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控制方法、终端控制装置和终端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终端控制方法、一种终端控制装置
和一种终端。
背景技术
当终端的剩余电量过低时,会提示用户终端的剩余电量过低,使得用户能够根据
提示节省使用终端的电量,避免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完终端的电量。但是,如果用户没
有看到终端的剩余电量过低的提示,并不能达到节省终端电量的目的。
因此,如何在用户没有看到终端的剩余电量过低的提示时,节省终端电量的使用
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即使用户没有看到终端电
量过低的提示,也能节省终端电量的使用。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终端控制方法,包括:监测终端的剩余电
量是否小于预设阈值;若监测到所述剩余电量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则确定当前省电策略,以
对所述终端进行与所述当前省电策略对应的控制。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监测到终端的剩余电量过低时,自动根据当前省电策略对终
端进行省电控制,而不需要用户主动进行省电控制,这样即使用户没有看到终端电量过低
的提示,也能节省终端电量的使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当前省电策略包括以下之一或多种的组合:关
机、关闭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切换到主界面、开启飞行模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终端关机可以最大程度上节省终端的电量;通过关闭当
前运行的应用程序,例如,仅关闭当前在前台运行的应用程序,或者仅关闭在后台运行的应
用程序,再或者关闭当前所有运行的应用程序,还可以关闭使用次数小于预设次数的应用
程序,从而避免由于应用程序的运行而消耗终端的电量;通过切换到主界面,避免应用程序
在前台运行而消耗电量;通过开启飞行模式,即关闭终端的SIM卡(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用户身份识别卡)功能,以使终端不能够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从而节省终端的电
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确定当前省电策略的步骤,具体包括:判断
所述终端的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若判定所述终端的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则确定所述当
前省电策略为关机;若判定所述终端的用户未处于睡眠状态,则确定所述当前省电策略包
括以下之一或多种的组合:关闭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切换到主界面、开启飞行模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若用户处于睡眠状态,说明用户在一段时间内不会使用终端,则
确定当前省电策略为关机,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节省终端电量的消耗;若用户未处于睡眠状
态时,说明用户可能会使用终端,确定当前省电策略为关闭运行的应用程序和/或切换至飞
行模式,从而在节省终端电量的同时,避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终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确定当前省电策略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
所述剩余电量,确定所述当前省电策略。
在该技术方案中,根据剩余电量确定当前省电策略,例如,当剩余电量在15%-
20%的范围内时,当前省电策略为切换到主界面,以将当前在前台运行的应用程序切换到
后台运行;当剩余电量在10%-15%的范围内时,当前省电策略为关闭当前运行的应用程
序;当剩余电量小于10%时,当前省电策略为关机,避免终端完全没电时而影响用户的使
用,例如,避免到达事件提醒的时间而未进行事件的提醒。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接收用户的设置指令,设置所述预设阈
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设置预设阈值,从而满足不同用户
在不同情况下的使用需求。
其中,可以根据是否为工作日来设置预设阈值,具体地,设置在工作日时的预设阈
值为第一数值(例如20%),从而使用户能够合理安排终端电量的使用,以保证用户工作时
终端能够一直有电,设置在非工作日时的预设阈值为第二数值(例如15%)。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终端控制装置,包括:监测单元,用于监测终端的剩
余电量是否小于预设阈值;控制单元,用于若所述监测单元监测到所述剩余电量小于所述
预设阈值,则确定当前省电策略,以对所述终端进行与所述当前省电策略对应的控制。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监测到终端的剩余电量过低时,自动根据当前省电策略对终
端进行省电控制,而不需要用户主动进行省电控制,这样即使用户没有看到终端电量过低
的提示,也能节省终端电量的使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当前省电策略包括以下之一或多种的组合:关
机、关闭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切换到主界面、开启飞行模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终端关机可以最大程度上节省终端的电量;通过关闭当
前运行的应用程序,例如,仅关闭当前在前台运行的应用程序,或者仅关闭在后台运行的应
用程序,再或者关闭当前所有运行的应用程序,还可以关闭使用次数小于预设次数的应用
程序,从而避免由于应用程序的运行而消耗终端的电量;通过切换到主界面,避免应用程序
在前台运行而消耗电量;通过开启飞行模式,即关闭终端的SIM卡功能,以使终端不能够发
射信号和接收信号,从而节省终端的电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判断子单元,用于判断所述
终端的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若所述判断子单元判定所述终端的
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则确定所述当前省电策略为关机;所述第一确定子单元还用于,若判定
所述终端的用户未处于睡眠状态,则确定所述当前省电策略包括以下之一或多种的组合:
关闭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切换到主界面、开启飞行模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若用户处于睡眠状态,说明用户在一段时间内不会使用终端,则
确定当前省电策略为关机,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节省终端电量的消耗;若用户未处于睡眠状
态时,说明用户可能会使用终端,确定当前省电策略为关闭运行的应用程序和/或切换至飞
行模式,从而在节省终端电量的同时,避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终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
所述剩余电量,确定所述当前省电策略。
在该技术方案中,根据剩余电量确定当前省电策略,例如,当剩余电量在15%-
20%的范围内时,当前省电策略为切换到主界面,以将当前在前台运行的应用程序切换到
后台运行;当剩余电量在10%-15%的范围内时,当前省电策略为关闭当前运行的应用程
序;当剩余电量小于10%时,当前省电策略为关机,避免终端完全没电时而影响用户的使
用,例如,避免到达事件提醒的时间而未进行事件的提醒。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单元,用于接收用户的设置指令,设
置所述预设阈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设置预设阈值,从而满足不同用户
在不同情况下的使用需求。
其中,可以根据是否为工作日来设置预设阈值,具体地,设置在工作日时的预设阈
值为第一数值(例如20%),从而使用户能够合理安排终端电量的使用,以保证用户工作时
终端能够一直有电,设置在非工作日时的预设阈值为第二数值(例如15%)。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终端,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控制
装置,因此,该终端具有和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控制装置相同的技术效果,在
此不再赘述。
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即使用户没有看到终端电量过低的提示,也能节省终端
电量的使用,从而提升终端的续航能力,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终端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
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
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
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
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102,监测终端的剩余电量是否小于预设阈值。
步骤104,若监测到所述剩余电量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则确定当前省电策略,以对
所述终端进行与所述当前省电策略对应的控制。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监测到终端的剩余电量过低时,自动根据当前省电策略对终
端进行省电控制,而不需要用户主动进行省电控制,这样即使用户没有看到终端电量过低
的提示,也能节省终端电量的使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当前省电策略包括以下之一或多种的组合:关
机、关闭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切换到主界面、开启飞行模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终端关机可以最大程度上节省终端的电量;通过关闭当
前运行的应用程序,例如,仅关闭当前在前台运行的应用程序,或者仅关闭在后台运行的应
用程序,再或者关闭当前所有运行的应用程序,还可以关闭使用次数小于预设次数的应用
程序,从而避免由于应用程序的运行而消耗终端的电量;通过切换到主界面,避免应用程序
在前台运行而消耗电量;通过开启飞行模式,即关闭终端的SIM卡功能,以使终端不能够发
射信号和接收信号,从而节省终端的电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确定当前省电策略的步骤,具体包括:判断
所述终端的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若判定所述终端的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则确定所述当
前省电策略为关机;若判定所述终端的用户未处于睡眠状态,则确定所述当前省电策略包
括以下之一或多种的组合:关闭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切换到主界面、开启飞行模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若用户处于睡眠状态,说明用户在一段时间内不会使用终端,则
确定当前省电策略为关机,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节省终端电量的消耗;若用户未处于睡眠状
态时,说明用户可能会使用终端,确定当前省电策略为关闭运行的应用程序和/或切换至飞
行模式,从而在节省终端电量的同时,避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终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确定当前省电策略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
所述剩余电量,确定所述当前省电策略。
在该技术方案中,根据剩余电量确定当前省电策略,例如,当剩余电量在15%-
20%的范围内时,当前省电策略为切换到主界面,以将当前在前台运行的应用程序切换到
后台运行;当剩余电量在10%-15%的范围内时,当前省电策略为关闭当前运行的应用程
序;当剩余电量小于10%时,当前省电策略为关机,避免终端完全没电时而影响用户的使
用,例如,避免到达事件提醒的时间而未进行事件的提醒。
当然,除了以上两种确定当前省电策略的方案之外,还可以在监测终端的剩余电
量是否小于预设阈值之前,接收用户的设置指令,设置省电策略,以将用户设置的省电策略
作为当前省电策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步骤102之前,还包括:接收用户的设置指令,
设置所述预设阈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设置预设阈值,从而满足不同用户
在不同情况下的使用需求。
其中,可以根据是否为工作日来设置预设阈值,具体地,设置在工作日时的预设阈
值为第一数值(例如20%),从而使用户能够合理安排终端电量的使用,以保证用户工作时
终端能够一直有电,设置在非工作日时的预设阈值为第二数值(例如15%)。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终端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终端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202,开启低电量时的省电功能。
步骤204,设置当前省电策略为关机。
步骤206,判断剩余电量是否小于预设阈值,在判定剩余电量小于预设阈值时,执
行步骤208,在判定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重新执行步骤206。
步骤208,关机。
步骤210,设置当前省电策略为切换至主界面。
步骤212,判断剩余电量是否小于预设阈值,在判定剩余电量小于预设阈值时,执
行步骤214,在判定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重新执行步骤212。
步骤214,切换至主界面。
步骤216,设置当前省电策略为开启飞行模式。
步骤218,判断剩余电量是否小于预设阈值,在判定剩余电量小于预设阈值时,执
行步骤220,在判定剩余电量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时,重新执行步骤218。
步骤220,开启飞行模式。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控制装置300,包括:监测单元302和
控制单元304。
监测单元302,用于监测终端的剩余电量是否小于预设阈值;控制单元304,用于若
所述监测单元302监测到所述剩余电量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则确定当前省电策略,以对所述
终端进行与所述当前省电策略对应的控制。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监测到终端的剩余电量过低时,自动根据当前省电策略对终
端进行省电控制,而不需要用户主动进行省电控制,这样即使用户没有看到终端电量过低
的提示,也能节省终端电量的使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当前省电策略包括以下之一或多种的组合:关
机、关闭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切换到主界面、开启飞行模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终端关机可以最大程度上节省终端的电量;通过关闭当
前运行的应用程序,例如,仅关闭当前在前台运行的应用程序,或者仅关闭在后台运行的应
用程序,再或者关闭当前所有运行的应用程序,还可以关闭使用次数小于预设次数的应用
程序,从而避免由于应用程序的运行而消耗终端的电量;通过切换到主界面,避免应用程序
在前台运行而消耗电量;通过开启飞行模式,即关闭终端的SIM卡功能,以使终端不能够发
射信号和接收信号,从而节省终端的电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控制单元304包括:判断子单元3042,用于判
断所述终端的用户是否处于睡眠状态;第一确定子单元3044,用于若所述判断子单元3042
判定所述终端的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则确定所述当前省电策略为关机;所述第一确定子单
元3044还用于,若判定所述终端的用户未处于睡眠状态,则确定所述当前省电策略包括以
下之一或多种的组合:关闭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切换到主界面、开启飞行模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若用户处于睡眠状态,说明用户在一段时间内不会使用终端,则
确定当前省电策略为关机,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节省终端电量的消耗;若用户未处于睡眠状
态时,说明用户可能会使用终端,确定当前省电策略为关闭运行的应用程序和/或切换至飞
行模式,从而在节省终端电量的同时,避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终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控制单元304包括:第二确定子单元3046,用
于根据所述剩余电量,确定所述当前省电策略。
在该技术方案中,根据剩余电量确定当前省电策略,例如,当剩余电量在15%-
20%的范围内时,当前省电策略为切换到主界面,以将当前在前台运行的应用程序切换到
后台运行;当剩余电量在10%-15%的范围内时,当前省电策略为关闭当前运行的应用程
序;当剩余电量小于10%时,当前省电策略为关机,避免终端完全没电时而影响用户的使
用,例如,避免到达事件提醒的时间而未进行事件的提醒。
当然,除了以上两种确定当前省电策略的方案之外,还可以在监测终端的剩余电
量是否小于预设阈值之前,接收用户的设置指令,设置省电策略,以将用户设置的省电策略
作为当前省电策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单元306,用于接收用户的设置指
令,设置所述预设阈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设置预设阈值,从而满足不同用户
在不同情况下的使用需求。
其中,可以根据是否为工作日来设置预设阈值,具体地,设置在工作日时的预设阈
值为第一数值(例如20%),从而使用户能够合理安排终端电量的使用,以保证用户工作时
终端能够一直有电,设置在非工作日时的预设阈值为第二数值(例如15%)。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400,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
述的终端控制装置300,因此,该终端400具有和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控制装
置300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终端500,包括处理器504、存储器502和
通信总线506。
处理器504可以是通用处理器504,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发明实施例
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存储器502,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并将该程序代码传输给处理器
504。存储器502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502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
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存储器502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
器502的组合。通信总线506用于实现信号处理器504和存储器502之间的连接通信。通信总
线506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外部设备
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
制总线等。
其中,处理器504用于调用存储器502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如下操作:
监测终端500的剩余电量是否小于预设阈值;若监测到所述剩余电量小于所述预
设阈值,则确定当前省电策略,以对所述终端500进行与所述当前省电策略对应的控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当前省电策略包括以下之一或多种的组合:关
机、关闭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切换到主界面、开启飞行模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处理器504具体用于,判断所述终端500的用户是
否处于睡眠状态;若判定所述终端500的用户处于睡眠状态,则确定所述当前省电策略为关
机;若判定所述终端500的用户未处于睡眠状态,则确定所述当前省电策略包括以下之一或
多种的组合:关闭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切换到主界面、开启飞行模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处理器504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剩余电量,确
定所述当前省电策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处理器504还用于,接收用户的设置指令,设置所
述预设阈值。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即使用户
没有看到终端电量过低的提示,也能节省终端电量的使用,从而提升终端的续航能力,提升
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
对重要性;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
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
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
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
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