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笔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书写笔具,特别是一种尤其适合用来制作圆珠笔、中性笔、自动铅笔的笔具。背景技术
传统的笔具多采用若干节笔具零件上下相联的结构,按其各自的位置关系一般称作为上笔杆、中节、下笔杆等。下笔杆可以是一体式的,也有采用下笔杆与笔尖分体上下相联结构的,此下笔杆又称作笔项,如为了握笔舒服而采用软材料制作的又多称作护套。各零件上下联接一般采用螺纹联接或过盈配合插入式联接。
上述传统笔具地一个共同特征是各零件的联接端均采用平面相联结构,即各自零件的端口面与整个笔具的轴线成直角。各零件的横截面多呈圆形。日本专利JP249085/97、JP12-034050和中国专利CN2115897U、CN2292671Y所公开的内容均大体统属此类。上述传统笔具的制作工艺技术已相当成熟,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传统的各零件的端口面均与整个笔具的轴线成直角,缺少变化,难以引起使用者的兴趣,各零件的横截面多采用圆形,不符合人们的握笔书写时手指的方位特点和用力特点,致使书写时手指易疲劳。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崭新的外观优美而独特的能引起使用者兴趣的书写笔具,同时也是符合人们握笔书写时手指的方位特点和用力特点,致使书写时手指不易疲劳的书写笔具。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笔具,包括上笔杆、下笔杆和位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中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笔杆与中节之间的联接端为与所述整个笔具轴线X形成一夹角7A1的斜面7S1,所述的中节也具有对应相同的与所述整个笔具轴线X形成一相同夹角9A1的斜面9S1;所述下笔杆10与中节9之间的联接端为与所述整个笔具轴线X形成另一夹角10A的斜面10S,所述的中节9也具有对应相同的与所述整个笔具轴线X形成一相同夹角9A2的斜面9S2。
所述的夹角7A1和10A取值范围以30度~80度为宜,其中最佳选取值大体等于50度或45度或55度。
所述的夹角7A1和10A的取值可互不相同而呈多种外观形状的变化,但以两者在肉眼判定条件下大体相等,为外观视觉效果最佳。
所述的上笔杆、下笔杆和中节(外露部份)的横截面轮廓形状大体呈三角形且三个角区域呈弧形过渡。
所述的中节还可采用具有向上、向下两端延伸的部份,以便上下笔杆分别套在中节的上下延伸部外的结构。
为了使用者握笔更舒服,手指不易疲劳,下笔杆可采用有机软材料制成,为了更好的实现此用软材料的方案,下笔杆可采用分体式,即分为套在中节下延伸部的护套与位于下端的笔尖,两者间可用螺纹联接。
为了便于下笔杆的护套段套入中节的下延伸部,且阻止所述护套段套中节下延伸部上转动,可在中节的下延伸部的外表面设有一条或多条凸筋,相应的护套段内也具有数量相同的形状与之相配的凹槽。凸筋或凹槽的形状为横截面呈梯形或方形或三角形。下述的优先实施例中采用的是三条筋和槽,其截面形状为梯形。
和常见的笔具一样为了便于携带和美观,可在上笔杆的上端再装上一个笔夹。可采用如下的方案:笔夹具有一个按装环片,上笔杆上端还有一个夹套,笔夹按装环片嵌装在上述的两者之间。上笔杆的上端、夹套的下端、笔夹按装环片的上、下面均为与所述的整个笔具的轴线X依次形成角度相等的夹角7B、2B、6B1、6B2的斜面7S2、2S、6S1、6S2。所述夹角取值范围也以30度~80度为宜。其中最佳选值为大体等于50度或45度或55度。笔夹的夹体位于大体呈三角形的上笔杆的下倾角区且笔夹夹点正好与上述上笔杆的下倾角区相抵。
上述的上笔杆和笔夹宜采用金属材料,中节和夹套宜采用有机材料注塑而成。也可在上述塑料注塑件的表面上再进行电镀加工处理,形成电镀金属层,电镀金属层的材料一般可选用铬、镍,也可选用金、银。上述的有机材料以选用ABS为佳。上述的上笔杆和笔夹也可再进行表面亮光处理或表面亚光处理等后处理。使产品外观更上档次,更美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了各主要外观零件之间的斜面联接的新方案,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全新感觉,能引起使用者的兴趣,克服了长期以来的笔具零件都采用水平联接的技术偏见。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外观独特美观的新颖的笔具。由于笔具的上笔杆下笔杆以及中节特别是护套段采用大体呈三角形的形状,符合人们握笔书写时各手指相互位置关系和用力特点。使人们书写时感觉更舒服,手指不易疲劳。同时,本发明笔具组装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携带方便,具有指定的握笔方位。
本发明笔具可用来制作各种书写工具,特别适宜用来制作揿动圆珠笔、揿动中性笔和自动铅笔。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剖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效果图。
图4为中节主视结构剖视图。
图5为中节9的A向视图。
图6为中节9的B向视图。
图7为上笔杆7主视图。
图8为上笔杆7右视图。
图9为上笔杆7横截面剖视图。
图10为上笔杆护套10主视图。
图11为下笔杆护套10右视图。
图12为下笔杆护套俯视图。
图13为下笔杆护套仰视图。
图14为夹套主视图。
图15为夹套左视图。
图16为笔夹主视图。
图17为笔夹反面立体示意图。
图18为用手握笔书写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18所示是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为一揿动圆珠笔。包括有上笔杆7中节9,下笔杆采用分体式,即分为护套10和与之以螺纹联接的笔尖12,中节9还包括装配后均藏在笔具内的上延伸部份91和向下延伸部份92。91和92的外径均应小于外露部份93且应能分别与上笔杆7内孔及护套10的内孔相配,91整段插入上笔杆7内孔,上笔杆7的下端斜面7S1正好抵在中节9的上斜面9S1上,上笔杆下端斜面7S1与整笔轴线X的夹角7A1等于中节上斜面9S1与整笔轴线X的夹角9A1,下笔杆护套10的上端斜面10S与笔整轴线X的夹角10A应等于中节下斜面9S2与轴线X的夹角9A2,本实施例中上述四个角度均取相同值50度,即夹角7A1=A1=10A=9A2=50度。同样的护套10的上斜面10S也正好抵在中节9的下斜面9S2下。
上笔杆7的上端上面装有夹套2,笔夹6的环形夹片62嵌装在上笔杆7的上端斜面7S2与夹套2的斜面2S之间,且正好相抵。上笔杆7的上端斜面与整笔轴线X的夹角7A2应等于笔夹6环形夹片62的下斜面6S1与轴线的夹角6B1,夹套2的斜面2S与轴线的夹角应等于笔夹6环形夹片62的上斜面及6S2与轴线X的夹角6B2。在本实施中上述4个夹角均取得相同值50度。即7A2=6B1=2B=6B2=50度。为了防止护套10相对中节下延伸部份92转动,中节下延伸部份92表面自中节下斜面9S2起开有三条长度适当的梯形凸筋92,沿圆周均布。相应的在护套10的内面自其上端面10起开有三条与之对应相配的梯形凹槽,沿圆周均布。
如图1~18图所示,上笔杆7、中节93、护套10及夹套2均采用横截面轮廓大体呈三角形的形状,三个角区域采用弧线过渡的管状结构。装配后,笔夹6的夹体61正好位于上笔杆的下倾角区71所在弧形三角区域72,且笔夹6的夹点部62正好与上述的弧形三角区72相抵。形成了独特而优美的外观效果。
由于护套10与上笔杆7采用大体呈三角形的形状,握笔时如图18所示,大姆指、食指和中指正好分别抵在护套10的三角形的三个面上,上笔杆的背部正好倚靠在手的虎口处,从而符合人们握笔书写时手指的方位特点和用力特点,致使书写手指不易疲劳。同时也为使用者指定了正确的握笔手法。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笔具的内部依现有技术自上到下依次装上揿头1上弹簧3、揿轮4、内衬5、笔芯8、下弹簧11,便完成了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一种揿动圆珠笔。
在本实施例中,上笔杆宜选用金属黄铜H65拉管裁制,并在表面进行亮光和亚光处理,也可进行表面烤漆处理。笔夹6宜采用金属65Mn锰钢或中碳钢50#制作,并在表面进行亮光或亚光处理。护套10宜采用有机软材料,如合成橡胶TPR(硬度为60或80度)注塑而成。中节10、夹套2宜采用有机材料如ABS757注射而成,且最好再进行表面电镀处理,中档产品可电镀金属铬或镍,高档产品可电镀金或银。笔尖和揿头宜采用金属铅黄铜HPb59-1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