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pdf

上传人:000****221 文档编号:1353790 上传时间:2018-05-0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34.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20187457.3

申请日:

2007.12.25

公开号:

CN201129144Y

公开日:

2008.10.08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有效期届满IPC(主分类):E21B 15/00申请日:20071225授权公告日:20081008|||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IPC(主分类):E21B 15/00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北京南车时代机车车辆机械有限公司变更后:北京中车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102249 北京市昌平区昌平火车站西变更后:102249 北京市昌平区昌平火车站西500米|||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E21B 15/00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北京南车时代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变更后权利人:北京南车时代机车车辆机械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102200 北京市昌平区白浮泉路10号北控科技大厦708室变更后权利人:102249 北京市昌平区昌平火车站西变更事项:共同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中国南车集团北京机车车辆机械厂 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登记生效日:20100810|||授权

IPC分类号:

E21B15/00(2006.01); F15B15/20(2006.01); F15B15/16(2006.01)

主分类号:

E21B15/00

申请人:

北京南车时代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南车集团北京机车车辆机械厂; 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

发明人:

黎起富; 李均良; 米树刚

地址:

102200北京市昌平区白浮泉路10号北控科技大厦708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王学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包括套管和挡杆;所述套管固定在油缸缸筒的内侧;所述挡杆的一端固定在油缸活塞杆顶部内侧,其另一端插入所述套管之中。本实用新型可防止主、副卷扬钢丝绳击打油缸活塞杆,其采用简单部件构成,成本较低,安装制作简便,不会影响油缸的正常工作。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管和挡杆;所述套管固定在油缸缸筒的内侧;所述挡杆的一端固定在油缸活塞杆顶部内侧,其另一端插入所述套管之中。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小套管箍,其固定在油缸活塞杆顶部;所述挡杆的一端焊接在所述小套管箍上。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大套管箍、第二大套管箍,其分别固定在油缸缸筒上、下部;所述第一大套管箍、第二大套管箍内侧均设置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上开有供所述套管穿过的通孔。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上焊接有第一管卡、第二管卡;调整所述第一管卡、第二管卡与所述第一大套管箍、第二大套管箍的相对位置将所述套管固定在油缸缸筒内侧。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的两端刻有外螺纹;旋入螺母至所述第一大套管箍、第二大套管箍的相应位置将所述套管固定在油缸缸筒内侧。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为长条孔;所述长条孔的中部为矩形,两端为半圆。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套管箍由一对半圆形的分体管箍组成,其内径大小与油缸活塞杆的外径大小相同。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体管箍的两端由螺柱紧固。

9、
  根据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大套管箍、第二大套管箍均由一对半圆形的分体管箍组成,其内径大小均与油缸缸筒外径大小相同。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体管箍的两端由螺柱紧固。

说明书

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旋挖钻机桅杆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基本建设范围持续拓宽,在以人为本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及相关法津法规不断强化的环境下,桩基础特别是现浇混凝土灌注桩基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几乎呈取代其他基础之势。在此背景下,旋挖钻机(Rotary Drilling Rig)因其效率高、污染少、功能多的特点,适应上述需求,在国内外的现浇混凝土灌注桩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旋挖钻机通常由底盘机构、桅杆、主副卷扬、钻孔部件、发动机系统、液压系统、电气系统等部件组成。其中,桅杆是钻孔部件的主要载体,在工作中桅杆由两个液压缸并列进行支撑,以保证桅杆与水平面垂直或成某个角度。
液压缸又称油缸,由缸筒、活塞和活塞杆等部件组成。在液体压力作用下,活塞在缸筒内往复运动,带动与活塞固定为一体的活塞杆在缸筒中作伸缩运动。其中,活塞杆要在导向套中滑动,其外圆粗糙度Ra值一般为0.1~0.3μm。为提高耐磨性和防锈性,活塞杆表面需进行镀铬处理,镀层厚0.03~0.05mm,并进行抛光或磨削加工。通常,油缸价值较高,维修与更换困难,如其损坏,将给用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在钻机正常钻孔作业时,两个油缸都处于打开状态,主卷扬和副卷扬的钢丝绳从两个油缸中间穿过,绕过吊锚架进行提升作业。钻孔作业时,不断回转上车,造成主、副扬钢丝绳左右晃动,不断击打两侧处于打开状态的油缸活塞杆,从而对油缸活塞杆的表面造成伤害,降低其外圆柱面的光滑程度,影响油缸活塞杆的自由滑动,并进而影响油缸的使用寿命。
目前,市场还没有出现对旋挖钻机桅杆油缸进行保护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在钻孔作业时,它能防止主、副卷扬钢丝绳击打旋挖钻机油缸活塞杆,避免对油缸活塞杆表面造成伤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包括套管和挡杆;所述套管固定在油缸缸筒的内侧;所述挡杆的一端固定在油缸活塞杆顶部内侧,其另一端插入所述套管之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在油缸的内侧设置套管和挡杆。在旋挖钻机钻孔作业中,当调整油缸伸出的长度时,固定在油缸活塞杆上的挡杆可在套管中自由伸缩,保证活塞杆时刻处于挡杆的保护下工作。回转上车过程中,主、副卷扬钢丝绳左右晃动,直接击打在位于油缸内侧的挡杆上,而不会击打油缸活塞杆,从而避免对油缸活塞杆的表面造成伤害。由此,对油缸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延长油缸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采用简单部件构成,成本较低,安装制作简便,不会影响油缸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的安装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是图2中大套管箍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桅杆1通过连接件2与油缸3、油缸4相连接,并由油缸3、油缸4并列进行支撑。两套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对称安装在油缸3、油缸4的内侧,因其结构、功能完全相同,下面仅以油缸3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包括:套管5和挡杆6;套管5固定在油缸缸筒7的内侧;挡杆6的一端固定在油缸活塞杆8的顶部内侧,其另一端插入套管5之中。套管5与挡杆6均采用标准管材,其中,挡杆6的直径略小于套管5的内径,其一端固定在油缸活塞杆8的顶部,保证调整油缸3的伸出长度时,挡杆6可在套管5中自由伸缩滑动。同时,挡杆6的长度与油缸活塞杆8的长度相当,而套管5长度与油缸缸筒7长度相当,保证油缸3全伸展时挡杆6不会从套管5中脱出,油缸3完全收缩时挡杆6端头不会进入套管5。由此,调整油缸3的伸出长度时,挡杆6可在套管5中自由伸缩,使油缸活塞杆8时刻处于挡杆6的保护下工作。回转上车过程中,主卷扬钢丝绳9、副卷扬钢丝绳10左右晃动,其直接击打在位于油缸3内侧的挡杆6上,而不会击打油缸活塞杆8,从而避免对油缸活塞杆8的表面造成伤害。
上述实施方式中,套管5和挡杆6分别固定在油缸缸筒7与油缸活塞杆8上,其固定方式可采用焊接、螺钉连接、管箍紧固等多种形式,优选地,采用管箍紧固。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包括套管5、挡杆6、小套管箍11、第一大套管箍12、第二大套管箍13。如图2所示,小套管箍11固定在油缸活塞杆8顶部,挡杆6一端焊接在该小套管箍11的内侧。第一大套管箍12与第二大套管箍13分别固定在油缸缸筒7的上、下部,其内侧分别设置凸起部14、凸起部15;凸起部14、凸起部15分别开有通孔16、通孔17;套管5穿过通孔16与通孔17,限制其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的摆动。套管5上焊接有第一管卡18、第二管卡19,调整第一大套管箍12、第二大套管箍13与第一管卡18、第二管卡19的相对位置,限制套管5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由此,通过通孔16、通孔17以及第一管卡18、第二管卡19共同作用,将套管5牢固地固定在油缸缸筒7内侧。该结构中,油缸3上固定有一个小套管箍和两个大套管箍,采用两个大套管箍是为了保证套管5的牢固固定,防止套管5出现摆动,其优点是:紧固性好,部件简单,成本较低,安装简易。
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管卡18、第二管卡19与第一大套管箍12、第二大套管箍13的相对位置,可任意选取以下方式之一:第一管卡18紧贴第一大套管箍12的凸起部14的下部,第二管卡19紧贴第二大套管箍13的凸起部15的上部;或第一管卡18紧贴第一大套管箍12的凸起部14的上部,第二管卡19紧贴第二大套管箍13的凸起部15的下部。此外,也可在第一大套管箍12的凸起部14及第二大套管箍13的凸起部15的上下部都设置管卡,其固定性增强,但安装起来比前述方法麻烦。
本实施例中,挡杆6的一端焊接在固定于油缸活塞杆8的顶部的小套管箍11内侧,其另一端插入套管5之中并可自由伸缩滑动,避免主卷扬钢丝绳9、副卷扬钢丝绳10左右晃动时击打油缸活塞杆8并造成伤害。此种结构,使挡杆6与油缸活塞杆8的顶端连接更为牢固,也便于挡杆6的拆卸。
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管卡18、第二管卡19也可用螺母代替:在套管5的两端刻制外螺纹;旋入螺母至第一大套管箍12、第二大套管箍13的相应位置将套管5固定在油缸缸筒7的内侧。此种方式的好处是:对第一大套管箍12、第二大套管箍13的位置无严格要求,调整螺母即可限制套管5上下方向的运动,安装极为简便。
图3所示为大套管箍的结构图(因结构、形状、功能完全相同,图3仅标示第一大套管箍12,而未标示第二大套管箍13),优选地,第一大套管箍12上设置的通孔16及第二大套管箍13上设置的通孔17为长条孔。该长条孔的中部为矩形,两端为半圆,该两个半圆的直径比套管5的外径略大。通过焊接于套管5上的第一管卡18及第二管卡19,将套管5分别固定在第一大套管箍12及第二大套管箍13上,既保证套管5在油缸缸筒7的轴向固定,又使其在长条孔内可进行倾斜或小范围内周向移动。采用此种结构,使套管5与油缸缸筒7之间可周向小角度移动,防止桅杆1左右倾斜时,对桅杆油缸保护装置本身造成变形伤害。采用该上述长条孔结构的好处是:在旋挖作业过程中,套管5相对于第一大套管箍12及第一大套管箍13上的长条孔可小范围移动;当桅杆在左右方向调整,从而引起油缸活塞杆8小角度旋转时,能够进行适当的周向位置调整,从而避免挡杆6的屈服变形,保证桅杆油缸保护装置工作的稳定性。
优选地,小套管箍11由一对半圆形的分体管箍组成,该对分体管箍的内径大小与油缸活塞杆8的外径大小相同,其两端由螺柱连接,将小套管箍11牢固地连接在油缸活塞杆8内侧上。优选地,第一大套管箍12、第二大套管箍13均由一对半圆形的分体管箍组成,该两对分体管箍的内径大小均与油缸缸筒7的外径大小相同,其两端由螺柱连接,将第一大套管箍12、第二大套管箍13紧固于油缸缸筒7的内侧。将分体管箍用螺栓或螺柱连接成整体套管箍,其紧固性好,安装、维修也极为方便。
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以一个小套管箍、两个大套管箍为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实际上,根据油缸3和油缸4的具体情况,大、小套管箍的数量也可适当增加。此外:分体管箍也可采用其他形状,如内部为锯齿形;整体套管箍中也可由三段或其他数量的分体管箍组成。挡杆6上端与小套管箍11的连接方式也不限于焊接,也可以螺栓或螺柱等方式进行固定。
由于安装位置限制,且桅杆油缸处于可动状态,桅杆油缸的防护装置不能过于复杂笨重。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结构设计上充分考虑各种使用状况,采用有效的结构形式,保证了功能的充分发挥,对油缸起到了有效的防护作用。并且,其采用简单部件构成,成本较低,安装制作简便,维护方便,不会对油缸的正常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旋挖钻机桅杆油缸保护装置,包括套管和挡杆;所述套管固定在油缸缸筒的内侧;所述挡杆的一端固定在油缸活塞杆顶部内侧,其另一端插入所述套管之中。本实用新型可防止主、副卷扬钢丝绳击打油缸活塞杆,其采用简单部件构成,成本较低,安装制作简便,不会影响油缸的正常工作。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土层或岩石的钻进;采矿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