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pdf

上传人:62****3 文档编号:1350103 上传时间:2018-05-06 格式:PDF 页数:34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680055645.9

申请日:

2006.08.30

公开号:

CN101522073A

公开日:

2009.09.02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A47C 1/02公开日:20090902|||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47C1/02; A47C7/54

主分类号:

A47C1/02

申请人:

伊藤喜有限公司

发明人:

管智士; 埃里克·灿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陆锦华;谢丽娜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椅子,具备座(1)和靠背(2),靠背(2)由左右的背用框架装置(4)的弹性变形来容许后倾动。左右的背用框架装置(4)包括2根单位框架(43、44)。背用框架装置(4)具备配置在座(1)的左右外侧的主部(4a)、与主部(4a)的上部后端相连的上向内部(43a、44a)、从主部(4a)的下端后部进入座(1)下方的下向内部(43b、44b)和与下向内部(43b、44b)连为一体的向前端部(43c、44c)。向前的端部(43c、44c)固定于基体(7)。背用框架装置(4)由于其长度长、具有下向内部(43b、44b)、具有向前的端部(43c、44c),这三者结合,能很大地弹性变形。因此能使靠背(2)以大的角度后倾。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椅子,其基本构成是具备:由基体支撑的座;可后倾动的靠背;以及具有位于上述座的左右外侧的主部并且支撑上述靠背的后倾动的背用框架装置,由上述背用框架装置的弹性变形来容许靠背的后倾动,其中,
上述左右的背用框架装置的主部从侧面看去成为向后开口的形状,
在上述背用框架装置上的主部的上部后端,设有安装上述靠背的上联结部,另一方面,在上述背用框架装置上的主部的下部后端,一体地形成了进入座下方的下联结部,上述下联结部具有向跟前侧延伸的端部,上述下联结部的端部固定于上述基体或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中,在上述左右的背用框架装置上的主部的上部后端,通过弯折而形成了沿着靠背的背面延伸的上向内部,该上向内部成为上述上联结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中,在上述座的后端形成了可支撑着座后的人的腰的升起部,上述靠背可后倾动地联结于上述座的升起部的上端。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中,上述座以可后倾的状态支撑于基体,上述背用框架装置固定于上述基体。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中,上述左右的背用框架装置均包括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多根单位框架。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椅子,其中,上述左右的背用框架装置包括由棒材或管材构成的2根单位框架,上述2根单位框架在主部从俯视看去及正面看去大致平行地延伸,在主部的上部安装了扶手。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椅子,其中,上述2根单位框架在安装上述扶手的部分,按接近座的单位框架低,远离座的单位框架高的方式配置成不同的高度,因此上述扶手的上面从正面看去成为面对座斜着朝下倾斜的姿势。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中,上述背用框架装置的主部具有:以其前端为边界而构成上部并且从侧面看去后倾的部分;以及以前端为边界而构成下部并且从侧面看去大致前倾的部分,上述从侧面看去后倾的部分和前倾的部分是通过从侧面看去为圆弧状的前端部而光滑地连续的,结果,上述主部作为整体成为大致横向V字状的形状。

9.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椅子,其中,上述靠背由在前面上铺设了垫子的背内薄壳和在上述背内薄壳的里侧配置的背外薄壳构成,上述背用框架装置的上向内部配置在背内薄壳和背外薄壳之间。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椅子,其中,上述靠背的背外薄壳是木板制的,在该背外薄壳上,在左右全长上延伸地弯曲形成了用于避免对上述背用框架装置上的上向内部的干扰的向后突出部,
另一方面,上述座由木板制的座外薄壳和配置在其上面上并且铺设了垫子的座内薄壳构成,座外薄壳和背外薄壳为大致相同厚度并且从侧面看去以连续的状态延伸。

说明书

椅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框架支撑靠背的椅子。
背景技术
作为比较简单的构造的椅子,有把靠背安装于由棒材、管材构成的框架装置上的椅子。并且,在该类型的椅子中,具有通过着座后的人的凭靠而使靠背后倾的摇摆功能。其中一个例子记载于专利文献1。
即在专利文献1中,椅子的框架装置具备:放置在地板上的前后较长的左右的下水平部;从下水平部的前端向上升起的左右的前足部;从左右的前足部的上端向后方延伸的上水平部;以及从下水平部的后端升起的左右的后足部,座安装于左右的上水平部。
还有,左右的上水平部的后端向上升起,该左右的上水平部由下横长部联结为一体,该下横长部与靠背的下部背面联结。再有,左右的后足部的上端由上横长部连接,该上横长部与靠背的中途高度部的背面联结。在该专利文献1的椅子中,靠背的后倾动主要是通过后足部反抗弹性地后倾动来实现。
另一方面,在把腿支柱作为气缸的旋转椅子方面,由背用框架装置支撑座及靠背的例子记载于专利文献2。再有,专利文献3所披露的椅子是把框架装置做成从侧面看去向后开口的形状,将其固定于基体,把靠背安装于框架装置的后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8—154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平9—50263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906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打算解决的课题
要提高摇摆状态下的安乐性,靠背尽可能大地后倾动是有效的。因此,在利用框架的弹性变形使靠背摇摆的椅子的场合,需要使框架尽可能大地变形。可是,在专利文献1的场合,框架只不过是其后足部发生弹性变形,所以靠背的后倾量很小,因此,在提高摇摆状态下的舒适性方面有限,这是存在的问题。
还有,专利文献2的椅子只不过是座和靠背作为整体前后滑动,可以说不太能期待利用了框架装置的挠性的摇摆功能。再有,专利文献3的椅子是不是原本具备摇摆功能也不清楚。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现状而提出的,主要的目的是提供能以简单的构造来确保高摇摆功能的椅子。
本发明的椅子,具备:由基体支撑的座;可后倾动的靠背;以及具有位于上述座的左右外侧的主部并且支撑上述靠背的后倾动的背用框架装置,由上述背用框架装置的弹性变形来容许靠背的后倾动。以此作为基本构成。
并且,作为本发明的一个特征,上述左右的背用框架装置的主部从侧面看去成为向后开口的形状。再有,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上述背用框架装置上的主部的上部后端,设有安装上述靠背的上联结部,另一方面,在上述背用框架装置上的主部的下部后端,一体地形成了进入座下方的下联结部,上述下联结部具有向跟前侧延伸的端部,上述下联结部的端部固定于上述基体或座。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把背用框架装置的主部改为侧框架一词,采用在侧框架上设置上联结部、下联结部的表现方式。
在本发明中,背用框架装置整体可弹性变形。并且,背用框架装置的主部是从侧面看去向后开口的形状,所以背用框架装置的全长变长了。基于该主部的形状,可加大背用框架装置的变形量。这是本发明的功能方面的第1特征。
还有,构成背用框架装置的下部的下联结部在摇摆时会受到扭转作用和弯曲作用,因此下联结部容易产生弹性变形。这是本发明的功能方面的第2特征。
在本发明中,上述特征互相结合可使背用框架装置很大地变形,结果就能以简单的构造来确保高摇摆功能。
另外,本发明的“基体”是支撑座的部件的总称。因此,腿也属于基体的范畴。在腿具备气缸的场合,基体固定于气缸的上端,腿和基体看作不同部件,不过,在腿由管材、板材等构成的场合,也可以把座及背用框架装置安装在腿上,因而,在该场合腿和基体可看作同一物。
本发明具有丰富的变形例。其次说明这一点。
(1).靠背和座的关系方面的变形例
本发明包括座和靠背连成一体的状态以及座和靠背不连成一体的状态的两种构成。在座和靠背连接的场合,靠背由座支撑,所以可减轻背用框架装置所对应的负担。因此,可以说本发明对于座和靠背连成一体的类型的椅子价值特别高。
不论座和靠背连接不连接,在摇摆时若座后倾则对身体的适应性变好的倾向高。并且本发明也包括在座和靠背连接的状态下座与靠背一起后倾的构成,在该构成中靠背和座一体地后倾,所以能提供对使用者而言舒适的摇摆状态。另外,优选的是座的后倾程度小于靠背的后倾程度。
在本发明的一种构成中,在座的后端形成了支撑着座后的人的腰的升起部,按该升起部的状态而可后倾动地联结靠背。在该构成下,即使在摇摆状态下也能由座的升起部支撑人的腰,所以能确保所谓的保健护腰功能。
(2).背用框架装置的构造方面的变形例
在背用框架装置上安装靠背的构造可采用各种方式。例如,可以在靠背的左右两端设置托架,用销钉一类把背用框架装置上的主部的上部后端联结于该托架。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一种构成中,在上述左右的背用框架装置上的主部的上部后端,通过弯折而形成沿着靠背的背面延伸的上向内部,该上向内部成为上述上联结部。该发明具有构造简单并且能牢固地支撑靠背的优点。
左右的背用框架装置也可以均由1根部件构成,不过,在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中,左右的背用框架装置均由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多根单位框架构成。本发明的背用框架装置是整体复杂地弯曲的,所以若均由多根单位框架构成左右的背用框架装置,则可以看到单位框架在彼此互相牵制的情况下发生变形的现象,即使采用细的部件(棒材、管材)也能防止过度地变形。这一点是本发明的优点之一。
在由多根单位框架构成左右的背用框架装置的场合,从美观、经济性的观点来看优选的是各由2根来构成。还有,单位框架的原材料优选的是采用金属棒材或管材,从强度的观点来看特别优选的是钢或不锈钢圆棒。
在本发明中,可以在背用框架装置上的主部的上部安装扶手。即,可兼用背用框架装置作为扶手的支撑部件,因此是经济的。并且,在本发明的一种构成中,包括把由2根单位框架构成左右的背用框架装置作为前提,2根单位框架在主部按俯视看去及正面看去大致平行地延伸,扶手安装于主部的上部这样的构成。根据该构成,能把扶手安装成稳定的状态。
还有,在本发明的另一构成中,在构成背用框架装置的2根单位框架上安装扶手时,2根单位框架按接近座的单位框架低,远离座的单位框架高的方式配置成不同的高度。因此,上述扶手的上面从正面看去成为面对座一侧斜着朝下的倾斜姿势。扶手的上面也可以成为水平姿势,不过,若使扶手的上面面对座朝下倾斜,则着座后的人以张开左右手臂的状态(即从正面看去使手臂向外侧倾斜的状态)用肘接触扶手时,肘会与扶手的上面以接近直角的状态接触,因此肘的稳定性变好。这一点也是本发明的优点之一。
再有,在本发明的另一构成中,上述背用框架装置的主部从侧面看去成为后倾的部分和前倾的部分连续的大致横向V字状的形状。在该构成中,可抑制主部过度地变形,确保适度的弹性特性。还有,在背用框架装置的主部和座之间设有从侧面看去向前开口的空间,所以具有例如即使着座后的人伸脚,背用框架装置也不会妨碍的优点。再有,背用框架装置的主部是最突出的部分,而若按横向V字状形成主部则给会人带来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在设计方面也是出色的。
(3).靠背及座的断面构造方面的变形例
在本发明中,靠背及座包括单层构造和复层构造两者,不过,在本发明的一种构成中,靠背由在前面上铺设了垫子的背内薄壳和在背内薄壳的背面配置的背外薄壳构成,背用框架装置的上向内部配置在背内薄壳和背外薄壳之间。该发明的椅子因为背用框架装置的上向内部不露出所以在美观方面出色。
再有,在本发明的另一构成中,构成上述靠背的背外薄壳是木板制的,在该背外薄壳上,在左右全长上延伸地弯曲形成了用于避免对上述背用框架装置上的上向内部的干扰的向后突出部,另一方面,上述座由木板制的座外薄壳和配置在其上面上并且铺设了垫子的座内薄壳构成,座外薄壳和背外薄壳为大致相同厚度并且从侧面看去以连续的状态延伸。
把背外薄壳和座外薄壳作为木板制的,主要是设计、成本方面的要求。另外,使用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木材,在地球环境方面也是有益的。并且,在靠背的外薄壳上形成了向后突出部,所以可使靠背的外薄壳和内薄壳尽可能贴紧,并且避免外薄壳和背用框架装置的干扰,因此在美观方面出色。
本发明可通过以下叙述的具体例而更正确地把握。
附图说明
[图1]图1A是从前方看到第1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图1B是从后面看到椅子的立体图。
[图2]图2A是椅子的俯视图,图2B是椅子主视图,图2C是椅子右侧视图。
[图3]图3是表示椅子的骨架的俯视图。
[图4]图4是基体的断面图。
[图5]图5A是纵断侧视图,图5B是纵断侧视图,是从图5A的B—B看去的断面图。
[图6]图6A是从图5A的VIA—VIA看去的断面图,图6B是从图5(A)的VIB—VIB看去的断面图。
[图7]图7A是从图2B的VIIA—VIIA看去的断面图,图7B是帽的侧视图,图7C是图7B的C—C图,图7D是从图2B的VIIB—VIIB看去的断面图。
[图8]图8是从图4的VIII—VIII看去的俯视断面图。
[图9]图9是从图8的IX—IX看去的断面图。
[图10]图10A是升降操作杆用保持部件的俯视图,图10B是从图10A的B—B看去的断面图。
[图11]图11是从图4的XI—XI看去的断面图。
[图12]图12A是从图3的XII—XII看去的断面图,图12B是罩的立体图。
[图13]图13是第2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14]图14是第3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15]图15是椅子的主视图。
[图16]图16是表示椅子的骨架的俯视图。
[图17]图17是表示动态的图。
[图18]图18是第4实施方式的椅子的侧视图。
[图19]图19A是第4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19B是从图18的XIXB—XIXB看去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座
2 靠背
3 腿
4 背用框架装置
4a 背用框架装置的主部
7 基体
8 座外薄壳
9 座内薄壳
1 0座垫子
11 背外薄壳
12 背内薄壳
13 背垫子
17 合叶
43 第1单位框架
44 第2单位框架
43a、44a作为上连结部的一个例子的上向内部
43b、44b 构成下联结部的下向内部
43c、44c 构成下联结部的向前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1)—1.第1实施方式的概要
第1实施方式适用于所谓的旋转椅子。椅子具备:联结成一体的座1及靠背2;支撑它们的腿3;以及用于可摇摆地保持靠背2的左右的背用框架装置4。腿3具备按俯视看去在辐射方向延伸的多根枝足3a和由气缸构成的腿支柱5,在枝足3a的前端设有小脚轮6。朝下的圆形基体7固着于腿支柱5的上端。另外,基体7不限于圆形,可选择任意形态。
例如图5A所示,座1包括:合板(木板)制的座外薄壳8;重叠固定在座外薄壳8的上面的树脂制的座内薄壳9;以及铺设在座内薄壳9的上面的座垫子10。
另一方面,靠背2包括:合板(木板)制的背外薄壳11;配置在其前侧的背内薄壳12;铺设在背内薄壳12的前面的背垫子13。另外,垫子10、13也可以由布料(面料)包覆。背内薄壳12的原材料可采用树脂和金属中的任意一种,不过,在需要确保强度的场合优选的是采用金属制的(例如金属板制品、铝压铸品)。
在座内薄壳9及背内薄壳12上形成了与外薄壳8、11重合的肋条14、15。座外薄壳8和背外薄壳11、座内薄壳9和背内薄壳12分别作为不同部件来制造。并且,如图2A、图2B、图7D所示,在座外薄壳8的后部下面上固定薄金属板制的加强板16,用合叶17可相对转动地联结加强板16和背内薄壳12。加强板16的前端部由金属板制的压板18固定于座外薄壳8。
也可以不使用加强板16,而是用合叶17直接联结座外薄壳8和背内薄壳12。还有,也可以用合叶联结座内薄壳9和背内薄壳12,用合叶联结座内薄壳9和背外薄壳11。再有,也可以按一体物来制造座内薄壳9和背内薄壳12(在该场合,优选的是形成自由弯曲的铰链部)。
座内薄壳9和座外薄壳8以及背内薄壳12和背外薄壳11由通过反抗弹性变形而嵌合的雌雄一对的揿纽接头部件保持为一体。当然,也可以用螺钉一类的紧固件。
座内薄壳9的后部及座外薄壳8的后部从侧面看去缓慢地弯曲而有部分尺寸升起(在图5A中用符号1a表示座1的升起部)。因此,也可以说由座内薄壳9及座外薄壳8构成靠背2的下部,或者也可以说座1一体地设有骨盆支撑部。不过,在本说明书中,座内薄壳9及座外薄壳8的后部的升起部也包含在座1中(这是为了简化说明)。
座1和靠背2的联结部(即合叶17的支轴)大致成为与着座后的人的腰椎群的下部接触的高度。
(1)—2.基体的详细情况/座的安装构造
如图4、5A、8、9所示,基体7具备圆筒体21,在该圆筒体21的内部配置了上板22、中间板23、下板24,各板22、23、24通过焊接而固着于圆筒体21。套筒25通过焊接而固着于各板22、23、24的中心部位,腿支柱5的上端部与套筒25嵌接。
例如图3、4所示,在座外薄壳8的下方,配置了一部分进入基体7内部的上下较长的左右一对的阻挡杆26。水平状的支撑板28通过焊接而固着于阻挡杆26的上端,支撑板28由螺钉固定于座外薄壳8。
还有,例如图4、图8、图11所示,从左右及后部围着套筒25的座支撑件27通过焊接而固着于基体7的下板24(图4中座支撑件27的上面与中间板23重合,不过,实际上如图9所示,座支撑件27和中间板23之间有间隙)。
在座支撑件27上,形成了侧面看去为前倾姿势且正面看去向左右伸展而升起的支柱部27a,在支柱部27a的前端,一体地形成了左右横向的水平部27b。座支撑件27的水平部27b由保持件29按压保持于座外薄壳8。保持件29由罩30遮盖。
上述罩30具备嵌于座外薄壳8和水平部27b之间的单悬梁状的伸出部30a和与保持件29的下面重合的肋条30b,如图3中箭头A所示,可从外侧插入而安装于水平部27b。因此不需要螺钉一类的紧固件。
并且,在座支撑件27的水平部27b和座外薄壳8之间恰好插入罩30的伸出部30a,且座支撑件27上的水平部27a的下面与保持件29的底面抵接。因此,座支撑件27以不晃动的状态保持于座外薄壳8。
俯视看去向前凸状地弯曲的辅助撑条31通过焊接而固着于座支撑件27上的左右水平部27b的根部。因此,也由辅助撑条31支撑座1。
上述阻挡杆26的下端为自由端,在非着座状态下,阻挡杆26的下端位于基体7上的中间板23的上面附近。并且,座1可反抗座支撑件27的弹性变形而后倾,若座1后倾则阻挡杆26下降移动,座1的最大后倾角度由于阻挡杆26与基体7的下板24接触而被限制。在基体7的上板22上,设有用于容许阻挡杆26转动的长孔22a(参照图4)。还有,基体7的中间板23按不干扰阻挡杆26的方式设有切口。
在座1的前部的下方,配置了用于使该座1升降的杆33。杆33是把1根棒材(或管材)弯曲而制造的,整体成为俯视看去翘曲成向前凹状(或弓状)的形状。因此,杆33成为在座1的左右角部的下方向上伸出的形态。采用这种形态主要是为了在人把小腿部伸进座1下方时,避免小腿部碰到操作杆33。
(1)—3.升降操作杆的安装构造
其次,按照图8~图10来说明操作杆33的安装构造。在操作杆33的根部具备左右隔开而平行延伸的前后较长部33a和与左右的前后较长部33a相对着形成的横长水平部33b,俯视看去成为接近U字的形态。并且,用于对操作片腿支柱5的推杆34进行按压的操作片35通过焊接而固着于左右的横长水平部33b,且左右的横长水平部33b除操作片35以外的部分由保持部件36按压保持在基体7的中间板23的上面上。
保持部件36为不干扰操作片35而被切掉了左右中间部,按压横长水平部33b的部分成为二股状。还有,在保持部件36的后端部,形成了与基体7的中间板23上形成的长孔37相嵌而不能移动地钩挂的爪38,使爪38从下方钩挂于长孔37,从而由1个螺钉39将其不能偏移地固定。保持部件36由操作杆33的前后较长部33a从左右夹住,因此操作杆33不会横偏移。
把手指搭在操作杆33的左右端部向上拉,该操作杆33就会以横长水平部33b为中心而转动,于是,由操作片35按下腿支柱5的按压阀34,解除腿支柱(气缸)5的锁定。在非操作状态下操作杆33的前后较长部33a与基体7的中间板23的上面重合。因此操作杆33在非操作状态下被保持为不能前倒。
(1)—4.背用框架装置
其次,说明背用框架装置4。背用框架装置4具有位于座1的左右外侧的主部4a,主部4a包括以前端为边界而构成上部的后倾部4b和以前端为边界而构成下部的前倾部4,整体成为向后开口的V字状。
构成主部4a的后倾部4b和前倾部4c的连续部(即主部4a的前端部)从侧面看去弯曲成圆弧状。还有,后倾部4b的倾斜程度比前倾部4c的倾斜程度小。这是因为在后倾部4b上安装了扶手42。还有,后倾部4b和前倾部4c均向相对着的方向形成凹状地从侧面看去缓慢地弯曲。
左右的背用框架装置4均包括由2根圆棒材构成的单位框架43、44,两单位框架43、44整体看去大致平行地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在需要区别2根单位框架43、44的场合,为方便起见,以主部4a的姿势为基准,把接近座1的单位框架称为第1单位框架43,把远离座1的单位框架称为第2单位框架44。另外,作为两单位框架43、44的原材料,可使用由钢或不锈钢、铝等金属形成的棒材。
第1单位框架43及第2单位框架44具有从主部4a的后端转入背内薄壳12的背面的上向内部43a、44a。在该场合,第2单位框架44的上向内部44a位于上面,第1单位框架43的上向内部43a位于下面,左右第2单位框架44的上向内部44a均由按压部件(轴承部件)45按压保持于背内薄壳12。按压部件45由螺钉固定于背内薄壳12。第2单位框架44的上向内部44a和按压部件45及背内薄壳12可在某种程度上相对地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第2单位框架44的上向内部44a连成一体。因此,左右的第2单位框架44是以1根圆棒材为材料而制造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的上向内部44a是连续延伸的,所以优点是靠背2的倾动变得顺畅。
第1单位框架43的上向内部43a设为与按压部件45抵接或贴紧的长度。把上向内部43a设为这样的长度,就能自动地进行背用框架装置4和靠背2的左右定位。
第1单位框架43的上向内部43a和第2单位框架44的上向内部44a优选的是通过焊接等而一体化。背外薄壳11与背内薄壳12的背面重合。因此,为了防止单位框架43、44的上向内部43a、44a及按压部件45的干扰,在背外薄壳11上,弯曲形成了按山形弯曲了的向后突出部11a。由于形成了向后突出部11a,因而在背外薄壳11和背内薄壳12之间形成隧道状的空间,不过,该空间可由图7C、D所示的帽46堵住。
例如图3所示,第1单位框架43及第2单位框架44具备从主部4a上的前倾部4c的后端以连续的状态进入座1下方的左右横长的下向内部43b、44b。下向内部43b、44b共同在基体7后方进入座1下方,在各下向内部43b、44b的前端,向前的端部43c、44c再连成一体。并且,向前的端部43c、44c通过焊接而固着于基体7的中间板23。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左右横长的下向内部43b、44b及向前的端部43c、44c构成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下联结部。
基体7的筒体21也可以按不干扰向前的端部43c、44c的方式设置切口。还有,如图8所示在基体7的中间板23上,形成了与向前的端部43c、44c按俯视看去重合的长孔47及切口部48,这是为了使焊接向前的端部43c、44c时的目视变得容易的措施。
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由第2单位框架44的下向内部44b及向前的端部44c从外侧围住第1单位框架43的下向内部43b及向前的端部43c的状态。这是因为向前的端部43c、44c为相同高度。另外,向前的端部43c、44c也可以通过改变高度而成为俯视看去重合的姿势,把向前的端部43c、44c固着于基体7的侧面。
使第1单位框架43和第2单位框架44成为不同的高度,从而使得在主部4a的后倾部4b的地方,第1单位框架43变低,第2单位框架44变高。并且,如图5B所示,从正面看去为倾斜姿势的板材49通过焊接而固着于构成后倾部4b的第1单位框架43和第2单位框架44,在该板材49上固定着扶手42。
因为板材49从正面看去是倾斜的,所以扶手42的上面在正面对着座1是朝下倾斜的。因此,着座后的人以张开手臂的状态用肘接触扶手42时,手臂如图5B中箭头B所示会与扶手42的上面从大致垂直方向接触,因此,能保持肘处于稳定的状态。扶手42分为上下二个部件42a、42b,上下的部件42a、42b由贯通于板材49的螺丝(未图示)紧固。
(1)—5.总结
若着座后的人靠在靠背2上,则会对靠背2的上部施加大的力矩,靠背2使背用框架装置4产生弹性变形,以合叶17为中心而很大地后倾。
并且,a.背用框架装置4从侧面看去为大致V字状,长度长,所以容易变形,b.在背用框架装置4的下部有下向内部43b、44b存在,所以下向内部43b、44b受到绕其轴心扭转的作用(扭矩作用),因此,背用框架装置4容易向加大靠背2的后倾角度的方向很大地变形,c.向前端部43c、44c也成为受到扭转作用和弯曲作用而容许变形的状态,该a~c互相结合,背用框架装置4会很大地弹性变形。结果就能使靠背2很大地后倾。
背用框架装置4由内外2根单位框架43、44构成,不过,两单位框架43、44长度不同,并且配置状态随高度而不同,所以两单位框架43、44的变形办法也不同,因此,以互相限制的状态变形。即,两单位框架43、44出现了对于一方的变形,另一方作为反抗起作用的现象。
于是,2根单位框架43、44的弹性变形的总和会反抗靠背2的后倾动及座1的前进移动,而两单位框架43、44变形的程度越大越会互相限制,因此,单位框架43、44整体的弹性恢复力的增加率大于靠背2的后倾角度的增加率,结果,靠背2不会急剧地后倾,而是带有适度的反力而后倾。从这方面来看,本实施方式的椅子能提供摇摆时舒适的凭靠感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座1也会后倾,不过,作为座1的后倾方式,可选择由于着座后的人靠在靠背2上而开始后倾的方式和由于人着座而稍微后倾动的方式这样两种。采用哪种方式是取决于座支撑件27的强度(弹性恢复力)的设定。
(2).第2实施方式
图13表示第2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是腿3为4足方式的框架构造。比基体7靠上方的部分本质上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但未设置第1实施方式的升降操作杆33(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原本不需要升降操作杆)。
对于由管、棒材构成的框架构造的情况,以前提出了各种方式。本发明也可适用于该以前的任意一种腿。当然也可适用于新创作的腿。
(3).第3实施方式
图14~图17表示第3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中基本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只是在细微部分不同。以下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在没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座1和靠背2成为在合成树脂、合板等基板1a、2a上铺设垫子部件1b、2b的构造,座1及靠背2的基板1a、2a连为一体(基板1a、2a与第1实施方式的外薄壳8、11对应)。靠背2以着座后的人的腰附近的高度位置的弯曲点(折痕)17′为中心从侧面看去可弯曲。
作为可使靠背2弯曲的方法,如图17所示,把基板2a上下分离,用合叶17、销钉联结两者,或者用树脂一类具有柔性的原材料制作基板2a,形成薄壁状的铰链部即可。
如图15~图17所示,座1安装于在基体7上安装的座用框架51。座用框架51由正面看去左右较长的下水平部51a、在其两端弯曲形成的纵长部51b和在其两端形成的左右的上水平部51c按大致曲柄状形成,下水平部51a固定于基体7,或者通过下轴承部件52可相对转动地安装于基体7。座用框架51的上水平部51c通过上轴承部件53可相对转动地安装于座1的下面上。因此,若座用框架51以下水平部51a为中心而转动则座1会前后滑动。
第1单位框架43及第2单位框架44具备:在座1的左右外侧从正面看去在上下方向升起的支柱部4d;以与左右支柱部4d的上端连续的状态向后方延伸的上侧部4e;与左右支柱部4d的下端连续并且向后方延伸的从侧面看去为水平状的下侧部4f。由支柱部4d、上侧部4e和下侧部4f构成向后开口的主部4a。
从下侧部4f的后端起,左右横长的下向内部43b、44b连续延伸,在下向内部43b、44b的前端,一体地形成了向前端部43c、44c。向前端部43c、44c通过焊接而固着于基体7。
并且,在第2单位框架44上的上侧部4e的后端,一体地连接着沿着靠背2的上端附近部位的背面延伸的1根上向内部44a,该上向内部44a通过按压部件45而可相对转动地联结于靠背2的背面。第1单位框架43的上侧部4e通过焊接而固着于第2单位框架44的上向内部44a。
另外,也可以把配置在靠背2内侧的上向内部制造成与两单位框架43、44不同的部件,把两单位框架43、44的上侧部4e通过焊接等而固着于上向内部。还有,也可以在第1单位框架43上弯折形成上向内部43a。
如图15及图16所示,第2单位框架44和第1单位框架43,除了上向内部44a,俯视看去或正面看去大致平行地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座用框架51固定于基体7的场合,摇摆时座2只进行前进移动,另一方面,在座用框架51与基体7可倾动地联结的场合,摇摆时座1前进移动。还有,座1由于前进移动而呈现其前端下降(即前倾动)的倾向。
背用框架装置4的功能与第1实施方式本质上相同。但背用框架装置4的长度比第1实施方式的长,在主部4a,第1单位框架43和第2单位框架44未联结,因此可以说本实施方式比第1实施方式容易变形。
(4).第4实施方式
图18及图19表示第4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背用框架装置由1根部件构成。背用框架装置4的方式与第3实施方式几乎相同,因而赋予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详细说明。上向内部以符号4g表示,下向内部以符号4h表示,向前端部以符号4i表示。与前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的关系是,符号4g与符号43a、44a对应,符号4h与符号43b、44b对应,符号4i与符号43c、44c对应。
在本实施方式中,座用框架51按前后一对配置。座用框架51可以固定于基体7,也可以与基体7可倾动地联结。背用框架装置4的向前端部4i固着于基体7的下面。
(5).其他
本发明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还可具体化为多种方式。例如也可以使构成背用框架装置的下联结部的向前端部俯视看去倾斜。即,例如,也可以使左右的向前端部的左右间隔越往后方越扩大地倾斜。还有,也可以使下联结部按俯视看去成为圆弧状的形态。
再有,在把背用框架装置的主部形成为从侧面看去为大致V文字状的场合,也可以把其上面部形成为水平状,或者反过来,把下面部形成为水平状。再有,背用框架装置的主部也可以形成为从侧面看去向后开口的U字状。
在本说明书中披露了由多根单位框架构成背用框架装置的情况,以及在背支撑框架的联结部形成大致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端部的情况,而它们本身可作为独立的发明。

椅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椅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椅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椅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椅子.pdf(3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椅子,具备座(1)和靠背(2),靠背(2)由左右的背用框架装置(4)的弹性变形来容许后倾动。左右的背用框架装置(4)包括2根单位框架(43、44)。背用框架装置(4)具备配置在座(1)的左右外侧的主部(4a)、与主部(4a)的上部后端相连的上向内部(43a、44a)、从主部(4a)的下端后部进入座(1)下方的下向内部(43b、44b)和与下向内部(43b、44b)连为一体的向前端部(43c、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家具;家庭用的物品或设备;咖啡磨;香料磨;一般吸尘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