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共混多层复合防水卷材 本申请属于建筑防水材料。
与本申请相近的技术是89108466.5号专利“树脂复合无纺布防水卷材及其生产方法”。它是以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做主防水层,两面各复合一层聚丙烯长丝无纺布做增强网架,其优点主要是表面有良好的粗糙度,可与水泥材料在固化中直接粘合在基层上,易施工等。但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特征是分子量分布窄,用流延法生产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生产防水膜时,有以下不足:1、由于它存在垂伸性大的特点,至使流出的PE膜横向收缩性大,达不到设计的幅宽要求,如用1.2米长的模头生产出的幅宽仅有1.1米,达不到生产设计的宽度。2、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熔体粘度高,加工性不好,防水膜厚薄不均,导致挤出热矩增大,能耗大,产量下降,3、熔体流变性特异,流动不稳,易产生破裂现象,造成废品。4、生产出的防水卷材柔韧性差,做防水工程时施工性不太好。
与本申请另一相近的技术是申请人的ZL98222941.5专利“双面纤维隔热保温聚乙烯复合防水卷材”它是在聚乙烯树脂膜两面复合上纤维层而构成,其中聚乙烯树脂膜是由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或低密度聚乙烯或其混合后掺加微量助剂挤出而成的膜,两面复合上涤纶无纺布或顶面用涤纶无纺布底面用丙纶无纺布,其优点是用于屋面时有隔热保温作用并免去水泥沙浆保护层,减少屋面载荷,省去施工工序。但在申请文件中并未公开混合配方,只公开了它的复合层结构。
本申请的目的,是克服上述不足,对主防水层的原料进一步改进,提出一种改变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加工性能的共混改性方案和共混具体配方,而且使生产出的防水卷材在满足抗拉伸强度的条件下,柔性好,便于施工。
本申请的结构是在聚合物共混后制成的防水膜顶底面复合上丙纶无纺布做增强防滑层或在顶底面复合上涤纶无纺布做增强隔热保护层(底面同时有做增强防滑层),或底面复合上丙纶无纺布、顶面复合上涤纶无纺布,其中本申请对聚合物共混的技术方案是:
1、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与低密度聚乙烯二元共混,其共混份量比是100∶10~30;或
2、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与共聚物改性剂二元共混,其共混份量比是100∶5~20;或
3、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与低密度聚乙烯和上述共聚物改性剂三元共混份量比是:100∶10~20∶15~5:
其中上述共聚物改性剂包括下列物质,选其中一种: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英文缩写EVA)、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英文缩写SBS)、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英文缩写SIS)等热塑性弹性体。
实施本申请时,共混方法是将上述物料按配比称重,在容器中人工搅拌或在搅拌机中机械搅拌初混,或在混炼机上混炼、造粒,然后在生产卷材过程中在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直至挤出成膜。这种共混主要是物理共混,熔融状态下各聚合物分子之间扩散和对流激化,加之螺杆挤出机的剪切分散作用导致一部分聚合物分子降解并形成一定数量的接枝或嵌段共聚物,从而促进各组分之间的相溶。
在上述地共聚物改性剂中,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其他低分子聚合物为加工改性剂,如有机硅聚合物(PA1);氟聚合物(PA2);低分子聚烯烃(PA3)等。共混时由于这些聚合物用量在100份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中加入2~5份即可,所以可以先与其他助剂初次共混做成改性母料(色母料)后共混使用。
本申请的积极效果是:
1.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与低密度聚乙烯及共聚物共混后,改善了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熔体特性,熔体粘度降低,熔融指数增加,从而使挤出量增加,提高生产率20%。流动性稳定,减少了熔体破裂现象。制成卷材后,既保持原有卷材的抗拉伸强度,且在横向上收缩性小,宽度比原来增加2~4%,满足了生产技术要求。还降低了防水卷材的硬度,特别是与热塑性弹性体共混后,提高了柔韧性,易于施工。
具体实施例一: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牌号7042)100kg
低密度聚乙烯(牌号1F7B)30kg
助剂母料4kg
将上述物质在料桶中搅拌混合均匀后,用上料机吸入挤出机加料斗中,在挤出机中熔融共混,经模头流延成膜,然后经复合辊在两面直压热融复合上无纺布,冷却收卷,形成防水卷材产品。
其它实施例配方如表1,表1中列举了21种共混方案。
表中LLDPE为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缩写,LDPE为低密度聚乙烯缩写。表中的助剂母料中含有抗氧剂如抗氧剂1010,用量为主防水层配方总的0.2~0.5%,辅助抗氧剂如抗氧剂DLTP用量为主防水层配方总量的0.1~0.2%,和光稳定剂如炭黑、白炭黑、用量为主防水层配方总量的1.0%,以及分散剂色料等。上述物料与占母料总量60~80%的载体树脂混合后加工成助剂母料。
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