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1216200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0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137382.7

申请日:

2008.10.24

公开号:

CN101385427A

公开日:

2009.03.18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A01G 1/00申请日:20081024授权公告日:20101006终止日期:20111024|||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01G1/00

主分类号:

A01G1/00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发明人:

周道玮; 王敏玲; 靳英华

地址:

15008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平路13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韩末洙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它涉及玉米增产的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玉米增产技术存在新品种培育进展缓慢、品种更新周期长、投资大及施肥技术污染环境的问题。本发明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是在籽粒的乳线达到1/2~3/4,从穗上叶上一片叶子(或二片叶子)叶环之上的2~3mm处剪去植株的顶端和/或摘除穗下叶(或穗下叶下一片叶子)以下的玉米叶,待成熟后收获即可。本发明方法具有技术简单、投资小、容易掌握、产量增加、无污染、百粒重增加的优点。本发明的方法玉米产量提高了19.0%以上,百粒重提高了8.8%以上。

权利要求书

1、  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主要是由下述步骤实现的:在籽粒的乳线达到1/2~3/4,以穗上叶之上第2片叶子的叶环为基准,向上2~3mm处剪去植株的顶端,待成熟后收获即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还能在去除植株的顶端的同时,将穗下叶以下的玉米叶摘除。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还能在去除植株的顶端的同时,将穗下叶下一片叶子以下的玉米叶摘除。

4、
  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主要是由下述步骤实现的:在籽粒的乳线达到1/2~3/4,以穗上叶之上第1片叶子的叶环为基准,向上2~3mm处剪去植株的顶端,待成熟后收获即可。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还能在去除植株的顶端的同时,将穗下叶以下的玉米叶摘除。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还能在去除植株的顶端的同时,将穗下叶下一片叶子以下的玉米叶摘除。

7、
  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主要是由下述步骤实现的:在籽粒的乳线达到1/2~3/4,摘除穗下叶以下的所有玉米叶,待成熟后收获即可。

8、
  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主要是由下述步骤实现的:在籽粒的乳线达到1/2~3/4,摘除穗下叶下一片叶子以下的玉米叶,待成熟后收获即可。

说明书

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玉米增产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全世界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位居第三位,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生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玉米还是粮食作物中用途最广,可开发产品最多,用量最大的工业原料。以玉米为原料生产淀粉,可得到化学成份最佳,成本最低的产品,附加值超过玉米原值几十倍,广泛用于造纸、食品、纺织、医药等行业。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生产的酒精是一种清洁的“绿色”燃料,有可能在21世纪取代传统燃料而被广泛使用。玉米增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现有玉米增产技术存在新品种培育进展缓慢、品种更新周期长、投资大,且施肥技术污染环境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玉米增产技术存在新品种培育进展缓慢、品种更新周期长、投资大及施肥技术污染环境的问题,而提供了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
本发明提高玉米产量的第一种方案,该方法主要是由下述步骤实现的:在籽粒的乳线达到1/2~3/4,以穗上叶之上第2片叶子的叶环为基准,向上2~3mm处剪去植株的顶端(包括之上的玉米叶、茎和雄穗),待成熟后收获即可。
本发明提高玉米产量的第二种方案,与上述第一种方案不同的点在于: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还能在去除植株的顶端的同时,将穗下叶以下的玉米叶摘除。
本发明提高玉米产量的第三种方案,与上述第一种方案不同的点在于: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还能在去除植株的顶端的同时,将穗下叶下一片叶子以下的玉米叶摘除。
本发明提高玉米产量的第四种方案,该方法主要是由下述步骤实现的:在籽粒的乳线达到1/2~3/4,以穗上叶之上第1片叶子的叶环为基准,向上2~3mm处剪去植株的顶端,待成熟后收获即可。
本发明提高玉米产量的第五种方案,与上述第二种方案不同的点在于: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还能在去除植株的顶端的同时,将穗下叶以下的玉米叶摘除。
本发明提高玉米产量的第六种方案,与上述第二种方案不同的点在于: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还能在去除植株的顶端的同时,将穗下叶下一片叶子以下的玉米叶摘除。
本发明提高玉米产量的第七种方案,该方法是由下述步骤实现的:在籽粒的乳线达到1/2~3/4,摘除穗下叶以下的所有玉米叶,待成熟后收获即可。
本发明提高玉米产量的第八种方案,该方法是由下述步骤实现的:在籽粒的乳线达到1/2~3/4,摘除穗下叶下一片叶子以下的玉米叶,待成熟后收获即可。
上述的穗上叶之上第2片叶子为以穗位叶为零点向上数第3片玉米叶。上述的穗下叶下一片叶子为以穗位叶为零点向下数第2片玉米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方法技术简单、容易掌握。
玉米的籽粒乳线及穗上叶及穗下叶的位置很容易识别,因此通过籽粒乳线的位置来判断去除时间及以穗上叶及穗下叶来判断去除叶片及植株顶端的位置,对于农民来说本发明方法是极其简单的,并且很容易掌握的。
本发明对植株本身进行处理,从根本上说,就不存在新品种培育进展缓慢、品种更新周期长的问题。
2.本发明方法提高了玉米产量,其经济效益高。
玉米植株不同部位的叶片对生长中心营养物质的贡献不同,玉米授粉后,生长中心转至籽粒。上部雄穗在完成授粉后,靠近雄穗的叶片在植株灌浆期发挥重要作用,在玉米籽粒的乳熟至完熟期间,已不发挥作用。下部叶片对玉米生育前期营养体的形态建成起重要作用,在授粉之后,虽然它的叶面积大于上部叶片,但由于遮光、郁闭,导致光能效率降低。穗位叶以下的下部叶片,在乳熟期以后从下至上逐渐枯黄,光合作用丧失,不仅不能为籽粒运输营养,反而消耗植株的营养。棒三叶的叶面积最大,它对百粒重及单株产量的影响也最大,特别是穗位叶对百粒重及单株产量的作用最大。适时和适当去除植株的顶端,减少植株的叶片间及玉米植株之间的互相遮蔽现象,使透光量增加,以保证充足日照,使中部叶片(包括棒三叶)的光合作用增强。适时和适当去除植株下部叶片,可以提高玉米植株间的通透性,使叶片之间通风良好,大量的空气通过叶面,使叶内光合作用的底物(CO2的浓度)增加,使中部叶片(包括棒三叶)的光合作用增强,从而避免有机物和能量的消耗,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玉米全株叶片是一个整体,叶片之间存在着“补偿作用”。本发明通过适时和适当去除植株下部叶片(和/或去除植株的顶端),去掉对籽粒生长几乎没有贡献的叶,去掉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的叶,打破了玉米植株原有的源库关系,改变有机物质的运输方向,由于叶片之间的补偿作用增强了正在发育叶子的碳库作用,将光合形成的碳分配到活性茎上的进化选择,建立新的源库关系,增强了棒三叶的碳库作用,为籽粒提供营养增高,从而提高了产量和百粒重。本发明产量提高了19.0%以上,百粒重提高了8.8%以上。
还可以在本发明的基础上增加种植密度,进一步提高作物的产量。
3.本发明改善玉米穗棒和籽粒性状。
本发明方法获得玉米穗大、穗轴细、籽粒排列整齐、籽粒饱满、小瘪粒少且色泽均匀。
4.本发明去叶(和/或去除植株顶端)的方法对环境无污染、去除的叶子可以用作饲料,及沤制肥料等。
5.本发明的投资少。本发明方法只需要投入人力。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具体实施方式间的任意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中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如下:在籽粒的乳线达到1/2~3/4,以穗上叶之上第2片叶子的叶环为基准,向上2~3mm处剪去植株的顶端(包括之上的玉米叶、茎和雄穗),待成熟后收获即可。
本实施方式中穗上叶之上第2片叶子是以穗位叶为零点向上数的第3片玉米叶。
在自然条件相同、土壤肥力差异不大、生产内容基本相同的区域进行对比实验,其中第一组采用本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对玉米植株进行处理,第二组不对玉米植株进行处理。第一组玉米的产量为5985kg/ha,百粒重为24.7g;第二组玉米的产量为4884kg/ha,百粒重为22.7g。本实施方式玉米产量提高了22.54%,百粒重提高了8.8%。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还能在去除植株的顶端的同时,将穗下叶以下的玉米叶摘除。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在自然条件相同、土壤肥力差异不大、生产内容基本相同的区域进行对比实验,其中第一组采用本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对玉米植株进行处理,第二组不对玉米植株进行处理。第一组玉米的产量为5996kg/ha,百粒重为28.0g;第二组玉米的产量为4884kg/ha,百粒重为22.7g。本实施方式玉米产量提高了22.77%,百粒重提高了23.3%。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还能在去除植株的顶端的同时,将穗下叶下一片叶子以下的玉米叶摘除。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穗下叶下一片叶子为以穗位叶为零点向下数的第2片玉米叶。
在自然条件相同、土壤肥力差异不大、生产内容基本相同的区域进行对比实验,其中第一组采用本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对玉米植株进行处理,第二组不对玉米植株进行处理。第一组玉米的产量为5994kg/ha,百粒重为27.4g;第二组玉米的产量为4884kg/ha,百粒重为22.7g。本实施方式玉米产量提高了22.73%,百粒重提高了20.7%。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中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如下:在籽粒的乳线达到1/2~3/4,以穗上叶之上第1片叶子的叶环为基准,向上2~3mm处剪去植株的顶端,待成熟后收获即可。
本实施方式中穗上叶之上第1片叶子是以穗位叶为零点向上数的第2片玉米叶。
在自然条件相同、土壤肥力差异不大、生产内容基本相同的区域进行对比实验,其中第一组采用本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对玉米植株进行处理,第二组不对玉米植株进行处理。第一组玉米的产量为5992kg/ha,百粒重为27.2g;第二组玉米的产量为4884kg/ha,百粒重为22.7g。本实施方式玉米产量提高了22.68%,百粒重提高了19.8%。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四不同的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还能在去除植株的顶端的同时,将穗下叶以下的玉米叶摘除。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四相同。
在自然条件相同、土壤肥力差异不大、生产内容基本相同的区域进行对比实验,其中第一组采用本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对玉米植株进行处理,第二组不对玉米植株进行处理。第一组玉米的产量为5998kg/ha,百粒重为28.2g;第二组玉米的产量为4884kg/ha,百粒重为22.7g。本实施方式玉米产量提高了22.81%,百粒重提高了24.2%。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四不同的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还能在去除植株的顶端的同时,将穗下叶下一片叶子以下的玉米叶摘除。其它与具体实施方式四相同。
在自然条件相同、土壤肥力差异不大、生产内容基本相同的区域进行对比实验,其中第一组采用本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对玉米植株进行处理,第二组不对玉米植株进行处理。第一组玉米的产量为5995kg/ha,百粒重为27.8g;第二组玉米的产量为4884kg/ha,百粒重为22.7g。本实施方式玉米产量提高了22.75%,百粒重提高了22.5%。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中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如下:在籽粒的乳线达到1/2~3/4,摘除穗下叶以下的所有玉米叶,待成熟后收获即可。
在自然条件相同、土壤肥力差异不大、生产内容基本相同的区域进行对比实验,其中第一组采用本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对玉米植株进行处理,第二组不对玉米植株进行处理。第一组玉米的产量为5814kg/ha,百粒重为27.2g;第二组玉米的产量为4884kg/ha,百粒重为22.7g。本实施方式玉米产量提高了19.04%,百粒重提高了19.8%。
具体实施方式八:本实施方式中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如下:在籽粒的乳线达到1/2~3/4,摘除穗下叶下一片叶子以下的玉米叶,待成熟后收获即可。
在自然条件相同、土壤肥力差异不大、生产内容基本相同的区域进行对比实验,其中第一组采用本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对玉米植株进行处理,第二组不对玉米植株进行处理。第一组玉米的产量为5985kg/ha,百粒重为26.8g;第二组玉米的产量为4884kg/ha,百粒重为22.7g。本实施方式玉米产量提高了22.54%,百粒重提高了18.1%。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主要是针对结单穗的玉米而言。但对结多穗的玉米而言,本发明技术方案同样有效(摘除玉米穗之下叶片以下位穗为基准,剪除玉米穗之上部分以上位穗为基准。)

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它涉及玉米增产的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玉米增产技术存在新品种培育进展缓慢、品种更新周期长、投资大及施肥技术污染环境的问题。本发明提高玉米产量的方法是在籽粒的乳线达到1/23/4,从穗上叶上一片叶子(或二片叶子)叶环之上的23mm处剪去植株的顶端和/或摘除穗下叶(或穗下叶下一片叶子)以下的玉米叶,待成熟后收获即可。本发明方法具有技术简单、投资小、容易掌握、产量增加、无污染、百粒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