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式发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隔音罩内收容有发电体、发动机和油箱等的引擎式发电机。背景技术
以往,用发动机驱动发电体发电的引擎式发电机,为了隔断发电时的噪音,将发电体和发动机、进一步将消音器、油箱、控制器等各种部件收容在隔音罩内,尽量紧凑地配置各部件。
由于该发动机和发电体发热,所以,若用隔音罩覆盖这些部件,则由于隔音罩内温度高,而将外界空气导入到该隔音罩内,以使其冷却收容在隔音罩内的各种部件。
另外,在将油箱等收容在该隔音罩内时,以往,有的是将油箱支承在该隔音罩上、或是另外设置与隔音罩分体的其它部件,将油箱支承在该其它部件上。
但是,这样的现有的引擎式发电机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必须有效地对作为电气元件的控制器进行冷却,而且,外界空气若在隔音罩上设置吸气口以导入外界空气,则由发动机等产生的噪音就从该吸气口泄漏到外部。
另外,在这样的现有的引擎式发电机,若将油箱支承在隔音罩上,则分解、组装很麻烦,再就是若用其它部件支承则会增加部件数量,而且,该油箱和控制器希望不易受到热的影响。
这种引擎式发电机有例如象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1-27125号~特开2001-27128号、特开平11-200861号、特开平11-200873号~特开平11-200877号等所记载的引擎式发电机。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地对作为电气元件的控制器进行冷却,同时能抑制从吸气口漏音的引擎式发电机。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很容易地配置油箱,同时也容易分解、组装,而且能减少部件数量,同时该油箱和控制器不易受到热的影响的引擎式发电机。发明的内容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地,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为这样一种引擎式发电机:在隔音罩内收容有发电体、驱动该发电体的发动机、控制它们用的控制器以及将燃料供给到上述发动机的油箱;在上述隔音罩内形成有吸气口和排气口;通过驱动将上述发动机作为驱动源的冷却用风扇,从上述吸气口导入外界空气,冷却上述控制器等,从上述排气口排出热气,该引擎式发电机的特征是:将上述控制器以覆盖该吸气口的方式配置在上述吸气口里侧的附近。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吸气口设置在上述隔音罩的操作面部一侧。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控制器呈扁平的长方体状,面积大的大面朝向上述操作面部一侧配置。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至3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从上述操作面部的横向的一侧,按上述油箱、上述发动机、上述发电体的顺序进行配置,同时,上述吸气口设有第1、第2吸气口,上述冷却用风扇设有发动机冷却用风扇和发电体冷却用风扇,在上述一侧形成上述第1吸气口,上述发动机冷却用风扇配置在上述油箱和上述发动机之间,通过驱动上述发动机冷却用风扇,从上述第1吸气口吸入外界空气,按上述控制器、发动机冷却用风扇、发动机气缸、消音器的顺序进行冷却,从上述排气口排气,构成第1冷却风道,同时,在比上述第1吸气口靠近横向的中央部位形成上述第2吸气口,将上述发电体冷却用风扇配置在上述发电体的附近,通过驱动上述发电体冷却用风扇,从上述第2吸气口吸入外界空气,按上述发动机曲轴箱、发电体的顺序进行冷却,从上述排气口排气,构成第2冷却风道。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在上述排气口一侧,上述第2冷却风道配置在上述第1冷却风道的下侧,在该第1冷却风道和上述第2冷却风道之间形成有使从上述第2冷却风道排出的风朝向下方的风向控制部。
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该引擎式发电机的上述隔音罩具有底罩和配置在该底罩上侧的罩子,将上述油箱直接载置在上述底罩上,同时,在该油箱的附近,将上述控制器位直接载置在上述底罩上。
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罩子配置于上述底罩的上侧,由多个相互分离开的组合罩构成,其具有:形成操作面部的前罩、配置在该前罩的后侧的后罩和形成有排气口的侧罩。
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6或7所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上述控制器呈扁平的长方体状,面积大的大面朝向上述操作面部一侧配置,将操作面部作为前侧将油箱配置于上述控制器的后侧。
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发明其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6至8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从上述操作面部一侧看,从横向的一侧,按上述油箱、上述发动机、上述发电体的顺序进行配置。
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7至9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是:在上述前罩的操作面部配设控制盒,在该控制盒的下侧配置上述控制器。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主视图。
图2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后视图。
图3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右视图。
图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内部配置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内部结构的主视图,是表示冷却风的流向的图。
图6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内部结构的后视图,是表示冷却风的流向的图。
图7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是表示冷却风的流向的图。
图8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底罩的俯视图。
图9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底罩的主视图。
图10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底罩的右视图。
图11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底罩的、沿图8的A-A线的剖视图。
图12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前罩的主视图。
图13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前罩的俯视图。
图14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前罩的右视图。
图15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前罩的剖视图,(a)是沿图12的B1-B1线、图(b)是沿图12的B2-B2线剖切的剖视图。
图16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前罩的、图12的C向视图。
图17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前罩的、沿图16的D-D线的剖视图。
图18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设置在前罩的顶部的盖开口的开闭盖的俯视图。
图19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的前罩的开闭盖的、沿图18的E-E线的剖视图。
图20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后罩的后视图。
图21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后罩的俯视图。
图22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后罩的右视图。
图23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后罩的单侧保持开口部的盖体的后视图。
图24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后罩的单侧保持开口部的盖体的右视图。
图25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后罩的盖体的、沿图23的F-F线的剖视图。
图26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侧罩的主视图。
图27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侧罩的左视图。
图28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侧罩的、沿图26的G-G线的剖视图。
图29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控制盒的主视图。
图30是分解了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控制盒的图。
图31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控制盒的外壳的主视图。
图32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控制盒的外壳的俯视图。
图33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控制盒的外壳的右视图。
图34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控制盒的、沿图31的H-H线的剖视图。
图35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控制盒的、沿图31的I-I线的剖视图。
图36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控制盒的、沿图31的J-J线的剖视图。
图37是表示将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控制盒安装在前罩上的状态的、沿图1的K-K线的剖视图。
图38是表示将空气护罩和2个冷却用风扇安装在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发动机上并固定在底罩上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9是表示将空气护罩和2个冷却用风扇安装在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发动机上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0是表示将空气护罩和2个冷却用风扇安装在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发动机上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41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发动机冷却用风扇的、图39的左视图。
图4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发电体冷却用风扇的、图39的右视图。
图43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空气滤清器的后视图。
图44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空气滤清器的、图43的右视图。
图45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空气滤清器的、图43的左视图。
图46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前空气护罩的主视图。
图47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前空气护罩的后视图。
图48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前空气护罩的左视图。
图49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前空气护罩的右视图。
图50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后空气护罩的主视图。
图51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后空气护罩的后视图。
图52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后空气护罩的左视图。
图53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后空气护罩的右视图。
图54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用罩子覆盖状态下的发电体的左视图。
图55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用罩子覆盖状态下的发电体的剖视图,是表示冷却风的流向的图。
图56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发电体冷却用风扇的发电体侧前罩的主视图。
图57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发电体冷却用风扇的发电体侧前罩的后视图。
图58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发电体冷却用风扇的发电体侧前罩的俯视图。
图59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发电体冷却用风扇的发电体侧后罩的后视图。
图60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发电体冷却用风扇的发电体侧后罩的主视图。
图61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发电体冷却用风扇的发电体侧后罩的侧视图。
图62是该实施方式的引擎式发电机的发电体冷却用风扇的发电体侧后罩的、沿图59的L-L线的剖视图。
图63是用剖面表示安装着减压装置的发动机的一部分的主视图。
图64是用剖面表示安装着该减压装置的发动机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65是表示该减压装置的凸轮轴齿轮的一个侧面的图。
图66是表示将减压柄组装在该减压装置的凸轮轴齿轮上的状态的一个侧面的图。
图67是该减压装置的用相当于图66的A-A线的剖面表示凸轮轴齿轮的图。
图68是表示该减压装置的减压柄的图,(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至图6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首先,对其构成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引擎式发电机大体上说,在分割成多部分的隔音罩11内,从横向的一侧(图5中左侧)依次配设有油箱12、发动机13、发电体14,靠近该油箱12的前侧配置有控制器15,再有,在该控制器15的上侧以支承在上述隔音罩11上的状态配设有控制盒16。
该隔音罩11由托盘状的底罩19、前罩21、后罩22和侧罩23构成,其中前罩21、后罩22和侧罩23是配置在该底罩19上侧的组合罩20。
如图8至图11所示,该底罩19,在底面部19h上形成有载置油箱12的凸起部19a、支承发动机13和发电体14的安装部19b、支承控制器15的筋部19c,而且,另外还形成有加强用的筋部19k和槽部19d等。另外,在该底面部19h上形成有支承后述的燃油开关47的凸起部19j。再有,在设置在该底罩19的周缘部上的周纵壁19e上形成有多个安装片19f,而且,嵌合在上述组合罩20上的嵌合缘部19g向外侧弯曲。
另外,如图12至图17所示,前罩21从长度方向的正面(操作面部21j)折入大致成直角地连续的左侧面一侧,由此形成侧面部21k。
在该前罩21上,在操作面部21j的左上方形成有安装该控制盒16用的安装开口21a,而且,在该安装开口21a的下侧,形成有3个用于吸入外界空气的第1吸气口21b(参照图15(a)等)。
另外,在该安装开口21a的周缘部,在多处形成有安装控制盒16用的窄缝21g,而且,还形成有用于用螺钉固定控制盒16的凸起部21q。
再有,在该前罩21上,在比该第1吸气口21b靠近横向的中央部位形成有第2吸气口21m(参照图15(b))。在该第2吸气口21m的附近,引出有从设置在内部的后面将要说明的反冲起动部34延伸出来的钢丝绳27。
再有,在该前罩21的上部,形成有单侧把手部21c,同时,在该单侧把手部21c的图13中的左侧,形成有大致为半圆形的单侧保持开口部21h,该单侧保持开口部21h压住油箱12的加油筒部12a的半边。另外,在该前罩21的顶面部,如图13所示,形成有盖开口21p,在该盖开口21p上安装有图18和图19所示的、能自如拆装的开闭盖29。
而且,设置在该前罩21的下缘部的螺钉紧固凸起部21d,在多处用螺钉24安装在上述底罩19的安装片19f上。另外,在该前罩21的下缘部形成有内面侧敞开的、能嵌合上述底罩19的嵌合缘部19g的嵌合槽21e,同时,在该嵌合槽21e的上侧,向内侧突出设有多个与上述底罩19的周纵壁19e的上缘部接触的舌片21f。
再有,如图20至图22所示,后罩22呈大致与前罩21对称的形状,从长度方向的背面部22j折入大致成直角地连续的左侧面一侧,由此形成侧面部22k。而且,如图2所示,在该后罩22的背面部22j上,在横向的中央部分安装有能自如拆装的盖体25,在该盖体25上,如图2和图23所示,形成有吸入外界空气的第2吸气口25a。另外,在该后罩22上也形成有单侧把手部22c和单侧保持开口部22h,通过用螺钉24将其安装在前罩21上,由后罩22和前罩21的两个单侧把手部21c、22c构成把手部26,再有,由两个单侧保持开口部21h、22h保持油箱12的加油筒部12a的全周。而且,在该后罩22的下缘部上,与前罩21一样,也形成有螺钉紧固凸起部22d、嵌合槽22e和舌片22f,与前罩21一侧一样,在多处用螺钉24等安装在底罩19的安装片19f上。
再有,侧罩23,如图3、图26至图28所示,配置在从正面看上去的右侧面,且在上述底罩19的上侧、前罩21和后罩22之间。在该侧罩23上,如图26所示,形成有发动机13的消音器30的排气口30a朝向的消音器开口23a,而且,在大致为矩形的范围内形成有将冷却过内部的热气排出到外部的排气开口23b。在该侧罩23上形成有多个螺钉紧固凸起部23d,用螺钉24安装在底罩19、前罩21和后罩22上。
再有,前罩21、后罩22以其侧缘部能用沟槽相互嵌合、连接的方式构成。
再有,在上述前罩21的安装开口21a上安装有能自如拆装的控制盒16。该控制盒16如图29至图37所示,面板16b用螺钉16g从表面一侧能自如拆装地安装在外壳16a上,在该面板16b上安装有多个开关部16c、插座16d、多个指示灯16e等,同时,在外壳16a内配设有各种电气元件,该外壳具有一定的厚度(深处方向)。另外,在该控制盒16上安装有后述的操纵燃油开关47的能自如转动的操作旋钮16f。
如图32和图36所示,在该控制盒16的外壳16a上,突设有多个卡合爪16h,该卡合爪16h插入并锁止在形成于前罩21上的窄缝21g(参照图12)中。另外,如图37所示,该外壳16a的下缘部16k锁止在前罩21的安装开口21a的下侧周缘部的外侧,同时,在多处形成有导向筋板16m。而且,该外壳16a的图31和图35所示的凸起部16p用螺钉从内侧安装在图12所示的前罩21的凸起部21q上。这样一来,如果卸下多处的螺钉,仅拔出卡合爪16h就能简单地将控制盒16卸下来。另外,仅从外侧卸下面板16b就能简单地对开关部16c或指示灯16e等进行修理。
如以上那样构成隔音罩11。
以下,对收容在该隔音罩11内的内部部件进行说明。
首先,从正面看发电机,在横向的一侧(左侧),在前罩21的吸气口21b的里侧附近,在具有规定厚度的控制盒16的下侧配置有控制器15。
该控制器15的结构为:用电气配线和连接器等可拆装地连接在控制盒16、发动机13和发电体14等上,以控制发动机13和发电体14。
该控制器15外形呈扁平的长方体状,纵置,长度方向沿引擎式发电机的横向配置。因此,面积大的大面朝向前罩21的操作面部21j一侧配置,因此能覆盖吸气口21b。以支承在底罩19的筋部19c上的状态,固定该控制器15。
而且,从发电机的横向的一侧(左侧)向右侧,依次配置油箱12、发动机13和发电体14。
该油箱12,如图4和图7所示,在控制器15的后侧并排配置,如图6所示,经由橡胶砥块31支承在底罩19的一对凸起部19a上。另外,该油箱12如以上所述的那样,加油筒部12a经由橡胶隔热体12b被前罩21和后罩22保持,由此以固定状态收容在隔音罩11内。
如图6和图8所示,该油箱12在底罩19上的载置结构为:在该底罩19上,设有两处向上方突出的凸起部19a,同时,在油箱12的底面部也设有向下方突出的嵌合轴部12c,将它们嵌合在橡胶砥块31上,由此经由橡胶砥块31将油箱12载置在底罩19上。
另一方面,发动机13在此是4冲程单缸发动机,在下部配置有曲轴箱13a,同时,在该曲轴箱13a的上侧设有气缸13b,消音器30配置在该气缸13b的图5中的右侧,再有,在该气缸13b的后侧配置有化油器13d。
而且,在该发动机13的曲轴箱13a和油箱12之间,配置有与曲轴13c连接的、起动发动机用的反冲起动部34,在该反冲起动部34上形成有多个开口34a,其结构为:通过拉上述钢丝绳27使该反冲起动部34旋转,能起动发动机13。
另外,在该反冲起动部34和曲轴箱13a之间,配置有与曲轴13c相连接的冷却发动机用的风扇35,通过发动机13的驱动,使冷却发动机用的风扇35旋转,由此通过上述第1吸气口21b吸入冷却风,使其冷却控制器15和发动机13等。
另一方面,在发动机13的图5中的右侧,在消音器30的下侧设有外转子型的发电体14,该发电体14具有固定在曲轴箱13a上的定子14a和固定在曲轴13c上的转子14b,其结构为:曲轴13c旋转,转子14b就旋转,因此而发电。
在该发电体14的图5中的右侧,配置有冷却该发电体14的发电体冷却用风扇36,通过曲轴13c的旋转而被驱动,主要从第2吸气口25a吸入外界空气,同时,吸入停滞在隔音罩11内的空气,冷却发电体14,并从侧罩23的排气口23b排出热气。
而且,第1冷却风道的构成:通过驱动发动机冷却用风扇35,从第1吸气口21吸入外界空气,如图5、图6和图7中的点划线的箭头所示,按控制器15、发动机冷却用风扇35、发动机气缸13b、消音器30的顺序进行冷却,从排气口23b的上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进行排气。
另外,第2冷却风道的构成:通过驱动发电体冷却用风扇36,从第2吸气口25a吸入外界空气,如图5、图6和图7中的虚线的箭头所示,以发动机曲轴箱13a、发电体14的顺序进行冷却,从排气口23b的下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进行排气。
象以下那样构成该第1冷却风道。即,设置空气滤清器罩38,使其能覆盖发动机13的油箱12一侧,同时,设置与该空气滤清器罩38连接的、覆盖发动机气缸13b和消音器30的前侧的前空气护罩39、和覆盖发动机气缸13b和消音器30的后侧的后空气护罩40。
如图43至图45所示,该空气滤清器罩38安装在发动机13上,使其形成有露出反冲起动部34的圆形的开口38a,同时,覆盖发动机冷却用风扇35,并将穿过反冲起动部34的开口34a的冷却风引导到上方的气缸13b一侧。
另外,在该空气滤清器罩38上,向油箱12一侧凸出地设有隔音筋板38b,使其包围反冲起动部34的周围,在该隔音筋板38b的内侧配置有吸音材料38c,同时,在与该反冲起动部34对峙的油箱12的对面部位也粘贴有未图示的吸音材料,由此使其覆盖反冲起动部34的开口34a。
再有,在该空气滤清器罩38上的侧部形成有空气滤清器芯安装部38d,在该空气滤清器芯安装部38d上安装净化空气的空气滤清器芯41。
另外,前空气护罩39和后空气护罩40的结构为大致前后对半分开状,通过将其组装,以留出使冷却风从发动机气缸13b和消音器30的侧面和上方通过的间隙的方式将其覆盖。
该前空气护罩39制成图46至图49所示的形状,用螺钉将其多个安装部39a紧固在发动机13上,同时,在其内部设有具有隔热和隔音性能的图未示的纤维构件。另外,在该前空气护罩39上形成有隔壁部39b,该隔壁部39b覆盖消音器30的下侧并将消音器的下侧和从发电体14一侧通过的第2冷却风道之间的间隔隔开,同时,在侧罩23一侧形成有排气用开口39d。
后空气护罩40制成图50至图53所示的形状,用螺钉将其多个安装部40a紧固在发动机13上,同时,在其内部设有具有隔热和隔音性能的未图示的纤维构件。另外,在该后空气护罩40上形成有隔壁部40b,该隔壁部40b覆盖消音器30的下侧并将消音器的下侧和从发电体14一侧通过的第2冷却风道之间的间隔隔开,同时,在侧罩23一侧形成有排气用开口40d。
在连接该后空气护罩40和前空气护罩39的状态下,后空气护罩40的隔壁部40b和前空气护罩39的隔壁部39b相连接,同时,两排气用开口39d、40d相连接,形成第2冷却风道的排气口。
再有,在该后空气护罩40的隔壁部40b上,在第1冷却风道和第2冷却风道之间,形成有使从第2冷却风道排出的风朝向下方的风向控制部40c。该风向控制部40c,如图51等所示,向下方弯曲地形成。
另一方面,发电体侧前罩43和发电体侧后罩44构成第2冷却风道的一部分,其中,所述发电体侧前罩43和发电体侧后罩44由上述发电体14和发电体冷却用风扇36如图54至图55所示的那样覆盖。
如图55至图58所示,该发电体侧前罩43形成有覆盖发电体14和发电体冷却用风扇36的周围的筒状部43a,同时,在该筒状部43a的一端,形成有使发电体14的正面(发动机侧面)露出、吸入冷却风的吸入开口43b。在该吸入开口43b的周缘部形成有从筒状部43a向内侧弯曲的环状的屏蔽部43c,由该屏蔽部43c覆盖筒状部43a和发电体14的转子14b的外周面的间隙C的发动机13一侧。如图54所示,该屏蔽部43c的上部一侧的宽度H比其它部分宽地形成。
另外,在发电体侧后罩44上形成有堵塞前罩筒状部43a的另一侧(侧罩23一侧)的开口的闭塞部44a,同时,如图42、图59和图60所示,在上部的后空气护罩40一侧形成有喷口44b。
在该喷口44b的下侧连续地形成有大致成“コ”字状的、向侧罩23一侧凸出的屏蔽凸起44c,该屏蔽凸起44c的前端部与侧罩23的里面一侧接触,并与排气口23b的下侧周缘部接触。从该喷口44b喷出的冷却风被引导到由屏蔽凸起44c围成的空间,从侧罩23的矩形的排气口23b的下侧部分排出到发电机外部。
上述后空气护罩40的风向控制部40c位于该喷口44b的上侧。
由此,驱动发电体冷却用风扇36时,外界空气主要从第2吸气口25a导入到隔音罩11内,穿过发动机曲轴箱13a、发电体14、发电体冷却用风扇36、喷口44b、排气口23b,构成第2冷却风道。
另一方面,如图4和图6所示,在油箱12的、与控制盒16一侧相反的侧面部的上部安装有将油箱12的燃料供给到发动机13一侧的燃料泵46,同时在该燃料泵46的下侧,切断燃料供给的燃油开关47安装配置在基板48上,而上述基板48安装在底罩19上。该燃油开关47经由连接件49与上述操作旋钮16f连接,通过使该操作旋钮16f转动来开、关燃油开关47。
以下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通过拉钢丝绳27使反冲起动部34旋转,驱动发动机13,曲轴13c旋转,发电体14的转子14b旋转,进行发电。
与此同时,发动机冷却用风扇35旋转,因此,如图5、图6和图7中点划线的箭头所示,冷却风从第1冷却风道流过。即,首先,外界空气从第1吸气口21b流入到隔音罩11内,由于在该第1吸气口21b的内侧附近配置有控制器15,所以,能由从该第1吸气口21b流入的外界空气直接进行冷却。因此,提高了控制器15的冷却性能。而且,该控制器15呈扁平的长方体状,面积大的大面朝向操作面部21j一侧(第1吸气口21b一侧)配置,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
该冷却风一边冷却控制器15,一边从该控制器15的上侧或该控制器15和油箱12的下侧穿过,从反冲起动部34的开口34a吸入到发动机冷却用风扇35一侧。
冷却风在发动机冷却用风扇35的下游一侧穿过由空气滤清器罩38、前空气护罩39和后空气护罩40形成的第1冷却风道,冷却发动机气缸13b和消音器30,然后从侧罩23的排气口23b的大致上半部排出到发电机外部。
另一方面,曲轴13c旋转,驱动发电体冷却用风扇36,因此,如图5、图6和图7中虚线的箭头所示,冷却风从第2冷却风道流过。即,首先,外界空气从第2吸气口21m、25a被吸入到隔音罩11内,同时,停滞在隔音罩11内的空气向发电体冷却用风扇36一侧流动。
因此,冷却风从发动机曲轴箱13a的侧面通过,被吸入到由发电体侧前罩43和发电体侧后罩44形成的空间,冷却发电体14。然后,冷却风从发电体侧后罩44的喷口44b排出,从由屏蔽凸起44c形成的空间,经由侧罩23的排气口23b的下侧部分排出到发电机外部。
对于这样的冷却风通路,从第1吸气口,按油箱12和控制器15、发动机13、发电体14、排气口23b的顺序进行设置,由于将温度低的油箱12和控制器15配置在上游一侧,所以,可以形成这样的气流通道,即,能使气流从温度低的油箱12和控制器15一侧向温度高的发动机一侧流动,在油箱12和控制器15一侧与电动机13和发电体14一侧之间不必设置隔壁等,能简化隔音罩11的内部结构。
另外,该气流形成第1、第2冷却风道这两条通道,第1冷却风道构成第1吸气口21b、控制器15、发动机冷却用风扇35、发动机气缸13b、消音器30、排气口23b的气流,第2冷却风道构成第2吸气口21m、25a、发动机曲轴箱13a、发电体14、发电体冷却用风扇36、排气口23b的气流。
象这样形成两条通道,使温度较高的发动机气缸13b和消音器30一侧和发电体14一侧形成不同的系统,因此能分别有效地对其进行冷却。
另外,由于在发电体侧前罩43上形成有屏蔽部43c,所以,如图55所示,能防止空气从间隙C窜出,容易吸入冷却风,另外,该加工成弯曲状的屏蔽部43c,可以提高发电体侧前罩43自身的强度。
再有,由于在第1冷却风道和第2冷却风道之间形成有使第2冷却风道一侧的冷却风朝向下方的风向控制部40c,因此,从第2冷却风道排出的冷却风并不会影响从第1冷却风道排出的冷却风,能平稳地进行排气,所以,能使通过第1冷却风道中的发动机气缸13b等的冷却风很好地流动,能提高冷却性能,同时,能防止从两冷却风道排出的风互相干涉,可以降低噪音。另外,由于用该风向控制部40c覆盖发电体冷却用风扇36一侧的喷口44b,所以,能屏蔽该风扇36等的噪音源,可以降低噪音。
另外,通过在第1吸气口21b的后侧附近配置控制器15,能用该控制器15抑制漏音,不用另外配置部件,能廉价地降低噪音。即,虽然发动机13一侧的噪音从反冲起动部34的开口34a漏出,但由于其第1吸气口21b的后侧被控制器15所覆盖,所以能抑制泄漏到发电机外部的声音,可以降低噪音。
特别是,由于在前罩21的操作面部一侧形成该第1吸气口21b,所以,能防止从该第1吸气口21b漏出声音,这在降低朝向操作者的噪音方面特别有效。
再有,该控制器15呈扁平的长方体状,面积大的大面朝向操作面部一侧配置,所以,能进一步提高隔音性能。
再有,由于以与高温的发动机13和发电体14一侧分离的状态,相互邻接地配置希望维持低温状态的油箱12和控制器15,所以能尽可能地降低对油箱12和控制器15的热影响。
另外,由于直接将该油箱12和控制器15载置在底罩19上,所以,没有必要用隔音罩11支承油箱12,或另外配置支承的部件,能以较少的部件数量很容易地设置油箱12。
即,卸下螺钉24,就能以侧罩23、前罩21、后罩22的顺序将其拆卸下来,在拆卸下来的状态下,发动机13和油箱12等内部部件的状态能保持不变。
因此,能提高组装性能,而且在拆下这些罩子21、22、23的状态下,能对内部部件进行维修,由于在结束维修之后,仅需再次安装上这些罩子21、22、23就可以了,所以,能很容易地进行维修。
顺便说一下,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1-200861号所记载的现有的引擎式发电机,若卸下各罩子,则不能保持内部部件的原有状态,而呈各自分散的状态,所以,维修性能和组装性能较差。另外,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1-27125号等所记载的现有的引擎式发电机,必须卸下6个部件的罩子,因此操作性能差。
而且,由于能将隔音罩11的前罩21等独立于油箱12地分开,所以,在卸下前罩21等的状态下,能很容易地进行维修等作业。
另外,油箱12的结构为:该油箱12经由橡胶砥块31支承在底罩19上,并且在安装罩子时,用前罩21和后罩22,经由橡胶的隔热体12b对油箱12的加油筒部12a进行夹持,由此,即使在卸下罩子21、22的状态下,也能原封不动地保持油箱12的状态。
既然如此,就不需要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1-27125号等所记载的现有的引擎式发电机那样的固定油箱用的支架,由于在生产组装时以及在市面上维修时,能原封不动地保留燃料系统,所以能提高组装性能和维修性能。
另外,由于在该前罩21的操作面部21j上配置有控制盒16,将控制器15配置在其下侧,所以,能有效地利用控制盒16下侧的空间配置控制器15。
再有,由于燃料泵46直接安装在油箱12上,燃油开关47用螺钉固定在基板48上,所以,能使燃料系统与前罩21和后罩22分离开,能将燃料系统单元化,能以单元化的状态进行组装或分解。
再有,控制盒16预先进行了单元化,用螺钉从内侧固定在前罩21上,因此,即使各个国家的规格等不同,也能很容易地以其它的控制盒进行替换。另外,由于从外部看不见其安装用的螺钉16j,所以,能提高其外观质量。而且,通过从外侧卸下螺钉16g,卸下控制面板16b,就能很容易地进行维修。
另外,由于在该控制盒16的外壳16a的下缘部16k上设有兼做加强用的导向筋板16m,所以,通过用该导向筋板16m导向,能很容易地进行定位和组装。
再有,在配置在底罩19的上侧的前罩21、后罩22、侧罩23上,分别形成有在下缘部向内面一侧敞开的嵌合槽21e、22e、23e,同时在这些嵌合槽21e、22e、23e的上侧向内侧突设有多个舌片21f、22f、23f。
因此,在安装前罩21等时,其舌片21f等抵靠在底罩19的周纵壁19e的上缘部,因此不会滑落下来,通过使其在保持这种状态下向内侧滑动,能将底罩19的嵌合缘部19g嵌合在这些嵌合槽21e、22e、23e中,由于在这种状态下用螺钉固定就可以了,所以,能提高前罩21等的安装作业性能。
另外,由于该前罩21或后罩22从长度方向的正面或后面折入大致成直角地连续的侧面,大致呈“L”状,所以,这些罩子21、22的前后左右能进行定位。
再有,在该空气滤清器罩38上,凸出地设有围在反冲起动部34的周围的隔音筋板38b,在该隔音筋板38b的内侧配置有吸音材料38c,同时,在与该反冲起动部34对峙的油箱12的对面部位也粘贴有未图示的吸音材料,因此,可以在排出噪音高、的反冲起动部34的开口34a的附近进行隔音和吸音,不需要新的通道,能有效地降低噪音。
以下依据图63至68对本发明的发动机的减压装置进行说明。
图63至图68所示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减压装置的引擎式发电机。
在图中,标号110是引擎式发电机使用的单缸四冲程发动机,如图63和图64所示,在曲轴箱111上配置有曲轴113,在与该曲轴箱111一体的缸盖115上配置有作为发动机阀的排气门(未图示)和进气门117,在曲轴113和进气门117以及排气门之间配置有凸轮轴齿轮121。凸轮轴齿轮121的外周的齿轮部121a与曲轴113的驱动齿轮119相啮合,能随着曲轴113的旋转而旋转。而且,在凸轮轴齿轮121的一个侧面凸出地设有外周凸轮123,能摇动的凸轮连动摇臂125a、125b抵在该外周凸轮123上,由于凸轮连动摇臂125a、125b的摇动,顶杆127a、127b往复运动,经由挺柱128a、128b使进气门117和排气门开关。在此,曲轴113每旋转2圈,凸轮轴齿轮121旋转1圈,在此期间,进气门117和排气门分别各开、关1次。
如图65~图67所示,在这样的发动机110的凸轮轴齿轮121上设有减压装置。该减压装置为了使进气门117和排气门在发动机110运转过程中开关,通过使凸出地设在凸轮轴齿轮121的一个侧面的凸轮面122的形状,在熄火时和起动时产生部分变化,减少燃烧室的压缩力。
该减压装置在凸轮轴齿轮121的另一个侧面设有凹部133,在该凹部133上安装有:能转动的减压柄137;用于对该减压柄137向凸轮轴齿轮121的旋转轴131的中心一侧加载的扭簧139;覆盖减压柄137和扭簧139的罩子141。
在凹部133上设有将减压柄137枢支在偏离旋转轴131的轴心的位置上的枢轴135,再有,在偏离枢轴135的附近的位置、在与外周凸轮123的凸轮面122对应的位置设有贯通开口126,该贯通开口126贯通凸轮轴齿轮121的辐板部123a,制成具有到外周凸轮123的凸轮面122的厚度的中间位置的深度。该贯通开口126制成与外周凸轮123的凸轮面122交叉的、从凹部133一侧看以枢轴135为中心的弧形的长槽状。另外,在凸轮轴齿轮121的辐板部123a上设有减压柄137的侧面137a能滑动的筋板138,且将其制成以枢轴135为中心的弧状。
如图68所示,减压柄137是将板状材料冲压成一体制成的冲压件,在其一端贯通板状材料形成有能与凸轮轴齿轮121的枢轴135嵌合的枢轴孔143,再有,在离开枢轴孔143的附近的位置形成有通过弯曲板状材料冲压加工制成规定形状的上升部145。另外,在另一端形成有平衡块部146。
该减压柄137通过将枢轴孔143嵌合在凸轮轴齿轮121的枢轴135上能自如转动地枢支在枢轴135上,上升部145穿过凸轮轴齿轮121的贯通开口126,突出配置在凸轮轴齿轮121的形成有外周凸轮123的一个侧面一侧。而且,该上升部145由于减压柄137的转动而在贯通开口126内移动,从外周凸轮123的凸轮面122连续地或向外凸出,或被收容在凸轮面122的内侧,从而能产生使外周凸轮123的凸轮面122的形状产生部分变化的效果。
在此,上升部145的枢轴孔143一侧的侧面还形成以枢轴孔143为中心的、具有一定半径的弧状的凹面144。另外,与该凹面144对峙的贯通开口126的壁面也是以枢轴135为中心的、具有一定半径的弧状的凸面136,凹面144为与凸面136相同的曲率半径。因此,在减压柄137转动时,上升部145的凹面144能在凸面136上滑动,即使在上升部145从外周凸轮123的凸轮面122凸出到外侧的状态下,凹面144也是与凸面136接触的状态。
为了制造这样的减压柄137,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整体冲压成形进行制造,首先,将由比凹部133的深度薄的金属平板构成的板状材料,冲裁制成展开上升部145的状态下的、设有枢轴孔143的形状的外形半成品。然后,对其进行冲压成形,由此弯曲制成上升部145,进一步将上升部145的枢轴孔143一侧的侧面和相反一侧的侧面分别加工制造成规定的曲率。另外,也可以用粉末冶炼、锻造、切削等其它的方法进行制造,在一端形成枢轴孔143、在另一端形成平衡块部146,而且,同样也可以通过形成具有能由此弯曲制成的形状的上升部145的方法进行制造。
另外,扭簧139是将线材卷成环状、在两端设有锁止部139a、139b的形状,在凸轮轴齿轮121的辐板部123a的枢轴135的周围形成有槽部123b,扭簧139以收容在上述槽部123b中的状态,夹持配置在凸轮轴齿轮121的辐板部123a和减压柄137之间。在此,扭簧139的环部139c间隙配合在枢轴135上,锁止部139a锁止于被凸轮轴齿轮121的辐板部123a锁止的被锁止部123c上,另一锁止部139b锁止于减压柄137的被锁止部137b上,由此,将平衡块部146始终被向旋转轴的中心方向加载地安装。
该扭簧139的弹簧力的大小设定成:在起动发动机时的凸轮轴齿轮121低速旋转的状态下,使其能保持住减压柄137的平衡块部146配置在旋转轴的中心一侧、上升部145突出于外周凸轮123的凸轮面122的状态;另外,在发动机110在驱动过程中的凸轮轴齿轮121旋转的状态下,减压柄137靠离心力向外侧转动,上升部145被收容到凸轮面的内侧。
再有,罩子141具有与凸轮轴齿轮121的凹部133对应的形状,通过使设置在罩子141的周围的多个爪部141a弹性变形锁止于设置在凸轮轴齿轮121的凹部133的周围的多个贯通孔153中,而安装在凸轮轴齿轮121的凹部133上。在该罩子141的安装状态下,罩子141与周围的接触缘部133a相接触,而且与枢轴135的端面135a和旋转轴131的轴毂部131a的端面131b相接触并被固定,防止减压柄137和扭簧139脱落下来。而且,在安装着该罩子141的状态下,在凸轮轴齿轮121的凹部133内形成的空间比减压柄137的壁厚宽一些,为减压柄137能转动的程度。而且,减压柄137的被锁止部137b移动的范围141b开设为长孔形的开口,使其在扭簧139的锁止部139b突出来的状态下能够移动。
这种结构的减压装置,为了使发动机110从熄火状态开始起动,通过使用者用力拉出与曲轴113相连接的未图示的反冲起动部等的钢丝绳进行起动。
在进行该起动作业时,由于钢丝绳被拉出,带动曲轴113旋转,因此,凸轮轴齿轮121低速旋转。此时,枢支在凸轮轴齿轮121上的减压柄137的平衡块部146靠扭簧139的弹簧力而配置在旋转轴131的中心一侧,减压柄137的上升部145为从凸轮面122连续地突出到外侧的状态。
因此,在吸气冲程结束时,凸轮连动摇臂125a能与上升部145接触,能延迟进气门117的关闭时间。另外,即使在排气冲程结束时,凸轮连动摇臂125b也能与上升部145相接触,延迟排气门的关闭时间。因此,在进行起动作业时,能降低燃烧室112的压缩力,因此能很容易地进行起动作业。
另一方面,在起动后的通常的运转过程中,由于凸轮轴齿轮121的旋转,离心力作用在减压柄137的平衡块部146上,反抗扭簧139的弹簧力使减压柄137向外侧转动,因此,上升部145被收容到凸轮面的内侧。因此,使凸轮连动摇臂125a、125b沿外周凸轮123的凸轮面122摇动,能使进气门117和排气门随凸轮面122进行开、关,用通常的压缩力压缩燃烧室112,能使发动机110正常运转。
根据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减压装置,由于减压柄137在一端具有枢轴孔143,而且,具有在离开枢轴孔143的附近的位置弯曲形成的上升部145,所以,在该减压柄137的上升部145的轴向位置上没有枢轴135,因此,不必将其制成一端的厚度和另一端的厚度显著不同的形状。另外,由于能将枢轴135和枢轴孔143的尺寸设定成与上升部145的尺寸不同,所以,不必将减压柄137制成象现有的减压柄那样的复杂的形状。因此,能将减压柄137制成简单的形状,例如,即使用整体冲压成形等方法也能很容易地制造,容易制造减压装置。
另外,由于上升部145的枢轴孔143一侧的侧面,具有以枢轴孔143为中心的弧状的凹面144,而且,与凹面144对峙的贯通开口126的壁面是以枢轴135为中心的弧状的凸面136,凹面144能在凸面136上滑动,所以,即使上升部145从凸轮面122突出到外侧,上升部145的弧状的凹面144也能被凸轮轴齿轮121的贯通开口126的凸面136从背面一侧支承着,即使凸轮连动摇臂125a、125b反复冲击上升部145,弯曲等应力也难以施加在上升部145上,另外,弯曲等应力也难以施加在减压柄137本体上。因此,能提高上升部145和减压柄137的耐用性。而且,能将上升部145和减压柄137的壁厚制得很薄,因此,能使减压柄137很轻。
再有,凸轮连动摇臂125a、125b在冲击时,虽然冲击力施加在上升部145上,但能用凸面136承受该冲击力,所以,不会通过减压柄137直接传递到枢轴135上。因此,枢轴135不要求有与其冲击力相对应的很高的强度,能降低枢轴135的强度,或能将枢轴135做得较小。
因此,减压柄137和凸轮轴齿轮121的制造变得更加容易,能很容易地制造减压装置。
而且,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形式,能适当地进行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例虽然用1个凸轮面122开、关进气门117和排气门这两个阀,上升部145能突出以及能收容地配置在该凸轮面122上,但,也可以在进气门117和排气门上分别设置不同的凸轮轴齿轮121和凸轮面122,分别或仅在一个上设置上升部145。
再有,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用上升部145改变进气门117和排气门这两个阀的开、关时间,但,也可以用上升部145只改变进气门或排气门其中之一的开、关时间。
因此,上述减压装置将随着上述曲轴的旋转而旋转的凸轮轴齿轮配置在发动机的曲轴和发动机气门之间,在该凸轮轴齿轮的一个侧面设置具有开、关上述发动机阀的凸轮面的凸轮,
在上述凸轮轴齿轮的另一侧面配置有减压柄,其一端被支承着,同时另一端被向上述凸轮轴齿轮的旋转轴的中心方向加载,
在该减压柄上设有上升部,该上升部穿过上述凸轮轴齿轮的贯通开口突出到上述一个侧面、在该凸轮轴齿轮停止的状态下、与上述凸轮面相连续地从该凸轮面上突出来,
在上述凸轮轴齿轮旋转的状态下,上述减压柄靠离心力转动,能将上述上升部收容到上述凸轮面的内侧,这种发动机的减压装置的其特征是:
上述减压柄在上述一端具有枢轴孔,而且具有在离开该枢轴孔的附近的位置弯曲形成的上述上升部,
在上述凸轮轴齿轮的上述一个侧面具有枢轴,将上述枢轴孔嵌合在该枢轴上,借此,能自如转动地支承上述减压柄,通过上述减压柄的转动,上述上升部通过上述贯通开口能从上述凸轮面突出来或被收容。
另外,上述减压装置具有以下结构特征:上述上升部的上述枢轴孔一侧的侧面具有以该枢轴孔为中心的弧状的凹面,同时,与该凹面对峙的上述贯通开口的壁面是以上述枢轴为中心的弧状的凸面,使上述凹面能在该凸面上滑动。
如以上详细描述的那样,由于减压柄在一侧具有枢轴孔,同时具有在离开枢轴孔的附近的位置弯曲形成的上升部,所以,没有枢轴,不必将减压柄制成一端的厚度和另一端的厚度显著不同的形状,另外,由于能将枢轴孔的尺寸设定成与上升部的尺寸不同,所以,不必将减压柄制成象现有的那样的复杂的形状,能制成简单的形状。因此,能很容易地制造减压柄,能获得容易制造的减压装置。
另外,由于上升部的枢轴孔一侧的侧面具有以枢轴孔为中心的弧状的凹面,同时,与凹面对峙的贯通开口的壁面是以枢轴为中心的弧状的凸面,上述凹面能在凸面上滑动,所以,即使上升部从凸轮面上突出到外侧,上升部的凹面也能被凸轮轴齿轮的贯通开口的凸面从背面一侧支承着。因此,即使凸轮连动摇臂反复冲击上升部,弯曲等的应力也难以施加在上升部或减压柄上,能提高它们的耐用性,同时,能将壁厚制得很薄,能使减压柄很轻。另外,由于能用凸面承受凸轮连动摇臂冲击时的冲击力,所以,冲击力难以通过减压柄直接传递到枢轴上,枢轴不需要很高的强度。因此,很容易制造减压柄或凸轮轴齿轮,再有,能很容易地制造减压装置。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在隔音罩的吸气口的里侧附近以将吸气口覆盖的方式配置有控制器,所以,从吸气口进入的外界空气直接冲击控制器,因此,能提高控制器的冷却效率,同时,由该控制器能有效地抑制从该吸气口漏出到外部的由发动机等产生的噪音。
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在上述效果的基础上,由于吸气口设置在隔音罩的操作面部一侧,而操作者是在操作面部一侧的,所以,能有效地抑制向该操作者泄漏噪音。
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在上述效果的基础上,由于控制器呈扁平的长方体状,面积大的大面朝向操作面部一侧配置,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和隔音性能。
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在上述效果的基础上,由于产生由发动机冷却用风扇产生的冷却风的气流和由发电体冷却用风扇产生的冷却风的气流所组成的双风道的气流,所以能更加有效地冷却,而且,由于将希望保持较低温度的油箱和控制器等配置在接近吸气口的上游一侧,所以,不用配置油箱和控制器等与发动机和发电体等的屏蔽板等,能使结构简单。
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在上述效果的基础上,由于在第1冷却风道和第2冷却风道之间形成有使第2冷却风道的冷却风朝向下方的风向控制部,所以,从第2冷却风道排出的冷却风不会影响从第1冷却风道排出的冷却风,能平稳地进行排气,因此,穿过第1冷却风道中的发动机气缸等的冷却风能顺利地流动,能提高冷却性能,而且,从两冷却风道排出的风不会相互干涉,可以降低噪音。另外,由于用该风向控制部覆盖冷却用风扇一侧的喷口,所以,能屏蔽该风扇等的噪音源,可以降低噪音。
根据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由于使温度比发动机和发电体低的油箱和控制器相互邻接,而且将油箱和控制器直接载置在底罩上,因此,不需要用组合罩支承油箱或另外配置其他部件,所以能件数量少且很容易地配设油箱,而且由于能使组合罩独立于油箱地将其分离,所以,在卸下组合罩的状态下,能很容易地进行维修等。另外,能使油箱和控制器离开高温的发动机和发电体,能尽可能地减少热对发动机等产生的影响。
根据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在上述效果的基础上,由于罩子配置于上述底罩的上侧,由多个相互分离开的组合罩构成,其具有:形成操作面部的前罩、配置在该前罩的后侧的后罩和形成有排气口的侧罩,所以,通过拆开这些罩子能很容易地使内部部件露出来。
根据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在上述效果的基础上,由于上述控制器呈扁平的长方体状,面积大的大面朝向上述操作面部一侧配置,将操作面部作为前侧将油箱配置于上述控制器的后侧,所以,能接近配置在操作面部的控制盒配置控制器。
根据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发明,在上述效果的基础上,由于从操作面部一侧的横向看,从一侧开始按油箱、发动机、发电体的顺序进行配置,所以,使冷却风从一侧向发电体一侧流动,因此不用配置隔板等就能有效地抑制油箱和控制器的温度上升。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发明,在上述效果的基础上,由于在前罩的操作面部上配设有控制盒,在该控制盒的下侧配置有控制器,所以,能有效地利用控制盒下侧的空间配置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