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腈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1277152 上传时间:2018-04-12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978.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156268.9

申请日:

2008.09.28

公开号:

CN101367784A

公开日:

2009.02.1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的生效IPC(主分类):C07D 307/80合同备案号:2016320000142让与人: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受让人:李明发明名称:丙烯腈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申请日:20080928申请公布日:20090218授权公告日:20120530许可种类:普通许可备案日期:20160504|||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的注销IPC(主分类):C07D 307/80合同备案号:2013320000773让与人: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受让人:胡志全解除日:20160405|||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的生效IPC(主分类):C07D 307/80合同备案号:2013320000773让与人: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受让人:胡志全发明名称:丙烯腈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申请日:20080928申请公布日:20090218授权公告日:20120530许可种类:普通许可备案日期:20131118|||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C07D307/80; C07D231/16; C07F9/09; A01N43/08; A01N43/56; A01P7/00

主分类号:

C07D307/80

申请人:

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 丽; 张湘宁; 马亚芳; 马海军; 曾 霞; 郭丽琴; 施娟娟; 李长乐; 王 娜; 倪珏萍

地址:

210019江苏省南京市螺丝桥8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夏 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丙烯腈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以该类化合物为活性成分的有害生物防治剂。所述化合物具有通式(I)所示的结构特征;该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在有碱存在的情况下,使用有机溶剂在-10℃至150℃条件下使苯并呋喃酰氯或吡唑酰氯和取代苯乙腈反应,得到的中间体与酰氯反应,分离(I)即可;该化合物可作为活性成分制备有害生物防治剂。该化合物对有害昆虫和螨类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具有高活性、低用量和安全性好的优点。

权利要求书

1: 通式(I)表示的丙烯腈类化合物, 其中, A表示取代苯并呋喃基或取代吡唑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C 1 -C 5 烷基,C 1 -C 5 卤代 烷基,C 1 -C 3 烷氧基,苯基,硝基,氰基,硫氰基,三氟甲基磺酰基或三氟甲基亚磺酰基 中的一种或几种; B表示氢,C 1 -C 4 烷基,C 1 -C 4 卤代烷基,C 2 -C 4 烷氧基烷基,芳基,被芳基取代的C 1 -C 4 烷基,C 1 -C 4 烷基磺酰基,-C(=O)T 1 ,-P(=O)T 2 T 3 或-P(=S)T 2 T 3 ,其中所述的芳基为卤素和 /或C 1 -C 4 烷基取代或非取代的苯基、苯甲酰基或苯磺酰基; T 1 表示C 1 -C 4 烷基,C 2 -C 8 链烯基,C 1 -C 6 卤代烷基,C 1 -C 4 烷氧基,被芳基取代的C 1 -C 4 烷基,被C 2 -C 4 卤代链烯基和/或C 1 -C 4 烷基取代的环丙基,被C 1 -C 4 烷氧基取代的C 1 -C 4 烷基, 被Z取代或非取代的苯基,被Z取代或非取代的苯并呋喃基或被Z取代的吡唑基;其中所述 的芳基为卤素和/或C 1 -C 4 烷基取代或非取代的苯基、苯甲酰基或苯磺酰基; T 2 或T 3 各自独立代表羟基,苯基,C 1 -C 6 烷基,C 1 -C 6 烷氧基或C 1 -C 4 烷硫基; Z选自卤素,C 1 -C 4 烷基,C 1 -C 4 卤代烷基,C 1 -C 4 烷氧基,硝基,氰基,硫氰基,羟 基,三氟甲基磺酰基或三氟甲基亚磺酰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R表示卤素,氰基,C 1 -C 5 烷基,C 1 -C 5 卤代烷基,C 1 -C 5 烷氧基,芳基或芳氧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腈类化合物,其中 A表示被C 1 -C 5 烷基取代的苯并呋喃基或取代吡唑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C 1 -C 5 烷 基,C 1 -C 5 卤代烷基,C 1 -C 3 烷氧基,苯基,硝基,氰基,硫氰基,三氟甲基磺酰基或三氟 甲基亚磺酰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B表示氢,C 1 -C 4 烷基磺酰基,被卤素和/或C 1 -C 4 烷基取代的苯磺酰基,-C(=O)T 1 或 -P(=O)T 2 T 3 ; T 1 表示C 1 -C 4 烷基,C 1 -C 6 卤代烷基,C 1 -C 4 烷氧基,被C 2 -C 4 卤代链烯基和C 1 -C 4 烷基取 代的环丙基,被C 1 -C 4 烷氧基取代的C 1 -C 4 烷基,被卤素、C 1 -C 4 烷基和/或C 1 -C 4 烷氧基取代 或非取代的苯基,被卤素和/或C 1 -C 4 烷基取代的吡唑基,被C 1 -C 4 烷基取代的苯并呋喃基; T 2 或T 3 各自独立代表C 1 -C 6 烷氧基; R表示卤素或C 1 -C 5 烷基。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丙烯腈类化合物,其结构如式(II)所示, 其中, B表示氢,C 1 -C 4 烷基磺酰基,被卤素和/或C 1 -C 4 烷基取代的苯磺酰基,-C(=O)T 1 或-P(=O)T 2 T 3 ; T 1 表示C 1 -C 4 烷基,C 1 -C 6 卤代烷基,C 1 -C 4 烷氧基,被C 2 -C 4 卤代链烯基和C 1 -C 4 烷 基取代的环丙基,被C 1 -C 4 烷氧基取代的C 1 -C 4 烷基,被卤素和/或C 1 -C 4 烷氧基取代或非 取代的苯基,被卤素和/或C 1 -C 4 烷基取代的吡唑基; T 2 或T 3 各自独立代表C 1 -C 6 烷氧基; R表示卤素或C 1 -C 5 烷基。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丙烯腈类化合物,其中 B表示氢,C 1 -C 4 烷基磺酰基,被卤素或C 1 -C 4 烷基取代的苯磺酰基,-C(=O)T 1 或 -P(=O)T 2 T 3 ; T 1 表示甲基,乙基,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苯基,甲氧基,(±)顺反-2,2-二甲 基-3-(2,2-二氯乙烯基)环丙烷基,Z-顺式-3-(2-氯-3,3,3-三氟-1-丙烯基)-2,2-二甲基环 丙烷基或1-甲基-3-乙基-4-氯-5-吡唑基; T 2 或T 3 各自独立代表乙氧基; R表示氯或叔丁基。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丙烯腈类化合物,其结构如式(III)所示, 其中, R 1 表示C 1 -C 5 烷基或苯基; R 2 表示C 1 -C 5 烷基或C 1 -C 5 卤代烷基; X表示氢,卤素,C 1 -C 3 烷基,C 1 -C 3 烷氧基,硝基,氰基,硫氰基,三氟甲基磺酰基或 三氟甲基亚磺酰基; B表示氢,C 1 -C 4 烷基磺酰基,被卤素或C 1 -C 4 烷基取代的苯磺酰基,-C(=O)T 1 或 -P(=O)T 2 T 3 ; T 1 表示C 1 -C 4 烷基,C 1 -C 6 卤代烷基,C 1 -C 4 烷氧基,被C 2 -C 4 卤代链烯基和C 1 -C 4 烷基取 代的环丙基,被C 1 -C 4 烷氧基取代的C 1 -C 4 烷基,被卤素、C 1 -C 4 烷基和/或C 1 -C 4 烷氧基取代 或非取代的苯基,被C 1 -C 4 烷基取代的苯并呋喃基; T 2 或T 3 各自独立代表C 1 -C 6 烷氧基; R表示卤素或C 1 -C 5 烷基。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丙烯腈类化合物,其中 R 1 或R 2 各自独立代表C 1 -C 5 烷基; X表示氢或卤素; B表示氢,C 1 -C 4 烷基磺酰基,被卤素或C 1 -C 4 烷基取代的苯磺酰基,-C(=O)T 1 或 -P(=O)T 2 T 3 ; T 1 表示甲基,氯甲基,乙氧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甲氧 基,乙氧基,(±)顺反-2,2-二甲基-3-(2,2-二氯乙烯基)环丙烷基,Z-顺式-3-(2-氯-3,3,3- 三氟-1-丙烯基)-2,2-二甲基环丙烷基,苯基,被卤素、甲基和/或甲氧基取代的苯基或2,3- 二氢-2,7-二甲基-6-苯并呋喃基; T 2 或T 3 各自独立代表C 1 -C 6 烷氧基; R表示卤素或C 1 -C 5 烷基。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丙烯腈类化合物,其中 R 1 表示甲基; R 2 表示甲基或乙基; X表示氢或卤素; B表示氢,C 1 -C 4 烷基磺酰基,-C(=O)T 1 或-P(=O)T 2 T 3 ; T 1 表示甲基,氯甲基,乙氧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甲氧 基,乙氧基,(±)顺反-2,2-二甲基-3-(2,2-二氯乙烯基)环丙烷基,Z-顺式-3-(2-氯-3,3,3- 三氟-1-丙烯基)-2,2-二甲基环丙烷基,苯基,被卤素、甲基和甲氧基取代的苯基,2,3-二 氢-2,7-二甲基-6-苯并呋喃基; T 2 或T 3 各自独立代表乙氧基; R表示氯或叔丁基。
8: 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腈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碱性物质存在的情况 下,使用有机溶剂在-10℃~150℃条件下,使式(IV)的酰氯与式(V)的取代苯乙腈反 应制得化合物(VI),再与式(VII)化合物反应,制得化合物(I),其反应式为: 其中,A、B和R的定义同权利要求1。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碱性物质为碱金属醇化物、碱金 属氢氧化物、碱金属碳酸盐、碱金属碳酸氢盐、有机碱或氢化钠;有机溶剂选自醇、芳烃、 醚、卤代烃、酰胺、乙腈或二甲基亚砜中的一种或几种。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碱金属醇化物为甲醇钠、乙醇 钠或叔丁醇钾;所述的碱金属氢氧化物为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所述的碱金属碳酸盐为碳 酸钠或碳酸钾;所述的碱金属碳酸氢盐为碳酸氢钠或碳酸氢钾;所述的有机碱为吡啶或三 乙胺。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醇类有机溶剂为甲醇或乙醇; 所述的芳烃类有机溶剂为苯、甲苯或二甲苯;所述的醚类有机溶剂为乙醚、四氢呋喃或二 恶烷;所述的卤代烃类有机溶剂为二氯甲烷、氯仿或二氯乙烷;所述的酰胺类有机溶剂为 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乙酰胺。
12: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温度为0℃到有机溶剂沸点之间。
13: 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丙烯腈类化合物作为活性成分的有害生物防治剂。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有害生物防治剂,其特征在于该有害生物防治剂是杀虫剂或 杀螨剂。

说明书


丙烯腈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涉及一种新型的丙烯腈类化合物,本发明还涉及该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以该类化合物为活性成分的有害生物防治剂。本发明的新型丙烯腈类化合物可作为应用于农业、园艺、畜牧业和卫生领域中的杀虫剂、杀螨剂。

    背景技术

    丙烯腈衍生物在农药的研究开发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已有很多被作为农药进行开发,日本专利JP53-92769中公开了2′-氯-3-羟基-2-(4-苯基-2-噻唑基)-肉桂腈作为杀虫剂的用途,专利WO95/29591中公开了该化合物作为水生生物粘附抑制剂的用途。日本专利JP60-11452中公开了2-(4-氯苯基)-3-(3-吡啶基)-3-氧代丙腈作为杀虫剂的用途,日本专利JP60-11401中公开了该化合物作为杀真菌剂的用途。日本专利JP2003201280公开了3-(1,3,4-三甲基吡唑-5-基)-2-(4-叔丁基苯基)-3-新戊酰氧基丙烯腈具有优异的杀虫(菌)活性。

    由于杀虫剂的长期使用,使得一些有害生物产生了严重的抗性,通常难以用常规的杀虫剂来消除;而且,由于某些杀虫剂的毒性大,且易于在不分解的情况下长期残留,从而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因此,长久以来都期望研制高效、低毒的和低残留的杀虫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针对各种害虫和害螨具有优良防治效果,并具有高活性、低用量和安全性好等特点的一类新化合物,以满足作物保护对高效安全杀虫剂或杀螨剂的需求。为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了一种丙烯腈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以该类化合物为活性成分的有害生物防治剂。所述化合物具有通式(I)所示的结构特征,其中A表示苯并呋喃基或吡唑基;B表示烷基羰基等取代基;R表示氢、卤素、C1-C4烷基等;该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在有碱存在的情况下,使用有机溶剂在-10℃至150℃条件下使苯并呋喃酰氯或吡唑酰氯和取代苯乙腈反应,得到的中间体与酰氯反应,分离(I)即可;该化合物可作为活性成分制备有害生物防治剂。该化合物对有害昆虫和螨类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具有高活性、低用量和安全性好的优点。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以上述化合物为活性成分的有害生物防治剂。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

    通式(I)表示的丙烯腈类化合物,

    其中,

    A表示取代苯并呋喃基或取代吡唑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C1-C5烷基,C1-C5卤代烷基,C1-C3烷氧基,苯基,硝基,氰基,硫氰基,三氟甲基磺酰基或三氟甲基亚磺酰基中的一种或几种;A优选表示被C1-C5烷基取代的苯并呋喃基或取代吡唑基,其中取代基选自卤素,C1-C5烷基,C1-C5卤代烷基,C1-C3烷氧基,苯基,硝基,氰基,硫氰基,三氟甲基磺酰基或三氟甲基亚磺酰基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所述的苯并呋喃和吡唑包括氢化苯并呋喃和氢化吡唑。

    B表示氢,C1-C4烷基,C1-C4卤代烷基,C2-C4烷氧基烷基,芳基,被芳基取代的C1-C4烷基,C1-C4烷基磺酰基,-C(=O)T1,-P(=O)T2T3或-P(=S)T2T3,其中所述的芳基为卤素和/或C1-C4烷基取代或非取代的苯基、苯甲酰基或苯磺酰基;B优选表示氢,C1-C4烷基磺酰基,被卤素和/或C1-C4烷基取代的苯磺酰基,-C(=O)T1或-P(=O)T2T3;

    T1表示C1-C4烷基,C2-C8链烯基,C1-C6卤代烷基,C1-C4烷氧基,被芳基取代的C1-C4烷基,被C2-C4卤代链烯基和/或C1-C4烷基取代的环丙基,被C1-C4烷氧基取代的C1-C4烷基,被Z取代或非取代的苯基,被Z取代或非取代的苯并呋喃基或被Z取代的吡唑基;其中所述的芳基为卤素和/或C1-C4烷基取代或非取代的苯基、苯甲酰基或苯磺酰基;T1优选表示C1-C4烷基,C1-C6卤代烷基,C1-C4烷氧基,被C2-C4卤代链烯基和C1-C4烷基取代的环丙基,被C1-C4烷氧基取代的C1-C4烷基,被卤素、C1-C4烷基和/或C1-C4烷氧基取代或非取代的苯基,被卤素和/或C1-C4烷基取代的吡唑基,被C1-C4烷基取代的苯并呋喃基;

    T2或T3各自独立代表羟基,苯基,C1-C6烷基,C1-C6烷氧基或C1-C4烷硫基;T2或T3优选各自独立代表C1-C6烷氧基;

    Z选自卤素,C1-C4烷基,C1-C4卤代烷基,C1-C4烷氧基,硝基,氰基,硫氰基,羟基,三氟甲基磺酰基或三氟甲基亚磺酰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R表示卤素,氰基,C1-C5烷基,C1-C5卤代烷基,C1-C5烷氧基,芳基或芳氧基;其中所述的芳基为卤素和/或C1-C4烷基取代或非取代的苯基、苯甲酰基或苯磺酰基;R优选表示卤素或C1-C5烷基。

    具体来讲,本发明优选式(II)和式(III)这两类化合物,式(II)的结构如下所示:

    其中,

    B表示氢,C1-C4烷基磺酰基,被卤素和/或C1-C4烷基取代的苯磺酰基,-C(=O)T1或-P(=O)T2T3;B进一步优选氢,C1-C4烷基磺酰基,被卤素或C1-C4烷基取代的苯磺酰基,-C(=O)T1或-P(=O)T2T3;

    T1表示C1-C4烷基,C1-C6卤代烷基,C1-C4烷氧基,被C2-C4卤代链烯基和C1-C4烷基取代的环丙基,被C1-C4烷氧基取代的C1-C4烷基,被卤素和/或C1-C4烷氧基取代或非取代的苯基,被卤素和/或C1-C4烷基取代的吡唑基;T1进一步优选表示甲基,乙基,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苯基,甲氧基,(±)顺反-2,2-二甲基-3-(2,2-二氯乙烯基)环丙烷基,Z-顺式-3-(2-氯-3,3,3-三氟-1-丙烯基)-2,2-二甲基环丙烷基或1-甲基-3-乙基-4-氯-5-吡唑基;

    T2或T3各自独立代表C1-C6烷氧基;T2或T3进一步优选各自独立代表乙氧基;

    R表示卤素或C1-C5烷基;R进一步优选氯或叔丁基。

    式(III)化合物的结构如下所示:

    其中,

    R1表示C1-C5烷基或苯基;R2表示C1-C5烷基或C1-C5卤代烷基;R1或R2优选各自独立代表C1-C5烷基;

    X表示氢,卤素,C1-C3烷基,C1-C3烷氧基,硝基,氰基,硫氰基,三氟甲基磺酰基或三氟甲基亚磺酰基;X优选表示氢或卤素;

    B表示氢,C1-C4烷基磺酰基,被卤素或C1-C4烷基取代的苯磺酰基,-C(=O)T1或-P(=O)T2T3;B优选表示氢,C1-C4烷基磺酰基,被卤素或C1-C4烷基取代的苯磺酰基,-C(=O)T1或-P(=O)T2T3;

    T1表示C1-C4烷基,C1-C6卤代烷基,C1-C4烷氧基,被C2-C4卤代链烯基和C1-C4烷基取代的环丙基,被C1-C4烷氧基取代的C1-C4烷基,被卤素、C1-C4烷基和/或C1-C4烷氧基取代或非取代的苯基,被C1-C4烷基取代的苯并呋喃基;T1优选表示甲基,氯甲基,乙氧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甲氧基,乙氧基,(±)顺反-2,2-二甲基-3-(2,2-二氯乙烯基)环丙烷基,Z-顺式-3-(2-氯-3,3,3-三氟-1-丙烯基)-2,2-二甲基环丙烷基,苯基,被卤素、甲基和/或甲氧基取代的苯基或2,3-二氢-2,7-二甲基-6-苯并呋喃基;

    T2或T3各自独立代表C1-C6烷氧基;T2或T3优选各自独立代表C1-C6烷氧基;

    R表示卤素或C1-C5烷基,R优选表示卤素或C1-C5烷基。

    式(III)化合物最优选基团为:

    R1表示甲基;R2表示甲基或乙基;X表示氢或卤素;B表示氢,C1-C4烷基磺酰基,-C(=O)T1或-P(=O)T2T3;T1表示甲基,氯甲基,乙氧基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甲氧基,乙氧基,(±)顺反-2,2-二甲基-3-(2,2-二氯乙烯基)环丙烷基,Z-顺式-3-(2-氯-3,3,3-三氟-1-丙烯基)-2,2-二甲基环丙烷基,苯基,被卤素、甲基和甲氧基取代的苯基,2,3-二氢-2,7-二甲基-6-苯并呋喃基;T2或T3各自独立代表乙氧基;R表示氯或叔丁基。

    当取代基B是氢原子时,式(I)化合物以如下所示的互变异构体形式存在:

    所述的丙烯腈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本发明的由通式(I)表示的丙烯腈类化合物是一类新型化合物,所述化合物可根据以下的反应过程合成制得:

    其中,取代基A、B、R与通式(I)中的定义相同。

    根据上述反应方程式,在一种碱性物质存在的情况下,使式(IV)的酰氯与式(V)的取代苯乙腈反应制得本发明化合物(VI),再与式(VII)的酰氯、磺酰氯、磷酰氯等反应,制得本发明化合物(I)。所述反应优选使用有机溶剂在-10℃至150℃条件下进行,其优选反应温度是0℃和溶剂沸点之间。反应底物可以使用的碱量为0.05至10当量,优选0.05至3当量。

    所述的碱性物质包括碱金属醇化物(如甲醇钠、乙醇钠和叔丁醇钾),碱金属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碱金属碳酸盐(如碳酸钠和碳酸钾),碱金属碳酸氢盐(如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钾),有机碱(如吡啶和三乙胺)以及氢化钠。

    所述有机溶剂是对反应无直接影响的任何惰性溶剂,包括低级醇(如甲醇和乙醇);芳烃(如苯、甲苯、二甲苯);醚(如乙醚、四氢呋喃、1,4-二恶烷);卤代烃(如二氯甲烷、氯仿、二氯乙烷);酰胺(如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乙腈、二甲基亚砜以及上述溶剂的混合溶剂。

    为了在反应后分离式(VI)所示的化合物,在使用可溶于水的有机溶剂的情况下,先减压脱除有机溶剂,向残余物中加水,用酸中和成酸性,然后过滤、烘干,或用不溶于水的芳烃、卤代烃或酯类溶剂萃取酸性液,并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所得到的萃取液,再用无水硫酸钠或无水硫酸镁对有机相进行干燥,然后减压脱除有机溶剂;分离目标化合物(I)的方法是在使用可溶于水的有机溶剂的情况下,先减压脱除有机溶剂,向残余物中加水,用不溶于水的芳烃、卤代烃或酯类溶剂萃取所述的残余物,并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所得到的萃取液,再用无水硫酸钠或无水硫酸镁对有机相进行干燥,然后减压脱除有机溶剂;当使用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时,则在所得反应混合物中依次加水和饱和食盐水洗涤,有机相干燥后减压脱溶;对得到的残余物可通过重结晶或柱层析法进行提纯处理,从而得到由通式(I)表示的目标化合物。不溶于水的芳烃是苯、甲苯或二甲苯,卤代烃是氯仿、二氯甲烷或二氯乙烷,酯类是乙酸乙酯。

    作为中间体的由通式(IV)表示的酰氯,可采用已知方法,例如在Bull.Soc.Chim.France,293(1996)和US4,950,668以及CN1313276A中所述的方法合成制得。

    作为中间体的由通式(V)表示的取代苯乙腈,可采用已知方法,由相应的苄基卤与合适的氰化试剂反应制得。

    丙烯腈类化合物作为活性成分的有害生物防治剂:

    由通式(I)表示的本发明化合物对昆虫或螨类具有优良的防治活性,因而本发明的化合物可用作农业、园艺方面的杀虫剂、杀螨剂的活性成分。所述的昆虫有同翅目害虫如叶蝉、飞虱、蚜虫、粉虱等;半翅目害虫如蝽类、蝽象等;鳞翅目害虫如棉铃虫、甜菜夜蛾、小菜蛾、菜青虫、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等;双翅目害虫如家蝇和淡色库蚊等;直翅目和鞘翅目等害虫,及蜱螨目如二斑叶螨、朱砂叶螨和柑桔红蜘蛛等。当然,本发明的化合物可防治的害虫和害螨不限于上述举例的范围。

    当由通式(I)表示的本发明的化合物用作农业、园艺和花卉栽培领域的杀虫剂、杀螨剂时,可单独使用,或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农药助剂加工成乳油、粉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颗粒剂、水分散性粒剂和水乳剂等。

    常用的农药助剂包括固体载体,如粘土、高岭土、滑石、硅藻土、硅石、碳酸钙、蒙脱土、膨润土、淀粉和阿拉伯树胶;液体载体,如水;有机溶剂如甲苯、二甲苯、环己烷、甲醇、丁醇、乙二醇、丙酮、二甲基甲酰胺、乙腈、二甲亚砜、动物和植物油及脂肪酸;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如乳化剂和分散剂,包括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表面活性剂;其它助剂,如湿润剂、增稠剂和崩解剂等。

    由通式(I)表示的本发明的化合物用作杀虫剂、杀螨剂中的活性成分时,在所述杀虫剂、杀螨剂中的含量可在0.1%至99.5%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并可根据制剂形式和施用方法确定适当的活性成分含量。通常,在粉剂中含有0.5%至20%(重量百分比,下同)所述的活性成分,优选其含量为1%至10%;在可湿性粉剂中含有1%至90%的活性成分,优选其含量为10%至80%;在乳油中含有1%至90%的活性成分,优选其含量为10%至40%。

    例如,对于所述乳油,可将作为活性成分的本发明化合物与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等进行均匀混合而制成,使用时可用水稀释到指定浓度。对于所述可湿性粉剂,可将作为活性成分的本发明化合物、固体载体和表面活性剂等混合并进行粉碎而制成,使用时用水进行稀释。对于所述粉剂,可将作为活性成分的本发明化合物和固体载体等一起混合,所得混合物可直接使用。当然,制剂的加工方法绝不限于上述内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所述活性成分和使用目的等,选择合适的方法。

    除了作为活性成分的由通式(I)表示的所述化合物之外,本发明的杀虫剂、杀螨剂可包含其它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昆虫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土壤改良剂等任何适用的活性成分。

    对于本发明的杀虫剂、杀螨剂的使用,可选择常用的施药方法,如茎叶喷雾、水面施用、土壤处理和种子处理等。例如,当采用茎叶喷雾时,作为活性成分的由通式(I)表示的化合物的可使用浓度范围为1至1000ppm,优选浓度为1至500ppm。

    本发明公开的新型丙烯腈类化合物对有害昆虫和螨类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因此该化合物可用于制备农业、园艺和花卉栽培领域的杀虫剂、杀螨剂,具有高活性、低用量和安全性好的优点(详见试验例数据)。此外,该化合物还可用于制备林业、畜牧业、仓贮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有害生物防治剂。本发明公开的制备方法简单可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对本发明的进一步了解,下面提供的实施例对其做了更详细的说明。这些实施例仅供叙述而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或实施原则。

    实施例1:2-(4-叔丁基苯基)-3-(2,3-二氢-2,7-二甲基-6-苯并呋喃基)-3-羟基丙烯腈的合成

    在50℃下,将5.0g4-叔丁基苯乙腈溶于15ml THF所形成的溶液逐滴加入3.0g50%氢化钠在50ml THF中所形成的悬浮液中,将生成产物搅拌30分钟后,在50℃下,再将6.5g2,3-二氢-2,7-二甲基-6-苯并呋喃酰氯溶于15ml THF所形成的溶液逐滴加入其中,然后,在室温下,搅拌过夜。将反应混合物减压脱溶后倒入水中,加入5.0g盐酸搅拌30分钟,用100ml氯仿萃取,有机层经饱和食盐水洗涤并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减压脱溶,得到6.5g棕色粘稠物。

    实施例2:2-(4-叔丁基苯基)-3-(2,3-二氢-2,7-二甲基-6-苯并呋喃基)-3-异丁酰氧基丙烯腈的合成

    将0.5g异丁酰氯和5ml氯仿组成的溶液,在搅拌和冰水浴冷却下缓慢滴加到由1.0g2-(4-叔丁基苯基)-3-(2,3-二氢-2,7-二甲基-6-苯并呋喃基)-3-羟基丙烯腈、0.6g三乙胺和20ml氯仿组成的混合液中。滴加完毕后,使反应混合物升温到30℃左右,并在此温度下继续搅拌,色谱跟踪至反应物基本转化完全,约需5-6小时。将所得到的反应混合物倒入水中(30ml),静置分层。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并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脱溶,残余物即为标题化合物(表1中化合物No.6),重1.05g,棕色粘稠物。

    实施例3:

    根据实施例2所述的方法,采用相应的酰氯、磺酰氯、磷酰氯和实施例1制备的2-(4-叔丁基苯基)-3-(2,3-二氢-2,7-二甲基-6-苯并呋喃基)-3-羟基丙烯腈合成制备表1所述的其它丙烯腈类化合物。如将乙酰氯与实施例1所得化合物反应制备No.1化合物;将异戊酰氯与实施例1所得化合物反应制备No.2化合物;将苯甲酰氯与实施例1所得化合物反应制备No.3化合物;(±)顺反-2,2-二甲基-3-(2,2-二氯乙烯基)环丙烷基甲酰氯与实施例1所得化合物反应制备No.4化合物;丙酰氯与实施例1所得化合物反应制备No.5化合物;叔戊酰氯与实施例1所得化合物反应制备No.7化合物;甲基磺酰氯与实施例1所得化合物反应制备No.8化合物。

    实施例4:2-(4-氯苯基)-3-(1-甲基-3-乙基-4-氯吡唑-5-基)-3-羟基丙烯腈的合成

    在50℃下,将6.0g4-氯苯乙腈溶于15ml THF所形成的溶液逐滴加入3.9g50%氢化钠在60ml THF中所形成的悬浮液中,将生成产物搅拌30分钟后,在50℃下,再将8.0g1-甲基-3-乙基-4-氯-5-吡唑酰氯溶于15ml THF所形成的溶液逐滴加入其中,然后,在室温下,搅拌过夜。将反应混合物减压脱溶后倒入水中,加入5.0g盐酸搅拌30分钟,过滤,水洗,红外灯烘干,得到8.2g灰白色固体,熔点157~159℃。

    实施例5:2-(4-氯苯基)-3-(1-甲基-3-乙基-4-氯吡唑-5-基)-3-异戊酰氧基丙烯腈的合成

    将新制备的0.5g异戊酰氯和5ml氯仿组成的溶液,在搅拌和冰水浴冷却下缓慢滴加到由1.0g 2-(4-氯苯基)-3-(1-甲基-3-乙基-4-氯吡唑-5-基)-3-羟基丙烯腈、0.6g三乙胺和20ml氯仿组成的混合液中。滴加完毕后,使反应混合物升温到30℃左右,并在此温度下继续搅拌,色谱跟踪至反应物基本转化完全,约需5-6小时。将所得到的反应混合物倒入水中(30ml),静置分层。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并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减压脱溶,残余物即为标题化合物(表2中化合物No.10),重1.1g,棕色粘稠物。

    实施例6:

    根据实施例5所述的方法,采用相应的酰氯、磺酰氯、磷酰氯和实施例4制备的2-(4-氯苯基)-3-(1-甲基-3-乙基-4-氯吡唑-5-基)-3-羟基丙烯腈或同实施例4相同的方法制备的2-(4-叔丁基苯基)-3-(1-甲基-3-乙基-4-氯吡唑-5-基)-3-羟基丙烯腈(以4-叔丁基苯乙腈与1-甲基-3-乙基-4-氯-5-吡唑酰氯反应)、2-(4-叔丁基苯基)-3-(1-甲基-3-乙基-4-溴吡唑-5-基)-3-羟基丙烯腈(以4-叔丁基苯乙腈与1-甲基-3-乙基-4-溴-5-吡唑酰氯反应)、2-(4-叔丁基苯基)-3-(1-甲基-3-甲基-4-溴吡唑-5-基)-3-羟基丙烯腈(以4-叔丁基苯乙腈与1-甲基-3-甲基-4-溴-5-吡唑酰氯反应)、2-(4-叔丁基苯基)-3-(1-甲基-3-乙基吡唑-5-基)-3-羟基丙烯腈(以4-叔丁基苯乙腈与1-甲基-3-乙基-5-吡唑酰氯反应)等合成制备表2所述的其它丙烯腈类化合物。

    以乙酰氯与实施例4所得化合物反应制备化合物No.9;以丙酰氯与实施例4所得化合物反应制备化合物No.11;以叔戊酰氯与实施例4所得化合物反应制备化合物No.12;以甲基磺酰氯与实施例4所得化合物反应制备化合物No.13;以(±)顺反-2,2-二甲基-3-(2,2-二氯乙烯基)环丙烷基甲酰氯与实施例4所得化合物反应制备化合物No.14;以异丁酰氯与实施例4所得化合物反应制备化合物No.15;以苯甲酰氯与实施例4所得化合物反应制备化合物No.16;以乙氧基甲酰氯与实施例4所得化合物反应制备化合物No.17;以对氯苯甲酰氯与实施例4所得化合物反应制备化合物No.18;以间甲氧基苯甲酰氯与实施例4所得化合物反应制备化合物No.19;以二乙氧基磷酰氯与实施例4所得化合物反应制备化合物No.20;以二乙氧基磷酰氯与2-(4-叔丁基苯基)-3-(1-甲基-3-乙基-4-氯吡唑-5-基)-3-羟基丙烯腈反应制备化合物No.21;以二乙氧基磷酰氯与2-(4-叔丁基苯基)-3-(1-甲基-3-乙基-4-溴吡唑-5-基)-3-羟基丙烯腈反应制备化合物No.22;以二乙氧基磷酰氯与2-(4-叔丁基苯基)-3-(1-甲基-3-甲基-4-溴吡唑-5-基)-3-羟基丙烯腈反应制备化合物No.23;以乙酰氯与2-(4-叔丁基苯基)-3-(1-甲基-3-乙基-4-氯吡唑-5-基)-3-羟基丙烯腈反应制备化合物No.24;以二乙氧基磷酰氯与2-(4-叔丁基苯基)-3-(1-甲基-3-乙基吡唑-5-基)-3-羟基丙烯腈反应制备化合物No.25;以乙酰氯与2-(4-叔丁基苯基)-3-(1-甲基-3-乙基吡唑-5-基)-3-羟基丙烯腈反应制备化合物No.26。

    各标题化合物的核磁数据见表3。

                                表1

                               表2

    表3

     化合物No.   1HNMR(CDCl3)δ  1 E:1.35(s,9H),1.50(d,3H,J=6.6Hz),1.95(s,3H),2.28(s,3H),2.84(m,1H),3.28(m,1H),4.96(m,1H),7.06-7.51(m,6H)                                                                                                                  Z:1.26(s,9H),1.46(d,3H,J=6.6Hz),2.11(s,3H),2.28(s,3H),2.84(m,1H),3.28(m,1H),4.96(m,1H),7.06-7.51(m,6H)                                     21.02(d,6H,J=6.6Hz),1.34(s,9H),1.43(d,3H,J=6.6Hz),2.19(d,2H,J=6.6Hz),2.35(s,3H),2.47(m,1H),2.84(m,1H),3.28(m,1H),4.96(m,1H),                 7.08-7.59(m,6H)                                                                   31.34(s,9H),1.43(d,3H,J=6.6Hz),2.35(s,3H),2.84(m,1H),3.28(m,1H),                                                                           4.96(m,1H),6.81-8.19(m,11H)                                              41.06(d,1H,J=8.1Hz),1.11(s,6H),1.34(s,9H),1.43(d,3H,J=6.6Hz),   1.51(q,1H,J=8.7Hz),2.35(s,3H),2.84(m,1H),3.28(m,1H),4.96(m,1H),5.63(d,1H,J=9.0Hz),6.81-7.44(m,6H)                                     51.09(t,3H,J=8.7Hz),1.34(s,9H),1.43(d,3H,J=6.6Hz),2.27(q,2H,J=8.7Hz),                                                                                  2.35(s,3H),2.84(m,1H),3.28(m,1H),4.96(m,1H),7.05-7.67(m,6H)               61.16(d,6H,J=6.6Hz),1.34(s,9H),1.43(d,3H,J=6.6Hz),2.35(s,3H),2.74(m,1H),                                                                                     2.84(m,1H),3.28(m,1H),4.96(m,1H),7.00~7.67(m,6H)                             71.24(s,9H),1.34(s,9H),1.43(d,3H,J=6.6Hz),2.35(s,3H),2.84(m,1H),

     3.28(m,1H),4.96(m,1H),6.96~7.56(m,6H) 81.30(s,9H),1.43(d,3H,J=6.6Hz),2.29(s,3H),2.92(s,1H),2.84(m,1H),                                                                           3.28(m,3H),4.96(m,1H),6.96~7.56(m,6H)                                  9 E:1.28(t,3H,J=7.5Hz),2.20(s,3H),2.95(q,2H,J=7.5Hz),4.01(s,3H),7.11~7.55(m,4H)                                                                                                                                     Z:1.21(t,3H,J=7.5Hz),2.29(s,3H),2.64(q,2H,J=7.5Hz),3.86(s,3H),7.11~7.55(m,4H)                                                              10  E:0.90(d,6H,J=6.6Hz),1.27(t,3H,J=7.5Hz),2.20(m,1H),2.42(d,2H,J=6.6Hz),2.63(q,2H,J=7.5Hz),3.98(s,3H),7.07~7.54(m,4H)                                                                                                                     Z:1.02(d,6H,J=6.6Hz),1.23(t,3H,J=7.5Hz),2.24(m,1H),2.47(d,2H,J=6.6Hz),2.59(q,2H,J=7.5Hz),3.38(s,3H),7.07~7.54(m,4H)                                  111.13~1.29(m,6H),2.38(q,2H,J=6.6Hz),2.62(q,2H,J=7.5Hz),3.98(s,3H),                                                                              7.07~7.32(m,4H)                                                             121.21~1.29(m,12H),2.68(q,2H,J=7.5Hz),4.00(s,3H),7.28~7.62(m,4H)  131.24(t,3H,J=7.5Hz),2.62(q,2H,J=7.5Hz),2.98(s,3H),3.87(s,3H),                                                                        7.09~8.05(m,4H)                                                         141.07~1.36(m,10H),1.67(q,1H,J=8.7Hz),2.65(q,2H,J=7.5Hz),3.97(s,3H),                                                                               5.63(d,1H,J=9.0Hz),7.20~7.57(m,4H)                                         151.17~1.34(m,9H),2.60(q,2H,J=7.5Hz),3.40(m,1H),3.996(s,3H),                                                                     7.30~7.56(m,4H)                                                    161.25(t,3H,J=7.5Hz),2.65(q,2H,J=7.5Hz),4.05(s,3H),7.37~8.18(m,9H)    17  E:1.20~1.39(m,6H),2.93(q,2H,J=7.5Hz),3.90(s,3H),4.21(q,2H,J=6.6Hz),7.09~7.99(m,4H)                                                                                                                                                 Z:1.20~1.39(m,6H),2.63(q,2H,J=7.5Hz),3.90(s,3H),4.31(q,2H,J=6.6Hz),7.09~7.99(m,4H)                                                                181.24(t,3H,J=7.5Hz),2.61(q,2H,J=7.5Hz),3.45(s,3H),7.13~8.11(m,8H)    19  E:1.25(t,3H,J=7.5Hz),2.62(q,2H,J=7.5Hz),3.88(s,3H),4.04(s,3H),7.14~7.64(m,8H)                                                                                                                                     Z:1.25(t,3H,J=7.5Hz),2.62(q,2H,J=7.5Hz),3.88(s,3H),3.47(s,3H),7.14~7.64(m,8H)                                                            20E:1.23(t,3H,J=7.5Hz),1.25(m,6H),2.97(q,2H,J=7.5Hz),3.86—4.27(m,7H),7.33—7.95(m,4H)                                                                Z:1.22(t,3H,J=7.5Hz),1.35(m,6H),2.65(q,2H,J=7.5Hz),3.86—4.27(m,7H),

     7.33—7.95(m,4H)  211.14~1.41(m,18H),2.69(q,2H,J=7.5Hz),3.92(s,3H),4.15(q,4H,J=6.6Hz),                                                                               7.02~7.73(m,4H)                                                                221.14~1.41(m,18H),2.66(q,2H,J=7.5Hz),3.96(s,3H),4.14(q,4H,J=6.6Hz),                                                                               7.27~7.88(m,4H)                                                                231.14~1.40(m,15H),2.28(s,3H),4.08(s,3H),4.24(q,4H,J=6.6Hz),                                                                     7.37~7.78(m,4H)                                                      241.22~1.35(m,12H),2.08(s,3H),2.63(q,2H,J=7.5Hz),3.29(s,3H),                                                                     7.06~7.40(m,4H)                                                      251.11~1.37(m,18H),2.66(q,2H,J=7.5Hz),3.96(s,3H),4.26(q,4H,J=6.6Hz),                                                                               6.50(s,1H),7.25~7.69(m,4H)                                                   261.22~1.35(m,12H),2.11(s,3H),2.66(q,2H,J=7.5Hz),3.96(s,3H),6.73(s,1H),                                                                                  7.27~7.50(m,4H)                                                                 

    下面将叙述以本发明化合物为活性成分的制剂例,所述的制剂例可用作农业、园艺和花卉栽培领域的杀虫剂。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以下内容。

    制剂实施例1:可湿性粉剂

    本发明化合物20份、白炭黑10份、高岭土55份、月桂醇硫酸钠10份和木质素磺酸钙5份,一起均匀混合并进行气流粉碎,得到活性成分为20%的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2:粉剂

    本发明化合物2份、白炭黑5份和高岭土93份一起均匀混合并进行粉碎,得到活性成分为2%的粉剂。

    制剂实施例3:乳油

    将本发明化合物10份溶于由40份二甲苯和35份二甲基甲酰胺组成的混和溶剂中,然后加入土温80乳化剂15份,搅拌并均匀混合得到活性成分为10%的乳油。

    制剂实施例4:悬浮剂

    本发明化合物20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5份、乙二醇15份、黄原胶1份和水49份组成的浆料,用球磨机进行湿法研磨,得到活性成分为20%的悬浮剂。

    下面将叙述以本发明化合物为活性成分的杀虫剂、杀螨剂的试验例。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以下内容。

    试验例1: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效果

    以室内连续饲养的朱砂叶螨成螨为试验对象,采用浸渍法进行杀螨效果测试。

    根据制剂实施例3的组成方式,将本发明的化合物(表1和表2中所述26个化合物)分别制成杀螨剂。用纯净水将所得到的杀螨剂乳油进行稀释,配制400mg/L的药液。在直径90mm的培养皿中放入直径约80mm的海绵片,并注满水,在海绵上再放一张同样大小的吸水纸,取平整的蚕豆叶片,背面朝上平铺在滤纸上,用毛笔挑取健康的成螨15头接到蚕豆叶片上。用镊子夹取具成螨的蚕豆叶片在药液中浸5s后放回(每一浓度重复三次)。处理后移至观察室,72h检查死活虫数,统计死亡率(以成螨不能活动为死亡标准)。

    化合物No.9、No.10、No.12.、No.14、No.17、No.21、No.23、No.24、No25和No.26在400ppm浓度下的死亡率为100%

     No.72h死亡率%No.72h死亡率%No.72h死亡率%No.72h死亡率%129.88833.891580.952289.672091001674.0023100315.35101001710024100473.711180.201875.0025100533.07121001976.0026100621.951365.532048.6378.071410021100

    试验例2:对蚕豆蚜的杀虫效果

    选择室内连续饲养的蚕豆蚜3日龄若虫,采用浸渍法进行杀虫效果测试。

    根据制剂实施例3的组成方式,将本发明的化合物(表1和表2中所述26个化合物)分别制成杀虫剂。用纯净水将所得到的杀虫剂乳油进行稀释,配制400mg/L的药液。将5头成蚜接种于30~50mm高的蚕豆苗上,24h后去除成蚜,每个蚕豆苗上约有30头左右初产若蚜,至第3天得3日龄若蚜,沿茎基部将蚕豆苗剪下,记录若蚜基数。将具若蚜的蚕豆苗在药液中浸5s后取出,插入装有清水的小瓶中培养(每一浓度重复三次)。处理后移至观察室,72h检查死活虫数,统计死亡率(以蚜虫不能活动为死亡标准)。

    化合物No.23、No.25在400ppm浓度下的死亡率为100%。

     No.72h死亡率%No.72h死亡率%No.72h死亡率%No.72h死亡率%110.54852.141513.192262.29283.29938.271618.922310031.92101.231716.962449.79401140.161810.3425100511.111232.111936.292683.01686.671338.702087.07742.86147.252178.09

    试验例3:对淡色库蚊的杀虫效果

    选择室内连续饲养的3龄幼虫,采用连续浸液法进行杀虫效果测试。

    根据制剂实施例3的组成方式,将本发明的化合物(表1和表2中所述26个化合物)分别制成杀虫剂。用纯净水将所得到的杀虫剂乳油进行稀释,配制得10mg/L的药液。捞取3龄幼虫20头,投入盛有药液的搪瓷盆中,连续浸液72h(每一浓度重复三次)。处理后移至观察室,72h检查死活虫数,统计死亡率(以幼虫不能活动为死亡标准)。

    化合物No.20、No.21、No.22、No.23和No.25在10ppm浓度下的死亡率为100%。

     No.72h死亡率%No.72h死亡率%No.72h死亡率%No.72h死亡率%172.50885.00155.0022-100245.0092.50162.5023100347.50100170245.00490.00110182.5025100580.001215.001975.00267.50675.0013020100772.50142.5021100

丙烯腈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丙烯腈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丙烯腈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丙烯腈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丙烯腈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丙烯腈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以该类化合物为活性成分的有害生物防治剂。所述化合物具有通式(I)所示的结构特征;该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在有碱存在的情况下,使用有机溶剂在-10至150条件下使苯并呋喃酰氯或吡唑酰氯和取代苯乙腈反应,得到的中间体与酰氯反应,分离(I)即可;该化合物可作为活性成分制备有害生物防治剂。该化合物对有害昆虫和螨类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具有高活性、低用量和安全性好的优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