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组件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导线连接于汇接室和接线盒的组件。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束导线与汇接室内部电路之间的无接线柱式连接。
过去,在生产将线束连接于一汇接室的内部电路的导线时,通常在导线的裸露线芯上压制出压力接触接头。这些接头位于接线柱上,而接线柱安装于汇接室上的接线柱容座上。这些接头通过汇接端子为汇流条上的接片形成电连接,所述汇流条构成汇接室内部电路的一部分。习惯上,内部电路由单芯导线和压力接触端子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与外部接头形成电连接的接片(或与之相连的汇接端子)伸入到接线柱中以便与其中的压力接触接头配接。这些端子连接于线束的端部。
由于汇接室和线束通过一接线柱相连,因此,需要在作为线束一部分的导线端头上压制出压力接触接头。此外,这些压力接触接头必须插入接线柱中。结果是,需要许多步骤且必须使用大量零部件(压力接触接头和接线柱)。这增加了成本以及组装时出错的可能性。在正常情况下,位于接线柱中的各接头在单一一排上彼此间隔开,从而造成空间的浪费,特别是在有大量接头的情况下。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尝试中,本申请人在日本OPS8-227738中提出了一种用于连接无接线柱电汇接室和线束的结构,如其中的图15所示。线束W/H由多根导线W组成。它们引自线束W/H的外部电路且各线端通过导线插孔1a插入汇接室10的下壳1中。通过焊接或使用压力接触端子3,在导线W的线芯和内部电路地导体之间形成无接线柱式连接。其后,上壳2配装于下壳1上以完成组装。
然而,这种结构存在某些缺陷。导线的线端被插入汇接室并连接于内部电路。因此,只有在各导线于线束组装工作台上完全连接好之后,才能进行汇接室的组装。换句话说,如果线束是松结合的(导线没有完全组装),则不可能将之连接于带有内部电路的组装好的汇接室。如果需要首先在线束组装工作台上完全地捆束线束,则整个操作变得愈加复杂,导致成本的显著增加。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只有线束的端部才能连接于汇接室,不可能以这种方式对线束的中间部分进行连接。此外,由于插入汇接室中的导线没被固定,因此存在着这样一种危险即,作用在导线上的任何拉力会损害或破坏与汇接室中内部电路的连接。因此,组件的可靠性降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汇接室、接线盒与松结合线束的中段之间的无接头式连接。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使导线与汇接室中的大量端子和接线盒得以连接。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使进行上述连接所需的空间最小。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防止拉力作用于连接段,从而改善其可靠性。本发明另一目的是方便连接的进行并减少连接所需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线束组件,包括有一线束以及一汇接室,所述汇接室带有多个汇接室端子。该组件还包括一个从所述汇接室向外凸出的固定装置。
固定装置具有一远离所述汇接室的外表面以及位于其上的多个孔口。汇接室端子的各端部之一与汇接室中的内部电路电接触。汇接室端子的另一端设置有夹装片,所述夹装片穿过孔口并伸出在外。线束的各导线压靠于夹装片,从而各导线接触汇接室端子以与内部电路形成电连接。各导线的前端通过压力接触与接线盒中的接线端子相连接。有利的是,导线的固定部位,最好是其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分,连接于汇接室,且导线的一端或两端连接于接线盒中的接线端子。
通常,有多个接线盒,每个接线盒具有一线端插入室和至少一个接线端子。切口端位于接线端子的外端处,且当导线压靠于切口端时,切口端适于与导线线芯形成电接触。
汇接室各端子上的各夹装片沿导线轴线的横向方向以构成第一节距的距离间隔开。类似地,接线盒的各切口端以第二节距横向间隔开。因此,如果所述各节距是相等的,可使用单一一个自动压装工具迫使所有导线插入汇接室上的夹装片之间以及接线盒上切口端之间。
然而,存在有这样的情形,其中汇接室中的内部电路包括相对较厚的汇流条。由于只有导线通往接线盒,因此,可以预期第二节距可以比第一节距小得多。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根据本发明,可取的是第一节距是第二节距的偶数倍。例如,如果各夹装片由于其连接于各汇流条(或任何其它原因)而必须以5mm的节距分隔开时,各接线端子的切口端较为有利的是节距取为2.5mm。这样,将所有导线压入夹装片的自动工具对切口端而言也可用于同一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次压装时,每隔一个的导线被压入切口端;在工具或接线端子横向移动2.5mm后,第二次压装将结束插装操作。另外,可以使用在所述较小节距处具有支承面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在压靠于汇接室中的各夹装片时,每隔一个的支承面处于不工作状态,而当用于连接接线盒中的切口端时,它们都将处于工作状态。本发明的这种形式具有仅需自动工具的一项操作就可将所有导线插入每一汇接室或接线盒的优点。已经发现,特别有利的是提供这样一种结构,其中第一节距是第二节距的两倍。
本发明中已经发现,如果在汇接室上设置第一和第二组多个夹装片(以及相应的孔口)是非常有用的。每一组排成一直线,且各组之间横向错移开。这使得一行中的夹装片与另一行中的相邻夹装片间的节距是同一行中相邻夹装片间的节距的一半。这样,在较小的空间中可以设置更多的导线和端子,从而减小整个组件的尺寸。可以设置三行或更多行彼此同样错移开的夹装片,而这也在本发明的范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单一一行中的各夹装片可以更远远地间隔开,而不同行中的相邻夹装片之间的节距可以更小。在这些情形下,同样有利的是,提供从汇接室伸出不同距离的各夹装片以便于它们的区分。
在提供本发明的组件时,较为理想的是作为汇接室内部电路一部分的汇流条为多条。可取的是这些汇流条与位于汇流条之间的绝缘板相叠置。此外,夹装片可形成在至少部分弯折的汇流条的端部上以便伸过孔口并配接导线。这是一种生产汇接室端子的非常方便和经济的方法,因为它仅需进行压制和弯折。
在构成本发明一部分的附图中,相同的参照符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汇接室和四个接线盒的示意透视图;
图2是图1的固定装置的剖面视图;
图3A是固定装置的平面图;
图3B是图3A的固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3C是图3B的横向剖面视图,同样表明汇接室的一部分;
图4是汇接室端子的透视图;
图5A是一接线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5B是图5A的接线盒的纵向剖面视图;
图6类似于图1,其中线束连接于两个接线盒;
图7是类似于图2的,图6固定装置的剖面视图;
图8A是类似于图3A的,图6固定装置的视图;
图8B是类似于图3C的,图6所示装置的视图;
图9是一示意图,表示汇接室以及同样节距的接线盒中的导线的连接和间隔;
图10是类似于图9的节距不同的汇接室和接线盒的视图;
图11是类似于图8A的具有交错孔口的固定装置的视图;
图12是汇接室上孔口的示意图,表示单一一行和双行错移孔口;
图13是表示汇接室上的三行错移孔口的视图;
图14是图13的固定装置横剖面视图;以及
图15是现有技术的分解透视图。
汇接室10的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30在表面11a上设置有直接连接装置12和接线柱容座。线束15在其中部连接于固定装置16,而在其端部连接于接线盒13。罩盖23具有侧面23d和23e以及倒圆的导线外导部23g。罩盖23扣装在固定装置16上,且固定板17上的锁定爪17a进入罩盖23上的锁定孔,从而将罩盖固定就位。
现在参见所有附图,固定装置16包括外表面16d和16e、底面16a以及底面上的孔口16b。导引部16c导引汇接室端子20伸过孔口16b。汇接室端子20终止于伸出底面16a之外的夹装片20a。具有由各长侧面23b和23c构成的外壁23h的罩盖23罩在固定装置16上。外界面23a和底面16a之间的空间C1为凸出的夹装片20a预留出空间。罩盖高度H1和固定装置高度H2之间的高度差形成所需的空间。汇接室端子20由弯折的汇流条14形成,从而它可以穿过孔口16b。
有多个呈叠置形式的汇流条14,相邻汇流条之间设置有绝缘板18。汇流条被弯曲以构成汇接室端子,上壳体30带有各固定容座31并设置有平直部分36以配装承载工具35。在组装时,承载工具35靠接于平直部分36以形成牢固支承。在夹装片20a之间穿过的导线W绕过倒圆的导线导引部23g并终止于接线盒13。
间隙C2形成在罩盖23的侧面23b和23c以及固定装置16的外表面16d和16e之间。间隙C2的宽度与导线W的直径大体相同,因此,导线得以可靠地固定。固定装置16设置有多个导线导槽16f,导线装设在导槽中。各导槽如此设置使得导线由夹装片20a接合。在图7所示组件中,终端52位于中空部分C3中,由此保护终端使其免受损坏。
接线盒13在线端插入室50中包括有接线端子51。接线端子51设置有切口端38以装卡导线W并与之接触。盖37用来迫使导线W靠合于切口端38以形成所述接处。
如图5A和图8A中所示,在具有较大的汇流条14的结构中,导线导槽16f以与节距P1相等的距离间隔开。同时,接头端子51不必间隔开这么远。因此,在本发明优选型式中,P1是(例如)5mm而P2是2.5mm。这使得可用同样的压装工具将导线W插入在夹装片20a和切口端38两者之中。如果使用间隔较宽的工具,其与节距P1相匹配并通过一次操作将所有导线W插入夹装片20a。而在轮到接头端子51时,对工具进行第一次驱动并从而将导线W中每隔一个的导线插入接头端子51中,且然后在接线盒13或压装工具横向移动一等于P2的距离后,对工具进行第二次驱动,从而将导线W中的其余导线插入接头端子51中。
为了使装置更为紧凑,设置了由一排夹装片21组成的第一行L1,以及由一排夹装片22组成的第二行L2(参见图11和12)。它们沿导线W的纵向间隔开并沿导线的横向错移开。节距P3是第一行L1或第二行L2中相邻夹装片20a之间的距离。节距P4是一行中的夹装片20a和另一行中最邻近的夹装片20a之间的距离。P4比P3小得多,从而使固定装置16(以及汇接室10)可做得更小。在有三行L1、L2和L3的情况下,如图13和14所示,差别甚至更大。节距P5比节距P4还小,尽管在某一行中相邻夹装片20a以比节距P3更大的节距间隔开。在这种结构中,夹装片27比夹装片28从固定装置16伸出更远,而夹装片28比夹装片29从固定装置16伸出更远。这一特征有助于导线W插入夹装片,而同时有利于减小尺寸。
从而,本发明使得松结合的线束在没有接线柱的情况下可直接连接于具有内部电路的已组装的汇接室。这样就能省去在导线端部压接端子、将压接端子插入接线柱以及将接线柱配装于汇接室的容座中以接通电路的各步骤。这可显著地降低零部件成本及操作的困难程度。
虽然这里仅明确描述了本发明若干方面,但对本发明应作广泛的解释而不应加以局限,本发明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予以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