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套及装有该衬套的发动机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 2009 年 11 月 19 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 10-2009-0112239 的优先权, 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以满足所有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有衬套的发动机。更具体而言, 本发明涉及装有马达驱动的冷却液 泵 (motor driven coolant pump) 和衬套的发动机, 该冷却液泵循环冷却液, 该衬套插置在 该该冷却液泵和气缸体之间。 背景技术
某些类型的冷却系统在任何内燃机中都是必须的。如果没有设置冷却系统, 零件 将会因燃烧燃料的热量而融化, 活塞将会膨胀到抱死 (seize). 冷 却 系 统 包 括 发 动 机 水 套、 温 度 调 节 装 置 (thermostat)、 冷 却 液 泵、 水箱 (radiator)、 水箱盖 (radiator cap)、 风扇、 风扇驱动皮带、 和冷却液泵驱动皮带。
一般而言, 冷却液泵不具有自驱动力矩。 因此, 冷却液泵利用从发动机曲轴传递来 的动能。
如果发动机启动了, 不管冷却液的温度和发动机的驱动条件如何, 冷却液泵都会 运转而使得冷却液在发动机的水套和水箱中循环。
因为冷却液在发动机热起来之前就被强制循环, 因此排气温度上升缓慢。 同时, 排 气温度必须被提升至高温, 例如 250℃, 以便将排气的净化效率提高到正常的情形。
最近, 马达驱动的冷却液泵被用到了发动机上, 并且马达驱动的冷却液泵只在预 定的时期运行, 减少了发动机升温的时间, 并改善了排气的净化效率, 特别是在发动机启动 之后。
此外, 正在开发将冷却液泵固定到发动机上并吸收它们之间的振动的紧固装置。
本发明背景技术部分中所公开的信息只是用于增强对于本发明一般背景的理解, 而不应被看做是认可了或以任何形式暗示了该信息构成了已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 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多个方面均致力于提供一种衬套以及装有该衬套的发动机, 该衬套具有 吸收振动和将冷却液泵可靠地固定于发动机上的优点。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 衬套组件可以包括 : 内管 (inner pipe), 在其大致中间处 形成有螺栓孔 ; 外管 (outer pipe), 所述内管通过该外管插入, 其中所述外管的内圆周以预 定的间隙与所述内管的外圆周隔开, 并且所述外管包括在其下部 (lower portion) 弯曲并 沿径向方向以预定长度延伸的弯曲部 (bent portion) ; 以及弹性件, 其以所述预定的间隙 接合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 并固定到所述弯曲部的下表面。
形成于所述弯曲部的下表面的所述弹性件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突出部, 该突出部沿 所述内管的纵向方向以预定的距离从所述弯曲部的下表面突出。
至少一个通孔可以沿所述内管的纵向形成在所述弹性件上, 所述弹性件固定在所 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 所述至少一个通孔在所述内管的圆周方向上相互间以预定距离排 列。
所述衬套组件还可包括空气引导槽, 该空气引导槽形成在所述至少一个突出部之 间, 该至少一个突出部在所述弹性件下侧形成于所述弯曲部的下表面上, 并且该空气引导 槽与所述至少一个通孔流体连通。
所述衬套组件还可包括空气释放槽, 该空气释放槽沿着所述内管的圆周方向形成 在所述弹性件的上表面上, 并与所述至少一个通孔流体连通。
所述至少一个突出部的下端表面可设置成在所述内管的纵向方向上低于所述内 管的下端, 其中所述内管的下端设置成低于所述弯曲部的下端表面, 且其中所述内管的上 端表面和所述外管的上端表面设置于同一水平高度上。
在另一方面中, 本发明可包括发动机, 该发动机包括汽缸体 ; 冷却泵, 该冷却泵设 置在所述汽缸体的一侧 ;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衬套组件, 插置在所述冷却泵和所述汽缸体 之间 ; 以及紧固螺栓, 其通过所述衬套组件上的螺栓孔安装, 以将所述冷却泵连接到所述汽 缸体上。
如以上所述, 在根据本发明的衬套以及装有该衬套的发动机中, 插置在所述内管 和所述外管之间的诸如橡胶的弹性件吸收了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的振动, 且所述衬套 将所述冷却液泵牢固地固定到所述发动机上。
进一步地, 形成在所述外管的弯曲部的外表面上且在所述内管的长度方向上突出 的弹性件有效地吸收了振动, 并将所述冷却液泵牢固地固定到所述发动机的汽缸体上。
通过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某些原理的具体实 施方式, 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所具有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更为具体地变得清楚或得以阐 明。 附图说明
图 1 是包含有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衬套的冷却液泵的透视图。 图 2 是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将冷却液泵安装到发动机上的示例性衬套的透视图。 图 3 是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将冷却液泵安装到发动机上的示例性衬套的剖视透视图。 图 4 为截面图, 其显示了由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衬套相互组装到一起的冷却液泵 和发动机。
应当了解, 所附附图并非按比例地显示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图示性的各种特征 的略微简化的画法。 本文所公开的本发明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 方向、 位置和 外形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
在这些图形中, 贯穿附图的多幅图形, 附图标记引用本发明的同样的或等同的部 分。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对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详细地作出引用, 这些实施例的实例被显示在附图 中并描述如下。 尽管本发明将与示例性实施例相结合进行描述, 但是应当意识到, 本说明书 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例。相反, 本发明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 例, 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 形式、 修改形式、 等价形式及其它实施例。
以下将参考附图, 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 1 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冷却液泵的透视图。
参考图 1, 冷却液泵 100 包括马达外壳 110、 驱动器罩 (driver case)120、 叶轮外壳 130 和托架 140。
作为电动马达的组成部件, 定子、 转子和驱动轴设置在马达外壳 110 中, 供电装置 设立在驱动器罩 120 中以便向定子或转子供应电能。
叶轮设置在叶轮外壳 130 中, 用于吸入冷却液的入口 142 和用于供给冷却液的出 口 144 形成在叶轮外壳 130 上。
托架 140 形成在马达外壳 110 的外圆周的一侧, 冷却液泵 100 通过该托架 140 安 装在所述汽缸体上。 衬套 150 插置 (is interposed) 在所述托架和所述汽缸体的一个侧表面之间, 紧 固螺栓 180 穿过托架 140、 衬套 150 和汽缸体 160 以将所述冷却液泵 100 可靠地固定到所述 汽缸体 160 上。
衬套 150 将所述冷却液泵 100 固定到所述汽缸体上, 并且同时吸收形成在所述冷 却液泵 100 和所述汽缸体之间的振动。
参考图 2 和图 3, 对所述衬套 150 的详细结构进行解释。
图 2 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将冷却液泵安装到发动机上的衬套的 透视图, 图 3 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将冷却液泵安装到发动机上的衬套的剖 视透视图。
参考图 2, 衬套 150 包括内管 200、 外管 210 和弹性件 220。
螺栓孔 205 沿着所述内管 200 的中心轴线形成, 所述外管 210 的内圆周与所述内 管 200 的外圆周之间以预定的间隙设置, 所述弹性件 220 插置在所述内管 200 和所述外管 210 之间。
在此, 由于所述弹性件 220 为诸如橡胶的弹性材料, 其可有效地吸收所述内管 200 和所述外管 210 之间的振动。
介于所述内管 200 和所述外管 210 之间的多个通孔 225 形成于所述弹性件 220 中。 形成于所述内管 200 和所述外管 210 之间的振动和振荡通过所述通孔 225 得到了有效的吸 收。
参考图 3, 所述内管 200 通过所述外管 210 插入, 所述外管 210 的一个端部在外侧 方向上弯曲而沿着所述外管 210 的圆周方向形成弯曲部 230。
所述弹性件 220 插置在所述内管 200 和所述外管 210 之间, 并形成在所述弯曲部 230 的外侧表面上。
进一步地, 弹性件 220 在所述弯曲部 230 的外侧表面上突出而形成突出部 300。 所
述突出部 300 沿着所述弯曲部 230 以预定的间隙形成在所述外管 210 的外圆周上。
如图 3 所示, 通孔 225 形成在介于所述内管 200 和所述外管 210 之间的所述弹性 件 220 中, 并且希望所述突出部 300 不要对应于所述通孔 225 形成。
图 4 为截面图, 其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相互组装到一起的冷却液泵 和发动机。
参考图 4, 衬套 150 插置在所述汽缸体 160 和所述冷却液泵 100 的马达外壳 110 的 托架 140 之间, 所述螺栓 180 设置成穿过所述托架 140、 所述衬套 150 的螺栓孔 205、 和所述 汽缸体 160。
在此, 螺母 170 与所述螺栓 180 的两端相啮合以将托架 140 固定到汽缸体 160。
插置在所述托架 140 和所述汽缸体 160 之间的所述衬套 150 具有吸收所述冷却液 泵 100 和所述汽缸体 160 之间的振动的结构。
进一步地, 所述内管 200 的下端部和所述外管 210 的下端部并不接触所述汽缸体 160 的表面。 也就是说, 在所述内管的下端和所述汽缸体 160 的上表面之间形成了预定间隙 (G)。
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 内管 200 具有到所述衬套的上端的第一长度 d1, 外 管具有到所述衬套的上端的第二长度 d2, 所述衬套具有到其上端的第三长度 d3, 其中所述 第三长度 d3 长于所述第二长度 d2, 所述第二长度 d2 长于所述第一长度 d1。 更具体而言, 所述弹性件 220 的突出部 300 介于所述弯曲部 230 的下表面 405 和 所述汽缸体 160 的上表面 410 之间。
因此, 所述汽缸体 160 的振动被所述突出部 300 所吸收, 相反, 所述托架 140 的振 动没有直接传递到所述汽缸体 160 上。
进一步地, 所述弯曲部 230 具有在所述外管 210 的外侧处弯曲的结构, 所述弹性件 220 形成在所述弯曲部 230 的外侧表面上, 使得所述突出部 300 以大面积接触所述汽缸体 160 的上表面 410 以提高装配强度。
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 突出部 300 沿着所述弯曲部 230 以预定的间隙形成 从而改善振动吸收性能。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 空气引导槽 250 可形成在所述多个突出部 300 之间以流体连通所述通孔 225, 从而使得在所述突出部 300 受到压缩时, 所述通孔 225 中所俘获的 (trapped) 空气可以由此释放。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 空气释放槽 240 可以沿着所述弹性件 220 的 圆周方向形成于其上部, 并流体连通所述通孔 225。在该结构中, 所述多个通孔 225 中所俘 获的空气可通过所述空气释放槽 240 相互流体连通, 在所述突出部 300 受到压缩的同时, 所 述空气可通过所述空气引导槽 250 得到有效的释放。
为了便于解释和精确限定所附权利要求, 术语 “上” 、 “下” 、 “内部” 、 “外部” 、 “外” 和 “内” 用于参考图中显示的这些特征的位置来描述所述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
前面对本发明具体示例性实施例所呈现的描述是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 前面的 描述并不想要成为毫无遗漏的, 也不是想要把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 显然, 根据 上述教导很多改变和变化都是可能的。 选择示例性实施例并进行描述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 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 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示
例性实施例及其不同选择形式和修改形式。 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 形式所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