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转子 本发明涉及具有保持转子轭铁的树脂制的框架的电动机转子。
图21是表示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90年第211046号公报所揭示的转子。在该图中,框架1是将合成树脂注塑成形而成,具有圆筒状的轭铁安装部2和相当于基板部的截面为V字状的薄板部3。在该薄板部3上一体形成有圆筒状的轴支承部4,在轴支承部4上支承有旋转轴5。
在轭铁安装部2上安装有圆筒状的转子轭铁6与多个转子磁铁7。所述转子轭铁6与转子磁铁7,在将转子轭铁6与转子磁铁7容纳在成形模内的状态下通过注入熔化树脂而与框架1一体化,转子轭铁6,将带状钢板卷绕成圆筒状形成。
在上述结构的场合,由于在框架1成形时,转子轭铁6因热量而要向箭头A方向扩大直径,在成形后的冷却时,因向箭头B方向而要缩小直径,因此,转子轭铁6与框架1之间的热收缩率不相同,在成形后的冷却时,在薄板部3上产生了向箭头B方向的应力。由于轴支承部4向轴向变位,故将轴支承部4的变位估计在内来制造成形模,但是,轴支承部4的变位不稳定,不能获得足够的尺寸精度。与此同时,因在薄板部3上留有扩大、缩小时的应力,故容易产生裂缝等。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地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框架的基板部上难以产生裂纹等、轴支承部的尺寸精度稳定良好的电动机转子。
技术方案1的电动机转子,其特点是,具有:设有筒状的轭铁安装部及遮住轭铁安装部一端面的基板部的树脂制的框架;设在所述基板部上、支承旋转轴的轴支承部;设在所述轭铁安装部上、大致分割成多个单位轭铁的筒状的转子轭铁;设在所述轭铁安装部上的多个转子磁铁。
采用上述装置,由于转子轭铁被大致分割成多个单位轭铁,故框架成形时的转子轭铁的膨胀、收缩向周向分散。因此,在框架基板部上难以作用向缩小直径方向的应力,可防止在基板部上因残余应力而产生裂纹等。与此同时,由于轴支承部难以变位,故轴支承部的尺寸精度稳定。
技术方案2的电动机转子,其特点是,转子轭铁被大致分割成「定子齿的个数/定子绕组的相数」为1以外的大致数个单位轭铁。
采用上述装置,在规定的单位轭铁之间与齿相对时,剩余的单位轭铁之间与齿相对,规定的单位轭铁之间与切槽的开口部相对时,剩余的单位轭铁之间与切槽的开口部相对。因此,由于在多个转子磁铁上均匀地产生旋转转矩,故可降低转子的旋转不匀。
技术方案3的电动机转子,其特点是,转子轭铁被分割成3个或6个单位轭铁。
采用上述装置,由于例如对磁性板进行冲裁、层叠,故可在形成单位轭铁时较短地设定磁性板的冲裁间距。因此,可提高材料利用率,节约材料费。
技术方案4的电动机转子,其特点是,在周向邻接的单位轭铁之间相对有转子磁铁的周向中央部。
采用上述装置,由于消除了从转子磁铁经由单位轭铁而到达另外的转子磁铁的磁通量的流动被单位轭铁之间切断的现象,故磁性效率提高。
技术方案5的电动机转子,其特点是,在转子轭铁上设有将转子轭铁大致分割成多个单位轭铁的狭槽。
采用上述装置,多个单位轭铁通过狭槽的剩余部分连接。因此,无需将多个单位轭铁另外容纳在框架成形用的模具内,提高了单位轭铁容纳在成形模内的作业性。
技术方案6的电动机转子,其特点是,在转子轭铁的轴向一端侧配设有磁性传感器,狭槽中配设磁性传感器的轴向一端部被封住。
采用上述装置,由于和将狭槽中与磁性传感器相对的一端部开放的情况不同,故可防止因狭槽的影响而给磁性传感器的灵敏度带来的不稳定。
技术方案7的电动机转子,其特点是,单位轭铁是将轴向层叠的多个磁性板作机械连接而形成的。
采用上述装置,与把厚壁的磁性材料弄成圆弧状而形成单位轭铁的情况相比,由于容易加工单位轭铁,故单位轭铁的尺寸精度提高,转子轭铁的正圆度提高。而且,由于在轴向邻接的磁性板之间被绝缘,故可防止以磁通量为中心的涡流损耗,磁性效率提高。
技术方案8的电动机转子,其特点是,多个磁性板的连接部与转子磁铁的周向中央部相对。
采用上述装置,由于防止了从转子磁铁经单位轭铁而到达另外的转子磁铁的磁通量的流动被连接部阻止的现象,故磁性效率提高。
技术方案9的电动机转子,其特点是,单位轭铁的周向端面由在周向设有台阶的多个分割面所构成。
采用上述装置,由于增加了单位轭铁的周向端面与框架的接触面,故可提高框架对单位轭铁的保持力,提高转子轭铁的机械强度。
技术方案10的电动机转子,其特点是,轴向一端部及周向一端部开口的缺口部形成在单位轭铁的周向端部上。
采用上述装置,可在周向邻接的单位轭铁之间形成轴向一端部开口的宽度宽大的间隙。因此,由于可从轴向一端侧用一对夹具握持单位轭铁的周向两端面将其容纳在框架成形用的模具内,故可提高单位轭铁容纳在成形模内的作业性。
技术方案11的电动机转子,其特点是,在框架上形成有使单位轭铁的表面向外部露出的窗部。
采用上述装置,由于在框架成形用的模具上设置定位部,故可通过使单位轭铁的表面与模具的定位部接触在径向进行定位。因此,可稳定单位轭铁容纳在成形模内的位置,提高转子轭铁的正圆度。
技术方案12的电动机转子,其特点是,单位轭铁是对轴向层叠的多个磁性板进行铆接而形成。
采用上述装置,可将多个磁性板容纳在模具内并在定位后的状态下进行铆接。因此,多个磁性板的层叠时的尺寸精度提高,单位轭铁的尺寸精度提高,转子轭铁的正圆度提高。
技术方案13的电动机转子,其特点是,在多个磁性板上设有外径尺寸比剩余的部分还大的大外径部,在大外径部铆接有多个磁性板。
采用上述装置,可在难以流动磁通量的铆接部的周围形成磁路,因此,磁通量绕铆接部迂回流动,磁性效率提高。
技术方案14的电动机转子,其特点是,在多个磁性板上设有铆接前的内径尺寸比剩余的部分还大的大内径部,在大内径部铆接有多个磁性板。
采用上述装置,当在大内径部铆接多个磁性板时,虽然大内径部向内径侧膨胀,但可防止大内径部的内周面从剩余的部分向内周侧突出。因此,当在大内径部的内周面安装转子磁铁时,可防止转子磁铁向内周侧错位。
技术方案15的电动机转子,其特点是,单位轭铁的周向端部沿周向与周向邻接的单位轭铁重叠。
采用上述装置,由于可防止磁通量在周向邻接的单位轭铁之间被完全切断的现象,故磁性效率提高。
技术方案16的电动机转子,其特点是,当将配置成筒状的多个单位轭铁向径向扩张时,单位轭铁的周向端部与周向邻接的单位轭铁相卡合。
采用上述装置,当将多个单位轭铁向径向扩张时,周向邻接的单位轭铁之间进行卡合,多个单位轭铁被保持成扩大直径状态。因此,由于可按临时连接状态将多个单位轭铁容纳在框架成形用的模具内,故提高了单位轭铁容纳在成形模内的作业性。
技术方案17的电动机转子,其特点是,在单位轭铁的周向端部形成有轴向一端部及周向一端部开口的缺口部和轴向另一端部及周向一端部开口的缺口部。
采用上述装置,在周向邻接的单位轭铁之间形成了轴向一端部开口的宽度宽大的间隙。因此,可从轴向一端侧用一对夹具握持单位轭铁的周向两端面将其容纳在框架成形用的模具内,可提高单位轭铁容纳在成形模内的作业性。而且,在将单位轭铁容纳在成形模内时,由于使位于轴向另一端部的另外的缺口部的内面与成形模的定位部接触、而可在周向单位定位轭铁,故转子轭铁的正圆度提高。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图(从轴向表示转子的图)。
图2是从径向表示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从轴向表示定子铁心的图。
图4是从径向表示转子一部分的图。
图5是从轴向表示转子一部分的图。
图6是表示钢板的冲裁状态的图。
图7是从径向表示框架成形模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相当图1的图。
图9是从径向表示转子轭铁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相当图9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4实施例的相当图9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5实施例的相当图9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相当图9的图。
图14是从径向表示用夹具握持单位轭铁的状态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例的相当图5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8实施例的相当图5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第9实施例的图(从轴向表示转子轭铁一部分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10实施例的图(a是相当图17的图,b是从轴向将凹部及突部放大表示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第11实施例的图(在将单位轭铁的一部分容纳在成形模内的状态下从径向表示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12实施例的相当图19的图。
图21是表示现有例子的图。
下面,结合图1至图7说明本发明第1实施例。本实施例是,将本发明适用于外转子式的3相DC无刷电动机。首先,在图3中,定子铁心11是由6个单位铁心12构成的,各单位铁心12具有圆弧状的轭铁13和大致呈T字状的6个齿14。符号15表示在周向邻接的齿14之间形成的切槽。
在各单位铁心12上,位于轭铁13的周向一端部形成有凸部16,位于周向另一端部形成有凹部17,6个单位铁心12,通过将凸部16压入各凹部17内而机械及磁性连接。各单位铁心12,通过轴向层叠多块钢板(未图示)而形成。
如图2所示,在定子铁心11的表面,形成有合成树脂制的模压层18。该模压层18,是将定子铁心11容纳在成形模内通过注入熔化树脂而形成的,模压层18的内周部上以等间隔一体形成有多个安装片19(仅图示1个)。在这些安装片19上形成有贯通孔20,在各贯通孔20内,从轴向下端侧插入有螺栓21。
第1底座22构成上面开口的容器状,各螺栓21的上端部贯通第1底座22的底板部,向第1底座22的内部突出。在各螺栓21的上端部旋合有螺母21a,定子铁心11在各螺栓21的头部21b与螺母21a之间安装,通过紧固安装片19、底座22的底板部而固定在底座22的底板部上。
在定子铁心11上,从模压层18的上面安装有12个U相绕组23u、12个V相绕组23v与12个W相绕组23w。这些12个U相绕组23u~12个W相绕组23w是分别将1根电磁线连续卷绕在12个齿14上而成,如图3所示,向顺时针方向按U相绕组23u、V相绕组23v及W相绕组23w的顺序有规律地排列。图2中符号24表示将绕组23u~23w卷绕在定子铁心11上而成的定子。
第1底座22如图2所示,是固定在第2底座25上的,在第1底座22及第2底座25上分别固定有轴承26的外圈。在所述两轴承26的内圈压入有旋转轴27,在旋转轴27的下端部固定有转子28。下面就转子28进行详细描述。
框架29是将合成树脂进行注塑而成的,具有呈圆筒状的轭铁安装部30和遮住轭铁安装部30的平板状的基板部31。在该基板部31的轴心上,一体形成有相当于轴支承部的圆筒状的树脂凸起部32,在树脂凸起部32的内周面压入有圆筒状的凸起本体33。该凸起本体33由金属制成,在凸起本体33的内周面形成有阶梯部34。
在轭铁安装部30上装有圆筒状的转子轭铁35。该转子轭铁35如图1所示,被分割成径向宽度尺寸W呈同一圆弧状的6个单位轭铁36,如图5所示,各单位轭铁36的分割面(周向端面)37呈直线状,且在周向邻接的分割面37之间形成有间隙。
如图1所示,转子轭铁35的内周面以机械角15°的等间隔装有24个转子磁铁38,规定的6个转子磁铁38,其周向中央部相对于单位轭铁36(分割面37)之间的间隙。所述24个转子磁铁38利用框架29的连接部29a而连接成圆筒状,各转子磁铁38的外周面紧贴在单位轭铁36的内周面,与单位轭铁36磁性连接。另外,连接部29a与框架29的轭铁安装部30一体形成。
如图4所示,在轭铁安装部30的外周面,位于各单位轭铁36的周向端部形成有窗部39。所述各窗部39是开口成矩形的结构,从各窗部39露出单位轭铁36的外周面。另外,各单位轭铁36是轴向层叠多块钢板40(参照图6)而成的,如图5中符号41所示,轴向层叠的多块钢板40,在转子磁铁38的周向中央部通过铆接而连接。钢板40相当于磁性板。另外,铆接部41相当于连接部。
如图2所示,在旋转轴27的下端部,形成有阶梯部42及直径较小的螺纹部43,在螺纹部43的外周面插入有凸起本体33的内周面。在该螺纹部43上旋合有螺母44,转子28通过在螺母44与阶梯部42之间紧固凸起本体33而以止转状态被固定在旋转轴27上。
U相绕组23u、V相绕组23v及W相绕组23w通过倒相主电路(未图示)而与直流电源连接。该倒相主电路是将6个开关元件(未图示)作3相电桥连接而成的,当倒相主电路根据PWM信号而进行开关控制时,驱动电源就传到U相绕组23u、V相绕组23v及W相绕组23w,转子28旋转。
如图2所示,在转子轭铁35的轴向上端面,相对配置有相当于磁性传感器的霍尔(ホ-ル)元件45,当转子28旋转而转子磁铁38与霍尔元件45相对时,磁铁检测信号由霍尔元件45输出。根据该磁铁检测信号,U相、V相及W相的PWM信号的相位错位,倒相主电路的开关定时被设定。
图7是表示对框架29进行成形的成形模46。该成形模46是将固定模47及可动模48构成为主体的结构,在固定模47上设有阶梯状的轭铁放置部49。该轭铁放置部49呈圆环状,各单位轭铁36通过放置在轭铁放置部49上而被轴向定位。
在固定模47上,设有与各单位轭铁36的周向端部对应的突状的轭铁定位部50。所述各轭铁定位部50是在框架29上形成图4的窗部39而成的,各单位轭铁36的外周面,通过与轭铁定位部50接触而被径向定位。
在固定模47上形成有凹状的磁铁放置部51。该磁铁放置部51呈圆环状,各转子磁铁38利用磁铁放置部51的内周面及外周面而被径向定位,并利用磁铁放置部51的底面而被轴向定位。
下面就转子28的制造顺序进行说明。在固定模47的轭铁放置部49上放置6个单位轭铁36,将各单位轭铁36的外周面与轭铁定位部50接触。接着,在将24个转子磁铁38嵌合在固定模47的磁铁放置部51内后,使可动模48移动,把可动模48与固定模47之间合模。
若将可动模48与固定模47之间合模,则在成形模46内注入熔化树脂,形成框架29。然后,使可动模48移动,将可动模48与固定模47之间开模,从成形模46内取出框架29。并且,在框架29的树脂凸起部32内压入凸起本体33。
采用上述实施例,由于将转子轭铁35分割成多个单位轭铁36,故框架29成形时的转子轭铁35的膨胀、收缩可向周向分散。因此,由于在框架29基板部31上难以作用向图2中箭头B方向的应力,故可防止在基板部31上因残余应力而产生裂纹等。与此同时,由于框架29的树脂凸起部32难以变位,故树脂凸起部32的尺寸精度稳定。
另外,由于将转子轭铁35分割成6个单位轭铁36,故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周向邻接的规定的单位轭铁36(分割面37)之间的间隙与齿14相对时,剩余的全部间隙与齿14相对。另外,如图1中点划线所示,周向邻接的规定的单位轭铁36之间的间隙与切槽15的开口部相对时,剩余的全部的间隙与切槽15的开口部相对。因此,由于在多个转子磁铁38上产生均匀的旋转转矩,故可降低转子28的磁性的旋转不匀,可防止转子28旋转时的异常声音和振动等。
另外,在将转子轭铁35分割成2个单位轭铁的情况下,如图6中双点划线所示,由于在从带状钢板52中对层叠用的钢板53进行冲裁时钢板53之间的冲裁间距L1变大,故材料利用率恶化,材料费增多。对此,在上述实施例中,将转子轭铁35分割成6个单位轭铁36。因此,由于钢板40之间的冲裁间距L2变小,故可提高材料利用率,节约材料费。
另外,如图5所示,使转子磁铁38的周向中央部相对周向邻接的单位轭铁36之间的间隙。因此,如图5箭头所示,由于消除了从转子磁铁38经由单位轭铁36而到达另外的转子磁铁38的磁路被间隙切断的现象,故磁性效率提高。
另外,通过轴向层叠多个钢板40而形成了单位轭铁36。因此,与把厚壁的钢材弄成圆弧状而形成单位轭铁36的情况相比,由于容易进行加工,故单位轭铁36的尤其内径尺寸的精度提高。所以,因转子轭铁35的内径的正圆度提高而可降低转子28的机械旋转不匀。与此同时,由于多个转子磁铁38的位置稳定也可降低转子28的磁性旋转不匀,总之,可防止在转子28旋转时所产生的振动和异常声音等。而且,由于在轴向层叠的钢板40之间被绝缘,故可防止以磁通量为中心的涡流损耗,磁性效率提高。
另外,通过铆接而机械性地连接了轴向层叠的多个钢板40。因此,由于通过在层叠状态下将多个钢板40容纳在模具(未图示)内而可一边进行定位一边进行铆接,故钢板40层叠时的尺寸精度提高,单位轭铁36的尺寸精度提高。从而,转子轭铁35的正圆度提高,可防止转子28旋转时所产生的振动和异常声音等。
另外,由于将轴向层叠的多个钢板40的铆接部41设定在转子磁铁38的周向中央部,故如图5中箭头所示,可消除从转子磁铁38经由单位轭铁36而到达另外的转子磁铁38的磁通量的流动被铆接部41阻止的现象。因此,由于可防止铆接部41所带来的磁通量的损失,故从这点看也可防止磁性效率的下降。
另外,在框架29上形成窗部39,使单位轭铁36的外周面从窗部39露出。因此,由于在将单位轭铁36放置在固定模47的轭铁放置部49上时与轭铁定位部50接触,可径向定位,故转子轭铁35的正圆度提高,可防止转子28旋转时的异常声音和振动等。
下面结合图8及图9说明本发明第2实施例。如图8所示,在框架29的轭铁安装部30上装有圆筒状的转子轭铁54,代替第1实施例的转子轭铁35。该转子轭铁54是由呈圆弧状的3个单位轭铁55构成的,各单位轭铁55的周向端面(分割面)56呈直线状,在周向邻接的分割面56之间形成有间隙。另外,各单位轭铁55,是将多个钢板向轴向层叠铆接而形成的。
如图9所示,在各单位轭铁55的周向中央部形成有相当于分割部的狭槽57。所述各狭槽57是将单位轭铁55大致分割成2个单位轭铁58,呈轴向两端部被封住的直线状。
如图8所示,在转子轭铁54的内周面,以机械角15°的等间隔装有24个转子磁铁38,规定的3个转子磁铁38,其周向中央部与狭槽57相对,另外的3个转子磁铁38的周向中央部与单位轭铁55(分割面56)之间的间隙相对。而转子轭铁54及24个转子磁铁38,在将3个单位轭铁55与24个转子磁铁38容纳在成形模46内的状态下通过注入熔化树脂而与框架29一体化。
采用上述实施例,在转子轭铁54上形成多个狭槽57,将转子轭铁54大致分割成多个单位轭铁58。因此,由于单位轭铁58之间通过狭槽57的剩余部分而被连接,故无需将多个单位轭铁58另外容纳在成形模46内的工时,提高了单位轭铁58容纳在成形模46内的作业性。
另外,由于封住了狭槽57的轴向上端部,故如图9所示,狭槽57的上方的封住端部与霍尔元件45相对。因此,与将狭槽57的上端部开放的情况不同,可防止因狭槽57的影响而给霍尔元件45的灵敏度带来的不稳定、使倒相主电路的开关定时产生偏差的现象,从而可使转子28的旋转顺利。
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虽然将各狭槽57形成轴向两端部被封住的直线状,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如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图10所示那样,也可形成轴向下端部被开放而轴向上端部被封住的直线状。
另外,在上述第2及第3实施例中,也可通过在圆筒状的转子轭铁上以等间隔形成多个狭槽57而将转子轭铁大致分割成与狭槽57相同数目的单位轭铁。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与未形成狭槽的圆筒状的转子轭铁相比,由于框架29成形时的转子轭铁的膨胀、收缩向周向分散,故可防止在基板部31上因剩余应力而产生的裂纹等。
下面结合图11说明本发明第4实施例。在各单位轭铁36的周围方向一端部,位于轴向上端部形成有矩形的突部59,在周围方向另一端部,位于轴向下端部形成有突部59。所述各突部59,是将周向错位的直线状的分割面60与61形成在单位轭铁36上的,在周向相对的分割面60与61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在轴向相对的突部59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
采用上述实施例,由分割面60与61构成了单位轭铁36的周围方向端面。因此,由于增加了单位轭铁36的周围方向端面与框架29的轭铁安装部30的接触面积、提高了轭铁安装部30对单位轭铁36的保持力,故转子28的机械强度提高。
下面根据图12说明本发明第5实施例。在各单位轭铁36的周向一端部,位于轴向上端部形成有大致呈L字状的卡合部62,在各单位轭铁36的周向另一端部,位于轴向下端部形成有卡合部62。所述各卡合部62,是将周向错位的直线状的分割面63与64形成在单位轭铁36上的,在周向相对的分割面63与64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在轴向相对的卡合部62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
采用上述实施例,因在单位轭铁36的周向端部设有大致呈L字状的卡合部62,在单位轭铁36的周围方向端面形成了分割面63与64,所以,第1,由于增加了单位轭铁36的周围方向端面与框架29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框架29对单位轭铁36的保持力,故转子28的机械强度提高。
第2,当将排成圆筒状的6个单位轭铁36向径向扩张时,周向邻接的卡合部62之间进行卡合,6个单位轭铁36被保持成扩大直径状态。因此,由于可按临时连接状态将6个单位轭铁36容纳在成形模46内,故无需将6个单位轭铁36另外容纳在成形模46内,提高了单位轭铁36容纳在成形模46内的作业性。
下面结合图13及图14说明本发明第6实施例。如图13所示,在各单位轭铁36的周向两端部,形成有缺口部65。所述各缺口部65,呈轴向上端部及周向一端部开口的矩形,且周向错位的分割面66与67形成在单位轭铁36上。在所述周向相对的分割面66之间、分割面67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分割面66之间的周向的宽度尺寸W设定在1~3mm范围内的规定值。
图14的夹具68、68是与机器人的手臂(均未图示)连接的,当将单位轭铁36放置在固定模47的轭铁放置部49上时,用一对夹具68握持单位轭铁36的周向两端面后,由机器人搬运一对夹具68,将单位轭铁36放置在轭铁放置部49上。
采用上述实施例,因在单位轭铁36的周向两端部形成了缺口部65,所以,在将单位轭铁36放置在轭铁放置部49上时,可防止各夹具68干扰周向邻接的单位轭铁36,且由于可用夹具68自动地将单位轭铁36放置在轭铁放置部49上,故提高了单位轭铁36容纳在成形模46内的作业性。
在上述第6实施例中,虽然在各单位轭铁36的周向两端部形成了缺口部65,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仅在周向一端部形成缺口部65。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最好将各缺口部65的周向的宽度尺寸设定为2W,在将单位轭铁36放置在轭铁放置部49上时可防止夹具68干扰邻接的单位轭铁36。
下面参考图15说明本发明第7实施例。在各单位轭铁36上,位于转子磁铁38的周向中央部形成有宽幅部69。所述各宽幅部69,相当于外径尺寸Ra设定得比单位轭铁36的剩余部分大的大外径部,轴向层叠的钢板40在宽幅部69的径向与周向的中央部进行铆接。另外,符号41是表示多个钢板40的铆接部。
采用上述实施例,由于在单位轭铁36的宽幅部69上形成了铆接部41,故可在磁通量难以流动的铆接部41的周边部形成磁路。因此,如箭头所示,由于磁通量绕铆接部41迂回流动,故磁性效率提高。而且,由于可增大铆接部41的径向宽度尺寸,故轴向层叠的钢板40的机械强度提高。
下面参考图16说明本发明第8实施例。在各单位轭铁36上,位于转子磁铁38的周向中央部形成有大内径部70。所述各大内径部70如双点划线所示,铆接前的内径尺寸Rb设定得比单位轭铁36的剩余的部分大,外径尺寸Ra也设定得比剩余的部分大。
采用上述实施例,当在各大内径部70的周向及径向的中央部铆接轴向层叠的钢板40、在各大内径部70上形成铆接部41时,如实线所示,大内径部70延长而向内径侧膨胀。但是,由于大内径部70的铆接前的内径尺寸Rb设定得比剩余的部分大,故可防止大内径部70的内周面从剩余的部分向内周侧突出。因此,由于可防止转子磁铁38向内周侧错位,使转子磁铁38的位置稳定,故可防止转子28的磁性旋转不匀,可防止转子28旋转时产生的异常声音和振动等。
下面参考图17说明本发明第9实施例。在各单位轭铁36的周向一端部,位于内径侧形成有突状的重叠部71,在周向另一端部,位于外径侧形成有重叠部71,各重叠部71,沿周向与周向邻接的重叠部71重叠。所述各重叠部71,将具有台阶的分割面72与73形成在单位轭铁36上,在周向相对的分割面72与73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在径向相对的重叠部71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
采用上述实施例,因沿周向将单位轭铁36的重叠部71与周向邻接的重叠部71重叠,所以,可防止在周向邻接的单位轭铁36之间间隙的磁通量完全被切断的现象,可提高磁性效率。
下面参考图18说明本发明第10实施例。如图18(a)所示,在各单位轭铁36的周向一端部,形成有梯形的凹部74,在周向另一端部形成有梯形的突部75,各突部75从轴向插入周向邻接的凹部74内,且沿周向与周向邻接的凹部74的内周面重叠。
如图18(b)所示,前者的各凹部74,将周向具有台阶的分割面76~78形成在单位轭铁36上,后者的各突部75,将周向具有台阶的分割面79~81形成在单位轭铁36上,在周向相对的分割面76与79之间、分割面77与80之间及分割面78与81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
采用上述实施例,因将单位轭铁36的突部75沿周向与周向邻接的凹部74的内面重叠,所以,可防止在周向邻接的单位轭铁36之间的磁通量完全被切断的现象,可提高磁性效率。而且,当扩大多个单位轭铁36直径时,各突部75与周向邻接的凹部74的内面卡合,多个单位轭铁36被保持成扩大直径状态。因此,由于可按临时连接状态将多个单位轭铁36容纳在成形模46内,故可提高单位轭铁36容纳在成形模46内的作业性。
下面参考图19说明本发明第11实施例。在各单位轭铁36的周向两端部,形成有轴向下端部与周向一端部开口的矩形的缺口部82。所述各缺口部82,是将周向具有台阶的分割面83与84形成在单位轭铁36上的,在周向相对的分割面83之间、分割面84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
采用上述实施例,因在固定模47的轭铁放置部49上设有多个定位突部85,在将各单位轭铁36放置在轭铁放置部49上时,各缺口部82的内面与定位突部85接触,各单位轭铁36被周向定位,所以,转子轭铁35的正圆度提高,可降低转子28的机械旋转不匀,从而可防止转子28旋转时产生的振动和异常声音等。
另外,在上述第11实施例中,是在各单位轭铁36的轴向下端部形成缺口部82的,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如表示本发明第12实施例的图20所示那样,也可在各单位轭铁36的轴向上下端部形成缺口82。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位于各单位轭铁36的轴向上端部的一对缺口部82内插入一对夹具68,用一对夹具68握持一对缺口部82的内面,从而可将单位轭铁36放置在轭铁放置部49上,提高了单位轭铁36容纳在成形模46内的作业性。
另外,在上述第1、第3~第12实施例中,是将转子轭铁35分割成6个单位轭铁36的,但不限定于此,若需要,也可分割成多个单位轭铁。此时,分割数目最好是,「36(齿14的个数)/3(绕组23u~23w的相数)」=12的1以外的大致数个(2个、3个、4个)。
另外,在上述第1、第3~第12实施例中,通过层叠多个钢板40形成单位轭铁36,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通过层叠多个钢板形成单位轭铁55,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将厚壁的直线状的钢材加工成圆弧状形成单位轭铁36与55。
另外,在上述第1、第3~第12实施例中,通过铆接而机械性连接轴向层叠的钢板40,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通过铆接而机械性连接轴向层叠的钢板,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用铆钉或粘接等方法进行机械性连接。
另外,在上述第1~第12实施例中,是在框架29的树脂凸起部32内压入金属制的凸起本体33的,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在将凸起本体33容纳在成形模46内的状态下通过注入熔化树脂而与树脂凸起部32一体化。
另外,在上述第1~第12实施例中,是在框架29的树脂凸起部32内压入金属制的凸起本体33的,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去除凸起本体33。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也可在螺母44与阶梯部42之间通过紧固树脂凸起部32而在止转的状态下将转子28固定在旋转轴27上。
另外,在上述第1~第12实施例中,是平板状形成框架29的基板部31的,但不限定于此,如图21所示,也可形成为截面呈大致V字状。
另外,在上述第1~第12实施例中,本发明是适用于外转子式DC无刷电动机转子28的,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适用于内转子式DC无刷电动机转子。
从以上说明得知,采用本发明的电动机转子可达到如下的效果。
采用技术方案1的装置,因将转子轭铁大致分割成多个单位轭铁,所以,在框架成形时,向缩小直径方向的应力难以作用在框架的基板部上,从而可防止在基板部上因剩余应力而产生裂纹等的现象。与此同时,由于框架的轴支承部难以变位,故可稳定轴支承部的尺寸精度。
采用技术方案2的装置,因将转子轭铁大致分割成「齿的个数/绕组的相数」为1以外的大致多个的单位轭铁,所以,在多个转子磁铁上产生均匀的旋转转矩,从而可降低转子的旋转不匀。
采用技术方案3的装置,因将转子轭铁分割成3个或6个单位轭铁,所以,可缩短磁性板的冲裁间距,从而可节约材料费。
采用技术方案4的装置,因使转子磁铁的周向中央部相对于周向邻接的单位轭铁之间,所以,可消除从转子磁铁经由单位轭铁而到达另外的转子磁铁的磁路被单位轭铁之间切断的现象,从而提高磁性效率。
采用技术方案5的装置,因由狭槽将转子轭铁大致分割成多个单位轭铁,所以,无需将多个单位轭铁另外容纳在框架成形用的模具内的工时,提高了单位轭铁容纳在成形模内的作业性。
采用技术方案6的装置,因狭槽中配设磁性传感器的轴向一端部被封住,所以,可防止因狭槽的影响而给磁性传感器的灵敏度带来不稳定的现象。
采用技术方案7的装置,因由轴向层叠的多个磁性板构成单位轭铁,所以,单位轭铁的尺寸精度提高,转子轭铁的正圆度提高。而且,由于轴向邻接的磁性板之间被绝缘,故可防止以磁通量为中心的涡流损耗,提高磁性效果。
采用技术方案8的装置,因使多个磁性板的连接部与转子磁铁的周向中央部相对,所以,消除了从转子磁铁经单位轭铁而到达另外的转子磁铁的磁通量的流动被连接部阻止的现象,故磁性效率提高。
采用技术方案9的装置,因由多个分割面构成单位轭铁的周向端面,所以,增加了单位轭铁的周向端面与框架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框架对单位轭铁的保持力,从而提高了转子的机械强度。
采用技术方案10的装置,因将轴向一端部与周向一端部开口的缺口部形成在单位轭铁上,所以,用一对夹具从轴向一端侧握持单位轭铁的周向两端面,可将其容纳在框架成形用的模具内,从而提高了单位轭铁容纳在成形模内的作业性。
采用技术方案11的装置,因从框架的窗部使单位轭铁的表面露出,所以,在将单位轭铁容纳在框架成形用的模具内时,可径向定位,从而提高了转子轭铁的正圆度。
采用技术方案12的装置,因对轴向层叠的多个磁性板进行铆接形成了单位轭铁,所以,单位轭铁的尺寸精度提高,转子轭铁的正圆度提高。
采用技术方案13的装置,因在大外径部铆接轴向层叠的磁性板,所以,绕铆接部迂回流动磁通量,磁性效率提高。而且,由于可增大铆接部的径向宽度尺寸,故可提高磁性板的连接强度。
采用技术方案14的装置,因在大内径部铆接轴向层叠的磁性板,所以,在大内径部的内周面安装转子磁铁的情况下,可防止转子磁铁向内周侧错位的现象。
采用技术方案15的装置,因将单位轭铁的周向端部沿周向与周向邻接的单位轭铁重叠,所以,可防止在周向邻接的单位轭铁之间磁通量被完全切断的现象,从而提高了磁性效率。
采用技术方案16的装置,因通过将多个单位轭铁向径向扩张而使单位轭铁的周向端部与周向邻接的单位轭铁进行卡合,所以,可按临时连接的状态将多个单位轭铁容纳在框架成形用的模具内,从而提高了单位轭铁容纳在成形模内的作业性。
采用技术方案17的装置,因将轴向一端部与周向一端部开口的缺口部形成在单位轭铁上,所以,用一对夹具从轴向一端侧握持单位轭铁的周向两端面,可将其容纳在框架成形用的模具内,从而提高了单位轭铁容纳在成形模内的作业性。而且,因将轴向另一端部与周向一端部开口的另外的缺口部形成在单位轭铁上,所以,当将单位轭铁容纳在成形模内时,使另外的缺口部的内面与成形模的定位部接触,可将单位轭铁在周向定位,从而提高了转子轭铁的正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