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相乳液法制备聚苯胺 / 坡缕石纳米导电复合材料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导电材料领域, 涉及一种聚苯胺 / 坡缕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方法, 尤其涉及一种利用超声协助反相乳液法制备聚苯胺 / 坡缕石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背景技术
在众多的导电高分子材料中, 聚苯胺由于具有较高的电导率, 结构的多样性, 独特 的掺杂机理, 良好的热稳定性、 化学稳定性和电化学可逆性, 优良的电磁波吸收性能, 潜在 的溶液和熔融加工性能, 加之原料易得, 合成方法简单, 以及广泛的技术应用前景, 成为现 在研究进展最快的导电高分子材料之一。 但是, 由于聚苯胺分子链有很强的共轭性, 使其成 为难溶、 难熔的高分子聚合物, 并且综合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差等缺点, 限制了它在各个领 域的大规模广泛应用。 因此, 对聚苯胺结构本身进行改性, 以瓦解聚苯胺大分子链间的作用 力, 获得易溶性导电聚苯胺具有特殊的意义。 近年来, 通过对聚苯胺复合改性技术来克服其 加工性能差的缺点, 获得了具有多种功能的复合材料, 这些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电池材料、 传感器、 二极管、 电导、 磁导、 静电屏蔽、 微波吸收、 金属防腐等领域。
当前, 把无机纳米颗粒包裹进聚苯胺的壳中成为纳米复合材料中最为流行和有趣 的一个研究方向。大量不同种类的纳米颗粒, 如金属纳米颗粒, 碳纳米管, 氧化物纳米颗粒 或纳米带, 硫酸盐纳米颗粒, 氯化银, 以及粘土等, 在经过表面改性之后, 被成功的包裹于导 电聚合物中作为中间核, 从而产生了大量核壳结构的聚苯胺 / 无机纳米导电复合材料。通 过复合, 得到了结合基材独特性能和聚苯胺的导电性于一身的新型功能材料, 并且简化了 聚苯胺产品的后处理工序, 减少了能量和化合物的消耗, 从而降低了聚苯胺材料的生产成 本, 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聚苯胺 / 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化学原位氧化聚合法, 常规乳液聚合 法, 电化学合成法, 紫外辐照法, 化学沉积法等。目前大规模制备主要是靠化学原位氧化聚 合, 并通常采用乳液聚合法, 但乳化效果不好, 反应速率慢, 获得聚苯胺 / 无机纳米复合材 料的电导率较低, 热稳定性较差等。
坡缕石是最近引起注意的一种新型无机高分子载体, 它是一种层链状结构的含水 富镁铝硅酸粘土矿物。其单晶多为针状, 纤维状, 晶体直径约 20 ~ 80 纳米, 长约 0.55 微 米, 晶体内有与其长度方向一致的孔径为 0.32×0.73 纳米的微孔, 晶体之间有形状不规则 纳米 - 微米级微孔, 属于典型的天然纳米 - 亚微米矿物纤维。同其他粘土矿物相比, 坡缕石 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 较强的吸附性 ; 密度低, 颜色浅, 与高分子复合后不会严重影响重量 和透明性 ; 硬度为 2 ~ 2.5, 容易加工成纳米 - 微米级颗粒, 其多孔中空结构为化学改性和 材料复合创造了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提供一种利用超声协助反相乳液 法制备聚苯胺 / 坡缕石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本发明反相乳液法制备聚苯胺 / 坡缕石纳米导电复合材料的方法, 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 (1) 改 性 坡 缕 石 浆 料 的 制 备 : 将 坡 缕 石、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及蒸馏水按 1 ∶ 0.5 ∶ 100 ~ 1 ∶ 2 ∶ 300 的质量比混合, 搅拌分散 8 ~ 20h, 洗涤、 离心、 烘干、 粉碎, 得到有机化改性的坡缕石纳米级颗粒 ; 再将有机改性的坡缕石纳米级颗粒配制成质量浓度 1 ~ 7%的坡缕石浆料。
(2) 反 相 乳 液 体 系 的 形 成 : 将 十 二 烷 基 苯 磺 酸、甲 苯、水 及 苯 胺 按 1 ∶ 120 ∶ 10 ∶ 0.5 ~ 1 ∶ 500 ∶ 50 ∶ 1 的摩尔比在反应器中混合, 超声分散, 形成稳定 乳胶粒的反相乳液体系。
(3) 引发聚合 : 将所述制备的改性坡缕石浆料加入到所述反相乳液体系中, 超声 分散均匀 ; 降低体系温度至 0 ~ 5℃, 加入过硫酸铵溶液 ; 控制体系温度在 0 ~ 25℃, 在超声 环境下使坡缕石与苯胺聚合 ; 体系的颜色由乳白色变为浅绿色, 继而呈现墨绿色粘稠状液 体。
所述苯胺与坡缕石的质量比为 1 ∶ 0.5 ~ 1 ∶ 7。
所述过硫酸铵的用量为苯胺摩尔量的 0.5 ~ 2.5 倍 ; 过硫酸铵溶液的质量浓度为 15%~ 30% ; 过硫酸铵溶液的滴加速度为 0..05mL/s ~ 0.025mL/s。
所述超声环境为 : 在功率为 100W ~ 600W 的超声波下, 反应 30 ~ 50min。
(4) 体系破乳 : 将墨绿色粘稠液体加入到质量浓度 60%~ 90%的甲醇溶液中, 搅 拌 10 ~ 30min, 室温静置, 使聚苯胺 / 坡缕石复合物沉降。
(5) 后处理 : 将沉降的复合物减压抽滤, 用甲醇、 水洗涤, 得到墨绿色滤饼 ; 滤饼在 真空条件下, 于 40 ~ 50℃干燥 24 ~ 48h, 研磨过 300 目筛, 得到墨绿色粉体, 即为聚苯胺 / 坡缕石纳米导电复合材料。
下面通过红外谱图、 电镜扫描、 热重分析等, 对本发明制备的聚苯胺 / 坡缕石纳米 导电复合材料的结构、 性能做具体说明。
1、 红外光谱图
图 1 为本发明制备的聚苯胺 / 坡缕石纳米导电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图。曲线 a 代表的是聚苯胺 / 坡缕石复合材料, b 代表的是坡缕石。从红外图谱分析可知, a 谱图在 -1 -1 1579cm 和 1489cm 处出现了聚苯胺的特征吸收峰, 分别是苯环碳碳双键和醌环碳碳双键 -1 振动吸收峰。并且在 a 图谱中 1030cm 也出现了坡缕石硅氧键的特征吸收峰。这表明聚苯 胺 / 坡缕石导电纳米复合材料成功合成。
2、 热重分析
图 2 为本发明制备的聚苯胺 / 坡缕石纳米导电复合材料的热重曲线。曲线 a 代表 的是有机化的坡缕石, f 代表的是纯聚苯胺, b、 c、 d、 e 分别代表的是添加了不同百分含量坡 缕石 ( 坡缕石的含量分别为 7%、 5%、 3%、 1% ) 的聚苯胺 / 坡缕石纳米复合材料的热重分 析曲线。分析热重曲线可知, 坡缕石 / 聚苯胺复合物的热稳定性较纯聚苯胺有较大提高, 而 且, 复合材料中, 随着复合材料中坡缕石含量的增加, 复合材料相对应阶段的热分解温度有 所升高, 即热稳定性提高。
3、 电镜扫描
图 3 为本发明制备的聚苯胺 / 坡缕石纳米导电复合材料的电镜扫描图。图 a 是聚
苯胺的电镜扫描图, 图 b 是聚苯胺 / 坡缕石复合材料的电镜扫描图。从图 a 可以看出, 聚苯 胺呈现球状, 其直径大小分布在 20nm ~ 30nm 之间。从图 b 可以看出, 复合材料的外貌形状 呈棒状, 其结构为由聚苯胺包覆坡缕石的核壳结构。
4、 导电性能
通过四探针电位测试仪测定聚苯胺 / 坡缕石纳米导电复合材料的导电率。具体方 法为 : 取一定量产品通过压片机, 在 30Kpa 下压成厚度小于 4mm, 直径为 13mm 的圆片。按下 列公式计算聚苯胺 / 坡缕石纳米导电复合材料的电阻率 ρ。测试结果见表 1。
I = F(D/S)×F(W/S)×W×FSP×10n
ρ = V/I×F(D/S)×F(W/S)×W×FSP×10n
σ1/ρ
其中, I—— 1, 4 探针流过的电流值
D——样品圆片直径
W——样品圆片厚度
S——平均探针间距
ρ——电阻率
V—— 2, 3 探针间的电压值
F(D/S)——样品直径修正因子
F(W/S)——样品厚度修正因子
FSP——探针间距修正因子
表 1. 产品电阻率
所制备材料 电阻率 /Ω·cm
纯聚苯胺 11%坡缕石 1.53%坡缕石 8.755%坡缕石 197%坡缕石 93.5通过表 1 我们得知, 复合材料的电阻率随着坡缕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大量实验 证明, 当坡缕石在复合材料中的含量为 1 ~ 5%时, 复合材料均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
1、 本发明采用反相乳液的成核机理, 在聚合反应开始阶段产生大量的聚合反应活 化中心, 加速引发聚合, 促使在每个胶束核内苯胺能够更好地在有机化的坡缕石表面聚合 包裹, 进而形成聚苯胺的连续相, 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和热稳定性。经测定, 本发明制 3 备的聚苯胺 / 坡缕石纳米复合材料的电阻率为 1 ~ 10 Ω· cm, 在工程材料领域有很大的应 用前景。
2、 本发明提供了一个具有高聚合速率和高相对分子量的聚合体系, 并采用水溶性 引发剂, 有效提高了聚合速率, 缩短了聚合时间, 降低了聚合成本。
3、 在超声环境的协助下, 胶束核能得到更好的分散, 大大提高了乳化速度和效果, 促使反应体系更加稳定, 进一步提高了聚合速度。附图说明
图 1 为本发明聚苯胺 / 坡缕石纳米导电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图 图 2 为本发明聚苯胺 / 坡缕石纳米导电复合材料的热重曲线 图 3 为本发明聚苯胺 / 坡缕石纳米导电复合材料的电镜扫描图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1) 改性坡缕石浆料的制备
将坡缕石、 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及蒸馏水按 1 ∶ 0.5 ∶ 300 的质量 比混合, 先电磁搅拌 10min, 然后超声分散 30min, 再电磁搅拌 8h ; 最后离心, 洗涤, 干燥, 粉 碎, 制成有机改性的坡缕石纳米级颗粒。再将有机改性的坡缕石坡纳米级颗粒配制成质量 浓度 1.5%的坡缕石浆料。
(2) 反相乳液体系的形成
将十二烷基苯磺酸, 甲苯, 水, 苯胺按 1 ∶ 120 ∶ 10 ∶ 1 的摩尔比加入三颈烧瓶中, 然后超声分散 10min, 形成稳定乳胶粒的反相乳液体系。 (3) 引发聚合
将上述制备的改性坡缕石浆料加入到反相乳液体系中 ( 其中苯胺与坡缕石的质 量比为 1 ∶ 0.5) 超声分散均匀 ; 降低体系温度至 0℃, 加入过硫酸铵溶液 ( 过硫酸铵溶液的 质量浓度为 15%, 过硫酸铵的摩尔量为苯胺的 1 倍 ; 滴加速度控制在 0.05mL/s) ; 将混合体 系置于超声分散仪中, 控制体系温度在 15℃, 使坡缕石与苯胺在超声波下聚合 ; 体系的颜 色由乳白色变为浅绿色, 继续超声反应, 直至体系呈现墨绿色粘稠状液体 ; 撤去超声环境, 反应终止。超声环境为在功率 500W 的超声波下, 反应 30 ~ 50min。
(4) 体系破乳
将墨绿色粘稠液体加入到质量浓度为 70%的甲醇溶液中, 电磁搅拌 10min, 室温 静置 30min, 使聚苯胺 / 坡缕石复合物沉降。
(5) 后处理
将沉降的复合物减压抽滤, 用甲醇、 三次水洗涤数次, 得到墨绿色滤饼 ; 然后将滤 饼在真空条件下, 于 50℃干燥 48h, 研磨粉碎, 研磨过 300 目筛, 得到墨绿色粉体, 即为聚苯 胺 / 坡缕石纳米导电复合材料。
经检测, 复合材料的电阻率为 1.2Ω·cm。
实施例二
(1) 改性坡缕石浆料的制备
将坡缕石, 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及蒸馏水按 1 ∶ 1 ∶ 300 的质量比 混合, 先电磁搅拌 10min, 然后置于超声分散仪中超声分散 30min, 再电磁搅拌 8h ; 最后离 心, 洗涤, 干燥, 粉碎, 得到有机改性的坡缕石纳米级颗粒。 再将有机改性的坡缕石纳米级颗 粒配制成质量浓度 2%的坡缕石浆料。
(2) 反相乳液体系的形成
将十二烷基苯磺酸, 甲苯, 水, 苯胺按 1 ∶ 110 ∶ 10 ∶ 1 的摩尔比加入三颈烧瓶中, 超声分散 15min, 形成稳定乳胶粒的反相乳液体系。
(3) 引发聚合
将上述制备的坡缕石浆料加入到反相乳液体系中 ( 其中苯胺与坡缕石的质量比 为 1 ∶ 1) 超声分散均匀 ; 降低体系温度至 0℃, 加入过硫酸铵溶液 ( 过硫酸铵溶液的质量 浓度为 19%, 过硫酸铵的摩尔量为苯胺的 1.2 倍 ; 滴加速度控制在 0.1mL/s) ; 将混合体系 置于超声分散仪中, 控制体系温度在 15℃, 使坡缕石与苯胺在超声波下聚合 ; 体系的颜色 由乳白色变为浅绿色, 继续超声反应, 直至体系呈现墨绿色粘稠状液体 ; 撤去超声环境, 反 应终止。超声环境为在功率 500W 的超声波下, 反应 30 ~ 50min。
(4) 体系破乳
将墨绿色粘稠液体加入质量浓度为 80%的甲醇溶液中, 电磁搅拌 15min, 室温静 置 30min, 使聚苯胺 / 坡缕石复合物沉降。
(5) 后处理
将沉降的复合物减压抽滤, 用甲醇、 三次水洗涤数次, 得到墨绿色滤饼 ; 然后将滤 饼在真空条件下, 于 50℃干燥 48h, 研磨粉碎, 得到墨绿色粉体, 即为聚苯胺 / 坡缕石纳米导 电复合材料。
经测定, 复合材料的电阻率为 1.5Ω·cm。 实施例三
(1) 改性坡缕石浆料的制备
将坡缕石、 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及蒸馏水按 1 ∶ 1 ∶ 300 的质量比 混合, 先电磁搅拌 10min, 然后置于超声分散仪中超声分散 30min, 再电磁搅拌 8h ; 最后离 心, 洗涤, 干燥, 粉碎, 得到有机改性的坡缕石纳米级颗粒。 再将有机改性的坡缕石纳米级颗 粒配制成质量浓度 3%的坡缕石浆料。
(2) 反相乳液体系的形成
将十二烷基苯磺酸, 甲苯, 水, 苯胺按 1 ∶ 150 ∶ 15 ∶ 1 的摩尔比加入三颈烧瓶中, 置于超声分散仪中, 超声分散 10min, 形成稳定乳胶粒的反相乳液体系。
(3) 引发聚合
将上述制备的坡缕石浆料加入到所述反相乳液体系中 ( 其中苯胺与坡缕石的质 量比为 1 ∶ 2) 超声分散均匀 ; 降低体系温度至 0℃, 加入过硫酸铵溶液 ( 过硫酸铵溶液的 质量浓度为 20%, 过硫酸铵的摩尔量为苯胺的 1.5 倍 ; 滴加速度控制在 0.1mL/s) ; 将混合 体系置于超声分散仪中, 控制体系温度在 10℃左右, 使坡缕石与苯胺在超声环境下聚合 ; 体系的颜色由乳白色变为浅绿色, 继续超声, 直至体系呈现墨绿色粘稠状液体 ; 撤去超声环 境, 反应终止。超声环境为在功率 500W 的超声波下, 反应 30 ~ 50min。
(4) 体系破乳
将墨绿色粘稠液体倾入质量浓度为 80%的甲醇溶液中, 电磁搅拌 15min, 室温静 置 40min, 使聚苯胺 / 坡缕石复合物沉降。
(5) 后处理
将沉降的复合物减压抽滤, 用甲醇、 三次水洗涤数次, 得到墨绿色滤饼 ; 然后将滤 饼在真空条件下, 于 50℃干燥 48h, 研磨粉碎, 过 300 目筛, 得到墨绿色粉体, 即为聚苯胺 / 坡缕石纳米导电复合材料。
经检测, 复合材料的电阻率为 8.9Ω·cm。
实施例四
(1) 改性坡缕石浆料的制备
将坡缕石、 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及蒸馏水按 1 ∶ 1.5 ∶ 300 的质量 比混合, 先电磁搅拌 10min, 然后置于超声分散仪中超声分散 30min, 再电磁搅拌 8h ; 最后离 心, 洗涤, 干燥, 粉碎, 得到有机改性的坡缕石纳米颗粒。 再将有机改性的坡缕石纳米颗粒配 制成质量浓度 3.5%的坡缕石浆料。
(2) 反相乳液体系的形成
将十二烷基苯磺酸, 甲苯, 水, 苯胺按 1 ∶ 130 ∶ 25 ∶ 1 的摩尔比加入三颈烧瓶中, 置于超声分散仪中, 超声分散 10min, 形成稳定乳胶粒的反相乳液体系。
(3) 引发聚合
将上述坡缕石浆料加入到反相乳液体系中 ( 其中苯胺与坡缕石的质量比为 1 ∶ 3) 超声分散均匀 ; 降低体系温度至 0 ℃, 加入过硫酸铵溶液 ( 过硫酸铵溶液的质量浓度为 20%, 过硫酸铵的摩尔量为苯胺的 1.5 倍 ; 滴加速度控制在 0.05mL/s) ; 将混合体系置于超 声分散仪中, 控制体系温度在 10 ~ 25℃, 使坡缕石与苯胺在超声环境下聚合 ; 体系的颜色 由乳白色变为浅绿色, 继续超声反应, 直至体系呈现墨绿色粘稠状液体 ; 撤去超声环境, 反 应终止。超声环境为在功率 500W 的超声波下, 反应 30 ~ 50min。 (4) 体系破乳
将墨绿色粘稠液体倾入质量浓度 85%的甲醇溶液中, 电磁搅拌 10min, 室温静置 30min, 使聚苯胺 / 坡缕石复合物沉降。
(5) 后处理
将沉降的复合物减压抽滤, 用甲醇、 三次水洗涤数次, 得到墨绿色滤饼 ; 然后将滤 饼在真空条件下, 于 50℃干燥 48h, 研磨粉碎, 过 300 目筛, 得到墨绿色粉体, 即为聚苯胺 / 坡缕石纳米导电复合材料。
经检测, 复合材料的电阻率为 38.3Ω·cm。
实施例五
(1) 改性坡缕石浆料的制备
将坡缕石、 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及蒸馏水按 1 ∶ 2 ∶ 300 的质量比 混合, 先电磁搅拌 10min, 然后置于超声分散仪中超声分散 30min, 再电磁搅拌 8h ; 最后离 心, 洗涤, 干燥, 粉碎, 得到有机改性的坡缕石纳米级颗粒。 再将有机改性的坡缕石纳米颗粒 配制成质量浓度 5%的坡缕石浆料。
(2) 反相乳液体系的形成
将十二烷基苯磺酸, 甲苯, 水, 苯胺按 1 ∶ 100 ∶ 10 ∶ 0.5 的摩尔比加入三颈烧瓶 中, 置于超声分散仪中, 超声分散 10min, 形成稳定乳胶粒的反相乳液体系。
(3) 引发聚合
将上述制备的坡缕石浆料加入到反相乳液体系中 ( 其中苯胺与坡缕石的质量比 为 1 ∶ 4) 超声分散均匀 ; 降低体系温度至 0℃, 加入过硫酸铵溶液 ( 过硫酸铵溶液的质量 浓度为 25%, 过硫酸铵的摩尔量为苯胺的 1 倍 ; 滴加速度控制在 0.05mL/s) ; 将混合体系置 于超声分散仪中, 控制体系温度在 15℃, 使坡缕石与苯胺在超声环境下聚合 ; 体系的颜色 由乳白色变为浅绿色, 继续超声反应, 直至体系呈现墨绿色粘稠状液体 ; 撤去超声环境, 反
应终止。超声环境为在功率 500W 的超声波下, 反应 30 ~ 50min。
(4) 体系破乳
将墨绿色粘稠液体倾入浓度为 80 %的甲醇溶液中, 电磁搅拌 10min, 室温静置 30min, 使聚苯胺 / 坡缕石复合物沉降。
(5) 后处理
将沉降的复合物减压抽滤, 用甲醇、 三次水洗涤数次, 得到墨绿色滤饼 ; 然后将滤 饼在真空条件下, 于 50℃干燥 48h, 研磨粉碎, 过 300 目筛, 得到墨绿色粉体, 即为聚苯胺 / 坡缕石纳米导电复合材料。
经检测, 复合材料的电阻率为 90Ω·cm。
实施例六
(1) 改性坡缕石浆料的制备
将坡缕石、 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及蒸馏水按 1 ∶ 2 ∶ 300 的质量比 混合, 先电磁搅拌 10min, 然后置于超声分散仪中超声分散 30min, 再电磁搅拌 8h ; 最后离 心, 洗涤, 干燥, 粉碎, 制成有机改性的坡缕石纳米级颗粒。 再将有机改性的坡缕石纳米级颗 粒配制成质量浓度 6%的坡缕石浆料。
(2) 反相乳液体系的形成
将十二烷基苯磺酸, 甲苯, 水, 苯胺按 1 ∶ 300 ∶ 25 ∶ 0.5 的摩尔比加入三颈烧瓶 中, 置于超声分散仪中, 超声分散 10min, 形成稳定乳胶粒的反相乳液体系。
(3) 引发聚合
将坡缕石浆料加入到所述反相乳液体系中 ( 其中苯胺与坡缕石的质量比为 1 ∶ 5) 超声分散均匀 ; 降低体系温度至 0 ℃, 加入过硫酸铵溶液 ( 过硫酸铵溶液的质量浓度为 30%, 过硫酸铵的摩尔量为苯胺的 2 倍 ; 滴加速度控制在 0.1mL/s) ; 将混合体系置于超声分 散仪中, 控制体系温度在 0 ~ 20℃, 使坡缕石与苯胺在超声环境下聚合 ; 体系的颜色由乳白 色变为浅绿色, 继续超声反应, 直至体系呈现墨绿色粘稠状液体 ; 撤去超声环境, 反应终止。 超声环境为在功率 500W 的超声波下, 反应 30 ~ 50min。
(4) 体系破乳
将墨绿色粘稠液体倾入质量浓度为 75%甲醇溶液中, 电磁搅拌 10min, 室温静置 30min, 使聚苯胺 / 坡缕石复合物沉降。
(5) 后处理
将沉降的复合物减压抽滤, 用甲醇、 三次水洗涤数次, 得到墨绿色滤饼 ; 然后将滤 饼在真空条件下, 于 50℃干燥 48h, 研磨粉碎, 过 300 目筛, 得到墨绿色粉体, 即为聚苯胺 / 坡缕石纳米导电复合材料。
经检测, 复合材料的电阻率为 350Ω·cm。
实施例七
(1) 改性坡缕石浆料的制备
将坡缕石、 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及蒸馏水按 1 ∶ 2 ∶ 300 的质量比 混合, 先电磁搅拌 10min, 然后置于超声分散仪中超声分散 30min, 再电磁搅拌 8h ; 最后离 心, 洗涤, 干燥, 粉碎, 制成有机改性的坡缕石纳米级颗粒。 再将有机改性的坡缕石纳米级颗 粒配制成质量浓度 7%的坡缕石浆料。(2) 反相乳液体系的形成
将十二烷基苯磺酸, 甲苯, 水, 苯胺按 1 ∶ 400 ∶ 30 ∶ 0.5 的摩尔比加入三颈烧瓶 中, 置于超声分散仪中, 超声分散 10min, 形成稳定乳胶粒的反相乳液体系。
(3) 引发聚合
将上述制备的坡缕石浆料加入到反相乳液体系中 ( 其中苯胺与坡缕石的质量比 为 1 ∶ 7) 超声分散均匀 ; 降低体系温度至 0℃, 加入过硫酸铵溶液 ( 过硫酸铵溶液的质量 浓度为 30%, 过硫酸铵的摩尔量为苯胺的 3 倍 ; 滴加速度控制在 0.1mL/s) ; 将混合体系置 于超声分散仪中, 控制体系温度在 0 ~ 25℃, 使坡缕石与苯胺在超声环境下聚合 ; 体系的颜 色由乳白色变为浅绿色, 继续超声反应, 直至体系呈现墨绿色粘稠状液体 ; 撤去超声环境, 反应终止。超声环境为在功率 500W 的超声波下, 反应 30 ~ 50min。
(4) 体系破乳
将墨绿色粘稠液体倾入浓度为 75 %的甲醇溶液中, 电磁搅拌 10min, 室温静置 30min, 使聚苯胺 / 坡缕石复合物沉降。
(5) 后处理
将沉降的复合物减压抽滤, 用甲醇、 三次水洗涤数次, 得到墨绿色滤饼 ; 然后在真 空条件下, 于 50℃干燥 48h, 研磨粉碎, 过 300 目筛, 得到墨绿色粉体, 即为聚苯胺 / 坡缕石 纳米导电复合材料。
经检测, 复合材料的电阻率为 980Ω·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