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扣孔锁边缝纫机.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272290 上传时间:2018-04-11 格式:PDF 页数:37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008742.8

申请日:

2009.03.06

公开号:

CN101525815A

公开日:

2009.09.0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5B 19/02申请日:20090306|||公开

IPC分类号:

D05B19/02; D05B65/06

主分类号:

D05B19/02

申请人:

JUKI株式会社

发明人:

村井健二; 安西洋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008.3.6 JP 2008-056601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何立波;张天舒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可以进行更加良好的锁边缝制。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0)具有:缝纫机架,其由底座部(12)、纵向机体部(17)及臂部(14)构成;进给台(13),其设置在底座部的上部,在其上表面载置缝制物,进行该缝制物的进给;针棒(11),其沿着上下方向设置在臂部的端部,在下端部具有缝针(18),进行上下移动;上线夹持装置(50),其具有可开闭地设置而可以夹持上线的上线夹持部(51),和切换该上线夹持部的开闭的夹紧部气缸(65)以及电磁阀(68);以及切线保持板(69),其固定设置在上线夹持部(51)的线夹持(52)的右侧侧面,可以利用其弹性保持上线端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具有:
缝纫机架,其由底座部、从底座部的后部立起的纵向机体部、以及臂部构成,该臂部从纵向机体部向前方延伸,与底座部的前部正对;
进给台,其设置在底座部的上部,在其上表面载置缝制物,使该缝制物进给;
针棒,其沿上下方向设置在臂部的端部,在下端部具有缝针,并进行上下移动;以及
上线夹持装置,其具有上线夹持部及驱动部,该上线夹持部可开闭地设置而可以夹持上线,该驱动部切换该上线夹持部的开闭,
前述上线夹持装置位于前述臂部的下部,并且相对于前述针棒,位于与缝制开始时由前述进给台使缝制物进给的方向的相反一侧,
该纽扣孔锁边缝纫机控制前述驱动部,以在从缝制开始形成规定针数后,松开前述上线夹持部,在缝制结束后使前述上线夹持部闭合,
其特征在于,
具有上线保持部,其配置在前述上线夹持部的附近,可以利用弹性保持前述上线端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上线夹持装置具有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在前述驱动部非驱动时使前述上线夹持部松开,同时该上线夹持装置设置为,在前述驱动部驱动时使前述上线夹持部闭合,
该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具有联动部,其在利用前述驱动部使上线夹持部闭合时,解除由前述上线保持部对上线的保持。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上线保持部具有可以切断上线的刀刃部。

说明书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具有可以夹持上线而进行开闭动作的上线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一种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利用切刀等在缝制物上形成纽扣孔,同时,对该纽扣孔的周围实施锁边缝制。图16是表示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例如,在利用纽扣孔锁边缝纫机进行圆头纽扣孔锁边缝制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对圆头纽扣孔H的周围进行锁边缝制,该圆头纽扣孔H由用于在缝制物上形成圆头部h1的圆头孔切刀(图示略)、和用于形成直线状的平行部h2的切刀(图示略)形成。此时,纽扣孔锁边缝制按照从图16的J1侧向J2侧而围绕圆头纽扣孔H的方式进行,但希望将从初始的落针位置W2延伸出的上线端部T1缝入缝制开始侧(J1侧)的线迹中。通过将上线端部T1缝入缝制开始侧的线迹中,可以抑制线从缝制开始位置的线迹松开,同时可以形成上线端部不会从线迹垂下的美观的线迹。
因此,已知一种纽扣孔锁边缝纫机(例如,专利文献1),其将缝制结束后夹紧上线的上线夹持装置设置在缝纫机架的臂部的下部,上线夹持装置保持上线,从而通过之后的锁边缝制将上线端部缝入线迹中,同时,其进行动作,以在由该锁边缝制进行规定针数的缝制之后,将上线松开。专利文献1的上线夹持装置具有上线夹持部,其被设置为,通过使一侧的部件相对于另一侧的部件转动而进行开闭动作,该上线夹持部被设置为由弹簧预紧而进行松开。另外,在上线夹持部上设置气缸,其被设置为,在气缸动作时,利用气缸的柱塞部(活塞杆)的前端,将一侧向与弹簧预紧方向相反的方向推压,由此使上线夹持部闭合。上线夹持装置通过在上线端部位于上线夹持部的两个部件之间的状态下闭合,从而夹持上线端部,然后,通过松开而将上线端部放开。另外,通过由控制电路(图示略)控制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各部分及气缸的动作,从而进行与锁边缝制的进度相对应的上线夹持动作及上线松开动作。
另外,其还具有下述效果,即,通过使上线夹持装置夹持上线端部,可以抑制在锁边缝制的初始线迹形成由于缝针的下降而使上线从缝针的针孔中脱落的情况。
专利文献1:特开2002-3068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进行锁边缝制的过程中,在上线不足的情况下、或必须变更上线种类等情况下,有时必须进行上线更换。另外,在上线更换时,为了防止在上线更换过程中,由于误操作指示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缝制开始的开关等而意外使缝纫机动作的情况,优选切断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电源。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现有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中,因为如果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电源被切断,则气缸不动作,所以成为上线夹持部松开的状态。因此,无法使上线夹持部夹持进行了上线更换后的上线端部。在这种情况下,在上线更换后首先进行的锁边缝制中,因为上线夹持装置未夹持上线,所以存在上线从缝针的针孔中脱落而无法形成线迹,或上线端部未被缝入线迹中而下垂,从而无法形成美观的线迹的问题点。
此外,即使设置为在切断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电源时使上线夹持部闭合的结构,即,弹簧进行预紧而使上线夹持部闭合,并通过气缸的驱动而使其松开,也因为无法使闭合状态下的上线夹持部夹持上线端部,所以会出现同样的问题点。此外,上述问题点不限于上线更换之后,在切断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电源之后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鉴于上述问题点,提供一种可以进行更加良好的锁边缝制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为一种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具有:缝纫机架,其由底座部、从底座部的后部立起的纵向机体部、以及臂部构成,该臂部从纵向机体部向前方延伸,与底座部的前部正对;进给台,其设置在底座部的上部,在其上表面载置缝制物,使该缝制物进给;针棒,其沿上下方向设置在臂部的端部,在下端部具有缝针,并进行上下移动;以及上线夹持装置,其具有上线夹持部及驱动部,该上线夹持部可开闭地设置而可以夹持上线,该驱动部切换该上线夹持部的开闭,前述上线夹持装置位于前述臂部的下部,并且相对于前述针棒,位于与缝制开始时由前述进给台使缝制物进给的方向的相反一侧,该纽扣孔锁边缝纫机控制前述驱动部,以在从缝制开始形成规定针数后,松开前述上线夹持部,在缝制结束后使前述上线夹持部闭合,其特征在于,具有上线保持部,其配置在前述上线夹持部的附近,可以利用弹性保持前述上线端部。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上,其特征在于,前述上线夹持装置具有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在前述驱动部非驱动时使前述上线夹持部松开,同时该上线夹持装置设置为,在前述驱动部驱动时使前述上线夹持部闭合,该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具有联动部,其在利用前述驱动部使上线夹持部闭合时,解除由前述上线保持部对上线的保持。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上,其特征在于,前述上线保持部具有可以切断上线的刀刃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上线保持部设置在上线夹持装置的上线夹持部的附近,该上线保持部与上线夹持部分别地保持上线端部。另外,上线保持部利用弹性保持上线端部。也就是说,上线保持部可以与上线夹持装置的驱动部的动作无关地,在上线夹持部的附近保持上线。由此,即使是在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电源被切断的状态下,上线保持部也可以保持上线。因此,在上线更换等时将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电源切断等情况下,只要使上线端部保持在上线保持部上,就可进行与上线夹持装置的上线夹持部保持上线时大致相同的缝制。也就是说,可以在锁边缝制的缝制开始时抑制上线从缝针的针孔中脱落,同时,也可以引导使得上线端部被缝入锁边缝制的线迹中。此时,通过将上线端部缝入锁边缝制的线迹中,由上线保持部保持的上线端部被拉向缝制物侧,通过设置使得由上线保持部引起的上线端部的保持力,成为可以利用该拉力自然地将上线从上线保持部抽出的程度,则上线端部随着锁边缝制的进行而自然地松开,并被缝入线迹中。
另外,上述保持部具有可以进行缝线切断的刀刃部。由此,可以切断由上线保持部保持的上线端部的一部分。例如,在使上线保持部保持上线时从上线保持部露出的上线端部长于必要长度等的情况下,通过使用该刀刃部切断露出部分的上线端部,可以使穿过缝针的针孔而由上线保持部保持的上线端部成为适当的长度。由此,因为可以使上线端部为适当长度而进行锁边缝制,所以在将上线端部缝入锁边缝制的线迹中时,不会出现上线端部过长而露出的情况,可以形成更美观的线迹。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上述夹持装置设置为,具有在驱动部的非驱动时使上线夹持部松开的弹性部件,同时,在驱动部的驱动时使上线夹持部闭合。也就是说,在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电源被断开而驱动部不进行驱动的情况下,上线夹持部成为利用弹性部件松开的状态,而在接通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电源的情况下则可以闭合。
另外,联动部在利用驱动部使上线夹持部闭合时,将由上线保持部进行的上线保持解除。由此,例如在使上线保持部保持上线端部时,通过使从缝针针孔直至上线保持部的上线的一部分穿过利用弹性部件而松开的状态下的上线夹持部,在由驱动部引起的上线夹持部闭合时,由上线夹持部保持上线,同时,利用联动部解除由上线保持部进行的上线端部的保持。也就是说,上线成为由上线夹持部保持的状态。由此,在接通电源后,通过在缝制开始之前使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动作以使驱动部将上线夹持部闭合,则可以始终进行上线夹持部保持上线的状态下的锁边缝制。由此,在锁边缝制中,可以始终进行上线的松开定时的控制等,控制使得在进行了规定针数的缝制之后再将上线松开,可以更加适当地进行纽扣孔的锁边缝制。此外,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中,由上线保持部引起的上线端部的保持力可以设置得很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一个例子的斜视图。
图2是图1的缝纫机的右侧视图的一部分。
图3是图1的缝纫机的左侧视图的一部分。
图4是图1的缝纫机的正视图的一部分。
图5是表示图1的上线夹持装置的图,(a)是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b)是侧视图。
图6是表示图5的上线夹持装置的上线夹持部的图,(a)是正视图,(b)是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c)是侧视图。
图7是表示由上线夹持部51的夹持片52b、53b的开闭引起的位置变化的正视图,(a)是闭合的情况,(b)是松开的情况。
图8是表示图5的上线控制装置的上下驱动部的图,(a)是侧视图,(b)是底视图,(c)是正视图。
图9是表示图1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控制电路的框图。
图10是用于对切断上线的定时和进给台的进给量进行说明的图。
图11是表示拆下状态的切线保持板69的斜视图。
图12是表示夹紧部54附近的结构的放大侧视图,(a)表示由刀刃部69c进行的线切断之前的状态,(b)表示由刀刃部69c进行的线切断时的状态。
图13是表示图1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上的包含上线夹紧处理在内的缝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上线夹持部的正视图,图14(a)表示夹紧部54松开的状态,图14(b)表示夹紧部54闭合的状态。
图15是表示使上线夹紧时的上线路径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纽扣孔锁边缝制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整体结构)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图1至图4中,缝纫机10具有缝纫机架,该缝纫机架由下述部分构成:底座部12,其为大致矩形的箱形;纵向机体部17,其在该底座部12上方直立设置;以及臂部14,其从纵向机体部17向前方延伸出,该缝纫机10经由底罩16载置在缝纫机台(图示略)上。在臂部14的前部设置在端部设有缝针18的针棒11,该针棒11被设置为可以上下移动,并且可以在左右方向(图1的X方向)上进行针摆动运动。
在底座部12的上表面,配置载置有被缝制物的进给台13。进给台13整体构成较薄的矩形箱体,被X进给脉冲电动机127及Y进给脉冲电动机129(参照图9)驱动,从而可以在X(左右)方向及Y(前后)方向上移动。
在进给台13上方设置在缝制结束时切断下线的下线切断装置15,另外,在进给台13下方的底座部12内部设置打环装置(图示略),该打环装置具有使下线穿过的打环器及对打环器进行辅助的拉线器等。在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0中,通过针棒11与前述打环装置的协同动作而进行纽扣孔锁边缝制。另外,当对纽扣孔H的圆头部h1以放射状进行锁边缝制时,通过由旋转脉冲电动机131(参照图9)驱动而使针棒11和前述打环装置一起旋转。
前述下线切断装置15及打环装置因为是目前公知的,所以详细的说明省略。
在进给台13的后部,相对于穿过针棒11的前后方向的直线,在右侧及左侧设置布料压脚装置20,其具有右侧压脚21和左侧压脚24。右侧压脚21可以以轴21a为中心进行转动,其具有大致コ字状的右侧压脚腕22,在该压脚腕22的前端安装右侧压脚板(压脚部件)23,其利用压脚腕22进行上下移动。另外,左侧压脚24可以以轴24a为中心进行转动,其具有大致コ字状的左侧压脚腕25,在该左侧压脚腕25的前端安装左侧压脚板(压脚部件)26,其利用左侧压脚腕25进行上下移动。右侧压脚腕22的前腕部22a及左侧压脚腕25的前腕部25a,如果从前方观察,则如图4所示,向下方弯曲地形成。
在右侧压脚板23、左侧压脚板26和进给台13之间夹持缝制物,右侧压脚21和左侧压脚24在该状态下与进给台13一起移动。并且,在右侧压脚板23、左侧压脚板26之间进行纽扣孔锁边缝制。
此外,在图2、图3中,对于右侧压脚腕22及左侧压脚腕25,在与设置在它们内侧的上线夹持装置50(后述)重叠的位置处,由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
在缝针18及针棒11的后方且在臂部14的下表面,设置布料切割装置30。在布料切割装置30上固定切刀相对台31,另一方面,在进给台13上,以与该切刀相对台13正对的方式设置布料切刀(图示略)。在进给台13上载置布料的状态下,通过利用布料切割电动机142(参照图9)使位于图3等中所示的待机位置的切刀相对台31下降,使其与布料切刀对齐,从而形成纽扣孔H。
此外,在利用布料切割装置30形成纽扣孔H时,载置布料的进给台13位于原点位置。
在纽扣孔缝纫机10上,在缝针18及针棒11的后方且臂部14的下表面,设置上线夹持装置50。上线夹持装置50在从缝制结束时刻开始至下一个缝制开始时刻之间,夹持(夹紧)而保持从缝针18引出的上线端部(例如图16所示的上线端部T1等),如图5所示,具有上线夹持部51和上下驱动该上下夹持部51的上下驱动部70。
(上下夹持部)
在图5至图7中,上线夹持部51如图6所示,主要是在夹紧安装板55上固定由线夹持部52、53构成的夹紧部54和夹紧气缸65。
线夹持部52、53由前端具有大致钩形的夹持片52b、53b和在其上部形成分为两叉的分叉部52a、53a构成。分叉部52a、53a可相对于销56自由转动地安装。在该销56中插入扭转螺旋弹簧57。扭转螺旋弹簧57的一端安装在夹持片52b的内侧,另一端安装在夹持片53b的内侧,由此,夹持片52b、53b被向松开的方向预紧。
此外,在销56的两侧嵌入E型环58、58,作为防脱部件。
夹紧安装板55如图6(b)所示,从上方观察形成为大致钩形,其由以下部分构成:前侧的前部55b;固定部55a,其从前部55b的左端部向后方延伸,固定在后述的上下驱动腕72上;以及延伸部55c,其从前部55b的右端部略向后方延伸。在延伸部55c上设置螺纹孔55d,通过将螺钉59、59插入该螺纹孔55d并固定在线夹持部52上,从而夹紧部54固定于夹紧安装板55上。此外,螺纹孔55d形成为长孔,可以相对于延伸部55c在箭头P方向上调节夹紧部54的位置。另外,螺钉59、59同时也承担将后述的切线保持板69固定在延伸部55c上的作用。
此外,在延伸部55c的背面与线夹持部52之间,设置例如2、3个垫片60。该垫片60是为了进行夹紧部54的箭头Q方向的位置调整和初始夹紧力调节而设置的。通过这样在P方向及Q方向上进行调节,夹紧部54可以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进行位置调整。
而且,因为如上所述利用夹紧部54将线夹持部52固定在夹紧固定板55上,所以扭转螺旋弹簧57最终将线夹持部53向左方即夹紧气缸65侧预紧。
夹持片52b、53b的前侧端部被倒角,以使得越是朝向前方夹持片52b、53b的间隔越宽,从而使缝线容易进入。并且,在夹持片53b的被倒角的面上形成较小的凸部52c。另外,在形成为钩形的夹持片53b的内侧角上固定凸出销61。凸出销61向右方凸出,以和与夹持片53b同样地形成为钩形的夹持片52b的内侧角接触。被引导至夹持片52b、53b之间的上线,在凸部52c和凸出销61之间被夹持。
夹紧气缸65由弹簧销67a和固定螺钉67b固定在前部55b上,在其输出轴即活塞杆65a的前端安装夹紧销66。
夹紧气缸65是向支撑活塞杆65a的内部活塞的两侧供给气压的复动气缸,经由软管连接部65e、65f连接2根气体软管65c、65d。气体软管65c相对于活塞,向将活塞杆65a收入的方向输送气体,气体软管65d向使活塞杆65a凸出的方向输送气体。并且,气体软管65c与电磁阀68直接连接,气体软管65d经由减压阀68a与电磁阀68连接。并且,当电磁阀68接通时,气体流向气体软管65d,使活塞杆65a凸出。另外,当电磁阀68断开时,气体流向气体软管65c,活塞杆65a收入。
夹持片53b在利用扭转螺旋弹簧57的预紧力而与活塞杆65a前端的夹紧销66抵接的状态下,伴随活塞杆65a的进退而转动。由此,如果电磁阀68断开,则如图7(b)所示,夹持片53b与夹持片52b分离,成为解除夹紧的状态(图4中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如果接通,则如图7(a)所示,夹持片53b与夹持片52b抵接,成为可以夹紧上线的状态。由此,气缸65及使夹紧气缸65动作的电磁阀68作为“驱动部”起作用。
并且,因为供给气压以使活塞杆65a凸出的气体软管65d与减压阀68a相连,所以可以通过电子控制对该减压阀68a进行调节,从而调节活塞杆65a的凸出力,由此,可以调节上线的夹紧力。
上线夹持部51的大部分如图2、图3所示,配置在缝针18(针棒11)与布料切割装置30之间,夹紧安装板55的固定部55a位于布料切割装置30的左侧,气体软管65c、65d配置为穿过布料切割装置30与固定部55a之间而朝向后方。另外,如图4所示,夹持片52b、53b在X方向上,位于相对于缝针18略向左方偏离的位置。
(上下驱动部)
上下驱动部70如图5、图8所示,在驱动部安装板71的下表面固定上下气缸73、第一引导轴74、第2引导轴75等而构成。
上下气缸73利用固定螺钉76、76固定在驱动部安装板71上,是连接有气体软管73a、73b的气缸,其利用气压使其输出轴即圆杆状的活塞杆73c上下移动。通过包含未图示的电磁阀在内的上下气缸驱动器134(参照图9)的接通/断开,该上下气缸73的活塞杆73c上下移动。在接通状态下,活塞杆73c下降,在断开状态下其上升。
另外,在驱动部安装板71上,在左右前后隔开规定间隔,上下较长地配置圆杆状的第1引导轴74和第2引导轴75。
另一方面,在上下气缸73的左方设置前后形成得较长的上下驱动腕72,大致长方体状的引导块77被4个固定螺钉77a固定在该上下驱动腕72上(图3)。在引导块77的内侧,嵌入金属制的直线衬套78,在直线衬套78的内侧可相对滑动地插入第1引导轴74。此外,在引导块77上一体地设置第2引导轴保持部77b,其形成为剖面コ字状,以夹入第2引导轴75。
在上下驱动腕72的后部下端部形成活塞杆安装部72a,其向活塞杆73c侧(右方)延伸,用于安装活塞杆73c。活塞杆安装部72a在中间隔着垫圈80、80、O型圈81的状态下,利用固定螺钉79固定在活塞杆73c上。
因此,如果活塞杆73c上下移动,则经由活塞杆安装板72a,上下驱动腕72也上下移动。活塞杆73c因为是圆杆状,所以可以在水平方向上旋转,但通过使固定在上下驱动腕72上的引导块77经由直线衬套78被第1引导轴74引导,此外第2引导轴保持部77b被第2引导轴75引导,从而上下驱动腕72的旋转被限制,仅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此外,在第1引导轴74之外还设置第2引导轴75的理由如下。仅利用第1引导轴74也可以不使引导块77旋转而使其上下移动,但在这种情况下,当活塞杆72c的旋转力较强时,引导块77会稍稍摆动,上下驱动板72也会摆动,进而,上线夹持部51有可能无法顺利地上下移动。通过被第2引导轴75引导,可以抑制该“摆动”。
另外,O型圈81基于以下的理由而设置。在与上下驱动腕72相连的活塞杆73c和引导块77都略有偏移地安装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如果活塞杆73c上下移动的方向与引导块77原本的上下移动方向并不完全平行,而是略有偏离,则会发生引导块77向第1引导轴74施加不合理的力等情况。因此,如果在活塞杆73c与上下驱动腕72的安装部分上设置O型圈81,则可以吸收由于安装等导致的少量歪斜,校正引导块77与上下气缸73的平行关系。
上下驱动部70如图2所示,利用布料切割装置30后方、即臂部14下表面的纵向机体部17而配置。
并且,上线夹持部51和上下驱动部70如图5、图8所示,通过利用固定螺钉82、82固定形成于上下驱动部70的上下驱动板72的前端部的长孔72b、72b和夹紧安装板55的固定部55a,从而成为一体,上线夹持部51与上下驱动板72一起上下移动。由此,上线夹持部51可以在上方规定的待机位置、和其下方且在缝针18附近的规定的夹紧位置之间上下移动。此外,通过改变相对于长孔72b、72b的固定位置,可以调节上线夹持部51的上下位置。
并且,上线夹持装置50整体被设置为,通过在螺纹孔71a中利用固定螺钉80将驱动部安装板71固定在臂部14的下表面,从而被收容在臂部14的下侧、且右侧压脚21与左侧压脚24之间。
(控制电路)
在图9中,控制电路120由CPU 121、ROM 122、RAM 123、接口124及EEPROM 125、各种驱动器、操作面板100、启动开关125等构成。
向ROM 122、EEPROM 125写入用于进行纽扣孔锁边缝制的控制程序或控制数据。
RAM 123存储多个与可缝制的纽扣孔锁边缝制形状等相关的数据即参数数据,同时,存储经由操作面板100选择的1组参数数据,另外,在改变参数数据中的数据项目的值的情况下,也存储该值。此外,RAM 123还作为在进行缝制过程中的各种处理时临时使用的存储区域起作用。另外,还存储在缝制时由参数数据生成的线迹数据。
CPU 121按照ROM 122或EEPROM 125的控制程序或控制数据,根据来自操作面板100等的输入信号的设定内容,一边经由接口124控制驱动各种驱动器,一边控制与纽扣孔锁边缝制相关的一系列处理。
具体地说,CPU 121与操作面板100连接,控制操作面板100上的显示,同时接受经由操作面板100输入的输入信号,进行各种设定的选择·变更等。
此外,CPU 121与X进给脉冲电动机驱动器126连接,同时,与Y进给脉冲电动机驱动器128连接,一边驱动X进给脉冲电动机127和Y进给脉冲电动机129,一边在缝制时等,在X方向及Y方向上驱动进给台13。
CPU 121与旋转脉冲电动机驱动器130连接,控制驱动旋转脉冲电动机131,在圆头部h1周围的锁边缝制时,使针棒11及前述打环装置同步地在以针棒11为中心线的旋转方向上旋转。
另外,CPU 121与缝纫机电动机驱动器132连接,驱动控制缝纫机电动机133的旋转。由此,可以同步进行针棒11(缝针18)的上下移动及针摆运动、以及打环装置的规定方向的往复动作。
在这里,使用图16对于锁边缝制的线迹与纽扣孔缝纫机10的各部分的动作的关系进行说明。纽扣孔H周围的锁边缝制,如图16所示按照下述顺序进行,即,从右侧缝制部J1的端部W2开始,经由圆头部h1的周围,直至左侧缝制部J2。另一方面,进给台13在缝制时被驱动,以使得载置于进给台13上的缝制物相对地移动至缝针18正下方的必要位置。
也就是说,如果缝制开始,则进给台13在Y方向上从原点位置(缝制开始前后的进给台13的位置),移动至缝制开始位置(缝针18的落针位置成为图16所示的W2的进给台13的位置),然后,在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移动以按照前述顺序进行锁边缝制,返回大致与缝制开始位置相同的缝制结束位置,然后,移动返回至初始原点位置。此外,在左右方向上,利用例如摆动幅度x的缝针18的针摆运动,通过摆动幅度x的位置变更,使线迹形成位置在进给台13的X方向上移动。
另外,在右侧缝制部J1形成时,如图16所示,控制为使得由上线夹持装置50保持的上线端部T1缝入线迹中。对于该控制如后所述。
此外,进给台13使缝制物向与图16所示的线迹形成方向的反方向移动。因此,在纽扣孔锁边缝制的缝制开始时即右侧缝制部J1的形成时,进给台13使缝制物向前方移动。另一方面,线夹持装置50位于针棒11的后方。也就是说,线夹持装置50相对于针棒11,位于与缝制开始时由进给台13使缝制物进给的方向(如各图所示的前侧)的相反一侧(各图所示的后侧)。
另外,CPU 121经由上下气缸驱动器134对前述上下气缸73进行控制驱动,经由夹紧气缸驱动器136对夹紧气缸65进行控制驱动,经由减压阀驱动器137控制减压阀68a的减压程度。
此外,CPU 121经由线张力驱动器138与上线张力螺线管139及下线张力螺线管140连接。这些螺线管139、140构成为,可以利用电控使张力可变,CPU 121控制线张力,使其成为操作面板100中的设定值。
CPU 121与布料切割电动机驱动器141连接,控制驱动构成布料切割装置130的布料切割电动机142,使切刀相对台31上下移动。
CPU 121与启动开关125连接,如果从启动开关125输入启动信号,则在规定的定时驱动缝纫机电动机133等,进行纽扣孔锁边缝制、布料切割处理等。
(由线夹持装置进行的上线的夹紧动作)
如上所述,在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0中,进给台13以如果缝制结束则从缝制结束位置返回原点位置的方式移动。此时,上线及下线为与缝制物相连的状态,这些线均随着进给台13上的缝制物的移动而被拉出。将该缝制后向原点的移动称为空进给。在该空进给的过程中,利用夹紧部54夹紧上线,在该夹紧的前后将上线切断。
对于这些定时,根据以省略进给台13的状态示意地表示进给台13周围的状态的图10进行说明。
S是进给台13上的缝制物,T是上线,40是具有针孔的针板,41是拉线器,42是打环器,43是上线切刀(上线切断单元)。从缝制结束后的缝针18引出的上线T,在最终的落针位置W1处穿过缝制物S而插入针板40中,通过拉线器41、打环器42的周围,再次从针板40中拔出,然后从落针位置W1附近向上表面出来。
另一方面,夹紧部54相对于缝针18,在Y方向上位于略微靠近原点的位置,在位于规定的待机位置时,例如高度为H,在捕捉上线T 时,被上下驱动部70驱动,下降至例如高度为H’的夹紧位置。
如前所述,夹持片52b、53b在凸部52c与凸出销61之间夹持上线T。如果进给台13向原点进行空进给移动,则缝制物S也一起移动。由此,如图10所示,上线T也与缝制物S一起移动,并从缝针18被倾斜地拉出。由此,上线T向夹紧部54靠近,进而进入凸部52c与凸出销61之间,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夹持片52b、53b之间闭合,则上线T被夹紧。在该夹紧前后上线T被上线切刀43切断,然后,夹紧部54上升而返回待机位置(高度H)。
另外,CPU 121进行控制,使得与缝制开始时的缝针18下降对应,使夹紧部54向高度H’的夹紧位置下降。由此,通过线迹的形成而将上线端部缝入线迹中。此外,如果在缝制开始后进行了设定针数的缝制而要解除上线,则CPU 121控制为断开电磁阀68,使夹持片52b、53b松开。由此,上线端部自由,并保持该状态而被自然地缝入线迹中。
在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0的电源被切断的情况下,因为上述电磁阀68不动作,所以不会产生维持夹紧气缸65的活塞杆65a的位置的力。因此,与切断电源前的夹紧气缸65的活塞杆65a的位置无关,夹持片53b利用扭转螺旋弹簧57向夹紧气缸65侧预紧,从而夹持片52b、53b成为松开的状态。如果接通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0的电源,则CPU 121通过将电磁阀接通而使活塞杆65a凸出,从而控制成为使夹持片52b、53b闭合的状态。
因为由电源开/关的切换引起的夹持片52b、53b的开闭是上述控制,所以,即使希望在例如更换上线时使线夹持部51保持更换后的上线端部,也因为如果在上线更换时断开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0的电源,则夹持片52b、53b成为松开的状态,所以夹持片52b、53b不会将缝线夹紧。另一方面,如果在接通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0的电源的状态下进行上线更换,则因为夹持片52b、53b已经闭合,所以无法使上线位于夹持片52b、53b之间。
因此,在本发明涉及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中,设置无论夹持片52b、53b是否闭合均可以保持上线的另外的上线保持部(切线保持板69)。下面,对于切线保持板69进行详细说明。
(切线保持板)
如图11所示,切线保持板69在其一端侧具有两个孔部69a、69a,通过使螺钉59、59的螺纹部穿过该孔69a、69a,如上所述,切线保持板69被固定在夹紧保持板55的延伸部55c上。此时,如图5、6所示,切线保持板69以位于夹紧安装板55的延伸部55c与螺钉59、59的螺钉头之间的方式被固定。
另外,如图6(a)、(c)、图11及图7(a)、(b)所示,切线保持板69为板弹簧,其形成为,在被固定到延伸部55c上的状态下,从正面观察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0的情况下的形状为大致S字形。切线保持板69利用其弹性进行预紧,以将后述的具有刀刃部69c的平面部按压在线夹持部52的右侧侧面上。由此,可以将上线端部夹入并保持在线夹持部52的右侧侧面与该平面部之间。
此外,在切线保持板69固定在延伸部55c上时位于下方侧的端部(另一个端部)设置折返部69b,其相对于具有刀刃部69c的平面部设置规定角度。折返部69b的规定角度设置为,在切线保持板69固定在延伸部55c上的情况下,向从线夹持部52的右侧侧面远离的方向延伸。由此,当要使上线端部夹入并保持在线夹持部52的右侧侧面与具有刀刃部69c的平面部之间时,容易使上线端部从下方导入而夹入。
此外,由切线保持板69的弹性对上线的保持力被事先设置为下述程度,即,在通过缝制将上线端部缝入的过程中,通过将由切线保持板69保持的上线端部向下方拉拽,可以将上线拉出。由此,即使是在上线更换后最初进行的缝制中,也可以与由夹持片52b、53b的开闭对上线端部的保持(夹紧)/松开同样地,将上线端部缝入线迹中。
另外,如图6(c)、图11及后述的图12(a)、(b)所示,切线保持板69在切线保持板69被固定在上线夹持装置50上时成为前方的一侧的侧缘设置刀刃部69c。可以利用刀刃部69c切断上线。
在利用刀刃部69c切断上线的情况下,如图12(a)所示,在从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0的后方向前方利用线夹持部52和具有刀刃部69c的平面部夹入上线T之后,如图12(b)所示,通过将向前方延伸的上线端部T1向后方拉,将上线T按压在刀刃部69c上而进行切断。由此,可以使上线端部缩短,从而更加可靠地将上线端部缝入线迹中。
(缝纫机的动作)
在图13中表示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0的包含上线夹紧处理在内的缝制动作的流程。
该处理通过操作启动开关125而开始。首先,在步骤S1中,驱动缝纫机电动机133等而开始纽扣孔锁边缝制。然后,在步骤S2中,将上下气缸73接通,使上线夹持部51从上方的待机位置下降至夹紧位置。
此外,与步骤S1中缝制开始而缝针18从上死点向下死点下降的定时相比,上线夹持部51到达夹紧位置的定时可以与其大致同时,也可以比其略早。如果缝针18开始缝制,则被夹紧部54夹紧的上线,将自然地被缝入线迹中。
然后,在步骤S3中,监视是否达到设定为夹紧部54解除上线的针数(设定针数),如果到达,则在步骤S4中,将电磁阀68断开,夹紧部54的夹持片52b、53b松开。由此,线端被放开,并保持该状态而自然地缝入线迹中。
然后,在步骤S5中,将上下气缸73切换为断开状态,使上线夹持部51上升至待机位置。此外,在待机位置,夹紧部54可以松开也可以闭合。
然后,在步骤S6中判定缝制是否结束直至缝制结束,如果结束则进入步骤S7。在步骤S7中,再次将上下气缸73接通,上线夹持51下降至夹紧位置。此外,在以夹紧部54闭合的状态待机的情况下,在松开之后使其下降。
然后,在步骤S8中,为了使最终落针位置位于容易被夹紧的位置,使进给台13以所设定的校正量在X方向上进给,在步骤S9中,开始进给台13从缝制结束位置向原点的移动(空进给)。此时,上述张力也被调节为经由操作面板100设定的规定值。
在步骤S10中,在所设定的规定进给量处进行上线切断,在步骤S11中,判断进给台13是否进给规定量而成为夹紧的定时,如果判定为已进给,则进入步骤S12。在步骤S12中,夹紧气缸65成为接通状态,将上线夹紧,然后,在步骤S13中,上下气缸73断开,上线夹持部51上升。在步骤S14中,进行其它缝制后续处理(例如后切刀处理等),结束该流程。
此外,步骤S10的上线切断定时和步骤S12的夹紧定时,通过设定而成为一前一后。
此外,在上线更换后最初进行的缝制时的情况下,在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0的电源被切断(夹紧部54松开)的状态下,在步骤S1之前,操作者通过手动将上线端部夹入并保持在线夹持部52的右侧侧面与切线保持板69之间,使用刀刃部69c切断多余的线端部。然后,如果接通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0的电源,开始上述步骤S1之后的处理,则在步骤S2中,由切线保持板69保持的上线,被自然地缝入线迹中。然后,在步骤S4中松开夹紧部54的时刻,通过将上线缝入而由切线保持板69保持的上线端部被向下方拉拽,从切线保持板69和线夹紧部52之间拉出。由此,可以进行与在步骤S4中将电磁阀68断开,通过松开夹紧部54的夹持片52b、53b而将上线松开同样的缝制。
(由第1实施方式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得到的作用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切线保持板69被固定设置在上线夹持装置50的夹紧部54的附近即线夹紧部52的右侧侧面,切线保持板69与夹紧部54分别地保持上线端部。另外,切线保持板69利用弹性保持上线端部。也就是说,与上线夹持装置50的由电磁阀68的接通/断开引起的夹紧气缸65的动作无关,切线保持板69可以在夹紧部54的附近保持上线端部。由此,即使是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0的电源被断开的状态,切线保持板69也可以保持上线端部。因此,在上线更换时等断开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电源等情况下,只要使切线保持板69保持上线端部即可,进行与上线夹持装置的夹紧部54保持上线T时大致相同的缝制。也就是说,可以在纽扣孔锁边缝制的缝制开始时抑制上线T从缝针18的针孔脱离,同时,可以引导以使得上线端部被缝入锁边缝制的线迹中。此时,通过将上线端部缝入纽扣孔锁边缝制的线迹中而将由切线保持板69保持的上线端部向缝制物侧拉拽,如上所述,因为利用该拉力使得上线端部自然地从切线保持板69脱离,所以上线端部可以伴随纽扣孔锁边缝制的进行而自然地松开,并缝入线迹中。因此,可以解决现有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下述问题点,即,在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电源被断开的状态下,不能使上线夹持装置保持上线,上线从缝针的针孔脱离而无法形成线迹,或上线端部未被缝入线迹中而下垂,从而无法形成美观的线迹的问题,可以提供可形成更加良好的纽扣孔锁边缝制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另外,切线保持板69具有可以切断缝线的刀刃部69c。由此,可以切断由切线保持板69保持的上线端部的一部分。因此,如图12(b)所示,通过在使切线保持板69保持上线时切断从切线保持板69拉出的上线端部,可以使穿过缝针18的针孔而被切线保持板69保持的上线端部成为适当长度。由此,因为可以使上线端部为适当长度而进行锁边缝制,所以在将上线端部缝入锁边缝制的线迹中时,不会因上线端部过长而露出,可以形成更加美观的线迹。
(第2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图14、图15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说明省略。
图14(a)表示夹紧部54松开的状态,图14(b)表示夹紧部54闭合的状态。而且,图14(a)、(b)所示的凸出销61为了清楚地表示保持板69的开闭而将其一部分省略,实际上,其具有与图6(a)所示的凸出销61相同的长度。
线夹持部53A具有凸出部53Ac,其设置为,从设有线夹持部52A一侧(右侧)的侧面延伸出。另外,线夹持部52A具有凸出部53Ac可以插入其内侧的孔部52Ad。此外,线夹持部53A除了具有凸出部53Ac这一点之外,是与上述线夹持部53相同的结构,线夹持部52A除了具有孔部52Ad这一点之外,是与上述线夹持部52相同的结构。另外,对于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的除了图14(a)、(b)及图15所示结构之外的部分,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0相同。
如图14(b)所示,在通过使电磁阀68接通而使夹紧气缸65的活塞杆65a凸出,从而使夹持片52b、53b成为闭合状态的情况下,凸出部53Ac插入孔部52Ad中而按压切线保持板69的具有刀刃部的平面部。此时,切线保持板69被凸出部53Ac按压,以从线夹持部52的右侧侧面分离。也就是说,通过凸出部53Ac的按压,切线保持板69成为松开的状态。由此,如果从上线端部被切线保持板69保持的状态开始,使夹紧部54闭合,凸出部53Ac按压切线保持板69,则切线保持板69松开,由切线保持板69保持的上线端部T 1被松开。
并且,第2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因为在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0的电源被断开的情况下,电磁阀68不动作,所以如图14(a)所示,夹紧部54成为松开的状态。也就是说,将夹持片52b、53b向松开方向预紧的扭转螺旋弹簧57作为“弹性部件”起作用。
在这里,在例如进行上线更换时等,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0的电源被断开而夹紧部54松开的状态(图14(a))下,如图15所示,使上线T穿过夹持片52b与夹持片53b之间,即凸部52c与凸出销61之间,并且,使切线保持板69保持上线端部T1。然后,如果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0的电源被接通,则如图14(b)所示,与夹紧部54闭合联动,凸出部53Ac成为按压切线保持板69而将其松开的状态。也就是说,凸出部53Ac作为“联动部”起作用,其在通过夹紧气缸65的动作而使上线夹持部51的夹紧部54闭合时,解除由切线保持板69对上线的保持。由此,利用夹紧部54使通过夹持片52b与夹持片53b之间、即凸部52c与凸出销61之间的上线T被夹紧,同时,使上线端部T1从切线保持板69松开。因此,即使是在上线更换后开始进行的缝制作业中,也可以在按照上述图13所示的流程的缝制动作中,通过步骤S4所示的将夹紧部54的夹持片52b、53b松开的工序,将上线松开。也就是说,即使是上线更换后的最初的缝制,也与之后的缝制同样地,可以基于图13所示流程的由上线的保持/松开控制进行缝制。
(其它)
此外,本发明当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适当变更。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扭转螺旋弹簧57向将夹持片52b、53b松开的方向预紧,但也可以向闭合的方向预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设置为通过夹紧气缸65的动作向使夹持片53松开的方向施加力。另外,夹紧气缸65、上下气缸73也可以是其它驱动装置(例如螺线管等)。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纽扣孔锁边缝纫机.pdf(3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纽扣孔锁边缝纫机,其可以进行更加良好的锁边缝制。纽扣孔锁边缝纫机(10)具有:缝纫机架,其由底座部(12)、纵向机体部(17)及臂部(14)构成;进给台(13),其设置在底座部的上部,在其上表面载置缝制物,进行该缝制物的进给;针棒(11),其沿着上下方向设置在臂部的端部,在下端部具有缝针(18),进行上下移动;上线夹持装置(50),其具有可开闭地设置而可以夹持上线的上线夹持部(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缝纫;绣花;簇绒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