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桐高密度播种育苗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木本植物小粒种子的播种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杨桐高密度播种育苗的方法。
技术背景
杨桐(Cleyera japonica Thunb.)为山茶科红淡比属植物,小乔木或灌木,高至9米,全株除花外其余无毛。小枝具2棱或萌芽枝无棱,顶芽显著。叶片革质,形状及大小变化较多,通常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11厘米,宽2-5厘米,先端急短钝尖至钝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光亮,下面无腺点;叶柄长5-10毫米。花白色,单生或2-3朵生于叶腋,直径6毫米;苞片2,微小;尊片5,圆形,长3毫米,有睫毛;花瓣5;雄蕊约25,花药卵状椭圆形,有透明的刺毛;子房无毛,花柱长约8毫米,超过雄蕊而与花瓣近等长。浆果球形,黑色,直径7~9毫米,果梗长1~2厘米。种子多数。花期6、7月,果期9-10月。分布于长江以南极大多数省、区及台湾,生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谷溪边林下。日本、朝鲜、缅甸及印度也有分布。
利用杨桐枝条加工成工艺品在日本被称为“木神”,是日本国民传统的供神祭祖的吉祥物,每个家庭作神事的必用品。日本市场年需求量在5亿束以上,大部分从我国进口。然而,至目前为止,杨桐的加工利用主要以采集野生资源为主,近年来,随着加工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野生资源破坏严重,原料匮乏,同时由于野生资源生长发育的季节性和生产需求的常年性相矛盾,已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为了保证杨桐野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该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建立人工原料生产基地,势在必行。在营建人工原料林基地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优良种苗的问题。同时,杨桐又是优良的防火树种和园林绿化树种。传统的播种均采用大田播种,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同时容易滋生杂草和遭受病虫害危害,时常会出现广种薄收的现象,且管理成本非常高。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0510049249.2)公开了一种杨桐实生苗冬播方法,是于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采集成熟浆果作种果,捣烂,洗去果质液,滤出小米状的籽作种子,于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于避风向阳的苗床,浇水覆沙,搭保温棚,至发芽成苗,幼苗生长至次年春暖时节,移植至避风向阳的苗床,覆膜保温,盖遮阳网,成活生长至出圃。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0510049250.5)公开了一种杨桐实生苗春播方法,是于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采集成熟浆果作种果,捣烂,洗去果质液,滤出小米状的籽作种子,将获取的种子贮藏至次年2月播种于避风向阳的苗床,浇水覆沙,搭保温棚,至发芽生长成幼苗,生长至次年5月,移植至避风向阳的苗床,覆膜保温,盖遮阳网,成活生长至出圃。
上述的两种方法利用杨桐有性繁育特点进行人工繁育,获得造林苗以建造杨桐经济林,可有计划、持续稳定地保持其产量,供应需求,以缓解该野生资源日益枯竭的局面,保护野生资源。但是,上述的两种方法育苗每平方米的苗产量为1000~1300株左右,育苗产量不高,如果简单地提高育苗密度,则育苗成活率将大大降低。现有还未有文献公开报道过更高的育苗密度。
同时,上述的两种方法直接在大田育苗,苗出圃时需要带走苗床的土壤,这样在进行多次育苗后会导致土壤贫瘠化,另一方面由于苗出圃时需带走土球,因此还需要对苗的根部进行捆扎,以保持在运输过程中土壤不脱落,这样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动力。同时,露地苗移栽受季节性影响比较明显,且缓苗期较长,对移栽后的管理水平要求相对较高,否则会降低移栽的成活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杨桐人工育苗单位面积得有效苗率低的技术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一种杨桐高密度播种育苗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出苗整齐,单位面积得有效苗率高,管理成本低,且克服季节性的播种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杨桐高密度播种育苗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①种子催芽:对贮藏的种子进行催芽,待种子裂嘴后即可播种;
②播种:播种前将播种基质用清水喷湿,搅拌均匀,其湿度以用拳头握紧基质,松手后能自动慢慢散开为度,然后将种子平铺在预先制作好的苗床上,稍压紧,播种后用蛭石或焦泥灰覆盖,以免催芽后种子失水干枯,播种量10~15g/M2;
③病害预防:待出苗后一周内,对杨桐幼苗进行病害的预防,待芽苗长至2真叶1心或4真叶1心时即可移苗;
④穴盆培育:按移栽基质的组分配制好基质,基质的湿度控制在用拳头握紧基质,松手后基质能自动慢慢散开为度,然后装入穴盆移入芽苗,移栽后及时的浇足定根水,放入塑料大棚内培养;
⑤营养钵培养:待杨桐小苗的根系布满穴盆的孔穴时,就要转入营养钵内,放入柱式荫棚内培养,待苗的根系布满营养钵时,即可用于造林。
作为优选,步骤①种子催芽采用30~50℃温水浸种12~36小时,后滤掉水分,稍晾后,以10~20厘米厚度堆积于向阳的室内,遮阳覆盖,期间要适时进行翻动或补水,待种子裂嘴后即可播种。
作为优选,步骤②的苗床宽1.1M,长25M~30M,高8cm,苗床四周用水泥板围起,苗床底层铺一层无纺布,在无纺布上铺一层1~4cm清水粗沙,再在清水粗沙上铺一层3~8cm的混和基质,铺平后轻压。
作为优选,步骤②中采用种子与细清水沙或细黄心土混合均匀后再播种,播种后蛭石或焦泥灰的覆盖厚度约为0.3cm~0.5cm。
作为优选,步骤②中播种基质包括泥炭、蛭石、沙和有机肥,按体积比,泥炭∶蛭石∶沙∶有机肥为4.5∶3∶2∶0.5。
高密度育苗的时候,幼苗在一周内容易得瘁倒病,因此,病害预防是必须的。在这里作为优选,步骤③中采用50%多菌灵粉剂、百菌清和70%代森锰锌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病害的预防,使用浓度为800~1000倍。
作为优选,步骤④中移苗基质包括泥炭、黄心土、沙和有机肥,按体积比,泥炭∶黄心土∶沙∶有机肥为2∶6∶1.5∶0.5。
作为优选,步骤④塑料大棚采用6米~8米地钢架塑料大棚,内设有喷雾、通风设备,外遮阳度为55%;步骤⑤柱式荫棚为3米高,遮阳度为50%,配有喷灌设施。
作为优选,播种期为2~4月,种子的贮藏采用的方法如下:种子洗净后稍晾干,与湿清水沙1∶2混和后,层积在北边室内水泥地上,层积厚度20~30厘米,表面覆盖蔗阳网,以防水分过快的蒸发;种子层积贮藏期间,要定时的进行翻动检查,并适时补水。
作为优选,播种期为8~10月,种子的贮藏采用的方法如下:种子洗净后沥干水分,放入50%多菌灵粉剂500倍容液中浸泡30min,捞出晾在竹席上充分阴干,然后装入布袋,外套一层聚乙烯塑料袋,里外袋口均扎紧,干藏在0℃左右冷库或冰箱中贮藏。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方案,方法操作简单,出苗整齐,单位面积得有效苗率高,每平方米得有效苗3500-4500株,克服季节性的播种方法。出苗后,再采用穴盆培育或营养钵培养,保持了有效苗的成活率,在用于造林时将营养钵内的基质一起种植即可,克服了缓苗期,有利于移栽苗的生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①播种期:2至4月份。
②种子的贮藏:种子洗净后稍晾干,与湿清水沙(清水沙湿度以用拳头握紧湿沙,松手后沙能自动慢慢散开为度)1∶2混和后,层积在北边室内水泥地上,层积厚度20-30cm,表面覆盖蔗阳网等物,以防水分过快的蒸发;种子层积贮藏期间,要定时的进行翻动检查,并适时补水。同时防止种子贮藏过程中霉变现象的发生(可喷施多菌灵防霉)。用于翌年2-4月播种;
③设施建设:搭建6米或8米的钢架塑料大棚,内设有喷雾、通风设备,外遮阳度为55%;3米高的柱式荫棚,遮阳度为50%,配有喷灌设施;
④播种基质配制:泥炭∶蛭石∶沙∶有机肥=4.5∶3∶2∶0.5(按体积比);移苗基质:泥炭∶黄心土∶沙∶有机肥=2∶6∶1.5∶0.5(按体积比);
⑤苗床制做:苗床宽1.1M,长25M或30M(依大棚的类型而定),高8cm,苗床四周用水泥板围起。苗床底层铺一层无纺布,在其上铺一层2cm清水粗沙,再在其上铺一层5cm的混和基质,铺平后轻压;
⑥种子催芽:用45℃温水浸种24h,后滤掉水分,稍晾后,以10-20cm厚度堆积于向阳的室内,用草帘、竹帘等覆盖,期间要适时进行翻动或补水,待种子裂嘴后即可播种;
⑦播种育苗:播种前将混合基质用清水喷湿,搅拌均匀,其湿度以用拳头握紧基质,松手后能自动慢慢散开为度,然后平铺在预先制作好的苗床上,稍压紧。杨桐干种的千粒重为2.242g,属小粒种子,便于下种均匀,可与细清水沙或细黄心土混合均匀后再播,播种后要及时用蛭石或焦泥灰覆盖,以免催芽后种子失水干枯,覆盖厚度约为0.3-0.5cm。播种量13-15g/M2,播种后7-15天陆续出苗。出苗后一周内,要求对杨桐幼苗进行病害的预防,可喷施百菌清800-1000倍液。在此期间,由于幼苗的木质化程度不高,要加强棚内的通风及水分管理,定期做好病害的预防和防治工作,防病的主要药物主要选用50%多菌灵粉剂、百菌清、70%代森锰锌等,使用浓度为800-1000倍,具体应视实际情况选用。约30d开始长真叶,待芽苗长至2真叶1心时即可移苗。每平方米有效苗数为3800-4500株。
⑧移苗:待芽苗长出2片真叶1心时即可移入穴盆培育。穴盆规格为50孔,孔穴的容积为4.5mm×4.5mm×100mm。具体做法为:按移栽基质的组分配制好基质,基质的湿度控制在用拳头握紧基质,松手后基质能自动慢慢散开为度,然后装入穴盆移入芽苗,移栽后及时的浇足定根水,放入外遮阳度为55%钢架塑料大棚内培养;待杨桐小苗的根系布满穴盆的孔穴时,就要转入φ12-13cm,H为15cm的营养钵内,放入柱式荫棚内培养。待苗的根系布满营养钵时,即可用于造林。
实施例2
①播种期:同实施例一。
②种子的贮藏:同实施例一。
③设施建设:同实施例一。
④播种基质配制、移苗基质配制:同实施例一。
⑤苗床制做:同实施例一。
⑥种子催芽:同实施例一。
⑦播种:同实施例一。
⑧移苗:待芽苗长出4片真叶1心时可移入营养钵培育。营养钵的规格为φ12-13cm、H为15cm。具体做法为:按移栽基质的组分配制好基质,基质的湿度控制在用拳头握紧基质,松手后基质能自动慢慢散开为度,然后装入营养钵移入芽苗,移栽后及时浇足定根水,放入外遮阳度为55%钢架塑料大棚内培养,待苗长至7-10cm时,撤除大棚的塑料膜。待苗的根系布满营养钵时,即可用于造林。
实施例3
①播种期:8至10月份。
②种子的贮藏:种子洗净后沥干水分,放入50%多菌灵粉剂500倍容液中浸泡30min,捞出晾在竹席上充分阴干,然后装入布袋,外套一层聚乙烯塑料袋,里外袋口均扎紧,干藏在0℃左右冷库或冰箱中,适时进行检查,预防霉变、虫害和鼠害。
③设施建设:同实施例一。
④播种基质配制、移苗基质配制:同实施例一。
⑤苗床制做:同实施例一。
⑥种子催芽:将干藏的种子装入细密的竹筐,放入流动水中浸种48小时,捞起竹筐沥干滴水,备用。
⑦播种育苗:播种前将混合基质用清水喷湿,搅拌均匀,其湿度以用拳头握紧基质,松手后能自动慢慢散开为度,然后平铺在预先制作好的苗床上,稍压紧。杨桐干种的千粒重为2.242g,属小粒种子,便于下种均匀,可与细清水沙或细黄心土混合均匀后再播,播种后要及时用蛭石或焦泥灰覆盖,以免催芽后种子失水干枯,覆盖厚度约为0.3-0.5cm。播种量13-15g/M2,播种后30-40d陆续出苗。出苗后一周内,要求对杨桐幼苗进行病害的预防,可喷施百菌清800-1000倍液。在此期间,由于幼苗的木质化程度不高,要加强棚内的通风及水分管理,定期做好病害的预防和防治工作,防病的主要药物主要选用50%多菌灵粉剂、百菌清、70%代森锰锌等,使用浓度为800-1000倍,具体应视实际情况选用。出苗后约30d开始长真叶,待芽苗长至2真叶1心时即可移苗。每平方米有效苗数为3500-4000株。
⑧移苗:同实施例一,但大棚的塑料膜不能撤除。
以上述方法操作,待苗的根系布满φ12-13cm、H15cm时,苗的高度可长至40-55cm,地径粗0.35-0.5cm,可作造林用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