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pdf

上传人:g**** 文档编号:1237664 上传时间:2018-04-08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61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2124163.5

申请日:

2002.07.15

公开号:

CN1468686A

公开日:

2004.01.2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25B13/46

主分类号:

B25B13/46

申请人:

谢智庆;

发明人:

谢智庆

地址:

中国台湾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中原华和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寿宁;张华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其在扳手本体一头部设有一容置室,容置室侧边设有一掣动槽,并设有一控向槽,该控向槽与掣动槽间形成连通状态,容置室及掣动槽分别供棘齿轮及掣动块容置于其内并呈啮合状态;该控向槽供控向结构容置,控向槽内设有顶掣孔槽供钢珠及弹簧容置,钢珠弹性顶掣控向结构,控向结构包括控向块及弹性件,控向块设有一定位槽,背部设有两顶掣部,该定位槽是供一弹性件定位,该弹性件并包括两顶掣端及一轴部,该轴部供一定位组件将弹性件定位于定位槽内,而掣动块背面则设有两掣动部而可以供弹性件的两顶掣端顶掣。本发明结构稳固、控制方向方便、使用上不会产生冲突,且具有使用精准的功效,相当具有产业利用价值。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主要包括一扳手本体、棘齿轮、掣 动块以及一控向结构,其中: 该扳手本体的一头部设有一容置室,该容置室的侧边并形成设有一掣 动槽,另外并设有一控向槽,且该控向槽与掣动槽之间设置为形成连通结 构状态,且该容置室及掣动槽内分别容置设有棘齿轮及掣动块于其内,并 且该棘齿轮与掣动块为呈相互啮合的结构状态; 其特征在于: 上述的控向槽,其背部形成设有左、右顶掣孔槽; 上述的控向结构,包括一控向块及二弹性顶掣装置,该弹性顶掣装置 并包括一钢珠、弹簧及一头套,而该控向块设有二容置孔,该二容置孔内 容置设有上述弹性顶掣装置,即该容置孔内容置设有上述头套、弹簧及钢 珠,并且该钢珠呈顶掣在左右顶掣孔槽内的结构; 上述的掣动块,其背面形成设有一掣动凹部,该掣动凹部与上述的弹 性顶掣装置的头套呈相顶掣结构,而可受该弹性顶掣装置顶掣。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的弹性顶掣装置并包括一钢珠、弹簧以及一头套,该头套设置为呈顶 掣掣动块的结构,而该钢珠设置为顶掣在控向槽的左右顶掣孔槽内。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的弹性顶掣装置可再设有一盖片,该盖片并设有一定位部及盖部,该 盖部形成可压掣弹性头套于容置孔内的结构,该定位部则插入到控向块另 外设置的定位槽内,该盖片压掣弹性头套设于容置孔,并使其可顶掣到掣 动块的两掣动部上,形成压掣弹性件更有效设置定位于定位槽内的结构。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的控向块的顶端两侧可形成设有扳动部,形成该控向块在控向槽的左 右两侧轻易按压扳动的结构。

说明书


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工工具领域用于紧固、连接、拆卸或夹持的工具中的棘轮的控向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其结构稳固、控制方向方便、使用精准、更为适于实用的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三)。

    本发明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三),其主要包括一扳手本体、棘齿轮、掣动块及一控向结构,其中该控向结构并包括一控向块及二弹性顶掣装置,该弹性顶掣装置并包括一钢珠、弹簧及一头套,该控向块设有二容置孔,而该二容置孔是供弹性顶掣装置容置之用,即该容置孔可供上述头套、弹簧及钢珠容置入,并使其钢珠能顶掣在左右顶掣孔槽内;而掣动块的背面则形成设有一掣动凹部,而可供受弹性顶掣装置的头套顶掣之用,如此借由上述结构,可形成另外一种不同结构的具有实用性的控向结构,是一具有结构完全稳固、控制方向非常方便、在使用上不会产生冲突,且使用非常精准,更为适于实用的棘轮工具控向结构,而成为一种相当具有实用性及进步性的新设计,适于产业界广泛推广应用。

    背景技术

    现有通用的棘轮起子或棘轮工具已经为现今大众所广泛使用,其在使用上相当方便,且扭力值也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都能达到工业使用的要求水平。

    然而现今随着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很多东西甚或工具都被要求要有不同的类型及外观,同样地,棘轮起子的控向结构也是需要不断地改变及发展,才能符合现代消费者的要求。

    当前现有常见的棘轮起子或棘轮工具的控向结构,如台湾专利公告第386476号“棘轮扳手改良结构”(详见附件一公告文本)、台湾专利公告第422158号“高扭力之复合式换向棘轮扳手结构改良”(详见附件二公告文本)、台湾专利公告第382298号“棘轮扳手之转向切换结构改良”(详见附件三公告文本)、台湾专利公告第408653号“棘动工具(一)”(详见附件四公告文本),台湾专利公告第399510号“一种棘轮扳手切换钮结构改良”(详见附件五公告文本)。上述各专利的内容,皆是有关控向结构的不同改良结构,足见业界均已经在朝着此方向研发发展。

    上述为一般现有棘轮的控向结构,其虽可提供使用者一具有换向棘轮扳手结构的功效的,确实具有进步性,但是在实际使用时却发现其结构中还存在有控制方向不方便以及在使用上有冲突的缺陷,距离使用者的要求仍有一定距离,造成该棘轮的控向结构在实际应用上,未能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棘轮的控向结构仍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

    为了进一步改进棘轮的控向结构,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的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

    申请人也是工具界的领先产业,自然也在致力于努力改进之列,因此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存在的问题,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能够改进一般市面上现有常规的棘轮的控向结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三),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使其能够改善一般现有习用棘轮工具存在的控向不方便或使用上有冲突的弊端,而提供一种结构完全稳固、控制方向非常方便、在使用上不会产生冲突,且使用非常精准,更为适于实用的棘轮工具控向结构,并相当具有产业利用价值。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能够使控制结构在组装上更加方便,结构设计更为合理,更加符合使用需求,并能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在总体上具有增进的功效,且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主要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其主要包括一扳手本体、棘齿轮、掣动块以及一控向结构,其中:该扳手本体的一头部设有一容置室,该容置室的侧边并形成设有一掣动槽,另外并设有一控向槽,且该控向槽与掣动槽之间设置为形成连通结构状态,且该容置室及掣动槽内分别容置设有棘齿轮及掣动块于其内,并且该棘齿轮与掣动决为呈相互啮合的结构状态;其改进在于:上述的控向槽,其背部形成设有左、右顶掣孔槽;上述的控向结构,包括一控向块及二弹性顶掣装置,该弹性顶掣装置并包括一钢珠、弹簧及一头套,而该控向块设有二容置孔,该二容置孔内容置设有上述弹性顶掣装置,即该容置孔内容置设有上述头套、弹簧及钢珠,并且该钢珠呈顶掣在左右顶掣孔槽内的结构;上述的掣动块,其背面形成设有一掣动凹部,该掣动凹部与上述的弹性顶掣装置的头套呈相顶掣结构,而可受该弹性顶掣装置顶掣。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其中所述的弹性顶掣装置并包括一钢珠、弹簧以及一头套,该头套设置为呈顶掣掣动块的结构,而该钢珠设置为顶掣在控向槽的左右顶掣孔槽内。

    前述的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其中所述的弹性顶掣装置可再设有一盖片,该盖片并设有一定位部及盖部,该盖部形成可压掣弹性头套于容置孔内的结构,该定位部则插入到控向块另外设置的定位槽内,该盖片压掣弹性头套设于容置孔,并使其可顶掣到掣动块的两掣动部上,形成压掣弹性件更有效设置定位于定位槽内的结构。

    前述的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其中所述的控向块的顶端两侧可形成设有扳动部,形成该控向块在控向槽的左右两侧轻易按压扳动的结构。

    本发明在使用时完全没有现有的棘轮的控向结构所存在的缺陷,而且可以使得本发明结构更加稳固及多变化,因此可达到相当的实用性,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兹将本发明的优点具体说明如下:

    1、本发明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可以使控向棘轮工具达到真正可以方便控向的结构及功效。

    2、本发明在当发生零件需要更换时,可以将盖片予以先行拿开,如此便可以很轻易地将弹性顶掣装置的各项构件或钢珠、还是弹簧予以方便的替换,而可免除现有习用产品无法简易替换的弊端。

    3、本发明利用盖片可以将弹性顶掣装置予以稳固地固定设置在容置孔内,而达到极佳的稳固定位的效果。

    4、此外,藉由本发明,还可以使其在组装上更为简易及方便,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5、本发明确实可以达到实用上的功效,不仅使用方便,不需烦杂的手续,而且结构成形的加工更是简便,符合成本效益,而确实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适于产业界广泛推广使用。

    6、本发明在结构设计、使用的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确实完全符合产业发展及使用者所需,并且所揭露的结构是前所未有的创新设计,其既未见于任何刊物,在申请前更未见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公知、公用在先,且市面上亦未见有类似的产品,即在同类产品中均未见有类似的结构设计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实具有新颖性。

    7、本发明的结构确比现有的棘轮的控向结构更具技术进步性,且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及功能亦远非现有的控向结构所可比拟,较现有的控向结构更具有技术上的进步,并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而确实具有创造性。

    8、本案申请人是实际生产制造各类工具的公司,并享有国内外专利近300多件的成就,亦是工具界的龙头企业,凭藉着发展此类产品已有十数年的经验,对于现有的棘轮的控向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及缺陷相当了解,而本发明即是根据上述缺陷研究开发而创设的,其确实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及功效,不但在空间结构型态上确属创新,而且较现有的控向结构确实具有相当的增进功效,且较现有习知产品更具有技术进步性及实用性,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优良功效,而确实具有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能够改善一般现有习用棘轮工具存在的控向不方便或使用上有冲突的弊端,而具有结构完全稳固、控制方向非常方便、在使用上不会产生冲突,且使用非常精准的功效;另其控制结构在组装上非常方便,结构设计更为合理,更加符合使用需求,更加适于实用,并能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在总体上具有增进的功效。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不论在结构上或功能上皆有较大改进,且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并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的控向块右移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的控向块左移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的侧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的外观立体示意图。

    10  扳手本体        11--容置室       12--掣动槽

    13--控向槽          15--钢珠         16--弹簧

    17  头套            20--棘齿轮       30--掣动块

    31--掣动凹部        40--控向结构     50--控向块

    51--定位槽          52--容置孔       61--弹性顶掣装置

    62--弹性顶掣装置    70--盖片         71--定位部

    72--盖部            141-右顶掣孔槽   142-左顶掣孔槽

    531-右扳动部        532-左扳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发明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主要包括一扳手本体(10)、棘齿轮(20)、掣动块(30)以及一控向结构(40),其中:

    该扳手本体(10),其头部设有一容置室(11),该容置室(11)的侧边并形成设有一掣动槽(12),另外并设有一控向槽(13),且该控向槽(13)与掣动槽(12)之间设置形成为连通状态,并且该容置室(11)及掣动槽(12)为可分别设置棘齿轮(20)及掣动块(30)容置于其内,而且该棘齿轮(20)与掣动块(30)为呈相互啮合的结构状态;

    该控向槽(13)内并容置设有控向结构(40);

    而本发明的主要特征在于:

    上述的控向槽(13),其背部形成设有左、右顶掣孔槽(142)、(141);

    上述的控向结构(40),其包括一控向块(50)以及二弹性顶掣装置(61)、(62),其中:

    该二弹性顶掣装置(61)、(62),并包括有一钢珠(15)、弹簧(16)以及一头套(17);

    上述的控向块(50),其设有二容置孔(52),该二容置孔(52)内容置设有上述的弹性顶掣装置(61)、(62),即该二容置孔(52)可供头套(17)、弹簧(16)以及钢珠(15)容置于其内,并且使该钢珠(15)能够顶掣在左、右顶掣孔槽(142)、(141)内;

    上述的掣动块(30),其在背面形成设有一掣动凹部(31),该掣动凹部(31)与弹性顶掣装置(61)、(62)的头套(17)呈相顶掣,而可以受到弹性顶掣装置(61)、(62)的头套(17)的顶掣作用;

    请再配合参阅图2所示,为了使弹性顶掣装置(61)、(62)或头套(17)能够有效的定位于容置孔(52)内,本发明可再设置有一盖片(70),该盖片(70)并设有一定位部(71)以及盖部(72),该盖部(72)形成可用以压掣弹性头套(17)于容置孔(52)内的结构,该定位部(71)则插入到控向块(50)上另设置的定位槽(51)内,如此而可以利用该盖片(70)能够压掣弹性头套(17)于容置孔(52),并使其可以顶掣到掣动块(30)上;

    并且,上述的控向块(50)在其顶端两侧可形成设有一右、左扳动部(531)、(532),而供使用者轻易按压该控向块(50)在上述控向槽(13)内移动。

    请配合参阅图2、图4所示,本发明在使用时,由于掣动块(30)与棘齿轮(20)相啮合,而掣动块(30)背部的掣动部(31)亦受弹性顶掣装置(61)、(62)的头套(17)所顶掣,且借由该弹性头套(17)的弹簧(16)及钢珠(15)亦受到盖片(70)的顶掣,以及容设于容置孔(52)内的容置效果,而能够被可靠的定位于容置孔(52)内,因此当使用者将控向块(50)的右扳动部(531)按压时,会同时造成右弹性顶掣装置(61)的下移,如此而使其左弹性顶掣装置(62)的头套(17)会顶掣在掣动块(30)的掣动凹部(31)的左侧,如此而会相较于掣动块(30)的掣动凹部(31)的右侧能够施予较大的顶掣力于棘齿轮(20)上,而使该棘齿轮(20)只能做顺时针的转动;

    同样地,请再配合参阅图3及图4所示,当使用者将控向块(50)的左扳动部(532)按压时,会同时造成左弹性顶掣装置(62)的下移,如此而使其右弹性顶掣装置(61)的头套(17)会顶掣在掣动凹部(31)的右侧,并施予较大的顶掣力于棘齿轮(20)上,而使该棘齿轮(20)只能做逆时针的转动,其整体结构如图5所示。

    本发明在当发生其中的零件需要更换时,可以将盖片(70)予以先行拿开,如此便可以很轻易地将弹性顶掣装置(61)、(62)的各项构件或钢珠(15)、还是弹簧(16)予以替换,从而可以免除现有习用产品无法简易替换零件的弊端。

    此外,本发明利用盖片(70)可将弹性顶掣装置(61)、(62)予以稳固地固定设置在容置孔(52)内,而能够达到极佳的稳固定位的结构及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项技术的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改良的棘轮的控向结构,其在扳手本体一头部设有一容置室,容置室侧边设有一掣动槽,并设有一控向槽,该控向槽与掣动槽间形成连通状态,容置室及掣动槽分别供棘齿轮及掣动块容置于其内并呈啮合状态;该控向槽供控向结构容置,控向槽内设有顶掣孔槽供钢珠及弹簧容置,钢珠弹性顶掣控向结构,控向结构包括控向块及弹性件,控向块设有一定位槽,背部设有两顶掣部,该定位槽是供一弹性件定位,该弹性件并包括两顶掣端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手动工具;轻便机动工具;手动器械的手柄;车间设备;机械手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