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111****11 文档编号:1255323 上传时间:2018-04-11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659.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186596.5

申请日:

2011.07.05

公开号:

CN102352109A

公开日:

2012.02.1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8L 79/02申请日:20110705|||公开

IPC分类号:

C08L79/02; C08K3/22; C09K9/00; C03C17/23; C03C17/32; C08J7/04; C08G73/02

主分类号:

C08L79/02

申请人:

浙江大学

发明人:

涂江平; 张俊; 王秀丽; 谷长栋

地址:

310027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浙大路3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代理人:

胡红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该薄膜为聚苯胺与三氧化钨的复合薄膜,其中含有5~80%质量分数的三氧化钨,薄膜厚度为50~300nm,表面具有纳米棒阵列形貌。该制备方法包括:将表面经羟基化处理的ITO玻璃或者ITO/PET基底垂直竖立并固定于反应容器中,将过氧化钨酸溶液与苯胺溶液的混合溶液倒入其中并搅拌;再加入过硫酸铵溶液,搅拌下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取出沉积有薄膜的基底并冲洗、干燥而得。本发明制备方法实现了聚苯胺/氧化物在分子层次复合,工艺简单,成分可方便控制,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工业化。制得的薄膜光谱调节范围大、颜色丰富、响应速度快、循环寿命长,应用范围广泛。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有机 - 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 为聚苯胺与三氧化钨的复合薄膜,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合薄膜中含有 5 ~ 80%质量分数的三氧化钨, 所述复合薄膜的厚度为 50 ~ 300nm, 所述复合薄膜的表面具有纳米棒阵列形貌。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有机 - 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 下步骤 : (1) 将 1 份体积的含钨元素浓度为 1 ~ 5mol/L 的过氧化钨酸溶液与 10 份体积的 0.01 ~ 0.1mol/L 苯胺溶液充分混合 ; (2) 以表面经羟基化处理的 ITO 玻璃或者表面经羟基化处理的 ITO/PET 为基底, 并将所 述的基底垂直竖立并固定于反应容器中, 然后将步骤 (1) 制备的混合溶液倒入所述的反应 容器中并搅拌 ; (3) 将 1 份体积的 0.05 ~ 0.5mol/L 的过硫酸铵溶液, 倒入到步骤 (2) 的反应容器中, 搅拌下进行反应 ; (4) 反应完成后, 将沉积有薄膜的基底从溶液中取出, 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冲洗后真空干 燥, 得到聚苯胺与三氧化钨的复合薄膜。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有机 - 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1) 中, 所述的过氧化钨酸与苯胺的摩尔比为 1 ∶ 1 ~ 50 ∶ 1。
4: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有机 - 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2) 中, 所述的基底的背面用胶布遮盖。
5: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有机 - 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2) 中, 所述反应容器在 0 ~ 20℃范围内保持恒温。
6: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有机 - 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2) 中, 所述搅拌的时间为 30 分钟。
7: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有机 - 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3) 中, 所述反应的温度控制在 0 ~ 20℃范围内, 所述反应的时间为 2 ~ 60 小时, 所述搅拌 的速率为 100 ~ 600rpm。
8: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有机 - 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 (4) 中, 所述的真空干燥的温度为 30 ~ 120℃, 时间为 3 ~ 24 小时。

说明书


一种有机 - 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制备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有机 - 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 (Electrochromics, EC) 是指材料的光学性能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 可逆变化的现象。电致变色仅需要 2V 左右的电压即可工作, 开路状态下可以保持原有着色 或褪色状态不变, 因此耗能很少。电致变色器件 (Electrochromic devices, ECD) 有望应用 在建筑节能窗户、 汽车防眩光后视镜、 显示设备、 变透过率眼镜、 汽车天窗、 以及航天器的表 面温度控制等。电致变色材料主要分为三种, 即无机电致变色材料 ( 一般是过渡金属氧化 物 )、 有机单分子变色材料 ( 如普鲁士蓝, 紫罗精, 金属酞菁类化合物等 )、 以及导电高分子 材料 ( 如聚苯胺, 聚吡咯, 聚噻吩等 )。作为一种无机电致变色材料, 三氧化钨 (WO3) 的研究 最充分, 它具有颜色纯正, 化学性质稳定, 与基底结合力强等优点, 但同时也存在颜色变化 单一和变色缓慢的缺点。 相比而言, 导电高分子材料则具有许多无机材料所不具备的优点, 如颜色丰富、 变色迅速、 柔韧性好并且可通过分子设计方式优化其性能。 在所有导电高分子 电致变色材料中, 聚苯胺 (polyaniline, PANI) 的使用前景最被看好。聚苯胺的特点是 : 合 成简单, 单体便宜, 性能可调, 且具有比其他导电高分子材料更好的稳定性。聚苯胺由于在 分子电子器件、 太阳电池和电致变色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而成为研究热点。 但是, 聚苯胺的 缺点如相对较低的化学稳定性 ( 对比无机材料而言 ) 以及很差的加工性能限制了它在这些 领域的应用。有机 - 无机复合 / 杂化材料由于能兼具两种甚至更多种优越性能, 引起人们 极大的研究兴趣。近年来, 许多人致力于将金属氧化物 ( 如 WO3、 TiO2、 NiO 及 ZnO 等 ) 填充 进聚苯胺制备有机一无机复合薄膜。最常用的制备方法是电化学沉积法, 包括电化学氧化 聚合法、 双脉冲电沉积法以及循环伏安沉积法。另一种方法是先用表面化学聚合法或简单 混合法制备聚苯胺和氧化物的粉状复合材料, 然后将此两相混合物溶于一定的有机溶剂再 涂膜。这些方法均存在一些缺陷, 例如聚苯胺和氧化物不能很好地键合, 两相混合不均, 因 此, 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制备方法来获得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 - 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该制备方法实现 了聚苯胺与氧化物在分子层次的复合, 避免了现有制备方法中两相混合不均的缺陷, 得到 的薄膜具有光谱调节范围大、 颜色丰富和响应速度快的优点, 同时, 制备工艺控制方便, 制 造成本较低, 易于实现工业化。
     一种有机 - 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 为聚苯胺与三氧化钨的复合薄膜, 其中含有 5 ~ 80%质量分数的三氧化钨, 所述复合薄膜的厚度为 50 ~ 300nm, 表面具有纳米棒阵列形 貌。
     上述的有机 - 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 将 1 份体积的含钨元素浓度为 1 ~ 5mol/L 的过氧化钨酸溶液与 10 份体积的 0.01 ~ 0.1mol/L 苯胺溶液充分混合 ;
     (2) 以表面经羟基化处理的 ITO 玻璃或者表面经羟基化处理的 ITO/PET 为基底, 并 将所述的基底垂直竖立并固定于反应容器中, 然后将步骤 (1) 制备的混合溶液倒入所述的 反应容器中并搅拌 ;
     (3) 将 1 份体积的 0.05 ~ 0.5mol/L 的过硫酸铵溶液, 倒入到步骤 (2) 的反应容器 中, 搅拌下进行反应 ;
     (4) 反应完成后, 将沉积有薄膜的基底从溶液中取出, 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冲洗后真 空干燥, 得到聚苯胺与三氧化钨的复合薄膜。
     步骤 (1) 中, 所述的过氧化钨酸溶液可通过以下方法配制 : 将过量的浓盐酸滴入 1mol/L 的钨酸钠溶液中, 至无新的沉淀产生。用去离子水洗涤沉淀, 以 1mol/L 硝酸银溶液 滴入洗液检测氯离子浓度, 至洗液中氯离子浓度不产生氯化银沉淀为止。洗涤后所得乳白 色至淡黄色胶状沉淀即为活性白钨酸, 将获得的白钨酸沉淀溶于 30wt%过氧化氢溶液 ( 按 钨元素与过氧化氢的摩尔比 1 ∶ 2 ~ 1 ∶ 5), 加去离子水配置成含钨浓度为 1 ~ 5mol/L 的 过氧化钨酸溶液, 在 0 ~ 20℃冷藏待用。 步骤 (1) 中, 所述的苯胺溶液可通过以下方法配制 : 将苯胺溶于去离子水配制成 0.01 ~ 0.1mol/L 的溶液, 在 0 ~ 20℃环境中密封冷藏待用。
     步骤 (3) 中, 所述的过硫酸铵溶液可通过以下方法配制 : 将过硫酸铵溶于去离子 水配置成 0.05 ~ 0.5mol/L 的溶液, 在 0 ~ 20℃环境中冷藏待用。
     步骤 (2) 中, 所述的表面经羟基化处理的 ITO(indium tin oxide, 铟锡氧化物 ) 玻 璃或者表面经羟基化处理的 ITO/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 酯 ) 可通过以下方法得到 : 将清洁的 ITO 玻璃或者 ITO/PET 在异丙醇、 乙醇及去离子水中各 超声清洗 20 分钟, 再在体积比为 1 ∶ 2 ∶ 10(28wt%氨水∶ 30wt%双氧水∶水 ) 的溶液中 加热至 60 ~ 80℃, 保温 1 小时, 使 ITO 表面羟基化, 以利于薄膜沉积, 增强薄膜与基底的结 合力。羟基化处理完毕后, 用去离子水冲洗数遍, 并置于 100 ~ 120℃真空干燥箱中真空烘 干 1 小时。取出后冷却至室温, 待用。
     步骤 (1) 中, 所述的过氧化钨酸与苯胺的摩尔比为 1 ∶ 1 ~ 50 ∶ 1。
     步骤 (2) 中, 所述的基底的背面用胶布遮盖, 以防止不必要的沉积。
     步骤 (2) 中, 所述反应容器在 0 ~ 20℃范围内保持恒温。
     步骤 (2) 中, 所述搅拌的时间为 30 分钟。
     步骤 (3) 中, 所述反应的温度控制在 0 ~ 20℃范围内, 所述反应的时间为 2 ~ 60 小时, 所述搅拌的速率为 100 ~ 600rpm。
     步骤 (4) 中, 所述的真空干燥的温度为 30 ~ 120℃, 时间为 3 ~ 24 小时。
     上述方法得到的有机 - 无机复合聚苯胺 / 三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 其中含有 5 ~ 80%质量分数的三氧化钨, 薄膜厚度为 50 ~ 300nm, 表面具有纳米棒阵列形貌。
     本发明的有机 - 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采取原位杂化聚合方法, 在各 种基底 ( 如 ITO 导电玻璃, ITO/PET 柔性导电基底, 以及玻璃与金属等 ) 上制备分子层次复 合的聚苯胺 / 氧化物复合薄膜, 避免了现有制备方法中两相混合不均的缺陷 ; 并且, 该制备 工艺简单, 组成薄膜的成分可方便控制, 制造成本较低, 易于实现工业化。
     本发明制得的有机 - 无机复合聚苯胺 / 三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 具有光谱调节范 围大, 颜色丰富, 响应速度快, 循环寿命长等优点, 不但可用于电致变色领域, 还可以用于敏 感器件、 光催化以及金属抗腐蚀。 附图说明
     图 1 是实施例 1 所得聚苯胺 / 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反射 光谱。
     图 2 是实施例 1 ~ 3 所得聚苯胺 / 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热重分析结果。 (a) : 实施例 1, (b) : 实施例 3, (c) : 实施例 2。
     图 3 是实施例 1 所得聚苯胺 / 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截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照片
     图 4 是实施例 1 所得聚苯胺 / 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表面的 SEM 照片。
     图 5 是实施例 2 所得聚苯胺 / 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截面的 SEM 照片。
     图 6 是实施例 3 所得聚苯胺 / 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截面的 SEM 照片。
     图 7 是实施例 3 所得聚苯胺 / 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在不同电压下的可见光 谱。
     图 8 是实施例 3 所得聚苯胺 / 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在不同电压下的红外反 射光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 1 :
     1) 先将 100 浓度为 35wt%的浓盐酸滴入到 400ml 浓度为 1mol/L 的钨酸钠溶液中, 获得淡黄色的白钨酸沉淀。 用去离子水洗涤沉淀, 至洗液中检测不到氯离子为止 ( 以 1mol/ L 硝酸银溶液滴入洗液检测氯离子浓度, 至洗液中不产生氯化银沉淀为止 )。将获得的白钨 酸沉淀溶于 50ml 的 30wt%过氧化氢溶液, 加去离子水配置成 400ml 含钨浓度为 1mol/L 的 过氧化钨酸溶液, 在 7℃环境中冷藏待用。
     2) 将 3.4g 苯胺溶于 4000ml 去离子水配制成浓度为 0.05mol/L 的溶液, 在 7℃环 境中密封冷藏待用。
     3) 将 22.8g 过硫酸铵溶于去离子水配置成 400ml 浓度为 0.25mol/L 的溶液, 在 7℃ 环境中冷藏待用。
     4) 先将清洁的 ITO 玻璃在异丙醇、 乙醇及去离子水中各超声清洗 20 分钟, 再在体 积比为 1 ∶ 2 ∶ 10(28wt%氨水∶ 30wt%双氧水∶水 ) 的溶液中加热至 60℃, 保温 1 小时, 使 ITO 表面羟基化, 以利于薄膜沉积, 增强薄膜与基底的结合力。羟基化处理完毕后, 用去 离子水将基底冲洗 3 遍, 并置于 120℃真空干燥箱中真空烘干 1 小时。取出后冷却至室温, 待用。
     5) 将步骤 4) 所制备的基底的背面用胶布覆盖, 以防止不必要的沉积, 将其垂直竖 立并固定于反应容器中, 反应容器保持在 7℃恒温。
     6) 将步骤 1) 所制备的溶液与步骤 2) 所制备的溶液充分混合, 再倒入步骤 5) 的反应容器中, 搅拌 30 分钟。将步骤 3) 所制备的溶液加入到上述反应容器内的混合溶液中, 在 7℃环境中搅拌下反应 30 小时, 搅拌速率为 400rpm。
     7) 步骤 6) 反应完成后, 将沉积有薄膜的基底从溶液中取出, 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各 冲洗 3 遍去除表面残余吸附物, 在 60℃温度下真空干燥 12 小时, 得到复合薄膜。
     对上述得到的复合薄膜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及性能表征, 测定其为有机 - 无机复 合聚苯胺 / 三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 具体结果如下 :
     红外光谱分析如图 1 所示, 该薄膜在 835cm-1 处的吸收峰对应于苯环对位的弯曲振 动, 1575 及 1495cm-1 处的吸收峰对应于苯环和醌环中 C = C 双键的伸缩振动。1304cm-1 吸 收峰对应于带有共轭苯环的 C-N 键的伸缩振动。1153cm-1 吸收峰为 Q = NH+-B(Q 指醌环, B -1 指苯环 ) 的特征峰。此外, 还发现两个属于非晶态 WO3 的特征峰, 分别为 964cm ( 对应于 W -1 6+ = O 的非对称伸缩振动 ), 及 887cm ( 对应于 O-W -O 伸缩振动 )。这表明 : 复合薄膜为聚 苯胺 / 三氧化钨复合薄膜。
     热重分析结果如图 2 所示, 聚苯胺在 700℃以上完全燃烧, 剩余的产物即为三氧化 钨, 由图中曲线 (a) 可知, 该薄膜中含有 23.5%质量分数的三氧化钨。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观察该薄膜断面, 照片如图 3 所示, 可见薄膜厚度为 120nm。 该薄膜表面 SEM 照片如图 4 所示, 可见薄膜表面具有纳米棒阵列形貌。
     用电化学工作站和分光光度计测试上述的聚苯胺 / 三氧化钨复合薄膜的光谱变 化及电致变色响应速度。在 0.5mol/L 的硫酸溶液中分别施加 -0.5V 和 0.2V 的方波电压 以及 -0.2V 和 0.8V 的方波电压, 测量薄膜在 400 ~ 900nm 波长范围的透过率变化值, 并以 633nm 处地透过率响应时间为电致变色响应速度。
     结果如表 1 中所示, 实施例 1 施加 -0.5V 和 0.2V 的方波电压后在 633nm 波长处的 透过率变化值及响应速度分别为 20.3%和 0.6s ; 实施例 1 施加 -0.2V 和 0.8V 的方波电压 后在 633nm 波长处的透过率变化值及响应速度分别为 25.4%和 0.3s。由此可见, 上述制得 的聚苯胺 / 三氧化钨复合薄膜具有可见光透过率调节范围大, 响应速度快的优点。
     观察还发现 : 该薄膜具有双重电致变色效应, 在正负电压下均可着色, 当电压 从 -0.5V 扫描至 0.8V 过程中, 薄膜颜色从深蓝色变为淡黄色, 再变为绿色, 最后变为蓝紫 色, 且颜色变化是可逆的。
     实施例 2 :
     1) 先将 1000ml 浓度为 35wt%的浓盐酸滴入到 2000ml 浓度为 1mol/L 的钨酸钠溶 液中, 获得淡黄色的白钨酸沉淀。用去离子水洗涤沉淀, 至洗液中检测不到氯离子为止 ( 以 1mol/L 硝酸银溶液滴入洗液检测氯离子浓度, 至洗液中不产生氯化银沉淀为止 )。将获得 的白钨酸沉淀溶于 200ml 的 30wt %过氧化氢溶液, 加去离子水配置成 400ml 含钨浓度为 5mol/L 的过氧化钨酸溶液, 在 15℃环境中冷藏待用。
     2) 将 3.4g 苯胺溶于 4000ml 去离子水配制成浓度为 0.05mol/L 的溶液, 在 15℃环 境中密封冷藏待用。
     3) 将 22.8g 过硫酸铵溶于去离子水配置成 400ml 浓度为 0.25mol/L 的溶液, 在 15℃环境中冷藏待用。
     4) 先将清洁的 ITO/PET 在异丙醇、 乙醇及去离子水中各超声清洗 20 分钟, 再在体
     积比为 1 ∶ 2 ∶ 10(28wt%氨水∶ 30wt%双氧水∶水 ) 的溶液中加热至 60℃, 保温 1 小时, 使 ITO 表面羟基化, 以利于薄膜沉积, 增强薄膜与基底的结合力。羟基化处理完毕后, 用去 离子水将基底冲洗 3 遍, 并置于 120℃真空干燥箱中真空烘干 1 小时。取出后冷却至室温, 待用。
     5) 将步骤 4) 所制备的基底的背面用胶布遮住以防止不必要的沉积, 将其垂直竖 立并固定于反应容器中, 反应容器保持在 15℃恒温。
     6) 将步骤 1) 所制备的溶液与步骤 2) 所制备的溶液充分混合后, 再倒入步骤 5) 所 备反应容器中, 搅拌 30 分钟。将步骤 3) 所制备的溶液加入到上述反应容器的混合溶液中, 在 15℃环境中搅拌下反应 50 小时, 搅拌速率为 300rpm。
     7) 步骤 6) 反应完成后, 将沉积有薄膜的基底从溶液中取出, 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各 冲洗 3 遍去除表面残余吸附物, 在 80℃温度下真空干燥 12 小时, 得到复合薄膜。
     对上述得到的复合薄膜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及性能表征, 测定其为有机 - 无机复 合聚苯胺 / 三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 具体结果如下 :
     红外光谱分析与实施例 1 相同, 这表明 : 复合薄膜为聚苯胺 / 三氧化钨复合薄膜。
     热重分析如图 2 中曲线 (c) 所示, 聚苯胺在 600℃以上完全燃烧, 剩余的产物即为 三氧化钨, 由此可知, 该薄膜中含有 72.6%质量分数的三氧化钨。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观察该薄膜断面, 照片如图 5 所示, 可见薄膜厚度170nm。 该薄膜表面 SEM 与实施例 1 相同, 可见薄膜表面具有纳米棒阵列形貌。
     采用与实施例 1 相同的方法测试上述的聚苯胺 / 三氧化钨复合薄膜的光谱变化及 电致变色响应速度。 结果如表 1 中所示, 实施例 2 施加 -0.5V 和 0.2V 的方波电压后在 633nm 波长处的透过率变化值及响应速度分别为 28.4%和 3.2s ; 实施例 2 施加 -0.2V 和 0.8V 的方 波电压后在 633nm 波长处的透过率变化值及响应速度分别为 31.3%和 1.2s。由此可见, 上 述制得的聚苯胺 / 三氧化钨复合薄膜具有可见光透过率调节范围大, 响应速度快的优点。 观察还发现 : 该薄膜具有双重电致变色效应, 在正负电压下均可着色, 当电压从 -0.5V 扫描 至 0.8V 过程中, 薄膜颜色从深蓝色变为淡黄色, 再变为绿色, 最后变为蓝紫色, 且颜色变化 是可逆的。
     实施例 3 :
     1) 先将 1000ml 浓度为 35wt%的浓盐酸滴入到 800ml 浓度为 1mol/L 的钨酸钠中, 获得淡黄色的白钨酸沉淀。 用去离子水洗涤沉淀, 至洗液中检测不到氯离子为止 ( 以 1mol/ L 硝酸银溶液滴入洗液检测氯离子浓度, 至洗液中不产生氯化银沉淀为止 )。将获得的白钨 酸沉淀溶于 100ml 过氧化氢 (30wt% ) 溶液, 加去离子水配置成 400ml 含钨浓度为 2mol/L 的过氧化钨酸溶液, 在 10℃环境中冷藏待用。
     2) 将 6.8g 苯胺溶于 4000ml 去离子水配制成浓度为 0.1mol/L 的溶液, 在 10℃环 境中密封冷藏待用。
     3) 将 45.6g 过硫酸铵溶于去离子水配置成 400ml 浓度为 0.5mol/L 的溶液, 在 10℃ 环境中冷藏待用。
     4) 先将清洁的 ITO 玻璃在异丙醇、 乙醇及去离子水中各超声清洗 20 分钟, 再在体 积比为 1 ∶ 2 ∶ 10(28wt%氨水∶ 30wt%双氧水∶水 ) 的溶液中加热至 60℃, 保温 1 小时,
     使 ITO 表面羟基化, 以利于薄膜沉积, 增强薄膜与基底的结合力。羟基化处理完毕后, 用去 离子水将基底冲洗 3 遍, 并置于 120℃真空干燥箱中真空烘干 1 小时。取出后冷却至室温, 待用。
     5) 将步骤 4) 所制备的基底背面用胶布或胶水密封以防止不必要的沉积, 将其垂 直竖立并固定于反应容器中, 反应容器保持在 10℃恒温。
     6) 将步骤 1) 所制备的溶液与步骤 2) 所制备的溶液混合后倒入步骤 5) 所备反应 容器中, 搅拌 30 分钟。将步骤 3) 所制备的溶液加入到上述反应容器内的混合溶液中, 在 10℃环境中搅拌下反应 30 小时, 搅拌速率为 500rpm。
     7) 步骤 6) 反应完成后, 将沉积有薄膜的基底从溶液中取出, 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各 冲洗 3 遍去除表面残余吸附物, 在 100℃温度下真空干燥 12 小时, 得到复合薄膜。
     对上述得到的复合薄膜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及性能表征, 测定其为有机 - 无机复 合聚苯胺 / 三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 具体结果如下 :
     红外光谱分析与实施例 1 相同, 这表明 : 复合薄膜为聚苯胺 / 三氧化钨复合薄膜。
     热重分析如图 2 中曲线 (b) 所示, 聚苯胺在 600℃以上完全燃烧, 剩余的产物即为 三氧化钨, 由图可知, 该薄膜中含有 55.5%质量分数的三氧化钨。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观察该薄膜断面, 照片如图 6 所示, 可见薄膜厚度100nm。 该薄膜表面 SEM 与实施例 1 相同, 可见薄膜表面具有纳米棒阵列形貌。
     采用与实施例 1 相同的方法测试上述的聚苯胺 / 三氧化钨复合薄膜的光谱变化及 电致变色响应速度。 结果如表 1 中所示, 实施例 3 施加 -0.5V 和 0.2V 的方波电压后在 633nm 波长处的透过率变化值及响应速度分别为 25.7%和 0.5s ; 实施例 3 施加 -0.2V 和 0.8V 的方 波电压后在 633nm 波长处的透过率变化值及响应速度分别为 34.9%和 1.2s。由此可见, 上 述制得的聚苯胺 / 三氧化钨复合薄膜具有可见光透过率调节范围大, 响应速度快的优点。
     对上述薄膜进行在不同电压下的可见光谱和红外反射光谱测试, 结果分别如图 7 和 8 所示。从可见光谱 ( 图 7) 可以看出, 当电压从 -0.5V 扫描至 0.8V 过程中, 吸收峰分别 处于 420nm, 530nm, 520nm 和 450nm, 薄膜颜色从深蓝色变为淡黄色, 再变为绿色, 最后变为 蓝紫色。 因此该薄膜具有双重电致变色效应, 在正负电压下均可着色。 从红外反射光谱 ( 图 8) 可以看出, 该薄膜的红外反射率随着所施加的电压的不同而改变 ( 调节幅度为 15% ), 显 示出较强的红外反射率调制性能。
     表 1 实施例 1 ~ 3 施加不同的方波电压后在 633nm 波长处的透过率变化值及响应 速度
    

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52109A43申请公布日20120215CN102352109ACN102352109A21申请号201110186596522申请日20110705C08L79/02200601C08K3/22200601C09K9/00200601C03C17/23200601C03C17/32200601C08J7/04200601C08G73/0220060171申请人浙江大学地址310027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浙大路38号72发明人涂江平张俊王秀丽谷长栋74专利代理机构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3224代理人胡红娟54发明名称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57。

2、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该薄膜为聚苯胺与三氧化钨的复合薄膜,其中含有580质量分数的三氧化钨,薄膜厚度为50300NM,表面具有纳米棒阵列形貌。该制备方法包括将表面经羟基化处理的ITO玻璃或者ITO/PET基底垂直竖立并固定于反应容器中,将过氧化钨酸溶液与苯胺溶液的混合溶液倒入其中并搅拌;再加入过硫酸铵溶液,搅拌下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取出沉积有薄膜的基底并冲洗、干燥而得。本发明制备方法实现了聚苯胺/氧化物在分子层次复合,工艺简单,成分可方便控制,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工业化。制得的薄膜光谱调节范围大、颜色丰富、响应速度快、循环寿命长,应用范围广泛。51INTCL。

3、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附图5页CN102352116A1/1页21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为聚苯胺与三氧化钨的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薄膜中含有580质量分数的三氧化钨,所述复合薄膜的厚度为50300NM,所述复合薄膜的表面具有纳米棒阵列形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1份体积的含钨元素浓度为15MOL/L的过氧化钨酸溶液与10份体积的00101MOL/L苯胺溶液充分混合;2以表面经羟基化处理的ITO玻璃或者表面经羟基化处理的ITO/PET为基底,并将所述的基底垂直竖立并固定。

4、于反应容器中,然后将步骤1制备的混合溶液倒入所述的反应容器中并搅拌;3将1份体积的00505MOL/L的过硫酸铵溶液,倒入到步骤2的反应容器中,搅拌下进行反应;4反应完成后,将沉积有薄膜的基底从溶液中取出,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冲洗后真空干燥,得到聚苯胺与三氧化钨的复合薄膜。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过氧化钨酸与苯胺的摩尔比为1150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基底的背面用胶布遮盖。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反应容器在020范围。

5、内保持恒温。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搅拌的时间为30分钟。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反应的温度控制在020范围内,所述反应的时间为260小时,所述搅拌的速率为100600RPM。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的真空干燥的温度为30120,时间为324小时。权利要求书CN102352109ACN102352116A1/6页3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材料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

6、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背景技术0002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CS,EC是指材料的光学性能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可逆变化的现象。电致变色仅需要2V左右的电压即可工作,开路状态下可以保持原有着色或褪色状态不变,因此耗能很少。电致变色器件ELECTROCHROMICDEVICES,ECD有望应用在建筑节能窗户、汽车防眩光后视镜、显示设备、变透过率眼镜、汽车天窗、以及航天器的表面温度控制等。电致变色材料主要分为三种,即无机电致变色材料一般是过渡金属氧化物、有机单分子变色材料如普鲁士蓝,紫罗精,金属酞菁类化合物等、以及导电高分子材料如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等。作为一种无机电致变色材料,三氧化钨。

7、WO3的研究最充分,它具有颜色纯正,化学性质稳定,与基底结合力强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颜色变化单一和变色缓慢的缺点。相比而言,导电高分子材料则具有许多无机材料所不具备的优点,如颜色丰富、变色迅速、柔韧性好并且可通过分子设计方式优化其性能。在所有导电高分子电致变色材料中,聚苯胺POLYANILINE,PANI的使用前景最被看好。聚苯胺的特点是合成简单,单体便宜,性能可调,且具有比其他导电高分子材料更好的稳定性。聚苯胺由于在分子电子器件、太阳电池和电致变色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而成为研究热点。但是,聚苯胺的缺点如相对较低的化学稳定性对比无机材料而言以及很差的加工性能限制了它在这些领域的应用。有机无机复合。

8、/杂化材料由于能兼具两种甚至更多种优越性能,引起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近年来,许多人致力于将金属氧化物如WO3、TIO2、NIO及ZNO等填充进聚苯胺制备有机一无机复合薄膜。最常用的制备方法是电化学沉积法,包括电化学氧化聚合法、双脉冲电沉积法以及循环伏安沉积法。另一种方法是先用表面化学聚合法或简单混合法制备聚苯胺和氧化物的粉状复合材料,然后将此两相混合物溶于一定的有机溶剂再涂膜。这些方法均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聚苯胺和氧化物不能很好地键合,两相混合不均,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制备方法来获得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实现了聚苯胺。

9、与氧化物在分子层次的复合,避免了现有制备方法中两相混合不均的缺陷,得到的薄膜具有光谱调节范围大、颜色丰富和响应速度快的优点,同时,制备工艺控制方便,制造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工业化。0004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为聚苯胺与三氧化钨的复合薄膜,其中含有580质量分数的三氧化钨,所述复合薄膜的厚度为50300NM,表面具有纳米棒阵列形貌。0005上述的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说明书CN102352109ACN102352116A2/6页400061将1份体积的含钨元素浓度为15MOL/L的过氧化钨酸溶液与10份体积的00101MOL/L苯胺溶液充分混合;00072以表面。

10、经羟基化处理的ITO玻璃或者表面经羟基化处理的ITO/PET为基底,并将所述的基底垂直竖立并固定于反应容器中,然后将步骤1制备的混合溶液倒入所述的反应容器中并搅拌;00083将1份体积的00505MOL/L的过硫酸铵溶液,倒入到步骤2的反应容器中,搅拌下进行反应;00094反应完成后,将沉积有薄膜的基底从溶液中取出,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冲洗后真空干燥,得到聚苯胺与三氧化钨的复合薄膜。0010步骤1中,所述的过氧化钨酸溶液可通过以下方法配制将过量的浓盐酸滴入1MOL/L的钨酸钠溶液中,至无新的沉淀产生。用去离子水洗涤沉淀,以1MOL/L硝酸银溶液滴入洗液检测氯离子浓度,至洗液中氯离子浓度不产生氯化银。

11、沉淀为止。洗涤后所得乳白色至淡黄色胶状沉淀即为活性白钨酸,将获得的白钨酸沉淀溶于30WT过氧化氢溶液按钨元素与过氧化氢的摩尔比1215,加去离子水配置成含钨浓度为15MOL/L的过氧化钨酸溶液,在020冷藏待用。0011步骤1中,所述的苯胺溶液可通过以下方法配制将苯胺溶于去离子水配制成00101MOL/L的溶液,在020环境中密封冷藏待用。0012步骤3中,所述的过硫酸铵溶液可通过以下方法配制将过硫酸铵溶于去离子水配置成00505MOL/L的溶液,在020环境中冷藏待用。0013步骤2中,所述的表面经羟基化处理的ITOINDIUMTINOXIDE,铟锡氧化物玻璃或者表面经羟基化处理的ITO/P。

12、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可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将清洁的ITO玻璃或者ITO/PET在异丙醇、乙醇及去离子水中各超声清洗20分钟,再在体积比为121028WT氨水30WT双氧水水的溶液中加热至6080,保温1小时,使ITO表面羟基化,以利于薄膜沉积,增强薄膜与基底的结合力。羟基化处理完毕后,用去离子水冲洗数遍,并置于100120真空干燥箱中真空烘干1小时。取出后冷却至室温,待用。0014步骤1中,所述的过氧化钨酸与苯胺的摩尔比为11501。0015步骤2中,所述的基底的背面用胶布遮盖,以防止不必要的沉积。0016步骤2中,所述反应容器在020范围内。

13、保持恒温。0017步骤2中,所述搅拌的时间为30分钟。0018步骤3中,所述反应的温度控制在020范围内,所述反应的时间为260小时,所述搅拌的速率为100600RPM。0019步骤4中,所述的真空干燥的温度为30120,时间为324小时。0020上述方法得到的有机无机复合聚苯胺/三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其中含有580质量分数的三氧化钨,薄膜厚度为50300NM,表面具有纳米棒阵列形貌。0021本发明的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方法采取原位杂化聚合方法,在各种基底如ITO导电玻璃,ITO/PET柔性导电基底,以及玻璃与金属等上制备分子层次复合的聚苯胺/氧化物复合薄膜,避免了现有制备方法中两相。

14、混合不均的缺陷;并且,该制备工艺简单,组成薄膜的成分可方便控制,制造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工业化。说明书CN102352109ACN102352116A3/6页50022本发明制得的有机无机复合聚苯胺/三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具有光谱调节范围大,颜色丰富,响应速度快,循环寿命长等优点,不但可用于电致变色领域,还可以用于敏感器件、光催化以及金属抗腐蚀。附图说明0023图1是实施例1所得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反射光谱。0024图2是实施例13所得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热重分析结果。A实施例1,B实施例3,C实施例2。0025图3是实施例1所得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电致。

15、变色薄膜截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0026图4是实施例1所得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表面的SEM照片。0027图5是实施例2所得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截面的SEM照片。0028图6是实施例3所得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截面的SEM照片。0029图7是实施例3所得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在不同电压下的可见光谱。0030图8是实施例3所得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在不同电压下的红外反射光谱。具体实施方式0031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0032实施例100331先将100浓度为35WT的浓盐酸滴入到400ML浓度为1MO。

16、L/L的钨酸钠溶液中,获得淡黄色的白钨酸沉淀。用去离子水洗涤沉淀,至洗液中检测不到氯离子为止以1MOL/L硝酸银溶液滴入洗液检测氯离子浓度,至洗液中不产生氯化银沉淀为止。将获得的白钨酸沉淀溶于50ML的30WT过氧化氢溶液,加去离子水配置成400ML含钨浓度为1MOL/L的过氧化钨酸溶液,在7环境中冷藏待用。00342将34G苯胺溶于4000ML去离子水配制成浓度为005MOL/L的溶液,在7环境中密封冷藏待用。00353将228G过硫酸铵溶于去离子水配置成400ML浓度为025MOL/L的溶液,在7环境中冷藏待用。00364先将清洁的ITO玻璃在异丙醇、乙醇及去离子水中各超声清洗20分钟,再。

17、在体积比为121028WT氨水30WT双氧水水的溶液中加热至60,保温1小时,使ITO表面羟基化,以利于薄膜沉积,增强薄膜与基底的结合力。羟基化处理完毕后,用去离子水将基底冲洗3遍,并置于120真空干燥箱中真空烘干1小时。取出后冷却至室温,待用。00375将步骤4所制备的基底的背面用胶布覆盖,以防止不必要的沉积,将其垂直竖立并固定于反应容器中,反应容器保持在7恒温。00386将步骤1所制备的溶液与步骤2所制备的溶液充分混合,再倒入步骤5的反说明书CN102352109ACN102352116A4/6页6应容器中,搅拌30分钟。将步骤3所制备的溶液加入到上述反应容器内的混合溶液中,在7环境中搅拌。

18、下反应30小时,搅拌速率为400RPM。00397步骤6反应完成后,将沉积有薄膜的基底从溶液中取出,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各冲洗3遍去除表面残余吸附物,在60温度下真空干燥12小时,得到复合薄膜。0040对上述得到的复合薄膜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及性能表征,测定其为有机无机复合聚苯胺/三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具体结果如下0041红外光谱分析如图1所示,该薄膜在835CM1处的吸收峰对应于苯环对位的弯曲振动,1575及1495CM1处的吸收峰对应于苯环和醌环中CC双键的伸缩振动。1304CM1吸收峰对应于带有共轭苯环的CN键的伸缩振动。1153CM1吸收峰为QNHBQ指醌环,B指苯环的特征峰。此外,还发现两。

19、个属于非晶态WO3的特征峰,分别为964CM1对应于WO的非对称伸缩振动,及887CM1对应于OW6O伸缩振动。这表明复合薄膜为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薄膜。0042热重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聚苯胺在700以上完全燃烧,剩余的产物即为三氧化钨,由图中曲线A可知,该薄膜中含有235质量分数的三氧化钨。0043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该薄膜断面,照片如图3所示,可见薄膜厚度为120NM。0044该薄膜表面SEM照片如图4所示,可见薄膜表面具有纳米棒阵列形貌。0045用电化学工作站和分光光度计测试上述的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薄膜的光谱变化及电致变色响应速度。在05MOL/L的硫酸溶液中分别施加05V和0。

20、2V的方波电压以及02V和08V的方波电压,测量薄膜在400900NM波长范围的透过率变化值,并以633NM处地透过率响应时间为电致变色响应速度。0046结果如表1中所示,实施例1施加05V和02V的方波电压后在633NM波长处的透过率变化值及响应速度分别为203和06S;实施例1施加02V和08V的方波电压后在633NM波长处的透过率变化值及响应速度分别为254和03S。由此可见,上述制得的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薄膜具有可见光透过率调节范围大,响应速度快的优点。0047观察还发现该薄膜具有双重电致变色效应,在正负电压下均可着色,当电压从05V扫描至08V过程中,薄膜颜色从深蓝色变为淡黄色,再变。

21、为绿色,最后变为蓝紫色,且颜色变化是可逆的。0048实施例200491先将1000ML浓度为35WT的浓盐酸滴入到2000ML浓度为1MOL/L的钨酸钠溶液中,获得淡黄色的白钨酸沉淀。用去离子水洗涤沉淀,至洗液中检测不到氯离子为止以1MOL/L硝酸银溶液滴入洗液检测氯离子浓度,至洗液中不产生氯化银沉淀为止。将获得的白钨酸沉淀溶于200ML的30WT过氧化氢溶液,加去离子水配置成400ML含钨浓度为5MOL/L的过氧化钨酸溶液,在15环境中冷藏待用。00502将34G苯胺溶于4000ML去离子水配制成浓度为005MOL/L的溶液,在15环境中密封冷藏待用。00513将228G过硫酸铵溶于去离子水。

22、配置成400ML浓度为025MOL/L的溶液,在15环境中冷藏待用。00524先将清洁的ITO/PET在异丙醇、乙醇及去离子水中各超声清洗20分钟,再在体说明书CN102352109ACN102352116A5/6页7积比为121028WT氨水30WT双氧水水的溶液中加热至60,保温1小时,使ITO表面羟基化,以利于薄膜沉积,增强薄膜与基底的结合力。羟基化处理完毕后,用去离子水将基底冲洗3遍,并置于120真空干燥箱中真空烘干1小时。取出后冷却至室温,待用。00535将步骤4所制备的基底的背面用胶布遮住以防止不必要的沉积,将其垂直竖立并固定于反应容器中,反应容器保持在15恒温。00546将步骤1。

23、所制备的溶液与步骤2所制备的溶液充分混合后,再倒入步骤5所备反应容器中,搅拌30分钟。将步骤3所制备的溶液加入到上述反应容器的混合溶液中,在15环境中搅拌下反应50小时,搅拌速率为300RPM。00557步骤6反应完成后,将沉积有薄膜的基底从溶液中取出,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各冲洗3遍去除表面残余吸附物,在80温度下真空干燥12小时,得到复合薄膜。0056对上述得到的复合薄膜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及性能表征,测定其为有机无机复合聚苯胺/三氧化钨电致变色薄膜,具体结果如下0057红外光谱分析与实施例1相同,这表明复合薄膜为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薄膜。0058热重分析如图2中曲线C所示,聚苯胺在600以上完全。

24、燃烧,剩余的产物即为三氧化钨,由此可知,该薄膜中含有726质量分数的三氧化钨。0059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该薄膜断面,照片如图5所示,可见薄膜厚度170NM。0060该薄膜表面SEM与实施例1相同,可见薄膜表面具有纳米棒阵列形貌。0061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测试上述的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薄膜的光谱变化及电致变色响应速度。结果如表1中所示,实施例2施加05V和02V的方波电压后在633NM波长处的透过率变化值及响应速度分别为284和32S;实施例2施加02V和08V的方波电压后在633NM波长处的透过率变化值及响应速度分别为313和12S。由此可见,上述制得的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薄膜。

25、具有可见光透过率调节范围大,响应速度快的优点。观察还发现该薄膜具有双重电致变色效应,在正负电压下均可着色,当电压从05V扫描至08V过程中,薄膜颜色从深蓝色变为淡黄色,再变为绿色,最后变为蓝紫色,且颜色变化是可逆的。0062实施例300631先将1000ML浓度为35WT的浓盐酸滴入到800ML浓度为1MOL/L的钨酸钠中,获得淡黄色的白钨酸沉淀。用去离子水洗涤沉淀,至洗液中检测不到氯离子为止以1MOL/L硝酸银溶液滴入洗液检测氯离子浓度,至洗液中不产生氯化银沉淀为止。将获得的白钨酸沉淀溶于100ML过氧化氢30WT溶液,加去离子水配置成400ML含钨浓度为2MOL/L的过氧化钨酸溶液,在10。

26、环境中冷藏待用。00642将68G苯胺溶于4000ML去离子水配制成浓度为01MOL/L的溶液,在10环境中密封冷藏待用。00653将456G过硫酸铵溶于去离子水配置成400ML浓度为05MOL/L的溶液,在10环境中冷藏待用。00664先将清洁的ITO玻璃在异丙醇、乙醇及去离子水中各超声清洗20分钟,再在体积比为121028WT氨水30WT双氧水水的溶液中加热至60,保温1小时,说明书CN102352109ACN102352116A6/6页8使ITO表面羟基化,以利于薄膜沉积,增强薄膜与基底的结合力。羟基化处理完毕后,用去离子水将基底冲洗3遍,并置于120真空干燥箱中真空烘干1小时。取出后冷。

27、却至室温,待用。00675将步骤4所制备的基底背面用胶布或胶水密封以防止不必要的沉积,将其垂直竖立并固定于反应容器中,反应容器保持在10恒温。00686将步骤1所制备的溶液与步骤2所制备的溶液混合后倒入步骤5所备反应容器中,搅拌30分钟。将步骤3所制备的溶液加入到上述反应容器内的混合溶液中,在10环境中搅拌下反应30小时,搅拌速率为500RPM。00697步骤6反应完成后,将沉积有薄膜的基底从溶液中取出,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各冲洗3遍去除表面残余吸附物,在100温度下真空干燥12小时,得到复合薄膜。0070对上述得到的复合薄膜进行成分分析和结构及性能表征,测定其为有机无机复合聚苯胺/三氧化钨电致变。

28、色薄膜,具体结果如下0071红外光谱分析与实施例1相同,这表明复合薄膜为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薄膜。0072热重分析如图2中曲线B所示,聚苯胺在600以上完全燃烧,剩余的产物即为三氧化钨,由图可知,该薄膜中含有555质量分数的三氧化钨。0073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该薄膜断面,照片如图6所示,可见薄膜厚度100NM。0074该薄膜表面SEM与实施例1相同,可见薄膜表面具有纳米棒阵列形貌。0075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测试上述的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薄膜的光谱变化及电致变色响应速度。结果如表1中所示,实施例3施加05V和02V的方波电压后在633NM波长处的透过率变化值及响应速度分别为257。

29、和05S;实施例3施加02V和08V的方波电压后在633NM波长处的透过率变化值及响应速度分别为349和12S。由此可见,上述制得的聚苯胺/三氧化钨复合薄膜具有可见光透过率调节范围大,响应速度快的优点。0076对上述薄膜进行在不同电压下的可见光谱和红外反射光谱测试,结果分别如图7和8所示。从可见光谱图7可以看出,当电压从05V扫描至08V过程中,吸收峰分别处于420NM,530NM,520NM和450NM,薄膜颜色从深蓝色变为淡黄色,再变为绿色,最后变为蓝紫色。因此该薄膜具有双重电致变色效应,在正负电压下均可着色。从红外反射光谱图8可以看出,该薄膜的红外反射率随着所施加的电压的不同而改变调节幅度为15,显示出较强的红外反射率调制性能。0077表1实施例13施加不同的方波电压后在633NM波长处的透过率变化值及响应速度0078说明书CN102352109ACN102352116A1/5页9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352109ACN102352116A2/5页10图3图4说明书附图CN102352109ACN102352116A3/5页11图5图6说明书附图CN102352109ACN102352116A4/5页12图7说明书附图CN102352109ACN102352116A5/5页13图8说明书附图CN102352109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其制备或化学加工;以其为基料的组合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