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干接把技术 本发明涉及一种陶瓷制作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陶瓷把的干接技术。
中国传统的陶瓷接把技术一般都是在潮湿坯体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主要是通过控制各部件含水率较高但又大体一致的情况下进行粘接,从而使陶瓷制品在干燥和烧成过程中不会由于收缩不一致而在粘接处产生较大应力造成开裂和脱落。因此,这样的工艺给陶瓷产品尤其是炻瓷产品的装饰带来很大的局限性,如各色色边装饰就不能在陶瓷杯的中部进行,使陶瓷杯的大部分空间留下空白,不利于器型间装饰配套的完整性。
本发明之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极大拓展陶瓷装饰空间、维护各种器型间配套装饰完整性、制作容易、操作方便、牢固结实、光滑美观的陶瓷干接把技术。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用特别配制的粘接泥将干燥好的各种组合件进行组合粘接,然后进行洗水、烘干、施釉、烧成,所述的特别配制的粘接泥由坯粉、中坑粉、细瓷粉、石头釉按照合适的配比称量混合,加少量水,陈腐1-2天后搅匀,再加入微量的腐植酸钠,然后过筛、除铁,最后陈腐3-5天,粘接泥就配制好了。
上述粘接泥的组分其重量百分比配比为:坯粉70-74%,中坑粉20-24%,细瓷粉3-6%,石头釉1-3%,腐植酸钠0.4-0.5%。
上述粘接泥配制方法中的过筛、除铁、陈腐工序分别详细说明如下:
过筛:将适当粘度地泥浆通过设定的筛孔,去掉其中超过设定孔径的粗颗粒的一种方法,称之为过筛,一般采用振动筛,其目的是去掉杂质及粗颗粒。
除铁:采用除铁器将泥料中的铁质杂质去掉,一般采用过滤式湿法磁选机,除铁后的产品可提高白度。
陈腐:将泥料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的环境中封闭放置一段时间,此过程为陈腐,其目的是使泥料组分均匀,塑性提高,陈腐时间一般为3-5天即可。
粘接泥的试验数据为:细度:250目筛余<0.6%,水份36%,陈腐时间3天以上。
粘接泥主要原料其化学成份百分比含量为:
坯粉:SiO2:68.93,Al2O3:19.62,Fe2O3:0.8,TiO2:0.16,CaO:0.35,MgO:0.33,K2O:2.38,Na2O:0.61,烧失6.61;中坑粉:SiO2:14.4,Al2O3:14.2,Fe2O3:0.62,TiO2:0.07,CaO:1.04,MgO:0.49,K2O:4.61,Na2O:0.14,烧失:2.91;石头釉:SiO2:62.5,Al2O3:15.20,Fe2O3:0.35,TiO2:0.1,CaO:3.5,MgO:1.5,K2O:6.5,Na2O:1.5,烧失:2.5:细瓷粉:SiO2:69.95,Al2O3:20.52,Fe2O3:0.83,TiO2:0.17,CaO:0.37,MgO:0.35,K2O:2.5,Na2O:0.65,烧失:无。
本发明的陶瓷干接把技术将干燥好的不能一体成型的杯类的坯体和杯把,用特别配制的粘接泥粘在一起,这一技术的采用使得在杯类中部进行各色色边装饰成为可能,使各色色边在杯类中部畅通无阻,维护了各种器型间配套装饰的完整性,极大拓宽了陶瓷装饰空间,同时本发明制作容易,配方简单,操作方便,粘接烧成后,牢固结实,光滑平整美观,避免了原有潮接把技术轻易变形的缺点,对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开发陶瓷市场,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在陶瓷彩绘方面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众所周知,陶瓷杯类的坯体一般为滚压成型,坯体结构致密,而杯把则一般用注浆成型,结构较疏松,两者在烧成过程中收缩必然不一致,这就只能通过较好的粘接泥在其中起缓冲作用,很好地将两部件结合起来成为一件完好的陶瓷产品。粘接过程为:首先做好下列准备工作,用小刀将湿杯把削好、刮平整、洗干净,使上下接口处保持一定的弧度,烘干,备用,再准备好两支毛笔、一支特制的小竹签、一碗粘接泥、一小桶清水、一块湿海绵,接下来先将杯把在坯体适当位置比一下,然后在湿海绵上蘸点清水,再取些许粘接泥,在清水中浸一下,用力均匀而又恰到好处地接在杯子的合适位置;然后用毛笔将多余的粘接泥刷净,用专门削制的小竹签在接口处均匀地压上2-3遍,最后用带水毛笔将接头处洗干净,即完成了整套接把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