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桔霉素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g**** 文档编号:1253259 上传时间:2018-04-1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3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24343.8

申请日:

2010.07.13

公开号:

CN102329389A

公开日:

2012.01.25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C07K 14/765申请公布日:20120125|||公开

IPC分类号:

C07K14/765; C07K14/77; G01N21/31

主分类号:

C07K14/765

申请人:

王小红; 陈福生; 刘爱平

发明人:

王小红; 陈福生; 刘爱平

地址: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湖狮子山街一号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桔霉素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根据甲基化反应的原理,先将桔霉素结构中的羟基封阻,减少桔霉素分子内氢键的形成,使其羧基充分暴露,然后利用活性酯法的原理以N-羟基琥珀酰亚胺和N,N’-二环己基碳酰亚胺将其活化,与载体蛋白质的氨基相连,最后通过透析、冷冻干燥即得到桔霉素人工抗原。本发明有益效果是:1.能够有效的制备出桔霉素人工抗原,提高偶联物的偶联比;2.提高桔霉素的利用率;3.本方法制备的桔霉素人工抗原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桔霉素 (citrinin, 简称 CIT) 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首先用硫酸二 甲酯封阻桔霉素分子的羟基, 减少 CIT 分子内氢键的形成, 使其羧基暴露, 然后利用活性酯 法的原理以 N- 羟基琥珀酰亚胺 (N-Hydroxysuccinimide, 简称 NHS) 和 N, N’ - 二环己基碳 酰亚胺 (N, N′ -dicyclohexylcarbodiimide, 简称 DCC) 将其活化, 与载体蛋白质的氨基相 连, 最后通过透析、 冷冻干燥即得到桔霉素人工抗原。
2: 按权利要求 1 所述的 CIT 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硫酸二甲酯封阻 CIT 羟基的过程为 : 将 1mg CIT 溶于 2.5mL 无水丙酮中, 在 N2 保护下加入等摩尔的 K2CO3 负 载试剂和 (CH3)2SO4, 58℃避光回流反应 6h ; 将反应液溶液旋转蒸发, 溶于少量甲醇, 用二维 薄层层析, 以甲苯、 乙酸乙酯、 甲酸 (7 ∶ 3 ∶ 1, v/v/v) 和氯仿、 甲醇、 正己烷 (32 ∶ 1 ∶ 17, v/v/v) 为展开剂, 分离目标封阻产物 8- 甲氧基 - 桔霉素 (8-MeO-CIT)。
3: 按 权 利 要 求 1 或 2 所 述 的 CIT 人 工 抗 原 8- 甲 氧 基 桔 霉 素 - 牛 血 清 白 蛋 白 (8-MeO-CIT-BSA) 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CIT 封阻产物在两相体系中与载体蛋白 质的氨基相连过程为 : (1) 取 0.5mg 8-MeO-CIT 与等摩尔的 NHS 和 DCC 溶于 200μL 无水四氢呋喃, 室温震荡 反应 2h。所得反应液 4000r/min 离心 15min, 以无水四氢呋喃洗涤固形物 2 ~ 3 次, 合并上 清, 待四氢呋喃挥发, 残留物溶于 100μL 二甲基甲酰胺 ; (2) 取 5mg 牛血清白蛋白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溶于 400μL 0.13M 的 NaHCO3 ; (3) 将 (1) 所得缓慢滴入 (2), 室温振荡反应 12h。反应体系溶液中即含桔霉素完全抗 原 8-MeO-CIT-BSA。
4: 按 权 利 要 求 1 或 2 所 述 的 CIT 人 工 抗 原 8- 甲 氧 基 桔 霉 素 - 卵 清 蛋 白 (8-MeO-CIT-OVA) 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CIT 封阻产物在两相体系中与载体蛋白 质的氨基相连过程为 : (1) 取 0.5mg 8-MeO-CIT 与等摩尔的 NHS 和 DCC 溶于 200μL 无水四氢呋喃, 室温震荡 反应 2h。所得反应液 4000r/min 离心 15min, 以无水四氢呋喃洗涤固形物 2 ~ 3 次, 合并上 清, 待四氢呋喃挥发, 残留物溶于 100μL 二甲基甲酰胺 ; (2) 取 10mg 卵清蛋白 (ovalbumin, OVA) 置于 400μL 0.13M 的 NaHCO3, 尽量将其溶解, 于 8000r/min 高速离心 10min, 取上清 ; (3) 将 (1) 所得缓慢滴入 (2) 中所得上清, 室温振荡反应 12h。反应体系溶液中即含桔 霉素完全抗原偶联物 8-MeO-CIT-OVA。
5: 按权利要求 1 或 3 所述的桔霉素 (citrinin, 简称 CIT) 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 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析、 冷冻干燥过程为 : 将最终保留的含偶联物的溶液密闭于透析袋中, 在 0.05mol/LpH 7.4 的 PBS 中透析 2d, 每间隔 4h 更换 1 次透析液, 然后再用去离子水透 析 1d, 将透析袋中的溶液分装, 经冷冻干燥, 即得到桔霉素人工抗原 8-MeO-CIT-BSA 或者 8-MeO-CIT-OVA。

说明书


一种桔霉素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免疫学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桔霉素与蛋白质载体大分子偶联制备人工 抗原的方法。
     背景技术 桔霉素 (citrinin, 简称 CIT) 是一种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 自然界中多种青霉和 曲霉都可以产生。 它的污染常发生在玉米、 小麦等食品及饲料中, 能直接或者间接进入食品 链, 威胁人或动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CIT 作用的靶器官是肾脏, 毒性较明显, 能引起实验动 物的肾脏肿大、 尿量增多、 肾小管扩张和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等症状, 还可以致畸、 导致肿瘤、 诱发突变, 小鼠口服半数致死量 LD50 为 110mg/kg。
     目前 CIT 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比色法、 薄层层析法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简称 TLC)、 高效液相色谱法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简称 HPLC) 和酶 联免疫吸附法 (enzyme-liked immunosorbent assay, 简称 ELISA)。前两种方法灵敏度达 不到限量检测的要求, 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前处理比较复杂、 检测费用高、 费时费力。 ELISA 法的灵敏度高、 特异性好、 前处理简单、 检测成本低, 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且 抗原和抗体是免疫分析技术的核心试剂和技术源头。由于 CIT 是小分子半抗原, 只具有反 应原性, 不具有免疫原性, 因此对其进行改造, 合成完全抗原是获得抗桔霉素抗体并且建立 免疫学检测的关键步骤, 但是目前几乎所有关于 CIT 的免疫学检测都是采用 Mannich 法合 成 CIT 的完全抗原, 但是此法制备 CIT 完全抗原存在偶联比低、 毒素利用率不高等特点。
     发明内容
     ( 一 )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 CIT- 载体蛋白偶联 物的合成方法。
     ( 二 ) 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将 CIT 的 羟 基 封 阻,使 其 羧 基 暴 露,经 N- 羟 基 琥 珀 酰 亚 胺 (N-Hydroxysuccinimide, 简 称 NHS) 和 N, N’ - 二 环 己 基 碳 酰 亚 胺 (N, N′ -dicyclohexylcarbodiimide, 简称 DCC) 的活化, 使之能与载体蛋白的氨基进行偶联。 附图说明
     图 1CIT 结构 图 2CIT 与载体蛋白的偶联机理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8- 甲氧基 - 桔霉素 - 牛血清白蛋白 (8-MeO-CIT-BSA) 人工抗原的制备1.8- 甲氧基 - 桔霉素 (8-MeO-CIT) 的制备
     将 1mg CIT 溶于 2.5mL 无水丙酮中, 在 N2 保护下加入等摩尔的 K2CO3 负载试剂和 (CH3)2SO4, 58℃避光回流反应 6h ; 将反应液溶液旋转蒸发, 溶于少量甲醇, 用二维薄层层析, 以甲苯、 乙酸乙酯、 甲酸 (7 ∶ 3 ∶ 1, v/v/v) 和氯仿、 甲醇、 正己烷 (32 ∶ 1 ∶ 17, v/v/v) 为 展开剂, 分离目标封阻产物 8-MeO-CIT。
     2.8-MeO-CIT-BSA 人工抗原的制备
     (1) 取 0.5mg 8-MeO-CIT 与等摩尔 NHS 和 DCC 溶于 200μL 无水四氢呋喃, 室温震 荡反应 2h。所得反应液 4000r/min 离心 15min, 以无水四氢呋喃洗涤固形物 2 ~ 3 次, 合并 上清, 待四氢呋喃挥发, 残留物溶于 100μL 二甲基甲酰胺。
     (2) 取 5mg 牛血清白蛋白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溶于 400μL 0.13M 的 NaHCO3。
     (3) 将 (1) 所得缓慢滴入 (2), 室温振荡反应 12h。反应体系溶液中即含偶联物 8- 甲氧基 - 桔霉素 - 牛血清白蛋白 (8-MeO-CIT-BSA)。
     (4) 将 (3) 所得溶液置于 0.05mol/L pH 7.4 的 PBS 中透析 2d, 每间隔 4h 更换 1 次透析液, 然后再用去离子水透析 1d, 将透析袋中的溶液分装, 经冷冻干燥, 即得到桔霉素 人工抗原 8-MeO-CIT-BSA。 实施例 28- 甲氧基 - 桔霉素 - 卵清蛋白 (8-MeO-CIT-OVA) 人工抗原的制备
     1.8-MeO-CIT 的制备 :
     将 1mg CIT 溶于 2.5mL 无水丙酮中, 在 N2 保护下加入等摩尔的 K2CO3 负载试剂和 (CH3)2SO4, 58℃避光回流反应 6h ; 将反应液溶液旋转蒸发, 溶于少量甲醇, 用二维薄层层析, 以甲苯、 乙酸乙酯、 甲酸 (7 ∶ 3 ∶ 1, v/v/v) 和氯仿、 甲醇、 正己烷 (32 ∶ 1 ∶ 17, v/v/v) 为 展开剂, 分离目标封阻产物 8-MeO-CIT。
     2.8-MeO-CIT-OVA 人工抗原的制备 :
     (1) 取 0.5mg 8-MeO-CIT 与等摩尔 NHS 和 DCC 溶于 200μl 无水四氢呋喃, 室温震 荡反应 2h。所得反应液 4000r/min 离心 15min, 以无水四氢呋喃洗涤固形物 2 ~ 3 次, 合并 上清, 待四氢呋喃挥发, 残留物溶于 100μl 二甲基甲酰胺。
     (2) 取 10mg 卵清蛋白 (ovalbumin, OVA) 置于 400μl 0.13M 的 NaHCO3, 尽量将其 溶解, 于 8000r/min 高速离心 10min, 取上清。
     (3) 将 (1) 所得缓慢滴入 (2) 中所得上清, 室温振荡反应 12h。反应体系溶液中即 含人工抗原 8-MeO-CIT-OVA。
     (4) 将 (3) 所得溶液置于 0.05mol/L PH 7.4 的 PBS 中透析 2d, 每间隔 4h 更换 1 次透析液, 然后再用去离子水透析 1d, 将透析袋中的溶液分装, 经冷冻干燥, 即得到桔霉素 人工抗原 8-MeO-CIT-OVA。
     CIT- 载体蛋白偶联物的鉴定 :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载体蛋白、 CIT 标品及偶联物进行扫描, 根据其特征吸收峰 来确定偶联是否成功。
     结果显示, CIT- 载体蛋白偶联物在可见光区有明显吸收峰出现, 与 CIT 的最大吸 收峰 (319nm) 相比有红移现象。根据可见分光光度法, 按以下公式, 可以计算出 CIT 与载体 蛋白的偶联比。
     4102329389 A CN 102329399
     278mn说/εCIT明书3/4 页公式 : [Aconjugate319nm319nm]/[(Aconjugate278nm-Aconjugate319nm×εCIT278nm/εCIT319nm)/εprotein]Aconjugate 319nm : 偶联物在 319nm 的吸光度 ;
     Aconjugate 278nm : 偶联物在 278nm 的吸光度 ;
     εCIT 319nm : CIT 在 319nm 处的摩尔消光系数 ;
     εCIT 278nm : CIT 在 278nm 处的摩尔消光系数 ;
     εprotein 319nm : 载体蛋白在 319nm 处的摩尔消光系数 ;
     εprotein 278nm : 载体蛋白在 278nm 处的摩尔消光系数。
     经过计算, CIT 与载体蛋白的偶联比在 6 ∶ 1 左右, 证明成功制备了 CIT 完全抗原。
     核心参考文献
     [1] 胡晓清, 陈福生, 刑淑婕, 刘畅 . 红曲中桔霉素的薄层层析分析 . 食品科学, 2003, 2: 126-129
     [2] 李云, 阎雪秋 . 红曲与桔霉素 .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0, 26 : 82-86
     [3] 刘仁荣, 余宙, 何庆华, 许杨 . 抗桔青霉素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与鉴定 . 卫生研 究, 2007, 36 : 190-192
     [4] 许赣荣, 陈蕴, 虞慧玲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曲莫纳可林及桔霉素 - 如何防 治色素的干扰 .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2, 10 : 59-60
     [5] 黄祖新, 林应椿, 郑广乐, 林辉煌 .HPLC 法测定福建红曲中的桔霉素 . 福建师范 大学学报, 2003, 19 : 37-39
     [6]Abramson D, Usleber E, Martlbauer E.An indirect enzyme immunoassay for the mycotoxincitrinin.Appl.Environ.Microbiol, 1995, 61(5) : 2007-2009
     [7]Abramson , D. , Usleber , E. , Martlbauere , E. , 1996.Determination of citrinin in barley by indirectand direct enzyme immunoassay.Journal of AOAC International.79, 1325-1329
     [8]Abramson, D., Usleber, E., Martlbauere, E., 1999.Rapid determination of citrinin in corn byfluoresce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enzyme immunoassay. Journal of AOACInternational.82, 1353-1356
     [9]Bao-junXu , Xiao-qinJia , Li-juanGu , Chang-keunSung.Review on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analysis of the mycotoxin citrinin.food control, 2006, 17(4) : 271-285
     [10]Duan, Z.H., Lin, Z.S., Yao, H.R., Gao, Y.H., Zhang, K., Zhao, S.Q., Zhu, Z.Y., 2009.Preparation ofArtificial Antigen and Egg Yolk-derived Immunoglobulin(IgY) of Citrinin for 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2, 237-243
     [11]Meister, U.New method of citrinin determination by HPLC after polyamide column clean-up.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04, 218(1) : 394-399
     [12]Rasheva, T.V., Nedeva, T S, 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a non-pigment
     producing M.purpureusmutant strain.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3, 83(3) : 333-340

一种桔霉素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桔霉素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桔霉素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桔霉素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桔霉素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29389A43申请公布日20120125CN102329389ACN102329389A21申请号201010224343822申请日20100713C07K14/765200601C07K14/77200601G01N21/3120060171申请人王小红地址430070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湖狮子山街一号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申请人陈福生刘爱平72发明人王小红陈福生刘爱平54发明名称一种桔霉素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桔霉素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根据甲基化反应的原理,先将桔霉素结构中的羟基封阻,减少桔霉素分子内氢键的形成,使其羧基充分暴露,然后。

2、利用活性酯法的原理以N羟基琥珀酰亚胺和N,N二环己基碳酰亚胺将其活化,与载体蛋白质的氨基相连,最后通过透析、冷冻干燥即得到桔霉素人工抗原。本发明有益效果是1能够有效的制备出桔霉素人工抗原,提高偶联物的偶联比;2提高桔霉素的利用率;3本方法制备的桔霉素人工抗原具有很好的稳定性。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1页CN102329399A1/1页21一种桔霉素CITRININ,简称CIT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用硫酸二甲酯封阻桔霉素分子的羟基,减少CIT分子内氢键的形成,使其羧基暴露,然后利用活性酯法的原理以N羟基琥珀酰亚胺NHY。

3、DROXYSUCCINIMIDE,简称NHS和N,N二环己基碳酰亚胺N,NDICYCLOHEXYLCARBODIIMIDE,简称DCC将其活化,与载体蛋白质的氨基相连,最后通过透析、冷冻干燥即得到桔霉素人工抗原。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CIT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硫酸二甲酯封阻CIT羟基的过程为将1MGCIT溶于25ML无水丙酮中,在N2保护下加入等摩尔的K2CO3负载试剂和CH32SO4,58避光回流反应6H;将反应液溶液旋转蒸发,溶于少量甲醇,用二维薄层层析,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731,V/V/V和氯仿、甲醇、正己烷32117,V/V/V为展开剂,分离目标封阻产物8甲氧基桔霉素。

4、8MEOCIT。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CIT人工抗原8甲氧基桔霉素牛血清白蛋白8MEOCITBSA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CIT封阻产物在两相体系中与载体蛋白质的氨基相连过程为1取05MG8MEOCIT与等摩尔的NHS和DCC溶于200L无水四氢呋喃,室温震荡反应2H。所得反应液4000R/MIN离心15MIN,以无水四氢呋喃洗涤固形物23次,合并上清,待四氢呋喃挥发,残留物溶于100L二甲基甲酰胺;2取5MG牛血清白蛋白BOVINESERUMALBUMIN,BSA溶于400L013M的NAHCO3;3将1所得缓慢滴入2,室温振荡反应12H。反应体系溶液中即含桔霉素完全抗原8MEOCIT。

5、BSA。4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CIT人工抗原8甲氧基桔霉素卵清蛋白8MEOCITOVA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CIT封阻产物在两相体系中与载体蛋白质的氨基相连过程为1取05MG8MEOCIT与等摩尔的NHS和DCC溶于200L无水四氢呋喃,室温震荡反应2H。所得反应液4000R/MIN离心15MIN,以无水四氢呋喃洗涤固形物23次,合并上清,待四氢呋喃挥发,残留物溶于100L二甲基甲酰胺;2取10MG卵清蛋白OVALBUMIN,OVA置于400L013M的NAHCO3,尽量将其溶解,于8000R/MIN高速离心10MIN,取上清;3将1所得缓慢滴入2中所得上清,室温振荡反应12H。反应体。

6、系溶液中即含桔霉素完全抗原偶联物8MEOCITOVA。5按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桔霉素CITRININ,简称CIT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析、冷冻干燥过程为将最终保留的含偶联物的溶液密闭于透析袋中,在005MOL/LPH74的PBS中透析2D,每间隔4H更换1次透析液,然后再用去离子水透析1D,将透析袋中的溶液分装,经冷冻干燥,即得到桔霉素人工抗原8MEOCITBSA或者8MEOCITOVA。权利要求书CN102329389ACN102329399A1/4页3一种桔霉素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免疫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桔霉素与蛋白质载体大分子偶联制备人工抗原的方法。

7、。背景技术0002桔霉素CITRININ,简称CIT是一种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自然界中多种青霉和曲霉都可以产生。它的污染常发生在玉米、小麦等食品及饲料中,能直接或者间接进入食品链,威胁人或动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CIT作用的靶器官是肾脏,毒性较明显,能引起实验动物的肾脏肿大、尿量增多、肾小管扩张和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等症状,还可以致畸、导致肿瘤、诱发突变,小鼠口服半数致死量LD50为110MG/KG。0003目前CIT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比色法、薄层层析法THINLAYERCHROMATOGRAPHY,简称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简称。

8、HPLC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KEDIMMUNOSORBENTASSAY,简称ELISA。前两种方法灵敏度达不到限量检测的要求,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前处理比较复杂、检测费用高、费时费力。ELISA法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前处理简单、检测成本低,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且抗原和抗体是免疫分析技术的核心试剂和技术源头。由于CIT是小分子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不具有免疫原性,因此对其进行改造,合成完全抗原是获得抗桔霉素抗体并且建立免疫学检测的关键步骤,但是目前几乎所有关于CIT的免疫学检测都是采用MANNICH法合成CIT的完全抗原,但是此法制备CIT完全抗原存在偶联比低、毒素利用。

9、率不高等特点。发明内容0004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CIT载体蛋白偶联物的合成方法。0006二技术方案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0008将CIT的羟基封阻,使其羧基暴露,经N羟基琥珀酰亚胺NHYDROXYSUCCINIMIDE,简称NHS和N,N二环己基碳酰亚胺N,NDICYCLOHEXYLCARBODIIMIDE,简称DCC的活化,使之能与载体蛋白的氨基进行偶联。附图说明0009图1CIT结构0010图2CIT与载体蛋白的偶联机理具体实施方式0011实施例18甲氧基桔霉素牛血清白蛋白8MEOCITBSA人工抗原的制备。

10、说明书CN102329389ACN102329399A2/4页4001218甲氧基桔霉素8MEOCIT的制备0013将1MGCIT溶于25ML无水丙酮中,在N2保护下加入等摩尔的K2CO3负载试剂和CH32SO4,58避光回流反应6H;将反应液溶液旋转蒸发,溶于少量甲醇,用二维薄层层析,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731,V/V/V和氯仿、甲醇、正己烷32117,V/V/V为展开剂,分离目标封阻产物8MEOCIT。001428MEOCITBSA人工抗原的制备00151取05MG8MEOCIT与等摩尔NHS和DCC溶于200L无水四氢呋喃,室温震荡反应2H。所得反应液4000R/MIN离心15MIN,。

11、以无水四氢呋喃洗涤固形物23次,合并上清,待四氢呋喃挥发,残留物溶于100L二甲基甲酰胺。00162取5MG牛血清白蛋白BOVINESERUMALBUMIN,BSA溶于400L013M的NAHCO3。00173将1所得缓慢滴入2,室温振荡反应12H。反应体系溶液中即含偶联物8甲氧基桔霉素牛血清白蛋白8MEOCITBSA。00184将3所得溶液置于005MOL/LPH74的PBS中透析2D,每间隔4H更换1次透析液,然后再用去离子水透析1D,将透析袋中的溶液分装,经冷冻干燥,即得到桔霉素人工抗原8MEOCITBSA。0019实施例28甲氧基桔霉素卵清蛋白8MEOCITOVA人工抗原的制备0020。

12、18MEOCIT的制备0021将1MGCIT溶于25ML无水丙酮中,在N2保护下加入等摩尔的K2CO3负载试剂和CH32SO4,58避光回流反应6H;将反应液溶液旋转蒸发,溶于少量甲醇,用二维薄层层析,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731,V/V/V和氯仿、甲醇、正己烷32117,V/V/V为展开剂,分离目标封阻产物8MEOCIT。002228MEOCITOVA人工抗原的制备00231取05MG8MEOCIT与等摩尔NHS和DCC溶于200L无水四氢呋喃,室温震荡反应2H。所得反应液4000R/MIN离心15MIN,以无水四氢呋喃洗涤固形物23次,合并上清,待四氢呋喃挥发,残留物溶于100L二甲基甲酰。

13、胺。00242取10MG卵清蛋白OVALBUMIN,OVA置于400L013M的NAHCO3,尽量将其溶解,于8000R/MIN高速离心10MIN,取上清。00253将1所得缓慢滴入2中所得上清,室温振荡反应12H。反应体系溶液中即含人工抗原8MEOCITOVA。00264将3所得溶液置于005MOL/LPH74的PBS中透析2D,每间隔4H更换1次透析液,然后再用去离子水透析1D,将透析袋中的溶液分装,经冷冻干燥,即得到桔霉素人工抗原8MEOCITOVA。0027CIT载体蛋白偶联物的鉴定0028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载体蛋白、CIT标品及偶联物进行扫描,根据其特征吸收峰来确定偶联是否成功。0。

14、029结果显示,CIT载体蛋白偶联物在可见光区有明显吸收峰出现,与CIT的最大吸收峰319NM相比有红移现象。根据可见分光光度法,按以下公式,可以计算出CIT与载体蛋白的偶联比。说明书CN102329389ACN102329399A3/4页50030公式0031ACONJUGATE319NM/CIT319NM/ACONJUGATE278NMACONJUGATE319NMCIT278NM/CIT319NM/PROTEIN278MN0032ACONJUGATE319NM偶联物在319NM的吸光度;0033ACONJUGATE278NM偶联物在278NM的吸光度;0034CIT319NMCIT在31。

15、9NM处的摩尔消光系数;0035CIT278NMCIT在278NM处的摩尔消光系数;0036PROTEIN319NM载体蛋白在319NM处的摩尔消光系数;0037PROTEIN278NM载体蛋白在278NM处的摩尔消光系数。0038经过计算,CIT与载体蛋白的偶联比在61左右,证明成功制备了CIT完全抗原。0039核心参考文献00401胡晓清,陈福生,刑淑婕,刘畅红曲中桔霉素的薄层层析分析食品科学,2003,212612900412李云,阎雪秋红曲与桔霉素食品与发酵工业,2000,26828600423刘仁荣,余宙,何庆华,许杨抗桔青霉素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与鉴定卫生研究,2007,3619019。

16、200434许赣荣,陈蕴,虞慧玲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红曲莫纳可林及桔霉素如何防治色素的干扰食品与发酵工业,2002,10596000445黄祖新,林应椿,郑广乐,林辉煌HPLC法测定福建红曲中的桔霉素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19373900456ABRAMSOND,USLEBERE,MARTLBAUEREANINDIRECTENZYMEIMMUNOASSAYFORTHEMYCOTOXINCITRININAPPLENVIRONMICROBIOL,1995,6152007200900467ABRAMSON,D,USLEBER,E,MARTLBAUERE,E,1996DETERMINATIONOF。

17、CITRINININBARLEYBYINDIRECTANDDIRECTENZYMEIMMUNOASSAYJOURNALOFAOACINTERNATIONAL79,1325132900478ABRAMSON,D,USLEBER,E,MARTLBAUERE,E,1999RAPIDDETERMINATIONOFCITRINININCORNBYFLUORESCENCELIQUIDCHROMATOGRAPHYANDENZYMEIMMUNOASSAYJOURNALOFAOACINTERNATIONAL82,1353135600489BAOJUNXU,XIAOQINJIA,LIJUANGU,CHANGKEU。

18、NSUNGREVIEWONTHE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ANALYSISOFTHEMYCOTOXINCITRININFOODCONTROL,2006,174271285004910DUAN,ZH,LIN,ZS,YAO,HR,GAO,YH,ZHANG,K,ZHAO,SQ,ZHU,ZY,2009PREPARATIONOFARTIFICIALANTIGENANDEGGYOLKDERIVEDIMMUNOGLOBULINIGYOFCITRININFOR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BIOMEDIC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

19、S22,237243005011MEISTER,UNEWMETHODOFCITRININDETERMINATIONBYHPLCAFTERPOLYAMIDECOLUMNCLEANUPEUROPEANFOODRESEARCHANDTECHNOLOGY,2004,2181394399005112RASHEVA,TV,NEDEVA,TS,ETALCHARACTERIZATIONOFANONPIGMENT说明书CN102329389ACN102329399A4/4页6PRODUCINGMPURPUREUSMUTANTSTRAIN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2003,833333340说明书CN102329389ACN102329399A1/1页7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2329389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