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肝胆郁热型痤疮的中药.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37163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2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704603.4

申请日:

2015.10.27

公开号:

CN105194056A

公开日:

2015.12.30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K 36/80申请日:20151027|||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6/80; A61P17/10

主分类号:

A61K36/80

申请人:

王玉芹

发明人:

王玉芹; 于冠礼; 王旭光

地址:

262400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孤山后巷1号潍坊市第三人民医院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振邦律师事务所 11389

代理人:

李朝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治疗肝胆郁热型痤疮的中药,该中药是由大头陈、南牡蒿、笔筒草、黄连、五香血藤、陈皮、红芪、大叶白头翁、菜蓟、楼梯草制成。临床可用于治疗肝胆郁热型痤疮。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治疗肝胆郁热型痤疮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
大头陈30-50份、南牡蒿20-40份、笔筒草20-40份、黄连15-25份、
五香血藤15-25份、陈皮15-25份、红芪15-25份、大叶白头翁15-25份、
菜蓟10-20份、楼梯草10-20份。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
大头陈40份、南牡蒿30份、笔筒草30份、黄连20份、
五香血藤20份、陈皮20份、红芪20份、大叶白头翁20份、
菜蓟15份、楼梯草15份。

说明书

一种治疗肝胆郁热型痤疮的中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疗肝胆郁热型痤疮的中药。
背景技术
痤疮,亦称粉刺,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好发于青春期。在临床上发现不少痤疮患者表现为丘疹、脓疱、结节和疼痛等,以颜面、胸、背等处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为主要临床表现,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好发于青少年。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该病因其损容性的特点容易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甚至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以往治疗肝胆郁热型痤疮常用单一的西医疗法,但效果不甚理想,经过发明人的长期实践得出,中药治肝胆郁热型痤疮具有较好作用,取得不错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效果好、有效率高、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治疗肝胆郁热型痤疮的中药。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根据中医药理论,利用中药独特的药性,采用大头陈、南牡蒿、笔筒草、黄连、五香血藤、陈皮、红芪、大叶白头翁、菜蓟、楼梯草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经过加工制成。
制备本发明中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大头陈30-50份、南牡蒿20-40份、笔筒草20-40份、黄连15-25份、五香血藤15-25份、陈皮15-25份、红芪15-25份、大叶白头翁15-25份、菜蓟10-20份、楼梯草10-20份。
本发明中药原料药的最佳重量份为:大头陈40份、南牡蒿30份、笔筒草30份、黄连20份、五香血藤20份、陈皮20份、红芪20份、大叶白头翁20份、菜蓟15份、楼梯草15份。
本发明中药的药理作用如下:
大头陈:辛、苦、平。疏风解表,化湿消滞。用于皮炎,感冒头疼,发热,腹痛泄泻,消化不良等症。
南牡蒿:苦、微辛、凉。疏风清热,除湿止痛。用于风热头痛,风湿性关节炎,蛇咬伤等症。
笔筒草:甘、苦、平、微寒。归心、肝、膀胱、胃经。清肝明目,止血、利尿通淋。临床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目赤肿痛,云翳,尿血,淋症,黄疸等症。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临床用于泄泻,痢疾,热毒疮疡,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烧烫伤等症。
五香血藤:酸、温。归肝、肺、肾经。舒筋活血,理气止痛,健脾消食,敛肺生津,临床用于跌打损伤,骨折,劳伤,风湿腰痛,关节酸痛,食积停滞,胃痛,腹胀,久咳气短,津少口渴,月经不调,小儿遗尿等。
陈皮:辛、苦、温,归脾、胃、肺经。理气调中,降逆止呕,燥湿化痰。用于胸膈满闷,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等。
红芪:固表止汗,补气利尿,托毒敛疮。主治气虚乏力,食少便溏,表虚自汗,气虚浮肿,痈疽等。
大叶白头翁:苦、辛、凉。清热泻火,燥湿,驱虫。用于牙痛,湿热泻痢,蛔虫病,瘰疬等症。
菜蓟:甘、平。疏肝利胆,清泻湿热。临床用于黄疸,双胁胀痛,湿热泻痢等症。
楼梯草:苦、微寒。归大肠、肝、脾经。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利水消肿,活血止痛。用于赤白痢疾,高热惊风,黄疽,风湿痹痛,水肿,淋证,经闭,疮肿,痄腮,带状疱疹,毒蛇咬伤,跌打损伤,骨折等症。
肝郁血气失和,复感风热毒邪外袭而成;或因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而化火,则五脏功能紊乱,热、湿、痰、瘀乃生,阻滞经脉,郁于肌肤而发为痤疮。本发明中大头陈疏风解表、化湿消滞,为君药,南牡蒿疏风清热、除湿止痛,笔筒草清肝解毒,为君药,黄连清热泻火,五香血藤舒筋活血、理气止痛、健脾消食,陈皮理气调中、降逆止呕、燥湿化痰,红芪补气利尿、托毒敛疮,大叶白头翁清热泻火、燥湿,菜蓟疏肝利胆、清泻湿热,楼梯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利水消肿、活血止痛。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对肝胆郁热型痤疮具有独特的疗效,诸药共奏清热解毒、疏风化湿、清肝泻火、理气健脾、活血利胆之功效,达到治疗肝胆郁热型痤疮的目的。
本发明中药于2011年至2014年临床观察肝胆郁热型痤疮61例患者,临床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61例患者中,年龄14-41岁,病程多在1个月到2年,平均年龄19岁。
2、诊断标准
2.1诊断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①初期在毛囊口呈现米粒大小的红色丘疹,亦可演变为脓疱,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的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病例可形成硬结性囊肿;
②多发于男女青年青春期,分布于面部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
③多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或外邪等诱发;
④妇女多伴有月经不调。
临床表现:颜面部大量丘疹,随情绪、月经周期而变化,有的黑色,有的鲜红色,有的暗紫色,可有散在脓疮,油脂多。伴有心烦易怒、乳房胀满、面赤,头晕头痛,口苦咽干,便干尿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2纳入标准:
①年龄11~30岁;②符合寻常型肝胆郁热型痤疮的诊断标准;③观察前4周内未用与本病有关的中西药物;④患者自愿同意参加,且能配合临床观察。
2.3排除标准:
①已知对维胺酯过敏者;②入试前2周曾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等抗肝胆郁热型痤疮药物者;③入试前4周曾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性激素、抗生素药物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化学物质所致的职业性肝胆郁热型痤疮,药物引起的肝胆郁热型痤疮。
3、治疗方法
3.1处方:大头陈40g、南牡蒿30g、笔筒草30g、黄连20g、五香血藤20g、陈皮20g、红芪20g、大叶白头翁20g、菜蓟15g、楼梯草15g。
3.2制备及使用方法:上述药物按常规工艺制成汤剂,每日1剂,每日2次,7天为1疗程。
4、治疗结果:
4.1参照《中医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痊愈:皮损消退率≥95%,或仅遗留少许色素沉着,症状消失;
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消退率70%~95%,症状明显减轻;
有效:皮损部分消退,消退率50%~70%,症状改善;
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或者加重,消退率<50%,症状未见变化。
4.2结果:61例患者中,临床治愈41例(67.3%),显效11例(18%),好转6例(9.8%),无效3例(4.9%),总有效率为95.1%。
典型病例
1、曲某,女,21岁,皮肤油脂分泌旺盛,面颊部密集多个丘疹脓包,前额、下颌也有少许小结节,可挤出白粉色油状物,同时患有便秘,口鼻干燥、口臭等症状。服用本发明药物,治疗2个疗程,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用4个疗程,痊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2、房某,女,17岁,面部油腻,毛孔粗大,面部除鼻及眼外,均可见红色或淡红色丘疹,可挤出白粉色油状物,大结节挤压有稀薄脓性及血性分泌物,心烦易怒、乳房胀满、面赤,苔黄,脉弦数。服用本发明药物,每日1剂,2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用4个疗程,痊愈,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下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对本发明没有限制。
实施例1,一种治疗肝胆郁热型痤疮的中药,是由大头陈30g、南牡蒿20g、笔筒草20g、黄连15g、五香血藤15g、陈皮15g、红芪15g、大叶白头翁15g、菜蓟10g、楼梯草10g制成。
实施例2,一种治疗肝胆郁热型痤疮的中药,是由大头陈40g、南牡蒿30g、笔筒草30g、黄连20g、五香血藤20g、陈皮20g、红芪20g、大叶白头翁20g、菜蓟15g、楼梯草15g制成。
实施例3,一种治疗肝胆郁热型痤疮的中药,是由大头陈50g、南牡蒿40g、笔筒草40g、黄连25g、五香血藤25g、陈皮25g、红芪25g、大叶白头翁25g、菜蓟20g、楼梯草20g制成。

一种治疗肝胆郁热型痤疮的中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治疗肝胆郁热型痤疮的中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治疗肝胆郁热型痤疮的中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治疗肝胆郁热型痤疮的中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肝胆郁热型痤疮的中药.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治疗肝胆郁热型痤疮的中药,该中药是由大头陈、南牡蒿、笔筒草、黄连、五香血藤、陈皮、红芪、大叶白头翁、菜蓟、楼梯草制成。临床可用于治疗肝胆郁热型痤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