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路切换装置及使用该风路切换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1281343 上传时间:2018-04-12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843.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80128086.9

申请日:

2008.04.16

公开号:

CN101978223A

公开日:

2011.02.1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4F 13/14申请日:20080416|||公开

IPC分类号:

F24F13/14; F24F7/08

主分类号:

F24F13/14

申请人: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盐见进介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代理人:

李洋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当构成将设备内的通风路切换成第1通风路和从该第1通风路分支的第2通风路的风路切换装置时,大致沿第1通风路中的气流的方向在第1通风路中的上述分支点附近配置风路切换板保持部,从而将第1通风路局部地分成第1副通风路和第2副通风路,在自由转动地保持在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风路切换板上,设置第1段、第2段及第3段;该第1段当打开第1通风路时关闭第2通风路的流入口,另一方面,当关闭第1通风路时关闭第2副通风路;该第2段为框形,当打开第1通风路时打开第1副通风路;该第3段当关闭第1通风路时关闭第1副通风路;这样,实现使风路切换板转动的驱动器的小型化、低噪音化。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风路切换装置, 设在具有第 1 通风路和从该第 1 通风路分支的第 2 通风路的设 备中, 用于将该设备内的通风路切换到上述第 1 通风路和上述第 2 通风路 ; 其特征在于 : 具有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风路切换板及驱动机构 ; 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大致沿上述第 1 通风路中的气流方向配置在上述第 1 通风路中的 上述分支点附近 ; 该风路切换板能够自由转动地保持在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具有以大致曲柄状连接的 板状的第 1 段、 具有开口部的框形的第 2 段以及板状的第 3 段 ; 该驱动机构当选择上述第 1 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使上述风路切换板转动, 即, 使得上述第 1 段关闭上述第 2 通风路的流入口, 使上述第 2 段的上述开口部在上述第 1 通风路中位于比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靠上述第 2 通风路侧的区域, 使上述第 3 段处于 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下游侧 ; 当选择上述第 2 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使上述 风路切换板转动, 即, 使得上述第 1 段关闭上述第 1 通风路中的比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 从上述第 2 通风路离开的一侧的区域, 使上述第 2 段的上述开口部与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 部重叠, 上述第 3 段关闭上述第 1 通风路中的比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处于上述第 2 通 风路侧的区域。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风路切换装置, 其特征在于 : 上述驱动机构具有弹性构件和驱动器 ; 该弹性构件的一端与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连接, 另一端与上述第 3 段连接, 当在关 闭上述第 1 通风路的方向上使上述风路切换板转动时, 在相反方向对该风路切换板施力 ; 该驱动器与上述第 3 段连接, 当作为通风路选择上述第 2 通风路时, 在上述风路切换板 上施加拉伸力。
3: 一种热交换换气装置, 具有供气通风路、 热交换元件、 排气通风路、 旁通通风路及风 路切换装置 ; 该供气通风路取入外气, 吹出到室内 ; 该热交换元件配置在该供气通风路的 中途 ; 该排气通风路取入室内空气, 经由上述热交换元件吹出到室外 ; 该旁通通风路从该 排气通风路分支, 使上述室内空气绕过上述热交换元件吹出到室外 ; 该风路切换装置设在 上述排气通风路, 将上述室内空气的流路切换到上述排气通风路和上述旁通通风路 ; 其特 征在于 : 上述风路切换装置具有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风路切换板及驱动机构 ; 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大致沿上述排气通风路中的气流方向配置在上述排气通风路中 的上述分支点附近 ; 该风路切换板能够自由转动地保持在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具有以大致曲柄状连接的 板状的第 1 段、 设置了开口部的框形的第 2 段、 及板状的第 3 段 ; 该驱动机构当选择上述排气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使上述风路切换板转动, 即, 使得上述第 1 段关闭上述旁通通风路的流入口, 使上述第 2 段的上述开口部在上述排气 通风路中位于比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靠上述旁通通风路侧的区域, 上述第 3 段处于上 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下游侧, 当选择上述旁通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使上述风 路切换板转动, 即, 使得上述第 1 段关闭上述排气通风路中的比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 从上述旁通通风路离开的一侧的区域, 上述第 2 段的上述开口部与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重叠, 上述第 3 段关闭上述排气通风路中的比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处于上述旁通通风 2 路侧的区域。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其特征在于 : 上述驱动机构具有弹性构件和驱动器 ; 该弹性构件的一端与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连接, 另一端与上述第 3 段连接, 当在关 闭上述排气通风路的方向使上述风路切换板转动时, 在相反方向对该风路切换板施力 ; 该驱动器连接在上述第 3 段上, 当作为通风路选择上述旁通通风路时, 在上述风路切 换板上施加拉伸力。

说明书


风路切换装置及使用该风路切换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路切换装置及使用该风路切换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该风路切换 装置设置于具有第 1 通风路和从该第 1 通风路分支的第 2 通风路的设备, 将该设备内的通 风路切换成第 1 通风路和第 2 通风路。
     背景技术 现在, 开发了这样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该热交换换气装置适当地切换热交换换气 和普通换气而进行空气调节 ; 该热交换换气在外气与室内空气之间一边通过热交换元件进 行热交换, 一边进行换气 ; 该普通换气不由热交换元件进行热交换, 仅是进行换气。该类型 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大多数情况下具有供气通风路、 排气通风路及旁通通风路 ; 该供气通风 路取入外气, 经由热交换元件吹出到室内 ; 该排气通风路取入室内空气, 经由热交换元件吹 出到室外 ; 该旁通通风路取入室内空气, 使其绕过热交换元件而吹出到室外。
     上述旁通通风路在热交换元件的上游侧从排气通风路分支, 在分支部设置有风路 切换装置。当进行热交换换气时, 由风路切换装置关闭旁通通风路, 另一方面, 打开排气通 风路。 因此, 取入到供气通风路的外气与取入到排气通风路的室内空气经由热交换元件, 在 这些外气与室内空气之间通过热交换元件进行热交换。 另外, 当进行普通换气运转时, 由风 路切换装置关闭排气通风路, 另一方面, 打开旁通通风路, 使取入到旁通通风路的室内空气 绕过热交换元件吹出到室外。因此, 实际上不发生外气与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
     为了降低热交换换气装置的噪音、 提高可靠性, 或降低动力费用等, 开发出各种风 路切换装置。例如在记载于专利文献 1 的风路切换装置中, 具有风路切换板, 该风路切换板 能够转动, 将分支成 2 个通通风路的通通风路从一方切换到另一方, 从另一方切换到一方 ; 当进行风路切换时, 由驱动器使风路切换板转动到中途, 此后由通风路中的风压使其转动 到关闭位置, 从而实现驱动器的小型化, 结果实现了热交换换气装置的低噪音化。
     另外, 在记载于专利文献 2 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 空调换气装置 ) 的风路切换装置 ( 缓冲机构 ) 中, 以使进行了热交换换气的空气的通风路和进行了通常换气的空气的通风 路通过同一通风路罩的方式构成热交换换气装置, 并且在上述通风路罩的内部配置由驱动 器转动而进行风路切换的缓冲器, 从而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 结果, 提高了热交换换气装置 的可靠性。
     在专利文献 3 中, 记载了这样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 旋转式热交换换气装置 ), 该热 交换换气装置在收容了热交换元件的部分的外气取入口侧及回气口侧分别设置 1 对缓冲 叶片, 由连接杆连接各对中的各缓冲叶片, 当一方打开了时, 另一方关闭, 并且, 当设于外气 取入口侧的 1 对缓冲叶片中的下侧的缓冲叶片关闭时, 设于回气口侧的 1 对缓冲叶片中的 上侧的缓冲叶片打开。 在该热交换换气装置中, 通过控制各对的缓冲叶片的开闭, 切换热交 换换气和普通换气 ( 通常换气 ), 当进行热交换换气时, 分别使供气用送风机及排气用送风 机进行强运转, 当进行普通换气时, 分别使供气用送风机及排气用送风机进行弱运转, 从而 降低动力费用。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0-337693 号公报 专利文献 2 : 日本特开平 5-332572 号公报 专利文献 3 : 日本特开 2001-41524 号公报发明内容 以往的风路切换装置安装在排气通风路与旁通通风路的分隔面, 使 1 个风路切换 板朝规定方向转动, 从而对排气通风路及旁通通风路进行开闭, 风路切换板的大小以使排 气通风路及旁通通风路的任一个通风路都能够关闭的方式进行选定。因此, 在排气通风路 的流入口的周围及旁通通风路的流入口的周围分别确保能够安置上述风路切换板的大小 的关闭用空间。
     然而, 虽然热交换元件位于排气通风路内, 但热交换元件未处于旁通通风路内, 所 以, 在旁通通风路中流动的室内空气的压力损失比在排气通风路中的压力损失小得多, 即 使使旁通通风路的截面积比排气通风路的截面积小, 也能够获得同一送风量。在旁通通风 路的流入口的周围确保与在排气通风路的流入口的周围确保的关闭用空间相同大小的关 闭用空间, 成为妨碍实现风路切换装置及热交换换气装置各个的小型化的原因。
     另外, 由于通风路的切换在热交换换气装置的运转时进行, 所以, 在风路切换时必 须克服由送风产生的风压使风路切换板转动, 在使风路切换板转动的驱动器上施加较大的 负荷。因此, 在配置于大风量的通风路中的风路切换装置、 大风量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 需 要大型的驱动器, 该大型的驱动器具有在风路切换时克服作为负荷而施加的风压的驱动 力。 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驱动器的大型化将导致风路切换装置及热交换换气装置各自的大型 化, 导致热交换换气装置的安装空间的增大。 另外, 还妨碍风路切换装置及热交换换气装置 各个的低噪音化。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 其目的在于获得容易实现小型化及低噪音化 的风路切换装置及使用该风路切换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设在具有第 1 通风路和从该第 1 通风 路分支的第 2 通风路的设备中, 用于将该设备内的通风路切换到上述第 1 通风路和上述第 2 通风路 ; 其特征在于 : 具有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风路切换板及驱动机构 ; 该风路切换板保持 部大致沿第 1 通风路中的气流方向配置在第 1 通风路中的分支点附近 ; 该风路切换板能够 自由转动地保持在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具有以大致曲柄状连接的板状的第 1 段、 具有开 口部的框形的第 2 段以及板状的第 3 段 ; 该驱动机构当选择第 1 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 下方式使风路切换板转动, 即, 使得第 1 段关闭第 2 通风路的流入口, 使第 2 段的开口部在 第 1 通风路中位于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靠第 2 通风路侧的区域, 使第 3 段处于风路切换 板保持部的下游侧 ; 当选择第 2 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使风路切换板转动, 即, 使 得第 1 段关闭第 1 通风路中的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从第 2 通风路离开的一侧的区域, 使 第 2 段的开口部与风路切换板保持部重叠, 第 3 段关闭第 1 通风路中的比风路切换板保持 部更处于第 2 通风路侧的区域。
     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具有供气通风路、 热交换元件、 排 气通风路、 旁通通风路及风路切换装置 ; 该供气通风路取入外气, 吹出到室内 ; 该热交换元 件配置在该供气通风路的中途 ; 该排气通风路取入室内空气, 经由热交换元件吹出到室外 ;
     该旁通通风路从该排气通风路分支, 使室内空气绕过热交换元件吹出到室外 ; 该风路切换 装置设在排气通风路, 将室内空气的流路切换到排气通风路和旁通通风路 ; 其特征在于 : 风路切换装置具有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风路切换板及驱动机构 ; 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大致 沿排气通风路中的气流方向配置在排气通风路中的分支点附近 ; 该风路切换板能够自由转 动地保持在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具有以大致曲柄状连接的板状的第 1 段、 设置了开口部 的框形的第 2 段、 及板状的第 3 段 ; 该驱动机构当选择排气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 使风路切换板转动, 即, 使得第 1 段关闭旁通通风路的流入口, 使第 2 段的开口部在排气通 风路中位于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靠旁通通风路侧的区域, 第 3 段处于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的下游侧, 当选择旁通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使风路切换板转动, 即, 使得第 1 段 关闭排气通风路中的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从旁通通风路离开的一侧的区域, 第 2 段的开 口部与风路切换板保持部重叠, 第 3 段关闭排气通风路中的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处于旁 通通风路侧的区域。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当打开第 1 通风路时通过风路切换板的第 1 段关闭第 2 通 风路, 当关闭第 1 通风路时, 通过上述第 1 段关闭第 1 通风路中的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从 第 2 通风路离开的一侧的区域, 所以, 第 2 通风路中的流入口的面积能够缩小到与第 1 通风 路中的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从第 2 通风路离开的一侧的区域的截面积相同的程度。 即使配置了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部位处的第 1 通风路的截面积为与以往相同的 程度, 也能够减小第 2 通风路中的流入口的面积, 所以, 能够使风路切换板中的直接与风路 的关闭相关的区域的面积比以往小, 能够减小风路切换时施加在风路切换板上的风压。另 外, 在使风路切换板转动时, 能够将作用在第 1 段或第 3 段上的风压用作驱动力的一部分, 所以, 也容易使用小型的驱动器构成驱动机构。
     因此, 根据本发明, 容易获得小型、 低噪音的风路切换装置。 另外, 在本发明的热交 换换气装置中, 使用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作为切换排气通风路和旁通通风路的风路切换 装置, 所以, 容易获得小型、 低噪音的热交换换气装置。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的排气 通风路相当于上述第 1 通风路, 旁通通风路相当于上述第 2 通风路。
     附图说明 图 1 为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一例的热交换换气时的状态的局 部剖切水平剖视图。
     图 2 为概略地表示图 1 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普通换气时的状态的局部剖切水 平剖视图。
     图 3-1 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 1 及图 2 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 要部的透视图。另外, 图 4-1 为概略地表示图 1 及图 2 所示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风路切换 板保持部的透视图, 图 4-2 为概略地表示图 1 及图 2 所示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风路切换板 的透视图。
     图 3-2 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 1 及图 2 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 要部的另一透视图。
     图 4-1 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 1 及图 2 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
     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透视图。
     图 4-2 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 1 及图 2 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 风路切换板的透视图。
     图 5-1 为概略地表示关闭了图 1 及图 2 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的旁通通风路时 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透视图。
     图 5-2 为概略地表示关闭了图 1 及图 2 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的旁通通风路时 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俯视图。
     图 6-1 为概略地表示打开了图 1 及图 2 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的旁通通风路时 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透视图。
     图 6-2 为概略地表示打开了图 1 及图 2 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的旁通通风路时 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俯视图。
     符号说明
     1a 外气吸入口
     1b 外气吹出口
     5a 室内空气吸入口
     5b 室内空气吹出口 20 箱体 25 热交换元件 30 供气扇 35 排气扇 40 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50 风路切换板 51 第1段 52 第2段 53 第3段 53A 第 1 部分 53B 第 2 部分 55 弹性构件 57 驱动器 59 连杆构件 60 风路切换装置 65 运算·控制部 70 热交换换气装置 SF 供气通风路 EF 排气通风路 EF1 第 1 副通风路 EF2 第 2 副通风路 BF 旁通通风路 DM 驱动机构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及热交换换气装置各个的实施方 式。本发明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
     图 1 为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一例中的热交换换气时的状态的 局部剖切水平剖视图, 图 2 为概略地表示图 1 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的普通换气时的状 态的局部剖切水平剖视图。
     图 1 及图 2 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70 具有箱体 20, 2 个热交换单元 25、 25, 供气扇 30, 排气扇 35, 包含于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风路切换装置 60, 控制风路切换装置 60 的动作的运算·控制部 65, 及作为运算·控制部 65 的输入装置起作用的指令输入部 67。
     上述箱体 20 为长方体状的箱体, 在其侧壁设有外气吸入口 1a、 外气吹出口 1b、 室 内空气吸入口 5a 及室内空气吹出 5b。另外, 在箱体 20 内设有位于该箱体 20 的深度方向的 中央部的 2 个水平分隔壁 10a、 10b。各水平分隔壁 10a、 10b 在箱体 20 内的中央部被相互隔 离, 在这里并列地配置 2 个热交换单元 25、 25。
     各个热交换单元 25 具有热交换元件 25a 和收容了热交换元件 25a 的框体 25b。作 为热交换元件 25a, 例如使用错流式的热交换元件, 该错流式的热交换元件交替地层叠片状 的纸制分隔构件和波形的纸制间隔保持构件, 在分隔构件与其下的间隔保持构件之间及分 隔构件与其上的间隔保持构件之间分别形成有多个空气的流路。 形成于分隔构件下方的各 流路和形成于该分隔构件上方的各流路在俯视时大致直交, 在沿形成于分隔构件下方的各 流路流下的空气与沿形成于该分隔构件上方的各流路流下的空气之间, 通过分隔构件进行 显热的交换及潜热的交换。 各热交换单元 25 按使热交换元件 25a 横卧的状态配置在箱体 20 内, 由 1 对保持 架部 29a、 29b 固定于箱体 20。在图 1 及图 2 中, 为了容易区别上述各水平分隔壁 10a、 10b 和箱体 20 的底板 20b, 在各水平分隔壁 10a、 10b 上标注斑点。
     设于箱体 20 的外气吸入口 1a 和外气吹出口 1b 在俯视时分在图 1 及图 2 中的前 面侧的热交换单元 25 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而进行配置, 外气吹出口 1b 位于水平分隔壁 10b 的上方。这些外气吸入口 1a 及外气吹出口 1b 通过各热交换单元 25 连通, 与配置在水平分 隔壁 10b 上的供气扇 30 一起构成供气通风路 SF。
     在底板 20a 的外气吸入口 1a 的附近配置有垂直分隔壁 13a、 13b, 并且配置处在水 平分隔壁 10b 上的供气扇 30 附近的 3 个垂直分隔壁 13c、 13d、 13e, 限定规定形状的供气通 风路 SF。各垂直分隔壁 13c、 13d、 13e 构成供气扇 30 的壳体。通过驱动供气扇 30, 从外气 吸入口 1a 将外气取入到热交换换气装置 70 内, 该外气通过各热交换单元 25、 供气扇 30 及 外气吹出口 1b 吹出到室内。在图 1 及图 2 中, 用虚线 BL 表示供气通风路 SF 中的外气的流 动。
     另外, 设于箱体 20 的室内空气吸入口 5a 和室内空气吸吹出口 5b 在俯视时分在图 1 及图 2 中的里侧的热交换单元 25 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而进行配置, 室内空气吹出口 5b 位 于水平分隔壁 10a 的上方。这些室内空气吸入口 5a 及室内空气吹出口 5b 通过各热交换单 元 25 连通, 与配置在水平分隔壁 10a 上的排气扇 35 一起构成排气通风路 EF, 或绕过各热交 换单元 25 地连通, 与排气扇 35 一起构成旁通通风路 BF。
     在底板 20a 上的室内空气吸入口 5a 的附近配置 2 个垂直分隔壁 15a、 15b, 并且在 水平分隔壁 10a 的排气扇 35 的附近配置 5 个垂直分隔壁 15c、 15d、 15e、 15f、 15g, 限定规定 形状的排气通风路 EF。垂直分隔壁 15c、 15d、 15e、 15f 构成排气扇 35 的壳体。另外, 由垂直 分隔壁 15a、 15d、 配置在图 1 及图 2 中的里侧的热交换单元 25 的一端侧的垂直分隔壁 17、 箱体 20 的侧壁限定规定形状的旁通通风路 BF。旁通通风路 BF 在室内空气吸入口 5a 的附 近从排气通风路 EF 分支, 其流入口 IO 设在垂直分隔壁 15a 上。
     通过驱动上述排气扇 35 而取入室内空气、 并吹出到室外的排气通风路 EF 或旁通 通风路 BF 形成在热交换换气装置 70 内。如图 1 所示, 当由风路切换装置 60 的风路切换板 50 关闭了旁通通风路 BF 的流入口 IO 时, 在热交换换气装置 70 内形成排气通风路 EF, 从室 内空气吸入口 5a 被取入到热交换换气装置 70 内的室内空气经由各热交换单元 25 到达排 气扇 35, 从室内空气吹出口 5b 吹出到室外。排气通风路 EF 中的室内空气的流动在图 1 中 用一点划线 CL1 表示。
     另一方面, 如图 2 所示, 当由风路切换装置 60 的风路切换板 50 关闭了排气通风路 EF 时, 在热交换换气装置 70 内形成旁通通风路 BF, 从室内空气吸入口 5a 被取入到热交换 换气装置 70 内的室内空气绕过各热交换单元 25、 到达排气扇 35, 从室内空气吹出口 5b 被 吹出到室外。旁通通风路 BF 中的室内空气的流动在图 2 中用双点划线 CL2 表示。而且, 如 图 1 所示, 排气通风路 EF 由风路切换装置 60 局部地分成接近旁通通风路 BF 的第 1 副通风 路 EF1 和远离旁通通风路 BF 的第 2 副通风路 EF2。
     由运算·控制部 65 判断形成了排气通风路 EF 及旁通通风路 BF 中的哪一个。该 运算· 控制部 65 根据配置于外气吸入口 1a 附近的温度传感器 ( 图中未表示 ) 的检测结果 和配置于室内空气吸入口 5a 的附近的温度传感器 ( 图中未表示 ) 的检测结果, 判断是进行 热交换换气适当还是进行普通换气适当, 根据该判断结果控制风路切换装置 60 的动作。当 判断为进行热交换换气适当时, 使风路切换装置 60 动作, 关闭旁通通风路 BF 的流入口 IO, 当判断为进行普通换气适当时, 使风路切换装置 60 动作, 关闭排气通风路 EF。
     具有上述构成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70 在风路切换装置 60 中具有特征, 所以, 下面适 当引用在图 1 或图 2 中使用了的参照符号, 同时参照图 3-1 ~图 4-2 详细说明风路切换装 置 60。
     图 3-1 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 1 及图 2 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 要部的透视图, 图 3-2 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 1 及图 2 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 置中的要部的另一透视图。另外, 图 4-1 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 1 及图 2 所示的热交换换气 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透视图, 图 4-2 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 1 及图 2 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风路切换板的透视图。
     如图 3-1 及图 3-2 所示, 风路切换装置 60 具有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40、 能够自由转 动地保持在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40 中的风路切换板 50 及后述的驱动机构, 在图 3-1 及图 3-2 中表示构成驱动机构的弹性构件 55。
     如图 3-1、 图 3-2 及图 4-1 所示那样, 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40 具有固定在箱体 20 的底板 20b( 参照图 1 及图 2) 上的底座部 41、 背板部 43 及顶板部 45, 底座部 41 和顶板部 45 连接在背板部 43 上。在底座部 41 的纵向两端部形成插入螺钉等固定件的贯通孔 41a、 41a, 在背板部 43 的下侧侧部形成有连接弹簧等弹性构件 55 的一端的卡合部 43a。 另外, 在底座部 41 上形成有贯通孔 41b, 在该贯通孔 41b 中安装能够自由转动地保持风路切换板保 持部 40 的转动轴 47( 参照图 4-1) 的一端, 在顶板部 45 上形成安装上述转动轴 47 的另一 端的贯通孔 45a。
     另一方面, 如图 3-1、 图 3-2 及图 4-2 所示那样, 风路切换板 50 具有以大致曲柄状 连接的第 1 ~第 3 段 51 ~ 53。第 1 段 51 当打开了排气通风路 EF 时抵接在垂直分隔壁 15a, 关闭旁通通风路 BF 的流入口 IO( 参照图 1 及图 2), 当关闭了排气通风路 EF 时, 关闭第 2 副通风路 EF2( 参照图 1) 的流入口。
     另外, 第 2 段 52 呈框状, 与该第 1 段 51 形成规定角度地连接于该第 1 段 51, 当打 开排气通风路 EF 时, 打开第 1 副通风路 EF1( 参照图 1)。在该第 2 段 52 的高度方向的下端 及上端设置凸缘 52a、 52b, 当打开排气通风路 EF 时, 该第 2 段 52 的开口部 52c 成为第 1 副 通风路 EF1 的一部分。
     第 3 段 53 与第 2 段 52 形成规定角度地连设在该第 2 段 52, 当打开排气通风路 EF 时, 第 3 段 53 位于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40 的下游侧, 当关闭排气通风路 EF 时, 关闭第 1 副通 风路 EF1( 参照图 1)。该第 3 段 53 由连设在第 2 段 52 的第 1 部分 53A 和连在第 1 部分 53A 的第 2 部分 53B 构成。 在第 1 部分 53A 的高度方向的下端及上端设置凸缘 53a、 53b, 在各凸缘 53a、 53b 形 成用于插入上述转动轴 47( 参照图 4-1) 的贯通孔 53c。第 1 部分 53A 借助于转动轴 47 枢 装在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40。另外, 在该第 1 部分 53A 还形成连接弹簧等弹性构件 55 的另 一端的 2 个安装孔 53d、 53d 及连接后述的连杆构件的一端的 2 个安装孔 53e、 53e( 参照图 4-2)。
     另一方面, 第 3 段 53 的第 2 部分 53B 与第 1 部分 53A 构成规定角度地与该第 1 部 分 53A 相连, 当关闭排气通风路 EF 时, 与第 1 部分 53A 一起关闭第 1 副通风路 EF1( 参照图 1)。第 2 部分 53B 的面积比第 1 段 51 的面积小。
     具有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40 及风路切换板 50 的风路切换装置 60, 在运算·控 制部 65( 参照图 1 或图 2) 的控制下进行动作, 由从后述的驱动机构施加的驱动力使风路切 换板 50 朝规定方向转动, 将室内空气的流路选择为旁通通风路 BF 及排气通风路 EF 中的任 一个。下面参照图 5-1 ~图 6-2 详细说明风路切换装置 60 的配置及动作。
     图 5-1 为概略地表示关闭了旁通通风路时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透视图, 图 5-2 为概略地表示关闭了旁通通风路时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俯视图。图 6-1 为概略 地表示打开了旁通通风路时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透视图, 图 6-2 为概略地表示打开 了旁通通风路时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俯视图。
     如图 5-1 及图 5-2 所示, 风路切换装置 60 的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40 大致沿排气通风 路 EF 的气流方向配置在该排气通风路 EF 中的与旁通通风路 BF 的分支点附近, 具体地说, 配置在分支点的下游侧。这样, 排气通风路 EF 局部地分成作为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40 更 处于旁通通风路 BF 侧的区域的第 1 副通风路 EF1、 和作为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40 更从旁通 通风路 BF 离开的一侧的区域的第 2 副通风路 EF2。
     风路切换板 50 能够自由转动地保持在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40, 若作为通风路 而选择排气通风路 EF, 则在来自驱动机构 DM 的驱动力的作用下朝箭头 A 方向转动, 该驱动 机构 DM 具有上述弹性构件 55、 齿轮马达等驱动器 57 及连接该驱动器 57 与第 3 段 53 的连
     接杆等连杆构件 59。结果, 第 1 段 51 关闭旁通通风路 BF 的流入口 IO, 第 2 段 52 的开口部 52c 位于第 1 副通风路 EF1 内, 第 3 段 53 位于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40 的下游侧。流入到了第 1 副通风路 EF1 的室内空气流过第 2 段 52 的开口部 52c, 所以, 第 1 副通风路 EF1 不关闭。
     在选择排气通风路 EF 时, 驱动器 57 处于停止状态, 但弹性构件 55( 参照图 5-2) 利用其弹性力将第 3 段 53 向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40 侧拉近。因此, 风路切换板 50 朝箭头 A 方向转动。即, 即使不从驱动器 57 向风路切换板 50 施加驱动力, 也可由弹性构件 55 的弹 性力使风路切换板 50 朝箭头 A 方向转动。
     另一方面, 如图 6-1 及图 6-2 所示, 若作为通风路而选择旁通通风路 BF, 则由来自 驱动机构 DM 的驱动力使风路切换板 50 朝箭头 B 方向转动。结果, 第 1 段 51 的前端部紧密 接触在垂直分隔壁 15b 上, 关闭第 2 副通风路 EF2, 第 2 段 52 的开口部 52c 与风路切换板保 持部 40 重叠, 第 3 段 53 关闭第 1 副通风路 EF1。
     当选择旁通通风路 BF 时驱动器 57 动作, 克服弹性构件 55( 参照图 6-2) 的弹性力 将连杆构件 59 向驱动器 57 侧拉近。因此, 从驱动器 57 通过连杆构件 59 向风路切换板 50 施加拉伸力, 第 3 段 53 被向驱动器 57 侧拉近, 风路切换板 50 朝箭头 B 方向转动。此时, 第 2 段 52 的开口部 52c( 例如参照图 5-1) 大致与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40 重叠, 所以, 在第 1 副 通风路 EF1 处的压力损失受到抑制。 在风路切换板 50 转动时, 在第 1 段 51 及第 3 段 53 上分别施加风压。然而, 由于 第 1 段 51 的面积比第 3 段 53 的第 2 部分 53B 的面积大, 所以, 若风路切换板 50 从垂直分 隔壁 15a 侧朝箭头 B 方向转动某种程度, 则在第 1 段 51 的背面 ( 位于旁通通风路 BF 的流 入口 IO 侧的面 ) 施加的风压比施加在第 2 部分 53B 的风压大, 风路切换板 50 自己朝 B 方 向转动。因此, 即使将驱动器 57 小型化, 也能够使风路切换板 50 朝箭头 B 方向转动。
     虽然省略了图示, 但热交换换气装置 70 的箱体 20 具有规定形状的盖部, 在该盖部 的下面形成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40 的上端部紧密接触的凸部, 当打开旁通通风路 BF 时第 1 段 51 的上端部从热交换单元 25( 参照图 1 或图 2) 侧紧密接触的凸部, 及当打开旁通通风 路 BF 时第 3 段 53 的上端部 ( 除由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40 覆盖的区域外 ) 从室内空气吸入 口 5a 侧紧密接触的凸部。当打开旁通通风路 BF 时由形成于上述盖部的下面的 3 个凸部、 第 1 段 51、 第 3 段 53 关闭排气通风路 EF。
     如上述那样, 风路切换装置 60 由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40 将排气通风路 EF 局部地分 成第 1 副通风路 EF1 和第 2 副通风路 EF2, 当打开排气通风路 EF 时, 由风路切换板 50 的第 1 段 51 关闭旁通通风路 BF 的流入口 IO, 当关闭排气通风路 EF 时由上述第 1 段 51 关闭第 2 副通风路 EF2, 所以, 能够使旁通通风路 BF 的流入口 IO 的面积缩小为与第 2 副通风路 EF2 的面积相同程度。
     即使局部地分成第 1 副通风路 EF1 和第 2 副通风路 EF2 的部位的排气通风路 EF 的 截面积与以往为相同程度, 也能够减小旁通通风路 BF 处的流入口 IO 的面积, 所以, 能够减 小在风路切换板 50 中直接与风路关闭相关的区域的面积, 能够减小在风路切换时施加在 风路切换板 50 上的风压。另外, 能够在使风路切换板 50 转动时将施加在第 1 段 51 或第 3 段 53 上的风压用作驱动力的一部分, 所以, 也容易使驱动器 57 小型化。因此, 在风路切换 装置 60 中, 容易实现其小型化及低噪音化, 即使在使用了该风路切换装置 60 的热交换换气 装置 70 也容易实现小型化及低噪音化。
     以上, 列举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及热交换换气装置, 但如上述 那样,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方式。 即使对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形状、 风路 切换板中的段的数量及各个段的形状进行各种变更, 也能够获得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风 路切换装置同样的功能。
     例如在用实施方式说明的风路切换装置中, 风路切换板中的第 3 段被分成第 1 部 分和第 2 部分, 但也可由 1 个部分构成第 3 段, 或由 3 个以上的部分构成第 3 段。
     另外, 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的风路切换装置以外的构成只要能从排气通风路分支旁 通通风路, 则能够进行适当变更。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及热交换换气装置分别能够进行 各种变形、 修饰、 组合等。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能够适用于具有第 1 通风路和从该第 1 通风路分支的第 2 通风路的各种设备。另外, 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能够用作进行热交换换气和普通换气 的家庭用或业务用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风路切换装置及使用该风路切换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风路切换装置及使用该风路切换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风路切换装置及使用该风路切换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路切换装置及使用该风路切换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路切换装置及使用该风路切换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78223A43申请公布日20110216CN101978223ACN101978223A21申请号200880128086922申请日20080416F24F13/14200601F24F7/0820060171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地址日本东京72发明人盐见进介74专利代理机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1038代理人李洋54发明名称风路切换装置及使用该风路切换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57摘要当构成将设备内的通风路切换成第1通风路和从该第1通风路分支的第2通风路的风路切换装置时,大致沿第1通风路中的气流的方向在第1通风路中的上述分支点附近配置风路切换板保持部。

2、,从而将第1通风路局部地分成第1副通风路和第2副通风路,在自由转动地保持在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风路切换板上,设置第1段、第2段及第3段;该第1段当打开第1通风路时关闭第2通风路的流入口,另一方面,当关闭第1通风路时关闭第2副通风路;该第2段为框形,当打开第1通风路时打开第1副通风路;该第3段当关闭第1通风路时关闭第1副通风路;这样,实现使风路切换板转动的驱动器的小型化、低噪音化。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00916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JP2008/05744720080416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09/128151JA20091022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

3、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9页附图6页CN101978228A1/2页21一种风路切换装置,设在具有第1通风路和从该第1通风路分支的第2通风路的设备中,用于将该设备内的通风路切换到上述第1通风路和上述第2通风路;其特征在于具有风路切换板保持部、风路切换板及驱动机构;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大致沿上述第1通风路中的气流方向配置在上述第1通风路中的上述分支点附近;该风路切换板能够自由转动地保持在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具有以大致曲柄状连接的板状的第1段、具有开口部的框形的第2段以及板状的第3段;该驱动机构当选择上述第1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使上述风路切换板转动,即,使得上述第1。

4、段关闭上述第2通风路的流入口,使上述第2段的上述开口部在上述第1通风路中位于比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靠上述第2通风路侧的区域,使上述第3段处于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下游侧;当选择上述第2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使上述风路切换板转动,即,使得上述第1段关闭上述第1通风路中的比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从上述第2通风路离开的一侧的区域,使上述第2段的上述开口部与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重叠,上述第3段关闭上述第1通风路中的比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处于上述第2通风路侧的区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路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机构具有弹性构件和驱动器;该弹性构件的一端与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连接,另一端。

5、与上述第3段连接,当在关闭上述第1通风路的方向上使上述风路切换板转动时,在相反方向对该风路切换板施力;该驱动器与上述第3段连接,当作为通风路选择上述第2通风路时,在上述风路切换板上施加拉伸力。3一种热交换换气装置,具有供气通风路、热交换元件、排气通风路、旁通通风路及风路切换装置;该供气通风路取入外气,吹出到室内;该热交换元件配置在该供气通风路的中途;该排气通风路取入室内空气,经由上述热交换元件吹出到室外;该旁通通风路从该排气通风路分支,使上述室内空气绕过上述热交换元件吹出到室外;该风路切换装置设在上述排气通风路,将上述室内空气的流路切换到上述排气通风路和上述旁通通风路;其特征在于上述风路切换装。

6、置具有风路切换板保持部、风路切换板及驱动机构;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大致沿上述排气通风路中的气流方向配置在上述排气通风路中的上述分支点附近;该风路切换板能够自由转动地保持在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具有以大致曲柄状连接的板状的第1段、设置了开口部的框形的第2段、及板状的第3段;该驱动机构当选择上述排气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使上述风路切换板转动,即,使得上述第1段关闭上述旁通通风路的流入口,使上述第2段的上述开口部在上述排气通风路中位于比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靠上述旁通通风路侧的区域,上述第3段处于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下游侧,当选择上述旁通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使上述风路切换板转动,即,使得。

7、上述第1段关闭上述排气通风路中的比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从上述旁通通风路离开的一侧的区域,上述第2段的上述开口部与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重叠,上述第3段关闭上述排气通风路中的比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处于上述旁通通风权利要求书CN101978223ACN101978228A2/2页3路侧的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机构具有弹性构件和驱动器;该弹性构件的一端与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连接,另一端与上述第3段连接,当在关闭上述排气通风路的方向使上述风路切换板转动时,在相反方向对该风路切换板施力;该驱动器连接在上述第3段上,当作为通风路选择上述旁通通风路时,在上述风路切换。

8、板上施加拉伸力。权利要求书CN101978223ACN101978228A1/9页4风路切换装置及使用该风路切换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风路切换装置及使用该风路切换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该风路切换装置设置于具有第1通风路和从该第1通风路分支的第2通风路的设备,将该设备内的通风路切换成第1通风路和第2通风路。背景技术0002现在,开发了这样的热交换换气装置,该热交换换气装置适当地切换热交换换气和普通换气而进行空气调节;该热交换换气在外气与室内空气之间一边通过热交换元件进行热交换,一边进行换气;该普通换气不由热交换元件进行热交换,仅是进行换气。该类型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大多数情况。

9、下具有供气通风路、排气通风路及旁通通风路;该供气通风路取入外气,经由热交换元件吹出到室内;该排气通风路取入室内空气,经由热交换元件吹出到室外;该旁通通风路取入室内空气,使其绕过热交换元件而吹出到室外。0003上述旁通通风路在热交换元件的上游侧从排气通风路分支,在分支部设置有风路切换装置。当进行热交换换气时,由风路切换装置关闭旁通通风路,另一方面,打开排气通风路。因此,取入到供气通风路的外气与取入到排气通风路的室内空气经由热交换元件,在这些外气与室内空气之间通过热交换元件进行热交换。另外,当进行普通换气运转时,由风路切换装置关闭排气通风路,另一方面,打开旁通通风路,使取入到旁通通风路的室内空气绕。

10、过热交换元件吹出到室外。因此,实际上不发生外气与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交换。0004为了降低热交换换气装置的噪音、提高可靠性,或降低动力费用等,开发出各种风路切换装置。例如在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风路切换装置中,具有风路切换板,该风路切换板能够转动,将分支成2个通通风路的通通风路从一方切换到另一方,从另一方切换到一方;当进行风路切换时,由驱动器使风路切换板转动到中途,此后由通风路中的风压使其转动到关闭位置,从而实现驱动器的小型化,结果实现了热交换换气装置的低噪音化。0005另外,在记载于专利文献2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空调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缓冲机构中,以使进行了热交换换气的空气的通风路和进行了通常换气的空。

11、气的通风路通过同一通风路罩的方式构成热交换换气装置,并且在上述通风路罩的内部配置由驱动器转动而进行风路切换的缓冲器,从而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结果,提高了热交换换气装置的可靠性。0006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这样的热交换换气装置旋转式热交换换气装置,该热交换换气装置在收容了热交换元件的部分的外气取入口侧及回气口侧分别设置1对缓冲叶片,由连接杆连接各对中的各缓冲叶片,当一方打开了时,另一方关闭,并且,当设于外气取入口侧的1对缓冲叶片中的下侧的缓冲叶片关闭时,设于回气口侧的1对缓冲叶片中的上侧的缓冲叶片打开。在该热交换换气装置中,通过控制各对的缓冲叶片的开闭,切换热交换换气和普通换气通常换气,当进行。

12、热交换换气时,分别使供气用送风机及排气用送风机进行强运转,当进行普通换气时,分别使供气用送风机及排气用送风机进行弱运转,从而降低动力费用。说明书CN101978223ACN101978228A2/9页5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37693号公报000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332572号公报0009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41524号公报发明内容0010以往的风路切换装置安装在排气通风路与旁通通风路的分隔面,使1个风路切换板朝规定方向转动,从而对排气通风路及旁通通风路进行开闭,风路切换板的大小以使排气通风路及旁通通风路的任一个通风路都能够关闭的方式进行选定。因此,在排气通风路的流入。

13、口的周围及旁通通风路的流入口的周围分别确保能够安置上述风路切换板的大小的关闭用空间。0011然而,虽然热交换元件位于排气通风路内,但热交换元件未处于旁通通风路内,所以,在旁通通风路中流动的室内空气的压力损失比在排气通风路中的压力损失小得多,即使使旁通通风路的截面积比排气通风路的截面积小,也能够获得同一送风量。在旁通通风路的流入口的周围确保与在排气通风路的流入口的周围确保的关闭用空间相同大小的关闭用空间,成为妨碍实现风路切换装置及热交换换气装置各个的小型化的原因。0012另外,由于通风路的切换在热交换换气装置的运转时进行,所以,在风路切换时必须克服由送风产生的风压使风路切换板转动,在使风路切换板。

14、转动的驱动器上施加较大的负荷。因此,在配置于大风量的通风路中的风路切换装置、大风量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需要大型的驱动器,该大型的驱动器具有在风路切换时克服作为负荷而施加的风压的驱动力。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驱动器的大型化将导致风路切换装置及热交换换气装置各自的大型化,导致热交换换气装置的安装空间的增大。另外,还妨碍风路切换装置及热交换换气装置各个的低噪音化。0013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容易实现小型化及低噪音化的风路切换装置及使用该风路切换装置的热交换换气装置。0014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设在具有第1通风路和从该第1通风路分支的第2通风路的设备中,用于将该设。

15、备内的通风路切换到上述第1通风路和上述第2通风路;其特征在于具有风路切换板保持部、风路切换板及驱动机构;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大致沿第1通风路中的气流方向配置在第1通风路中的分支点附近;该风路切换板能够自由转动地保持在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具有以大致曲柄状连接的板状的第1段、具有开口部的框形的第2段以及板状的第3段;该驱动机构当选择第1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使风路切换板转动,即,使得第1段关闭第2通风路的流入口,使第2段的开口部在第1通风路中位于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靠第2通风路侧的区域,使第3段处于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下游侧;当选择第2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使风路切换板转动,即,使得第1段。

16、关闭第1通风路中的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从第2通风路离开的一侧的区域,使第2段的开口部与风路切换板保持部重叠,第3段关闭第1通风路中的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处于第2通风路侧的区域。0015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具有供气通风路、热交换元件、排气通风路、旁通通风路及风路切换装置;该供气通风路取入外气,吹出到室内;该热交换元件配置在该供气通风路的中途;该排气通风路取入室内空气,经由热交换元件吹出到室外;说明书CN101978223ACN101978228A3/9页6该旁通通风路从该排气通风路分支,使室内空气绕过热交换元件吹出到室外;该风路切换装置设在排气通风路,将室内空气的流路切换到排。

17、气通风路和旁通通风路;其特征在于风路切换装置具有风路切换板保持部、风路切换板及驱动机构;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大致沿排气通风路中的气流方向配置在排气通风路中的分支点附近;该风路切换板能够自由转动地保持在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具有以大致曲柄状连接的板状的第1段、设置了开口部的框形的第2段、及板状的第3段;该驱动机构当选择排气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使风路切换板转动,即,使得第1段关闭旁通通风路的流入口,使第2段的开口部在排气通风路中位于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靠旁通通风路侧的区域,第3段处于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下游侧,当选择旁通通风路作为通风路时以如下方式使风路切换板转动,即,使得第1段关闭排气通风路中。

18、的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从旁通通风路离开的一侧的区域,第2段的开口部与风路切换板保持部重叠,第3段关闭排气通风路中的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处于旁通通风路侧的区域。0016发明的效果0017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当打开第1通风路时通过风路切换板的第1段关闭第2通风路,当关闭第1通风路时,通过上述第1段关闭第1通风路中的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从第2通风路离开的一侧的区域,所以,第2通风路中的流入口的面积能够缩小到与第1通风路中的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更从第2通风路离开的一侧的区域的截面积相同的程度。0018即使配置了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部位处的第1通风路的截面积为与以往相同的程度,也能够减小第2通风路中的流入口。

19、的面积,所以,能够使风路切换板中的直接与风路的关闭相关的区域的面积比以往小,能够减小风路切换时施加在风路切换板上的风压。另外,在使风路切换板转动时,能够将作用在第1段或第3段上的风压用作驱动力的一部分,所以,也容易使用小型的驱动器构成驱动机构。0019因此,根据本发明,容易获得小型、低噪音的风路切换装置。另外,在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使用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作为切换排气通风路和旁通通风路的风路切换装置,所以,容易获得小型、低噪音的热交换换气装置。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的排气通风路相当于上述第1通风路,旁通通风路相当于上述第2通风路。附图说明0020图1为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

20、一例的热交换换气时的状态的局部剖切水平剖视图。0021图2为概略地表示图1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普通换气时的状态的局部剖切水平剖视图。0022图31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要部的透视图。另外,图41为概略地表示图1及图2所示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透视图,图42为概略地表示图1及图2所示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风路切换板的透视图。0023图32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要部的另一透视图。0024图41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说明书CN101978223ACN1019782。

21、28A4/9页7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透视图。0025图42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风路切换板的透视图。0026图51为概略地表示关闭了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的旁通通风路时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透视图。0027图52为概略地表示关闭了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的旁通通风路时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俯视图。0028图61为概略地表示打开了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的旁通通风路时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透视图。0029图62为概略地表示打开了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的旁通通风路时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俯视图。0030符号说明00。

22、311A外气吸入口00321B外气吹出口00335A室内空气吸入口00345B室内空气吹出口003520箱体003625热交换元件003730供气扇003835排气扇003940风路切换板保持部004050风路切换板004151第1段004252第2段004353第3段004453A第1部分004553B第2部分004655弹性构件004757驱动器004859连杆构件004960风路切换装置005065运算控制部005170热交换换气装置0052SF供气通风路0053EF排气通风路0054EF1第1副通风路0055EF2第2副通风路0056BF旁通通风路0057DM驱动机构说明书CN1019。

23、78223ACN101978228A5/9页8具体实施方式0058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及热交换换气装置各个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下述实施方式。0059图1为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一例中的热交换换气时的状态的局部剖切水平剖视图,图2为概略地表示图1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的普通换气时的状态的局部剖切水平剖视图。0060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70具有箱体20,2个热交换单元25、25,供气扇30,排气扇35,包含于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风路切换装置60,控制风路切换装置60的动作的运算控制部65,及作为运算控制部65的输入装置起作用的指令输入部67。00。

24、61上述箱体20为长方体状的箱体,在其侧壁设有外气吸入口1A、外气吹出口1B、室内空气吸入口5A及室内空气吹出5B。另外,在箱体20内设有位于该箱体20的深度方向的中央部的2个水平分隔壁10A、10B。各水平分隔壁10A、10B在箱体20内的中央部被相互隔离,在这里并列地配置2个热交换单元25、25。0062各个热交换单元25具有热交换元件25A和收容了热交换元件25A的框体25B。作为热交换元件25A,例如使用错流式的热交换元件,该错流式的热交换元件交替地层叠片状的纸制分隔构件和波形的纸制间隔保持构件,在分隔构件与其下的间隔保持构件之间及分隔构件与其上的间隔保持构件之间分别形成有多个空气的流。

25、路。形成于分隔构件下方的各流路和形成于该分隔构件上方的各流路在俯视时大致直交,在沿形成于分隔构件下方的各流路流下的空气与沿形成于该分隔构件上方的各流路流下的空气之间,通过分隔构件进行显热的交换及潜热的交换。0063各热交换单元25按使热交换元件25A横卧的状态配置在箱体20内,由1对保持架部29A、29B固定于箱体20。在图1及图2中,为了容易区别上述各水平分隔壁10A、10B和箱体20的底板20B,在各水平分隔壁10A、10B上标注斑点。0064设于箱体20的外气吸入口1A和外气吹出口1B在俯视时分在图1及图2中的前面侧的热交换单元25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而进行配置,外气吹出口1B位于水平分隔。

26、壁10B的上方。这些外气吸入口1A及外气吹出口1B通过各热交换单元25连通,与配置在水平分隔壁10B上的供气扇30一起构成供气通风路SF。0065在底板20A的外气吸入口1A的附近配置有垂直分隔壁13A、13B,并且配置处在水平分隔壁10B上的供气扇30附近的3个垂直分隔壁13C、13D、13E,限定规定形状的供气通风路SF。各垂直分隔壁13C、13D、13E构成供气扇30的壳体。通过驱动供气扇30,从外气吸入口1A将外气取入到热交换换气装置70内,该外气通过各热交换单元25、供气扇30及外气吹出口1B吹出到室内。在图1及图2中,用虚线BL表示供气通风路SF中的外气的流动。0066另外,设于箱。

27、体20的室内空气吸入口5A和室内空气吸吹出口5B在俯视时分在图1及图2中的里侧的热交换单元25的一方侧和另一方侧而进行配置,室内空气吹出口5B位于水平分隔壁10A的上方。这些室内空气吸入口5A及室内空气吹出口5B通过各热交换单元25连通,与配置在水平分隔壁10A上的排气扇35一起构成排气通风路EF,或绕过各热交换单元25地连通,与排气扇35一起构成旁通通风路BF。说明书CN101978223ACN101978228A6/9页90067在底板20A上的室内空气吸入口5A的附近配置2个垂直分隔壁15A、15B,并且在水平分隔壁10A的排气扇35的附近配置5个垂直分隔壁15C、15D、15E、15F。

28、、15G,限定规定形状的排气通风路EF。垂直分隔壁15C、15D、15E、15F构成排气扇35的壳体。另外,由垂直分隔壁15A、15D、配置在图1及图2中的里侧的热交换单元25的一端侧的垂直分隔壁17、箱体20的侧壁限定规定形状的旁通通风路BF。旁通通风路BF在室内空气吸入口5A的附近从排气通风路EF分支,其流入口IO设在垂直分隔壁15A上。0068通过驱动上述排气扇35而取入室内空气、并吹出到室外的排气通风路EF或旁通通风路BF形成在热交换换气装置70内。如图1所示,当由风路切换装置60的风路切换板50关闭了旁通通风路BF的流入口IO时,在热交换换气装置70内形成排气通风路EF,从室内空气吸。

29、入口5A被取入到热交换换气装置70内的室内空气经由各热交换单元25到达排气扇35,从室内空气吹出口5B吹出到室外。排气通风路EF中的室内空气的流动在图1中用一点划线CL1表示。0069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当由风路切换装置60的风路切换板50关闭了排气通风路EF时,在热交换换气装置70内形成旁通通风路BF,从室内空气吸入口5A被取入到热交换换气装置70内的室内空气绕过各热交换单元25、到达排气扇35,从室内空气吹出口5B被吹出到室外。旁通通风路BF中的室内空气的流动在图2中用双点划线CL2表示。而且,如图1所示,排气通风路EF由风路切换装置60局部地分成接近旁通通风路BF的第1副通风路EF1和。

30、远离旁通通风路BF的第2副通风路EF2。0070由运算控制部65判断形成了排气通风路EF及旁通通风路BF中的哪一个。该运算控制部65根据配置于外气吸入口1A附近的温度传感器图中未表示的检测结果和配置于室内空气吸入口5A的附近的温度传感器图中未表示的检测结果,判断是进行热交换换气适当还是进行普通换气适当,根据该判断结果控制风路切换装置60的动作。当判断为进行热交换换气适当时,使风路切换装置60动作,关闭旁通通风路BF的流入口IO,当判断为进行普通换气适当时,使风路切换装置60动作,关闭排气通风路EF。0071具有上述构成的热交换换气装置70在风路切换装置60中具有特征,所以,下面适当引用在图1或。

31、图2中使用了的参照符号,同时参照图31图42详细说明风路切换装置60。0072图31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要部的透视图,图32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要部的另一透视图。另外,图41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透视图,图42为概略地表示用于图1及图2所示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风路切换板的透视图。0073如图31及图32所示,风路切换装置60具有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能够自由转动地保持在该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中的风路切换板50及后述的驱动机构,在图31。

32、及图32中表示构成驱动机构的弹性构件55。0074如图31、图32及图41所示那样,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具有固定在箱体20的底板20B参照图1及图2上的底座部41、背板部43及顶板部45,底座部41和顶板部45连接在背板部43上。在底座部41的纵向两端部形成插入螺钉等固定件的贯通孔41A、41A,在背板部43的下侧侧部形成有连接弹簧等弹性构件55的一端的卡合部43A。另外,在说明书CN101978223ACN101978228A7/9页10底座部41上形成有贯通孔41B,在该贯通孔41B中安装能够自由转动地保持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的转动轴47参照图41的一端,在顶板部45上形成安装上述转动。

33、轴47的另一端的贯通孔45A。0075另一方面,如图31、图32及图42所示那样,风路切换板50具有以大致曲柄状连接的第1第3段5153。第1段51当打开了排气通风路EF时抵接在垂直分隔壁15A,关闭旁通通风路BF的流入口IO参照图1及图2,当关闭了排气通风路EF时,关闭第2副通风路EF2参照图1的流入口。0076另外,第2段52呈框状,与该第1段51形成规定角度地连接于该第1段51,当打开排气通风路EF时,打开第1副通风路EF1参照图1。在该第2段52的高度方向的下端及上端设置凸缘52A、52B,当打开排气通风路EF时,该第2段52的开口部52C成为第1副通风路EF1的一部分。0077第3段。

34、53与第2段52形成规定角度地连设在该第2段52,当打开排气通风路EF时,第3段53位于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的下游侧,当关闭排气通风路EF时,关闭第1副通风路EF1参照图1。该第3段53由连设在第2段52的第1部分53A和连在第1部分53A的第2部分53B构成。0078在第1部分53A的高度方向的下端及上端设置凸缘53A、53B,在各凸缘53A、53B形成用于插入上述转动轴47参照图41的贯通孔53C。第1部分53A借助于转动轴47枢装在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另外,在该第1部分53A还形成连接弹簧等弹性构件55的另一端的2个安装孔53D、53D及连接后述的连杆构件的一端的2个安装孔53E、53。

35、E参照图42。0079另一方面,第3段53的第2部分53B与第1部分53A构成规定角度地与该第1部分53A相连,当关闭排气通风路EF时,与第1部分53A一起关闭第1副通风路EF1参照图1。第2部分53B的面积比第1段51的面积小。0080具有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及风路切换板50的风路切换装置60,在运算控制部65参照图1或图2的控制下进行动作,由从后述的驱动机构施加的驱动力使风路切换板50朝规定方向转动,将室内空气的流路选择为旁通通风路BF及排气通风路EF中的任一个。下面参照图51图62详细说明风路切换装置60的配置及动作。0081图51为概略地表示关闭了旁通通风路时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

36、切透视图,图52为概略地表示关闭了旁通通风路时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俯视图。图61为概略地表示打开了旁通通风路时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透视图,图62为概略地表示打开了旁通通风路时的风路切换装置的局部剖切俯视图。0082如图51及图52所示,风路切换装置60的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大致沿排气通风路EF的气流方向配置在该排气通风路EF中的与旁通通风路BF的分支点附近,具体地说,配置在分支点的下游侧。这样,排气通风路EF局部地分成作为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更处于旁通通风路BF侧的区域的第1副通风路EF1、和作为比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更从旁通通风路BF离开的一侧的区域的第2副通风路EF2。0083风。

37、路切换板50能够自由转动地保持在上述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若作为通风路而选择排气通风路EF,则在来自驱动机构DM的驱动力的作用下朝箭头A方向转动,该驱动机构DM具有上述弹性构件55、齿轮马达等驱动器57及连接该驱动器57与第3段53的连说明书CN101978223ACN101978228A8/9页11接杆等连杆构件59。结果,第1段51关闭旁通通风路BF的流入口IO,第2段52的开口部52C位于第1副通风路EF1内,第3段53位于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的下游侧。流入到了第1副通风路EF1的室内空气流过第2段52的开口部52C,所以,第1副通风路EF1不关闭。0084在选择排气通风路EF时,驱动器。

38、57处于停止状态,但弹性构件55参照图52利用其弹性力将第3段53向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侧拉近。因此,风路切换板50朝箭头A方向转动。即,即使不从驱动器57向风路切换板50施加驱动力,也可由弹性构件55的弹性力使风路切换板50朝箭头A方向转动。0085另一方面,如图61及图62所示,若作为通风路而选择旁通通风路BF,则由来自驱动机构DM的驱动力使风路切换板50朝箭头B方向转动。结果,第1段51的前端部紧密接触在垂直分隔壁15B上,关闭第2副通风路EF2,第2段52的开口部52C与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重叠,第3段53关闭第1副通风路EF1。0086当选择旁通通风路BF时驱动器57动作,克服弹性构。

39、件55参照图62的弹性力将连杆构件59向驱动器57侧拉近。因此,从驱动器57通过连杆构件59向风路切换板50施加拉伸力,第3段53被向驱动器57侧拉近,风路切换板50朝箭头B方向转动。此时,第2段52的开口部52C例如参照图51大致与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重叠,所以,在第1副通风路EF1处的压力损失受到抑制。0087在风路切换板50转动时,在第1段51及第3段53上分别施加风压。然而,由于第1段51的面积比第3段53的第2部分53B的面积大,所以,若风路切换板50从垂直分隔壁15A侧朝箭头B方向转动某种程度,则在第1段51的背面位于旁通通风路BF的流入口IO侧的面施加的风压比施加在第2部分53B。

40、的风压大,风路切换板50自己朝B方向转动。因此,即使将驱动器57小型化,也能够使风路切换板50朝箭头B方向转动。0088虽然省略了图示,但热交换换气装置70的箱体20具有规定形状的盖部,在该盖部的下面形成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的上端部紧密接触的凸部,当打开旁通通风路BF时第1段51的上端部从热交换单元25参照图1或图2侧紧密接触的凸部,及当打开旁通通风路BF时第3段53的上端部除由风路切换板保持部40覆盖的区域外从室内空气吸入口5A侧紧密接触的凸部。当打开旁通通风路BF时由形成于上述盖部的下面的3个凸部、第1段51、第3段53关闭排气通风路EF。0089如上述那样,风路切换装置60由风路切换板保。

41、持部40将排气通风路EF局部地分成第1副通风路EF1和第2副通风路EF2,当打开排气通风路EF时,由风路切换板50的第1段51关闭旁通通风路BF的流入口IO,当关闭排气通风路EF时由上述第1段51关闭第2副通风路EF2,所以,能够使旁通通风路BF的流入口IO的面积缩小为与第2副通风路EF2的面积相同程度。0090即使局部地分成第1副通风路EF1和第2副通风路EF2的部位的排气通风路EF的截面积与以往为相同程度,也能够减小旁通通风路BF处的流入口IO的面积,所以,能够减小在风路切换板50中直接与风路关闭相关的区域的面积,能够减小在风路切换时施加在风路切换板50上的风压。另外,能够在使风路切换板5。

42、0转动时将施加在第1段51或第3段53上的风压用作驱动力的一部分,所以,也容易使驱动器57小型化。因此,在风路切换装置60中,容易实现其小型化及低噪音化,即使在使用了该风路切换装置60的热交换换气装置70也容易实现小型化及低噪音化。说明书CN101978223ACN101978228A9/9页120091以上,列举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及热交换换气装置,但如上述那样,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方式。即使对风路切换装置中的风路切换板保持部的形状、风路切换板中的段的数量及各个段的形状进行各种变更,也能够获得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风路切换装置同样的功能。0092例如在用实施方式说明的风路切换装置中。

43、,风路切换板中的第3段被分成第1部分和第2部分,但也可由1个部分构成第3段,或由3个以上的部分构成第3段。0093另外,热交换换气装置中的风路切换装置以外的构成只要能从排气通风路分支旁通通风路,则能够进行适当变更。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及热交换换气装置分别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修饰、组合等。0094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0095本发明的风路切换装置能够适用于具有第1通风路和从该第1通风路分支的第2通风路的各种设备。另外,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能够用作进行热交换换气和普通换气的家庭用或业务用的热交换换气装置。说明书CN101978223ACN101978228A1/6页13图1说明书附图CN101978223ACN101978228A2/6页14图2说明书附图CN101978223ACN101978228A3/6页15图31图32说明书附图CN101978223ACN101978228A4/6页16图41图42图51说明书附图CN101978223ACN101978228A5/6页17图52图61说明书附图CN101978223ACN101978228A6/6页18图62说明书附图CN101978223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供热;炉灶;通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