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压力触控显示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及压力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压力感应技术是指对外部受力能够实施探测的技术,这项技术很久前就运用在工
控、医疗等领域。目前,许多厂商正在寻求合适的方案在显示领域尤其是手机或平板显示器
领域实现压力感应触控,以使得显示设备可以感知用户对屏幕的压力力度,实现更多的触
控操作功能,从而使客户得到更好的人机交互体验。
现有技术中,利用压力感应技术制作而成的压力触控显示装置一般是在现有的压
力触控显示装置中集成压力感应电极来实现的。若在压力触控显示装置中额外增加一层压
力感应电极会增加压力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为了不增加压力触控显示装置的厚度,一般
将压力感应电极嵌入到所述压力触控显示装置中的触控电极(触控电极用于实现位置触
控)中,实现压感触控电极和触控电极同层设置,从而不会额外增加压力触控显示装置的厚
度。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多个触控电极对应的区域中仅会在其中一个触控电极中
设置一个压力感应电极。但是这样所述压力触控显示面板仅一部分的触控电极中设置了压
力感应电极,另一部分触控电极中没有设置压力感应电极,这就会导致压力触控显示面板
内各个触控电极的面积不相等,进而导致所述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内各个触控电极的基础容
值具有差异且充电负载不均衡,最终也就会影响压力触控显示面板整体触控性能的均一
性,给用户带来不良的操作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成了压力感应功能且同时可以实现触控性能均一
性,给用户带来良好触控体验的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及压力触控显示装置。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多个触控电极,每个所述触控电极的面积均相等;
多个压力感应电极,每个所述压力感应电极的面积均相等,且所述压力感应电极
与所述触控电极均设置在同一膜层;
每个所述压力感应电极周围均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触控电极,且每个所述压力感
应电极周围设置的触控电极的数量相等。
可选的,所述压力感应电极的数量小于所述触控电极的数量。
可选的,所述压力感应电极的数量是所述触控电极的数量的四分之一。
可选的,每个所述压力感应电极为轴对称图形;每个所述压力感应电极周围围绕
的多个触控电极呈轴对称关系,且与所述压力感应电极共用同一条对称轴。
可选的,每个所述压力感应电极为中心对称图形;每个所述压力感应电极周围围
绕的多个触控电极呈中心对称关系,且与所述压力感应电极共用同一对称中心。
可选的,每个所述压力感应电极的面积均小于每个所述触控电极的面积。
可选的,所述触控电极分时复用为公共电极,在触控时段,所述触控电极输入触控
信号;在显示时段,所述触控电极输入公共电压信号。
可选的,每个所述触控电极为多边形。
可选的,每个所述触控电极为梯形,每个所述触控电极的短底边与所述压力感应
电极的一条边平行相邻,每个所述触控电极的长底边与另外一个触控电极的长底边平行相
邻。
可选的,每个所述触控电极均连接有至少一条触控走线,所述触控走线用于传输
触控信号。
可选的,每个所述压力感应电极均连接有至少一条压力感应走线,所述压力感应
走线用于传输压力感应信号。
可选的,制成所述触控电极与所述压力感应电极的材料氧化铟锡。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压力触控显示面板的压力触控显示装
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压力触控显示面板的压力感应电极周围均设置有至少两个
所述触控电极,且每个所述压力感应电极周围设置的触控电极的数量相等,每个所述触控
电极的面积均相等,这样在实现压力感应的同时保证了所述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内各个触控
电极的基础容值相同且充电负载均衡,进而使得控制芯片在计算和滤除触控噪声的过程中
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和滤除噪声,提高了信噪比,也就使得所述压力触控显示面板整体触控
性能稳定且均一性良好,给用户带来良好的操作体验,使得用户人机交互体验满意度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压力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实施例中的压力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的压力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的压力触控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的压力触控显示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触控电极10 压力感应电极20 触控走线30
压力感应走线40 短底边11 长底边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
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
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
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
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
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
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本发明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发明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
示器件结构的示意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
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压力触控显示面板,请参考图2,所述压力触控
显示面板包括多个触控电极10和多个压力感应电极20。所述压力感应电极20与所述触控电
极10均设置在同一膜层。
请继续参考图2,所述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内的每个触控电极10的面积均相等。每个
所述触控电极10均连接有至少一条触控走线30,所述触控走线30的的另一端与控制芯片IC
(未图示)连接,所述触控走线30用于传输触控信号。所述触控电极10分时复用为公共电极,
在触控时段,所述触控电极10输入触控信号;在显示时段,所述触控电极10输入公共电压信
号。
请继续参考图2,所述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内的每个所述压力感应电极20的面积均
相等。每个所述压力感应电极20周围均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触控电极10,且每个所述压力
感应电极20周围设置的所述触控电极10的数量相等。所述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内的压力感应
电极20的数量小于所述触控电极10的数量。可选的,所述压力感应电极20的数量是所述触
控电极10的数量的四分之一。每个所述压力感应电极20的面积均小于每个所述触控电极10
的面积。可选的,每个所述压力感应电极20为轴对称图形,每个所述压力感应电极20周围围
绕的多个触控电极10呈轴对称关系,且与所述压力感应电极20共用同一条对称轴;可选的,
每个所述压力感应电极20为中心对称图形,每个所述压力感应电极20周围围绕的多个触控
电极10呈中心对称关系,且与所述压力感应电极20共用同一对称中心。如图2或图3所示,每
个所述触控电极10可以为多边形,每个所述压力感应电极20为矩形,所述触控电极10围绕
所述压力感应电极20设置,所述压力感应电极20的每一条边与一个所述触控电极10的一条
边平行且相邻。请继续参考图2,每个所述压力感应电极20均连接有至少一条压力感应走线
40,所述压力感应走线40用于传输压力感应信号。制成所述触控电极10与所述压力感应电
极20的材料氧化铟锡。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如图4所示,每个所述触控
电极10为梯形,每个所述触控电极10的短底边11与所述压力感应电极20的一条边平行相
邻,每个所述触控电极10的长底边12与另外一个触控电极10的长底边12平行相邻。每个所
述触控电极10均连接有至少一条触控走线(未图示),每个所述压力感应电极20均连接有至
少一条压力感应走线(未图示)。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压力触控显示装置,请参考图5,包括如上所述
的任一种压力触控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压力触控显示面板的压力感应电极周围均设置有至少两个
所述触控电极,且每个所述压力感应电极周围设置的触控电极的数量相等,每个所述触控
电极的面积均相等,这样在实现压力感应的同时保证了所述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内各个触控
电极的基础容值相同且充电负载均衡,进而使得控制芯片在计算和滤除触控噪声的过程中
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和滤除噪声,提高了信噪比。所述压力感应电极的数量小于所述触控电
极的数量,所述压力感应电极的数量是所述触控电极的数量的四分之一,由于控制芯片的
AD通道数量有限,而压力感应只需侦测按压的压力大小,无需定位准确的位置,因此不需要
像触控功能一样设置高密度的触控电极来实现准确定位,压力感应电极数量只需触控电极
数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即可满足需求,这样在满足压力感应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地避免了控
制芯片AD通道数量大幅增加,节约了成本。每个所述压力感应电极的面积均小于每个所述
触控电极的面积,这就使得所述压力触控显示面板在集成了压力感应功能的同时又无需对
常规的触控功能做出明显地牺牲,尽可能地实现了对触控功能影响最小。所述压力触控显
示面板整体触控性能稳定且均一性良好,给用户带来良好的操作体验,使得用户人机交互
体验满意度更高。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
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发明虽然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
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
明技术方案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
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
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