的作用点,相应侧的回形环101会沿导向面向上被提起,便于操作人员打开所述井盖板100。 在所述实施例中,所述回形环101底部与所述回形槽201底部之间形成有间隙301。在对密封性要求不很严格的场合,降落到所述井盖组件的雨水等,可通过所述间隙301经导流槽203流入井下。 在所述实施例中,为加强所述井盖板100的强度,在所述井盖板100上还形成有加强环103。进一步的,在所述井盖板100上形成有起始于所述加强环103、并向所述井盖板100中心点延伸的若干加强筋104,且所述若干加强筋104优选均匀分布在所述井盖板100上。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防侧翻井盖组件第二个实施例的局部剖示意图。该实施例与上述第一个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所述间隙301内设置有密封圈302。通过设置密封圈302,一方面能够起到密封井口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减震除噪音的作用,适合于应用在密封性及静音要求较高的场合。对于全密封要求的场合,所述井盖板100可不设开启用工具孔,而直接采用磁力吸引开启方式。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侧翻井盖组件第三个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改进之处在于,在所述回形槽201靠近所述井圈座200轴线的一侧面上开设了若干个导流槽203(图中示出了其中一个),所述若干个导流槽203均匀分布在所述回形槽201靠近所述井圈座200轴线的一侧面上。当所述回形槽201中存有积水或积尘时,积水可以通过所述导流槽203流入井下,也可以方便地通过所述导流槽203将积尘向下清扫。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防侧翻井盖组件第四个实施例的局部剖示意图。该实施例的改进之处在于,在所述井盖板100上的回形环101与所述加强环103之间、对应所述导流槽203的位置处设置有可嵌入所述导流槽203的突起105。由于所述突起105嵌入至所述导流槽203中,能够限制所述井盖板100沿所述井圈座200的转动,从而可以避免所述井盖板100的受力转动,增加所述井盖板100与所述井圈座200的定位性能。所述突起105的高度最好小于所述导流槽203的深度,以便不影响所述导流槽203的导流作用。 图5所示为图4中的井盖板局部剖示意图,所述突起105横断面为一梯形,且从所述回形环导向面101-1一直延伸至所述加强环104的一端面。 所述突起105并不局限于上述第四个实施例的结构。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防侧翻井盖组件中井盖板突起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在图6所示结构中,所述突起105为半球形结构。半球形结构的突起105端面圆滑,便于将其嵌入至所述导流槽203中。 当然,所述突起不局限于上述两种结构,只要能够嵌入至所述导流槽203中、并能避免所述井盖板100的转动即可。 本实用新型所述防侧翻井盖组件生产加工工艺简单,现有的井盖组件生产设备稍加改进即可进行生产,且施工安装方法与现有井盖组件相同,不会增加安装难度和安装成本。 当然,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防侧翻井盖组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侧翻井盖组件.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侧翻井盖组件,包括井圈座和井盖板,在所述井圈座下部形成有开口朝上的回形槽,在所述井盖板上对应于所述回形槽位置形成有回形环,所述回形环嵌入至所述回形槽中。本实用新型利用井盖板上的回形环嵌入井圈座上的回形槽形成回形环扣结构,能够吸收井盖板承受的各侧向力,避免了井盖板横向滑动,防止了井盖板因受侧向力而导致的侧滑或侧翻现象的发生。。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