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810107944.3
2008.05.21
CN101312179A
2008.11.26
终止
无权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H01L 23/522申请日:20080521授权公告日:20130320终止日期:20140521|||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H01L23/522; H01L23/532
H01L23/522
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荫山聪
日本京都府
2007.5.22 JP 2007-135160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李贵亮
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包括:由相对介电常数比SiO2小的低介电常数材料制成的绝缘膜;在上述绝缘膜中形成的布线槽;在上述布线槽的至少侧面上形成的、由SiO2或SiCO制成的第1阻挡膜;埋设在上述布线槽中的以Cu为主成分的Cu布线;和覆盖上述Cu布线的与上述布线槽的对置面,且由含有Si、O及规定的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制成的第2阻挡膜。
1、 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由相对介电常数比SiO2小的低介电常数材料制成的绝缘膜;在上述绝缘膜中形成的布线槽;在上述布线槽的至少侧面上形成的、由SiO2或SiCO制成的第1阻挡膜;埋设在上述布线槽中的以Cu为主成分的Cu布线;和覆盖上述Cu布线的与上述布线槽的对置面,由含有Si、O及规定的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制成的第2阻挡膜。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规定的金属元素是Mn。
半导体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以Cu(铜)为主成分的Cu布线的半导体器件。 背景技术 伴随半导体器件的高集成化,就要求布线的进一步微细化。为了抑制因布线微细化而导致的布线电阻的增大,作为布线材料,正在研发一种代替过去使用的Al(铝)、而适用导电性更高的Cu(铜)。 由于难于通过干法蚀刻等来进行Cu的微细构图,所以利用所谓镶嵌(damascene)法来形成Cu布线。在这种镶嵌法中,首先,在由SiO2(氧化硅)制成的绝缘膜上形成对应规定的布线图形的微细的布线槽。以填满布线槽、覆盖绝缘膜的表面整个区域这样的厚度,形成Cu膜。此后,利用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化学机械研磨)法,研磨Cu膜。直到全部去除Cu膜的布线槽以外的部分,露出布线槽外的绝缘膜的表面为止,持续此Cu膜的研磨。由此,仅在布线槽内残留Cu膜,获得埋设在布线槽内的Cu布线。 但是,与Al相比,Cu向绝缘膜的扩散性高。由此,在绝缘膜上直接形成Cu布线(Cu膜)时,Cu就会扩散到绝缘膜中,就会担心产生布线间的短路等。因此,在绝缘膜和Cu布线之间就需要用于防止Cu向绝缘膜扩散的阻挡膜。 作为形成此阻挡膜的方法,例如,提出有一种在Cu膜的形成之前,在形成了布线槽的绝缘膜上形成由Cu和Mn(锰)的合金制成的CuMn合金膜,通过在形成Cu膜后进行热处理,使合金膜中的Mn向与绝缘膜的交界面扩散、从而在此交界面处形成由MnxSiyOz(x、y、z:比零大的数)制成的阻挡膜的方法。 另一方面,随着布线的微细化,由于布线间距离变短,因此产生所谓的接近的布线间的电容量(布线间容量)变大的问题。通过使用相对介电常数小的、所谓Low-k材料(例如,SiOC、SiOF等)作为绝缘膜材料,就能够解决此问题。 但是,由于由Low-k材料制成的绝缘膜在其内部存在许多孔洞(孔隙),所以膜密度小,因此在绝缘膜上形成CuMn合金膜时,就会产生所谓CuMn合金容易浸入绝缘膜中的其它问题。此外,在形成布线槽时,存在因孔洞的一部分曝露而在布线槽的内面形成有凹部的情形。并且,由于由Low-k材料制成的绝缘膜比由SiO2制成的绝缘膜O(氧)浓度小,所以还存在所谓难于形成由MnxSiyOz制成的阻挡膜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考虑加厚形成CuMn合金膜。但是,加厚CuMn合金膜的膜厚时,形成MnxSiyOz阻挡膜所需的Mn以上的多余的Mn就会扩散进Cu布线中,就会增加Cu布线的布线电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能够防止Cu从Cu布线向低介电常数材料(Low-k材料)绝缘膜中扩散的同时,还能够防止Cu布线的电阻的增大的半导体器件。 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包括:由相对介电常数比SiO2小的低介电常数材料制成的绝缘膜;在上述绝缘膜中形成的布线槽;在上述布线槽的至少侧面上形成的、由SiO2或SiCO制成的第1阻挡膜;埋设在上述布线槽中的以Cu为主成分的Cu布线;和覆盖上述Cu布线的与上述布线槽的对置面,由含有Si、O及规定的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制成的第2阻挡膜。。 在此半导体器件中,在由相对介电常数比SiO2小的低介电常数材料制成的绝缘膜中形成布线槽。在布线槽的至少侧面上形成由SiO2或SiCO制成的第1阻挡膜。在上述布线槽中埋设以Cu为主成分的Cu布线。然后,形成第2阻挡膜,以便覆盖上述Cu布线的与布线槽的对置面。 例如,通过在布线槽内形成含有规定的金属元素的金属膜(例如CuMn合金膜),将规定的金属元素和绝缘膜或第1阻挡膜中的Si、O结合来形成第2阻挡膜。此时,由于在布线槽的至少侧面上形成由膜密度比低介电常数材料大的SiO2或SiCO制成的第1阻挡膜,所以能够防止金属膜的构成成分(例如CuMn合金)浸入绝缘膜中。由此,即便减薄金属膜的膜厚也能够确保构成第2阻挡膜所需足够量的金属膜的构成成分。 再有,膜密度是指在绝缘膜及第1阻挡膜的固定体积中膜的构成成分所占的体积。即意味着,在比较相同体积的第1阻挡膜及绝缘膜情况下,在膜密度大的第1阻挡膜内,孔洞(孔隙)等的空间部分少。 此外,即使在布线槽的内面(例如,侧面)形成凹部的情况下,通过形成用第1阻挡膜堵塞此凹部的结构,就能够使形成金属膜的面平坦化。由此通过堵塞凹部将布线槽的内面平坦化,因此就不需要加厚金属膜的膜厚。即,能够减薄金属膜的膜厚。 如此,由于能够减薄金属膜的膜厚,所以即使是在金属膜中含有使Cu布线的布线电阻增大的电阻成分(例如,Mn)的情况下,该电阻成分也能不多余地被使用作为第2阻挡膜的构成成分。因此,没有向Cu布线的Mn扩散。其结果,能够防止Cu布线的布线电阻的增大。 此外,Cu布线,由于与此布线槽的对置面被第2阻挡膜所覆盖,所以能够防止Cu从Cu布线向绝缘膜中的扩散。 此外,在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中,优选上述规定的金属元素是Mn。此情况下,覆盖Cu布线的与布线槽的对置面的第2阻挡膜由MnxSiyOz(x、y、z:比零大的数)制成。此时,如果使O(氧)的含量比绝缘膜多的膜作为第1阻挡膜,则由于能够使在布线槽内形成的金属膜中的Mn容易与O反应,所以能够高效地形成第2阻挡膜(MnxSiyOz)。 通过参照附图在下文中叙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发明中的上述目的或其它目的、特征及效果会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结构的图解的剖面图,且是布线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B是由图1A中的圆A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2A是按工序顺序表示图1所示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图解的剖面图。 图2B是表示图2A的下一工序的图解的剖面图。 图2C是表示图2B的下一工序的图解的剖面图。 图2D是表示图2C的下一工序的图解的剖面图。 图2E是表示图2D的下一工序的图解的剖面图。 图2F是表示图2E的下一工序的图解的剖面图。 图2G是表示图2F的下一工序的图解的剖面图。 图2H是表示图2G的下一工序的图解的剖面图。 图2I是表示图2H的下一工序的图解的剖面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结构的图解的剖面图。 优选实施方式 图1A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结构的图解的剖面图,且是布线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B是由图1A中的圆A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此半导体器件1是镶嵌布线结构的具有多层布线的半导体器件,包括在半导体基板(未图示)上用镶嵌法形成的第1Cu布线2。 第1Cu布线2由以Cu(铜)为主成分的Cu合金制成。作为Cu合金,可列举出Cu与Mg(镁)、Ti(钛)、Mo(钼)、Ta(钽)、Cr(铬)等的金属的合金,也可以是并用2种以上这些金属的Cu合金。 在第1Cu布线2上,例如层叠由SiC(碳化硅)制成的第1防扩散膜3。 第1防扩散膜3是用于防止第1Cu布线2中所含有的Cu向后述的层间绝缘膜5中扩散的膜。在第1防扩散3中形成从其表面向膜厚方向贯通的贯通孔4。由于贯通孔4的形成,第1Cu布线2其一部分从第1防扩散膜3露出。 在第1防扩散膜3之上层叠层间绝缘膜5(绝缘膜)。 层间绝缘膜5由相对介电常数比SiO2(氧化硅,相对介电常数k=4.0~4.2)小的低介电常数材料(Low-k材料)制成。作为这样的Low-k材料,例如可列举SiOC(掺碳的氧化硅、相对介电常数k=3以下)、SiOF(掺氟的氧化硅、相对介电常数k=3以下)等。再有,此实施方式中,层间绝缘膜5由SiOC制成。 关于SiOC的元素含量,例如,O(氧)的含量是38原子%~46原子%、C(碳)的含量是23原子%~37原子%。此外,关于SiOF的元素含量,例如,O(氧)的含量是55原子%~57原子%、F(氟)的含量是10原子%~12原子%。由于通过用SiOC形成层间绝缘膜,例如能够降低第1Cu布线2及第2Cu布线11(后述)之间的相对介电常数,所以就能够防止第1Cu布线2及第2Cu布线11间的布线间容量容量的增大。 在层间绝缘膜5中,形成自其表面向厚度方向贯通的布线槽8。 布线槽8包括:在层间绝缘膜5的表层部以规定的图形(布线图形)形成的沟槽7,和从此沟槽7的底面7A的贯通孔4的正上方的位置到达贯通孔4的通孔6。如前所述,由于层间绝缘膜5由SiOC制成,所以在层间绝缘膜5的内部存在许多的孔洞(孔隙)。因此,如图1B所示,存在由于在布线槽8形成时使这些孔洞的一部分曝露,从而在布线槽8的内面(此实施方式中,沟槽7的侧面7B及通孔6的侧面6B)存在多个凹部14的情形。 在布线槽8的内面(在此实施方式中,沟槽7的侧面7B及通孔6的侧面6B)上形成第1阻挡膜9。由此,即使是在布线槽8的内面存在凹部14的情况下,此凹部14也被第1阻挡膜9堵塞(参照图1B)。 第1阻挡膜9由SiO2或SiCO(氧添加碳化硅)制成。SiO2是与SiOC相比O(氧)含量多的材料。此外,由SiO2制成的第1阻挡膜9与由SiOC制成的层间绝缘膜5相比,其膜密度大。再有,膜密度是指在第1阻挡膜9及层间绝缘膜5的固定体积中膜的构成成分所占的体积。即意味着,在比较相同体积的第1阻挡膜9及层间绝缘膜5的情况下,在膜密度大的第1阻挡膜9中孔洞(孔隙)等的空间部分少。 另一方面,SiCO是与SiOC元素成分相同、构成的元素的元素含量不同的材料。更具体地,例如,SiCO的元素含量是C含量为50原子%~70原子%、O的含量为4原子%~11原子%。此外,由SiCO制成的第1阻挡膜9,与由SiOC制成的层间绝缘膜5相比,其膜密度大。再有,作为由SiCO制成的绝缘膜,相比于由SiOC制成的绝缘膜,膜密度大,并且能够形成O的含量多的绝缘膜,优选作为第1阻挡膜9是这样的绝缘膜。 在包含第1阻挡膜9上的区域的布线槽8的内面上,更具体地在第1阻挡膜9的表面、沟槽7的底面7A及第1Cu布线2的露出面上形成第2阻挡膜10。 第2阻挡膜10例如由MnxSiyOz(x、y、z:比零大的数)制成。第2阻挡膜10的膜厚,因沟槽7的宽度W1(俯视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宽度)及通孔6的宽度(直径)W2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在沟槽7的宽度W1为100nm~1000nm、通孔6的宽度W2为100nm~300nm的情况下,第2阻挡膜10的宽度为1.5nm~25nm。 然后,在形成了第2阻挡膜10的布线槽8中埋设Cu布线部19。即,用第2阻挡膜10覆盖Cu布线部19的与布线槽8的对置面(本实施方式中为Cu布线11(后述)的底面11A及侧面11B、以及连接通路18(后述)的底面18A及侧面18B)。 与第1Cu布线2相同,Cu布线19由以Cu为主成分的Cu合金制成,一体地包括埋设在沟槽7内的第2Cu布线11,和埋设在通孔6内的连接通路18。通过在布线槽8内埋设Cu布线19,第2Cu布线11的布线结构就成为镶嵌结构。 然后,与上述第1防扩散膜3及层间绝缘膜5同样,在Cu布线部19(第2Cu布线11)及层间绝缘膜5上,顺序层叠由SiC制成的第2防扩散膜12及由SiOC制成的层间绝缘膜13。虽然未图示,但在第2防扩散膜12及层间绝缘膜13上形成与第2Cu布线11相同的Cu布线,此Cu布线,经由连接通路(未图示)与第2Cu布线11电连接。 再有,虽然省略了图示及说明,但在此半导体器件1中,例如还包括用于与外部电连接的电极焊盘等。 图2A~图2I是按工序顺序表示图1A及图1B所示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图解剖面图。 当制造半导体器件1时,首先,在半导体基板(未图示)上用镶嵌法形成第1Cu布线2。接着,如图2A所示,在第1Cu布线2上。例如利用等离子体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生长)法按顺序形成第1防扩散膜3及层间绝缘膜5。 接着,如图2B所示,在层间绝缘膜5中利用公知的光刻技术及蚀刻技术形成布线槽8(通孔6及沟槽7)。由此,第1防扩散膜3的一部分从通孔6处露出。 如图2C所示,形成布线槽8后,例如利用等离子体CVD法形成由SiO2或SiCO制成的氧化膜15以便覆盖层间绝缘膜5的表面(包括布线槽8的内面)及第1防扩散膜3的露出面。由于形成了氧化膜15,所以即便在布线槽8的内面形成有凹部14(参照图1B),此凹部14也会被氧化膜15堵塞。 接着,如图2D所示,在第1防扩散膜3的膜厚方向蚀刻氧化膜15及第1防扩散膜3。例如通过干法蚀刻来实现这些膜的蚀刻。由此,去除层间绝缘膜5及沟槽7上的氧化膜15,残存的氧化膜15成为覆盖通孔6的侧面6B及沟槽7的侧面7B的第1阻挡膜9。此外,去除第1Cu布线2上的第1防扩散膜3,露出第1Cu布线2的上表面。 接着,如图2E所示,例如,利用溅射法在包含布线槽8的内面(第1阻挡膜9的表面、沟槽7的底面7A及第1Cu布线2的露出面)的层间绝缘膜5的表面的整个区域上例如覆盖由Cu和Mn的合金制成的合金膜16。此合金膜16中含有例如1原子%~5原子%的Mn。此外,例如在沟槽7的宽度W1为100nm~1000nm、通孔6的宽度W2为100nm~300nm的情况下,按60nm~100nm的膜厚形成合金膜16。 接着,如图2F所示,例如利用电镀法在合金膜16(层间绝缘膜5)上形成Cu膜17。以填满布线槽8、覆盖合金膜16的表面整个区域的厚度形成此Cu膜17。 此后,将含有层间绝缘膜5、第1阻挡膜9、合金膜16、Cu膜17等的结构物搬入退火炉(未图示),在N2(氮)气氛下,在例如400℃温度条件下,进行长达30分钟的热处理(退火处理)。如图2G所示,通过此热处理,合金膜16中的Mn与层间绝缘膜5及第1阻挡膜9中Si及O结合,在合金膜16和层间绝缘膜5及第1阻挡膜9交界面处形成由MnxSiyOz(x、y、z:比零大的数)制成的合金膜16。 接着,利用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化学机械研磨)法,研磨Cu膜17及合金膜16。如图2H所示,此研磨处理全部去除了在Cu膜17及合金膜16的布线槽8外形成的不需要部分。就是说,露出布线槽8外的层间绝缘膜5的表面,一直延续到此层间绝缘膜5的表面和布线槽8内的Cu膜17的表面成为齐平面。由此,仅在布线槽8内残留Cu膜17及合金膜16,残留在布线槽8内的Cu膜17成为Cu布线部19。此外,残留在布线槽8内的合金膜16成为覆盖Cu布线部19的与布线槽8的对置面(Cu布线11的底面11A及侧面11B以及连接通路18的底面18A及侧面18B)的第2阻挡膜10。 接着,如图2I所示,利用第1防扩散膜3及层间绝缘膜5相同的方法,形成第2防扩散膜12及层间绝缘膜13,获得半导体器件1。 如上所述,在布线槽8的内面(沟槽7的侧面7B及通孔6的侧面6B)上形成由比SiOC膜密度大的SiO2或SiCO制成的第1阻挡膜9。由此,能够在形成第2阻挡膜10时防止覆盖在布线槽8的内面上的CuMn合金(合金膜16)浸入层间绝缘膜5中。由此,即便减薄合金膜16的膜厚,也能够确保构成第2阻挡膜10的充分量的Mn。 此外,即便是在布线槽8的内面(沟槽7的侧面7B及通孔6的侧面6B)的一部分存在凹部14的情况下,由于此凹部14被第1阻挡膜9堵塞,所以也能够使形成合金膜16的面平坦化。因此,不需要为了堵塞凹部14将布线槽8的内面平坦化而加厚合金膜16的膜厚。即,能够减薄合金膜16的膜厚。 如此,由于能够减薄合金膜16的膜厚,所以合金膜16中的Mn,在形成第2阻挡膜10时作为第2阻挡膜10的结构成分就不多余地与Si及O结合。由此,Mn不向第2Cu布线11扩散。其结果,能够防止第2Cu布线11的布线电阻的增大。 此外,Cu布线部19中的与其布线槽8之间的对置面(Cu布线11的底面11A及侧面11B以及连接通路18的底面18A及侧面18B)被第2阻挡膜10所覆盖。因此,能够防止Cu从Cu布线部19向层间绝缘膜5的扩散。 并且,如果比较相同体积中的第1阻挡膜9(SiO2或SiCO)的O含量和层间绝缘膜5(SiOC)的O含量时,则第1阻挡膜的O含量较多。由此,由于能够容易地使合金膜16中的Mo与O反应,所以就能够高效地形成第2阻挡膜10(MnxSiyOz)。 在上文中,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也可以通过其它的实施方式来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1阻挡膜9形成在通孔6的侧面6B及沟槽7的侧面7B上,也可以如图3所示,将第1阻挡膜9形成在布线槽8的内面整面(通孔6的侧面6B、沟槽7的侧面7B及沟槽7的底面7A)上。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层间绝缘膜5由SiOC制成,但层间绝缘膜5也可以由SiOF形成。 虽然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这些只不过是用于表明本发明的技术的内容的具体例子,本发明不是限定于这些具体例的解释,本发明的精神及范围仅由附加的权利要求范围来进行限定。 本申请对应于2007年5月22日向日本专利厅提出的特愿2007-135160号专利申请,通过在此引用此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而组成本申请。
《半导体器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导体器件.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半导体器件,包括:由相对介电常数比SiO2小的低介电常数材料制成的绝缘膜;在上述绝缘膜中形成的布线槽;在上述布线槽的至少侧面上形成的、由SiO2或SiCO制成的第1阻挡膜;埋设在上述布线槽中的以Cu为主成分的Cu布线;和覆盖上述Cu布线的与上述布线槽的对置面,且由含有Si、O及规定的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制成的第2阻挡膜。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