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等十字路口人、车畅通的地上、下通道.pdf

上传人:e1 文档编号:128576 上传时间:2018-01-2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65.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72841.X

申请日:

2004.11.19

公开号:

CN1609338A

公开日:

2005.04.27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E01C1/04

主分类号:

E01C1/04

申请人:

李凤歧;

发明人:

李凤歧

地址:

300101天津市南开区黄河道广开五马路桦林园3-1-401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属道路技术领域。为了解决临河等十字路口的停行等路和现有技术的不足,发明了本专利。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方案的要点,简单的概括为:临河等十字路口地上、下两层通道,地下一对直行主干地道,五对绕直行主干地道的环形地道。地上、下两层通道:地上设行人和非机动车通道,地下设机动车通道;地下一对直行主干地道:地下设一对相互对行的两条直行主干地道;五对绕直行主干地道的环形地道,包括:一对绕直行主干地道的直行地道、两对绕主干地道的左拐地道、两对绕直行主干地道的右拐地道。使通往各方向的人、车顺畅快捷地通过十字路口,克服了停行等路和现有技术的缺陷,地道经科学组合,大大简化了结构,无新增占地增面积,行程短,造价低,取消了红绿灯和值勤交警,两层通道,确保安全。

权利要求书

1.  临河等十字路口人、车畅通的地上下通道。解决十字路口的交叉换向技术,是共有的技术特征。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就是错位交叉换向技术,也就是地上下错位和平面错位相结合的交叉换向技术。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的主要内容,简要的概括为:临河等十字路口地上、下两层通道,地下一对直行主干地道,五对绕直行主干地道的环形地道三句话。
地上、地下两层通道:地上设置行人和非机动车地上通道,地下设置机动车地下通道;
地下一对直行主干地道:地下通道中,设置一对相互对行的两条直行主干地道;
五对绕直行主干地道的环形地道:包括一对绕直行主干地道的直行地道、两对绕直行主干地道的左拐地道,两对绕直行主干地道的右拐的地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上、下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道由进口引道、地道主体和出口引道三部分构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上、下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道包括合用的两条直行主干地道及环形地道主体、进口引道和出口引道。

说明书

临河等十字路口人、车畅通的地上、下通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结构,特别是涉及临河流、铁路和一般六车道以上的十字路口人、车畅通的地上、下通道。
背景技术
当今我国大、中城市普遍存在交通拥挤,特别是十字路口停行等路的现象更为突出。
十字路口解决交叉换向技术,是共有的技术特征,已有技术主要有三种:立交桥多层交叉换向技术、环形换向岛顺行交叉换向技术、红绿灯控向交叉换向技术。由于交叉换向技术的特征不同,其效果也各异:立交桥解决了停行等路,但占地面积大、路程长、造价高、结构复杂,不宜在市区内普遍实施;换向岛解决了停行等路,但也存在占地面积大的问题,特别是在交叉换向时缺乏安全感;红绿灯解决了十字路口的混乱、堵塞问题,但停行等路没有解决。
本发明突出的实质性特点:错位交叉换向技术,也就是上下错位和平面错位相结合的交叉换向技术,比现有技术有显著的进步:三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全部加以解决;十字路口通往各个方向的人、车,实现了畅通无阻;取消了红绿灯和值勤交警。
本发明属道路结构的固定产品,在临河等十字路口均可制造,并产生积极效果。
据有关地下通道的信息报导:集中在专用地下通道方面,例如:地下存车场与公共交通连接的地下通道,以及为居住区降低噪音地机动车专用地下通道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采用了错位交叉换向技术,发明了本专利。
本发明技术解决方案的主要内容,简单的概括为:临河等十字路口地上、下两层通道,地下一对直行主干地道,五对绕直行主干地道的环形通道三句话。
地上、下两层通道:地上设置行人和非机动车地上通道,地下设置机动车地下通道;
地下一对直行主干地道:地下通道中设置一对相互对行的两条直行主干地道;
五对绕直行主干地道的环形地道:包括一对绕直行主干地道的直行地道,两对绕直行主干地道的左拐地道,两对绕直行主干地道的右拐地道。
本发明还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
所述地道由进口引道、地道主体和出口引道三部分构成。
所述地道包括合用的两条直行主干地道及环形地道主体、进口引道和出口引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和优点:
本发明采用错位交叉换向技术,地上、下两层通道,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
采用上、下错位交叉换向技术,地下通道设在原有路面下,没有新增占地面积,解决了行人和机动车的交叉换向;通过平面错位交叉换向技术,对聚焦在十字路口的十二条路线(四个路口每个路口有前行、左、右拐三条路线),经科学组合,整齐的集中在两条直行主干道及其周围的环形通道,解决了十二条路线的交叉换向,使通往各个方向的人、车顺畅快捷地通过十字路口,消除了停行等路,取消了红绿灯和值勤交警,节省了人、车大量等候时间,提高了行速,大大简化了线路的结构、缩短了行程、减少了建筑面积,方便了施工,降低了造价。本发明可以在市区内六车道以上的十字路口普遍实施,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分地上下两层设置,确保了通行的安全。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占地面积大、结构复杂、行程长、造价高、不宜在市区内普遍实施和换向岛在交叉换向时缺乏安全感的不足。
附图说明
附图:临河等十字路口人、车畅通的地上、下通道示意图。
本图为地上、下通道实施案例,局部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案例及其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不限制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实施案例,图中实线为地上通道,虚线内为地下通道,车辙线(双窄线)加箭头表示地道线路的走向。为了叙述方便,十字路口的各路口以A、B、C、D表示,车辙线上的A、B、C、D字母表示线路的出口方向,地道进、出口以方框加箭头表示,方框中数字表示进、出口序号,图中小箭头表示路标。短线、点、短线加箭头表示行人和非机动车路标。线路走向按照现行交通规则:靠右行驶设计的。
A、C路口:
(1)设两条直行主干地道,分别从2、5号进口入,顺直行主干道C、A直行至5、2号出口出去。
(2)设绕直行主干地道的左拐地道,分别从2、5号进口入,顺主干地道C、A行驶至环形道右拐进入B、D路线,沿环形地道至4、1号出口出去后向右拐即可。
(3)设绕直行主干地道的右拐地道,分别从1、4号进口入,经过环形地道D、B线路从1、4号出口出去后右拐即可。
B、D路口:
(1)设绕直行主干地道的直行地道,分别从3、6号进口入,出口后左拐进入环形地道D、B线路,行至1、4号出口出去后向右拐即可。
(2)设绕直行主干地道左拐地道,分别从3、6号进口入,出口后左拐,进入环形地道C、A线路,沿环形地道行驶至5、2号出口,分别从5、2号出口出去。
(3)设绕直行主干地道的右拐地道,分别从3、6号进口入,经环形地道A、C线路进入3、6号出口出去。
行人和非机动车在人行道通行,右拐不停,直行和左拐:A、C路口行至1、4号进口引道的出口一头,按人行路标绕行;B、D路口行至十字路口向右拐,行至3、6号进口引道的出口一头,按人行路标绕行。
本实施案例不仅适于临河流、铁路的十字路口,也适于六车道以上的一般十字路口。
关于本发明的附图,仅表示人、车通道的线路走向,具体施工图的设计,由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当地人、车流量、地势等情况,全方位考虑有关人、车通道的宽、高、长度、坡度、进口引道的安全防护装置、防进水、地道排水、照明等。
本发明是较大的道路结构工程项目,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要按照上级有关法规程序办理。

临河等十字路口人、车畅通的地上、下通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临河等十字路口人、车畅通的地上、下通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临河等十字路口人、车畅通的地上、下通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河等十字路口人、车畅通的地上、下通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河等十字路口人、车畅通的地上、下通道.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属道路技术领域。为了解决临河等十字路口的停行等路和现有技术的不足,发明了本专利。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方案的要点,简单的概括为:临河等十字路口地上、下两层通道,地下一对直行主干地道,五对绕直行主干地道的环形地道。地上、下两层通道:地上设行人和非机动车通道,地下设机动车通道;地下一对直行主干地道:地下设一对相互对行的两条直行主干地道;五对绕直行主干地道的环形地道,包括:一对绕直行主干地道的直行地道、两对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