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 其中 : 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 分体地设置有 : 至少构成上端的换热通路的换热管所连接 的第 1 储液箱 ; 和构成设置得比包括连接于第 1 储液箱的换热管的换热通路更靠下方的换 热通路的换热管所连接的第 2 储液箱, 从平面观察第 1 储液箱与第 2 储液箱偏离, 并且第 2 储液箱的上端位于比第 1 储液箱的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 第 2 储液箱具有利用了重力的气 液分离功能。
2) 如上述 1) 所述的冷凝器, 其中 : 包括连接于第 1 储液箱的换热管的换热通路以 及包括连接于第 2 储液箱的换热管的换热通路中的上端的换热通路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 冷剂冷凝通路, 包括连接于第 2 储液箱的换热管的换热通路中的除了上端的换热通路外的 换热通路为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3) 如上述 1) 或 2) 所述的冷凝器, 其中 : 在第 2 储液箱内, 配置有干燥剂、 气液分 离构件以及过滤器中的至少任意 1 个。
4) 如上述 1) 或 2) 所述的冷凝器, 其中 : 在第 1 储液箱连接有至少构成 1 个换热 通路的换热管, 在第 2 储液箱连接有至少构成 2 个换热通路的换热管。
5) 一种冷凝器, 该冷凝器具备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并列状的多个换热 管; 和换热管的两端部连接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储液箱, 上下并列地设置有 2 个以上包 括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换热管的换热通路, 构成各换热通路的所有的换热管的制冷剂流 动方向相同, 并且相邻的 2 个换热通路的换热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 其中 :
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 分体地设置有 : 构成除了下端的换热通路外的换热通路的 换热管所连接的第 1 储液箱 ; 和构成下端的换热通路的换热管所连接的第 2 储液箱 ; 从平 面观察第 1 储液箱与第 2 储液箱偏离, 并且第 2 储液箱的上端位于比第 1 储液箱的下端更 靠上方的位置。
6) 一种冷凝器, 该冷凝器具备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并列状的多个换热 管; 和换热管的两端部所连接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储液箱, 上下并列地设置有 2 个以上 包括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换热管的换热通路, 构成各换热通路的所有的换热管的制冷剂 流动方向相同, 并且相邻的 2 个换热通路的换热管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 其中 :
在左右任意一端部侧, 分体地设置有 : 构成除了上端的换热通路外的换热通路的 换热管所连接的第 1 储液箱 ; 和连接有构成上端的换热通路的换热管的第 2 储液箱, 从平面 观察第 1 储液箱与第 2 储液箱偏离, 并且第 2 储液箱的下端位于比第 1 储液箱的上端更靠 下方的位置。
7) 如上述 5) 或 6) 所述的冷凝器, 其中 : 所有的换热通路为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 剂冷凝通路。
8) 如上述 5) 或 6) 所述的冷凝器, 其中 : 在第 2 储液箱内, 配置有干燥剂、 气液分 离构件以及过滤器中的至少任意 1 个。
9) 如上述 1)、 5) 或 6) 所述的冷凝器, 其中 : 第 2 储液箱配置得比第 1 储液箱更靠 左右方向外侧, 所有换热管是笔直的, 连接于第 2 储液箱的换热管的第 2 储液箱侧端部延伸 到比连接于第 1 储液箱的换热管的第 1 储液箱侧端部更靠左右方向外侧的位置。
10) 如上述 1)、 5) 或 6) 所述的冷凝器, 其中 : 第 2 储液箱配置于从第 1 储液箱向 通风方向偏离的位置, 连接于第 2 储液箱的换热管的第 2 储液箱侧端部弯曲, 弯曲了的换热
管的弯曲部与未弯曲的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内。
11) 如上述 1)、 5) 或 6) 所述的冷凝器, 其中 : 第 2 储液箱配置于从第 1 储液箱向 通风方向偏离的位置, 连接于第 2 储液箱的换热管的第 2 储液箱侧端部以折回的方式弯曲, 弯曲了的换热管的弯曲部从未弯曲的部分所存在的平面偏离。
12) 如上述 1)、 5) 或 6) 所述的冷凝器, 其中 : 第 2 储液箱配置于从第 1 储液箱向通 风方向偏离的位置, 连接于第 1 储液箱以及第 2 储液箱的换热管的第 1 储液箱以及第 2 储 液箱侧端部弯曲, 弯曲了的换热管的弯曲部与未弯曲的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内。
根据上述 1) ~ 4) 的冷凝器, 在左右任意一端侧, 分体地设置有 : 至少构成上端的 换热通路的换热管所连接的第 1 储液箱 ; 和构成设置得比包括连接于第 1 储液箱的换热管 的换热通路更靠下方的换热通路的换热管所连接的第 2 储液箱, 从平面观察第 1 储液箱与 第 2 储液箱偏离, 并且第 2 储液箱的上端位于比第 1 储液箱的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 第2储 液箱具有基于重力的气液分离功能, 所以不像专利文献 1 记载的冷凝器那样需要受液器, 不需要受液器与储液箱的钎焊。因此, 钎焊部位比专利文献 1 记载的冷凝器减少, 产生泄漏 的可能性降低。另外, 能够设置 2 个以上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所以能够提高冷 凝性能。 根据上述 2) 的冷凝器, 制冷剂从构成位于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多个换热管 流入第 2 储液箱内, 在第 2 储液箱内将气液分离, 所以能够抑制压力下降的产生而防止液相 制冷剂的再气化。与此相对, 根据专利文献 1 记载的冷凝器, 从构成作为制冷剂冷凝通路的 上侧换热通路的多个换热管流入于上侧储液部内的制冷剂在受液器的流入孔通过而流入 受液器内, 所以在流入受液器时容易产生压力下降, 产生液相制冷剂的再气化。
另外, 根据上述 2) 的冷凝器, 制冷剂从构成位于下端的制冷剂冷凝通路的多个换 热管流入第 2 储液箱内, 在第 2 储液箱内将气液分离, 所以能够在第 2 储液箱内高效地进行 气液分离。即, 气相成分较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在构成制冷剂冷凝通路的多个换热管中的 上侧的换热管内流动, 同样液相成分较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在下侧的换热管内流动, 但这 些气液混相制冷剂不会混合地流入第 2 储液箱内, 所以能够高效地进行气液分离。与此相 对, 根据专利文献 1 记载的冷凝器, 虽然气相成分较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在构成作为制冷 剂冷凝通路的上侧换热通路的多个换热管中的上侧的换热管内流动, 同样液相成分较多的 气液混相制冷剂在下侧的换热管内流动, 但这些气液混相制冷剂在上侧储液部内混合后流 入于受液器内, 所以不能高效地进行气液分离。
根据上述 5) 的冷凝器, 在左右任意一端侧, 分体地设置有 : 构成除了下端的换热 通路外的换热通路的换热管所连接的第 1 储液箱 ; 和构成下端的换热通路的换热管所连接 的第 2 储液箱, 从平面观察第 1 储液箱与第 2 储液箱偏离, 并且第 2 储液箱的上端位于比第 1 储液箱的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 所以不像专利文献 1 记载的冷凝器那样需要受液器, 不需 要进行受液器与储液箱的钎焊。因此, 钎焊部位比专利文献 1 记载的冷凝器减少, 泄漏的产 生的可能性降低。另外, 能够设置 2 个以上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所以能够提高 冷凝性能。
另外, 制冷剂从构成位于下端的换热通路的多个换热管流入于第 2 储液箱内, 在 第 2 储液箱内将气液分离, 所以能够在第 2 储液箱内高效地进行气液分离。即, 气相成分较 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在构成下端的换热通路的多个换热管中的上侧的换热管内流动, 同样
液相成分较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在下侧的换热管内流动, 但这些气液混相制冷剂不会混合 地流入于第 2 储液箱内, 所以能够高效地进行气液分离。
根据上述 6) 的冷凝器, 在左右任意一端侧, 分体地设置有 : 构成除了上端的换热 通路外的换热通路的换热管所连接的第 1 储液箱 ; 和构成上端的换热通路的换热管所连接 的第 2 储液箱, 从平面观察第 1 储液箱与第 2 储液箱偏离, 并且第 2 储液箱的下端位于比第 1 储液箱的上端更靠下方的位置, 所以不像专利文献 1 记载的冷凝器那样需要受液器, 不需 要进行受液器与储液箱的钎焊。因此, 钎焊部位比专利文献 1 记载的冷凝器减少, 产生泄漏 的可能性降低。另外, 能够设置 2 个以上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所以能够提高冷 凝性能。
另外, 制冷剂从构成位于上端的换热通路的多个换热管流入于第 2 储液箱内, 在 第 2 储液箱内将气液分离, 所以能够在第 2 储液箱内高效地进行气液分离。即, 气相成分较 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在构成上端的换热通路的多个换热管中的上侧的换热管内流动, 同样 液相成分较多的气液混相制冷剂在下侧的换热管内流动, 但这些气液混相制冷剂不会混合 地流入于第 2 储液箱内, 所以能够高效地进行气液分离。
根据上述 9) ~ 12) 的冷凝器, 能够比较简单地进行从平面观察第 1 储液箱与第 2 储液箱看到两者偏离的作业。 根据上述 10) ~ 12) 的冷凝器, 即使在必需在冷凝器的通风方向上的与配置有第 2 储液箱的一侧相反一侧配置其他的设备的情况下, 也能够防止第 2 储液箱成为障碍。例如, 一般在车辆空调用的冷凝器的通风方向下游侧配置散热器, 但通过将第 2 储液箱配置于向 通风方向上游侧偏离的位置, 能够防止第 2 储液箱成为散热器的障碍。
附图说明
图 1 是具体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 1 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正视图。
图 2 是图 1 的 A-A 线放大剖视图。
图 3 是模式性地表示图 1 的冷凝器的正视图。
图 4 是模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 2 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正视图。
图 5 是模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 3 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正视图。
图 6 是图 5 的 B-B 线放大剖视图。
图 7 是表示图 5 所示的冷凝器的第 2 储液箱的变形例的与图 6 相当的图。
图 8 是模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 4 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正视图。
图 9 是模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 5 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正视图。
图 10 是模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 6 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正视图。
图 11 是模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 7 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正视图。
图 12 是模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 8 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正视图。
图 13 是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 2 储液箱以及换热管的变形例的与图 2 相当的 剖视图。
图 14 是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 2 储液箱以及换热管的其他的变形例的与图 2 相当的剖视图。
图 15 是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 1 储液箱、 第 2 储液箱以及换热管的进而其他的变形例的与图 2 相当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20)(30)(50)(60)(70)(80)(90) : 冷凝器
(1A)(20A)(30A)(850A)(60A)(70A)(80A)(90A) : 冷凝部
(1B)(20B)(30B)(50B) : 过冷却部
(2) : 换热管
(2a)(2b) : 弯曲部
(3) : 第 1 储液箱
(4) : 第 2 储液箱
(5)(71) : 第 3 储液箱
(33) : 气液分离构件
(35) : 干燥剂
(40) : 过滤器
(72) : 第 4 储液箱
(P1) : 第 1 换热通路
(P2) : 第 2 换热通路 (P3) : 第 3 换热通路 (P4) : 第 4 换热通路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说明中, 将图 1 的纸面里侧 ( 图 2 的上侧 ) 设为前, 将与其相反一侧设为 后。
另外, 在下面的说明中, 在所谓 “铝” 这一术语中, 除了纯铝之外还包含铝合金。
进而, 在所有附图中对于同一部分以及同一构件赋予同一符号, 将重复的说明省 略。
图 1 具体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整体结构, 图 2 表示其重要部分的结构, 图 3 模式 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 在图 3 中, 将各换热管的图示省略, 并且将波纹散热片 (fin)、 侧 板、 制冷剂入口构件以及制冷剂出口构件的图示也省略。
在图 1 中, 冷凝器 (1) 具备 : 多个铝制扁平状换热管 (2), 其在将宽度方向朝向前 后方向并且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 3 个铝制储 液箱 (3)(4)(5), 其通过钎焊连接与换热管 (2) 的左右两端部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 铝制 波纹散热片 (6), 其钎焊于相邻的换热管 (2) 彼此之间以及配置于上下两端的外侧的换热 管 (2) ; 和铝制侧板 (7), 其配置于上下两端的波纹散热片 (6) 的外侧而钎焊于波纹散热片 (6), 上下并列地设置有 3 个包括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换热管 (2) 的换热通路 (P1)(P2) (P3)。将 3 个换热通路从上开始按顺序设为第 1 ~第 3 换热通路 (P1)(P2)(P3)。构成各换 热通路 (P1)(P2)(P3) 的所有的换热管 (2)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 并且相邻的 2 个换热通 路的换热管 (2)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
如图 1 ~图 3 所示, 在冷凝器 (1) 的左端侧, 分体地设置有 : 构成第 1 换热通路(P1)( 至少上端的换热通路 ) 的换热管 (2) 通过钎焊所连接的第 1 储液箱 (3) ; 和构成第 2 以及第 3 换热通路 (P2)(P3)( 设置得比包括连接于第 1 储液箱 (3) 的换热管 (2) 的换热通 路 (P1) 更靠下方的换热通路 ) 换热管 (2) 通过钎焊所连接的第 2 储液箱 (4)。第 2 储液箱 (4) 形成得比第 1 储液箱 (3) 粗。第 2 储液箱 (4) 配置得比第 1 储液箱 (3) 更靠左侧 ( 左 右方向外侧 ), 第 1 以及第 2 储液箱 (3)(4) 的中心线位于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同一垂直平 面上。另外, 第 2 储液箱 (4) 的上端位于比第 1 储液箱 (3) 的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 第2储 液箱 (4) 具有气液分离功能。即, 流入第 2 储液箱 (4) 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以液相为 主体的混相制冷剂由于重力而蓄积于第 2 储液箱 (4) 内的下部, 并且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 气相成分由于重力而蓄积于第 2 储液箱 (4) 内的上部, 由此第 2 储液箱 (4) 的内部容积变 为仅以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流入第 3 换热通路 (P3) 的换热管 (2) 内这样的内部容积。
在冷凝器 (1) 的右端部侧, 配置有构成第 1 ~第 3 换热通路 (P1) ~ (P3) 的所有 的换热管 (2) 所连接的第 3 储液箱 (5)。第 3 储液箱 (5) 的横截面形状与第 1 储液箱 (3) 相同。第 3 储液箱 (5) 内由设置于第 2 换热通路 (P2) 与第 3 换热通路 (P3) 之间的高度位 置的铝制分隔板 (8) 分隔为上侧储液部 (11) 与下侧储液部 (12)。
而且, 通过第 1 储液箱 (3)、 第 2 储液箱 (4) 的连接第 2 换热通路 (P2) 的换热管 (2) 的部分、 第 3 储液箱 (5) 的上侧储液部 (11)、 第 1 换热通路 (P1) 以及第 2 换热通路 (P2) 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 (1A) ; 通过第 2 储液箱 (4) 的连接第 3 换热通路 (P3) 的换热 管 (2) 的部分、 第 3 储液箱 (5) 的下侧储液部 (12) 以及第 3 换热通路 (P3) 形成使制冷剂 过冷却的过冷却部 (1B), 第 1 以及第 1 换热通路 (P1)(P2)( 包括连接于第 1 储液箱 (3) 的 换热管 (2) 的换热通路以及包括连接于第 2 储液箱 (4) 的换热管 (2) 的换热通路中的除 上端的换热通路外的换热通路 ) 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并且第 3 换热通路 (P3)( 包括连接于第 2 储液箱 (4) 的换热管 (2) 的换热通路中除了上端的换热通路的换热 通路 ) 形成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在构成冷凝部 (1A) 的第 1 储液箱 (3) 的上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 (13), 在构成 过冷却部 (1B) 的第 3 储液箱 (5) 的下侧储液部 (12) 形成有制冷剂出口 (15)。而且, 在第 1 储液箱 (3) 接合有连通于制冷剂入口 (13) 的制冷剂入口构件 (14), 在第 3 储液箱 (5) 的 下侧储液部 (12) 接合有连通于制冷剂出口 (15) 的制冷剂出口构件 (16)。
所有换热管 (2) 是笔直的, 连接于第 2 储液箱 (4) 的换热管 (2) 的左端部 ( 第 2 储液箱 (4) 侧端部 ) 延伸到比连接于第 1 储液箱 (3) 的换热管 (2) 的左端部 ( 第 1 储液箱 (3) 部侧端部 ) 更靠左方的位置。
冷凝器 (1) 通过将所有的构件汇集起来钎焊而制成。
冷凝器 (1) 与压缩机、 膨胀阀 ( 减压器 ) 以及蒸发器一起构成制冷循环, 作为车辆 空调搭载于车辆。
在上述的结构的冷凝器 (1) 中, 通过压缩机压缩成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在制 冷剂入口构件 (14) 以及制冷剂入口 (13) 通过而流入于第 1 储液箱 (3) 内, 在第 1 换热通 路 (P1) 的换热管 (2) 内向右方流动的期间内被冷凝而流入于第 3 储液箱 (5) 的上侧储液 部 (11) 内。流入于第 3 储液箱 (5) 的上侧储液部 (11) 内的制冷剂在第 2 换热通路 (P2) 的换热管 (2) 内向左方流动的期间内被冷凝而流入于第 2 储液箱 (4) 内。
流入于第 2 储液箱 (4) 内的制冷剂为气液混相制冷剂, 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以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由于重力而蓄积于第 2 储液箱 (4) 内的下部, 进入第 3 换热通路 (P3) 的换热管 (2) 内。进入了第 3 换热通路 (P3) 的换热管 (2) 内的以液相为主体的混相 制冷剂在换热管 (2) 内右方流动的期间内被过冷却, 然后进入第 3 储液箱 (5) 的下侧储液 部 (12) 内, 在制冷剂出口 (15) 以及制冷剂出口构件 (16) 通过而流出, 在膨胀阀经过而被 送至蒸发器。
另一方面, 流入于第 2 储液箱 (4) 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蓄积于第 2 储液箱 (4) 内的上部。
图 4 ~图 12 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其他的实施方式。另外, 图 4、 图 5 以及图 8 ~ 图 12 模式性地表示冷凝器, 各换热管的图示被省略, 并且波纹散热片、 侧板、 制冷剂入口构 件以及制冷剂出口构件的图示也被省略。
在图 4 所示的冷凝器 (20) 的情况下, 上下并列地设置有 4 个包括上下连续地并列 的多个换热管 (2) 的换热通路 (P1)(P2)(P3)(P4)。 将 4 个换热通路从上开始按顺序称为第 1 ~第 4 换热通路 (P1)(P2)(P3)(P4)。构成各换热通路 (P1)(P2)(P3)(P4) 的所有的换热 管 (2)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 并且相邻的 2 个换热通路的换热管 (2)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 不同。 构成第 1 以及第 2 换热通路 (P1)(P2) 的换热管 (2) 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 于第 1 储液箱 (3) 以及第 3 储液箱 (5)。构成第 3 以及第 4 换热通路 (P3)(P4) 的换热管 (2) 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于第 2 储液箱 (4) 以及第 3 储液箱 (5)。
第 3 储液箱 (5) 内, 由分别设置于第 1 换热通路 (P1) 与第 2 换热通路 (P2) 之间的 高度位置以及第 3 换热通路 (P3) 与第 4 换热通路 (P4) 之间的高度位置的铝制分隔板 (21) (22) 分隔为上侧储液部 (23)、 中间储液部 (24) 与下侧储液部 (25)。第 1 换热通路 (P1) 的 换热管 (2) 的左端部连接于第 1 储液箱 (3), 其右端部连接于第 3 储液箱 (5) 的上侧储液部 (23) ; 第 2 换热通路 (P2) 的左端部连接于第 1 储液箱 (3), 其右端部连接于第 3 储液箱 (5) 的中间储液部 (24) ; 第 3 换热通路 (P3) 的换热管 (2) 的左端部连接于第 2 储液箱 (4), 其 右端部连接于第 3 储液箱 (5) 的中间储液部 (24) ; 第 4 换热通路 (P4) 的换热管 (2) 的左 端部连接于第 2 储液箱 (4), 其右端部连接于第 3 储液箱 (5) 的下侧储液部 (25)。
而且, 通过第 1 储液箱 (3)、 第 2 储液箱 (4) 的连接第 3 换热通路 (P3) 的换热管 (2) 的部分、 第 3 储液箱 (5) 的上侧储液部 (23) 以及中间储液部 (24)、 以及第 1 ~第 3 换 热通路 (P1) ~ (P3) 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 (20A) ; 通过第 2 储液箱 (4) 的连接第 4 换 热通路 (P4) 的换热管 (2) 的部分、 第 3 储液箱 (5) 的下侧储液部 (25) 以及第 4 换热通路 (P4) 形成使制冷剂过冷却的过冷却部 (20B) ; 第 1 ~第 3 换热通路 (P1) ~ (P3) 形成使制 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并且第 4 换热通路 (P4) 形成使制冷剂过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 通路。
在构成冷凝部 (20A) 的第 3 储液箱 (5) 的上侧储液部 (23) 形成有制冷剂入口 (26), 在构成过冷却部 (1B) 的第 3 储液箱 (5) 形成有制冷剂出口 (27)。而且, 在第 3 储液 箱 (5) 的上侧储液部 (23) 接合有连通于制冷剂入口 (26) 的制冷剂入口构件 ( 图示省略 ), 在第 3 储液箱 (5) 的下侧储液部 (25) 接合有连通于制冷剂出口 (27) 的制冷剂出口构件 ( 图示省略 )。
其他的结构与图 1 ~图 3 所示的冷凝器同样。
在图 4 所示的冷凝器 (20) 中, 通过压缩机压缩成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在制冷 剂入口构件以及制冷剂入口 (26) 通过而流入于第 3 储液箱 (5) 的上侧储液部 (23) 内, 在第 1 换热通路 (P1) 的换热管 (2) 内向左方流动的期间内被冷凝而流入于第 1 储液箱 (3) 内。 流入了第 1 储液箱 (3) 内的制冷剂在第 2 换热通路 (P2) 的换热管 (2) 内向右方流动的期 间内被冷凝而流入于第 3 储液箱 (5) 的中间储液部 (24) 内。流入了第 3 储液箱 (5) 的中 间储液部 (24) 内的制冷剂在第 3 换热通路 (P3) 的换热管 (2) 内向左方流动的期间内被冷 凝而流入于第 2 储液箱 (4) 内。
流入了第 2 储液箱 (4) 内的制冷剂为气液混相制冷剂, 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以 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由于重力而蓄积于第 2 储液箱 (4) 内的下部, 进入第 4 换热通路 (P4) 的换热管 (2) 内。进入了第 4 换热通路 (P4) 的换热管 (2) 内的以液相为主体的混相 制冷剂在换热管 (2) 内右方流动的期间内被过冷却, 然后进入第 3 储液箱 (5) 的下侧储液 部 (25) 内, 在制冷剂出口 (27) 以及制冷剂出口构件通过而流出, 在膨胀阀经过而被送至蒸 发器。
另一方面, 流入第 2 储液箱 (4) 内的气液混合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蓄积于第 2 储 液箱 (4) 内的上部。 在图 5 以及图 6 所示的冷凝器 (30) 的情况下, 第 2 储液箱 (4) 由上端开口并且下 端封闭的铝制筒状本体 (31)、 和拆装自如地安装于筒状本体 (31) 的上端部而将筒状本体 (31) 的上端开口封闭的盖体 (32) 构成。在冷凝器 (30) 的制造时, 仅筒状本体 (31) 与其他 的构件同时汇集起来钎焊, 在冷凝器 (30) 的制造后将盖体 (32) 安装于筒状本体 (31)。
另外, 在第 2 储液箱 (4) 内的第 3 换热通路 (P3) 与第 4 换热通路 (P4) 之间的高 度位置设置有铝制气液分离构件 (33)。气液分离构件 (33) 为板状, 形成有整流用贯通孔 (34)。由于由从第 3 换热通路 (P3) 的换热管 (2) 流去第 2 储液箱 (4) 内的制冷剂的流动 所引起的搅拌涡流的影响传递难以至第 2 储液箱 (4) 内的比气液分离构件 (33) 更靠下方 的部分, 所以气液分离构件 (33) 使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向第 2 储液箱 (4) 内的上 部分离。其结果, 仅以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在整流用贯通孔 (34) 通过而被送入第 2 储 液箱 (4) 内的比气液分离构件 (33) 更靠下方的部分, 由此使以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高 效地流入第 4 换热通路 (P4) 的换热管 (2) 内。
另外, 在第 2 储液箱 (4) 内的比气液分离构件 (33) 更靠上方的部分配置有干燥剂 (35), 通过该干燥剂 (35), 将在第 3 换热通路 (P3) 的换热管 (2) 通过而流入于第 2 储液箱 (4) 内的制冷剂中的水分去除。干燥剂 (35) 在冷凝器 (30) 的制造后将盖体 (32) 安装于筒 状本体 (31) 之前被放入筒状本体 (31) 内。
其他的结构与图 4 所示的冷凝器 (20) 同样, 制冷剂与图 4 所示的冷凝器 (20) 的 情况同样地流动。另外, 在图 5 以及图 6 中, 通过 (30A) 表示作为与图 4 所示的冷凝器 (20) 同样的结构的冷凝部, 通过 (30B) 表示表示同样的过冷却部。
在图 5 以及图 6 所示的冷凝器 (30) 中, 也具有在第 2 储液箱 (4) 内的第 3 换热通 路 (P3) 与第 4 换热通路 (P4) 之间的高度位置、 代替气液分离构件 (33) 而配置图 7 所示的 过滤器 (40) 的情况。过滤器 (40) 在具有贯通孔 (42) 的铝制板状本体 (41) 上, 以将贯通 孔 (42) 堵塞的方式固定有不锈钢制网 (43)。此时, 能够进行制冷剂中的异物的除去。
在图 8 所示的冷凝器 (50) 的情况下, 上下并列地设置有 4 个包括上下连续地并列
的多个换热管 (2) 的换热通路 (P1)(P2)(P3)(P4)。 将 4 个换热通路从上开始按顺序称为第 1 ~第 4 换热通路 (P1)(P2)(P3)(P4)。构成各换热通路 (P1)(P2)(P3)(P4) 的所有的换热 管 (2)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 并且相邻的 2 个换热通路的换热管 (2)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 不同。
构成第 1 换热通路 (P1) 的换热管 (2) 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于第 1 储液箱 (3) 以及第 3 储液箱 (5)。构成第 2 ~第 4 换热通路 (P2)(P3)(P4) 的换热管 (2) 的左右两 端部通过钎焊连接于第 2 储液箱 (4) 以及第 3 储液箱 (5)。
第 2 储液箱 (4) 内, 由设置于第 3 换热通路 (P3) 与第 4 换热通路 (P4) 之间的高 度位置的铝制分隔板 (51) 分隔为上侧储液部 (52) 与下侧储液部 (53)。另外, 第 3 储液箱 (5) 内, 由设置于第 2 换热通路 (P2) 与第 3 换热通路 (P3) 之间的高度位置的铝制分隔板 (54) 分隔为上侧储液部 (55) 与下侧储液部 (56)。第 1 换热通路 (P1) 的换热管 (2) 的左 端部连接于第 1 储液箱 (3), 其右端部连接于第 3 储液箱 (5) 的上侧储液部 (55) ; 第 2 换热 通路 (P2) 的左端部连接于第 2 换热通路 (P2) 的上侧储液部 (52), 其右端部连接于第 3 储 液箱 (5) 的上侧储液部 (55) ; 第 3 换热通路 (P3) 的换热管 (2) 的左端部连接于第 2 储液 箱 (4) 的上侧储液部 (52), 其右端部连接于第 3 储液箱 (5) 的下侧储液部 (56) ; 第 4 换热 通路 (P4) 的换热管 (2) 的左端部连接于第 2 储液箱 (4) 的下侧储液部 (53), 其右端部连接 于第 3 储液箱 (5) 的下侧储液部 (56)。 而且, 通过第 1 储液箱 (3)、 第 2 储液箱 (4) 的连接第 2 换热通路 (P2) 的换热管 (2) 的部分、 第 3 储液箱 (5) 的上侧储液部 (55)、 以及第 1 以及第 2 换热通路 (P1)(P2) 形 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 (50A) ; 通过第 2 储液箱 (4) 的连接第 3 以及第 4 换热通路 (P3) (P4) 的换热管 (2) 的部分、 第 3 储液箱 (5) 的下侧储液部 (56)、 以及第 3 以及第 4 换热通 路 (P3)(P4) 形成使制冷剂过冷却的过冷却部 (50B) ; 第 1 以及第 2 换热通路 (P1)(P2) 形 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并且第 3 以及第 4 换热通路 (P3)(P4) 形成使制冷剂过 冷却的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在构成冷凝部 (50A) 的第 1 储液箱 (3) 的上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 (57), 在构成 过冷却部 (1B) 的第 2 储液箱 (4) 的下侧储液部 (53) 形成有制冷剂出口 (58)。而且, 在第 1 储液箱 (3) 接合有连通于制冷剂入口 (57) 的制冷剂入口构件 ( 图示省略 ), 在第 2 储液 箱 (4) 接合有连通于制冷剂出口 (58) 的制冷剂出口构件 ( 图示省略 )。
其他的结构与图 1 ~图 3 所示的冷凝器同样。
在图 8 所示的冷凝器 (1) 中, 通过压缩机压缩成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在制冷 剂入口构件以及制冷剂入口 (57) 通过而流入第 1 储液箱 (3) 内, 在第 1 换热通路 (P1) 的换 热管 (2) 内向右方流动的期间内被冷凝而流入第 3 储液箱 (5) 的上侧储液部 (55) 内。流 入了第 3 储液箱 (5) 的上侧储液部 (55) 内的制冷剂在第 2 换热通路 (P2) 的换热管 (2) 内 向左方流动的期间内被冷凝而流入第 2 储液箱 (4) 的上侧储液部 (52) 内。
流入了第 2 储液箱 (4) 的上侧储液部 (52) 内的制冷剂为气液混相制冷剂, 该气液 混相制冷剂中的以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由于重力而蓄积于第 2 储液箱 (4) 内的下部, 进入第 3 换热通路 (P3) 的换热管 (2) 内。进入了第 3 换热通路 (P3) 的换热管 (2) 内的以 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在换热管 (2) 内右方流动的期间内被过冷却, 然后流入第 3 储液 箱 (5) 的下侧储液部 (56) 内。流入了第 3 储液箱 (5) 的下侧储液部 (56) 内的以液相为主
体的混相制冷剂在第 4 换热通路 (P4) 的换热管 (2) 内左方流动的期间内被过冷却, 然后进 入第 2 储液箱 (4) 的下侧储液部 (53) 内, 在制冷剂出口 (58) 以及制冷剂出口构件通过而 流出, 在膨胀阀经过而被送至蒸发器。
另一方面, 流入了第 2 储液箱 (4) 的上侧储液部 (52) 内的气液混合相制冷剂中的 气相成分蓄积于第 2 储液箱 (4) 的上侧储液部 (52) 内的上部。
在图 9 所示的冷凝器 (60) 的情况下, 上下并列地设置有 3 个包括上下连续地并列 的多个换热管 (2) 的换热通路 (P1)(P2)(P3)。将 3 个换热通路从上开始按顺序称为第 1 ~ 第 3 换热通路 (P1)(P2)(P3)。构成各换热通路 (P1)(P2)(P3) 的所有的换热管 (2) 的制冷 剂流动方向相同, 并且相邻的 2 个换热通路的换热管 (2)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
构成第 1 以及第 2 换热通路 (P1)(P2) 的换热管 (2) 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 于第 1 储液箱 (3) 以及第 3 储液箱 (5)。构成第 3 换热通路 (P3) 的换热管 (2) 的左右两端 部通过钎焊连接于第 2 储液箱 (4) 以及第 3 储液箱 (5)。
第 3 储液箱 (5) 内, 由设置于第 1 换热通路 (P1) 与第 2 换热通路 (P2) 之间的高度 位置的铝制分隔板 (61) 分隔为上侧储液部 (62) 与下侧储液部 (63)。第 1 换热通路 (P1) 的换热管 (2) 的左端部连接于第 1 储液箱 (3), 其右端部连接于第 3 储液箱 (5) 的上侧储 液部 (62) ; 第 2 换热通路 (P2) 的左端部连接于第 1 储液箱 (3), 其右端部连接于第 3 储液 箱 (5) 的下侧储液部 (63) ; 第 3 换热通路 (P3) 的换热管 (2) 的左端部连接于第 2 储液箱 (4), 其右端部连接于第 3 储液箱 (5) 的下侧储液部 (63)。
而且, 通过第 1 ~第 3 储液箱 (3) ~ (5) 以及第 1 ~第 3 换热通路 (P1) ~ (P3) 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 (60A) ; 第 1 ~第 3 换热通路 (P1) ~ (P3) 即所有的换热通路 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在构成冷凝部 (60A) 的第 3 储液箱 (5) 的上侧储液部 (62) 的上端部形成有制冷 剂入口 (64), 在第 2 储液箱 (4) 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出口 (65)。而且, 在第 3 储液箱 (5) 的上侧储液部 (62) 接合有连通于制冷剂入口 (64) 的制冷剂入口构件 ( 图示省略 ), 在第 2 储液箱 (4) 接合有连通于制冷剂出口 (65) 的制冷剂出口构件 ( 图示省略 )。
其他的结构与图 1 ~图 3 所示的冷凝器同样。
在图 9 所示的冷凝器 (60) 中, 通过压缩机压缩成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在制冷 剂入口构件以及制冷剂入口 (64) 通过而流入第 3 储液箱 (5) 的上侧储液部 (62) 内, 在第 1 换热通路 (P1) 的换热管 (2) 内向左方流动的期间内被冷凝而流入第 1 储液箱 (3) 内。流 入了第 1 储液箱 (3) 内的制冷剂在第 2 换热通路 (P2) 的换热管 (2) 内向右方流动的期间 内被冷凝而流入第 3 储液箱 (5) 的下侧储液部 (63) 内。流入了第 3 储液箱 (5) 的下侧储 液部 (63) 内的制冷剂在第 3 换热通路 (P3) 的换热管 (2) 内向左方流动的期间内被冷凝而 流入第 2 储液箱 (4) 内。
流入了第 2 储液箱 (4) 内的制冷剂为气液混相制冷剂, 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以 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由于重力而蓄积于第 2 储液箱 (4) 内的下部, 在制冷剂出口 (65) 以及制冷剂出口构件通过而流出, 在膨胀阀经过而被送至蒸发器。
另一方面, 流入了第 2 储液箱 (4) 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蓄积于第 2 储液箱 (4) 内的上部。
在图 10 所示的冷凝器 (70) 的情况下, 在右端侧, 分体地设置有 : 第 1 换热通路(P1) 的换热管 (2) 通过钎焊所连接的第 3 储液箱 (71) ; 和配置于第 3 储液箱 (71) 的下方 并且第 2 以及第 3 换热通路 (72)(P3) 通过钎焊所连接的换热管 (2) 的第 4 储液箱 (72)。 第 4 储液箱 (72) 被配置得比第 3 储液箱 (71) 更靠左侧 ( 左右方向内侧 )。第 1 换热通路 (P1) 的换热管 (2) 的左端部连接于第 1 储液箱 (3), 其右端部连接于第 3 储液箱 (71) ; 第 2 换热通路 (P2) 的左端部连接于第 1 储液箱 (3), 其右端部连接于第 4 储液箱 (72) ; 第3 换热通路 (P3) 的换热管 (2) 的左端部连接于第 2 储液箱 (4), 其右端部连接于第 4 储液箱 (72)。
而且, 通过第 1 ~第 4 储液箱 (3)(4)(71)(72) 以及第 1 ~第 3 换热通路 (P1) ~ (P3) 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 (70A) ; 第 1 ~第 3 换热通路 (P1) ~ (P3) 即所有的换热 通路形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在构成冷凝部 (70A) 的第 3 储液箱 (71) 的上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 (73), 在第 2 储液箱 (4) 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出口 (65)。而且, 在第 3 储液箱 (5) 接合有连通于制冷 剂入口 (73) 的制冷剂入口构件 ( 图示省略 ), 在第 2 储液箱 (4) 接合有连通于制冷剂出口 (65) 的制冷剂出口构件 ( 图示省略 )。
其他的结构与图 9 所示的冷凝器同样。
在图 10 所示的冷凝器 (1) 中, 通过压缩机压缩成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在制 冷剂入口构件以及制冷剂入口 (73) 通过而流入第 3 储液箱 (71) 内, 在第 1 换热通路 (P1) 的换热管 (2) 内向左方流动的期间内被冷凝而流入第 1 储液箱 (3) 内。流入了第 1 储液箱 (3) 内的制冷剂在第 2 换热通路 (P2) 的换热管 (2) 内向右方流动的期间内被冷凝而流入 第 4 储液箱 (72) 内。流入了第 4 储液箱 (72) 内的制冷剂在在第 3 换热通路 (P3) 的换热 管 (2) 内向左方流动的期间内被冷凝而流入第 2 储液箱 (4) 内。
流入了第 2 储液箱 (4) 内的制冷剂为气液混相制冷剂, 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以 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由于重力而蓄积于第 2 储液箱 (4) 内的下部, 在制冷剂出口 (65) 以及制冷剂出口构件通过而流出, 在膨胀阀经过而被送至蒸发器。
另一方面, 流入了第 2 储液箱 (4) 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蓄积于第 2 储液箱 (4) 内的上部。
在图 11 所示的冷凝器 (80) 的情况下, 上下并列地设置有 2 个包括上下连续地并 列的多个换热管 (2) 的换热通路 (P1)(P2)。将 2 个换热通路从上开始按顺序称为第 1 ~第 2 换热通路 (P1)(P2)。构成各换热通路 (P1)(P2) 的所有的换热管 (2)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 相同, 并且相邻的 2 个换热通路的换热管 (2)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
构成第 1 换热通路 (P1) 的换热管 (2) 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于第 1 储液箱 (3) 以及第 3 储液箱 (5)。构成第 2 换热通路 (P2) 的换热管 (2) 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 接于第 2 储液箱 (4) 以及第 3 储液箱 (5)。
而且, 通过第 1 ~第 3 储液箱 (3) ~ (5) 以及第 1 以及第 2 换热通路 (P1)(P2) 形 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 (80A) ; 第 1 以及第 2 换热通路 (P1)(P2) 即所有的换热通路形成 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在构成冷凝部 (80A) 的第 1 储液箱 (5) 的上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 (81), 在第 2 储液箱 (4) 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出口 (82)。而且, 在第 1 储液箱 (5) 接合有连通于制冷 剂入口 (81) 的制冷剂入口构件 ( 图示省略 ), 在第 2 储液箱 (4) 接合有连通于制冷剂出口(82) 的制冷剂出口构件 ( 图示省略 )。
其他的结构与图 1 ~图 3 所示的冷凝器同样。
在图 11 所示的冷凝器 (80) 中, 通过压缩机压缩成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在制 冷剂入口构件以及制冷剂入口 (81) 通过而流入第 1 储液箱 (3) 内, 在第 1 换热通路 (P1) 的换热管 (2) 内向右方流动的期间内被冷凝而流入第 3 储液箱 (5) 内。流入了第 3 储液箱 (5) 内的制冷剂在第 2 换热通路 (P2) 的换热管 (2) 内向左方流动的期间内被冷凝而流入第 2 储液箱 (4) 内。
流入了第 2 储液箱 (4) 内的制冷剂为气液混相制冷剂, 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以 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由于重力而蓄积于第 2 储液箱 (4) 内的下部, 在制冷剂出口 (82) 以及制冷剂出口构件通过而流出, 在膨胀阀经过而被送至蒸发器。
另一方面, 流入了第 2 储液箱 (4) 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蓄积于第 2 储液箱 (4) 内的上部。
在图 12 所示的冷凝器 (90) 的情况下, 上下并列地设置有 2 个包括上下连续地并 列的多个换热管 (2) 的换热通路 (P1)(P2)。将 2 个换热通路从上开始按顺序称为第 1 ~第 2 换热通路 (P1)(P2)。构成各换热通路 (P1)(P2) 的所有的换热管 (2)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 相同, 并且相邻的 2 个换热通路的换热管 (2)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 第 2 储液箱 (4) 的下端位于比第 1 储液箱 (3) 的上端更靠下方的位置, 第 2 储液 箱 (4) 具有气液分离功能。
构成第 1 换热通路 (P1) 的换热管 (2) 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接于第 1 储液箱 (3) 以及第 3 储液箱 (5)。构成第 2 换热通路 (P2) 的换热管 (2) 的左右两端部通过钎焊连 接于第 2 储液箱 (4) 以及第 3 储液箱 (5)。
而且, 通过第 1 ~第 3 储液箱 (3) ~ (5) 以及第 1 以及第 2 换热通路 (P1)(P2) 形 成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部 (90A) ; 第 1 以及第 2 换热通路 (P1)(P2) 即所有的换热通路形成 使制冷剂冷凝的制冷剂冷凝通路。
在构成冷凝部 (90A) 的第 1 储液箱 (5) 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 (91), 在第 2 储液箱 (4) 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出口 (92)。而且, 在第 1 储液箱 (3) 接合有连通于制冷 剂入口 (91) 的制冷剂入口构件 ( 图示省略 ), 在第 2 储液箱 (4) 接合有连通于制冷剂出口 (92) 的制冷剂出口构件 ( 图示省略 )。
其他的结构与图 1 ~图 3 所示的冷凝器同样。
在图 12 所示的冷凝器 (90) 中, 通过压缩机压缩成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在制 冷剂入口构件以及制冷剂入口 (91) 通过而流入第 1 储液箱 (3) 内, 在第 1 换热通路 (P1) 的换热管 (2) 内向右方流动的期间内被冷凝而流入第 3 储液箱 (5) 内。流入了第 3 储液箱 (5) 内的制冷剂在第 2 换热通路 (P2) 的换热管 (2) 内向左方流动的期间内被冷凝而流入 第 2 储液箱 (4) 内。流入了第 2 储液箱 (4) 内的制冷剂为气液混相制冷剂, 该气液混相制 冷剂中的以液相为主体的混相制冷剂由于重力而蓄积于第 2 储液箱 (4) 内的下部, 在制冷 剂出口 (92) 以及制冷剂出口构件通过而流出, 在膨胀阀经过而被送至蒸发器。
另一方面, 流入了第 2 储液箱 (4) 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蓄积于第 2 储液箱 (4) 内的上部。
在图 12 所示的冷凝器 (90) 中, 也可以在第 1 储液箱 (3) 与第 3 储液箱 (5) 之间,
上下并列地设置有 2 个以上包括上下连续地并列的多个换热管 (2) 的换热通路。当在第 1 储液箱 (3) 与第 3 储液箱 (5) 之间设置有偶数个换热通路时, 在第 3 储液箱 (5) 的下端部 形成有制冷剂入口, 并且在第 1 储液箱 (3) 以及第 3 储液箱 (5) 内设置有适当的个数的储 液部。另外, 当在第 1 储液箱 (3) 与第 3 储液箱 (5) 之间设置有奇数个换热通路时, 在第 1 储液箱 (3) 的下端部形成有制冷剂入口, 并且在第 1 储液箱 (3) 以及第 3 储液箱 (5) 内设 置有适当的个数的储液部。
图 13 ~图 15 表示冷凝器的设置第 2 储液箱的位置的变形例。
在图 13 中, 第 2 储液箱 (4) 配置在第 1 储液箱 (3) 的左斜后方。而且, 连接于第 2 储液箱 (4) 的换热管 (2) 的左端部向斜后方弯曲, 弯曲了的换热管 (2) 的弯曲部 (2a) 与 该换热管 (2) 的未弯曲的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内。
在图 14 中, 第 2 储液箱 (4) 配置在第 1 储液箱 (3) 的左斜后方。而且, 连接于第 2 储液箱 (4) 的换热管 (2) 的左端部以向下方折回的方式向斜后方弯曲, 弯曲了的换热管 (2) 的弯曲部 (2b) 与该换热管 (2) 的未弯曲的部分位于不同的平面内。
在图 15 中, 连接于第 1 储液箱 (3) 的换热管 (2) 以及连接于第 2 储液箱 (4) 的换 热管 (2) 的左端部分别向斜后方弯曲相同角度, 弯曲了的换热管 (2) 的弯曲部 (2a) 与该换 热管 (2) 的未弯曲的部分位于同一平面内。另外, 第 1 储液箱 (3) 配置于比连接于第 1 储 液箱 (3) 的换热管 (2) 的未弯曲的部分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更靠左斜后方的位置 ; 第2储 液箱 (4) 位于第 1 储液箱 (3) 的左斜后方。
本发明的冷凝器良好地适用于搭载于车辆的车辆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