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780003556.4
2007.01.09
CN101374704A
2009.02.25
授权
有权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B60R21/34; B62D25/08; B62D25/10
B60R21/34
高田株式会社
泷本孝之; 高桥浩幸
日本东京都
2006.1.25 JP 016322/2006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田军锋;王爱华
将壳体内的水排到前围板的行人用气囊装置(4)包括用于收纳折叠后的气囊(5)的壳体(8)、用于使气囊(5)膨胀的充气机(9)、封闭发动机罩(3)的气囊通过用开口(3a)的盖(10)等。在壳体(8)的长度方向两端侧设置了用于将浸入到该壳体(8)内的水排到前围通风板(2)上的排水流路(9)。
1. 一种行人用气囊装置,其具有沿着车体前围板附近的外表面膨胀的气囊、收纳该气囊的壳体以及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机,其特征在于:设置了将浸入该壳体内的水向前围板排出的排水流路。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人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了将浸入车体发动机罩下侧区域中的所述壳体前方侧的水导入到该壳体内的导入流路。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人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是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长盒状部件,该壳体具有底部、前壁部、后壁部以及左右端壁,其上表面敞开。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人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搭载于车体上的状态下,该壳体的底部的上表面越靠近车体左右方向两端侧越低,在该底部的左右方向两端侧形成了所述排水流路。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人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壳体的底面上设有沿该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集水槽,所述排水流路与该集水槽相连。
行人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使气囊沿车体前围板附近的外表面膨胀而挡住行人等(行人或骑自行车的人等)的行人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在通过使气囊沿车体前围板附近的外表面膨胀而挡住行人等(行人或骑自行车的人等)的行人用气囊装置中,气囊被收纳在壳体内并设置在前围板附近。为了防止雨水等水浸入到该壳体内,有时在壳体的底部设置排水孔(参照日本特开2005—178587号公报的图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785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日本特开2005—178587号公报的行人用气囊装置中,从壳体内通过排水孔被排出的水会流入到发动机室内,因而有可能对发动机室内的装置或设备尤其是电气部件造成影响。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壳体内的水排到前围板的行人用气囊装置。 本发明的行人用气囊装置具有沿着车体前围板附近的外表面膨胀的气囊、收纳该气囊的壳体以及使该气囊膨胀的充气机,其特征在于:设置了将浸入该壳体内的水向前围板排出的排水流路。 在本发明的行人用气囊装置中,由于浸入到壳体内的水通过排水流路排到前围板,因此不会进入发动机室内。由此,可以防止自壳体排出的水溅到发动机室内地装置或设备上。 本发明的行人用气囊装置也可以设置将浸入车体发动机罩下侧区域中的上述壳体前方侧的水导入到该壳体内的导入流路。由此,浸入到壳体前方的发动机罩下侧区域内的水通过壳体和该排水流路排到前围板,从而可以防止此水溅到发动机室内的装置或设备上。 附图说明 图1是配备了本发明实施例的行人用气囊装置的汽车的立体图; 图2是气囊收纳用壳体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的汽车沿图2的III-III线的剖面图; 图4a是另一实施例的行人用气囊装置的气囊收纳用壳体的立体图,图4b是该壳体的平面图,图4c、图4d和图4e分别是沿图4b的C-C线、D-D线和E-E线的剖面图; 图5a和图5b是表示对壳体和前围板的接合部进行密封的密封垫的配置方式的一个示例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配备了本发明实施例的行人用气囊装置的汽车的立体图,图2是气囊收纳用壳体的立体图,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的放大剖面图。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汽车1是4门轿车,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特定的车辆类型。将行人用气囊装置设置在发动机罩3的后部。如图所示,该行人用气囊装置的气囊5膨胀时,发动机罩3的后缘部、前围通风板2、挡风玻璃6和左右A柱7的至少一部分被气囊5覆盖。 该行人用气囊装置具有用于收纳折叠后的气囊5的壳体8、用于使气囊5膨胀的充气机(图中未示)、封闭发动机罩3上的气囊通过用开口3a的盖10等。在该实施例中,将充气机和气囊5的折叠体一起收纳在壳体8内。 壳体8为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长盒状部件。壳体8具有底部8a、前壁部8b、后壁部8c以及左右端壁8d、8d,其上表面敞开。壳体8以其上表面敞开部与上述开口3a相对的方式设置在发动机罩3的里侧,并通过支架(图中未示)安装在发动机罩3内。 壳体8如下构成:在关闭发动机罩3的状态下,其底部8a的上表面越靠近其左右方向两端侧越低。如图3所示,在底部8a的左右方向两端侧形成了用于将壳体8内的水排出到壳体8外的排水流路9。该排水流路9为朝车辆后方侧具有向下斜度的倾斜面。使该排水流路9向车辆后方侧延伸而形成的管状部9a(在图2中未示)分别突出于壳体8的后壁部8c的左右方向两端侧地设置,排水口9b设置在各个管状部9a的前端侧。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从壳体8的前壁部8b向车辆前方侧突出设置接水凸缘9c。在该接水凸缘9c的基端侧形成了从该接水凸缘9c的上表面侧通入到壳体8内的导入流路9d。由此,从上述开口部3a浸入到壳体8前侧区域内的水(滴落在接水凸缘9c上的水、顺着前壁部8b的前表面流落的水等)从该导入流路9d导入到壳体8内,并被导入到排水流路9。 上述前围通风板2为在车体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滴水槽状部件,流落到其上的水被引导到车体两侧的排水部(图中未示)。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长盒状的前围板主体2a设置在该前围通风板2的下侧。虽然图中未示,但是将雨刷装置等收纳在该前围板主体2a内。 如图3所示,在关闭发动机罩3时,壳体8载置在该前围通风板2的前部2b上。附图标记2c表示用于对该前围通风板2和壳体8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垫。 盖10的车体后缘侧通过铰链(图中未示)固定在发动机罩3的开口3a的后缘侧,当气囊5膨胀时,盖10向后方侧转动而打开。在开口3a的前缘侧,通过扣钩等卡定部件(图中未示)将盖10的前侧缘固定到车体上。在盖10被气囊5推动而打开时,该卡定部件将解除卡定状态。 在上述结构的行人用气囊装置中,由于浸入壳体8内的水通过排水流路9、管状部9a和排水口9b而排放到前围通风板2上,因此浸入壳体8内的水不会进入到发动机室内。由此,可以防止来自壳体8的水溅到发动机室内的装置或设备上。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浸入到壳体8前方的发动机罩下侧区域的水也从上述导入流路9d被导入到壳体8内,并通过排水流路9排放到前围通风板2上,因此,能够防止上述水溅到发动机室内的装置或设备上。 该行人用气囊装置的动作如下所述。 当配备有该行人用气囊装置的汽车与行人等发生碰撞时,根据设置在车体上的行人碰撞检测传感器(图中未示)的检测信号启动充气机,气囊5借助充气机喷出的气体开始膨胀。在膨胀的气囊5的推压下,盖10打开,如图1所示,气囊5沿车体外表面展开。 图4a是另一实施例的行人用气囊装置的气囊收纳用壳体的立体图,图4b是该壳体的平面图,图4c、图4d和图4e分别是沿图4b的C-C线、D-D线和E-E线的剖面图。而且,在图4d和图4e中,箭头F方向表示车辆前方侧,箭头R方向表示车辆后方侧。 该实施例的气囊收纳用壳体11也为沿车体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长盒状部件,其具有底部11a、前壁部11b、后壁部11c以及左右端壁11d、11d,且其上表面敞开。附图标记11f表示从该壳体11的外周面突出设置(环设)的凸缘部。在凸缘部11f上设置了用于将壳体11固定在车体上的螺栓或铆钉等的插孔(省略了附图标记)。 如图4d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底部11a形成朝车辆前方侧(箭头F方向)具有向下斜度的倾斜面,在其前缘侧形成了沿壳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集水槽12。底部11a上的水朝向车辆前方侧流落,并集中在集水槽12内。该集水槽12几乎沿壳体11的整个长度延伸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在底部11a中、距壳体11的长度方向两端侧规定距离且偏靠中央侧的位置上,分别形成了用于将该集水槽12内的水排出到壳体11外的排水流路13、13。如图4所示,该排水流路13沿壳体11的前后方向延伸,前端侧与集水槽12合流,后端侧通过形成在后壁部11c上的排水口14与壳体11外连通。如图4c所示,排水流路13形成朝向车辆后方侧(箭头R方向)具有向下斜度的倾斜面。 如图4c所示,该底部11a和集水槽12从壳体11的中央侧越靠近各个排水流路13一侧越低,同时从该壳体11的两端侧越靠近各个排水流路13一侧越低。 虽然图中未示,但是在该实施例中,将充气机固定设置在该底部11a和前壁部11b的交叉部角附近。此时,该充气机设置得距集水槽12规定高度,从而至少防止其引发器(点火装置)浸水。 该实施例的其它结构与上述图1~3中的实施方式相同。 此外,虽然并没有特别限定对壳体和前围板部件的接合部进行密封的密封垫的配置方式,但是图5a和图5b分别显示了使用上述壳体11时的密封垫的配置方式的一个示例。在图5a和图5b中,密封垫由双点划线表示。 详细地说,在图5a中,密封垫P以左右横切底部11a的下表面的方式从壳体的长度方向一端侧大致以一条直线状延伸到另一端侧。 此外,在图5b中,左右横切底部11a的下表面地延伸的密封垫P的两端侧在达到壳体11的两端之前(各个排水流路13附近)分别朝向车辆后方侧改变方向,绕到各个排水流路13的外侧(侧方)。 不言而喻,也可以采用除此之外的其它方式配置密封垫。 上述各个实施例均只是显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并不限定本发明。 例如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虽然在壳体左右方向两端侧设置了排水流路(排水口),但是也可以在其它部位例如壳体左右方向的中部或中部附近设置排水流路。 虽然上述各个实施例的行人用气囊装置仅具有1个气囊,但是也可以具有多个气囊。 也可以将壳体内划分为多个室,此时也可以在各个室内设置排水流路,也可以设置横跨多个室的排水流路。 虽然使用特定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意图和实质精神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进。 此外,本申请基于2006年1月25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06—016322),其全部内容被援引于此。
《行人用气囊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人用气囊装置.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将壳体内的水排到前围板的行人用气囊装置(4)包括用于收纳折叠后的气囊(5)的壳体(8)、用于使气囊(5)膨胀的充气机(9)、封闭发动机罩(3)的气囊通过用开口(3a)的盖(10)等。在壳体(8)的长度方向两端侧设置了用于将浸入到该壳体(8)内的水排到前围通风板(2)上的排水流路(9)。。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