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机构.pdf

上传人:t**** 文档编号:131386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84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80114078.3

申请日:

2009.04.23

公开号:

CN102016214A

公开日:

2011.04.13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E05F 3/00申请公布日:20110413|||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5F 3/00申请日:20090423|||公开

IPC分类号:

E05F3/00; F16C11/04; F16F7/00; F16F9/00

主分类号:

E05F3/00

申请人:

株式会社利富高

发明人:

西田隆平; 土居敦

地址:

日本神奈川县

优先权:

2008.04.24 JP 2008-113262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代理人:

熊志诚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其具有加力机构(4)及阻尼机构,在将可动体(2)从主体(1)的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及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转换时,对可动体进行转动操作使其克服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力直到其转换动作的中途,再利用加力机构的作用力从中途进行转动,同时,在利用该作用力进行转动的规定区间内通过上述阻尼机构进行制动,其特征是,可动体(2)具有一体转动的臂(21),并且上述阻尼机构是按如下方式设置的活塞阻尼器(3),其可转动地以轴支撑于主体(1)上且与臂(21)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在可动体(2)的转换动作的中途转换其伸缩方向。通过以适当的方式对这种转动机构给予制动机构的制动,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提高高级感。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转动机构,具有加力机构及制动用阻尼机构,在将可动体从主体的第一位置 向第二位置及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转换时,对可动体进行转动操作使其克服上述加力 机构的作用力直到其转换动作的中途,再利用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力从中途进行转动, 同时,在利用该作用力进行转动的规定区间内通过上述阻尼机构进行制动,其特征在 于, 上述可动体具有一体转动的臂,并且上述阻尼机构是按如下方式设置的活塞阻尼 器,其可转动地以轴支撑于上述主体上,并且与上述臂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在上述可动 体的转换动作的中途转换其伸缩方向。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臂与上述活塞阻尼器可转动地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臂与上述活塞阻尼器通过可转动地以轴支撑于上述主体上的连接构件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将上述可动体从上述主体的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及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转换 时,上述臂与上述活塞阻尼器的连接部横穿连接该可动体及上述活塞阻尼器的各转动中 心的直线。
5: 根据权利要求 1 ~ 4 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活塞阻尼器的制动力只对伸长方向或缩短方向的一方起作用。
6: 根据权利要求 1 ~ 5 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力机构是介于上述主体与上述可动体之间的翻转弹簧。
7: 根据权利要求 1 ~ 6 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力机构是收容于上述活塞阻尼器的筒体内的螺旋弹簧。

说明书


转动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主体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转换可动体的转动机构中,尤其利 用加力机构的作用力使转换动作的局部转动的转动机构。
     背景技术 如图 10 所示,公开有下述转动机构 :在使盖 42 在主体 41 的打开位置与关闭位 置之间转换时,利用扭簧 ( 翻转弹簧 )43 的作用力使其转换动作的局部转动或克服该作用 力而进行转动操作 (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1)。 更具体地说,该转动机构具备 :在盖 42 的 两侧壁一侧各突出设置两个共计四个销 44a、44b ;设于主体 41 的两侧的带支槽 46a 的引 导槽 46 ;在两个方向对盖 42 施力的扭簧 43 ;被突出设置于主体 41 的两侧的轴部 48 枢轴 地支撑且形成有退让槽 45a 的转动板 45。
     其中,销 44a、44b 与引导槽 46 嵌合。 另外,转动板 45 的退让槽 45a 与销 44a 的突出端嵌合。 另外,扭簧 43 一端侧固定于主体侧固定部 47,另一端侧固定于销 44a。 并且,盖 42 在图 10(a) 所示的关闭位置时,销 44b 位于引导槽 46 的上端,销 44a 位于支 槽 46a 中。 并且,由扭簧 43 保持为向关闭方向施力的状态。 向打开位置转换时,克服 扭簧 43 的作用力向打开方向转动操作盖 42。 由此,盖 42 以销 44 为中心转动规定角度, 且销 44a 从支槽 46a 返回引导槽 46 后,两销 44a、44b 如图 10(b) 所示一起向引导槽 46 的 下端侧移动。 一旦销 44a 从支槽 46a 进入引导槽 46,则扭簧 43 一边反转移动一边向打开 方向对盖 42 施力。
     另外,作为现有的转动机构,也公开有下述转动机构 :具有加力机构及旋转式 阻尼机构,在使盖在主体的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转换时,利用加力机构的作用力使 其转换动作的局部转动或克服该作用力进行转动操作,同时,通过阻尼机构进行制动。 作为使用于这种转动机构的制动机构,众所周知,阻尼机构通过单向离合器 ( 单向超越 离合器装置 ),在盖打开时缓缓打开盖、在关闭时不进行工作 (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1 :日本特开 2001-336335 号公报
     专利文献 2 :日本特开 2005-67708 号公报
     专利文献 3 :日本特开 2008-240505 号公报
     在上述各转动机构中,在专利文献 2 的转动机构中,盖利用作用力从关闭位置 移动到打开位置时,阻尼机构通过单向离合器对盖的打开速度进行制动,相反地,当克 服作用力而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转动操作盖时,能够不受阻尼机构的制动地进行操 作。 但是,在该转动机构中,作为制动机构,在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转动盖或从打开 位置向关闭位置转动盖时的某一方给予制动力。 换言之,如专利文献 1,在若从关闭位 置到中途利用手动转动操作盖且从中途利用作用力转动该盖并转换到打开位置,或者从 打开位置到中途利用手动进行转动操作且从中途利用作用力转动该盖并转换到关闭位置
     的转动机构中,在现有的制动机构中,无法做到只在利用作用力转动盖的过程中进行制 动,或者相反地只在利用手动转动操作盖的过程中不受到制动。
     另外,本申请人对于上述课题设计了下述转动机构 ( 参照专利文献 3)。 即,专 利文献 3 记载的转动机构具有加力机构及制动用阻尼机构,在将可动体从主体的第一位 置转换到第二位置或从第二位置转换到第一位置时,在直到其转换动作的中途克服上述 加力机构的作用力进行转动操作,从途中利用加力机构的作用力进行转动,且只在由该 作用力进行转动的区间通过阻尼机构进行制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可更简单地实现与其转动机构相同的动作、谋求降低费用及 扩大用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这样一种转动机构 :若参考实施方式例而说明, 则具有加力机构 4 及制动用阻尼机构,在将可动体 2 从主体 1 的第一位置转换到第二位置 及从第二位置转换到第一位置时,对主体 1 进行转动操作使其克服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 力直到其转换动作的中途,再利用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力从中途进行转动的同时,在利 用该作用力进行转动的规定区间内,通过上述阻尼机构进行制动,其特征是,上述可动 体 2 具有一体转动的臂 21,同时,上述阻尼机构是按如下方式设置的活塞阻尼器 3、3A、 3B,其可转动地以轴支撑于上述主体 1 上,并且与上述臂 21 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在上述 可动体 2 的转换动作的中途转换其伸缩方向。
     在以上的本法明中,可动体包括盖、门、罩等。 主体包括箱、各种贮存部或装 置等。 例如如果可动体是实施方式例之类的盖,则主体的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一方为打 开位置、另一方为关闭位置。 制动用阻尼机构是活塞阻尼器。 该活塞阻尼器可以利用例 如日本实公平 7-7638 号公报、日本特开平 8-277873 号公报、日本特开 2006-90502 号公 报公开的现有的阻尼器。 此时,在第一方式的活塞阻尼器中是活塞杆伸长时制动力起作 用的类型,在第二方式的活塞阻尼器中是活塞杆缩短时制动力起作用的类型,在第三方 式中,是活塞杆利用作为加力机构的螺旋弹簧在伸长的方向施力的类型。 另外,各活塞 阻尼器必须设置成,其可转动地以轴支撑于主体的对应部分上,与设于可动体且一体转 动的臂连接,即,以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且在可动体的转换动作的中途转换其伸缩方向。
     在以上的本发明中,优选的具体化的方案如下。
     (1) 是上述臂与上述活塞阻尼器可转动地连接的结构,或者上述臂与上述活塞阻 尼器通过可转动地以轴支撑于上述主体上的连接构件连接的结构中的某一种。
     (2) 上述臂与上述活塞阻尼器的连接部为下述结构 :将上述可动体从上述主体 的第一位置转换到第二位置及从第二位置转换到第一位置时,该连接部横穿连接该可动 体及上述活塞阻尼器的各转动中心的直线。
     (3) 上述活塞阻尼器是制动力只对伸长方向或缩短方向的一方起作用的结构。
     (4) 上述加力机构是由介于上述主体与上述可动体之间的翻转弹簧 (turn over spring) 构成的结构。
     (5) 上述加力机构是由收容于上述活塞阻尼器的筒体内的螺旋弹簧构成的结构。
     发明效果
     在方案 1 的发明中,作为在对可动体进行转动操作使其克服作用力从第一位置 向第二位置转动到中途且利用作用力从中途转动到第二位置,并且,在对可动体进行转 动操作使其克服作用力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转动到中途且利用作用力从中途转动到第 一位置的转动机构,与专利文献 3 记载的转动机构相比,通过简单的结构,只在可动体 利用作用力转动的规定区间给予由活塞阻尼器产生的制动力,能够提高高级感。
     在方案 2 的发明中,因为可动体侧的臂与活塞阻尼器如第一方式直接连接而简 单化这一点是优异的。 相对于此,在方案 3 的发明中,可动体侧的臂与活塞阻尼器若如 第二方式通过连接构件连接则可变更活塞阻尼器的冲程 ( 伸缩量 ),能够扩大设计自由 度。
     在方案 4 的发明中,如第一方式,若臂与活塞阻尼器的连接部横穿连接可动体 及活塞阻尼器的各转动中心的直线,则使用只在伸长时发挥制动力的单向类型,同时能 利用作用力使可动体从中途向第一位置转动,或者向第二位置转动时能够使制动力起作 用。 相对于此,方案 5 的发明,对确认地说明只在活塞阻尼器伸长方向或缩短方向的一 方发挥制动作用即可是有意义的。
     在方案 6 的发明中,若加力机构是翻转弹簧则能够任意地变更作用力,通用性 优异。 相对于此,在方案 7 的发明中,作为加力机构使用内置螺旋弹簧的活塞阻尼器, 能够实现上述的作用力作用与制动作用,能够进一步谋求简单化。 附图说明
     图 1(a) 与图 1(b) 是在盖的关闭位置表示应用第一方式的转动机构的贮存装置的 两侧的侧视图。
     图 2 是表示转动操作上述盖到中途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 3 是利用作用力将上述盖转换到打开位置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 4 是表示在图 3 的状态下的另一侧面的侧视图。
     图 5(a) 与图 5(b) 是从前侧观察图 1 的贮存装置的正视图与俯视图。
     图 6(a) 与图 6(b) 是与图 1 对应地表示第二方式的两侧的侧视图。
     图 7 是表示将图 6 的盖转动操作到中途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 8 是利用作用力将图 7 的盖转换到打开位置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 9(a) 与图 9(b) 是与图 1 对应地表示第三方式的两侧的侧视图。
     图 10 是表示专利文献 1 的转动机构的说明图。
     其中 :1- 主体 (10 与 11 为前后壁,12 为侧壁 ),2- 盖 ( 可动体,21 与 22 为 臂 ),3、3A、3B- 活塞阻尼器 ( 阻尼机构,30 为筒体 ),4- 翻转弹簧 ( 加力机构 ),5- 连 接构件 (5a 为齿轮,5b 为连接片部 ),36- 螺旋弹簧 ( 加力机构 )。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图 1 ~图 5 所示的第一方式、图 6 ~图 8 所示的第二 方式和图 9 所示的第三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各图中,为了图示的方便,局部省略或 简略化地表示。 在第二方式及第三方式中,对于与第一方式相同的构件及部位标记为相 同的符号,局部省略重复的记载。 在以下的说明中,按应用装置、转动机构及动作、第二方式的变更点、第三方式的变更点的顺序详述。
     第一方式
     首先,说明应用装置。
     各方式是将本发明的转动机构应用于贮存装置的例子。 该贮存装置通过本发明 的转动机构能够使盖 2 相对于主体 1 在封闭主体侧开口部的关闭位置 ( 图 1 或图 6、图 9 所 示的位置 ) 与完全打开主体侧开口部的打开位置 ( 图 3 或图 8 所示的位置 ) 之间转动并转 换。 另外,在该转换时,对盖 2 进行转动操作使其克服作用力而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 转动到中途,再利用作用力从中途转动到打开位置。 另外,对盖 2 进行转动操作使其克 服作用力而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转动到中途,再利用作用力从中途转动到关闭位置。
     其中,如图 1 及图 5 所示,主体 1 的内部呈由前后壁 10、11 和两侧壁 12 及底壁 13 包围的箱状,在上侧具有开口。 在前壁 10 的上侧设有向前方外伸的凸缘状的上凸缘 部,在该上凸缘部设有挡住盖 2 的对应部分的由橡胶等构成的缓冲构件 14。 在两侧壁 12 的后部上侧、在同一轴线上分别突出地设有盖用的枢轴部 15。 另外,在侧壁 12 的一侧大 致中央部突出地设有活塞阻尼器用的枢轴部 16。 另外,在侧壁 12 的另一侧设有钩搭作为 加力机构的翻转弹簧 4 的一端 4b 的固定部 17 和与翻转弹簧 4 对应的肋 18。 肋 18 形成为 以对应的枢轴部 15 为支点的圆环状,可反转或摆动地支撑翻转弹簧 4 的卷线部 4a。 盖 2 具备 :覆盖主体侧开口的大致矩形状的板部 20 ;突出地设于板部 20 的两侧 的支撑用臂 21、22 ;设于前缘的左右中间,在利用手动进行转动操作时钩住手指等的未 图示的操作部等。 在各臂 21、22 上、在同一轴线上设有与枢轴部 15 对应的未图示的安 装孔。 另外,在臂 21 的下部设有连接部 21a。 臂 21 的连接部 21a 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相 比厚度变小。 在连接部 21a 上设有未图示的轴孔。 与此相对,在臂 22 的下端设有固定 孔 22a。
     以上的盖 2 在板部 20 载置于主体 1 的上侧且两侧的臂 21、22 定位配置于主体 1 的对应侧壁 12 的外侧的状态下,通过螺丝构件 24 及垫片 23 等可转动地支撑在各枢轴部 15 上。 并且,盖 2 在封闭主体 1 的上侧的开口的关闭位置与敞开该上侧的开口的打开位 置之间转换。
     其次,说明转动机构。
     在主体 1 与盖 2 之间组装有构成转动机构的主要部分的活塞阻尼器 3 和作为加力 机构的翻转弹簧 4。 其中,翻转弹簧 4 的一端 4b 以活套状态钩挂于固定部 17 上,另一端 4c 钩挂于上述固定孔 22a 中同时产生作用力。 在该安装状态下,如图 1 所示,盖 2 由翻 转弹簧 4 的作用力保持在关闭位置。
     例如如图 1 所示,活塞阻尼器 3 优选使用具有可转动地支撑在主体 1 上的筒体 30 及从安装于该筒体 30 的筒体开口部的盖 31 的中心孔出没的活塞杆 32 的活塞阻尼器。 活 塞阻尼器 3 优选使用例如日本实公平 7-7638 号公报或日本特开 2006-90502 号公报等公开 的公知的空气阻尼器。 即,优选使用制动力只在活塞杆伸长时起作用的类型的空气阻尼 器。
     另外,筒体 30 具备突出地设于底面被封闭的筒状的外周壁上的支撑部 30a 及设 于该支撑部 30a 上的未图示的安装孔。 活塞杆 32 具有作为设于内端的未图示的制动机构 部的活塞和设于突出端的舌状的连接部 32a,其内端侧能自由往复运动地收容于筒体 30
     内,其突出端侧通过封闭筒体 30 的开口的盖 31 的中心孔向外侧突出。
     以上的活塞阻尼器 3 在使筒体侧支撑部 30a 与主体侧壁的枢轴部 16 抵接的状态 下,通过从支撑部 30a 的安装孔将螺丝 25 等固定在枢轴部 16 上,从而可转动地以轴支 撑。 另外,在使活塞杆侧连接部 32a 与臂侧连接部 21a 重叠的状态下,通过螺丝 33 等可 转动地连接。
     下面,说明其动作。
     上述转动机构在盖 2 的开关时,进行如下动作。
     (1)、在将盖 2 从关闭位置转换到打开位置 ( 完全打开位置 ) 时,对盖 2 进行转 动操作,使其克服翻转弹簧 4 的作用力 ( 也就是说同时蓄积作用力 ) 而从图 1 所示的关闭 位置转动到图 2 中以实线所示的中途位置,超过了中途位置后,利用翻转弹簧 4 的作用力 使其自动地转动到图 3 的打开位置。
     (2)、在将盖 2 从打开位置转换到关闭位置时,对盖 2 进行转动操作,使其克服 翻转弹簧 4 的作用力 ( 也就是说同时蓄积作用力 ) 而从图 3 的打开位置转动到图 2 中以实 线所示的中途位置,超过了中途位置后,利用翻转弹簧 4 的作用力自动地转动到图 1 的关 闭位置。 这些盖的转换动作与图 10 所示的现有的转动机构及专利文献 3 记载的转动机构 是相同的,但在使用下述的活塞阻尼器 3 这一点上有改进。 (3)、也就是说,活塞阻尼器 3 的筒体 30 通过螺丝 25 等可转动地以轴支撑于主 体 1 侧,并且活塞杆 32 通过螺丝 33 等可转动地与盖侧臂 21 连接,在盖 2 从关闭位置向打 开位置、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的各转换动作的中途转换其伸缩方向。 也就是说,在该 第一方式中,臂 21 与活塞杆 32 的连接部 ( 通过螺丝 33 等连接的地方 ) 如下设定 :在使 盖 2 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以及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转换时,该连接部横穿连接该盖 2 及活塞阻尼器 3 的各转动中心的直线 ( 图 3 所示的直线 S)。 因此,作为以上的活塞阻尼 器 3,使用只在伸长时发挥制动力的单向类型,同时作为制动力起到如下作用。
     (4)、首先,在转动操作盖 2 使其从图 1 的关闭位置转动到图 2 的中途位置 ( 角 度大致是 45 度,与图 3 的直线 S 相当 ) 时,由于活塞杆 32 缩短,因此制动力不起作用而 无损操作性。 盖 2 若超过直线 S,则利用翻转弹簧 4 的作用力转动到打开位置。 此时, 活塞阻尼器 3 通过活塞杆 32 伸长而发挥制动力,从而使盖 2 缓慢地转动,因此给予操作 者高级感。 另外,在转动操作盖 2 使其从图 3 的打开位置转动到图 2 的中途位置时,由 于活塞杆 32 缩短,因此制动力不起作用而无损操作性。 盖 2 若超过上述直线 S,则利用 翻转弹簧 4 的作用力转动到关闭位置。 此时,活塞阻尼器 3 通过活塞杆 32 伸长而发挥制 动力,从而使盖 2 缓慢转动,因此给予操作者高级感。
     第二方式
     图 6 是与图 1 对应地表示第二方式的两侧的侧视图。 图 7 是表示转动操作图 6 的盖到中途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 8 是利用作用力将图 7 的盖转换到打开位置的状态下 的侧视图。 另外,图 6 与图 1 对应、图 7 与图 2 对应、图 8 与图 3 对应地图示。 图 4 即 使在第二方式中也同样适用。 在图 6 ~图 8 中,是通过连接构件 5 连接盖侧臂与活塞杆 的一个例子。
     连接构件 5 呈略厚的圆板状,具有贯通圆板中心的未图示的轴孔,设于圆板的 内侧周围的齿轮 5a 和突出地设于圆板的外侧部分的连接片部 5b。 并且,该连接构件 5 在
     使圆板中心的轴孔与设于主体侧壁 12 的未图示的枢轴部抵接的状态下,通过螺丝 28 等可 转动地以轴支撑在枢轴部上。
     另外,在盖侧臂 21 的下端代替第一方式的连接部 21a,一体设有扇状的外伸部 26。 该外伸部 26 在扇形的外周形成有与连接构件侧齿轮 5a 啮合的齿轮部 26。 因此,在 该结构中,若连接构件 5 通过螺丝 28 等安装于主体侧壁 12 上,则齿轮 5a 与齿轮部 26 啮 合。
     另外,第二方式的活塞阻尼器 3A 在具有可转动地支撑在主体 1 上的筒体 30 及通 过安装于筒体开口部的盖 31 的中心孔相对于该筒体 30 出没的活塞杆 32 这一点上与第一 方式是相同的,但是,是制动力只在活塞杆 32 缩短时起作用的类型。 作为这一例子,如 日本实公平 7-7638 号公报记载的,与第一方式相比,是使设于活塞杆 32 的内端的活塞的 阀反向的结构。
     与第一方式相同,以上的活塞阻尼器 3A 通过螺丝 25 等可转动地以轴支撑于主体 侧壁 12 上。 另外,活塞杆侧连接部 32a 通过螺丝 33 等可转动地连接在连接构件侧连接 片部 5b 上。
     下面,说明第二方式的动作。 在以上的第二方式中,上述 (1) 与 (2) 的动作与第一方式是相同的,但 (3) 与 (4) 的动作如下。
     (3)、也就是说,活塞阻尼器 3A 的筒体 30 通过螺丝 25 等可转动地以轴支撑于 主体 1 侧,并且活塞杆 32 通过连接构件侧齿轮 5a 与盖侧臂 21 的齿轮部 26 连接,在将盖 2 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的各转换动作的中途转换其伸缩方向。 并且,以上的活塞阻尼器 3A 使用只在缩短时发挥制动力的单向类型,同时作为制动力起 到如下作用。
     (4)、首先,在转动操作盖 2 使其从图 6 的关闭位置转动到图 7 的中途位置 ( 角度 大致是 45 度 ) 时,由于活塞杆 32 伸长,因此制动力不起作用而无损操作性。 与第一方 式相同,盖 2 若超过图 7 的中途位置,则利用翻转弹簧 4 的作用力将其转动到打开位置。 此时,活塞阻尼器 3A 通过活塞杆 32 缩短而发挥制动力,从而使盖 2 缓慢转动,因此给 予操作者高级感。 另外,在转动操作盖 2 使其从图 8 的打开位置转动到图 2 的中途位置 时,由于活塞杆 32 伸长,因此制动力不起作用而无损操作性。 与第一方式相同,盖 2 若 超过图 7 的中途位置,则利用翻转弹簧 4 的作用力将其转动到关闭位置。 此时,活塞阻 尼器 3 通过活塞杆 32 缩短而发挥制动力,从而使盖 2 缓慢转动,因此能够给予操作者高 级感。 另外,在第二方式中,由于盖侧的臂 21 与活塞阻尼器侧活塞杆 32 通过臂侧齿轮 26a 与连接构件侧齿轮 5a 之间的啮合而连接,因此可变更活塞阻尼器 3A 的冲程即活塞杆 32 的伸缩量,从而能够扩大设计自由度。
     第三方式
     图 9 是与图 1 对应地表示第三方式的两侧的侧视图。 该第三方式是变更第一方 式的活塞阻尼器 3 及翻转弹簧 4 的一个例子。
     也就是说,在第三方式中,设于盖 2 的两侧的各臂 21 呈相同的形状,各臂 21 具 有与第一方式的臂 21 与活塞阻尼器 3 相同的结构,分别与可转动地以轴支撑于各侧壁 12 上的活塞阻尼器 3B 连接。 因此,在第三方式中,省略了第一方式的翻转弹簧 4,取而代
     之再添加了一个活塞阻尼器 3B。 但是,在原理上,即使只在一侧设活塞阻尼器 3B 也可 以。 这是例如盖 2 小的情况,或因为盖 2 轻、为了转动而不需要较大作用力的情况。
     各活塞阻尼器 3B 具有可转动地支撑于主体 1 上的筒体 30 及通过安装于开口部的 盖 31 的中心孔而相对于该筒体 30 出没的活塞杆 32,另外,在制动力只在活塞杆 32 伸长 时起作用这一点上与第一方式是相同的。 不同点是具有内置于筒体 30 且使活塞杆 32 向 突出方向加力的螺旋弹簧 36。 另外,该阻尼器结构是简化了例如日本特开平 8-277873 号 公报公开的结构 ( 省略了凸轮及弹键 ) 的结构。 符号 34 和 35 与日本特开平 8-277873 号 公报记载的圆形结合部和唇形密封对应。
     并且,在该结构中,因为内置于活塞阻尼器 3B 的螺旋弹簧 36 作为与第一方式的 翻转弹簧 4 相同的作用力而起作用,因此与第一方式相比为更简单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未限制于以上所示的实施方式,细部根据需要可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第一方式中要增大作用力时,也可以代替活塞阻尼器 3 使用在第三方式中使用的 活塞阻尼器 3B。
     本申请是根据 2008 年 4 月 24 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 ( 日本专利申请 2008-113262 号 ) 的申请,其内容在此作为参考而被采用。

转动机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转动机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转动机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转动机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动机构.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16214A43申请公布日20110413CN102016214ACN102016214A21申请号200980114078322申请日20090423200811326220080424JPE05F3/00200601F16C11/04200601F16F7/00200601F16F9/0020060171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富高地址日本神奈川县72发明人西田隆平土居敦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代理人熊志诚54发明名称转动机构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动机构,其具有加力机构4及阻尼机构,在将可动体2从主体1的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及从第二位置向第一。

2、位置转换时,对可动体进行转动操作使其克服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力直到其转换动作的中途,再利用加力机构的作用力从中途进行转动,同时,在利用该作用力进行转动的规定区间内通过上述阻尼机构进行制动,其特征是,可动体2具有一体转动的臂21,并且上述阻尼机构是按如下方式设置的活塞阻尼器3,其可转动地以轴支撑于主体1上且与臂21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在可动体2的转换动作的中途转换其伸缩方向。通过以适当的方式对这种转动机构给予制动机构的制动,能够提高使用方便性、提高高级感。30优先权数据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01021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JP2009/0580942009042387PCT申请。

3、的公布数据WO2009/131187JA20091029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7页附图10页CN102016224A1/1页21一种转动机构,具有加力机构及制动用阻尼机构,在将可动体从主体的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及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转换时,对可动体进行转动操作使其克服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力直到其转换动作的中途,再利用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力从中途进行转动,同时,在利用该作用力进行转动的规定区间内通过上述阻尼机构进行制动,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体具有一体转动的臂,并且上述阻尼机构是按如下方式设置的活塞阻尼器,其可转动地以轴支撑于上述主体上,并且与。

4、上述臂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在上述可动体的转换动作的中途转换其伸缩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臂与上述活塞阻尼器可转动地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臂与上述活塞阻尼器通过可转动地以轴支撑于上述主体上的连接构件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在将上述可动体从上述主体的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及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转换时,上述臂与上述活塞阻尼器的连接部横穿连接该可动体及上述活塞阻尼器的各转动中心的直线。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活塞阻尼器的制动力只对伸长方向或缩短方向的一方起作用。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

5、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力机构是介于上述主体与上述可动体之间的翻转弹簧。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转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力机构是收容于上述活塞阻尼器的筒体内的螺旋弹簧。权利要求书CN102016214ACN102016224A1/7页3转动机构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在主体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转换可动体的转动机构中,尤其利用加力机构的作用力使转换动作的局部转动的转动机构。背景技术0002如图10所示,公开有下述转动机构在使盖42在主体41的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转换时,利用扭簧翻转弹簧43的作用力使其转换动作的局部转动或克服该作用力而进行转动操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更具。

6、体地说,该转动机构具备在盖42的两侧壁一侧各突出设置两个共计四个销44A、44B;设于主体41的两侧的带支槽46A的引导槽46;在两个方向对盖42施力的扭簧43;被突出设置于主体41的两侧的轴部48枢轴地支撑且形成有退让槽45A的转动板45。0003其中,销44A、44B与引导槽46嵌合。另外,转动板45的退让槽45A与销44A的突出端嵌合。另外,扭簧43一端侧固定于主体侧固定部47,另一端侧固定于销44A。并且,盖42在图10A所示的关闭位置时,销44B位于引导槽46的上端,销44A位于支槽46A中。并且,由扭簧43保持为向关闭方向施力的状态。向打开位置转换时,克服扭簧43的作用力向打开方向。

7、转动操作盖42。由此,盖42以销44为中心转动规定角度,且销44A从支槽46A返回引导槽46后,两销44A、44B如图10B所示一起向引导槽46的下端侧移动。一旦销44A从支槽46A进入引导槽46,则扭簧43一边反转移动一边向打开方向对盖42施力。0004另外,作为现有的转动机构,也公开有下述转动机构具有加力机构及旋转式阻尼机构,在使盖在主体的关闭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转换时,利用加力机构的作用力使其转换动作的局部转动或克服该作用力进行转动操作,同时,通过阻尼机构进行制动。作为使用于这种转动机构的制动机构,众所周知,阻尼机构通过单向离合器单向超越离合器装置,在盖打开时缓缓打开盖、在关闭时不进行工作。

8、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0005现有技术文献0006专利文献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36335号公报000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67708号公报0009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240505号公报0010在上述各转动机构中,在专利文献2的转动机构中,盖利用作用力从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时,阻尼机构通过单向离合器对盖的打开速度进行制动,相反地,当克服作用力而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转动操作盖时,能够不受阻尼机构的制动地进行操作。但是,在该转动机构中,作为制动机构,在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转动盖或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转动盖时的某一方给予制动力。换言之,如专利文献1,在若从关闭位置到中途利用。

9、手动转动操作盖且从中途利用作用力转动该盖并转换到打开位置,或者从打开位置到中途利用手动进行转动操作且从中途利用作用力转动该盖并转换到关闭位置说明书CN102016214ACN102016224A2/7页4的转动机构中,在现有的制动机构中,无法做到只在利用作用力转动盖的过程中进行制动,或者相反地只在利用手动转动操作盖的过程中不受到制动。0011另外,本申请人对于上述课题设计了下述转动机构参照专利文献3。即,专利文献3记载的转动机构具有加力机构及制动用阻尼机构,在将可动体从主体的第一位置转换到第二位置或从第二位置转换到第一位置时,在直到其转换动作的中途克服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力进行转动操作,从途中利。

10、用加力机构的作用力进行转动,且只在由该作用力进行转动的区间通过阻尼机构进行制动。发明内容0012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可更简单地实现与其转动机构相同的动作、谋求降低费用及扩大用途。001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这样一种转动机构若参考实施方式例而说明,则具有加力机构4及制动用阻尼机构,在将可动体2从主体1的第一位置转换到第二位置及从第二位置转换到第一位置时,对主体1进行转动操作使其克服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力直到其转换动作的中途,再利用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力从中途进行转动的同时,在利用该作用力进行转动的规定区间内,通过上述阻尼机构进行制动,其特征是,上述可动体2具有一体转动的臂21,同时,上述阻尼机构是。

11、按如下方式设置的活塞阻尼器3、3A、3B,其可转动地以轴支撑于上述主体1上,并且与上述臂21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在上述可动体2的转换动作的中途转换其伸缩方向。0014在以上的本法明中,可动体包括盖、门、罩等。主体包括箱、各种贮存部或装置等。例如如果可动体是实施方式例之类的盖,则主体的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一方为打开位置、另一方为关闭位置。制动用阻尼机构是活塞阻尼器。该活塞阻尼器可以利用例如日本实公平77638号公报、日本特开平827787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90502号公报公开的现有的阻尼器。此时,在第一方式的活塞阻尼器中是活塞杆伸长时制动力起作用的类型,在第二方式的活塞阻尼器中是活塞杆缩短时。

12、制动力起作用的类型,在第三方式中,是活塞杆利用作为加力机构的螺旋弹簧在伸长的方向施力的类型。另外,各活塞阻尼器必须设置成,其可转动地以轴支撑于主体的对应部分上,与设于可动体且一体转动的臂连接,即,以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且在可动体的转换动作的中途转换其伸缩方向。0015在以上的本发明中,优选的具体化的方案如下。00161是上述臂与上述活塞阻尼器可转动地连接的结构,或者上述臂与上述活塞阻尼器通过可转动地以轴支撑于上述主体上的连接构件连接的结构中的某一种。00172上述臂与上述活塞阻尼器的连接部为下述结构将上述可动体从上述主体的第一位置转换到第二位置及从第二位置转换到第一位置时,该连接部横穿连接该可动体。

13、及上述活塞阻尼器的各转动中心的直线。00183上述活塞阻尼器是制动力只对伸长方向或缩短方向的一方起作用的结构。00194上述加力机构是由介于上述主体与上述可动体之间的翻转弹簧TURNOVERSPRING构成的结构。00205上述加力机构是由收容于上述活塞阻尼器的筒体内的螺旋弹簧构成的结构。0021发明效果说明书CN102016214ACN102016224A3/7页50022在方案1的发明中,作为在对可动体进行转动操作使其克服作用力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转动到中途且利用作用力从中途转动到第二位置,并且,在对可动体进行转动操作使其克服作用力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转动到中途且利用作用力从中途转动到第一。

14、位置的转动机构,与专利文献3记载的转动机构相比,通过简单的结构,只在可动体利用作用力转动的规定区间给予由活塞阻尼器产生的制动力,能够提高高级感。0023在方案2的发明中,因为可动体侧的臂与活塞阻尼器如第一方式直接连接而简单化这一点是优异的。相对于此,在方案3的发明中,可动体侧的臂与活塞阻尼器若如第二方式通过连接构件连接则可变更活塞阻尼器的冲程伸缩量,能够扩大设计自由度。0024在方案4的发明中,如第一方式,若臂与活塞阻尼器的连接部横穿连接可动体及活塞阻尼器的各转动中心的直线,则使用只在伸长时发挥制动力的单向类型,同时能利用作用力使可动体从中途向第一位置转动,或者向第二位置转动时能够使制动力起作。

15、用。相对于此,方案5的发明,对确认地说明只在活塞阻尼器伸长方向或缩短方向的一方发挥制动作用即可是有意义的。0025在方案6的发明中,若加力机构是翻转弹簧则能够任意地变更作用力,通用性优异。相对于此,在方案7的发明中,作为加力机构使用内置螺旋弹簧的活塞阻尼器,能够实现上述的作用力作用与制动作用,能够进一步谋求简单化。附图说明0026图1A与图1B是在盖的关闭位置表示应用第一方式的转动机构的贮存装置的两侧的侧视图。0027图2是表示转动操作上述盖到中途的状态的侧视图。0028图3是利用作用力将上述盖转换到打开位置的状态下的侧视图。0029图4是表示在图3的状态下的另一侧面的侧视图。0030图5A与。

16、图5B是从前侧观察图1的贮存装置的正视图与俯视图。0031图6A与图6B是与图1对应地表示第二方式的两侧的侧视图。0032图7是表示将图6的盖转动操作到中途的状态下的侧视图。0033图8是利用作用力将图7的盖转换到打开位置的状态下的侧视图。0034图9A与图9B是与图1对应地表示第三方式的两侧的侧视图。0035图10是表示专利文献1的转动机构的说明图。0036其中1主体10与11为前后壁,12为侧壁,2盖可动体,21与22为臂,3、3A、3B活塞阻尼器阻尼机构,30为筒体,4翻转弹簧加力机构,5连接构件5A为齿轮,5B为连接片部,36螺旋弹簧加力机构。具体实施方式0037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7、对图1图5所示的第一方式、图6图8所示的第二方式和图9所示的第三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为了图示的方便,局部省略或简略化地表示。在第二方式及第三方式中,对于与第一方式相同的构件及部位标记为相同的符号,局部省略重复的记载。在以下的说明中,按应用装置、转动机构及动作、第说明书CN102016214ACN102016224A4/7页6二方式的变更点、第三方式的变更点的顺序详述。0038第一方式0039首先,说明应用装置。0040各方式是将本发明的转动机构应用于贮存装置的例子。该贮存装置通过本发明的转动机构能够使盖2相对于主体1在封闭主体侧开口部的关闭位置图1或图6、图9所示的位置与完全打开主体。

18、侧开口部的打开位置图3或图8所示的位置之间转动并转换。另外,在该转换时,对盖2进行转动操作使其克服作用力而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转动到中途,再利用作用力从中途转动到打开位置。另外,对盖2进行转动操作使其克服作用力而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转动到中途,再利用作用力从中途转动到关闭位置。0041其中,如图1及图5所示,主体1的内部呈由前后壁10、11和两侧壁12及底壁13包围的箱状,在上侧具有开口。在前壁10的上侧设有向前方外伸的凸缘状的上凸缘部,在该上凸缘部设有挡住盖2的对应部分的由橡胶等构成的缓冲构件14。在两侧壁12的后部上侧、在同一轴线上分别突出地设有盖用的枢轴部15。另外,在侧壁12的一侧大致。

19、中央部突出地设有活塞阻尼器用的枢轴部16。另外,在侧壁12的另一侧设有钩搭作为加力机构的翻转弹簧4的一端4B的固定部17和与翻转弹簧4对应的肋18。肋18形成为以对应的枢轴部15为支点的圆环状,可反转或摆动地支撑翻转弹簧4的卷线部4A。0042盖2具备覆盖主体侧开口的大致矩形状的板部20;突出地设于板部20的两侧的支撑用臂21、22;设于前缘的左右中间,在利用手动进行转动操作时钩住手指等的未图示的操作部等。在各臂21、22上、在同一轴线上设有与枢轴部15对应的未图示的安装孔。另外,在臂21的下部设有连接部21A。臂21的连接部21A的部分与其他部分相比厚度变小。在连接部21A上设有未图示的轴孔。

20、。与此相对,在臂22的下端设有固定孔22A。0043以上的盖2在板部20载置于主体1的上侧且两侧的臂21、22定位配置于主体1的对应侧壁12的外侧的状态下,通过螺丝构件24及垫片23等可转动地支撑在各枢轴部15上。并且,盖2在封闭主体1的上侧的开口的关闭位置与敞开该上侧的开口的打开位置之间转换。0044其次,说明转动机构。0045在主体1与盖2之间组装有构成转动机构的主要部分的活塞阻尼器3和作为加力机构的翻转弹簧4。其中,翻转弹簧4的一端4B以活套状态钩挂于固定部17上,另一端4C钩挂于上述固定孔22A中同时产生作用力。在该安装状态下,如图1所示,盖2由翻转弹簧4的作用力保持在关闭位置。004。

21、6例如如图1所示,活塞阻尼器3优选使用具有可转动地支撑在主体1上的筒体30及从安装于该筒体30的筒体开口部的盖31的中心孔出没的活塞杆32的活塞阻尼器。活塞阻尼器3优选使用例如日本实公平77638号公报或日本特开200690502号公报等公开的公知的空气阻尼器。即,优选使用制动力只在活塞杆伸长时起作用的类型的空气阻尼器。0047另外,筒体30具备突出地设于底面被封闭的筒状的外周壁上的支撑部30A及设于该支撑部30A上的未图示的安装孔。活塞杆32具有作为设于内端的未图示的制动机构部的活塞和设于突出端的舌状的连接部32A,其内端侧能自由往复运动地收容于筒体30说明书CN102016214ACN10。

22、2016224A5/7页7内,其突出端侧通过封闭筒体30的开口的盖31的中心孔向外侧突出。0048以上的活塞阻尼器3在使筒体侧支撑部30A与主体侧壁的枢轴部16抵接的状态下,通过从支撑部30A的安装孔将螺丝25等固定在枢轴部16上,从而可转动地以轴支撑。另外,在使活塞杆侧连接部32A与臂侧连接部21A重叠的状态下,通过螺丝33等可转动地连接。0049下面,说明其动作。0050上述转动机构在盖2的开关时,进行如下动作。00511、在将盖2从关闭位置转换到打开位置完全打开位置时,对盖2进行转动操作,使其克服翻转弹簧4的作用力也就是说同时蓄积作用力而从图1所示的关闭位置转动到图2中以实线所示的中途位。

23、置,超过了中途位置后,利用翻转弹簧4的作用力使其自动地转动到图3的打开位置。00522、在将盖2从打开位置转换到关闭位置时,对盖2进行转动操作,使其克服翻转弹簧4的作用力也就是说同时蓄积作用力而从图3的打开位置转动到图2中以实线所示的中途位置,超过了中途位置后,利用翻转弹簧4的作用力自动地转动到图1的关闭位置。这些盖的转换动作与图10所示的现有的转动机构及专利文献3记载的转动机构是相同的,但在使用下述的活塞阻尼器3这一点上有改进。00533、也就是说,活塞阻尼器3的筒体30通过螺丝25等可转动地以轴支撑于主体1侧,并且活塞杆32通过螺丝33等可转动地与盖侧臂21连接,在盖2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

24、、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的各转换动作的中途转换其伸缩方向。也就是说,在该第一方式中,臂21与活塞杆32的连接部通过螺丝33等连接的地方如下设定在使盖2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以及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转换时,该连接部横穿连接该盖2及活塞阻尼器3的各转动中心的直线图3所示的直线S。因此,作为以上的活塞阻尼器3,使用只在伸长时发挥制动力的单向类型,同时作为制动力起到如下作用。00544、首先,在转动操作盖2使其从图1的关闭位置转动到图2的中途位置角度大致是45度,与图3的直线S相当时,由于活塞杆32缩短,因此制动力不起作用而无损操作性。盖2若超过直线S,则利用翻转弹簧4的作用力转动到打开位置。此时,活塞阻。

25、尼器3通过活塞杆32伸长而发挥制动力,从而使盖2缓慢地转动,因此给予操作者高级感。另外,在转动操作盖2使其从图3的打开位置转动到图2的中途位置时,由于活塞杆32缩短,因此制动力不起作用而无损操作性。盖2若超过上述直线S,则利用翻转弹簧4的作用力转动到关闭位置。此时,活塞阻尼器3通过活塞杆32伸长而发挥制动力,从而使盖2缓慢转动,因此给予操作者高级感。0055第二方式0056图6是与图1对应地表示第二方式的两侧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转动操作图6的盖到中途的状态下的侧视图。图8是利用作用力将图7的盖转换到打开位置的状态下的侧视图。另外,图6与图1对应、图7与图2对应、图8与图3对应地图示。图4即使在。

26、第二方式中也同样适用。在图6图8中,是通过连接构件5连接盖侧臂与活塞杆的一个例子。0057连接构件5呈略厚的圆板状,具有贯通圆板中心的未图示的轴孔,设于圆板的内侧周围的齿轮5A和突出地设于圆板的外侧部分的连接片部5B。并且,该连接构件5在说明书CN102016214ACN102016224A6/7页8使圆板中心的轴孔与设于主体侧壁12的未图示的枢轴部抵接的状态下,通过螺丝28等可转动地以轴支撑在枢轴部上。0058另外,在盖侧臂21的下端代替第一方式的连接部21A,一体设有扇状的外伸部26。该外伸部26在扇形的外周形成有与连接构件侧齿轮5A啮合的齿轮部26。因此,在该结构中,若连接构件5通过螺丝。

27、28等安装于主体侧壁12上,则齿轮5A与齿轮部26啮合。0059另外,第二方式的活塞阻尼器3A在具有可转动地支撑在主体1上的筒体30及通过安装于筒体开口部的盖31的中心孔相对于该筒体30出没的活塞杆32这一点上与第一方式是相同的,但是,是制动力只在活塞杆32缩短时起作用的类型。作为这一例子,如日本实公平77638号公报记载的,与第一方式相比,是使设于活塞杆32的内端的活塞的阀反向的结构。0060与第一方式相同,以上的活塞阻尼器3A通过螺丝25等可转动地以轴支撑于主体侧壁12上。另外,活塞杆侧连接部32A通过螺丝33等可转动地连接在连接构件侧连接片部5B上。0061下面,说明第二方式的动作。00。

28、62在以上的第二方式中,上述1与2的动作与第一方式是相同的,但3与4的动作如下。00633、也就是说,活塞阻尼器3A的筒体30通过螺丝25等可转动地以轴支撑于主体1侧,并且活塞杆32通过连接构件侧齿轮5A与盖侧臂21的齿轮部26连接,在将盖2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的各转换动作的中途转换其伸缩方向。并且,以上的活塞阻尼器3A使用只在缩短时发挥制动力的单向类型,同时作为制动力起到如下作用。00644、首先,在转动操作盖2使其从图6的关闭位置转动到图7的中途位置角度大致是45度时,由于活塞杆32伸长,因此制动力不起作用而无损操作性。与第一方式相同,盖2若超过图7的中途位置,则利用。

29、翻转弹簧4的作用力将其转动到打开位置。此时,活塞阻尼器3A通过活塞杆32缩短而发挥制动力,从而使盖2缓慢转动,因此给予操作者高级感。另外,在转动操作盖2使其从图8的打开位置转动到图2的中途位置时,由于活塞杆32伸长,因此制动力不起作用而无损操作性。与第一方式相同,盖2若超过图7的中途位置,则利用翻转弹簧4的作用力将其转动到关闭位置。此时,活塞阻尼器3通过活塞杆32缩短而发挥制动力,从而使盖2缓慢转动,因此能够给予操作者高级感。另外,在第二方式中,由于盖侧的臂21与活塞阻尼器侧活塞杆32通过臂侧齿轮26A与连接构件侧齿轮5A之间的啮合而连接,因此可变更活塞阻尼器3A的冲程即活塞杆32的伸缩量,从。

30、而能够扩大设计自由度。0065第三方式0066图9是与图1对应地表示第三方式的两侧的侧视图。该第三方式是变更第一方式的活塞阻尼器3及翻转弹簧4的一个例子。0067也就是说,在第三方式中,设于盖2的两侧的各臂21呈相同的形状,各臂21具有与第一方式的臂21与活塞阻尼器3相同的结构,分别与可转动地以轴支撑于各侧壁12上的活塞阻尼器3B连接。因此,在第三方式中,省略了第一方式的翻转弹簧4,取而代说明书CN102016214ACN102016224A7/7页9之再添加了一个活塞阻尼器3B。但是,在原理上,即使只在一侧设活塞阻尼器3B也可以。这是例如盖2小的情况,或因为盖2轻、为了转动而不需要较大作用力。

31、的情况。0068各活塞阻尼器3B具有可转动地支撑于主体1上的筒体30及通过安装于开口部的盖31的中心孔而相对于该筒体30出没的活塞杆32,另外,在制动力只在活塞杆32伸长时起作用这一点上与第一方式是相同的。不同点是具有内置于筒体30且使活塞杆32向突出方向加力的螺旋弹簧36。另外,该阻尼器结构是简化了例如日本特开平8277873号公报公开的结构省略了凸轮及弹键的结构。符号34和35与日本特开平8277873号公报记载的圆形结合部和唇形密封对应。0069并且,在该结构中,因为内置于活塞阻尼器3B的螺旋弹簧36作为与第一方式的翻转弹簧4相同的作用力而起作用,因此与第一方式相比为更简单的结构。007。

32、0另外,本发明未限制于以上所示的实施方式,细部根据需要可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第一方式中要增大作用力时,也可以代替活塞阻尼器3使用在第三方式中使用的活塞阻尼器3B。0071本申请是根据2008年4月2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专利申请2008113262号的申请,其内容在此作为参考而被采用。说明书CN102016214ACN102016224A1/10页10图1说明书附图CN102016214ACN102016224A2/10页1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016214ACN102016224A3/10页12图3说明书附图CN102016214ACN102016224A4/10页13图4说明书附图CN102016214ACN102016224A5/10页14图5说明书附图CN102016214ACN102016224A6/10页15图6说明书附图CN102016214ACN102016224A7/10页16图7说明书附图CN102016214ACN102016224A8/10页17图8说明书附图CN102016214ACN102016224A9/10页18图9说明书附图CN102016214ACN102016224A10/10页19图10说明书附图CN102016214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锁;钥匙;门窗零件;保险箱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