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箔片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箔片(Folienbahn)的方法,其中箔片至少具有一塑料承压层、一粘结层和一保护层,其中粘结层涂覆在承压层上,备有粘结层的承压层送去烘干,在烘干之后备有粘结层的承压层与保护层聚在一起以制造箔片。本发明另外涉及一种实施上述方法的装置。
在一种已知的制造箔片的方法中,通常称为中间法(Transferverfahren),胶粘剂涂到保护层上,保护层上涂有不接受胶粘剂的硅酮层。接着带有涂覆的粘结层的硅酮化保护层运输到烘干工位,由此使胶粘剂干燥在保护层上。与此平行,在由塑料构成的承压层上涂上所谓的第一涂层(Primer),然后备有第一涂层的承压层和带有涂覆的胶粘剂的保护层一起聚到箔片。
当然前述中间法有若干不足。鉴于胶粘剂的表面张力,在涂覆到不接受胶粘剂的硅酮层上时会出现润湿不完善。为了消除这种涂覆胶粘剂时的润湿不完善性,必须给胶粘剂添加相应的添加剂。因此要求有一相应的混合装置。另外硅酮化的保护层在涂胶粘剂时和随后的烘干过程中要求相当强固。这种要求是不足之处,因为涂在保护层上地硅酮层通常很薄(最多1微米左右),即使在很低的要求下也易于损伤硅酮层。因此在以后从硅酮化保护层上拆下承压层时会产生很大问题。
另外实践中公知一种前述类型的方法,通常称为直接法。目前这种直接法用于由PVC构成的承压层中,其中在PVC-承压层上涂有胶粘剂。在涂覆胶粘剂后将薄膜材料运到烘干工位。在将胶粘剂烘干到PVC-承压层上时只控制承压层的温度,而且借助空气温度。问题是,在直接法中,如果未遵守承压层的容许温度,承压层会产生塑性变形和损伤。
中间法和直接法之间的区别在于,中间法中胶粘剂涂到保护层上,而直接法中则是胶粘剂涂到承压层上。直接法的优点是,保护层,因而通常涂在其上的硅酮层都不象中间法的情况那样多余地承载。硅酮层的意外损伤也就不会发生。直接法的另一优点是,为了消除润湿不完善,胶粘剂不再涂到不接受胶粘剂的层上,而是涂在承压层上,随后基本上不必为胶粘剂再添加任何添加剂。当然,在直接法中存在承压层在热处理过程中受到损伤的危险。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用于制造箔片的方法,其实施简单经济,其中避免了烘干过程中承压层的损伤。本发明的任务还有提供一种用于实施上述方法的装置。
根据本发明用于解决前述任务的方法,其首先且主要的特征在于,备有粘结层的承压层温度可调。在本发明中也是粘结层涂到承压层上,备有粘结层的承压层送去烘千。在烘干过程中,测量备有粘结层的承压层的实际温度。根据测得的备有粘结层的承压层的实际温度,调节烘干温度,以达到规定的承压层理论温度。这里指出,粘结层并不必须直接涂到承压层上。至少有一个别的层的中间布置是完全可能的,对此下面将详细叙述。
在实现本发明过程中可看出,如果层材料在烘干过程中温度太高,则备有粘结层的承压层会受到损伤。为获得无瑕疵的承压层,要求烘干在一个准确限定的温度范围内或在一准确规定的温度下进行。这种烘干既不会导致备有粘结层的承压层塑性变形,也不会导致其受到其它损伤,在本发明中是这样实现的,即与已知的直接法相反,不再控制由胶粘剂和承压层构成的层材料的温度,而是可以调节之。还进行测量备有粘结层的承压层的实际温度并随后进行调节,以达到确定的层材料理论温度。在本发明中,备有粘结层的承压层的温度还表示了调节量。
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特别适于与对温度特别敏感的承压层材料结合使用。这里特别是指聚烯烃,如聚丙烯、聚丁烯或聚乙烯。这些塑料对温度非常敏感且具有非线性温度特性。一旦达到或超过一确定的关键温度,则会损伤由这种材料构成的承压层。当然由这种塑料构成的承压层具有良好的印刷适应性和耐久性。当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则首次使聚烯烃承压层可在直接法范围内使用,而不存在烘干时损伤材料的危险。尤其当使用前述类型的塑料作承压层材料时,理论温度在50℃到70℃之间,特别是在60℃左右。在上述温度内可保证,一方面胶粘剂的烘干又快又好,另一方面避免了承压层因塑性变形而受损。
尽管原则上可以用传感器测量备有胶粘剂的承压层在无胶粘剂一侧的实际温度,其中传感器与该侧接触,但可取的是无接触式测量备有胶粘剂的承压层的温度。因此可以排除温度传感器可能施加的及受到的载荷。
此外,除了对备有胶粘剂的承压层的温度测量外,还有另一种“调节因素”以获得无瑕疵的箔片。为此设置了在烘干过程中测量备有胶粘剂的承压层纵向的拉应力并调节到规定值。该拉应力测量原则上甚至可独立于箔片温度调节,就是说还未进行箔片温度调节。备有胶粘剂的承压层的拉应力此外还取决于该层的材料和厚度。通常拉应力这样调节,即使箔片内的拉应力在20到100N/m之间。具体说与由聚烯烃构成的承压层结合时,理论拉应力约为40N/m。
为了消除在将胶粘剂涂到承压层上时可能发生的润湿不完善,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设计方案中,在涂覆粘结层之前根据胶粘剂的表面张力这样改变承压层的界面能,即使得带有胶粘剂的承压层面对粘结层的一侧基本完全润湿和/或使该侧与胶粘剂良好结合。有利的是,为了改变前述类型和方式的界面能,承压层面向粘结层的一侧经过电晕处理。则该电晕处理特别提供:如果采用这种材料作为粘结层的材料,胶粘剂的分子移动到承压层内的危险非常小,从而也无需保护层或者说第一涂层。
为了消除在任何情况下胶粘剂的分子移动到承压层材料内的危险,在本发明的另一种设计方案中,在涂覆粘结层之前,在承压层面向粘结层的一侧涂上一种本身早已公知的第一涂层。
在将第一涂层涂覆到承压层上后同样要求进行烘干阶段。同样为了避免本文提到的备有第一涂层的承压层的塑性变形或损伤,设计在烘干过程中调节备有第一涂层的承压层的温度。这里还设计测量备有第一涂层的承压层在烘干过程中的温度并根据该测得的备有第一涂层的承压层的温度影响烘干时的烘干温度,以使备有第一涂层的承压层达到规定的理论温度。此外,这里当然还提供了:在烘干过程中测量备有第一涂层的承压层的拉应力并将其调节到规定的理论拉应力。这样一方面温度另一方面拉应力都能保持在前述的极限内。另外,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无接触式测量备有第一涂层的承压层的温度。
在本发明的箔片中,完全可以以本身已知的方式采用备有不接受胶粘剂的层特别是硅酮层的纸层或者塑料层来作为保护层。
此外,本发明如开头所述还涉及一种用于实施上述方法的装置。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特征在于,至少设有一个烘干工位,带有一产热装置,在烘干工位区设有一测量装置,用于特别无接触式测量备有粘结层的承压层的温度和/或备有第一涂层的承压层的温度,还在烘干工位设有一调节装置,其与产热装置联接。与调节装置联接的产热装置也根据层材料的实际温度改变烘干工位的烘干温度。
此外,在本发明装置的一种优选设计方案中,设有一个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备有粘结层的承压层和/备有第一涂层的承压层的纵向拉应力。另外还有一个拉应力的调节装置,其与拉应力调整装置相联接。根据得到的拉应力还可由与该调节装置联接的拉应力调整装置将拉应力调到期望的理论拉应力。
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制造的箔片实施例。图示中:
图1是本发明的箔片的层材料在开始制造时的横截面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箔片的层材料在方法第一步之后的横截面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箔片的层材料在方法另一步之后的横截面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箔片在制造方法最后一步之后的横截面视图,
图5是本发明装置的简单示意图。
图4中示出了按本发明的方法制造出的箔片1的横截面。箔片1有一个承压层2,其上侧用于将来的印刷。承压层2目前由一种聚烯烃构成。图示实施例中,在承压层2的下侧4上涂有第一涂层5。目前涉及一种不溶于溶剂的第一涂层。在第一涂层5上再涂上一层带可再溶胶粘剂的粘结层6。该胶粘剂可涉及所有实践中已知的胶粘剂。作为第一涂层的也可采用所有商业上通用的第一涂层,其可与塑料承压层装到一起。粘结层6又置于保护层8的硅酮层7上。保护层8目前涉及一纸层。
下面借助每幅图简短描述本发明的方法步骤。
首先如图1所示,承压层2的下侧4已涂上第一涂层5。在涂上第一涂层5后,该涂层在规定的温度下烘干到承压层2上,其中在烘干过程中测量并调节备有第一涂层5的承压层2的温度。此外在烘干过程中测量备有第一涂层5的承压层2的纵向拉应力,并调节到规定的理论拉应力。
第一涂层5也可以省掉,图中未示出。这种情况下,承压层2的下侧4可经过电晕处理,以借此改变下侧4的表面能,从而使下侧4与随后涂覆的粘结层6的胶粘剂的表面张力匹配,致使不会产生润湿问题。
涂上第一涂层5后再涂粘结层6,如图3所示,接着将该层材料送到烘干工位。此时测量由承压层2、第一涂层5和粘结层6构成的层材料温度并调节到60℃左右的理论温度,其中层材料的温度测量无接触式进行。此外在烘干层材料过程中,测量拉应力并调节到约40N/m的理论拉应力。
最后图4示出了在层材料烘干后与具有硅酮层7的保护层8聚到一起或者说涂覆到一起的箔片1。
图5简单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装置10。装置10至少具有一个烘干工位11,该工位上配备有一个产热装置12。在烘干工位11的内部有一个测量装置13,用于测量备有粘结层的承压层的温度。通过测量装置13实现温度的无接触式测量。此外还有调节装置14,其与产热装置12和测量装置13联接,从而在烘干工位11烘干过程中测量备有粘结层的承压层的实际温度并根据测得的备有粘结层的承压层实际温度影响烘干时的烘干温度,以达到规定的承压层理论温度。
在烘干工位11内部还有一个测量装置15,用于测量备有粘结层的承压层的拉应力。另外设有一个调节装置16,其与拉应力调整装置17联接。通过测量装置15、调节装置16和拉应力调整装置17可以很容易地使备有粘结层的承压层调到最佳拉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