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680041229.3
2006.10.30
CN101300149A
2008.11.05
撤回
无权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B60K 11/04公开日:20081105|||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B60K11/04; B60H1/32; B60R16/08; B62D25/08; F25B41/00; F28F9/26
B60K11/04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泉水达也; 上原智明
日本东京都
2005.11.4 JP 320893/2005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刘新宇;张会华
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器芯子支架,在散热器芯子支架(1)的车辆前方侧配置冷凝器(10),并在使冷凝器(10)的配管(30、31)的车辆侧连接端部贯穿在散热器芯子支架(1)上形成的贯通孔(8)并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状态下配设该冷凝器(10)。在散热器芯子支架(1)上设置有可在封闭了配管(30、31)与贯通孔(8)之间的间隙的状态下固定支承配管(30、31)的托架(40)。
1. 一种散热器芯子支架,在散热器芯子支架的车辆前方侧配置冷凝器,并在使上述冷凝器配管的车辆侧连接端部贯穿在散热器芯子支架上形成的贯通孔并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状态下配设该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散热器芯子支架中设置有托架,该托架可在封闭了配管与贯通孔之间的间隙的状态下固定支承该配管。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芯子支架,其特征在于,将配管弹性地固定支承于上述托架上。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器芯子支架,其特征在于,上述配管具有2根配管,上述托架通过使上述托架的上方部分以该上端侧为中心进行转动而可开口为可从下方侧插入上述配管中的一根配管,并且通过使上述托架的下方部分以该下端侧为中心进行转动而可开口为可从上方侧插入上述配管中的另一根配管。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芯子支架,其特征在于,上述托架具有从形成贯通孔的支承部分向托架的外周侧框架部分呈放射状延伸的肋,该贯通孔插入有上述配管。
散热器芯子支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汽车等的散热器支承于车身上的散热器芯子支架。 背景技术 以往,在日本特开2000-18874号公报中公开有一种散热器芯子支架,其分别在其车辆前方侧配置有冷凝器、且在其车辆侧后侧配置有散热器。在该冷凝器配管的车辆侧连接端部贯穿在散热器芯子支架上形成的贯通孔并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状态下配设该冷凝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8874号公报 但是,在以往的散热器芯子支架中,由于在贯通孔与配管之间存在有间隙,因此存在将配管的车辆侧连接端部连接于车辆侧的连接配管时配管不稳定而很费力这样的问题。 另外,上述间隙是在将冷凝器装设于散热器芯子支架上时的限制方面、或在容许冷凝器和散热器芯子支架的产品精度的误差方面所必需的间隙。 另外,在以往的散热器芯子支架中,可能存在发动机侧的热气通过上述间隙吹回到冷凝器的车辆两方侧,降低冷凝器的冷却性能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将冷凝器配管的车辆侧连接端部顺利地连接于车辆侧,并且可以防止发动机侧的热气通过配管与贯通孔之间的间隙吹回到冷凝器的车辆前方侧的散热器芯子支架。 在本发明的散热器芯子支架中,在散热器芯子支架的车辆前方侧配置冷凝器,并在使上述冷凝器配管的车辆侧连接端部贯穿在散热器芯子支架上形成的贯通孔并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状态下配设该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散热器芯子支架中设有可在封闭了配管与贯通孔之间的间隙的状态下固定支承该配管的托架。 在本发明的散热器芯子支架中,在散热器芯子支架的车辆前方侧配置冷凝器,并在使上述冷凝器配管的车辆侧连接端部贯穿在散热器芯子支架上形成的贯通孔并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状态下配设该冷凝器,在上述散热器芯子支架中设有可在封闭了配管与贯通孔之间的间隙的状态下固定支承该配管的托架,因此,可以将冷凝器配管的车辆侧连接端部顺利地连接于车辆侧,并且可以防止发动机侧的热气借助配管与贯通孔之间的间隙吹回到冷凝器的车辆前方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装设了冷凝器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器芯子支架的前方立体图。 图2是表示装设了冷凝器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散热器芯子支架的后方立体图。 图3是散热器芯子支架的前方立体图。 图4是散热器芯子支架的后方立体图。 图5是冷凝器的前方立体图。 图6是冷凝器的后方立体图。 图7是用于说明在散热器和冷凝器内部的各自的流体介质流动的模式图。 图8是冷凝器的在图5中圆A所示的范围附近的放大图。 图9是冷凝器的在图6中圆B所示的范围附近的放大图。 图10是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固定托架与配管的图,图11(A)是表示将配管固定于托架上之前的状态的图,另外,图11(B)是表示将配管固定于托架上之后的状态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托架的固定状态的前方立体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托架的固定状态的后方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D1、D2、D3、D4:分隔板(divide plate);O1、O2:开口部;P:车辆装设销;P1:输入口;P2:输出口;R1、R2、R3、R4、R5、R6:室;1:散热器芯子支架;2:一体型换热器;3:散热器芯子支架上部;4:散热器芯子支架下部;4a:固定孔;5:散热器芯子支架侧部;6:护罩(shroud)部;7a、7b:开口部;8:贯通孔;9:前照灯支架(headlamp stay);10:冷凝器;12a、12b:容器;13、20:芯部;14、21:管;15:散热片;16、17a、17b:连接管;17:储存罐;18、19:容器;21a、21b:加强件(reinforce);22:螺纹孔;23:螺钉;30、31:配管;30a、31a:车辆侧连接端部;40:托架;41、42:贯通孔;43:弹性体;43a、43b:分割体;44a、44b:铰链部;45a、45b:转动部;46:固定孔;47:孔;48:突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首先,对本实施例的散热器芯子支架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散热器芯子支架设置于汽车的车身前部,构成车身的一部分。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散热器芯子支架1具有由冷凝器和散热器构成的一体型换热器2。 如图3、图4所示,散热器芯子支架1由延伸设置于车宽方向上的散热器芯子支架上部3、与该散热器芯子支架上部3平行配置的散热器芯子支架下部4、将散热器芯子支架上部3和散热器芯子支架下部4的两端部彼此之间结合起来的左右的散热器芯子支架侧部5、5、从上述散热器芯子支架上部3、散热器芯子支架下部4、散热器芯子支架侧部5、5向车身内侧突出并形成有2个开口部O1、O2的护罩部6构成,散热器芯子支架1整体由树脂一体形成。 另外,在两散热器芯子支架侧部5、5的上端部形成有开口部7a、7b,该开口部7a、7b从车辆后方侧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吸气管道或空调的吸气管道等连接,并且,与该开口部7a相接近地在车辆上下方向形成有较长的矩形状的贯通孔8。 另外,在散热器芯子支架侧部5、5的中途部设置有向车宽方向突出的前照灯支架9、9。 另外,在散热器芯子支架下部4的左右上表面设置有固定孔4a、4a。 另外,散热器芯子支架1不限于树脂制,也可以全部由金属制,或者整体的一部分为金属制、其余的由树脂模制。 如图5、图6所示,一体型换热器2由冷凝器10与配置于该冷凝器10的车辆后方侧的散热器11构成。 冷凝器10由一对容器12a、12b和配置于该一对容器12a、12b之间的芯部13构成。 芯部13由分别穿过并固定于所对应的容器12a、12b中的多根管14和与各管14交替配置的多个散热片15构成。 另外,如图7所示,冷凝器10的容器12a的内部用分隔板D1、D2分隔形成3个室R1、R3、R6,除此之外,如图8、图9所示,借助连接器15以与室R1连通的状态设置配管30,借助连接管16和连接器15以与室R6连通的状态下设置配管31。 另一方面,容器12b的内部用分隔板D3、D4分隔形成3个室R2、R4、R5,除此之外,借助连接管17a、17b(参照图5)以与室R4、R5连通的状态设置储存罐17。 散热器11由一对容器18、19和配置于该一对容器18、19之间的芯部20构成。 在容器18的上部后表面以与该容器18内部连通的状态设有输入口P1,在容器19的下部后表面以与该容器19内部连通的状态设有输出口P2。 芯部20由分别穿过并固定于所对应的容器18、19中的多根管21和与各管交替配置且与冷凝器10共用的多个散热片15构成。另外,芯部20也可以不必与冷凝器10共用散热片15,而是分别彼此独立地设置。 另外,在一体型换热器2中用一对加强件21a、21b连接加强有芯部13、20,该一对加强件21a、21b分别穿过并固定于所对应的容器12a、12b、18、19中。 另外,在一体型换热器2的左右上下端部分别设置有向车辆上下方向突出的车辆装设销P。 如图8、图9所示,两配管30、31配设成从连接器15向车辆前方侧弯曲成大致コ字状后向车辆后方侧突出,另外,还在各车辆侧连接端部30a、30b附近安装有后述的托架40。 如图10所示,托架40由可封闭散热器芯子支架1的贯通孔8的大小的树脂制板材构成,另外在其大致中央上下分开地形成具有比各自对应的配管30、31的外径大一些的直径的贯通孔41、42,并且,在各贯通孔41、42上分别接合有由2个半圆柱形的分割体43a、43b形成的弹性体43。另外,本实施例1的弹性体由橡胶制,但也可以使用其他弹性材料。 另外,不是一定要设置弹性体43,也可以用与配管30、31的外径相同大小的直径形成贯通孔41、42。 另外,如图11(A)所示,托架40具有转动部45a、45b,该转动部45a、45b以将两分割体43a、43b分开使其开口的方式可借助薄壁的铰链部44a、44b向内外方向转动,在打开了两转动部45a、45b的状态下,将配管30、31的车辆侧连接端部30a、31a配置于各自对应的分割体43b的内侧之后,如图11(B)所示,通过关闭两转动部45a、45b而将托架40安装于配管30、31上。 此时,配管30、31与各自对应的弹性体43无间隙地紧密接触。 另外,在托架40的上部贯穿形成有圆形的固定孔46,另外在各个部分形成有多个以轻重量化为目的的有底的孔47。即,托架40形成为具有从形成贯通孔41、42的支承部分向托架40的外周侧框架部分呈放射状延伸的肋,该贯通孔41、42内插入有配管30、31。 而且,如图9所示,在托架40的转动部45a、45b的背面和其周边形成有多个突出的突起部48。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散热器芯子支架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将这样构成的一体型换热器2装设于散热器芯子支架1上时,首先,从散热器芯子支架1的车辆前方侧斜着插入安装有托架40的一体型换热器2之后,借助未图示的装配橡胶将左右下端的车辆装设销P载置于散热器芯子支架下部4的各自对应的固定孔4a内。 接着,在使一体型换热器2向车辆后方侧转动立起了的状态之后,借助未图示的装配橡胶和托架将左右上端的车辆装设销P固定于散热器芯子支架上部3。 此时,配管30、31的车辆侧连接端部30a、31a所贯穿的贯通孔8沿车辆上下方向形成为较长的长孔,因此,可以容许两配管30、31转动并避免该贯通孔8的周缘与配管30、31相接触。 接着,如图12所示,将螺钉23从托架40的固定孔46穿过并固定于散热器芯子支架1的螺纹孔22(参照图3)内,从而将托架40固定于散热器芯子支架1上。另外,托架40的固定部件不限于螺钉23,也可以采用夹具或螺栓等。 此时,利用托架40使贯通孔8与配管30、31之间的间隙呈完全封闭的状态,另外,如图13所示,使托架40背面的突起部48卡定于贯通孔8的周缘,并且将两转动部45a、45b维持在关闭了的状态。 因此,配管30、31的车辆侧连接端部30a、31a呈在借助托架40被各弹性体43弹性固定支承了的状态下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状态。 在这样结构的散热器芯子支架1上以面对开口部O1、O2的状态安装有风扇(未图示),另外,在各部安装了各种周边构件的状态下将散热器芯子支架1装设于车辆上。 而且,在冷凝器10的配管30、31的车辆侧连接端部30a、30b分别与车辆侧连接配管连接,散热器11的输入口P1、P2分别与发动机侧连接配管连接。 具体来说,在配管30的车辆侧连接端部30a连接有未图示的压缩机侧连接配管,在车辆侧连接端部31a连接有未图示的蒸发器侧连接配管。 此时,配管30、31的车辆侧连接端部30a、31a附近被托架40固定支承而刚性变高,因此,在将车辆侧连接端部30a、31a连接于车辆侧连接配管时,可以不产生不产生晃荡地将双方稳定且顺利地连接起来。 而且,如图7所示,散热器11如下述那样发挥散热器的功能,借助输入口P1从发动机侧流入到容器18的大约110℃左右的流通介质X,在流经芯部20的各管21期间借助散热片15与通过芯部20的车辆行驶风或由未图示的风扇产生的强制风进行热交换而将其冷却到大约60℃左右,然后流入到容器19并从输出口P2排出。 另一方面,冷凝器10如下述那样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借助配管30和连接器15从压缩机侧流入到容器11的室R1的大约70℃左右的流通介质Y,在流过芯部13的与室R1、R2相对应的各管14期间借助散热片15与通过芯部20的车辆行驶风或由风扇产生的强制风进行热交换,然后流入到容器12b的室R2。 接着,室R2内的流通介质Y流经芯部13的与室R2、R3相对应的各管14后流入到容器11的室R3,接着,室R3内的流通介质Y在流经芯部13的与室R3、R4相对应的各管14期间,借助散热片15与通过芯部13的车辆行驶风或由风扇产生的强制风进行热交换,然后流入到容器12的室R4。 接着,室R4内的流通介质Y借助连接管17a在储存罐17进行气液分离后借助连接管17b流入到室R5,接着,室R5的液体流通介质Y在流经芯部13的与室R5、R6相对应的各管14期间,借助散热片15与通过芯部13的车辆行驶风或由风扇产生的强制风进行热交换,由此冷却到大约45℃左右后流入到容器11的室R6。 最后,室R6内的流通介质Y借助连接管16、连接器15、配管31排出到未图示的蒸发器侧从而起到冷凝器的作用。 此时,如上述那样,散热器芯子支架1的贯通孔8与配管30、31的间隙被托架40封闭,因此,可以防止发动机侧热气吹回到一体型换热器2的车辆前方侧,可以防止一体型换热器2的冷却性能降低。 另外,一体型换热器2(包含冷凝器10)相对于散热器芯子支架1进行柔性装配(soft mount),在本实施例中分别借助弹性体43将配管30、31弹性固定支承于托架40上,因此,可以吸收配管30、31的振动,不用担心会对一体型换热器2和散热器芯子支架1的振动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可以防止托架40与配管30、31接触而产生接触声响、或托架40产生裂纹、破损。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散热器芯子支架的效果进行说明。 如以上说明,一种散热器芯子支架,在本实施例1的冷凝器10的配管固定结构方面,将冷凝器10配置于散热器芯子支架的车辆前方侧,并在使冷凝器10的配管30、31的车辆侧连接端部30a、31a贯穿在散热器芯子支架上形成的贯通孔8并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状态下配设该冷凝器,在散热器芯子支架1上设有可在封闭了配管30、31与贯通孔8之间的间隙的状态下固定支承该配管30、31的托架40,因此,可以顺利地将冷凝器10的配管30、31的车辆侧连接端部30a、31a连接于车辆侧,并且可以防止发动机侧的热气借助配管30、31与贯通孔8之间的间隙吹回到冷凝器10的车辆前方侧。 另外,由于使配管30、31弹性固定支承于托架40上,因此,即使在将冷凝器10柔性装配于散热器芯子支架1上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其相对应,并且可以吸收配管30、31的振动。 以上,对本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即使存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也包含于本发明中。 例如,托架40、弹性体43的材质可以根据具体部位的形状适当设定。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由冷凝器10与散热器11一体形成的一体型换热器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它们也可以配置成分别独立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以冷凝器10的配管31、31贯穿了贯通孔8的状态配设冷凝器1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两配管30、31贯穿同一个贯通孔,也可能有分别贯穿不同的贯通孔的情况。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于提供一种使冷凝器的配管贯穿在散热器上形成的贯通孔那样的散热器芯子支架等。
《散热器芯子支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热器芯子支架.pdf(2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器芯子支架,在散热器芯子支架(1)的车辆前方侧配置冷凝器(10),并在使冷凝器(10)的配管(30、31)的车辆侧连接端部贯穿在散热器芯子支架(1)上形成的贯通孔(8)并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状态下配设该冷凝器(10)。在散热器芯子支架(1)上设置有可在封闭了配管(30、31)与贯通孔(8)之间的间隙的状态下固定支承配管(30、31)的托架(40)。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