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盖的开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钢琴和风琴之类的键盘乐器的键盘盖的开关装置。背景技术 如日本专利文献特开 2003-263151 号公报中所记载的, 以往, 在键盘乐器中, 公知 的结构是利用折页以能够开关的方式把键盘盖安装在乐器壳体上。 这种键盘盖的开关装置 的结构是这样的 : 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把折页的一对折页片连接起来的连接轴的两个端部 中, 借助于在一个端部上, 把连接在一方的折页片上的第一连接部分设计为弯曲成 U 字形, 并且在另一个端部上, 把连接在另一方的折页片上的第二连接部分设计为反向弯曲成 U 字 形, 由于在关闭键盘盖时, 第一、 第二各个连接部分分别连接在两侧的各折页片上并以连接 轴为中心旋转, 因而连接轴随着该旋转而扭转, 随着该连接轴的扭转, 便对键盘盖施加了负 荷。
可是, 在以往的这种键盘盖开关装置中, 由于采用了在关闭键盘盖时使折页的连 接轴逐渐被扭转, 而在打开键盘盖时逐渐松开折页连接轴的扭转的结构, 因而存在的问题 是, 在关闭键盘盖时对键盘盖施加了负荷, 能对键盘盖进行制动而使其慢慢地关闭, 但当打 开键盘盖时, 对键盘盖施加的负荷仅仅是逐渐地减小, 因而不能对其进行制动而使其慢慢 地打开。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 提供一种键盘盖的开关装置, 无论在关闭键盘盖时还是 打开键盘盖时, 都能够随着键盘盖的开关动作对键盘盖的转动动作进行可靠而良好的制 动, 并安全地开关键盘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概念, 提供了一种键盘盖的开关装置, 该键盘盖可转动地安装 在具有键盘部的乐器壳体上, 并开关自如地覆盖上述键盘部, 该开关装置的特征是, 具有 : 经常对上述键盘盖施加一定的负荷, 并对上述键盘盖的转动动作进行制动的第一阻尼部 件; 以及随着上述键盘盖的关闭动作, 把负荷施加在上述键盘盖上并对上述键盘盖的转动 动作进行制动, 并且随着上述键盘盖的打开动作, 把负荷施加在上述键盘盖上并对上述键 盘盖的转动动作进行制动的第二阻尼部件。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中所附的附图, 应作为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它们能说明本发明所提供的 一些优选实施例, 并且能与以上所陈述的发明内容和以下所详细描述的优选实施例结合在 一起, 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 1 是表示在使用本发明的键盘乐器的一个实施例中关闭了键盘盖的状态的主 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 2 是表示在图 1 的键盘乐器中打开了键盘盖的状态的主主要部分分的剖视图。图 3 是表示在图 1 和图 2 的键盘乐器中的第一阻尼部件的动作状态的主主要部分 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 4 是表示在图 1 和图 2 的键盘乐器中的第二阻尼部件的动作状态的主要部分的 放大剖视图。
图 5 是分解表示图 4 的第二阻尼部件的放大图。
图 6 是表示处于图 1 状态的第一阻尼部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 7 是表示处于图 1 状态的第二阻尼部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 8 是表示在图 4 的第二阻尼部件的中性区域中, 键盘盖向打开方向旋转的状态 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 9 是表示在图 8 的中性区域中, 键盘盖进一步向打开方向旋转时, 杠杆部件和弹 簧控制部件开始联动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 10 是表示处于图 2 状态的第一阻尼部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 11 是表示处于图 2 状态的第二阻尼部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参照图 1 ~图 11, 说明把本发明使用于键盘乐器的一个实施方式。
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该键盘乐器具有乐器壳体 1。该乐器壳体 1 具有下列各种零 件: 兼作腿部用的一对侧板 2 ; 设置在这一对侧板 2 之间的上部一侧的底板 3 ; 设置在该底 板 3 的前端部 ( 图 1 中为左端部 ) 上的前板 4 ; 以及设置在底板 3 的后端部 ( 图 1 中为右 端部 ) 上的背板 5。
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在该乐器壳体 1 的内部, 设有键盘部 6。该键盘部 6 的结构为, 具有许多白键 7a 和黑键 7b, 这许多白键 7a 和黑键 7b 都以安装成能在上下方向上活动的状 态排列在键盘底座 ( 未图示 ) 上。
此外, 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在该乐器壳体 1 的上部, 设有能借助于开关装置 10 进行 开关的键盘盖 8。该键盘盖 8 的结构为, 能借助于开关装置 10 向上下方向旋转, 当关闭它 时, 它就盖住设置在乐器壳体 1 上的键盘部 6, 当打开它时, 它便以向乐器壳体 1 的后方 ( 图 2 中的右侧 ) 稍微倾斜的状态竖立起来而使键盘部 6 露出。
如图 1 ~图 4 所示, 该键盘盖 8 的开关装置 10 的结构是为, 它具有设置在位于乐 器壳体 1 内的后部侧的一对侧板 2 之间, 能够旋转的旋转支撑轴 11, 以及安装成与该旋转支 撑轴 11 成为一体的杠杆部件 12, 该杠杆部件 12 安装在键盘盖 8 的下面。这样, 键盘盖 8 就 能以安装了杠杆部件 12 的旋转支撑轴 11 为中心, 与它的旋转支撑轴 11 和杠杆部件 12 一 起向上下方向旋转。
此外, 如图 1 ~图 4 所示, 该开关装置 10 具有下列部件 : 始终对键盘盖 8 施加一定 的负荷, 对键盘盖 8 的旋旋转作进行制动的第一阻尼部件 13 ; 以及随着键盘盖 8 的关闭动 作对键盘盖 8 施加负荷, 对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进行制动, 并且随着键盘盖 8 的打开动作对 键盘盖 8 施加负荷, 对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进行制动的第二阻尼部件 14。
如图 3 所示, 第一阻尼部件 13 具有下列部件 : 用来经常对键盘盖 8 施加一定的负 荷的转子阻尼器 15 ; 以及设置在旋转支撑轴 11 上, 与键盘盖 8 一起旋转, 大致呈扇形的阻 尼齿轮 16。 转子阻尼器 15 具有下列零件 : 固定在一对侧板 2 的内表面上的阻尼器主体 15a ;能够旋转地设置在该阻尼器主体 15a 内, 始终对其施加一定负荷的阻尼器轴 15b ; 以及设置 在该阻尼器轴 15b 从阻尼器主体 15a 突出来的端部上的小齿轮, 即游星齿轮 15c。
如图 3、 图 6 与图 10 所示, 阻尼齿轮 16 是直径比小齿轮 15c 大得多的齿轮, 其整 体做成大致扇形, 其主体部分与旋转支撑轴 11 设置成一体, 在该状态下能与键盘盖 8 和杠 杆部件 12 一起旋转。在上述阻尼齿轮 16 的外周缘部分上, 设有与转子阻尼器 15 的小齿轮 15c 啮合的齿部 16a。
这样, 如图 3、 图 6 和图 10 所示, 当转子阻尼器 15 对键盘盖 8 进行开关操作时, 杠 杆部件 12 和旋转支撑轴 11 便随着该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而旋转, 阻尼齿轮 16 随着该旋转 支撑轴 11 的旋转而旋转, 在与上述阻尼齿轮 16 的齿部 16a 啮合的阻尼器轴 15b 上的小齿 轮 15c 旋转时, 通过对阻尼器轴 15b 施加一定的负荷, 从而将规定的负荷作用于键盘盖 8 的 转动动作, 便对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进行了制动。
另一方面, 如图 4 和图 5 所示, 第二阻尼部件 14 由下列部件构成 : 用于对键盘盖 8 施加负荷的弹簧部件, 即扭转螺旋弹簧 17 ; 以及随着键盘盖 8 的关闭动作, 使得扭转螺旋弹 簧 17 的弹性变形逐渐增大, 并且随着键盘盖 8 的打开动作而使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弹性变 形逐渐增大的弹簧调节部件 18。 如图 4 和图 5 所示, 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结构为, 在把线圈状的弹簧主体部分安装 在旋转支撑轴 11 上的同时, 该弹簧主体部分的两端部 17a、 17b 在张开大致 90 度角度的状 态下, 向着弹簧主体部分的外圆周一侧延伸。由此, 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结构, 就能借助于弹 簧主体部分的两端部 17a、 17b 向着互相离开的方向, 或者向着互相接近的方向弹性移位, 从而使弹簧主体部分由于弹性的扭转而弹性变形。
如图 4、 图 8 和图 9 所示, 弹簧调节部件 18 有两个变形区域 : 在从键盘盖 8 完全关 闭的状态至键盘盖 8 完全打开的状态的中间状态下, 扭转螺旋弹簧 17 回到初始状态的中性 区域 A ; 以及如图 7 所示, 以中性区域 A 为边界, 与键盘盖 8 关闭时的键盘盖 8 的关闭动作 相对应, 使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弹性变形增大的第一弹簧变形区域 B。
此外, 如图 11 所示, 这个弹簧调节部件 18 还进一步具有以中性区域 A 为边界, 与 键盘盖 8 打开时的键盘盖 8 的打开动作相对应, 使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弹性变形增大的第二 弹簧变形区域 C。 藉此, 弹簧调节部件 18 的结构就能随着键盘盖 8 的开关动作, 变换成中性 区域 A、 第一弹簧变形区域 B、 第二弹簧变形区域 C 中的任何一个区域。
即, 如图 4 和图 5 所示, 构成该弹簧调节部件 18 的要素具有 : 设置在乐器壳体 1 上 的固定部件 20 ; 可旋转地支撑在该固定部件 20 上, 并安装了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旋转支撑 轴 11 ; 安装在该旋转支撑轴 11 上, 设有键盘盖 8 的杠杆部件 12 ; 安装在旋转支撑轴 11 上能 够旋转, 设有键盘盖 8 的杠杆部件 12 ; 可转动地安装在旋转支撑轴 11 上, 大致与杠杆部件 12 联动地旋转的弹簧控制部件 21 ; 以及让该弹簧控制部件 21 与杠杆部件 12 的旋转一起进 行间歇性联动的间歇联动部 22。
在这种情况下, 如图 4、 图 5 和图 7 所示, 固定部件 20 的结构为, 它固定在乐器壳体 1 内的底板 3 的后部上 ( 图 7 中的右侧部上 ), 其上部向着乐器壳体 1 的前侧 ( 图 7 中的左 侧 ) 突出。在该固定部件 20 的上部突出来的前端部 ( 图 5 中的左端部 ) 上, 设有第一固定 片 20a 和第二固定片 20b。
如图 4 和图 5 所示, 第一固定片 20a 的结构为, 它以向斜上方倾斜大约 45 度角的
方式突出地设置在固定部件 20 的突出的前端部上, 并且, 从反时针旋转方向 ( 图 4 中的上 侧 ) 与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弹性地接触, 以阻止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向着反时针旋转方向 ( 图 4 中的下侧 ) 进行弹性移位。
此外, 如图 4 和图 5 所示, 第二固定片 20b 的结构为, 它以向斜下方倾斜大约 45 度 角的方式突出地设置在固定部件 20 的突出的前端部分上, 并且, 从顺时针旋转方向 ( 图 4 中为右斜下方 ) 与扭螺旋弹簧 17 的另一个端部 17b 弹性地接触, 以阻止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另一个端部 17b 向着顺时针旋转方向 ( 图 4 中为左斜上方 ) 进行弹性移位。
由此, 如图 4 和图 5 所示, 固定部件 20 的第一固定片 20a 与第二固定片 20b 之间 所张开的角度大约是 90 度的角度, 与这个打开的角度相对的角度 ( 大约是 270 度 ) 就是扭 转螺旋弹簧 17 的两个端部 17a、 17b 的活动范围, 在该活动范围内使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两 个端部 17a、 17b 弹性移位。
另一方面, 如图 4 和图 5 所示, 弹簧控制部件 21 的整体做成大致 “コ” 字形, 它的 中间部分旋转自如地安装在旋转支撑轴 11 上。在这个弹簧控制部件 21 上设有第一可动片 21a 和第二可动片 21b。如图 4 所示, 第一可动片 21a 的结构为, 它设置在弹簧控制部件 21 的上部一侧, 并从顺时针旋转方向 ( 图 4 中的左下侧 ) 与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弹性接触, 以使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向着离开第一固定片 20a 的顺时针旋转方 向 ( 图 4 中的右斜上方 ) 进行弹性移位。 如图 4 所示, 第二可动片 21b 的结构为, 它设置在弹簧控制部件 21 的下部一侧, 并 从反时针旋转方向 ( 图 4 中的左上侧 ) 与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另一个端部 17b 弹性接触, 以 使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另一个端部 17b 向着离开第二固定片 20b 的反时针旋转方向 ( 图 4 中的右斜下侧 ) 进行弹性移位。如图 4 所示, 该弹簧控制部件 21 的第一可动片 21a 和第二 可动片 21b 的结构为, 其所张开的角度同第一固定片 20a 与第二固定片 20b 所张开的角度 大致相同, 即为大约 90 度的角度, 在这种状态下, 使其以旋转支撑轴 11 为中心与杠杆部件 12 一起间歇性联动地进行旋转。
此外, 如图 4 所示, 当该弹簧调节部件 18 处于中性区域 A 的状态时, 在扭转螺旋弹 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与第一固定片 20a 弹性接触而位置受到限制的状态下, 第一可动片 21a 与该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弹性接触的同时, 在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另一个端 部 17b 与第 2 固定片 20b 弹性接触而位置受到限制的状态下, 由于第二可动片 21b 与该扭 转螺旋弹簧 17 的另一个端部 17b 弹性接触而使扭转螺旋弹簧 17 回复到初始状态。
此外, 该弹簧调节部件 18 的结构为, 当处于第一弹簧变形区域 B 的状态时, 如图 7 所示, 在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与固定部件 20 的第一固定片 20a 弹性接触而位 置受到限制的状态下, 通过使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另一个端部 17b 向着弹簧控制部件 21 的 第二可动片 21b 离开第 2 固定片 20b 的方向, 即向着反时针旋转方向弹性移位, 就能使扭转 螺旋弹簧 17 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 增大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弹性变形, 并对键盘盖 8 施加负 荷。
再有, 该弹簧调节部件 18 的结构为, 当处于第二弹簧变形区域 C 的状态时, 如图 11 所示, 在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另一个端部 17b 与固定部件 20 的第二固定片 20b 弹性接触而 位置受到限制的状态下, 通过使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向着弹簧控制部件 21 的 第一可动片 21a 离开第一固定片 20a 的方向, 即向着顺时针旋转方向发生弹性移位, 从而使
扭转螺旋弹簧 17 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 增大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弹性变形, 并对键盘盖 8 施 加负荷。
可是, 使得杠杆部件 12 与弹簧控制部件 21 进行间歇联动的间歇联动部 22 的结构 为, 当弹簧调节部件 18 处于中性区域 A 的状态时, 便如图 4、 图 8 和图 9 所示, 当一旦解除了 杠杆部件 12 与弹簧控制部件 21 的联动, 弹簧调节部件 18 处于第一弹簧变形区域 B 的状态 时, 则如图 7 所示, 在使杠杆部件 12 与弹簧控制部件 21 联动, 并且当弹簧调节部件 18 处于 第二弹簧变形区域 C 的状态时, 则如图 11 所示, 使杠杆部件 12 与弹簧控制部件 21 进行联 动。
即, 这个间歇联动部 22 设置在位于弹簧控制部件 21 的第一可动片 21a 与第二可 动片 21b 之间的杠杆部件 12 的位置上, 是与第一可动片 21a 和第二可动片 21b 的任何一个 接触的接触部分。如图 4、 图 8 和图 9 所示, 这个间歇联动部 22 的结构为, 当弹簧调节部件 18 处于中性区域 A 的状态时, 借助于在第一可动片 21a 与第二可动片 21b 之间的移动, 就能 解除杠杆部件 12 与弹簧控制部件 21 之间的联动。
此外, 如图 7 所示, 这个间歇联动部 22 的结构为, 当簧调节部件 18 处于第一弹簧 变形区域 B 的状态时, 便与第二可动片 21b 接触, 使该第二可动片 21b 向着离开第二固定片 20b 的反时针旋转方向移动, 并且如图 11 所示, 当弹簧调节部件 18 处于第二弹簧变形区域 C 的状态时, 便与第一可动片 21a 接触, 使该第一可动片 21a 向着离开第一固定片 20a 的顺 时针旋转方向移动。 接着, 对打开和关闭这种键盘乐器的键盘盖 8 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 如图 2、 图 3 和图 10 所示, 当要使键盘盖 8 从关闭状态打开时, 第一阻尼部件 13 始终对键盘盖 8 施加一定的负荷而对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进行制动, 并且如图 2 和图 11 所示, 随着键盘盖 8 的打开动作, 第二阻尼部件 14 对键盘盖 8 施加负荷而对键盘盖 8 的转 动动作进行制动。
即, 第一阻尼部件 13 如图 2 和图 3 所示, 当键盘盖 8 向打开方向进行转动动作时, 旋转支撑轴 11 便随着该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而旋转, 随着该旋转支撑轴 11 的旋转, 阻尼齿 轮 16 便旋转, 转子阻尼器 15 的小齿轮 15c 便与该阻尼齿轮 16 的齿部 16a 啮合并旋转。
此时, 由于对转子阻尼器 15 的阻尼器轴 15b 始终施加着一定的负荷, 所以, 当设置 在该阻尼器轴 15b 上的小齿轮 15c 与阻尼齿轮 16 的齿部 16a 啮合并旋转时, 便对小齿轮 15c、 旋转支撑轴 11 及键盘盖 8 施加一定的负荷, 由该负荷对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进行制 动。
此外, 第二阻尼部件 14 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当从键盘盖 8 的关闭状态向打开方向 旋转时, 在键盘盖 8 从图 7 所示的关闭状态直到打开到图 4 所示的规定角度 ( 大约 15 度的 角度 ), 即从第一弹簧变形区域 B 直到达到中性区域 A 之间, 通过间歇联动部 22 借助于扭转 螺旋弹簧 17 的弹力而与弹簧控制部件 21 的第二可动片 21b 接触, 从而使弹簧控制部件 21 与杠杆部件 12 一起向着顺时针旋转方向联动地旋转。
此时, 如图 7 所示, 在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与固定部件 20 的第一固定 片 20a 弹性接触而位置受到限制的状态下, 弹簧控制部件 21 的第一可动片 21a 便向接近第 一固定片 20a 的方向移动, 并且在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另一个端部 17b 与第二可动片 21b 弹 性接触的状态下, 该第二可动片 21b 便向接近第二固定片 20b 的方向移动。
由此, 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另一个端部 17b, 就与第二可动片 21b 一起向接近第二固 定片 20b 的方向作弹性移位。此时, 由于扭转螺旋弹簧 17 要进行弹性恢复, 以便从第一弹 簧变形区域 B 的状态回到中性区域 A 的初始状态, 因而在弹力逐渐减小的同时, 把弹力作用 在打开键盘盖 8 的方向上。于是, 就能够开始用用很小的力量来打开键盘盖 8。
并且, 如图 4 所示, 当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另一个端部 17b 与第二固定片 20b 弹性 接触时, 便处于中性区域 A 的状态。此时, 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另一个端部 17b 的位置受到 第二固定片 20b 的限制, 并且第二可动片 21b 在与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另一个端部 17b 弹性 接触的状态下位于第二固定片 20b 的延长线上。 另外, 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在 与第一固定片 20a 弹性接触而位置受到限制的状态下, 第一可动片 21a 则在与扭转螺旋弹 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弹性接触的状态下位于第一固定片 20a 的延长线上。这样, 扭转螺旋 弹簧 17 便回到了初始状态, 由于其弹力不作用于键盘盖 8, 因而键盘盖 8 就只有第一阻尼部 件 13 对它的打开动作进行制动。
如图 8 和图 9 所示, 在该中性区域 A 的状态下, 即使键盘盖 8 向打开的方向旋转, 弹簧控制部件 21 也不与杠杆部件 12 一起旋转而维持图 4 所示的状态。即, 如图 8 所示, 在 该中性区域 A 的状态下, 杠杆部件 12 的间歇联动部 22 便离开弹簧控制部件 21 的第二可动 片 21b, 向着第一可动片 21a 移动。因此, 由于杠杆部件 12 的间歇联动部 22 并不与弹簧控 制部件 21 的第一可动片 21a 和第二可动片 21b 的任何一件接触, 因而弹簧控制部件 21 便 不旋转, 杠杆部件 12 与键盘盖 8 一起旋转。此时, 由于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弹力并不作用在 键盘盖 8 上, 所以键盘盖 8 只由第一阻尼部件 13 对其打开动作进行制动。
而且, 键盘盖 8 进一步向打开方向旋转, 如图 9 所示, 当键盘盖 8 打开到规定的角 度 ( 约为 90 度的角度 ) 时, 由于杠杆部件 12 的间歇联动部 22 与弹簧控制部件 21 的第一 可动片 21a 接触, 便达到了第二弹簧变形区域 C 的状态。在该状态下, 当键盘盖 8 从大约 90 度的角度进一步向打开方向旋转时, 便如图 2 和图 11 所示, 键盘盖 8 便向后方 ( 图 11 中的 右侧 ) 倾斜而立起, 让乐器壳体 1 敞开而露出键盘部 6。
此时, 如图 11 所示, 杠杆部件 12 的间歇联动部 22 把弹簧控制部件 21 的第一可动 片 21a 向上推压, 使它向着离开第一固定片 20a 的顺时针旋转方向移动。于是, 如图 11 所 示, 第一可动片 21a 便使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向着离开第一固定片 20a 的顺时 针旋转方向弹性移位。
这样, 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弹簧主体部分便产生了扭转弹性变形, 并将其弹力施加 在键盘盖 8 上。此时, 随着键盘盖 8 的打开, 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弹性变形便逐渐增大。因 此, 键盘盖 8 便借助于扭转螺旋弹簧 17 对它的打开动作进行制动, 于是, 打开键盘盖 8 的阻 力逐渐增大, 从而可以逐渐减缓键盘盖 8 的打开动作。此时, 由于能够防止因第一阻尼部件 13 的间隙引起的小齿轮 15c 与阻尼齿轮 16 的齿部 16a 的啮合间隙, 因而, 借助于第一阻尼 部件 13 也能对键盘盖 8 进行良好的制动。
下面, 说明从键盘盖 8 的打开状态到关闭状态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 如图 2、 图3 和图 6 所示, 第一阻尼部件 13 对键盘盖 8 始终施加一定的负荷, 对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进 行制动, 并且如图 2 和图 7 所示, 随着键盘盖 8 的关闭动作, 由第二阻尼部件 14 对键盘盖 8 施加负荷并对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进行制动。
即, 如图 3 所示, 第一阻尼部件 13 在键盘盖 8 向着关闭方向旋转时, 旋转支撑轴 11也随着该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而旋转, 而阻尼齿轮 16 也随着该旋转支撑轴 11 的旋转而旋 转, 于是转子阻尼器 15 的小齿轮 15c 与该阻尼齿轮 16 的齿部 16a 啮合并旋转。
与此同时, 由于在转子阻尼器 15 的阻尼器轴 15b 上经常施加着一定的负荷, 所以 设置在该阻尼器轴 15b 上的小齿轮 15c 在与阻尼齿轮 16 的齿部 16a 啮合并旋转时, 便对小 齿轮 15c、 旋转支撑轴 11 及键盘盖上也施加了一定的负荷, 借助于该负荷对键盘盖 8 的转动 动作进行制动。
此外, 第二阻尼部件 14 如图 11 所示, 当从键盘盖 8 完全打开的状态向关闭的方向 旋转时, 在从键盘盖 8 打开的状态直到关闭到图 9 所示的规定角度 ( 约 90 度的角度 ) 为止, 即从第二弹簧变形区域 C 直到达到中性区域 A 之间, 通过间歇联动部 22 借助于扭转螺旋弹 簧 17 的弹力与控制部件 21 的第一可动片 21a 接触, 从而使控制部件 21 与杠杆部件 12 一 起向反时针旋转方向联动地旋转。
此时, 如图 11 所示, 在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另一个端部 17b 与固定部件 20 的第二 固定片 20b 弹性接触而位置受到限制的状态下, 弹簧控制部件 21 的第二可动片 21b 向着接 近第二固定片 20b 的方向移动, 并且, 在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与第一可动片 21a 弹性接触的状态下, 该第一可动片 21a 便向着接近第一固定片 20a 的方向移动。 由此, 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便与第一可动片 21a 一起向着接近第一固 定片 20a 的方向进行弹性移位。此时, 由于扭转螺旋弹簧 17 要进行弹性复位, 以便从第二 弹簧变形区域 C 的状态返回到中性区域 A 的初始状态, 因而弹力便逐渐减小并向着关闭键 盘盖 8 的方向作用。因此, 可以用较小的力开始关闭键盘盖 8。
并且, 如图 9 所示, 当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与第一固定片 20a 弹性接 触时, 便处于中性区域 A 的状态。此时, 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的位置受到第一 固定片 20a 的限制, 并且第一可动片 21a 在与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弹性接触的 状态下, 位于第一固定片 20a 的延长线上。此外, 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另一个端部 17b 在与 第二固定片 20b 弹性接触而位置受到限制的状态下, 第二可动片 21b 便在与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另一个端部 17a 弹性接触的状态下位于第二固定片 20b 的延长线上。这样, 由于扭转 螺旋弹簧 17 返回到初始状态, 其弹力不再施加在键盘盖 8 上, 键盘盖 8 就只由第一阻尼部 件 13 对关闭动作进行制动。
如图 8 和图 9 所示, 在该中性区域 A 的状态下, 即使键盘盖 8 向着关闭的方向旋转, 弹簧控制部件 21 也不与杠杆部件 12 一起旋转, 与打开键盘盖 8 时一样, 保持图 9 所示的状 态。即, 如图 8 所示, 在该中性区域 A 的状态下, 杠杆部件 12 的间歇联动部 22 便离开弹簧 控制部件 21 的第一可动片 21a 而向第二可动片 21b 移动。因此, 由于杠杆部件 12 的间歇 联动部 22 并不与弹簧控制部件 21 的第一可动片 21a 和第二可动片 21b 的任何一个接触, 因而弹簧控制部件 21 不旋转, 而杠杆部件 12 与键盘盖 8 一起旋转。此时, 由于扭转螺旋弹 簧 17 的弹力不作用在键盘盖 8 上, 于是键盘盖 8 就只由第一阻尼部件 13 对关闭动作进行 制动。
而且, 键盘盖 8 进一步向关闭方向旋转, 如图 4 所示, 当键盘盖 8 关闭到预定的角 度 ( 大约 15 度的角度 ) 时, 由于杠杆部件 12 的间歇联动部 22 与弹簧控制部件 21 的第二 可动片 21b 接触, 便成为第一弹簧变形区域 B 的状态。在该状态下, 当键盘盖 8 从大约 15 度的角度进一步向关闭的方向旋转时, 便如图 1 和图 7 所示, 键盘盖 8 便布置在乐器壳体 1
上, 覆盖并封闭了键盘部 6。
此时, 如图 7 所示, 杠杆部件 12 的间歇联动部 22 把弹簧控制部件 21 的第二可动 片 21b 向下压, 便使其向着离开第二固定片 20b 的反时针旋转方向移动。 于是, 如图 7 所示, 第二可动片 21b 便使得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另一个端部 17b 向着离开第二固定片 20b 的反 时针旋转方向弹性移位。
由此, 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弹簧主体部分便发生了扭转弹性变形, 并把它的弹力施 加在键盘盖 8 上。此时, 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弹性变形也随着键盘盖 8 的关闭而渐增大。因 此, 键盘盖 8 的关闭动作由扭螺旋弹簧 17 进行制动, 关闭键盘盖 8 的阻力逐渐加大, 从而可 以逐渐减缓键盘盖 8 的关闭动作。此时, 由于可以防止第一阻尼部件 13 的间隙引起的小齿 轮 15c 与阻尼齿轮 16 的齿部 16a 之间啮合的游隙, 因而, 即使只借助于第一阻尼部件 13 也 能对键盘盖 8 进行良好的制动。
这样, 若采用该键盘盖 8 的开关装置 10, 由于它具有第一阻尼部件 13 和第二阻尼 部件 14, 该第一阻尼部件 13 对键盘盖 8 始终施加一定的负荷, 并对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进 行制动, 该第二阻尼部件 14 随着键盘盖 8 的关闭动作对键盘盖 8 施加负荷, 并对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进行制动, 并且随着键盘盖 8 的打开动作对键盘盖 8 施加负荷, 并对键盘盖 8 的 转动动作进行制动 ; 所以, 无论是在键盘盖 8 关闭时, 还是在键盘盖 8 打开时, 都能随着键盘 盖 8 的开关动作, 对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进行可靠而且良好的制动。 即, 在该键盘盖 8 的开关装置 10 中, 由于在关闭键盘盖 8 时, 第一阻尼部件 13 能 始终对键盘盖 8 施加一定的负荷, 并对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进行制动, 并且随着键盘盖 8 的 关闭动作, 第二阻尼部件 14 能对键盘盖 8 施加负荷, 并对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进行制动, 因 而可以加大关闭键盘盖 8 的阻力, 能减缓键盘盖 8 的关闭动作, 从而能安全地关闭键盘盖 8。
此外, 在该键盘盖 8 的开关装置 10 中, 由于在打开键盘盖 8 时, 第一阻尼部件 13 能够始终对键盘盖 8 施加一定的负荷并对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进行制动, 并且, 第二阻尼部 件 14 还能随着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对键盘盖 8 施加负荷, 并对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进行制 动, 因而加大了打开键盘盖 8 的阻力, 从而能减缓键盘盖 8 的打开动作, 由此能安全地打开 键盘盖 8。因此, 无论是在关闭键盘盖 8 时, 还是在打开键盘盖 8 时, 都能随着键盘盖 8 的开 关动作对键盘盖 8 的开关动作进行可靠而良好的制动, 由此能安全地开关键盘盖 8。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第二阻尼部件 14 具有扭转螺旋弹簧 17 及弹簧调节部件 18, 该 扭转螺旋弹簧 17 是用于对键盘盖 8 施加负荷的弹簧部件, 该弹簧调节部件 18 随着键盘盖 8 的关闭动作而使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弹性变形逐渐增大, 并且随着键盘盖 8 的打开动作而 使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弹性变形逐渐增大的, 所以, 无论是在键盘盖 8 关闭时, 还是在键盘盖 8 打开时, 扭转螺旋弹簧 17 都能借助于弹簧调节部件 18 使对键盘盖 8 所施加的负荷增大。
即, 由于该弹簧调节部件 18 具有下列三个区域 ; 即, 作为弹簧部件的扭转螺旋弹 簧 17 返回到初始状态的中性区域 A, 以该中性区域 A 为边界, 随着键盘盖 8 关闭时的键盘 盖 8 的关闭动作而使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弹性变形增大的第一弹簧变形区域 B, 以及以中性 区域 A 为边界, 随着键盘盖 8 打开时的键盘盖 8 的打开动作而使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弹性变 形增大的第二弹簧变形区域 C, 并能根据键盘盖 8 的开关动作变换到 A ~ C 各状态的某一状 态, 从而使得扭转螺旋弹簧 17 能根据键盘盖 8 的开关动作, 对键盘盖 8 可靠地施加负荷, 并 对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进行制动。
即, 该弹簧调节部件 18, 在关闭键盘盖 8 时, 从中性区域 A 转换到第一弹簧变形区 域 B, 在该第一弹簧变形区域 B 的状态下, 能使扭转螺旋弹簧 17 对键盘盖 8 所施加的负荷 随着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弹性变形而增大, 并且在打开键盘盖 8 时, 便从中性区域 A 转换到 第二弹簧变形区域 C, 在该第二弹簧变形区域 C 的状态下, 能使扭转螺旋弹簧 17 对键盘盖 8 所施加的负荷随着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弹性变形而增大, 这样, 就能根据键盘盖 8 的开关动 作转换到 A ~ C 各状态的某一状态, 对键盘盖 8 可靠地施加负荷, 从而对键盘盖 8 的转动动 作进行制动。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弹簧调节部件 18 具有下列各种部件 : 设置在乐器壳体 1 中的 固定部件 20 ; 可旋转地设置在该固定部件 20 上并安装有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旋转支撑轴 11 ; 一体地安装在该旋转支撑轴 11 上并设有键盘盖 8 的杠杆部件 12 ; 以及可转动地安装在 旋转支撑轴 11 上并与杠杆部件 12 间歇地联动而进行旋转的弹簧控制部件 21 ; 因而, 在杠 杆部件 12 与弹簧控制部件 21 联动的状态下, 能将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弹力可靠地施加在键 盘盖 8 上, 这样, 在开关键盘盖 8 时, 就能够借助于施加在键盘盖 8 上的负荷对键盘盖 8 的 旋旋转作进行可靠而且良好的制动。
另外, 就该弹簧调节部件 18 而言, 由于固定部件 20 的结构具有 : 既能与扭转螺旋 弹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弹性接触, 又能与其离开, 并限制一个端部 17a 向一方侧的弹性移 位的第一固定片 20a ; 以及既能与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另一个端部 17b 弹性接触, 又能与其 离开, 并限制另一个端部 17b 向另一方侧的弹性移位的第二固定片 20b ; 因而用第一固定片 20a 和第二固定片 20b 就能可靠地限制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两个端部 17a、 17b 的活动范围, 由此就能正确地控制扭转螺旋弹簧 17 进行弹性变形的范围。 再有, 就该弹簧调节部件 18 而言, 由于弹簧控制部件 21 的结构具有 : 能随着键盘 盖 8 的开关动作, 使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向离开第一固定片 20a 的方向作弹性 移位的第一可动片 21a ; 以及能随着键盘盖 8 的开关动作, 使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另一个端 部 17b 向离开第二固定片 20b 的方向弹性移位的第二可动片 21b ; 所以就能够根据键盘盖 8 的开关动作, 使扭转螺旋弹簧 17 可靠地弹性变形, 并且能作为负荷对键盘盖 8 施加与该弹 性变形相应的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弹力。
在这种情况下, 当弹簧调节部件 18 处于中性区域 A 的状态时, 由于通过使扭转螺 旋弹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与第一固定片 20a 弹性接触而位置受到限制, 并且使扭转螺旋弹 簧 17 的另一个端部 17b 与第二固定片 20b 弹性接触而位置受到限制, 从而使得扭转螺旋弹 簧 17 处于初始状态, 因而, 在处于中性区域 A 的状态时, 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弹力就不会作 用在键盘盖 8 上, 因此, 当处于中性区域 A 的状态时, 就能够顺利而且良好地开关键盘盖 8。
此外, 当弹簧调节部件 18 处于第一弹簧变形区域 B 的状态时, 由于在扭转螺旋弹 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在与固定部件 20 的第一固定片 20a 弹性接触而位置受到限制的状态 下, 通过使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另一个端部 17b 向着弹簧控制部件 21 的第二可动片 21b 离 开固定部件 20 的第二固定片 20b 的方向弹性移位, 就能增大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弹性变形, 因而, 扭转螺旋弹簧 17 就能随着键盘盖 8 的关闭, 增大对键盘盖 8 所施加的负荷, 这样, 由 于逐渐加大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的阻力, 从而减缓了键盘盖 8 的关闭动作, 因而能安全地关 闭键盘盖 8。
再有, 当该弹簧调节部件 18 处于第二弹簧变形区域 C 的状态时, 由于在扭转螺旋
弹簧 17 的另一个端部 17b 与固定部件 20 的第二固定片 20b 弹性接触而位置受到限制的状 态下, 通过借助于弹簧控制部件 21 的第一可动片 21a 使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向着离开固定部件 20 的第一固定片 20a 的方向弹性移位, 就能增大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弹 性变形, 因而, 扭转螺旋弹簧 17 就能随着键盘盖 8 的打开而增大对键盘盖 8 所施加的负荷, 这样, 由于逐渐加大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的阻力, 从而减缓了键盘盖 8 的打开动作, 因而能 安全地打开键盘盖 8。
此外, 在该键盘盖 8 的开关装置 10 中, 由于具有间歇联动部 22, 该歇联动部 22 在 键盘盖 8 进行开关动作时, 在弹簧调节部件 18 处于第一弹簧变形区域 B 和第二弹簧变形区 域 C 的各种状态时, 可使杠杆部件 12 与弹簧控制部件 21 联动, 并且, 在弹簧调节部件 18 处 于中性区域 A 的状态时, 则暂且解除杠杆部件 12 与弹簧控制部件 21 的联动, 因而, 在处于 第一弹簧变形区域 B 和第二弹簧变形区域 C 的各种状态时, 能借助于该间歇联动部 22 使扭 转螺旋弹簧 17 弹性变形而对键盘盖 8 施加负荷, 在处于中性区域 A 的状态时, 就能防止扭 转螺旋弹簧 17 的弹性变形而不会对键盘盖 8 增加负荷, 能顺利地开关键盘盖 8。
即, 在该键盘盖 8 的开关装置 10 中, 能够在键盘盖 8 处于第一弹簧变形区域 B 的 状态下, 刚好要完全关闭之前对键盘盖 8 施加负荷, 并对键盘盖 8 的关闭动作进行制动, 由 此能减缓键盘盖 8 的关闭动作, 并且能够在键盘盖 8 处于第二弹簧变形区域 C 的状态下, 刚 好要完全打开之前对键盘盖 8 施加负荷, 并对键盘盖 8 的打开动作进行制动, 由此, 除了能 减缓键盘盖 8 的打开动作外, 在从键盘盖 8 完全关闭的状态至键盘盖 8 完全打开的状态的 中间状态下, 由于没有对键盘盖 8 施加负荷, 因而能顺利而且良好地开关键盘盖 8。
再有, 在该键盘盖 8 的开关装置 10 中, 由于第一阻尼部件 13 具有用来始终对键盘 盖 8 施加一定负荷的转子阻尼器 15, 因而就能借助于转子阻尼器 15 经常对键盘盖 8 施加一 定的负荷而对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经常进行制动。即, 转子阻尼器 15 在阻尼器主体 15a 的 阻尼器轴 15b 上设有小齿轮 15c, 由于当这个小齿轮 15c 与一体地安装在和键盘盖 8 一起旋 转的旋转支撑轴 11 上的扇形阻尼齿轮 16 的齿部 16a 啮合并进行旋转时, 能够对阻尼器轴 15b 施加一定的负荷而对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进行制动, 因而, 能对键盘盖 8 经常施加一定 的负荷而经常对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进行制动。
另外,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 对第二阻尼部件 14 借助于设置在杠杆部件 12 上的间 歇联动部 22 以与杠杆部件 12 间歇地联动的方式构成弹簧控制部件 21 的情况进行了描述, 但不必一定在杠杆部件 12 上设置间歇联动部 22, 也可以做成把弹簧控制部件 21 一体地设 置在杠杆部件 12 上, 使弹簧控制部件 21 始终与杠杆部件 12 一起联动的结构。若采用这样 的结构, 当处于中性区域 A 时, 在弹簧控制部件 21 停止的状态下, 不是只有杠杆部件 12 与 键盘盖 8 一起旋转, 而经常是使弹簧控制部件 21 与键盘盖 8 一起旋转, 从而能把扭转螺旋 弹簧 17 的弹力作用在键盘盖 8 上。
此外,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 虽然对借助于设置在固定部件 20 上的各第一、 第二 固定片 20a、 20b, 使得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两个端部 17a、 17b 在大约 270 度的角度范围内进 行弹性移位的结构情况进行了描述, 但并不仅限于这种结构, 例如, 也可以是使扭转螺旋弹 簧 17 的两个端部 17a、 17b, 在作为固定部件 20 的各第一、 第二固定片 20a、 20b 的张开角度 为大约 90 度的范围内进行弹性移位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 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 : 由第一固定片 20a 来阻止扭转螺旋弹簧 17的一个端部 17a 向顺时针旋转方向进行弹性移位, 而由第二固定片 20b 来阻止扭转螺旋弹 簧 17 的另一个端部 17b 向反时针旋转方向进行弹性移位, 并且, 第一可动片 21a 使得扭转 螺旋弹簧 17 的一个端部 17a 向反时针旋转方向进行弹性移位, 而第二可动片 21b 则使得扭 螺旋弹簧 17 的另一个端部 17b 向顺时针旋转方向进行弹性移位。即使做成这样的结构, 也 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
再有,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 虽然对第一阻尼部件 13 具有在阻尼器轴 15b 上设有 小齿轮 15c 的转子阻尼器 15, 以及一体地安装在与键盘盖 8 一起旋转的旋转支撑轴 11 上的 扇形阻尼齿轮 16 ; 并且在转子阻尼器 15 的小齿轮 15c 与阻尼齿轮 16 的齿部 16a 啮合而进 行旋转时, 借助于施加在阻尼器轴 15b 上的负荷, 对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进行制动这样的结 构情况进行了描述, 但并不仅限于这种结构, 也可以做成由转子阻尼器 15 直接把负荷施加 在旋转支撑轴 11 上并对键盘盖 8 的转动动作进行制动的结构。
另外,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 作为第二阻尼部件 14 的弹簧部件, 虽然描述了使用 扭转螺旋弹簧 17 的情况, 但不必一定是扭转螺旋弹簧 17, 例如, 也可以使用扭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